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3 14:57: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反比例与生活的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受新知

  情景游戏:对口令

  (1)同样的面包单价:2元∕个、老师说个数,学生对总价(对口令的同时用课件展示出下表)、

  表1买同样的面包

  买的数量(个)1 2 3 4 5……

  总价(元)2 4 6 8 10……

  教师:面包总价与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反馈:面包的总价与个数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面包个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总价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并且它们的比值(单价)一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正比例的量所具有的三个特征: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变化有规律

  ③一定的量

  (2)共有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老师说出小朋友的人数,学生回答分得的苹果个数、(对口令的同时用课件展示出下表)

  表2 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

  小朋友的人数(人)1 3 5 10……

  每个小朋友分得个数(个)30 10 6 3……

  从这个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的个数的乘积都是30;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小朋友的人数越多,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就越少……

  提问: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教师:那么这两种量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对比探究,获取新知

  1、感知几种不同的变化规律

  (1)某旅游公司的导游带领60名游客来到井冈山游览,准备分组活动,提出的分组建议如下表、

  表3 60名游客在井冈山游览

  每组人数3 5 6 15

  组数20 12 10 4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每组人数和组数的?

  抽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教师: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反馈:总人数60人没变,每组人数和组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每组的人数在扩大,组数反而缩小……

  (2)游览的第一天晚上,导游写了一篇情况总结,要把它存入电脑、

  表4打一篇稿子

  每分打字(个)120 100 75 50

  所需时间(分)25 30 40 60

  教师:必须先算出哪个量?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3)第二天,导游将带领这批游客,行一段路程、

  表5行一段路程

  已行的路程(km)1 2 3 4

  剩下的路程(km)19 18 17 16

  填这个表时,你是怎样想的?集体订正、

  表6行一段路程

  路程(km)12 20 24 36

  时间(时)3 5 6 9

  集体订正、

  2、分类区别,概括意义

  (1)教师:请同学们把这6张表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听取各小组意见,加强指导、

  (2)汇报交流

  反馈1:表1,6分一类,表2,3,4,5分一类、

  反馈2:表1,6分一类,表2,3,4分一类,表5单独分成一类、

  教师:为什么这样分类?

  引导学生说出:表1,6成正比例分一类;不成正比例的表2,3,4它们的乘积一定,分成一类;表5是和一定,单独分成一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找出表2,3,4的共同特征、

  学生1:每个表中的两种量都相关联、(板书:相关联)

  学生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学生3:从变化规律上看,表2中,人数越多,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少,人数越少,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多、

  学生4:表3中,每组的人数扩大,组数反而缩小;表4中,每分打字的个数越少,所需要的时间反而越多……

  教师简单概括: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正好相反、(板书:反)

  学生5:表中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板书:积)

  正比例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表2,3,4中,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3)概括得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得出: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这是你们自己总结概括出来的结论,那么,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揭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举例

  抽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学生1:路程一定,所行的时间与速

  5、区分

  表5中,一段路程20km一定时,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比例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虽然这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它们的变化规律是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而不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和一定,而不是商一定或积一定、所以,它们不成比例、

  三、直观操作,加深理解

  1、完成第60页课堂活动1题

  教师:请同学们看第1题的要求、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看了题目后的想法?

  2、完成第60页课堂活动2题

  3、完成第61页课堂活动3题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练习十三1—3题,主要抓住正比例的本质属性“商一定”,反比例的本质属性“积一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图形直观的表征,让学生更加清晰求的都是同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接近1,感悟极限思想。

  2、培养学生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计算出结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计算

  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我一个一个加下去看看,答案好像有点规律。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于1。

  可以画个图来帮助思考。用一个圆或一条线段来表示“1”。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2、渗透极限思想。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

  1、猜一猜“和”是多少?

  2、请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

  3、反馈: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会怎么样?

  那的结果怎么样?(无限接近1。)

  运用知识

  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我是这样想的

  所以原式的结果是1。

  、布置作业

  作业: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第4题、第5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假设的思路,理解假设的解题过程,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用假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

  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列式。

  (1)把720ML果法倒入9个相同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用600元买了5把相同的椅子,这种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

  指名口版式,并说说数量关系式。

  二、解决问题,认识策略。

  1.出示例1,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和刚才解答的问题比,这个实际问题复杂在哪里?

  引导:你是怎样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系?

  明确:根据“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可以知道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小杯的容是一是大杯的1/3”就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1个大杯容量等于3个小杯的容量。

  2.思考交流,探究思路。

  引导:现在有两种大小不同的杯子,这是解决题复杂的地方,根据题里两种杯子容量间关系的理解,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看哪些同学能想到办法。如果思考有困难,也可以画图看一看。

  指名交流想法,引导学生理解:

  (1)画示意图看,1个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9个小杯里;或3个小杯容量等于1个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3个大杯里。

  (2)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小杯,就是9个小杯,可以先求出小杯容量再求大杯容量。

  (3)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在杯,就是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大杯容量再求小杯容量。

  (4)假设每个小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可以列方程解答。

  小结:通过交流,虽然大家有借助画图的,有直接思考的,但基本上是两种思路:一种是假设把果汁倒入同一种杯子,或者全看作大杯,或者全看作小杯;另一种是假设每个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

  3.解决问题,体会策略。

  引导:现在你能解决问题了吗?请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

  学生列式解答并检验,教师巡视,选择不同解答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集体评析板演的不同方法,弄清各种算法中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讨论板演的不同方法,明确:检验时要看求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就是算出6个杯和1杯总量720毫升,小杯容量是大杯的三分这一。

  追问:这些不同的解题方法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用假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指出:解题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用了假设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大杯和小杯转化为同一种杯子,即使用方程解答,也是假设小杯容量为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实际上就是把1个大杯转化成3个小杯,这样就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

  三、应用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是怎样用假设策略的?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

  追问:为什么这道题假设全部买椅子而不是假设全部买桌子?

  指出:为了计算方便,要根据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合理选择假设。运用假设策略时,怎样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假设也很重要。

  2.做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指出:解决题这题时,要先弄清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假设正确地把两个数量转化成一个数量。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让学生填充并交流填充结果。

  提问:根据填充里的想法,这道题可以怎样假设?还可以怎样假设?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交流认识。

  提问:今天学习的实际问题为什么要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假设的策略有了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相对应页。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渗透极限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探索和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利用已有知识并结合渗透“极限”的思想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板书:转化)

  5、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补充感知、理解意义

  (1)(出示圆片):那位同学来指一指圆的面积是哪一部分?

  (2)同学们再用手指一指自己带来的圆的面积、

  (3)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圆的面积?(板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学生齐读、

  2、比较猜测、探明方向

  (1)提问:猜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下面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是否与半径有关:①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②想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互相说说、)

  (3)活动要求:折一折手中的圆片能折出什么图形?

  (4)把16等份圆和32等份圆分别剪开(在黑板上贴出这两个圆),拼成两个长方形,拼好后一起思考黑板上的两个问题:

  ①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面积相等)

  ②课件演示: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什么图形?(分的`份数越多就越像长方形)

  (教师配合课件演示作适当说明)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并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更接近长方形、

  小结:它们的面积没有改变,圆的面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3、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a、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b、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c、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d、你能找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xx×xx=xx

  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探究、分析,并将结果汇报、

  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r×r=r2

  齐读公式S=∏r2强调r2=r×r(表示2个r相乘)

  同学们太捧了,学会了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巩固运用、形成技能

  1、我们用了多种方法推导、验证了圆的面积公式,并知道了圆的面积大小与半径有关,你们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2、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只有知道半径才能求圆的面积?

  (1)课件出示例1

  (2)学生独立审题

  (3)教师板演解答过程、

  3、求下面圆的面积r=3md=5cm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核对时,强调要先算平方再算乘法、

  4、判断题(课件出示)

  5、拓展练习:机动题

  小力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厘米、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约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深化认知: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练习十六2.4题、

  附:板书

  圆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宽

  ↓↓↓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r×r

  =∏r2

  例1:r:20÷2=10(m)

  S:3.14×102=314(m2)

  答:它的面积是314m2、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材第14页例5、例6,练习三的1、2、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乘法,并使一些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关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5

  1、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1)○

  ① 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 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 用字母表示。

  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

  (2)()○()

  ①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用字母表示。

  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3) (+)○+

  ①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用字母表示。

  板书:乘法分配律:(a+b)c=ac+bc

  2、小结。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应用这些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教学例6

  1、计算5

  (1) 观察算式,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

  (2)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3) 汇报计算过程。

  5

  1 = 5 (问: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1 = 3

  2 =

  (4)想一想:不改写算式,直接进行约分行不行?

  抽生板演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明白像这样连乘的算式,可以直接约分同时计算。

  (5)试一试

  3

  学生独立计算,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计算(+)4

  (1) 观察算式,说一说你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请两位上台板演。

  (3) 集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板书:(+)4

  21 =4+4

  5 1 =+1

  =1

  (4)试一试

  (+)27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完成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计算过程。

  3、计算:87

  (1)观察算式,说一说算式有什么特征?

  (2)你认为应该怎样算比较简便?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3)反馈交流结果

  板书:87

  =(86+1)

  1 =86 +

  1

  =3+

  =3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三的1、2、4、5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一、填一填

  1、□=□

  2、()=□(□□)

  3、(+)9=□9+□9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

  1、(+)24 2、21

  3、64、39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研究探时的意识,追求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台。

  2.每小组《验证表》一张。验证表举例结论

  3.比,除法,分数关系表:

  比 前项相当于 后项相当于 比值相当于除法分数

  4.卡片若干张。

  (1)商不变的规律;(2)分数的基本性质;

  (3)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0—71页。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创没情境——验证猜想——展示交流——意义构建——巩固拓展。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评价、组际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验证表,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目标:

  (1)复习旧知,为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猜想奠定基础。

  (2)启发学生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假设。

  过程:

  (1)复习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通过填写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让学生发现比、除法、分数有很多相似之处?

  (2)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联想: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

  提出猜想:

  (1)学生讨论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比和分数、除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个比就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看成一个分数,就可以遵循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最后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猜想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猜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目标:

  (1)引导学生对验证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与途径?

  (2)组织实践活动,揭示知识本质,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3)营造协作学习氛围,组织讨论研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意识。

  过程:

  (1)小组讨论:这个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2)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本组思路。

  A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用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得到新比,看比值变不变。

  B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分数或者一个小数,看它的比值变不变。

  C组:我们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看它们的.比值变不变。

  通过学生发言,让学生互相启发,产生灵感,对验证猜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使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更严谨。

  小组合作,试着验证: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用一个比或多个比进行验证,对验证结果进行初步总结。填写《验证表》。

  3.展示交流,感受过程。

  目标: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探究过程,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

  (1)用实物投影展示各个小组的《验证表》。

  (2)各小组代表发言,本组所得的结论。

  (3)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组的结论。

  (4)引导学生讨沦比的基本性质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没有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变了的。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0,比值会怎样。

  4.意义建构,体验成功。

  目标:

  (1)通过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过程:

  (1)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组的结论比较全面,怎样说更严谨。

  (2)集体归纳,板书。

  (3)体验成功:我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质,许多科学家都是这样提出猜想、实践验证,发现了许多大自然的奥秘,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创造。

  5.巩固拓展,灵活运用。

  目标:

  (1)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过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第71页练一练2)边练习边讨论:怎样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怎样化简最快最好。

  (2)总结方法:联系旧知,灵活运用。

  (3)灵活运用,抢答比赛。

  五、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数学知识。如《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传统的教学是:出示一组分数3/4、6/8、9/12,让学生发现3/4:6/8:9/12,接着把分数转化成比3:4=6:8=9:12,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接着是一层层的巩固练习。这个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被动地接受。不说让学生感兴趣,就是对其内容,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在应用时,会出现比的前项

  流,然后指名汇报。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都不大,因此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1、借助情境,引入新知。

  结合教材情境图,创设一个出示班级新同学照片的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照片,使学生对相关问题产生思考。

  2、自学合作,丰富知识。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自学及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比的读写方法及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践能力。

  3、比较发现,建立联系。

  结合课件,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比的意义和读写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同学们,咱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想介绍他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可是这位新同学现在没有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想)

  2、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69页图片A)

  咱们学校美术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为这位新同学画了一张画像(依次出示B、C、D、E四张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与小组的同伴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与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生活情境一:照片相像问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的发现。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如果以图A为标准,观察这四张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呢?

  (2)为什么图B、图D与图A比较像?试着说一说。

  (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图B是把图A缩小了,图D是把图A放大了)

  (3)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形的长和宽)

  3、探究规律。

  (1)指引探究思路。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并隐去图片,只留下长方形来研究。

  前面我们是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那么为什么图B、图D和图A比较像,而图C、图E和图A不像呢?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五个长方形中各自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并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编号

  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长方形D

  长方形E

  (3)初步感受比。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预设

  生1:我发现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长方形B;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长方形D。

  生2:我发现长方形B、长方形D和长方形A一样,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也都是长的。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A、B、D这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长方形是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

  设计意图: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一组长方形的观察、计算、思考,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固定倍数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比”的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46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交流前参知识: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是比?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生自由发言)我们以前还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测比的`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有什么性质?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

  2、验证猜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汇报(预设):

  ①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0.4:0.5=0.4÷0.5=0.8

  0.4×5=2 0.5×5=2.5

  2:2.5=2÷2.5=0.8

  ③ (3/4)÷(5/4)= (3/4)×(4/5)=3/5=0.6

  3/4×(2/3)=1/2 4/5×(2/3)=5/6

  1/2 :(5/6)=1/2×(5/6)=0.6

  ……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结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问: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比的性质的应用

  ① 最简整数比

  师:我们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它化简分数,约分,通分,其实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用来化简比,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知道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吗?(生自由发言)

  结论: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是1,这就是最简整数比。

  ② 教学例1:化成最简整数比

  出示例题,生独立解决,小组交流汇报方法。

  15∶10 (1/6)∶(2/9) 0.75∶2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46“做一做”

  2、判断:

  ①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②把2:(1/4)化简后的结果是8:1。( )

  ③把1小时:45分钟化简后是1:45。 ( )

  3、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圆》62—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62至64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因而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因为六年级学生正在经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究、猜测验证、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理解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得来的、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一套多媒体课件、若干大小不同的圆片、一把直尺、一根绳子、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20xx年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一年,因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之骄傲和自豪、虽然世博会已经于10月31日完美落幕,但是,这场规模空前的盛会却创造了7308万人次参观的新纪录、其中,中国馆是众多展馆中的一朵奇葩,深受游客们的喜爱,它的外观好像古代的一顶帽子,因此又被称为“东方之冠”、此外,城市地球馆也得到了中小学生的青睐、同学们,瞧,这是地球馆中的地球模型,它叫“蓝色星球”、如果杨老师绕着它的最大横截面走一圈,大约走多少米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上海世博会这个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突破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和渴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熟悉圆的周长的概念、

  师:既然求大圆的周长没有好办法,那么我们就把小圆片做为研究对象、同学们,你能自己先摸一摸圆的周长吗?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找个别学生示范)

  生: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2)测量圆的周长、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几种方法,再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测量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方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旨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交流、质疑,实现思想的碰撞与思维方式的互补,也使学生逐渐养成学会倾听的好习惯,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会“取”和“舍”,即学会分析、

  3、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展示滚动法和绳绕法,教师点评:同学们,刚才有的同学用绳子绕圆片一周,这种方法属于绳绕法、还有的学生把圆片沿直尺滚动一周,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滚动法、无论是滚动法还是绳绕法,大家都是把我们没学过的圆的周长转化为一条线段,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板书:化曲为直)同学们展示的方法里面一定有你最欣赏的,那么就请大家用你们最欣赏最喜欢的方法同桌合作测量圆的周长,并把测得的数据直接写到圆上、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学生的展示,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质疑:这些小圆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那么“蓝色星球”最大横截面的周长,再比如赤道的长度,还能用以上这些方法吗?

  生:不能、

  设计意图:再次把学生带回课堂伊始的情境中,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

  4、猜想验证

  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

  生1:与直径有关、

  生2: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

  师:孩子们,因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与半径有关也就是与直径有关,因此这节课我们先来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①小组合作

  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两人合作测量直径与周长,一人用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第四个人把相关数据按要求填入表格中、补充完整后,看看有什么发现、

  周长直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1号圆片

  2号圆片

  3号圆片

  4号圆片

  ②学习“圆周率”

  师:同学们,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的圆计算出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实际上,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通常我们称之为“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我们只取它的近似数π≈3、14、(板书:圆周率,π≈3、14)

  (3)渗透数学文化

  师:孩子们,不仅我们发现了圆周率,古人们同样用自己的智慧得出了圆周率的值是多少、找学生介绍《周髀算经》中与圆的周长相关的内容以及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听完了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能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数学文化的渗透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π倍,而且知道了圆周率是个常量,如果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生:C=πd、(板书公式:C=πd)

  师:如果已知半径呢?

  生:C=2πr、(板书公式:C=2πr)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再次看看“蓝色星球”吧!已知“蓝色星球”最大的横截面的直径是32米,如果杨老师绕着它的最大横截面走一圈,大约走多少米呢?要求大家先认真审题,然后把你的过程写到练习本上、

  设计意图:再次回到蓝色星球的情境中,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首尾呼应,使整节课完整而有序、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世博会不仅汇聚了各具特色的展馆,还有一些纪念品也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这款金镶玉挂件,其中玉的半径是1、5厘米,如果在玉的一周镶一层金边,那么需要多长的金边?

  2、菲利斯大转盘每节车厢旋转一周大约是251、2米,那么它的直径是多少米?

  3、课件上所展示的是世博会众多花圃中的一个,如果给这个花圃加上栅栏,需要几米长的栅栏?

  设计意图:这三道习题是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让学生在掌握了新内容的基础上,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虽然我们没有以设计者的身份参与到世博会的建设中,但是我们可以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去建设属于你们的美丽新世界、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3、14

  C=πd或C=2πr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上海世博会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激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以相同的方法测量赤道的长度,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第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学生在掌握新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最后,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的环节中,以世博会为背景,设计了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三道题实现了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提高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3、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 小组内进行交流.

  3、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5、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5、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6、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A、 学生表现

  B、 作品优点、缺点

  C、 需要改进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1、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一、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数《正负数(一)》

  二、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活动中探求,通过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四年级初步认识正负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教材创设了比赛计分看胜负的情境,而比赛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正是借助这一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在胜负的比较中,学生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得出1和—1抵消,由此得出结果。接着选取了抽查味精的质量问题,从侧面让学生体会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用抵消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最后通过太空游戏这一情景,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借助于数轴和生活经验,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正负数,知道了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会读写正负数,为本课的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的抵消,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知识基础。但本节课关于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理解,没有具体的方法,因而对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特别是体会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2、过程与方法:借助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生活情景,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运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色子、飞行棋

  课前准备:1、同桌准备一张计分表格:

  (学生)2、调查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活动:做相反游戏活动

  向上看、向右转、向东走1米、前进3步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如果把前进规定为正,那么前进3步,可以记作为(+3)。向后退3步,就可以记作(—3)

  +3、—3、是什么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正负数,看看对正负数有什么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课前的做相反活动,引入用正负数来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地量,回顾了前面所学正负数的知识,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同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活动中探究新知。

  1、活动一:猜拳游戏

  师:同学们,大家玩过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吗?今天想不想在课上玩一玩呢?

  生:想。

  师:好,但今天要按老师给出的记分规则来玩。

  师出示记分规则,全班快速齐读。

  师:+1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胜和负在语文里是什么词?+1和—1在数学中表示什么意义的量?

  生答。(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了解了记分规则以后,同桌两人一组,进行三次比赛,并把每一次的得分记录在表格当中。现在开始。

  同桌两人开始猜拳

  (老师巡视:选择合适的记分表)

  师:老师手里有几份记分表(师投影展示),咱们来看看这张。

  师:大家想一想甲同学的最后得分是多少?怎么得出来的?

  学生回答出有抵消的方法后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述+1和—1抵消的结果为0)

  师:乙同学多少分呢?怎么计算的?

  师:谁输了?如果比赛继续进行,他至少要再胜几次才能反败为胜呢?(两次)

  师:谁来说说理由。(生说,师板书)

  师:谁还能说说?

  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刚才在游戏中就蕴含了正负数的新知识。谁能说说?(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试着举几个生活中正负数相互抵消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得到积分,让学生在游戏中解决正负数抵消的问题。这样是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有些正负数抵消的`结果为0。通过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有些正负数抵消后的结果不为0。】

  2、活动二:看谁先飞回家

  师:接下来利用正负数的抵消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看谁先回家”。

  出示游戏规则:1、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比赛。比赛开始前,两人在数轴上选择同一个位置。(0除外)

  2、掷出的色子上的数与所在位置上的数相互抵消后的结果是你的新位置,直到抵消结果为0,表示就已回家。

  3、一人玩一人记,每人轮流玩两次。

  师:谁愿意和老师先来玩这个游戏?

  师生共同玩游戏,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

  活动情况交流:A、谁回家了?说说你是怎样回家的?

  B、没有回家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没有回家?谁愿意帮他回家。

  小结:能谈谈在游戏中用到了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把数轴与学生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既让学生进一步直观地认识正负数的意义,并通过大量活动来体验正负抵消,同时也为学生认识数轴奠定基础。】

  3、活动三:太空游戏。

  师:我们不仅在游戏当中用到正负数,在高科技活动中也经常用到正负数。现在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重温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展示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视频。

  师:同学们都看的目瞪口呆了,短短的数十秒的宇宙飞船升空,不知道凝聚了多少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想不想知道宇航员都做了那些活动吗?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太空游戏时间表

  师:观察这个时间轴,有我们学过的什么数?“0”表示什么数?0时表示什么意思?负数表示什么?正数哪?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想考考谁?

  (交流,汇报。)

  师:谁还能提出一个难一点的问题?

  A还能提出像这样求间隔的问题吗?

  B这里的正负数怎么不可以抵消了?

  (这里的正负数表示的是时间,时间是不能抵消的。)

  【设计意图:通过太空游戏,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在游戏中让学生反复的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正负数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三)、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正负数的应用这么广泛,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也能用到正负数?

  (学生说生活中的正负数)

  2、正负数还可以用于天气预报,产量收成,方向方位。比如:

  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

  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4。43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

  取出200元,存折上会有什么变化?

  天气预报中经常用到正负数。谁来当小小播报员,给我们播报一下天气。

  北京的温度是-6~5℃。

  天津的温度是-5~5℃,

  上海的温度是5~10℃

  广州的温度是16~23℃,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出示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再次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3、数学书75页练一练2题。

  北京的温度是-6~5℃。北京的温差(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是多少?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城市算算它的温差

  天津的温度是-5~5℃,温差是多少?

  上海的温度是5~10℃,温差是多少?

  广州的温度是16~23℃,温差是多少?

  试着算算洋县今天的温差,洋县多云4—17℃

  4、拓展题

  这是我们班10位同学期中检测的成绩,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吗?

  93899487919588928586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练习,增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四)、总结:师:这节课你对正负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回顾反思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总结,在反思中深化知识。】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实验版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存款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合理存款、

  2、经历调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关规定,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条件灵活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合理存款》

  一、确定问题

  我们班的同学候可鑫春节得到了两万元压岁钱,妈妈建议他到银行存款、候可鑫想要存三年怎样存款收益最大?

  问题分析:根据自学导案,归纳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存款收益最大、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明确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通过对问题的`简单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存款的三种方式,为下一步学生收集信息做基础)

  二、收集信息

  课外调查: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银行调查不同的存款方式的利率等信息,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或者直接到银行到银行调查存款的方式和相关信息,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这节课中教材主题图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和现在的利率是不同的;国债利率也未明确给出、因此,通过课外调查让学生明确当前的存款利率等信息,并且,学生到银行调查是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可以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有了这样一个过程使这一实践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效性、

  三、方案设计

  根据学生调查的信息设计存款方案、

  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设计方案,填写下表、

  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搭积木比赛的游戏,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和画出相应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能按照指定的从两个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和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按照指定的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立体图形、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景引入发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段:学什么

  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1、孩子们,看见大屏幕上的图片和黑板上的表格,你想到了什么呢?

  对,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搭积木比赛、(板书题目)

  师: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你们一定会品尝到合作的愉快,成功的甘甜、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2)能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二段我来学

  第一场比赛:(独立完成)

  1、课件出示要求:

  2、引导学生观察,并板书(观察)

  3、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图形、

  4、汇报交流、(重点说明怎样画出从左面看到的?)

  5、课件演示

  第二项比赛(同桌合作完成)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比赛,在第二项比赛中我们进行三个回和的较量、准备好了吗?

  课件出示问题要求

  (1)同桌合作完成,看看哪桌搭的多?(两个方向)

  (2)指名汇报

  师:真是太棒了,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搭法、从两各方向观察,我们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那么,搭这个立体图想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呢?先猜一猜、

  (3)验证(同桌合作)

  (4)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还原立体图形(三个方向唯一性)

  课件出示结论填空

  第三项比赛(小组合作完成)

  看谁搭的多、用六个小正方形搭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

  三段我来用

  1、学生完成答题卡、

  2、指名汇报答案

  一思我来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总结:我们平常观察物体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认真”二字,认真观察,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你就可以确定这些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的样子,同时,我们的空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第103-10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试验、统计、分析数据等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过程。

  2、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了解可能性是描述随机事件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色子、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熟知目标

  师生游戏:猜色子

  师:乒乓球比赛中,选手通过猜裁判把乒乓球放在左手还是右手,决定谁先发球。你们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

  看来可能性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对可能性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生读学习目标

  二、复习旧知

  口袋里有标着1、2、3、4、5、6、7、8、9的9张数字卡片,每次摸出一张。

  (1)摸出“3”的可能性是()。

  (2)摸出偶数的可能性是(),摸出奇数的可能性是()。

  (3)摸出合数的可能性是(),摸出质数的可能性是()。

  (4)摸出的数小于6的可能性是()。

  你还能提出哪些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请目前的每组5号同学展示

  展示后,学生提问,对抗组回答

  三、自主探究

  1、游戏探究,发现现象

  每组桌面有两个色子,在表面上分别有1—6各点数。同组同学一起做游戏。两人同时抛掷这两个色子,把两个朝上面的数加起来。记录抛掷30次的结果。(指学生读题)

  同学们猜猜正面朝上的两个数的和中哪个出现的次数比较多?

  学生开始游戏,并做好记录

  各小组出一个代表汇报统计的结果(学生整理在电子表格里面)

  2、画图表示,总结发现

  为了更直观的看到数据的多少,我们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先画图,再小组交流:从统计图中能发现什么?

  3、解释现象,理解原因

  为什么有的和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出现的次数少呢?老师这有一个表,帮大家理解理解。这一排表示第一个色子面朝上的数,这一列表示第二个色子面朝上的数,中间的数表示两个数的和。

  让学生说说“2”“3”是怎么得来的,然后小组交流:有的和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出现的次数少的原因。

  请一名同学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四、解决问题

  1、东安和顺达两家超市都开展有奖促销活动,购物满100元可从袋里摸球,摸到红球赠送18元。你会选择哪个超市?

  顺达

  东安

  学生自己读题,思考,准备展示

  2、如果你是顺达老板,你打算怎么办?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准备展示

  五、全课小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西师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54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逐步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一次,熊大和熊二来到水果店,它们各出了10元,买回8个苹果,它们商量着平分这八个苹果。熊大和熊二可高兴了。

  师:孩子们想想它们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

  生:它们给的钱一样多。

  师:看来分苹果时关注的是它们出的钱。谁能告诉我,它们给出的钱的比是。

  生:它们给出的钱的比是1:1。

  师:那它们分得苹果的比也是

  师:证明它们分得苹果个数的比与它们出的钱的比是(一样的)。

  2、接着,请看:

  后来,它俩又来到文具店,文具店正在搞优惠活动,于是熊大拿出6元,熊二拿出4元,它们合起来买了15个笔记本,熊二说咱俩又平分吧!熊大瞪大了双眼。孩子们猜猜,熊大会怎么说?

  生:它俩感情好,不会计较!

  师:你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会照顾弟弟妹妹,能礼让别人。

  生:这样分不公平。

  师:那我们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就来研究合理分配内容之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生答:多出钱要多分,少出钱要少分。

  师:看来我们也要关注它们出的钱。

  师:那它们分得本子个数的比与钱的比有什么关系呢?

  生答:钱的比就是分得本子的比。

  师:那我们能据它们的关系解决刚才的这个问题吗?

  ①生小组讨论分法,并阐明理由。

  ②反馈学生的分法。

  ③抽小组上台板演,并解释步骤。

  ④师:同意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4、师:刚才呀同学都开动了脑筋。一共想出了3种方法,那么哪一种才是我们今天学的按比例分配呢?

  5、怎样检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可以用两种方法检验:

  ①把求得的熊大和熊二应分到的本数相加,看是否等于15本笔记本。

  ②把求得的熊大和熊二应分到的钱数写成比并化简,看是否等于3:2.

  6、同学们经过了刚才的`计算,那想一想:什么叫按比例分配呢?(课件:什么叫按比例分配)

  7、生: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8、师:(课件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齐读。师:例题中是把哪个数量拿来分配?(课件:15本笔记本)按几比几进行分配?(课件3:2)

  9、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你能说一说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吗?

  课件出示:完善板书:用分数的方法:

  (1)找出各部分量比,并化简。

  (2)算出总份数。

  (3)把比转化成分数,即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三、巩固练习

  师:孩子们,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与按比例分配有关的知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1.把180本课外书按4:5借给五六两个年级。两个年级各借多少本书?

  2.张阿姨和李阿姨去年合伙做生意,张阿姨出资10万元,李阿姨出资30万元。年底赚取了36万元利润。两人各应分得多少利润?

  3.拓展延伸:长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长和宽的比是3︰2,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四、总结延伸

  师: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太多了,我们一定要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教学设计-03-24

数学教学设计06-29

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03-02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7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09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3-10

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07-01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