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4 09:42: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说课稿合集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三年级“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本课是四年级“空间与图形”领域里“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新发展阶段。教材在编排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找准观测点,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准观测点,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描述。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基于学生基础,教法上我采用“创设—引导—开启”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法,积极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空间思维得到发展。学法上让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试、精心操作、互动交流的体验式学习,主动获得新知。

  教师准备:课件、中国地图、练习图表。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课始,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并用量角器测量出东和东北等方向的夹角的度数。这样的开课既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方位知识、量角的操作方法;又引发学生思考“认方向”、“量角”和今天的新课有什么联系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本课的知识与方向、角度有密切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有效复习,便于学生在尝试新知和练习中能有的放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探究交流,确定位置

  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其一般模式为:情境—问题—探索—交流—结论。围绕这根主线,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活动。

  1、观察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自然,感受空间的魅力。接着简单介绍定向运动知识。随后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参赛选手,进入模拟的空间中,观察“公园定向运动图”,交流发现比赛关键是找到各检查点的位置。于是从情景中提出“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呢?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很自然的进入今天的主题——确定位置。

  2、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时机,我采用让学生说、议、练、想四步完成新知的探究与归纳。

  (1)说一说:让学生说说以哪点为观测点?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会说是以起点为观测点;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我都予以肯定。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有什么办法知道1号点的准确方向?

  (2)议一议:根据刚才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0、600;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

  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

  (3)练一练:还可以怎样说

  南偏东700()东偏北500()西偏南20°()北偏西80°()

  (4)想一想:离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上有山、建筑物等,怎样才能精确的找到1号点位置呢?学生各抒己见,发现要知道距离。课件配合演示起点到1号点是1千米。最后学生说出1号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归纳出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师板书(方向距离)。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活动一:知识城堡

  首先完成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学生先观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经过交流,重点分析给定的400米线段的意义,得出每个小段表示的距离,知道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离。接着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习,同组学生互相检查。教师对完成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接着完成教科书第20页第2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左下角出现了注有数量的线段,面对新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统一认识,最后完成练习。

  活动二:生活乐园

  课件呈现我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分布图。教师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及沈阳、上海等6个协办城市成功举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练习时,引导学生按找北京,估沈阳,量度数的步骤进行。课件配合演示,规范学生的绘图方法。学生深入理解“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描述”这一难点,同时他们充分感受到位置就在身边,所有的物体都有位置。

  活动三:“海上空间”

  课件显示海上雷达站情景。教师发放练习图表,学生根据相关的描述,将驱逐舰、护卫舰等实物图形摆在相对应的位置。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雷达站发现了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潜水艇。你能帮着在图中找到这些舰艇的位置吗?请你动手摆一摆。

  1、护卫舰在雷达站北偏东6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

  2、驱逐舰在雷达站北偏西200的方向上,距离是5千米。

  3、巡洋舰在雷达站南偏西450的方向上,距离是4千米。

  4、潜水艇在雷达站东偏南3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

  活动四:体验天地

  5人1组开展站位置的活动。1人在中间站立,其余4人的位置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或自定。学生通过游戏切身感知位置,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号大约在我的东偏南450的方向距离2米的位置上。

  5号大约在我的北偏西300的方向上。

  3号大约在我的西偏南600的方向距离1米的位置上。

  五、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再次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

  六、布置课外题目:请你画一画:站在电视塔,看见西偏南450的方向上有文化广场,东偏南300的方向有体育场,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0的方向上,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0的方向上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五篇本课课文全部都是经典之作,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语言精湛,教材选取的均为儿童喜闻乐见的精华部分,教学时主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作品的意义,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教学目标、任务

  针对本课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初步疏通本课课文,了解全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要求,我把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本课课文,理解本课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猫吃年糕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悟作品的意义,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弱者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漠的不满与愤恨。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课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者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漠的不满与愤恨。

  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三条真理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表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本理念,这节课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本课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语言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浏览本课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读本课课文,回忆一下,本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默读思考,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1.默读本课课文,思考:猫在头吃年糕的时候发现了哪几条真理?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

  2.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本课课文。

  3.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四)、交流汇报,深入学习。(出示多媒体课件)

  1.引导学生结合本课课文第二题,梳理猫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

  第一条真理(这条真理是在猫看见年糕时发现的,它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若想吃,趁此刻,如果坐失良机,只好胡混光阴,直到明年也不知道年糕是什么滋味。)

  第二条真理:所有的动物,都能直觉地预测吉凶祸福。

  (这条真理是在猫吃年糕的时候发现的,它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还不快吃!假如有人来才好呢!)

  第三条真理: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

  (这条真理是猫在拔年糕时发现的,它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最重要的是忍耐,便左右爪交替着伸缩。唉,这太麻烦,干脆双爪一起来吧!)

说课稿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变化图形组合的方法表现动物新图象的外部特征。

  2、在想象创造各种图象中体验有体貌地招呼同伴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背景图、可操作的长颈鹿

  幼儿作画工具、五角星

  活动过程

  设计思路

  一、猜一猜导入活动:

  (边在纸的中央

  画一个大的椭圆,在纸的一角画一个小的椭圆,边介绍)在草地中央住着一个大蛋,在草地角落住着一个小蛋,大蛋非常想念小蛋,就从前门接一根电话线打电话给小蛋说:“小蛋,你好!”小蛋也非常想念大蛋,就从后门接一根电话线给大蛋说:“大蛋,你你好!”原来大蛋和小蛋都不是蛋,猜猜它是什么动物?

  (幼儿猜猜它是什么动物。)

  一、 讨论演示:

  1、长颈鹿的头上还缺什么?(教师按幼儿的提示逐一添画眼睛、耳朵、鼻子等)启发幼儿讨论长颈鹿的脖子上有什么,有几条怎么样的腿及怎么样的尾巴(脖子后面有棕毛、有四条细细长长的腿、细细的尾巴)

  2、(逐一演示长颈鹿动态,引导想象)

  一天,长颈鹿在草地上散步,它一转身,抬头看见了小鸟,就看着小鸟轻轻地说:“小鸟,你早!”小鸟开心的怎么了呢?(幼:小鸟就快乐地唱起了歌。。。。。)

  它又遇见了大树,就对大树轻轻地说:“大树,你早!”大树怎么了?长颈鹿一低头碰见了小花,就对小花说什么?小花会怎么表示?

  3、森林里的朋友们都知道来了一个会打招呼的长颈鹿,都想和它做朋友。想想还有哪些朋友想和有礼貌的.长颈鹿做朋友?

  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当会打招呼的长颈鹿好吗?快把大蛋和小蛋变出来,一起去找更多的好朋友。

  二、 幼儿创作:

  森林里有个大蛋它旁边有个小蛋,它们在打电话,变、变、变出一个长颈鹿。(教师采取模仿幼儿创编图象的方法进行续编,进一步引导想象)

  四、粘贴星星:

  “这里有这么多有礼貌的长颈鹿,我要好好地奖励你们。我把星星送给你们打扮长颈鹿的皮毛。”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小星星放在活动室周围,幼儿去取星星进行粘贴。(走路轻、不争抢。)

  环节一:

  设计大蛋与小蛋打招呼的情景介绍长颈鹿的基本结构,使枯燥的演示变的有趣,使技能成为情景的一个部分,让幼儿充满想象的情景。从中也渗透了礼貌教育。

  第二环节:

  1、给幼儿运用自己的能力进行补充完善的机会。

  ,中班艺术活动——长颈鹿打招呼(教案及说课稿)

  2、从演示中幼儿感受长颈鹿的动态表现及礼貌教育。

  3、问题的层层推进,给了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

  第三环节:

  采取模仿幼儿创编图象的方法进行续编,进一步引导想象,给幼儿

  哦中班艺术活动——长颈鹿打招呼(教案及说课稿)更大的自己创造图象的空间。

  第四环节:

  进一步引导幼儿体验学习礼貌行为的快乐。

  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把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放在首位,不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但是,离开了知识技能作中介,幼儿的思想感情就不可能有大胆的表现,独特的创造,就象任何人不可能运用他所不熟悉的语言去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一样,所以,我们一直就在研究探讨怎样处理技能与创造的关系。其实这两者是不矛盾也不对立的,今天我的这个活动就是一堂技能与创造想结合的美术活动。

  示范体现创造性。

  在活动的第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大蛋和小蛋打招呼的情景来介绍长颈鹿的基本结构,使原来枯燥的演示变成有趣的画谜,那

  幼儿带进了充满想象的情景,使技能成为情景的一个部分。我在画完大蛋和小蛋后说:“仔细看一看,是什么动物。”幼儿就从有长脖子的动物中去找,一下子就发现了长颈鹿,产生了参与画长颈鹿的愿望。在补充长颈鹿的特征时也是如此,问幼儿长颈鹿还漏了什么,把幼儿推到台前,给了幼儿充分表现的机会,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只要可能知道的都让幼儿自己来表达表现)在第二环节中以故事情景的形式。让幼儿通过观察,老师的提问,“大蛋和小蛋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呀?”让幼儿自己发现长颈鹿的动态,通过简单的演示与提问,让幼儿自己发现长颈鹿的不同动态,而不是教师生硬地教幼儿画什么动态的长颈鹿。在这一环节中,也是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定的,幼儿能力强的可画不同动态的长颈鹿。

  在启发幼儿想象有礼貌的长颈鹿还会和谁打招呼?以此创造出丰富的画面。这一创造性环节是建立在幼儿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上的,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再现。

  当然,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教给幼儿绘画的技能,而是努力体现美术的中介作用。通过美术活动使幼儿的心灵和画面一样美丽和丰富。所以本次 活动还渗透了语言的创造性及社会领域中的礼貌教育。让幼儿在想象创造各种图象中体验有礼貌地招呼同伴的快乐,使无价的感情力量融合到各种教育领域中来。我们认为这样的教育才是有价值的。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4-95页,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从表面上看这部分知识虽然简单,但一年级的学生能在统计的过程中,不重复、不遗漏是统计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对收集的结果进行整理,表面上是在整理几种图形,实质上是在整理几组数据,这一概念的转变对学生来的说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身边具体事例、直观教学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统计的初步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更为学生以后续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基础。

  依据“新课标”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收集及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有趣、音乐(小列兵)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统计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求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学生对它的认识却各不相同。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以发展,就必须引领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本课设计理念,力求体现学习是“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的思想;学法上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本课学习活动,从学生的感性出发,通过“乐”中学,“动”中思,“比”中悟,体验统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初步理解统计的含义。教师创设了“统计参加鼓号队人数、统计获奖情况、统计早餐”三个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环境,使教法与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设置疑问、体验统计的产生

  教育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根据这一点我借用歌曲(小列兵)引入本节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教学,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说一说对乐器的认识选择那一种自己鼓掌喜欢的乐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新课标”的学科整合。引用“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喜欢那一种乐器的人最多”启发学生体验统计的产生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动手操作、引发争论、初步掌握统计的意义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经过一个积累、沉淀和深化的过程。教材的重点,往往就是学生认识上的转折。就本节课而言,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于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第一层:收集数据:制作小组统计图。

  1、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在小组内贴上自己喜欢的乐器) 合作要求:(1)每人只能选择一种乐器 (2)贴好的小组请各组小朋友数-数各在多少个?

  小组统计表

  小号

  长笛

  小鼓

  口琴

  小提琴

  2、汇报统计结果。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 (如;我们组有10个人,参加指挥捧的有2人,参加小号的有1人,参加大鼓的有2人,参加镲有4人,参加小鼓的有1人)这样一方面是有意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确保统计的准确性。

  第二层:整理数据:制作全班统计图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

  1、认识统计图各小组长完成全班的统计图,通过表格的谁多?谁少?陈述表格好处引导学生小结:这样的图都叫统计图。 全班统计最喜欢的乐器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2、认识统计表全班互相交流数一数统计图中每种乐器各有多少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记录的方法引出“统计表”。、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完成统计表让他们介绍数数方法集体纠正,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并及时表扬。

  名 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第三层:根据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渗透品行教育。

  引导学生 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如:生1:__最多,__最少。生2:__比__多__个 生3:__比__少__个。并让学生互动解答根据计算结果的揭示板书课题“统计最多的乐器”通过你想对我们的辅导员说些什么,渗透尊敬师长的品行教育。

  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对统计意识理解经历一个逐步丰富的认知过程,“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以上一步一步的铺垫,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将更深刻,更透彻,学生能将数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统计的应用将更得心应手。

  三、巩固提高-----应用体验、梳理知识

  活动1:欣赏比赛实录完成统计表

  通过播放CD我校鼓号队市区特等奖比赛实录,出示图表数一数近几年的获奖情况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学生上台扳演,集体订正)。这个教学活动不但学生能学以致用,还有意识让学了解我校鼓号队的发展历程及取了得的辉煌的成绩,发散思维让学看统计表情况说一句话。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拿省级,国家级的长远目标,从而渗透爱国、爱校、学家的思想教育。

  活动2:统计最喜欢的早餐

  通过出示学生熟悉早餐图片(面条、面包、鸡蛋、牛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统计最喜欢的早餐、完成统计表,再让小组汇报统计情况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老师通过多媒体现场制作全班的统计图,再一次掀起学习的热潮,根据统计结果教育孩子平时注意饮食均蘅,使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舞台。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

  四、对照目标-----评价整理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对照学习前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说一说:学会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这样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后,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制作一张你一家人的“年龄统计图”吗?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于参加鼓号队为主线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认知的规律,让学生在自已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教师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体验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

  最后,为较好的突出本课的重难点,设计本课板书如下:

  统计最喜欢的乐器

  名 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指挥棒最多 大鼓最少。

  指挥棒比大鼓多多少个 ?

  21-9=12(个)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光的反射》,选自苏教版初中物理第三章第五节。这是一节规律课,计划一课时完成。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是几何光学中的重要规律,它是在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通过特例“平面镜”,让学生具备光的反射的具体经验,初步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方法,同时为后继的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奠定基础,在光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从上一节平面镜成像入手,探究为什么平面镜会成像?通过试一试、做一做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得出光的反射的规律,进而解释为什么平面镜会成像。教科书贯彻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解释生活中的慢反射是否遵循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专门术语描述光的反射现象。

  (2)初步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应用,能在生活、生产中判别光的反射的具体运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提出问题和猜想、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和进行实验,收集、辨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反射现象中光束与镜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感受物理知识的神奇之处,体验自然现象的对称和简洁。

  (2)通过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领略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间的和谐与统一,从而增进对自然的亲近感,强化对科学的求知欲。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光的反射规律确定为教学重点。由于初中生刚进入物理课程的学习,对实验探究的设计和相关数据的采集存在困难,所以我将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探究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对漫反射是否遵循光的反射规律留有疑惑,这是本节的另一个教学难点。

  四、学法与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将会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并辅助于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而我将会采用启发—引导、演示实验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五、教学程序

  现在我结合教学流程图来为大家具体的介绍《光的反射》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的理由。

  在新课引入时,我会在投影上打出一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利用平面镜的正反面让学生观察是否能够看到卡通人物。通过该实验的引入,统领本节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平面镜时仅有部分学生看到,用平面镜反面时都能看到。利用身边的器材创设奇特的实验现象来引入课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将激光打到平面镜上,请学生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学生发现有两束光线,随着改变一束光线的方向,另一束光线也随之改变,而且总是成对出现。我们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主形成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概念,贯彻以实验为中心的物理教学理念。随着入射光线的不断改变,学生发现奇特的实验现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了,这是一条特殊的光线,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束入射光线称为法线。那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学生再次观察,从而发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此时,才能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图,因为黑板平面是二维的,如果提前画出,那么就失去了探究三线“共面”特点的机会。

  根据光路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结合演示实验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呢?在探究时我们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呢?在此,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先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后制定出实验方案,避免了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混乱的现象。学生实验过程中,我会在一旁观察,并适时地纠正错误,以便实验顺利进行。在得出数据之后,我会请几组同学进行展示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引导学生总结光的反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对光的反射规律进行归纳:“三线共面”、“二线分居”、“两角相等”。这样的归纳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突出本节教学重点。

  我们能否利用今天所学的光的反射规律解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呢?我会先用实物演示,之后请同学作出图像,在作图的过程中,我还会适当的讲解作图的一些注意点。此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初步掌握光路图的一般作法,也突出了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平面镜成像的教学重点。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同学们在看电影时,是否发现,无论我们坐在哪里,都能看到同样的画面?这是为什么呢?这和粗糙的屏幕有关吗?现在,我把屏幕取出一小部分并放大,将几束平行光照射在上面,我们看到了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但反射光线确是杂乱无章的,我们将其称之为漫反射。请同学们再次思考,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吗?同学讨论并很快画出每束光线的法线,标出入射角与反射角,由此可以发现,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在此,利用等效法、放大法、作图法,从而顺利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

  学生在掌握了新的物理知识之后,一定要提供给学生们运用物理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将新的物理知识返回到实际生活中,活化、巩固、深化新的物理知识。在此,我设计了如下的知识应用:向学生展示潜望镜模型,介绍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潜望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有关光的反射的内容,巩固之前所学的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等相关知识,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结合本节课的板书进行课堂小结,通过条理清晰的主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辅助于副板书再次强调作图时要注意的地方。另外,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际情况,我会适当地布置几道课外习题,并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体现了今天所学的光的反射规律。

【【推荐】说课稿合集五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推荐

2.《木兰诗》说课稿推荐

3.游子吟说课稿推荐

4.《短歌行》说课稿推荐

5.散步说课稿(合集15篇)

6.《水调歌头》说课稿(合集7篇)

7.【推荐】赤壁赋说课稿3篇

8.【推荐】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9.木兰诗说课稿(合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