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透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透镜教学设计1
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跟物体和像的相对位置有关;无论照相机还是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在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看来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②制订实验计划,指导学生做实验,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做法,使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在学生知道了实验的目的和做法以后,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列出的实验步骤独立地去实验、观察。课本上没有用光具座来做实验,是考虑到许多学校没有或只有数量很少的光具座。如果有用光具座做实验,会方便些。
照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先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调整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录课本上的表格中。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个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让他们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知道: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可与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透镜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习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u
6、评估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具体的问下面的问题)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近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生:讨论回答。通过一个口诀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越大,物远像近像越小。
7、拓展
其实我们的眼睛的成像原理也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8、当堂练习:
1、根据透镜成像规律:物体从距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靠近凸透镜时,像逐渐______透镜,像距逐渐______,像也逐渐______,并且像是_____立_____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的焦点时,像和像距都变得“无限大”,因而在光屏上无法成像。当物体越过焦点,继续向凸透镜移动时,像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像出现在物体的_____侧,变成_____、_____立、_____像。
2、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9、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其他教师评价
1、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态自然,语言精练。通过一个口诀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好
2、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3、课件制作较好,便于理论分析。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透镜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教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 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 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过程和方法: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 二、教学器材 远视眼镜、近视眼镜、平行光源(手电筒)、刻度尺、白纸。 三、教学过程 (教师戴上眼镜并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戴上了眼镜,大家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老年人戴的眼镜和同学们戴的眼镜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年人大多数戴的是远视眼镜。 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一)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摸一下课桌上两块透镜,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一块中间厚,边缘薄;另一块中间薄,边缘厚。 (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看画出的几种透镜,根据透镜的分类标准区分一下,哪些属于凸透镜,哪些属于凹透镜。 (结合章首图和章首语说明各种透镜的组合使用,为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透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阅读和老师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三)实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设计实验:(学生设计,教师归纳,这里采用探究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甲生: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实验器材有问题和个别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作一些辅导。) 小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四)“演示———讨论”焦点和焦距 进一步提出问题:患近视眼的人戴的眼镜是否都一样,有没有差别? 生:不一样,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高,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低。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度数高低不同的眼镜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厚度不同,有的认为是弯曲程度不同。学生要求通过实验来观察度数不同的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效果到底有怎样的差异。)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介绍焦点和焦距。 提问:焦距长的凸透镜和焦距短的凸透镜哪个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生:焦距长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师:同理,不同的凹透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也不同,所以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要戴焦距不同的凹透镜。(上面思考题答案) 补充实验: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课后完成) 四、教学小结与延展 关于透镜的`研究和作用,早在我国汉代就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冰遇阳光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能聚光取火,令人怀疑,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是否是真的,请同学们在课后去探究。透镜除了我们这节课学到的作用外,还有其他作用吗?请大家去思考、探究…… (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点评:本节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本设计理念。主要内容是透镜、透镜的分类、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透镜的光学特性和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限,对“透镜的分类”采用“生活———探究”,对“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采用到“加油站”阅读了解,对“透镜的光学特性”采用“实验———探究”,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采用“演示———讨论”。 导入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以“同学们由于不注意用眼———”作引;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并打破课堂即教室的传统观,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知识;小结时从“知识树形”和“过程方法”等多角度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 本文在研究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学情分析 1、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规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凸透镜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的镜头等。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放大镜了,而他们又往往认为,放大镜只起“放大”作用。对于“成像”,学生是不明白的,或者说是模糊的。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含义。 3、通过经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新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将进入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顺序使认知结构的发生改变的方式也不同。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支架式教学。 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了解实像,倒立的概念 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小孔到物体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知识准备。 2、通过观察平面镜成像规律,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认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和特点。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既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能够呈现在光屏上。 3、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让学生拿起桌面上的凸透镜,背对着窗户。观察纸上的一些文字,在发现文字放大的同时,会惊奇地发现纸上出现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这是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预备实验,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 4、介绍器材,模拟操作 1)教师介绍实验用的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等。简单地说一下注意点。 2)展示几张烛焰在光屏位置的图片,判断合适与不合适。 3)教师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强调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等高、共轴”。 凸透镜成像规律成的倒像,不但是上下颠倒同时左右也颠倒,蜡烛的火焰左右对称不易观察,所以在此将实验装置中的烛火换成F型的LED灯具,以方便观察。另外,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在傍轴条件下的,所以强调“物”、“像”、“屏”要等高、共轴。通过上述学生上来演示模拟使用器材,对可能出现情况的判断,是为了让学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其他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看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 5、分析数据,归纳规律 教师应充分创设和抓住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过程;同时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与人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能自我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逐步具有信息交流能力。 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老师这样问学生: “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共有四种。继续追问: “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兴趣。其余类推。由于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定量关系,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分析数据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入分析数据的技术工具。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深入分析,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的反思与启示 从总体上把握前后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杜绝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孤立化倾向,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开来,使学生在课堂探究时不必为一些概念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规律,这样就能化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物理实验应该以简单性为原则,在本实验中为了观察凸透镜成倒像的实质,采用了不对称的图形的LED灯组,并且可以建议学生另外设计实验来观察这一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课本图4-23 当凸透镜距灯泡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立、放大的像,继续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2、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二、新课教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物距和像距,我们这个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动一:倒立缩小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问题: (1)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物上、下移动,光屏上的像怎样移动? (4)用书本将透镜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有什么变化? (5)对调蜡烛和光屏,成什么像?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应用:照相机 探究活动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讨论: (1)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讨论: (1)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f2f。 探究活动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讨论: (1)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结论:当u 应用:放大镜 根据以上讨论,你能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 板书: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v=u,物像异侧; 当f2f,v>u,投影仪,物像异侧; 当u 讨论与交流:实验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讨论,引申拓展: (1)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 (5)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补充:课本最后一段文字:a、两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b、一倍焦距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6)你能否想出两种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7)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见《创新作业》第7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1、2、3、4、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大,应分为两个课时进行。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指导作用。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2、尝试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原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4、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试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杯水,我们来观察一下水中的铅笔等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2、活动:教师把铅笔放进烧杯。 3、学生观察 4、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么样了(弯折了)?在什么地方弯了?(边缘处)为什么会这样?(水的关系) 5、提问:我们用别的水也会形成这样的现象么?! 6、学生猜想。 7、教师实验(醋,酱油,牛奶,米,沙) 8、学生总结:只有透明的才能看到弯折。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透镜,现在老师不告诉你们方法,请你们给这些透镜分类,然后请几位同学告诉我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来分类的`。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它们的共同点是透明。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我们知道了两种透镜的外部特征,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实验来看看。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并画图记录。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并尝试用纸蒙住再试一次)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注意认知: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四、了解望远镜的结构 1、我们知道透镜的特征,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透镜吗? 2、学生交流回答:眼睛,放大镜、望远镜。 3、引导提问:猜猜看如果将两种不同的透镜方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4、总结:望远镜就是利用凸透镜在前凹透镜在后的原理制作出来的。三:总结理论: 我们今天看到的水,醋,透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透明!那么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今天研究的透镜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光的折射。出示课题。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光的折射定律,具备学习透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光经过透镜的作用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难点: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新设计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教学活动 第1节透镜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节透镜 1第一学时新设计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弯折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使学生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对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滴管 学生:每组实验桌上准备凸透镜、凹透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烧杯(盛水)、塑料片、蜡烛、火柴、纸屏、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玩水,好吗? 2、引导学生做活动: 活动(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观察现象。 活动(二):(教师用滴管在每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书本上透过水滴看字。 活动(三):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字。 3、汇报现象、交流。 4、小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像刚才的水滴一样把物体放大吗?(引导出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像放大镜一样透明的镜子。(板书课题:研究透镜) 二、研究透镜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那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几种镜片。 ?、学生通过看、摸等方法进行感知交流。 ?、小结:像放大镜那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像老花镜那样,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探究透镜的作用: ⑴、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⑵、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⑶、分组实验验证,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二):尝试用透镜聚光。(安全提醒: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实验(三):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⑷、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⑸、小结并板书: 有放大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 使物体在纸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缩小作用 凹透镜使光发散 不能成像 3、介绍望远镜 三、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三课,重点是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也就是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对近视镜和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知道近视镜和放大镜对光的偏折现象,更不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以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无色透明杯子、放大镜、水。 学生准备:直的长彩条吸管、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餐巾纸、透明直尺。(注意:千万不要用花镜看太阳,以免灼伤眼睛,导致失明。)(学生好奇心强,拿着透镜一定会看这看那,一定在布置课前准备时强调注意事项。)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望远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1、导入:把吸管插入水中,观察水面处吸管,有什么发现?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建议: a、水要放大半杯。 b、把吸管斜插入水中。也可再选一些细长并直的物体反复实验观察。 c、要从多角度观察。(对学生提出建议,提示学生观察要细,要边观察边思考。防止学生只看热闹。)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探究。 (1)把看到的吸管样子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来。 (2)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 (3)自学教材第23页上半部内容,解释看到的现象。 (4)说说什么是光的折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对折射现象有了印象,通过自学可以上升到对理论的理解。) 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与作用。 1、教师引导探究,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透镜分别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吗?作用一样吗?(调动学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探究要深入思考。)教师提示:a、透镜是光学仪器,不能直接用手触摸,可以隔着餐巾纸摸一摸。 b、注意不要把透镜弄坏,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教材第23页下半部和第24页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不用担心学生不能完成探究,因为课前准备中有“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透明直尺”,学生看到物品自然会按书中提示去尝试探究,就会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2)把研究结果填写到教材第71页表格中。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间互相校正、补充。(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使自主探究落到实处。) 3、小结。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学生组内小结并完成板书。(让学生认识到:探究重过程,更要重结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研究,解释为什么不要用放大镜看太阳?学生解释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三、制作简易望远镜。 1、教师引导: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中 1、2两项的操作。 3、小组内交流,说说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看远处的物体有什么效果? 4、小结:_____就是简易的_____。 5、参考教材第25页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课后完成)(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搞科学的艰辛和创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探究并不是只在课堂。)教师建议:制作望远镜时,筒的顶端卷回,做成双层筒,用卷回部分固定一个透镜。用两个双层筒分别固定两个透镜,完成制作。 四、达标反馈 1、透镜会产生许多奇妙的现象,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______的缘故。 2、下列镜片中()属于凸透镜,()属于凹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1~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三、教学过程 1、显微镜 讲显微镜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放大镜。用放大镜可以看清书本上的小字等较小的物体,要想看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用一个放大镜就无能为力了,这就引入了显微镜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在投影片画一小物体,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画面上的这个物体,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画面上的这个物体,然后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再去观察这个物体。说明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这里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感受。 照课本图3、5-1介绍显微镜的结构。特别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望远镜 学过显微镜之后,学生知道了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可以制成显微镜,显微镜的物镜距离要观察的物体较近,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如果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楚较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 照课本图3、5-2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要大得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明亮。对于视角的问题,只要作简要的介绍,? 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主要还是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 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类型的望远镜,扩大学生视野? 3、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镜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 3、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其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4、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⑴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⑵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师: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凸透镜焦距f=10cm 5、分析论证 师:各小组根据你们的数据,看能否总结出凸透镜的这些成像规律。 课件出示: 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个因素有关? ⑵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⑶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⑷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生:讨论分析总结,并展示。 二、模拟演示,再现规律 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加强对实验规律的理解。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整个探究过程,看经历了哪些环节? 三、结束语 实验中同学们可能还遇到了其他一些问题,如物距变化与像距变化和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等,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究。 课后作业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规律,说一说它们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 2、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看到的现象,并与凸透镜成像实验比较,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认识透镜,知道凸透镜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仪器: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透镜 1、透镜——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 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2、两种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 3、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1、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2、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3、设计实验:(教师启发:采用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实验结论: 思考:参照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1)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 结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 结论: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5、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说明: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焦距测量: 说明:太阳光线虽然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 器材: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有关。 猜想2: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思考: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介绍: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 讲解:对照光具座说明,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器材的组装、摆放、调整: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3)调节: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说明:实验所有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4)实验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40 cm、30cm、17cm、13 cm和7cm、4 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像、实像)。 提醒:当物距为5cm时,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5、分析论证: 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讨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2)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3)当f<u<2f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u>v。 6、交流评估: 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是不是相同呢?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课堂小结: 大家通过实验,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 2、通过作图来进一步巩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透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透镜教学设计09-13 《透镜》教学设计01-03 透镜教学设计09-13 《透镜》的教学设计03-08 透镜教学设计05-31 物理教学设计:透镜07-14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02-22 生活中透镜教学设计06-21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07-04 透镜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30透镜教学设计4
透镜教学设计5
透镜教学设计6
透镜教学设计7
透镜教学设计8
透镜教学设计9
透镜教学设计10
透镜教学设计11
透镜教学设计12
透镜教学设计13
透镜教学设计14
透镜教学设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