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9 10:55: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说课稿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学会鼓励》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练习六中的一则口语交际,是一则通过创设三种生活、语言情景来激励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和欲望。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结合本次活动的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两点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有等方式,唤醒学生学会鼓励别人的意识。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关爱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本次活动,能唤醒学生鼓励他人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话说、想说、敢说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鼓励别人的举动,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鼓励,而是缺少鼓励别人得意识。因此,我结合农村孩子有话不敢当众表达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师生对话的导入方式和情景鼓励等方法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唤醒说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互动”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特点,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敢运用口头语言你说我听,我说你听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丢弃“师” 和“生”的身份概念,并选择贴近生活的情景,使师生成为生活中的某角色,然后安排特定的情节,让学生人人参与。这样能激起他们极大的表达欲望,顺其自然地进入了口语交际地氛围,在“想、答、演、说”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一)、师生对话,引入鼓励

  好的开始,便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部分让学生回想三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掌声》,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当学生边想边说时,我趁机插话:正是因为有了同学的掌声和鼓励,小英才完成了那次演讲。接着话题一转,告诉学生不单是小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谁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最需要得到别人的鼓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鼓励别人。

  (二)、师生合作,学会鼓励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资源。意在减轻学生上课的精神紧张状况,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接着多媒体出示:

  情景一: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坏了,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假设我现在就是张为民,谁愿意来鼓励我?这时需要我和学生共同表演,然后指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有了困难,这时真诚的鼓励能给无助的人一份关爱、一份支持。

  (三)小组合作,自由练习

  1、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情景(2和情景(3),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情况,同桌进行交流,你打算怎样去鼓励他?我同时提醒学生:语言要有鼓励性;可以帮助别人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可以给予帮助。

  2、集体评议,老师补充

  在进行评议时,我引导学生从说的一方态度是否真诚,有没有鼓励的语言,听的一方有没有及时发表自己的感受等方面进行评议。然后指出不足,提出建议。

  3、总结:鼓励不是鲜花,鼓励也不是太阳,但它却可以是一滴甘露,使鲜花绽放。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心中常怀关爱,学会为他人送去鼓励,让爱的阳光普照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说课稿 篇2

  ☆行为应得体(板书)(重点)

  1、视频观看——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

  提问:①平时生活中,你是否看到过或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行为?

  ②这些行为对吗?它们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③我们应该怎样改正?

  2、情境演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办?

  ①遇见同学时,应该…… ②回答老师问题时,应该……

  ③进入别人房间时,应该…… ④家中来了客人时,应该……

  ⑤同学走上颁奖台领取奖品时,应该……

  ⑥上课迟到了,进教室前,应该……

  ⑦在图书馆看书时,应该……

  ⑧立正时,应该…… ⑨坐时,应该……

  ⑩行走时,应该……

  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很直接地看到不得体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意识到行为得体的重要性;情境演示中通过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仪表应大方(板书)

  1、案例分析——《有个性》

  初一学生小强自认为有个性,长时间不理发,不洗澡,牛仔裤穿三个月不洗,甚至连每天刷牙洗脸都嫌麻烦,他认为这才是男子汉的象征。可是正当他洋洋得意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却发现周围的朋友开始远离他,班里没人愿意和他同桌。

  提问:①故事中的小强是真的有个性吗?

  ②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

  2、大家来找茬——错在哪?

  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仪表规范和不规范的图片,让学生对比找出错误,再由学生对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的仪表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这两个步骤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也能从中能得出仪表要大方的知识结论;第二个步骤则是对这个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找出图片中的错误,并引起反思看看自身仪表是否符合规范,不符合的要怎么改正,从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小结:(2-3分钟)

  以学生为主角,让他们说说自己在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最后,以一首歌曲《我们从小讲礼貌》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同时在总结感悟中使知识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四)作业布置:(1-2分)

  ①请自己的爸爸妈妈指出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文明、不礼貌的地方,把它们记下来,并思考自己将怎样改正?

  ②观察生活,分别举出两个你所看到的讲礼貌的例子和不讲礼貌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课后作业,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对别人的观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也有利于突破本课的难点。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更好地理解教材观点。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复习。

  八、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案例分析、观看图片视频、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能学会如何讲礼貌,但课后仍有一些学生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这些可能都需要通过今后的课外实践来逐步完善。

  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认识与构想,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四第一单元,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以硫酸型酸雨为背景,以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还重点介绍了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部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硫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的硫酸的制备以及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定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以及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办法。

  本课时以当今社会热点问题“酸雨”为背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等的学习,为SO2性质的学习起做了铺垫。同时,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操作尚不够严谨,对SO2 性质的探究实验可能停留在观察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掌握SO2的化学性质。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2.知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应用;

  3.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酸雨等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应用,树立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播放一段关于二氧化硫漂白性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疑问:二氧化硫有这么多功劳那它又有哪些过呢?引发学生思考,并播放另一段酸雨危害的视频,以视觉冲击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并引入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

  2.实验探究,掌握性质

  我将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推测性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达到教学难点的突破。

  我会演示“模拟酸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鲜花褪色,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等,据此推测SO2可溶于水,且溶液显酸性,SO2还具有漂白性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一:验证SO2可溶于水,且溶液显酸性。我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反应方程式,认识到H2SO3的不稳定性,并掌握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探究二:探究SO2的还原性以及被氧化后的产物。我会向学生提供资料BaSO3沉淀可溶于稀盐酸,BaSO4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对照实验,得出亚硫酸根被氧化为硫酸根。

  探究三:探究SO2的漂白性。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探究SO2漂白性的实验方案,并提供改进实验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氯水的漂白原理进行对比。

  在此基础上我还将对SO2的弱氧化性做简单补充。

  3.学以致用,课外延伸

  我将引导学生分析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可能途径,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课堂小结,复习巩固

  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2)还原性

  (3)漂白性

  二、酸雨的形成、防治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兴趣。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

  学法上,除了诵读法,归纳法外,还要采用提要钩玄法,抓住关键词语,探求精深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教有法而无定法,还要依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课堂,在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以阅读课文、归纳文言知识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为了国家安危不计个人恩怨,这需要怎样的胸襟?孤身一人深入秦军大营,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以一番说辞巧妙化解亡国之危,这需要怎样的智慧?读完《烛之武退秦师》,你就会找到答案。)此导语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诵读感知、疏通文本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同时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

  3、疏通文本,解决不理解的字句子。

  4、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

  (三)讨论分析,鉴赏课文

  1、理清思路: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2、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他是怎样出场的?

  分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两点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4、鉴赏人物形象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5、人们评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观点示例:

  ⑴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在板书上我力求节俭明了,既点名本课的重点,又方便学生理解。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烛之武退秦师

  开端——秦晋围郑——出使缘由

  发展——临危受命——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

  高潮——劝退秦师——智勇双全,不卑不亢

  结局——结盟、协防、撤军——不辱使命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假如你是一位外交官,接受一个任务——利用美日邦交矛盾,瓦解美日联盟,你会怎么做?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反思:文言文的学习有“文”“言”两个方面,本设计“文”“言”并重,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思想:

  1.本课围绕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的阅读课文《一朵云》的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教学,以期达到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的完美结合。

  2.本课准备运用新课程倡导的引导式学习模式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文地位和作用:

  《一朵云》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阅读文章。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想象联想”,这也是本册教材的训练重点,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学生的想象作文的写作方法也能得到较好的训练。

  三、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五年级学生已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学重点已不是识字写字,而整个小学高段语文的重难点教学内容集中在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上。此时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文基本素养,加之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想像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所写的七件趣事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有关云的知识也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喜欢读,也容易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用过多的指点,只要求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二)、教材处理:

  1、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借一朵小小的白云之口,讲了自己为宇宙和人类做的几件好事,表达了作者愿为宇宙和人类奉献爱心,努力服务的美好愿望。本课想像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所学知识较为简单,所以,在本课中,我着重让孩子自学、自读、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儿童有丰富的想像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想像能力转换到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上来。因此,在本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简笔画,让学生想像自己如果是一朵云还会干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并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清楚。

  3、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导学阅读”教学模式——“六引:引趣、引思、引议、引评、引练、引展”。

  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3、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探究精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趣――乐学新知,明确目标。

  在我小时候,我常常在晴朗的日子里仰望天空,望着一朵朵变化无常、快速移动的云,心中总想着它们要干什么?要飞到哪里去?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白云,跟在他们后边玩耍。同学们,假如你是一朵白云,你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想像回答)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一朵云干了什么趣事?

  (板书《一朵云》)在本课中,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以下三点:

  (多媒体展示每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认识本课三个生字;理解“逍遥、干涸、龟裂、耷拉、枯萎、祈求、拯救、永恒、惬意、气喘吁吁、浑身解数”等词语;掌握“龟、解”的不同读音及意义。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以物喻人借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体会课文中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3、学习作者爱宇宙、爱人类、为宇宙和人类奉献爱心、努力做事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任何有目的的学习都是学习者有意识的注意为先决条件。当学习者处于注意状态时,他们的注意指向学习目标。学生一但有了注意和预期,就有了学习动力,也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对比阅读。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录音机、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与文本对话落实重难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利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

  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的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风筝上压着鲜红的“精神虐杀”,一边是“我”不许弟弟放风筝,一边是弟弟的痴迷风筝,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展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9课《两只鸟蛋》。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只鸟蛋》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开篇之作,是一首清新流畅的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故事。在这首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的对小鸟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通过本课及本单元的学习,能让我们感受肩负的环保责任,让环保意识逐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萌生发芽。

  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在反复诵读中,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从而逐渐熟识诗歌,热爱诗歌。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朗读诗歌。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情感目标: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3、教学重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2)识字教学。

  4、教学难点:

  “焦急、仿佛”词语的理解,“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这句话的理解,培养学生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5、整课计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读中感悟,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拓展延伸,背诵课文,指导书写。

  6、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音乐(鸟鸣声、配乐朗读)、大树贴图、鸟蛋实物、小鸟破壳的图片(小鸟贴图)、鸟妈妈头饰、生字卡片(果子)、词语卡片。

  二、说学生。

  1、知识背景: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之前,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两个课时的单元集中识字教学,因此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比较轻松。而且,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在课前预习时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对照“我会认”圈出生字、认识自然段的能力。初步掌握了用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2、情感背景:

  一年级的孩子都具有“真、善、美”的美德,知道保护鸟类是好事。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懂得养鸟、爱鸟。鸟是宠物,观赏物,靠人来喂养。但也免不了吃鸟蛋。对大自然的“鸟捉虫--虫迫害庄稼--从而鸟保护庄稼”的知识链不甚了解。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为具体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原则,为了使语文教学更富活力,让儿童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注重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通过半年多的学习、积累,已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通过“摘果子”、“开火车”“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记忆生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同时遵循新课标的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要求,采取了“识字与读文整合的方法”。

  2、注重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了演示法、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发展性创造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注重学生积极参与、以读为本、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情感。

  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富有童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议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境;在说中训练语言学会表达;在评价中激活思维。创设一种言、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

  1、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发现法、比较法、探究法、表演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2、特别重视朗读感悟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合作读、赏读、表演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法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在课堂开始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欣赏音乐,展开想象。播放《百鸟朝凤》片段,学生欣赏各种模拟的鸟叫声,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说说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进行说话训练。

  2、欣赏图片,创设情景。播放课件,教师同时用语言描述: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可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教师趁机提问: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新课。

  3、出示实物,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1、欣赏课件(配动画课文朗读),激发朗读的兴趣。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4、同桌互读,互相检查,互相正音,互帮互学。

  (三)细读课文,促进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增强语感。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我安排学生分段细读课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情感。

  1、学习第一段:(感受实物)

  本段描述的是事情的起因,男孩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爱不释手。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对鸟蛋的喜爱之情,才能感受后来他送还鸟蛋的爱鸟之心。所以,在教学本段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实物,观察鸟蛋“小小的”、“凉凉的”的特点,激发学生对鸟蛋的喜爱,随后进行感情朗读。同时,在教学中学习词组的比较,促使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积累语言。

  2、学习第二段:(启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本段中男孩在妈妈的启发下,懂得了珍视生命。为什么“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却让学生有些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第二段时,我及时地引发学生想像:“鸟妈妈的鸟蛋被拿走了会怎样?鸟妈妈焦急不安是什么样?鸟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然后进行表演,自然水到渠成。

  3、学习第三段:(表演朗读)

  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表演读使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文字符号,借助教材的直观在大脑中建立鲜明的表像联系,而且实现表像的外化,那就是把头脑中的表像运用外显的形体动作和语调音色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在教学第三段时,我引导学生表演读,在表演中,紧扣三个动作:“小心地捧”、“连忙走”、“轻轻地送还”,体会男孩的爱鸟之心,从而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4、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几段的学习,学生的心灵已经萌发出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层层追问:“鸟蛋又回来了,鸟妈妈会想什么?过几天这两只鸟蛋会怎样?到时候会怎样?”“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当你抬头仰望蓝天时会看见什么?”从而为学生留出拓展的空间。最后,教师以优美的语言给予总结和激励。

  (四)借助想象,升华感情。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此时进行配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在读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并且打破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整个地球、整个世界、整个人类。

  (五)多种方法,趣味识字。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是重新确定了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要求语文识字课要多认少写,识写分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学期我在教学识字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在每个单元学习课文之前,先进行集中识字教学。而在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反复地、不同形式的朗读,识字与读文相整合,生字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了很多次了。因此,在学完课文后,再次进行的识字教学,是以巩固为目的。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游戏:“摘果子”、“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开火车”、“找朋友”。在游戏中,学生学会了识字、组词、释义、找反义词、看部首想意思、积累词语。学生识字的兴趣大、积极性高、效果好。

  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层进一层,一环扣一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较好的感悟课文的内容,真正体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六)作业超市。

  1、收集资料:收集有关鸟的介绍和图片,了解一些鸟儿的生活习性,和同学交流。

  2、谈谈收获:这节课你一定有很多收获,课后请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听。

  3、诗歌表演:和好朋友一起边表演边背诵诗歌,还要加上动作,可以一人扮演妈妈,一人扮小男孩。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

  (附)板书设计:

  两只鸟蛋

  (大树贴图) 取

  拿 (爱鸟)

  捧

  还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更加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由于本文构思新奇,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现想象,通过想象,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并把它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另外,我把参照课文风格或在自己的风格进行仿写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课文的新奇构思。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即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方式。按“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积累迁移”三步走的顺序,分“导入、悟读、品读、小结、迁移”五个教学板块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重在感悟、品味语言。以读为主线,并借助想象,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并以写促读。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

  三、说教学程序。

  首先是导入,出示一组展示大自然优美风光的山水景物,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本文的学习要求,即要求学生做一回文中的“我”,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是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1、“我”拜访了哪些朋友?怎么称呼他们?

  2、“我”在拜访时心情如何?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初步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三步工作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学生用静心默读的方式去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要求学生对文中每一幅画面,所描写的每一位自然“朋友”都要展开想象,给它配上色彩、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并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如此以后,学生对本文应当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了。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第四步工作,就是让学生把刚才所想的,用语言进行表述的一个阶段,它既可检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说一说”的练习,要求学生说说默读后,最喜欢的画面或者最喜欢的“朋友”,并说明理由。为让学生有个充分的准备,可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让组员进行评价,或对不理解的画面进行探讨。于是教师可追问关于文章写法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作者到山里观景,为何说成“访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学生应该是驾轻就熟了。学了就要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设置了一个仿写练习,所以第五步工作为“想一想,写一写”,请学生任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大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对它进行问候。有些学生可能一时思维受限,不够开阔,教师可列举一些问候的对象,并做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是布置作业,为片断训练。题目是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你的心声,或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以展示作者所访问的朋友为主,并与作者的情感组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早晨(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山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中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头

  访 落叶 山花 雷阵雨

  友 老柏树 蚂蚁(小弟弟) 归鸟

  ——傍晚(带回好心情,好记忆)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让幻灯片“动”起来》,我分以下五点来说: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程序、说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地位

  本课是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学会插入新幻灯片;学会对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这节课的内容是在“插入声音与影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它们的操作程序,是对上一节课的延续和深化,是在学生了解幻灯片基础知识之上的操作性的新课,是学生掌握应用幻灯片的关键。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论是大学毕业的论文答辩,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作品展示,都会经常用到。

  (二) 内容整合

  课本上使用的是PwerPint 20xx, 本节课我所使用的是PwerPint 20xx, PwerPint 20xx比 PwerPint 20xx操作方法更简便、内容更丰富、更充实。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

  (2) 学会插入新幻灯片;

  (3) 学会对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

  (2)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四)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因为课题是“让幻灯片‘动’起来”,这两点是这一节的核心知识,所以我把它确定为重点。)

  难点:自定义动画(因为学生没有实际操作过动画,对动画效果的设置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把它确定为难点。)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软件准备:Windws操作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

  素材准备:多媒体

  二、说学法

  (一) 学情分析

  1、初二年级的学生,电脑水平参差不齐,操作技能差的学生仅限于了解Wrd及 Excel的基本操作;而操作技能好的学生,吸收消化新知的能力较强,学习起来得心应手。

  2、幻灯片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操作程序,他们既有学习新知的兴奋感,同时又有所畏惧。

  (二) 学法指导

  1、 小步子、多练习: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情境,增加课堂容量;另一方面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小组合作学习:基于学生的差异性,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归纳。

  三、说教法

  1、任务驱动: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我采用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倡导的这一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

  2、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电脑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采用此方法。对于操作技能好的学生,我提高要求,增加“动作路径”的动画效果;对于操作技能较差的学生,我只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动画效果”和“切换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安排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整合内容、“魔法”引趣

  激情导入:“同学们,请大家注意啰,老师现要给你们上节课所学的幻灯片施‘魔法’。请大家盯住显示屏幕,看老师施出了什么‘魔法’?”

  “魔法”演示:

  1、上节课没有动画的幻灯片;

  2、有动画的幻灯片(文字飞入、小人跑步、切换效果)。

  (这样引入,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再说魔法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东,自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第二环节:任务驱动、大胆探索

  问学生:“这些幻灯片老师都施了些什么‘魔法’?”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内容——让幻灯片“动”起来。

  任务:各小组利用本节课的知识做一份演示文稿来介绍本小组成员及风采。

  主题:小组风采。

  要求:三张以上幻灯片,突出主题,有文字、艺术字、图片、背景、声音、动画效果以及幻灯片切换效果。

  (总体设想:“魔法”演示+设疑引思+小组练习)

  1、广播演示激活“自定义动画”的过程后,问学生“老师对这些文字施了什么‘魔法’?”(文字飞入)(重复过程)

  安排学生分组练习,完成《小组风采》中的文字部分的动画效果。

  (后面类似的活动基本按照“‘魔法’演示+设疑引思+小组练习”程序进行。)

  2、我们学会了“文字飞入”,现在大家能不能自己想办法做“图片飞入”的动画呢?

  小组练习,合作交流,完成《小组风采》中的图片的动画效果。

  3、 “一个对象可以添加多种效果吗?” 动画效果可以“修改”或“删除”吗?

  按照“‘魔法’演示+设疑引思+小组练习”程序完成“自定义动画”内容的学习。

  操作技能好的学生帮助操作技能差的学生,共同完成《小组风采》中的自定义动画。

  4、“你会做老师给你欣赏的小鸡绕圈的动画吗?”“动作路径的长度是否可改变?” (针对操作技能好的学生)

  (小组练习,合作交流,完成《小组风采》中的“动作路径”动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由于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学生在可以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性,通过任务的完成使他们很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按照“‘魔法’演示+设疑引思+小组练习”程序完成“插入新幻灯片”和“切换效果”内容的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然后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第三环节:完成任务、巩固应用

  1、让学生完成《小组风采》的练习。

  2、设问:四个问题组成一个问题链。

  (1)如何设置对象动画效果?

  (小组讨论+总结,先选中操作对象,然后再设置对象的动画效果。)

  (2)如何改变动画对象的出场顺序?

  (引导学生观察右边任务窗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完成。)

  (3)怎样让“小人”从左至右“跑”过?(针对操作技能好的学生)

  (小组讨论+总结,“进入”、“退出”、“动作路径”)

  (4)“自定义动画”和“幻灯片切换效果”有何不同?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完成。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应该比老师费力去类比更有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自定义动画与幻灯片切换效果之间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用,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逐层的设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表达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更多的激励和表扬。

  第四环节:成果展示、课堂小结

  各小组派出代表通过网络教室演示系统展示他们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点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进行小结,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也学会了合作,培养他们在合作中懂得欣赏他人的一种品质。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学会了插入新幻灯片;学会了对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大胆探究的品质。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这节课我最成功的做法就是采用了“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法”。

  “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带着任务、目的去学习,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同时,针对学生电脑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当然,课堂不可能只是老师教学设想的电影再现,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必然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老师无法预设的,因此这节课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有待我们去探究。

【【热门】说课稿九篇】相关文章:

1.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

2.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

3.【热门】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

4.【热门】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

5.【热门】再别康桥说课稿三篇

6.【热门】再别康桥说课稿3篇

7.中班散文欣赏说课稿 下雨说课稿

8.《牧童》说课稿

9.《蜜蜂》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