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9 14:36: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标、志”,会认会读会写会组词。

  2、认识词语:攀爬标志吸烟通行禁止请勿

  3、掌握常见的标志:请勿攀爬、请勿吸烟、禁止通行。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理解识记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以致用,会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学习。

  2、掌握常见的标志:请勿攀爬、请勿吸烟、禁止通行。

  教学难点:

  掌握标志:请勿攀爬、禁止通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动画人物胡图图课堂引出本课内容并揭题:

  像这种有箭头、图片和文字的牌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标志。

  2、齐读课题2遍。

  二、学习生词“标志”

  1、师:生字宝宝迫不及待的想和你们做朋友了,你们愿意吗?让我们跟随图图老师来好好了解一下它们吧!

  2、开火车读“标志”

  男生、女生赛读“标志”

  3、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们吗?

  随机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

  4、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图图老师的温馨提示吧。

  5、师示范写,学生书空跟写。

  6、每人独立写一遍“标志”。

  7、图图老师出难题,你接受挑战吗?谁愿意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这儿的'词语呢?

  三、认识常见标志

  1、在超市里找标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学生随机找,师点出相应图片

  2、出示“请勿攀爬”图片

  问1:这个标志有些什么颜色?红色、黑色。

  问2:黑色的人在干什么?在爬楼梯。

  问3:人那么大个,梯子那么小,爬起来危险吗?很危险。

  问4:那为什么在中间划一道红色的杠呢?红色的杠表示不允许这么做。也就是说不可以攀爬。也就是请勿攀爬。请勿就是不可以的意思。

  问5:我们一般在哪里可以看到“请勿攀爬”标志呢?

  公园里的假山上贴的有;建筑工地危险的地方贴的有……

  3、同理认识“请勿吸烟、禁止通行”。

  4、游戏大闯关

  (1)2人一组,一人说出标志名称,一人找出标志图片。

  (2)连连看。

  四、小结

  在公共场所,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牌子,上面有一些简短的文字和符号,贴在醒目的地方,以提醒人们注意。那些就是标志。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数的组成(指名回答)。

  a.3个十和6个一是()。

  b.7个十是()。

  c.8个一和7个十组成()。

  2.比较数的大小。

  39,3669,9650,50+7

  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引入:今天继续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

  二、游戏引出新知。

  下面我们做个“猜猜看”的.游戏,好吗?在老师手中有一些小棒,猜一猜大约有几根?(出示小棒。)

  多让几名学生猜一猜。

  师:大家的答案有这么多,有的猜的答案又相差很多,到底谁猜的较准确呢?下面就这样,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先数出10根),让学生了解到10根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小棒,做第二次估计。

  师:10根是这么多,请小朋友再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根小棒。

  生:有50根;有40根;有45根;有30根……

  师:这次小朋友猜的比较集中,大约在30~50根之间,到底这一把有多少根小棒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小棒有48根。)

  师:为什么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得数量与48相差那么多,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40根呢?(学生互相讨论讨论,发表意见。)

  生:第一次我们是乱猜的,第二次我们先看到了10根的多少,然后再猜的。

  师:对,我们在第一次猜时,没有什么作参考,凭感觉胡乱猜的;而在第二次猜数时,我们以10根的多少作参考,结果猜得数与准确答案比较接近。

  小结:所以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帮我们进行估计吗?(学生有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如,以5根为例;以20根为例……)

  三、多样练习,深化新知。

  1.出示3捆小棒:第一捆是10根,第二捆是48根,第三捆是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小棒,是15根。随意抽出2捆小棒作比较,让学生说都发现了什么?

  师:10根与48根比较,怎样呢?

  生:10根比48根少。

  师:对,说的很好。那10根与15根呢?

  生:10根比15根也少。

  师:对,10根比48根少,10根比15根也少。这少的程度一样吗?谁能说的再清楚些。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得少。

  师:这位小朋友用的“少得多”这一词非常好,“少得少”习惯上我们说“少一些”,谁再说一说。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一些。

  师:谁能反过来讲一讲,该怎么说呢?

  生:48根比10根多得多,15根比10根多一些。

  师: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上节课我们是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即10<48,10<15,48>10,15>10,今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同样也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教学书第40页例9。

  出示金鱼图,让学生先估一估每种金鱼的条数(黑金鱼10条,花金鱼15条,红金鱼60条),用一句话描述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生: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接下来我们去花店走一走(出示第40页“做一做”),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分小组,每个说一句话完成第(1)题;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订正。

  2.师:今天小朋友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我们班的小朋友有48人比老师的2人多得多。

  生: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一些。

  生:我的红铅笔有2枝比黄铅笔5枝少一些。

  ……

  五、小结:

  六、课外发展:课外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作者穿越戈壁滩时所见、所闻、所感,对沙漠中特有的景象——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雨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从自然景观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从自然景观中获得的人生感悟,感受语言的美;增长有关海市蜃楼的知识以及成因,拓宽知识面。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从自然景观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教学构想:

  这篇课文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由于课文篇幅长,还有很多学生们没有见过的词,所以先解决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然后再交流文中的重点问题。通过重点问题,大体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课文——《海市》,这篇文章对沙漠里的.风情作了描写。

  二、学习课文

  1、简介作者张抗抗。

  2、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沙漠的哪些景象?你对什么最感兴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把课文读通

  5、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远看沙漠是什么样子?(一马平川、断墙残垣、触目惊心)

  (2)大漠的旋风是怎样的?

  (3)海市是什么样子?它是怎样形成的?

  (4)彩虹是怎样的?你喜欢吗?

  (5)课文最后讲“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啊,然后,在路边种上一排排树苗。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对于绿色、生命的赞美。)

  (6)讨论: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蜃楼、彩虹、丝路花雨,为什么以“海市”为题?

  三、总结

  欣赏了大漠风情,我想大家对于沙漠有了更深的认识。海市蜃楼虽然很美,但那毕竟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应该追求一些实际的、真实存在的美的东西。

  板书设计:

  海市

  旋风

  沙漠

  海市蜃楼

  彩虹

  丝路花雨

  作业设计: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预习语文天地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朗读,较准确地评价作品人物,体味人性美;

  3、合作、探究学习,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特别能品味美文的语言。

  4、写作短信,表述并感受浓浓的亲情。

  学习方式:

  朗读、品味、讨论、质疑。

  学习步骤:

  一、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一个家庭,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朗读课文

  三、课文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它是以爸爸的口吻来叙述的,谁能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给同学们讲述这个故事?

  四、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以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什么样的`奶奶、爸爸、妈妈。爸爸孝顺、有责任心奶奶仁慈和善良、爱孙子妈妈温顺明理,也孝顺我乖巧、懂事

  五、请谈谈这个家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和睦,温馨。互相体谅、关爱家人。这是个互敬互爱,充满着骨肉之情的家庭。这个家庭是非常团结幸福的,他们都能顾全大局,为他人着想。

  六、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进行讨论(提示:从关键句、关键词入手,注意语言的品味)(学生读书,圈点、勾画,讨论。每个小组可由一人记录通过讨论所形成的问题)。

  七、学生把有关问题提交上来,老师归纳组合,讨论发言,共同探究。

  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九、迁移拓展,抒写亲情,发短信给至亲。请同学们按照屏幕上的要求,以亲情为主题,发一条短信,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十一、结课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啊!

  十二、布置作业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所吃食物等;

  2、使学生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蚯蚓的基本习性。

  教学难点:

  通过对蚯蚓习性的观察,培养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准备: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蚯蚓平时都吃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导。

  3、观察蚯蚓的“家”。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

  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4、思考蚯蚓吃什么、蚯蚓的“脚”在哪和蚯蚓呼吸等问题。

  蚯蚓生活在土壤里,那蚯蚓就是吃土吗?蚯蚓是靠什么来运动的?蚯蚓像人一样需要呼吸吗?让学生回忆之前户外的观察,通过感官的认识抽象出蚯蚓的真实生活。

  5、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蚯蚓的基本习性,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教师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

  6、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干。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6

  目的要求

  1.了解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详写与略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背景。

  二.学习课后生字。

  三.听录音,注意读音

  四.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五.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自然段)

  第三段(3—13自然段)

  第四段(1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从哪里看出部队在艰难地前进?

  2.讨论。“冰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了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讨论:

  (1)“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说明了什么?

  (2)面对这些困难,将军想到的'是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布置自学思考题:

  (1)将军的神态有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2)说说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和穿着。

  (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3.学生按思考题思考以上问题。

  4.指名回答问题。

  5.概括段意。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考验,将军还有疑虑吗?

  2.讨论:

  (1)为什么“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2)“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3)“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回答问题并概括段意。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发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3、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放大镜、一只浅水碟、一张白纸小棍

  教学设计

  (一)谜语引入

  上课前咱们先猜一猜,读,是什么?(看见过蚯蚓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昨天我们布置了去寻找蚯蚓,你找到了吗,在哪里找到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今天蚯蚓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欢迎他们。通过今天我们对蚯蚓的细致观察,可能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二)实验1:蚯蚓的身体和运动

  1、在认识《蜗牛》一课时,我们探究了关于蜗牛的哪些方面的问题?今天你希望了解蚯蚓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板书边板书边回忆蜗牛的运动,食物等)

  2、认识一个人首先看他长什么样。怎么就首先看看蚯蚓是什么样子的,他是怎么运动的。

  3、你会观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还可以借助一些东西观察,比如:棍碰放大镜

  观察的顺序可以是:

  然后我们把自己的发现真实地记录。组长领记录表。

  4、看记录表的要求,你能抓哪些是关键词。(可以画图,标注各部分名称真实)

  5、请男士将蚯蚓轻轻放在白纸上,开始观察。

  6、学生观察,教师巡视纪律,指导记录。10分钟

  7、展示:看一生画的蚯蚓。画得很细致。有哪几部分,跟你标注的一样吗?两端很相似,怎样区分头尾?环带有什么用吗?可以繁殖。

  8、怎样运动的?跟蜗牛一样吗?可以动作模仿。伸缩运动

  9、还有什么发现吗?对刺激有反应、

  (二)实验蚯蚓的反应

  1、蚯蚓会游泳吗?猜一猜有什么反应。

  2、试一试,请女生轻轻将蚯蚓放在水中,看有什么反应。(不用担心,他不会伤害人。勇敢)

  3、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会说:由此可看出:

  4、观看一段视频。现在你知道蚯蚓为什么要爬出来了?

  (三)课外延伸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蚯蚓的外形、运动以及反应,可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你有什么办法?(饲养,观察,记录,交流)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新授课 猫 教学设计07-27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06-28

赵州桥授课教学设计05-24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授课09-16

变色龙授课教学设计09-20

幼儿园教学设计授课格式10-19

新授课一定要当堂练习吗教学反思06-23

《有多少块糖》无声授课教学设计04-02

《新的跨越》的教学设计06-21

授课教学反思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