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3 13:45: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集合九篇

说课稿 篇1

  《最佳路径》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法国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大伤脑筋,后来受到买葡萄的老奶奶“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的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设计策略,最终所形成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课文语言朴实简明,情节清晰明了。本课内容与前一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有联系,包含着一定的创新思想,估计学生对此比较容易体会。但是,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所体现了他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路径的设计策略中闪耀着他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我认为这才是本文的核心思想。这将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中年级学段教学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并能用钢笔规范地书写,理解“漫山遍野、微不足道、绵延、任其选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感悟他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

  其中目标1、3是教学重点,目标3也是教学的难点。

  以上目标准备在两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有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构建阅读话题,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课题后提问:径是什么意思,最佳又指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后带着自己的问题初读课文,开始课文学习。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句作上记号。学生自学时我巡视,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第三环节:交流学习情况

  首先出示生字,指名读一读,重点指导读好“催、择、窄”等字,尤其是“窄”吴方言区等孩子容易读错。接着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子,并结合课文相机理解微不足道、漫山遍野、绵延、任其选择等词。其中“微不足道”估计学生不知其确切含义,要逐字讲解一下。

  第四环节:指导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课文脉络。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格罗培斯确定路径设计方案等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自学和交流,学生应该都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指导写字。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要求一看结构,二找主笔,三看笔画。切切实实写好每个字。

  以上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策略是紧扣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研读,层层深入地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具体的过程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首先有选择地出示部分词语:格罗培斯、微不足道、焦躁、海滨、漫山遍野、任其选择。让学生读后选择其中几个连起来说说课文内容。这样既复习了词语,又巩固了课文内容,还渗透了文中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人文思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创设问题情境:这个最佳路径是在老奶奶做法的启发下产生的,具体的路径是游人的脚踩出的,你觉得这个最佳路径奖应该颁给格罗培斯吗,他称得上是大师吗?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第二板块,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一般来说,刚才的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问题的引领下,先让学生自主研读第二自然段。在组织交流中,出示重点语句,抓住“40多年、50多次、大伤脑筋、更加焦躁、”等词语引导仔细品读。引导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然后回到切入点:你觉得格罗培斯称得上大师吗?为什么?此时指导学生带着敬意读这几句话,这样真正做到了有感情朗读。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本节内容是图形变换的第三学段的学习目标,承接“轴对称”和“平移”,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相似)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含义,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了解观察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旋转的基本要素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教法与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2.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许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教学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探索。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探索精神,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小结巩固--创新设计,以期望再多样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一)、创设情景,发现新知

  首先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旋转的动态实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上面情景中的旋转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种运动吗?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钟表的指针,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汽车方向盘的转动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进而归纳旋转的定义,并引导学生类比平移的要素总结旋转的基本要素。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类比、联想,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总结概念,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再探新知(体验旋转性质)

  本环节通过学生的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口,让学生对旋转性质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展示课件中准备好的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使其中一个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让学生在旋转过程中观察,提出四个问题:

  1. 旋转中心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到什么位置?

  3.AO与DO的长有什么关系?BO与EO呢?

  4.∠AOD与∠BOE有什么关系?

  5.旋转角是什么?

  6.假设四边形AOBC旋转一周后和开始时位置重合需 60分钟,那么他旋转20分钟时的旋转角是多少?假设它旋转一周需 12小时,那么20分钟它又旋转了多少度的角呢?

  带着问题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他们初步感知旋转的基本性质,而后小组观察、交流、合作、讨论,进一步归纳出旋转的性质。

  设计意图:在揭示旋转的性质时光靠学生自己的理解是不够的,这里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利用教具演示,课件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引导,学生真正的参与进课堂了。小组合作中既促进几何事实的发现,又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加深对旋转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

  我设计了三组题:

  第一组:探索图形中的旋转,进一步加深对旋转的认识,学会分析图形中的旋转。

  第二组:经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主应用旋转构造简单图形,直观地感受旋转的性质和应用。

  第三组:欣赏图形的构造和形成的奇妙过程,作品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学生所知的生活实例出发,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性、实用性,由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设计旋转图案使学生的认识过程由感性——理性——感性,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提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寻古探幽》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21世纪亟需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紧贴这一时代的脉搏,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综合探索”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寻古探幽的学习过程可设计为三课时进行,它融以下个学习领域为一体:

  融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美术学科内的融合(第一课时)。

  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到阅览室、图书馆或者通过上网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进行交流和探讨。在查阅、记录资料、短剧表演和评述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养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融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美术学科内的融合(第二课时)。

  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欣赏评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画像石、画像砖的基本知识后,运用阴线刻、仿制一块画像转。在画、刻、雕、拓的过程中感知泥材特有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并进一步去理解线条、形状、空间、质感等基本的造型要素。

  融人文地理、摄影、文字撰写、手抄报编辑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多学科间的融合(第三课时)。

  先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或参观博物馆,或采访民间的收藏家,或考察探寻当地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并采用拍照、设像、手绘线条、文字记录等不同的手段记录好探寻的来龙去脉。返校后每个小组创编一份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1. 教学目标

  a. 体验与发现:通过考察当地文化古迹,探访民间收藏家或参观当地博物馆的方式寻古探幽,与古老文明对话,鼓励学生对未解之迷大胆设想和推测,用汇编考古手抄报的方式传承家乡的文明,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

  b. 实践与创造:运用阴线刻、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感知泥材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造型能力。

  c. 欣赏与评述:学生通过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与画像石、画像砖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在评述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及语言表达力,养成崇尚文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

  2. 教学内容

  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每一幅画里都浓缩着一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可以说涉及古代人们生活劳动、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和质朴的风土人情,其中的龙、凤、马、鱼、鸭等动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同时又不失神态的逼真。人物造型反映了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具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可谓“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它们会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文化情景,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资源,让学生置身于身边见得到的古文化瑰宝中探寻、对话,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激起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珍惜、崇尚、热爱之情,并能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良民族精神的行动中去,并且不断反思在现代人的诚信危机与古人路不拾遗的强烈反差中,作为未来的主人应该如何去做?

  3.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

  (第二课时)刻制“画像”的方法。

  (第三课时)培养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手抄报的编辑常识。

  4.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第二课时)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课时)外出考察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安全保护,时间的统筹安排。

  5. 建议课时:3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第一课时

  1. 课前准备

  教具:制作各种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

  学具:课前布置学生围绕课本上的范例,收集有关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

  2. 教学策略

  欣赏、感悟、交流、表演、评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表演的欲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3. 教学过程

  ● 课件导入 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讲述历史故事的自制课件(《靳轲刺秦王》画像石拓片加配乐录音)

  <创设古朴庄重而神秘的情境,准确诠释古代画像石的内涵。以此奠定整堂课的文化氛围。>

  ● 提出问题 交流探讨

  “通过课后查阅收集的资料,同学们对画像石(砖)了解多少呢?”

  可提示对画像石(砖)产生发展的年代、用途、分布地及现状等进行讨论交流。

  <增加对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了解及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 寻古探幽 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不同题材的画像石(砖),学生分小组研究其内容并进行总结归纳。

  (反映贵族地主饮食、社交生活的《迎宾宴饮》;反映地方饮食业兴旺、具有小吃风味的《宴饮烤肉串》;反映生产劳动的《渔猎》;反映文化娱乐《建鼓乐舞》;反映历史典故的《荆轲刺秦王》;反映天文星象的《苍龙星座图》。)

  ● 即兴表演 体验感受

  播放电影《靳轲刺秦王》片段,欣赏导演对古老画面的诠释。

  <激发学生对古朴而神秘的画像石(砖)重新诠释和体验的欲望。>

  活动:每小组选择画像石(砖)反映的某一题材或内容,采取小品、舞蹈、书法、短剧等等形式表现感受古代画像石(砖)的画面所表达的内容。要求分工合理到位表演完整。

  <在活动中可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养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 分析画像 探知风格

  教师提供分类画像石(砖)的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线描、速写画像以及比较鉴赏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归纳画像石(砖)的艺术内涵及风格。

  <小组探讨、学生发言与教师适时点拨相结合。>

  ● 课后拓展 延伸兴趣

  试把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用手绘线条的方式改编成连环画。

  第二课时

  1. 课前准备

  教具:仿制的画像砖范例。

  学具:泥巴、颜料、鸭嘴笔、刻刀或小竹片。

  2. 教学策略

  感知、体验、实践、展示。

  3. 教学过程

  ● 会徽导入 人文渗透

  展示第29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学生讨论解读“中国印”。教师总结,揭示主题(仿制画像砖)。

  ● 方法探讨 简单演示

  出示一组不同绘制方法及风格的画像砖,学生识别总结(阴线刻、阳线刻,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教师进行简单演示。

  出示一组局部放大的不同绘制方法的画像砖,学生临摹感受、熟悉材质特点及工具。

  ● 范例欣赏 制作体验

  出示仿制画像砖范例(实例与图片结合)。

  提示一般绘制过程(做泥板画稿、刻雕、拓印)。

  教师巡回指导。

  ● 作品展示 赏析评价

  选取5-8幅优秀学生作品在展台上展示,其他学生作品均贴挂到教室的墙面上,进行展览,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 课后拓展 扩大交流

  1. 选取各班优秀作品的拓印版制成画册,在年级间甚至是全校范围内扩大交流。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2. 选取各班优秀画像砖作品在学校展厅(画室)举办小型展览。

  第三课时

  1. 课前准备

  教具:教师事先收集的地方的文物古迹资料及反映画像石(砖)在生活中运用的资料,手抄报样本。

  学具:速写本、钢笔、彩笔、绘图工具、(相机)。

  2. 教学策略

  体验、合作,多科知识融合。

  3. 教学过程

  ● 走出校园探究

  (1) 参观镇上民房上使用的画像砖;参观预制场,向工人了解画像砖的一般制作方法。

  (2) 活动组织有序,注意安全。

  ● 资料汇总

  (1) 整理成文,对于不解之迷可以作出大胆的推测。

  (2) 图片、手绘、照片均可。

  ● 编辑手抄报。

  展示样报,介绍编报常识(报头、标题、尾花、花边、插图等)。

  提供四大画像石、画像砖著名分布地及南通本地区的画像石、画像砖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要求:手抄报主题明确,风格统一,内容与形式富有创意。

  ● 成果汇展

  选取优秀作品通过橱窗展示考古手抄报。

  ● 课后拓展

  (1) 以探索与创新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争取在刊物上发表。

  (2) 设计制作(古老画像砖、画像石生命力新挖掘)。教师提供收集来的与画像砖相关的南通地区的商店门面装饰(如群艺馆附近的店面)、商标设计(谭木匠)的照片资料,画像砖在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及装饰画等方面运用的图片资料。学生也可自行收集材料,完成一件富有创意的,体现画像砖、画像石新的生命力的作品。

  三、教学资料库

  1. 画像石

  古代门楣、石窟、祠堂、墓室、棺椁等的石刻装饰画。盛行于汉、魏、六朝及唐。内容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社会生产和生活等。表现形式分阳刻(线条、块面凸起)和阴刻(线条凹进)两大类。作品在结构、造型和线条运用上达到质朴雄劲或生动秀美的境界,是我国一项丰富的艺术遗产,著名的有汉武梁祠画像、河南汉墓画像。

  2. 画像砖

  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代至西汉初期,花项转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3. 《靳轲刺秦王》是武梁祠西壁第四层的画像石。

  关键人物:略 ;故事经过:略。

  4.《迎宾宴饮》

  5.《宴饮烤肉串》

  6.《建鼓乐舞》

  7.《苍龙星座图》

  8.《出游》

  9.《孔望山摩崖石刻》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月亮是一种自然现象,每晚都会高挂在天空,但它仅仅是看的见摸不着的东西。因此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散文诗《月亮》富有很浓的儿童气息,把自然界的生物都拟人化了。这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贴近幼儿生活。重复性的句式让幼儿更加便于记忆和创编。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中班教学。”同时,通过仿编,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说目标和重难点: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理解掌握诗歌内容。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

  3、学习仿编,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第一目标: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理解掌握诗歌内容。本次的难点定为第三个目标:学习仿编,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游戏、操作探索等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㈠观察感知,积累经验

  这是一个课前准备的环节,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完成。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平时利用挂图、图书引导幼儿观察,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

  ㈡操作探索,具体感知

  这一环节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约需3"5分钟

  有关理论指出: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诗歌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设计了月亮找家的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提供人手一份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材料。幼儿游戏时,我全面观察幼儿操作情况,了解需要,及时予以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幼儿充分感受家的内涵。

  游戏后,我发出启发性地提问:你帮谁找到了家,为什么这么找?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弥补感知的不足,为下阶段活动奠定基础。

  ㈢理解学习诗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约需10分钟。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活动中大量运用观察、游戏、欣赏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首先,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结合卡片朗诵诗歌,使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接着概括性的提问:诗歌中说了什么事,引导幼儿结合卡片回答,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回忆操作探索时获得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

  ㈣扩展想象,仿编诗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约需10分钟

  中班上期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在仿编活动中只要求幼儿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

  由于班上的孩子是初步学习仿编,感到比较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

  1、扩展想象,回忆经验。

  我启发性的个别依次提问,月亮除了会落在树梢还会落在哪里呢?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回忆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作,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在卡片后添画。为幼儿的创编留下完整的视觉印象。

  2、学习仿编

  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示范仿编:“现在老师要把大家说的这些东西都编进儿歌里……”,让幼儿更加明确诗歌的句式,知道仿编时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变,只要改动后半部分就可以了,这样为幼儿的下一步自由创编奠定基础。

  3、分组讨论,自由创编

  引导幼儿自由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合作者。让幼儿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独立自由、大胆构思的好习惯。

  4、集体交流

  在幼儿个别自由交流后,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组织其他幼儿学习优秀诗句。这样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活动特色

  本次活动我根据“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完整幼儿”的整合幼儿教育理念,遵循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操作、探索、尝试、讨论、趣味性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理解幼儿,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陕西旅游版第一册第八课第一课时。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确定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b,des, chair, blacbard.

  2、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this? It’s a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相互询问物品。

  3、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挖掘学生运用语言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听说认读单词:b des chair blacbard

  2、运用句型What’s this ? It’s a … 进行相互询问。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使他们在实际运用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与意义。

  四、教学程序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Ⅰ、Waring-up

  1、 Greeting

  2、T: What’s ur nae?

  Ss: M nae is…

  T: Ver gd, sit d5

说课稿 篇6

  一、主题的产生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40分钟的课堂学习之外,孩子们都渴望有属于自己充分休息、自由活动的时间,因此,“课间十分钟”就成了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他们渴望下课,盼望着与小伙伴们一起尽情的玩耍。但稍微留意一下,便不难发现学生所进行的课间活动很单调、枯燥,课间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当行为和安全隐患,比如在走廊打闹追跑的、横冲直撞的、把楼梯当滑板坐着往下滑的、在地上摸爬滚打弄得满身是灰的等等现象,校园课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老师们在一起也经常谈到课间活动的安全问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安全的、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让学生在玩中有所乐、有所得、有效消除我校课间安全隐患呢?于是,我利用晨会课的时间与班级同学们围绕“你喜欢课间十分钟吗?你们课间玩什么?这些活动安全吗?课间十分钟你快乐吗?”等一些问题展开了一次对话,最后共同讨论确定了“快乐课间十分钟”这个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从身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课间活动的搜集及改编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推广安全、健康、有益的课间活动方案,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消除校园课间存在的安全隐患,规范学生行为,形成文明的校风。

  三、活动程序

  整个活动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间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第二阶段:课间活动的搜集、改编设计与方案的制定

  第三阶段:课间活动的实践与宣传推广

  四、活动的实施

  (一)课间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1、组成活动小组、

  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成三个活动组:观察组、统计组、调查组,选出小组长,进行组内成员分工。

  2、确定调查方法、制定调查问卷。

  3、开展活动。

  “观察组”的同学一下课就到各自负责的地点观察记录同学们课间的活动情况。

  “统计组”的同学对各班的不安全活动进行边统计边记载。

  “调查组”的同学到各班分发调查问卷,内容有:你喜欢的课间活动方式、你在课间进行过危险的活动吗、你经常在什么场地进行活动等。

  4、交流展示。

  各小组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了他们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观察组”的同学纷纷对他们观察到的课间活动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同学1:我观察到一名同学打了上课铃才急忙跑向厕所,结果与路上的同学撞到了一起。

  同学2:我观察到男生很喜欢在走廊追跑打闹,我觉得这样很危险。

  同学3:我观察到女生比较爱玩游戏,但我认为那么多人在走廊玩跳皮筋不合适。

  “统计组”的同学出示了他们的课间活动统计表并进行了相应的说明。(课件)

  “调查组”的同学展示了他们调查到的课间活动情况。(课件)

  最后同学们对课间活动的情况从安全性、趣味性、知识性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二)课间活动的搜集、设计与制定:

  通过对各班课间活动的调查、分析与讨论,同学们充分了解了各班的课间活动情况,感受到了课间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知道了课间活动的重要性,对课间活动方案的搜集设计与制定充满了期待。

  1、活动准备

  同学们在这一环节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根据各自喜欢的活动类型组成了“体育活动小组”、“休闲活动”小组、“游戏活动”小组,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出活动的搜集方法,引导他们讨论怎样制定活动方案。

  2、活动的搜集

  每组同学利用各种方法与途径如:网上搜集、与其他同学一起游戏等对课间活动进行了搜集与改编设计。

  3、制定活动方案

  各小组根据他们搜集改编设计的活动特点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名称、活动规则、活动方法、参与人数、活动场地、活动的作用等。

  5、汇报展示

  “体育活动”小组的同学是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展示汇报的(课件),并对活动方案进行了说明。

  “休闲活动”小组的同学出示了他们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演示说明。(课件)

  “游戏活动”小组的同学对他们设计的游戏进行了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欢呼。(课件)

  最后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汇报展示对活动方案评出了“最佳趣味”奖、“最佳智慧”奖、“最佳设计”奖等奖项。

  (三)活动方案的宣传推广

  1、激发情感

  同学们设计的活动方案都非常好,为了让其它班的同学在课间也象我们一样玩的安全、快乐,我们把这些活动方案推广到其它班,让全校的同学都加入到我们的“快乐课间十分钟”活动中来好吗?

  2、讨论制定宣传方法

  ①以班级名义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课件),②加入到其它班同学的课间活动中进行宣传。

  3、活动的延伸。

  倡议各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快乐“课间十分钟”主题活动在全校延伸,以实现此次活动的价值。

  五、活动的反思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来源于学生生活、产生于学生生活、实践于学生生活、延伸于学生生活,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生动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创新欲望,提高了他们观察、调查、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关心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课间追跑打闹现象有了明显减少,对消除我校校园课间安全隐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活动的开展实践,我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如下雨天活动方案的制定、男生喜欢的玩游戏较少,怎样设计出更多男生喜欢的、有趣的活动等等问题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处于起步、摸索中,我们将不断学习、实践、探究、努力做到开拓创新,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逐渐走向完善。

说课稿 篇7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教材分析】

  富有童话色彩的儿歌《做早操》是“读儿歌识字学拼音”类型的课文,它以一年级孩子非常喜欢的小动物为主人公,其中花鹿姐姐俨然是一位小老师,小狗、小猫、小兔和小鸡有些调皮好动,而儿歌的内容——做早操又是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学校生活一景。这些有利因素为整首儿歌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儿歌的语言诙谐、活泼,读来朗朗上口、生动有趣。这不仅是识字的材料,也是学习拼音的语言材料,要与本课复习“ɑo、ou、iu”的四声读音,以及声母与这些复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任务相结合。

  【说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我班的孩子们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说、读、写等学习习惯,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朗读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正确的拼读方法,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根据一年级学生模仿力、求知欲、表现欲强却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理解能力较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学习。

  【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早、令、排、公、队”5个生字。学习笔画“横撇弯钩”,能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描写“队、早、令”。

  2、正确朗读儿歌,不加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顿读。

  3、通过音节拼读、儿歌拓展,复习复韵母ɑo、ou、iu。

  4、初步感受小动物们做操时的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说教学过程】

  一、拼音练习巧设计

  拼音教学是本单元的主要任务,也是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如果一味进行拼读,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而厌倦拼音。为此,我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把欢乐引进课堂。比如,我将“看图拼拼说说”练习与儿歌内容相结合。要做操了,可小动物们就是不听口令,它们在干什么呢?此时,让满腹疑惑的学生们看图拼拼说说,自己探寻原因,那么拼音已不再是老师布置的乏味的拼音练习,而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又如,“韵母排队”、“音节排队”“句子排队”的游戏,把简单的音节拟人化了,把枯燥的音节拼读练习童趣化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吸引学生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

  二、朗读训练多指导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常用的实践形式,低年级阅读教学就应注重反复读文,但读的目的要明确,要体现层次性。教学中,我将各种形式的朗读贯穿始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每读一次都有所收获。朗读儿歌时,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说说谁喊口令,谁排队做早操,再学生自由朗读,不加字不漏字,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特别是有拼音的字要多拼多读。在字音读准的基础上,淡化分析,通过“移情法”,让学生感受花鹿姐姐的心情,读出着急的小老师的语气,熟读成诵。

  三、识字教学要注重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是本册教材的主要目标,低年级学生的识字不应是机械的识字,而应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将字词句一体化。鉴于学生对识字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本课识字活动侧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老师则有针对性的加以点拨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及时巩固。比如在学习生字“令、公、拍、队”时,我就让学生4人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识记。我想,此时的课堂才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四、拓展延伸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设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间巩固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比如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的时候,老师就要用丰富的语言去规范、充实,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又如鼓励学生用编儿歌的方式学习生字,在流动的节奏中巩固识记。再如,在课末进行儿歌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讲的是《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七年级上的《保护我们的绿色地球》。

  一、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有四个方面的活动组成,分别是环境问题、生态保护、低碳家庭、绿色校园,均结合了学生身边的生活,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环保是现在热门的话题,初一的学生刚刚进入到新的学习阶段,对世界会有重新的认识,应该教会他们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

  二、教学目标

  结合内容主要有3个教学目标:

  1、通过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恶劣和危机。

  2、围绕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展开研讨,学习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减少水资源浪费等措施,留住地球绿色。

  3、提供我国环境问题的小资料,让学生感悟营造绿色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

  由于课程内容较多,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已有知识特点和生活实际,我确立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力求把课程内容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搜集和处理有关信息,补充大量的图片、资料,拉进学生与资源、环境的距离,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做什么吗? (学生回答“地球”,展示地球美丽的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眼里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总结:在浩淼的宇宙空间,地球就像是一个水晶球,美极了。走近地球,它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广阔无边的地球是那样明艳动人。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却正在遭受着痛楚(展示地球遭到环境破坏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能答我们不能再破坏地球了,应该保护地球,教师适时点出并板书(保护我们的绿色地球)。

  (二)教学内容

  1、环境问题——给地球妈妈诊断病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球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因为它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存,反过来我们的生活也影响了环境。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是我们的母亲,而现在母亲生病了,接下来我们就先来检查一下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经受哪些磨难。

  【讨论】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雾霾、水污染、全球变暖、白色污染)

  【小调查】

  每月使用一次性筷子____双,每月使用塑料袋____个,每月消耗纸张____张, 每月使用电池____只,每月垃圾____千克 。 思考:从统计的结果中,你能发现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说说它们对环境有哪些危害?

  总结:同学们从很多方面说明了日常生活用品对环境的危害。学生未点到的,教师适当补充。

  2、生态保护——做小医生给地球妈妈诊断病情

  你们像医生一样给地球妈妈诊断病情,地球妈妈病到什么程度呢?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分享吧。依次展示图片并解说:不知何时,绿茵茵的草地变成了无边的荒漠,清澈见底的湖泊变成了汹涌浑浊的河流,有的被垃圾覆盖变得又脏又臭,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也因赤潮的发生而变得死气沉沉了。水资源的极度匮乏,许多国家和城市严重缺水。

  【讨论】开药方:你有哪些方法“给妈妈治病”?

  (节约用水,不随便扔垃圾,多种树,环保海报粘贴,不使用一次性饭盒、塑料袋等白色垃圾…)

  3、低碳家庭——做低碳环保小达人

  同学们,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我们将面临着怎样的后果?

  作为学生,我们的能力也许有限,但是如果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然后影响身边的父母朋友,做一个“低碳环保达人”。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低碳环保”,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理解的“低碳环保”是什么。教师纠正总结:是指减少日常作息时所耗用能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环保生活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请你总结“如何成为低碳环保达人”。

  (1、家里的电器不用的时候关掉。2、垃圾分类。3、少用纸巾。4、每张纸双面打印等)

  4、绿色校园——从我做起还校园一片绿色

  除了在家里之外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中度过,整洁绿色的校园不仅可以使我们心旷神怡,也可以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展示学校中不干净的一角,乱涂乱画的课桌、墙壁等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想后以判断题方式教会学生如何爱护校园环境。

  五、结语

  最后配合图片播放《地球歌》。结尾语:同学们,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状态,作为新时代的小主人,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为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践行低碳环保,纵然我们的力量仍然有限,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幸福的微笑会一直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勾勒出一幅最美的画卷。

说课稿 篇9

  1.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初中八年下第五单元二十五课的内容。本单元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特色、同时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之中,有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将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初中诗词整体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更为今后学习苏轼的文章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虽然本地区划分为农村学校,但是如今的网络资源丰富,我结合大学的知识和上班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在七年和八年上学期对学生进行过持续的诗词训练。因此学生对本文的解读并不是很难。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实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和利用写作背景分析诗歌主旨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旷达的胸襟和健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实词的理解和依托背景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

  难点: 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并树立旷达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3.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3.1 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朗读法、小组探讨法、个人思考法,结合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诗词必须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广泛阅读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我的启发引导下,积极进行知识的交流、重组、汇总、统一。在回答问题时,各组回答不同的问题或者同一问题。特别注重答案不一致的问题,鼓励、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的进行思考,解读出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也要积极的予以指导和导引。使之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前进。

  3.2 学生学法:以朗读、小组合作研究为主。符合当前课改精神,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设想:我的授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引入,朗读,整体感知,细处分析,结合背景,深入主题,及时反馈等几部分。

  4.1 引入。由 "北宋诗歌评论家胡仔评中秋词,自"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引入:把对本词的高度评价直接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4.2 朗读。首先由我进行范读,强调朗读的要领,如停顿、重音、平翘舌、语速、情绪等。然后请举手的同学分别朗读,合作朗读。并请学生指出朗读的学生的优缺点,尤其是优点。主要是因为学习诗词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和充分朗读,这是理解的前提,面对参次不齐的朗读水平,指出缺点,及时改正,指出优点,符合课改精神,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4.3 解读字词。请各小组学生分别讲解课文出现的实词。目的在于积累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其他文言文打好基础。

  4.4 翻译。请各小组学生分别翻译自己承担的段落内容。对于学生无法解释句子,我做相应的指导。我想无论是哪里的学生,都要重视基本的能力的培养,古典诗词离我们和久远,任何一篇古典诗词或者文言文的理解都离不开对内容的深刻理解上进行结构和思想上的分析。因此,翻译课文无论难易,都要当作一个重点的步骤进行。

  4.5 具体的教学分析。首先,我出示问题,由各组学生合作研究,汇总信息。如A 本文的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的上下阙都写到了一个事物是什么?用了哪些句子来进行描写?其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着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高处不胜寒"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由简入难,由浅入深,不停的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连续的思考当中,问题的答案也从开始的文中可寻到后来的结合背景方可解释。在上课的前半程没有把介绍北京单独拿出,其目的就是避免教学的程式化。在文中结合背景更显出背景对于分析诗词的重要价值。

  其次,对于下阙内容。第一个提出的问题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描写什么事物的?或者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接下来,承接着这个景物,深入分析作者为何无眠?无眠的时候又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诗词的最终落脚点是什么? 纵观整个诗词。作者借月要表达的主要是思想什么? 通过层层的深入分析,由景入情,不仅指导了学生写作上的层次和结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由表及里的分析诗词的能力。

  这些问题基本上是抛给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的。如遇到难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我再予以相应的指导。学生的诗词能力是自己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因此,相信基本上可以解决的很好。

  4.6 总结全文,说出体会(可作为作业在自习课检查)。总结的内容一方面是诗词写作思路的分析,还有思想的深刻,即苏轼在被贬官的时候保持的旷达胸襟和寄情兄弟,期盼团圆的心情。课后我的个性理解更多的是侧重这个方向写作的。

  5.及时反馈

  在自习课检查学生的实词和诗词的背诵理解情况,还有写的读后感。因本篇诗词的重要,所以强化学生的理解。

【精选说课稿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1.找规律说课稿集合15篇

2.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

3.《奇妙的克隆》说课稿精选

4.《荔枝》说课稿精选2篇

5.《节日》说课稿(精选5篇)

6.《草原》说课稿(精选7篇)

7.圆的认识说课稿(集合15篇)

8.我长大了说课稿(集合11篇)

9.《钓鱼的启示》说课稿集合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