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注意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2、注意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科普文学习的乐趣。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分清层次结构,探求描写和说明的有机结合点,以此为切入点,体会二者结合之妙处。
2、知识教学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建构话题
板上书写 “游戏”,同学们,儿时你玩的游戏有哪些呢?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呢?大家喜欢游戏吗?为什么那么喜欢游戏呢?看来,同学们儿时的游戏给了你很多,人类会游戏,其实动物也有很多游戏活动,请同学们欣赏这些动物游戏的图片:
(展示动物游戏图片)看到这些可爱、有趣得画面,可见动物也有它们得游戏,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游戏?游戏得目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看看文章告诉了我们哪些。
二、介绍文体特征,简介科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
科普说明文,介绍科学领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语言准确、全面。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人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阅读步骤
1.略读课文,整体把握:了解信息:从语句,语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征;明确说明顺序,简析课文结构。
2.品读课文,深入感知:筛选、概括信息:分析文章重点内容,从文章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文所介绍知识。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征等。
3.深入探究、拓展视野运用、组合信息:探究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感受科学思维,培养我们追求真理的思想。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呢?围绕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①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的事例?②科学家认为,动物的游戏有几种类型?
③科学家对动物游戏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④文章最后对动物游戏之谜是什么,下了结论吗?
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文章先写了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然后再写各种假说,最后再总结。
②文章按照总-分-总,先说动物游戏,再说动物为什么游戏,最后得出结论。
2.简析结构文章的基本结构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文就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安排结构。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
科学思维过程: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形 式:总→ 分→ 总
演习说
自娱说
内 容:动物为什么游戏 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学习说
锻炼说
3.那么这些内容遵循什么顺序?逻辑顺序。
四、品读文章,深入感知
1.文章的题目就是《动物游戏之谜》,主要内容就应该是解说“谜”在哪里。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关键句,筛选出 “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第一小组:演习说
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第二小组:自娱说
根据:河马玩浮叶 渡鸦滑雪梯
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第三小组:学习说
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第四小组:锻炼说
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2.你同意或不同意哪种学说呢?为什么?你有自己的观点吗?
①我同意自娱说,因为,游戏本来就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动物也应该有一种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
②生物的思维方式较简单,他们游戏就象吃东西一样纯属一种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说。
③认为应该是“锻炼说”和“学习说”的结合,因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动物们为了生存当然要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领。
3.学们各持己见,很难有统一的结论,所以文章说真是一个谜,既然是研究动物游戏之谜,为什么说仍然是一个谜呢?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①生物的游戏行为是很复杂的,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时人类对动物的研究还不够,所以仍是一个谜。
②科学就应该注重实事求是,假说永远是假说,不能贸然下结论。
③就应该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来引起争鸣,真理总是越辨越明。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看法都很宝贵,对啊,科学要实事求是同时注重争鸣,希望同学们也参与到争鸣中来,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视野,探究原因
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智力潜能:动物们的游戏,“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这说明动物在游戏中蕴含着智慧。具体如给黑猩猩棍子,它会用棍子做各种游戏,等等。
自我克制能力:战斗游戏,“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创造性和想像力: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头;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计谋: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闹。
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动物群体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各种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证游戏的组织、进行。如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动物游戏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并不是说一种游戏只包含一种能力。
六、挖掘内涵,引发思考
任何作品总会向读者传达某种信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周立明向我们介绍了动物世界存在的令人无法理解的游戏行为,可是游戏历来被当做人类的专利。但科学却证明了被人们视为低等的动物也有游戏,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引起人们的深思。请同学们欣赏下列动物图片:
(展示系列动物图片)
动物是可爱的,可是人类却……
请同学们拟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词,要求:1.印象深刻,2.新颖别致,3.简洁明了。
例示:①“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②“动物和人类共有一个家”
③“为了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
④“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⑤“动物也有灵魂”
七、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动物,审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 “让我们和动物和谐相处,共同迈向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与身边的动物和谐相处?
说课稿 篇2
当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对故事都会有不同的独特感悟;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更会有一个个知识点的在我们眼前涌动。我认为语文教师此时面对文本,应该考虑的是预测学生阅读这个文本时,会对什么最感兴趣;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后,给学生最终留下点什么?下面我就我上的这堂课说一说我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夸父追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的课文,集体备课时,我在阅读文本后产生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夸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夸父心中的宏愿“希望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至死也未能如愿。读后让人有一种淡淡的酸楚,深深的遗憾。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这不禁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荆轲可谓英雄也!项羽自刎乌江,壮志未酬,然他仍是一代枭雄。真是成亦英雄,败也英雄。
观点二: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是课文的精髓。阅读的兴趣点应该在故事的神奇之处。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上得了天,入得了地,下得进海,令人非常羡慕;女娲用泥土捏出个泥人,仙气一吹便成了真人,这是神奇。课文《夸父追日》也是一个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应该不会在于夸父是否是英雄?而在于故事的神奇在哪里?
根据本单元课文都是神话故事的特点,我确定了第二种思路。根据本文的重点、难点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有所感受。
2、细读课文,从读夸父的神奇到感受夸父为追求光明,实现愿望的决心和意志。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意图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并逐渐的认识神话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这种以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阅读的兴趣点为基点组织课堂,又不失教师的引领,如此更能够赢得学生的欢迎,更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力图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让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通过几个重点句子:1.“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夸父的手杖变成的。”;2.“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一眨眼跑了两千里。感受速度快得神奇,并明白为什么要奔跑得如此快。引出句子:“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3.“夸父伏下身子……可是还没止住口渴。”感受喝水速度快得神奇,肚量大;4.(重点处理)“他还没大泽就像……闭上眼睛长眠了。”(抛)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读、辨、悟,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愿望。尊重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我始终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是抓住一条主线辐射全程:你从哪里感受到神奇?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句子,去读去理解,去感悟。
2.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前谈话,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古老和厚重,神话故事的神奇。
3.课后拓展:引用〈山海经〉中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感受这个故事的悠久历史。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自然界的秘密”的第二课,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法布尔捉纺织娘和捉小甲虫这两件事讲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是法布尔的这种对昆虫的痴迷和对昆虫研究的执著引领他走进了科学的殿堂。
基于五年级学生对有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有对昆虫的好奇和喜爱,还有在前一课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基础上,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两件事。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法布尔喜欢昆虫的两件事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2、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法布尔抓纺织娘、捉小甲虫的事,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突破方法:联系课文的具体事例,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情,从法布尔“装满昆虫的衣袋”中体会他对昆虫的痴迷。
二、说教学法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三步导学”的教学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整个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一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阅读课,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教法确定为导读法。学法:读思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着力体现一个“读”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读书感悟,理解文章字面的意思,更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全面感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教师准备课件和《昆虫记》这本书。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说激情导课
通过回顾介绍法布尔的相关知识,设疑:为什么后人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导入新课后明确目标:雕像为什么要突出衣袋?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这样安排,激发学生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提示学生思考法布尔后来在科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与他的衣袋有何关系。
(二)说民主导学部分
在学习捉纺织娘部分,让学生感受对昆虫的“着迷”这一任务时,引导学生根据任务呈现的策略自读自悟,把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着迷的关键词句画出。从“终于”一词展开想象,三天期间他会做什么,体会到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潜下心来,走进文本中去,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真正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自能阅读。在展示交流环节,根据学生找出的关键词句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本质内涵。如2、3自然段,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激活学生读书需求。通过图片展示纺织娘的样子,补充资料了解纺织娘叫的声音,学生也同样感受到纺织娘对自己的诱惑,联系文本,如法布尔的语言、“会唱歌的虫子”等词语,学生很容易理解法布尔对纺织娘的喜欢和着迷。学生能够想象出三天期间法布尔会做些什么,体会出对昆虫的喜欢和抓到纺织娘的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感受到它的探究精神有点费力。
在学习捉甲虫部分,让学生感受对昆虫的“迷恋”这一任务时,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同时,体会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并且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词句,思考想到了什么。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展示交流。当学生找到“闪烁着金属光泽”、“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这些词句时,及时展示小甲虫的图片,图文并茂,学生立即体会到了小甲虫在法布尔眼里是多么漂亮。从学生找出的动词“放进”、“包上”、“装进”、“打算……欣赏”引导学生体会出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体会后再读出感受。文章7-10自然段,是写父母的责骂与法布尔“背着大人把衣袋装的鼓鼓的,躲起来偷偷的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学生体会不到法布尔难过的心情时,我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时将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改为角色扮演,感情朗读。我扮演父母,在声色俱厉的责备下,学生舍不得心爱的小宝贝,难过的心情自然流露出来,并抓住文中的“放进”体会他的不舍,从下文“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的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的'鼓鼓的,躲起来偷偷的玩“这句中再次感受到他对科学事业的执著精神,水到渠成。在这一部分,学生交流时没有点到第4自然段,其实是从另一个侧面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放鸭时观察水底世界、逮蝴蝶等给法布尔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也是我教学的一个疏忽点,没有巧妙的引导到这一段的教学。
最后一段要重点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我补充了法布尔在科学领域的伟大成就《昆虫记》,及它的巨大影响,帮助学生体会到由于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节选《昆虫记》的一段让学生读是进一步体会他仔细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是一个写法的指导。
(三)说检测导结部分
目标检测题设计了两个有梯度的练习题,第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着迷、迷恋、痴迷这三个词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着迷的程度越来越深。第二是带有拓展性的题,法布尔的衣袋里装满的是什么,装满的是什么,装满的是什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究、执著、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等精神。从结果反馈来看,第二题难度有些大。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竖着看,第一列为两件事,第二列为着迷的不同程度的三个词,第三列是体现人物精神的词语,第四列是“科学的殿堂”,体现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痴迷与长大后成为科学家的关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重庆市大足县弥陀中学的参赛选手陶秀中。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生曾经这样风趣地解释“桥”,我认为:桥更是友谊的桥梁,今天,“说课比赛”这座桥就把我们来自不同教育岗位的领导、评委、老师联系在了一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真诚的祝愿我们能一起度过这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日子!我说课的题目就是《中国石拱桥》。我的说课分四个板块:说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地位—本篇文章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智,它作为初二学生接触说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说明文入门的指导。
特点—本文属科普说明文,形式规范,逻辑性强,语言准确周密而有不失生动。
作用—能使初中生较容易的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结构与特点、阅读与写作,是初中生学习说明文的典范之作。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汇,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章,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营造良好的氛围,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资源共享,促进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4、教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以及后面教学方法的选择,我都遵循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二、说教法
都说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提高。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这是教师组织、参与课堂最有力的体现。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同时辅以其他教学方法,时而独立使用,时而融会贯通,尽最大可能的提高教学质量。
1、激趣法——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即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图片、范读和影象资料等。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2、比较学习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阅读,能更好的让学生把握文体特征,感知文本内容。本课教学,有引导中学生进入对说明文进行学习的目的,因而在学习本文之前先进行比较阅读是必要的,而且文中也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故本教学法适宜于本文教学;
3、朗读法——学生自读、多媒体范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本节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展智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4、合作探究法——自主讨论、合作学习和成果展示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问题,自主设计心中的桥,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发展学生的智商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和情商。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选择了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模式三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师、学生、教材共同对话的一个平台,教师的组织、参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材自身的价值都在这一个平台上得以展现,它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而我设计了这样十个具体的小环节来落实文章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它们是(多媒体展示):
1、导入 2、作者介绍 3、比较阅读
4、朗读 5、了解说明对象
6、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技巧
7、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周密。
8、介绍说明方法 9、板书设计
10、合理安排课后练习,巩固教学内容
接下来我就结合远教资源向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构想:
1、导入。首先,我让学生讨论见过哪些桥,同时,网上冲浪(教师给同学们介绍几个网址——百度、SOHU——自己去浏览,并通过“联机讨论”的方式分享浏览成果;接下来,教师也通过“文件分发”形式展示桥的图片,形成资源共享,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导入新课——《中国石拱桥》。
2、作者介绍。接下来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作者,并通过“网络影院”向学生播放有关作者简介的短片,向学生介绍作者,从而多层次、多角度的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
3、比较阅读。(接下来先做一个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辞海》中的卢沟桥与陈寿儒的《夜宿卢沟》(教材“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请同学们体会它们的区别,可以通过“联机讨论”形成学生的意见,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出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即: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并用“文件分发”把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规律:
1). 确定说明对象,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
2). 根据说明内容的内部联系,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
3). 分析根据说明对象不同的特色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方法略
4).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等等。
从而引出朗读环节。
4、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学生初步把握文意。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完成词语积累,梳理文章脉络,再用“文件分发”显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1).给下面红色生字注音:
弧( )形 拱( )桥 洨( )河 和谐( )
饮涧( ) 匀( )称( )惟妙惟肖( ) 郦( )道元
2).解释下列词语:
悠久:年代远久。悠:长久。
杰作:出色的、超过一般水平的作品。
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
巧妙绝伦:形容非常灵活,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的。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而协调。
推崇:十分重视,并给以很高的评价,崇:尊重。
就地取材:在当地找所需要的材料。
千态万状:指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姿态。
奇观:雄伟美丽而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有的事情。
然后让学生填写,检查预习情况——抽点一两个同学的作业情况,以“学生演示”的方式供全班交流并给予点评;同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文章提纲:
中国石拱桥提纲
1—2段:总述石拱桥的特点
3—9段: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状况
4—5段:赵州桥
6—8段:卢沟桥
9 段:中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0 段:我国石拱桥当代的发展
便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意。
5、了解说明对象。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了解说明对象,培养学生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是本文的能力目标。首先我用“网络影院”范读中国石拱桥的片段,让学生结合文本“联机讨论”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然后要求学生以赵州桥为例,运用“电子抢答”、“语音对讲”的方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数据,再通过“学生演示”,供同学们相互交流。
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并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讨论结束以后,在通过“网络影院”播放有关赵州桥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其实,作者介绍卢沟桥和赵州桥的说明顺序基本相同,接下来我先通过“网络影院”请学生观看有关卢沟桥介绍的视频,然后请同学们具体说一说作者介绍卢沟桥的说明顺序。最后,我提供一段“七?七事变”的影视片段供学生欣赏,并说说:相对于赵州桥,卢沟桥有何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教育意义?让同学们通过“语音对讲”、“联机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在此,进行一个互动活动,让学生搭建心中的桥:让同学们通过语音对讲、联机讨论、图画板等在电脑上分组搭建心中的桥,看谁搭的又快有好,并通过“学生演示”展示学生搭建成果,同时,教师也展示自己心中的桥。这样师生互动、资源共享,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技巧。这是本文的重点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和难点。故在以上探究说明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以下问题来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1)、对于桥,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它的实际功能。课文中说到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
(2)、文中介绍的赵州桥的第一、三个特点都是关于大拱的,第二个特点是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作者为什么不在介绍完成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后,紧接着介绍它的第三个特点,即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而在中间插入对小拱的介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合作讨论与成果交流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一定的评价,并给予指导建议,最后结合全文的写作顺序阐明: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主次关系的逻辑顺序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
7、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我先让学生齐读文章,感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然后教师用“文件分发”展示问题:
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想一想,如果把下边句子中蓝色字体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水经注》里提到“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米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样是小组之间交流,组长整理讨论结果,并作出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准确”二字。再让学生找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通过“联机讨论”在班上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8、介绍说明方法。本文是新课程改革以后,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说明文,所以还不必向学生过多的讲解说明方法,只要向学生简单介绍,使他们有所认识就行。教师利用“文件分发”向学生展示说明方法,并明确说明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也有生动与朴实之分。再向学生展示文章中的生动说明的句子: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声……”
让学生体会揣摩。
9、说板书设计
最后,利用“文件分发”向学生展示在教学过程中的板书,简要而全面的总结教学内容和要点:
10、(授课结束后)通过“文件分发”合理安排课后练习,巩固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活动成果及时发到校园网络中,达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1)、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下两个活动设计(任选其一)
写作活动设计:
A、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选择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教师提示:要求写成说明文的文章,不要在有关建筑物的故事、对建筑物的感情抒发上多费笔墨,语言应准确、简明。
B、请以“我家乡的桥”为题,写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一篇写成记叙文,一篇写成说明文。
实践活动设计:
A、画你心中的桥: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先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面向全班汇报。教师提示:对未来的设想是建立在对目前的桥存在不足与缺陷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先讨论现在的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再畅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
B、课外收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桥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对它们进行分类,并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桥给它们建立小档案。教师提供一些本地出名建筑物的图片和资料,或者在课件网页里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便于学生课后查阅。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能否体现目标,都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时的进行课外拓展训练,可以很好的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效果。
以上所有的教学资源,我都将在课前放入我自制的校园网站内,形成一个虚拟的校园网络(网络教室)教学社区。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做出评价,学生之间可以任意交流,可以上传自己学习心得,提出疑问,以及帮助教师来解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疑问。
四、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指引着我的教学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总结一下,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全新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4、合作探究,资源共享。
当然,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调整。
我的说课就此结束。恳请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地位及取舍、理念、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思路及流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
20xx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2.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3.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 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二)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我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讨论法为主,辅以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分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讨论法。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起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主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尽可能利用图片、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答案,发现问题,开拓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在辩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讲授新课——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说明民乐永固城的历史由来和扁都口的历史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环节一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熟悉课本,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环节二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西域位置图,指导学生了解西域的形势,由此引出“招贤令”交代通西域的历史背景。
2.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然后用演示幻灯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线。
3.组织活动:“我走张骞路”,对学生识图进行指导。
4.讲解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结合史料对张骞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表现。
5.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用电子笔在图上标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种东西方的物品或技术,让学生分类并展示。
7.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完成活动:丝绸之路是 之路。
8.指导学生看课本65页,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后演示课件。强调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
9.播放课件比较秦朝和西汉疆域的大小,指导学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领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护的设置。
环节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并播放图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课堂小结 谈感受。
(四)巩固练习: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分数》,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第一次在数学课本上接触到分数的认识,对于他们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质的飞跃。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写适合于三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规律。力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所以,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3、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学研讨法”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数起源于分,为此我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在这里关键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人,每人分得多少?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让学生跟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示课题:认识分数。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体会1/2的含义
结合分苹果的例子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而后全班交流,同时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涂一涂”,了解1/2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的一半。
在已经认识1/2之后,引导学生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教材P53页“涂一涂”中各图的1/2。师有选择性的投影出学生的作品。接着由学生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从而达到引出许多物体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进一步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
3、认识1/4
每个人先用自己喜欢的折法折出正方形纸的1/4,再与小组各成员交流不同的折法,并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这张纸的1/4。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4、认识其他的四分之几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折出1/4的基础上,引导每个小组在已经折出1/4的几张纸上分别表示出2/4、3/4、4/4。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同时板书1/4、2/4、3/4、4/4。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突破教学的难点。
5。自学课本,获得知识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出:像1/4、2/4、3/4、4/4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以3/4为例进一步巩固分数的读写方法,并渗透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适时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第一关:说一说他们是如何表示几分之几的?
第二关: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综合练习:
第三关:判断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
3、拓展练习:
第四关: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多层次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神。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03-27
春风说课稿说课稿《春》11-18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_说课稿10-28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