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9 00:27:56 秀雯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24×12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并能用语言描述化简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口答

  (1)6m减去5m的差;

  (2)8b减去5的差;

  (3)7x的4倍;

  (4)5x与2x的和再加上3。

  小结: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出示情境:小胖和小丁丁到书店里购买练习本,练习本每本x元,小胖买了3本,小丁丁买了2本。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1、解决问题一: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交流、反馈:3x+2x;(3+2)x 师:你能将式子3x+2x用更简单的结果表示吗?为什么是5x?(3个x加上2个x就是5个x。)

  板书计算过程

  3x+2x =(3+2)x =5x(元)

  答:他们一共要付5x元。

  师:式子3x+2x可以用简单的5x来表示,这就是对含有字母式子的化简,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化简)

  提问:想一想,将3x+2x化简为5x,运用了以前学习的什么运算定律?(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小结:以前学习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含有字母的式子。

  2、解决问题二: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师:你能将3x-2x化简吗?(3个x减去2个x是1个x)写出化简过程。

  板书计算过程

  3 x-2x =(3-2)x =x(元)

  答: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x元。

  3、试一试

  化简下列各式

  m+7m 9k-8k 3+4x+3x 15x-9x+6x-6

  (二)用乘法结合律化简

  1、出示:每本练习本x元,如果小胖、小巧、小亚各买了3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同桌交流。

  反馈,结合学生反馈板书

  做法1、

  3x+3x+3x =(3+3+3)x =9x(元)

  做法2、

  33x =(33)x =9x(元)

  小结:将33x化简为9x,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2、试一试

  化简:5x4 34a+6a 三、练习

  1、化简下列各式

  刚才的这些算式哪些能化简,怎么化简?

  6m-5m 8b-5 7x4 5x+2x+3。

  再来两题难一点的

  92x-3x (15m+9)3

  2、判断

  (1)12x+9x3 =21x3 =7x ( )

  (2)42a+7a =8a+7a

  =15a ( )

  (3)3x+4y=7xy ( )

  3、选择题

  长方形的长是3a厘米,宽是2a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A、5a B、6a C、10a D、12a

  4、将一个式子化简后是12x,原式可能是什么?

  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29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 教材分析

  1.“简单的统计(一)”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工作,然而仅凭经验和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的。我们还经常需要通过数量的分析来评价事物的发展情况,并从中发现规律,指导以后的工作。统计工作就是把工作中有关的大量数据收集起来,经过整理、计算和分析比较,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来研究和评价事物的发展情况。

  本单元教学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编制和分析各种统计表的方法。最后,教学求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来在第十二册中还要进一步教学统计表和统计图等知识。

  2. 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生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在前面几册教材中还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教材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3. 约数和倍数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即数论中最初步的知识,还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因式分解做些准备,使学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还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本单元教材概念较多,内容比较抽象。重点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由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奎逊耐彩条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用图解的方式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原理,奎逊耐彩条在此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此次修订把利用奎逊耐彩条来分解质因数的有关内容删去了。但是在讲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等内容时,仍保留奎逊耐彩条的形式,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理解。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份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答分数运用题打好基础。本单元是分数教学的重点,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的“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但是,我们认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故把这部分内容移至本单元。

  5.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第七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并能用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的商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并能用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的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

  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个故事一直不断重复出现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完整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的现象。

  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生活中象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我们把这种现象还可以叫做——(循环现象,板书:循环)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使学生感到特别爱听,兴趣盎然,将故事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循环”的含义,从而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好的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循环现象:

  1.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

  4、在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了什么是循环小数之后,让他们看书学习第28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循环小数?你觉得重点词语有哪些?(2)什么是循环节?

  (3)怎样简便写出循环小数?(4)怎样读循环小数?

  学生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划出重点词并板书简写。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5.加深理解:循环小数后边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6、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52.52525…4.1677…3.212121…3.1415926…

  学生评议。

  7、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学生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划出重点词并板书简写。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独立计算,提醒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同时请两名学生板演。

  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什么现象或规律?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P44-P46例1-例3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ab)c=a(bc)或(ab)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2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m×m0。1×0。1a×63×nχ×8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课堂练习

  P46做一做1、2题。

  P49练习十:第1-3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课后追记

  学生还是能够比较好的接受用字母来表示数,但是对于a×a=a2

  和a+a=2a还是要让学生区分好。(从意义上和式子上)

  还有一点就是a2的读法:a的平方

  以上两点是教学中要注意的。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课前预习:

  自学内容 P27~29例题1~2

  1、 同伴互相举例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

  2、 观察长方体,看P28的例一,试着(用铅笔)完成书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里的材料,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做一个长方体。写下你发现了什么?

  尝试练习 :试着完成P29的做一做练习

  4、 有什么疑惑?

  三、汇报展示:

  (一)导入

  1.已经认识过许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等各是什么形状吗?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图形。

  讲台上放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和平面图形一样吗?

  2.指出:像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其中,粉笔盒、书等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出示P27图,让学生观察。

  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4.小结: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二)教学实施

  1.认识面、棱、点。

  师:昨天让同学们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老师来演示一下,你们说说面、棱、点的区别。

  (1)拿出准备的马铃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平平的面)

  (2)挨着这个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及时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叫做棱。

  (3)紧挨着这两个面再切一刀,形成三个面,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三个面,三条棱)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2.汇报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3.汇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4.汇报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和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汇报,并完成下面这几个问题:

  (1)面的特征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的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大家的操作、讨论可以知道:(课件出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6.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图形。

  (三)、汇报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P29例题2,昨天让同学们用学具做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提问:在做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并汇报下面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2.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让学生指出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

  3.总结(课件出示填表内容)

  四、反馈检测

  1完成P31练习五T1。

  2.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综合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宽、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后反思:

  教学本节内容我主要采用了课件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上课伊始用课件出示学生已经见过的图形,自然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征,进而也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八十二到八十三页《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有杜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总结,领会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策略。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若干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上课了,我们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关于包装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师:你们看到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物品经过包装显得更精美,可见包装的作用很大,那在包装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先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初步感知(生本交流)。

  1、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1)国家很关心我们青少年儿童实,施了蛋奶工程,那奶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表面积有多大呢?接口处不计

  (2)如果要将两盒奶包成一包,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一个需要208平方厘米,两个就是需要416平方厘米)。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一说。(合起来包装,就不是416平方厘米了)。问: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416平方厘米的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同桌和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请一名学生展示摆放的方法。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明展示。(展示结束,课件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展开猜想,交流讨论时。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师,我们可以说重合了两个小面。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呢。(第二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中面,第三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大面。)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问:第三种方法最节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指名交流)。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可以分别计算出三种组合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问怎样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先让学生计算出第一种方法包装后的大长方体表面积。(指名板书)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再指名板书。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另两种的面积。(指名板书)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致呢?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究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呢?(指名回答)。

  三、组合三个,再次体验

  如果要把三盒奶包装起来,需要多少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三个盒子摆一摆。(小组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有几种包法呢?(接口处不计)。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看一下要求:电脑演示学习要求。利用盒子摆一摆,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分别计算出不同摆法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有关数据填到统计表中。哪种拼法最节省包装材料?找一找有什么发现?填好研究过程记录表。

  再请小组代表展示包装的方法。(学生上讲台展示)

  四、质疑拓展阶段,师生交流。

  1、师反问为什么不包装成不规则立体图形的方式呢?总结:不美观也不节约,所以我们包装长方体物体的时候一般还是包装成长方体形式的。

  2、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怎样节约包装纸了,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吗?如果要包装四盒奶,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

  3、六人小组活动要求,拿出四个盒子摆一摆,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观察比较哪种包装最节省纸张,细心观察,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最先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示摆法。 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可以问他。师:用你们的慧眼观察一下,这六种摆法里了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第几种方法最节约?师设疑:刚才我们发现“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是不是有错呢?看来同学们对这两种有疑问,下面我们在用手中的学具演示演示一次他们不同的拼接过程。

  4、总结: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这句话有没有错?其实有时最大是会发生变化的,此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始终使重叠的面积是最大的面积就可以了。

  五、总结回顾,梳理经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请说一说,这一类题该怎样计算呢?

  包装虽小,里面的学问却不少,适当的包装是对自身的有效补充。但没有充实的内在素养,包装只能投有其表,让我们每个人都用智慧和勇气包装自己!

  六 、作业设计

  1、包装时不仅要考虑节约,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到超市中调查,看看哪种商品的包装不够节约包装纸,为它设计一个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并思考厂家为什么要这么包装?

  2、你为灾区的小朋友准备了什么礼物?老师帮他们挑了一套分别为1、2、3、4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老师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我设计一个装饰方案。要求:设计一种最省的包装方法,并想一想,除了节省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七、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重叠的面积越大,露出的面积就越小,就越节约纸张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小数除以整数

  (教材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4、结合教学内容,在适当的教学情景中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法制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法制意识与法制观念。

  5、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全民健身条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24÷ 4 256÷ 6 345÷ 15

  2、重点说说224÷ 4这道题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创设情景:

  1、情景图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根据图上你们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在公园里有很多老人、小孩在锻炼身体。

  学生: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也多了。

  教师:我们再来看这组图片(出示运动员的成绩图片)

  教师:体育健儿们为了国家的荣誉在大赛中勇敢拼搏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学们,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颁发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条例》中规定:我国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为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国家逐步为各地完善体育设施,为人民创设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出示:《全民健身条例》

  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三、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师: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学生: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提问:在用这种方法计算时有什么感觉?(比较麻烦)

  2、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种简便算法,就是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3、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列出竖式后,教师先把被除数小数点及后面的4盖住,问学生:22除以4会计算吗?算出来后接着问:余下的2表示什么?(表示2个一)

  这时把盖住的部分揭开,并且把小数点后面的4写在2的后面,问学生:这个24又表示什么呢?(24个十分之一)。

  师:现在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是多少呢?(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在6的前面点上小数点)。

  提问: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和把22.4千米化成米计算的结果相同吗?(相同),说明了什么?(说明这道题的结果是正确的)。

  观察:我们今天所学的`22.4÷4和我们复习题的整数除法224÷4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呢?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拓展知识外延

  1、列竖式计算。

  25.2÷6 34.5÷15

  2、计算下列各题。

  9.42÷6 94.2÷6 87.64÷7 876.4÷7反馈后教师问:如果计算出第一题的结果是1.57,你能估计出第二题的结果吗?已知第三题的结果是12.52,你能说出第四题的结果吗?为什么?

  生:看被除数的小数点。师:看被除数的小数点想什么?

  生:想商的小数点。

  3、根据5823÷3=1941,口算下列各题。

  58.23÷3=5.823÷3=582.3÷3=

  五、课堂小结

  (一)启发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知识。

  (二)教师归纳总结。

  六、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4页的“做一做”。

  2、课外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微视频,能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能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微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请来一位新老师来给大家上课。

  二、新课教学

  1、播放微视频。

  (1)2、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2)你发现了什么?

  (3)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4)想一想,两个数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5)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先尝试独立思考,用列举法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微视频介绍筛选法。

  (6)小组合作完成后做一做,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2、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你学会了有关公倍数的哪些内容?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

  汇报结果: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板书)

  三、课堂练习

  1、填一填。

  2、找一找。

  3、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口答)

  4、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

  5、练习十七第7题。

  6、练习十七第2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七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成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积与容积(教材41—4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能力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1、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师:乌鸦喝水的故事其中蕴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激兴设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有大小。

  师: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纸箱,教师边说边从纸箱中拿出2个量杯、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等物品。)

  生1:一个大纸箱和一个小纸箱,三个玻璃杯。

  生2: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

  师:你认为纸箱和量杯哪一个比较大?

  生:纸箱大,量杯小。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呢?(学生例举生活中的物体,并指出谁大谁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师:你们说红薯和土豆比,谁大?

  生1:红薯大。

  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不好比较。

  师:谁说得对呢?你们能想出办法让大家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

  (1)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

  (2)指名说。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量杯里,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就大,好,老师现在就来给大家演示一次。

  师:为了能很公正的知道红薯和土豆哪个大,应该在两个相同的量杯里放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无法正确判断。请大家在下面注意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把红薯和土豆分别放到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量杯里。)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会占一定的位置,水并没有增加。

  师:那就是说红薯和土豆在杯子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

  师:为什么水面的高度不同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的大小不一样。

  师:你现在认为红薯和土豆,谁大?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生1:红薯大。因为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

  生2:土豆比红薯小,因为土豆占的空间比红薯小。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粉笔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各种实例说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设计实验方案,感知容积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教具,它们都是放在哪里的?

  生:老师把它们都放在纸箱里的。

  师:像量杯、纸箱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水杯)这两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组上台做实验。)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如果第二个量杯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水杯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两个杯子一样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剩余,说明第一个水杯大。

  ②先把两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的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师:两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板书)。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1:纸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纸箱的容积。

  生2:冰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使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

  4、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

  师:比一比,它俩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木盒的体积是木盒所占空间的大小,木盒的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生2:木盒的容积就是盒子里所盛的沙子的体积。

  生3:木盒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故事中的乌鸦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理解乌鸦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三、巩固应用。

  (出示课件)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教师验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三、课后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1

  一、学情分析: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可以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除了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将1归为质数,这时要提醒学生仔细理解定义中“两个因数”的含义。在小结和板书中也要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师:利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先将2,3,5的倍数划掉(不包括2,3,5)。一直可以划到几的倍数?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设计意图说明: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五、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六、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观察、自学、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身份证编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具准备】

  课件、教师身份证、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数字编码。

  课件出示:

  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2、导入新课

  师:像这些由数字或字母组成的号码,我们把它叫做数字编码(板书课题)。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字编码,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课件: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手机号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人民币编码…情景创设:身份证号码小知识。

  师:既然身份证号码对我们的生活这么重要,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身份证号码。(板书)

  一、自学材料,探究新知

  1、认识身份证。

  师:同学们认识身份证吗?看过身份证的同学请举手。

  师:这是“我”的身份证,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身份证里有哪些信息?

  师:这是什么?…(教师逐一指着身份证里信息,让学生说出信息的名称。)

  2、探究身份证号码的含义。

  出示身份证号码:

  师:身份证里面最重要的信息是身份证号码。这是“我”的`身份证号码,你们知道这些数字包含了哪些信息吗?猜一猜。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想知道正确答案吗?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准备的学习材料,认真阅读一遍(课件出示自学材料)。

  同桌交流。师:阅读完学习材料后跟同桌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身份证号码一共有几位数组成?(18位)

  师:身份证号码可以分为几部分?(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四部分)

  师:地址码里又可以怎么分?(1、2位表示省份,3、4位表示市,5、6位表示区或县)0

  师:第17位表示什么?(性别)?

  师:身份证号码411202197905170526里面包含的个人信息有哪些?

  4、小结温馨提示: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二、精心设计,巩固新知

  闯关一

  1、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 )码,第7~14位为( )码,第15~17位为( )码,第18位为( ),倒数第二位可以( ),单数是( ),双数是( )。

  2、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362101197803102562,王老师是( )年( )月( )日出生,性别是( )。

  闯关二

  火眼金睛辩对错

  闯关三

  找一找:

  有个小朋友叫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1号362401197012210412爷爷

  2号362401194406073313奶奶

  3号36240119450101042X妈妈

  4号362401197209280161爸爸

  闯关四

  你身份证上的号码可能是多少?请你设计一下展示交流,并说说你的设计理由。不能确定的位置用A来代替。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四、课后实践

  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数字编码进行解析,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成果。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内容

  《找规律(1)》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过程与方法

  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突破方法:探索、尝试、归纳。

  难点:用除法计算后所得的余数找到答案的方法。

  突破方法:分析、比较。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演示。

  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上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个小游戏,你来猜猜看把牌翻过来后是什么花色和数字?

  (多媒体出示扑克牌的背面)

  先翻出一张黑桃A,再翻出一张红桃A,引导学生猜一猜下面一张是什么牌。(学生随意猜猜看)

  待翻到黑桃3后,提问:下面一张是什么牌?(学生猜猜看,直至最后第12张牌)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谈话:你讲得非常好!像这样按照一定次序排列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这样的排列现象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找规律”。

  (揭示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做游戏等活动,以猜牌的活动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同时创造了轻松活泼而又严肃的氛围。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观察并初步感受物体的.有序排列

  过渡:每当逢年过节,街道上总会张灯结彩,布置一新,老师在马路上拍了一张照片,请你首先来看一看,并说说照片中都有些什么装饰品?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9页例1的场景图,请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装饰品)

  提问:那这些装饰品是随意摆放的吗?(不是)

  对,这些物体都是按照一定顺序、一定规律摆放的。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说一说,然后概括):

  盆花:每2盆为一组,每组依次是蓝花、红花。

  彩灯:每3盏彩灯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灯、紫灯、绿灯。

  彩旗:每4面彩旗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旗、红旗、黄旗、黄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说出各类装饰品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学生容易说不清楚,因此在学生自由汇报的基础上,主要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同时这也是为下面计算法解题作孕伏。

  2.自主探究,体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过渡:你们观察得很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现在我们就重点来研究研究盆花的摆放规律。

  (多媒体出示盆花小图)

  提问:谁再来说一说盆花的摆放规律是什么?

  (学生回答:盆花是以一盆蓝花一盆红花每2盆为一组,进行重复地排列)

  再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8盆)

  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

  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追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学生猜一猜)

  谈话: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需要验证!现在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在草稿本上验证一下第15盆花是不是蓝花。

  (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展示并提问学生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学生适当板书:画图法、单双数判断法、计算法)

  (1)画图法:○●○●○●○●○●○●○●(○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用其他图形、字母、文字表示的均可)

  (2)单双数判断法: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法: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过程,教师板书: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提问:你能说说“15”表示什么意思?“2”呢?“7”呢?“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多媒体演示:

  ○●○●○●○●○●○●○●○

  讲述:哦!原来15表示一共有15盆花,2表示每2盆花看作一组,那总共15盆花里面就有这样的7组。

  提问:余下的1盆是第几组的第几盆?为什么?

  追问:第15盆花的颜色和哪一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探究各种策略上,交流时不必急于优化出计算的策略,而是从学生的内心体验出发,肯定每一种策略都是可行的。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及探究构建的知识远比教师“灌输”更有教学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习惯。

  3.独立尝试,在体验中优化解法

  过渡:刚才同学们对盆花的摆放规律研究地非常好,也探讨出了三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现在我们来一起研究第二种装饰品彩灯的摆放规律。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0页的“试一试”第1题

  提问:请你说一说,彩灯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指名回答:彩灯是按照“红灯、紫灯、绿灯”每3盏为一组进行重复排列的)

  追问:那么按照这个规律摆放下去,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18盏和第19盏分别是什么颜色的?请你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判断。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学生汇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主说)

  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进行思考:

  ①为什么除以3?(每3盏彩灯可以看作一组)17÷3=5(组)……2(盏),余2是什么意思?第17盏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盏?和每组中的第几盏灯相同?

  ②19÷3=6(组)……1(盏),余1代表第几组的第几盏?和每组中的第几盏灯相同?

  ③18÷3=6(组),得数没有余数,应该怎样得到答案?第18盏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盏灯?应是什么颜色的?

  指出:每组有几个,除数就是几;余数是几,就对应每组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就对应每组的最后一个。

  (2)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画图法:适用于小数字。

  单双数判断法:适用于每组为2个的。

  计算法:具有普遍性。

  (3)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0页的“试一试”第2题

  过渡: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原来画图法和单双数判断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法则具有普遍性,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计算法来看看彩旗的规律,看谁解决得又好又快?

  提问:第21面、23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指名板演,完成后评讲,集体订正)

  追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呢?

  小结: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盆花、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地排列,可以用画图法、单双数判断法、计算法等不同方法来解决它们的排列问题,而且计算法有着自己的优势,具有普遍性。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不做硬性规定:一定要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在完成试一试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哪种方法更合适。在学生解决有关“彩旗”问题的时候,教师适时反问一下:为什么不画图?为什么不用刚才的单双数判断法来解决呢?学生很自然地比较出画图比较繁琐、单双数判断法法比较独特不适用于所有的题目,不具有普遍性,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优化出计算法最简便最具普遍性。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解题策略的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把街道上的各种装饰品的摆放规律全部研究了,也知道了计算法具有普遍性的原因,让我们趁热打铁,一起来看看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都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提问:围棋小组的同学正在摆棋子,你能知道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吗?

  ○○●○○●○○●○○●……

  (学生解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21÷3=7(组))

  2.出示练一练第二题:

  小红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

  提问:按照这样的规律穿下去,第18颗是什么颜色的?第24颗呢?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集

  体订正,指名说说解法。18÷4=4(组)……2(颗),24÷4=6(组))

  3.出示练一练第三题:

  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

  (1)△○□△○□△○□……()……32÷3=10(组)……2(个)

  (2)○○○□○○○□……(□)……32÷4=8(组)

  (3)△△△○○△△△○○……(△)……32÷5=6(组)……2(个)

  强调:虽然找的都是第32个图形,但由于每组个数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在例1及试一试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到了画图法和单双数判断法的局限性以及计算法的普遍性,通过练一练的三道习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如何运用计算法进行判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四)应用规律,解决学习中的规律问题

  过渡:同学们,其实规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即使是在普通的计算题当中也有着自己的规律,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算一算。

  1.数字中的“奥秘”

  用计算器计算6÷11,计算器会显示0.5454545454…

  提问: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有什么规律吗?你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几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用计算器计算1÷54,计算器会显示0.0185185185…

  提问: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有规律吗?你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6个数字是几吗?怎么知道的?

  2.生肖的规律(练习十第1题)

  提问:生肖是几个为一组的?

  你今年几岁?属什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的属相相同?

  (五)全课总结,感受生活中的规律

  引导:同学们学得不错,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有什么收获?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今天的规律问题?你觉得哪种最简便?

  谈话:我们今天找到了许多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许多问题,其实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的有规律的现象……

  欣赏大自然的规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

  欣赏生活中规律(红绿灯、霓虹灯、花布地砖……)

  谈话:原来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规律,看来我们的生活中不缺乏数学,只是缺乏了发现数学的眼睛,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心人,多多观察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一段图片集,了解大自然中的周期规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及生活中的一些周期规律,进而感受数学中的规律之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九册第28~29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小数意义探索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际环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两三位小数。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例1的情境图,提问:你知道例题中的这些数都是些什么数吗?(小数)哪一个是你比较熟悉的?

  请你以0.3为例说说对小数有了哪些认识?根据回答相应板书。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像这样的小数,从今天起我们要继续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新课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直接利用出示的例1图,让学生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学生回答完后,我借机谈话揭示同时板书课题。这样复习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学小数,原有知识可能遗忘,利用复习能很好地发挥这些知识对将要学习的新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发展的'支点。同时用学生熟悉的情景作为学习的素材,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

  二、1、例1教学

  提问:你能根据题目的要求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一个信封和本练习簿的价钱吗?

  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0.3元是3角;信封的单价是5分,练习簿的单价是4角8分或48分。

  2、教学小数的读法:

  谈话:信封的单价是5分,表示5分的这个小数你会读吗?那这个小数呢(0.48)那你知道像这样的小数怎么读吗?

  0.05 读作: 零点零五 0.48 读作: 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的方法:读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几分之几元?也就是?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48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0.3元是1元的十分之三。为什么?

  0.05元是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 ;0.05元是5分,是5个 ,也就是1元的 。)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 。

  (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 ;0.48元是48分,是48个 ,也就是1元的 。)

  板书:

  【设计意图】对于例1我准备安排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

  第一层次,让学生用“角”和“分”作单位说出橡皮、信封和练习簿等物品的价钱。通过“说”,激发学生已经积累的有关小数的知识经验,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心理需求。同时适时的引导学生试读小数并初步掌握两位小数的读写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读写两位小数,培养学生类推知识的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学生对元、角、分关系的已有认识,分别介绍把1分、5分和4角化8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 同时通过板书与提问渗透对单位1的初步感知。

  4、出示例2

  (1)认识两位小数

  A、理解:1厘米是 米, 米可以写成0.01米。

  指名理解1厘米为什么是 米。

  (1米=100厘米,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厘米也就是1米的 ,就是 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4厘米与9厘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2)认识三位小数

  A、理解:1毫米是 米, 米可以写成0.001米。

  指名理解1毫米为什么是 米。(1米=1000毫米,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就是1毫米,1毫米也就是1米的 ,就是 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7毫米与15毫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位小数与三位小数的含义。因为已有例1的知识基础,在例2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米尺共同讨论怎样用“米”作单位表示1厘米的长度,明确因为1厘米是1米的1/100,也就是1/100米。所以写成小数是0.01米。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表示4厘米和9厘米的分数和小数,并要求学生们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含义。最后我会这样问学生:以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表示1米的百分之几,以同样的方法教学例3,同时再次初步感知单位1。

  C、观察板书

  米 米 米

  0.001米 0.007米 0.015米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千分之几的分数)这三个小数呢?(三位小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三位小数都表示千分之几。

  5、思考:

  观察前面出现的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的数学知识应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所以在例1、例2已有的感性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中每组的分数和小数,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小数的理解,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的意义,并强调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含有几个数位,这个小数就是几位小数。

  6、试一试:

  学生自主练习,进一步体验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和意义。

  7、练一练:

  学生自主填空,交流时注意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定义,感悟特性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想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师: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我们都学习过图形的运动,你还记得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出示课件动态图片)

  预设:生:旋转现象

  2.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

  3.这些现象是不是旋转呢?(出示秋千等动态图)

  这些也是旋转现象,也是物体绕一个点转动,只不过进行的是局部的圆周运动。

  4.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生:螺旋桨,风扇,钟表等)

  5.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还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最密切的钟表开始,来探究图形的旋转吧。(板书课题)

  二、展开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旋转方向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钟表的指针是怎样转动的?一起来比划一下。

  引出:与钟表指针转动的方向一样的叫做顺时针旋转。

  与钟表指针转动相反的方向叫什么?(逆时针)一起来比划一下逆时针旋转。

  2.旋转有几种情况?(两种: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3.这里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指的是旋转的方向(板书)

  (二)借助钟面,明确旋转三要素

  1.动态出示指针从“12”旋转到“1”、从“2”旋转到“6”。

  师提问:

  (1)仔细观察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不同点?

  板书:角度、起止位置

  (2)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点?

  板书:方向、中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怎样从起止位置、旋转中心、方向、角度等方面描述一下指针从“12”旋转到“1”的过程呢?

  生: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指针从“2”到“6”的过程吗?

  生答。

  4.你能想象一下指针从6到9的旋转过程吗?除了顺时针旋转还有其他转法吗?

  5.描述道闸的旋转(出示习题图片)

  师:打开课本83页,做一做,认真读题,想象或模仿一下车杆的起落,并将空格补充完整。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6.反馈。

  (三)简单图形的旋转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描述钟表指针、车杆等的旋转过程,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描述图形的旋转。

  1.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2.仔细观察,三角形在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预设: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变,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没变,夹角没变等。

  3.你能描述一下三角形是如何转动的?

  生: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他描述的对不对?三角形绕点o旋转我们看得很清楚,因为点o没变,顺时针也很容易看出,你怎么知道它是旋转了90°呢?

  生:看三角形的边

  4.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

  5.结论:我们可以根据图形上的边或点等部分旋转的角度来判断图形旋转的角度。

  (四)动手操作,感悟旋转性质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图形的旋转,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线段的旋转(课件出示)

  (1)如果我们让这条线段旋转,你觉得应该怎么转?

  (2)画出线段OA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画的'?观察旋转前后的线段,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三角形的旋转(课件出示)

  (1)动手操作,感受三角形旋转的过程

  将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先想象旋转过程,再动手操作。

  提问:如何确定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

  预设: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2)教师演示,总结画图步骤。

  (3)做一做: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

  三、回顾小结,感受旋转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深入探究了图形的运动中的旋转运动,艺术家们运用几何学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欣赏一下。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艺术家们,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扮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