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5 10:45: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把乘法和除法的相关知识集中复习,有利于学生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并进一步巩固两、三位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知识间的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的变化规律同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能灵活应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准确、迅速。

  2.重视知识点的逐个击破。

  针对每个知识点,教材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题,在教学中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回顾相关知识,有的放矢,逐个击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起到了巩固与提高的双重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和除法)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打开教材看一看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两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生小组内交流)

  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3.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这两个单元所学的乘、除法的相关知识。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复习口算。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4题。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除法,可以从除法的意义上想得数,也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去想。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数相乘,先用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2.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7题。

  想一想可以根据什么算出结果。

  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3.复习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5题。

  组织学生笔算,并说一说笔算乘、除法时应注意什么,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如果因数的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113页6题。

  先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2)课件出示教材113页8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的探讨过程,向学生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4页13题。

  2.计算并验算下面各题。

  125×43  327÷84  54×69

  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5页16题。

  板书设计

  乘法和除法

  口算→→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参与求体验。

  复习过程中,通过谈话、小组合作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会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能够整体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以练习促掌握。

  复习过程中,先通过基础习题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难度,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查缺补漏,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强概率意识。

  3.以创新谋发展。

  复习过程中,通过讨论、练习等手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有效的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研究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构建知识网络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可能性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2、分类复习

  1.结合教材,复习“不确定性”的知识。

  关于“不确定性”,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如小明会成为科学家)

  2.结合课件,复习“可能性大小”的知识。

  要想使获得最高分(或者一等奖)的可能性增大,如何修改下面两个游戏的游戏规则?

  (1)在飞镖游戏中,把得5分的靶心面积增大,得最高分的可能性就大了。

  (2)在转盘游戏中,要想使获一等奖的可能性最大,应使一等奖的图案数量最多。

  设计意图: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经历修改游戏规则的过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课堂练习

  1.根据给出的条件把盒子中的三角形涂色。

  2.根据转盘填空。

  3.想一想,填一填。(下面每个盒子里都只有一个红球)

  (1)任意摸一个球,从(  )号盒子里摸,最有可能摸到红球。

  (2)从(  )号盒子里任意摸10次球,最有可能一次红球都摸不到。

  4.根据要求填一填。

  在布袋中放入6个彩球,如果要分别达到下面的要求,该怎样放?把方法写在横线上。

  (1)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多。

  (2)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少。

  (3)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和红球的次数差不多。

  (4)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

  (5)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或黄球。

  设计意图:结合摸三角形、摸球和转盘游戏,使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不仅与事物本身的数量有关,也与总数量有关,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可能性。

  3、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4、布置作业

  教材105页1、2、3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⑴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⑶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⑷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 提出活动要求。

  (2) 学生活动。

  (3) 汇报总结并板书。

  (4)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 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通过将较大的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用1格代表5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存在的意义。

  1、使学生经历动态数据的统计过程。

  通过统计一个路口几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使数学贴进生活,让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明白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使学生知道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

  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预测20分钟后开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种车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段时间内一个路口车辆过往的情境,让学生自主记录各种车的数量。

  (学生自主记录,并汇报记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引入新课,更是激发矛盾,学生在没有分工合作的`情况下,独自去记录各种车的数量,表现出手足无措,因为记住了这种车又记不住另一种车,于是学生自己提出遇到的困难。这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同时记录各种车的数量?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分工合作是最好的方法。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上面的统计表。

  (1)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有几种车。

  (2)学生分组讨论是否可以把这个统计表用“1格代表2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3)各组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

  (4)说说在绘制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

  (用1格代表2辆车,要画很多个格,太麻烦了)

  (5)讨论:如何解决上面遇到的难题。

  (6)小组汇报。

  生1:可以用1格代表3辆车。

  生2:可以用1格代表4辆车。

  生3:可以用1格代表5辆车。

  ……

  (7)教师引导学生用1格代表5辆车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条形统计图,并在组内展示作品)

  (8)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各组的代表作品。

  2、分析数据,合理预测。

  (1)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思考:

  ①什么情况下用1格代表5个数据比较合适?

  ②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两种车相差多少辆?

  ③猜一猜,20分钟后,这个路口开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种车?为什么?最不可能开来的是哪种车?为什么?

  (2)各组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全班交流。

  3、知识拓展。

  课件出示教材98页下面的统计表,学生观察,思考:每格代表几个数据合适?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手拉手中的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交流、合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任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知识,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这位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课件页码

  一、情境导入

  1、课件播放希望小学的学习条件的图片。

  看到以上情境,你有什么感想?

  虽然希望小学学习条件艰苦,但是哪里的学生对杜顺,对学习都有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的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2、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某班同学们也和咱们班同学一样有爱心,他们帮希望小学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

  出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

  你知道他们都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了那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吗?

  学生观察,看图畅谈感想。

  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看情境图后回答

  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1,2

  二、自主探究

  1、淘气要给希望小学的3明同学分别买1本练笔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话多少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求什么?然后呢?

  2、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肯定做得好的小组,你们同意以上做法吗?谁能说一说原因。

  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你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的运算定律和运算顺序吗?

  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也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活动:有的`用分步算式解决,有的用综合算式解决,小组汇报结果。

  学生说明理由。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回顾整数的运算顺序和定律

  学生举例验证。

  使学生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回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手拉手

  方法一:2.8×3=8.4(元)方法二:(2.8+6.1)×3

  6.1×3=18.3(元)

  8.4+18.3=26.7(元)

  小数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

  作业设计:

  3、基础作业:练一练的第1----4题

  2、选做:练一练的第5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商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引导学生由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类推出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紧抓学生知识的增长点,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效延伸。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积的变化规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例8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抓住这个知识的增长点,然后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最后探究商的变化规律,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

  2、重视合作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时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接受同学的批评与建议,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与他人分享了学习成果,又体验了合作的快乐,为达到会学、乐学和创造性学习的境界奠定了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画有表格的纸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揭示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数学王国的游乐园玩一玩。(课件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游乐园里有很多有趣的知识,也蕴涵很多规律,要想获得知识、发现规律,同学们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幅生动形象的游乐园的情境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1、探究除数不变时,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8中的(1)题]

  (1)课件出示导学要求。

  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③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2)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2、探究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我们再来观察教材87页例8中(2)题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变了)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按照下列方式进行观察。

  ①从上到下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②从下到上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3)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

  (4)师总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倡导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猜测、讨论中,不但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还了解并掌握了更多的解题策略。

  2、突出对比的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本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计算方法及结果,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理解当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时比快慢就是比速度,理解速度单位与以往学过的单位不同,同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提示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一)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暴风雨中的“电闪雷鸣”吗?

  (见过)

  谁能说一说,当时你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会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与速度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谈话,激活学生的记忆。在实现本节课探究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完美对接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与速度有关的问题做好了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观察比较。(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动物王国最近举行了运动会,小兔、猴子和松鼠在竞走比赛中进入了决赛,猜一猜,谁能赢?(学生观察比较成绩表中的数据,得出松鼠比猴子走得快,小兔也比猴子走得快)

  2、探究比较方法。

  (1)提出问题:小兔和松鼠谁更快?

  (2)小组讨论:要想知道谁更快,要比较什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比较小兔和松鼠每分各走多少米。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结合学生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算式)

  小兔每分走:240÷3=80(米)

  松鼠每分走:280÷4=70(米)

  得出:小兔走得快。

  3、认识速度。

  (1)速度的意义。

  ①题中的280米、240米叫什么?4分、3分叫什么?(路程,时间)

  ②想一想,“路程÷时间”表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速度=路程÷时间”)

  (2)认识速度。

  ①介绍速度及单位。

  说明:1分、1秒、1时叫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作速度。“米/分”表示速度的单位,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单位的表示方式有所不同,“米/分”读作:米每分。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安排了一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学情分析

  1、多数班级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班内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年级段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找这样的数学规律:1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多一。2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拓展: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课上、课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2.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

  2.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沏茶问题

  (课件)见了李阿姨,小明怎样说?小明很有礼貌的请李阿姨坐下,还要给李阿姨沏上一杯热茶。沏茶的步骤有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读时间表)

  师: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这些事,使李阿姨能尽快喝上热茶?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时间安排

  板书:1+1+8+1=11(分)

  指出,这就是流程图,下面要再写出时间的计算。

  (2)总结方法: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做,这就是优化。通过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说说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做其它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联系生活举例。听广播与刷牙、洗脸、吃饭、读英语。

  (3)烙饼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妈妈准备作他最拿手的烙饼招待李阿姨。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

  生:两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钟

  师: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烙?

  学生回答演示生: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要6分钟。

  师: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学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钟。因为一口锅可以烙两张饼,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张饼一样,也是需要6分钟。

  师:如果烙三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这么多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片代表3张饼,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然后将你们的方案,填到你们的表格中。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烙的?(两人合作一人填表,一个操作)

  方法1:

  生1:先两张同时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张,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饼

  1、饼2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用了9分钟,共烙3次。

  师:大家明白吗?谁再来演示演示。

  师:课件演示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一起操作:

  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3分钟后,把饼2拿出来,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1熟了,接下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3分钟后饼2和饼3也熟了。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快?

  生:锅里一直都有两张饼。(课件出示:烙3张饼的两种方案)

  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不浪费时间,烙的最快,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总结方法师:烙4张饼怎样烙最快?

  生:2张2张地烙,需要12分钟

  师:烙5张饼怎样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张,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用15分钟

  师:烙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张2次,用18分钟生:2张2张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18分钟,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3张3张的烙,这种方法比较好玩。

  生:我喜欢2张2张的烙,这种方法省劲,3张3张烙太麻烦了。

  师:我也喜欢2张2张的烙,同样的时间,这种方法比较省劲些。师:烙7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

  生抢答:21分钟

  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说说你的想法依次说出8张、9张、10张饼的烙法

  师:观察这张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用三分钟,你看5张饼是15分钟,6张饼是18分钟,那7张饼就是21分钟

  规律1:用最优化的方法烙,饼的张数乘每面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每面所用的时间×饼的张数=所用的最少时间

  师: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规律2:我还发现了双数张时是2张2张的烙,超过3张的单数张都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如果烙20xx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学生写出流程图,再写出计算过程

  (2)师:同样在美味餐厅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

  (课件出示星期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师:先想一想,再和挨着的同学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你的理由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小结:炒菜的时间相等,等候的时间不一样,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等候的时间短一些呢?(同时进行尊老爱幼思想的渗透。)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说一说。

  4、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能在量角器上找到相应度数的角,进一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加深对角的意义的理解。

  2.在独立探索和与同伴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的方法,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体会度量的本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画角和量角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内外圈刻度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量角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引出问题

  1.回顾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

  结论:准备好测量工具直尺,用直尺的零刻度线和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在直尺上的刻度就是这条线段的长度。

  2.引出问题。

  如何测量角的大小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如何测量角的大小呢?

  1.认识量角器

  (1)请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后汇报。

  ①量角器上有两排刻度,分别叫做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②量角器上有一个中心点,中心点两边各有一条零刻度线,分别是内圈零刻度线和外圈零刻度线。

  ③量角器是一个半圆形,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个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度是角的计量单位,记作“°”。

  2.找角

  (1)自主探究:你能在量角器上出50°和140°的角吗?

  (2)组织学生交流:如何找到50°和140°的角?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3.量角

  课件出示教材26页∠1和∠2,这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呢?

  (1)估一估,说说你是怎样估的?

  (2)量一量,说说你是怎样度量的?

  (3)组织交流。

  (4)师生小结角的度量方法:

  量角时要做到两个重合,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读度数时,如果用的是内圈的零刻度线,就读内圈刻度的度数;如果用的是外圈的零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的度数。

  4.画角

  (1)学生尝试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的角。

  (2)学生交流画角的方法,提出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3)师生小结。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先估一估下图中角的度数,然后量一量,你估得准吗?

  2.画一个115°的角。

  四、总结全课,分享收获。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经济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对优化问题可能在生活、学习中只是一点朦胧的了解,根本说不上什么是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优化的价值,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环节:

  1、 谈话引入;2、情境引入,学习新知;3、实践应用;4、全课总结,寻找规律。

  二、 教师活动:

  1、 制作课件(妈妈为家人烙饼);2、三张圆纸片。

  三、 预设学生行为:

  1、 可能见过烙饼,可能没见过;2、学生演示烙饼(怎样快));3、学生讨论小结,怎样烙饼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得出);4、探究规律(可能学生不可能一下总结出规律,可在老师帮助下得出)。

  四、 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寻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板书设计:

  烙饼问题

  快速烙饼法

  饼速X3=所需最少的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烙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此只是彰显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交流寻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本课之目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第三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轴对称,教学,数学,教师,空间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2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7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圆教学设计03-13

小学数学角的教学设计06-13

《统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