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都市精灵》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当代作家舒艺的一篇随笔,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联想,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同生共处的景象,主旨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语言韵味悠长,讲究形象生动和情理兼美,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细细品味,在认识社会、体味人生、提高修养等方面给人启迪。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五单元,人与环境单元,单元主题是培养学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时激情满怀,写动物在人的“霸道”中退却时满腔感伤,进而领悟作者所传达的深意: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应与之友好相处。
二、学情预估
1、文中一些词语,尤其是一些成语和特定语境中的特别词语,学生理解不一定到位,需要课前做一些预习工作,例如:居高临下、肆无忌惮、无所事事、退避三舍、司空见惯、“孤城寡人”、“与狼共舞”。
2、八年级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如何让学生走进这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利用神奇丰富的联想所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就是教师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熟知文中所写的都市精灵 。
2、学习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 。
过程与方法:
从有效的阅读出发,引导学生圈点描绘都市精灵的词句,勾画深沉含蓄的语句,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新观念,树立关注自然,善待动物,优化生存环境的现代意识 。
学习重点: 显露的丰富知识和具体精辟的道理。
学习难点: 了解神奇丰富的联想对写作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作者要传达的是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联想丰富。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着重解决作者缘何而生感慨,这就需要立足文本,引领学生解析内容,品味语言,感受情感,进行语言实践,致力于帮助学生从文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接受美的熏陶浸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了使阅读更有效,我设计了有指向地阅读,有表情地阅读,有思考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等主要教学环节。
五、预习设计
1、画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联系具体语境解释(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
2、自读课文,说明探究练习一所列七个词语概括的具体内容。
(为整体感知课文服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 掌握生字词:
2、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精灵”原指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课文中“精灵”指什么?
(2)、本文围绕哪一话题引出写作,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再读课文。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解析课文内容。
1、都市精灵能给城市生活带来哪些好处?现在它们总体上的处境是怎样的?
2、课文展示了几幅反差强烈的生活图景。你能找出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吗?
3、 如何理解“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你认为怎样才能使都市拥有更多的“鸟”、“鱼”、“兽”?
4、作为一篇随笔,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联想丰富,运用了哪些联想?对写作有什么作用?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情感。这一目的是让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四人一组,每组读一节。选择最佳的读书方式,或齐读,或男女生分读,或组合读等,一人代表说说为何这样读。
2、选择自己最欣赏的画面运用勾画圈点的方法画出,从语言的角度加以赏析(引导学生从修辞、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表现力、创造性等角度品味)
从学生赏析的画面挑选关键词句反复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无穷韵味。
五、探究练习培养能力: 这一目的是培养学生关心学校、本地区、国内外大事,学以致用的能力。
欣赏短片《我是一只小小鸟》,讨论:
1、短片中快乐的小鸟为什么要流泪?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林中的小鸟真正快乐起来?
2、 根据大家讨论的情况,给本市市长写一份建议书,建议城市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建设,更能使水都丹江口魅力四射,声名远扬。
要求:建议内容要具体,指出问题要有理有据,改进意见要切实可行。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课题选自教育科学版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科学语言的准确描述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三、目标预设: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采用观察、假设、测量、实验等方式,经历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探究过程;
2、过程与方法:认识几种常见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理解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获得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确立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理解植物的四种传播方式:风传播、水传播、动物传播和自体传播。
教学难点:
猜想和推测不同的植物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
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架构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演绎验证结论的活动过程中经历观察、交流、比较、重组的科学思维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做中学”的学习乐趣。同时,利用实物让学生观察部分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并猜想、推测其散播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还有针对性地选择农远资源中提供的 “植物各式各样的播种方式”等视频资源,用于学生欣赏、了解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
五、说教学流程
(一)了解学生原有概念,同时交待本课学习任务。
(二)教学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首先通过观察蒲公英特征,推测蒲公英散播种子的方式,引出风力传播;其次,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动物传播、弹射传播和水力传播;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果实或种子的不同结构特征,使植物具有多种散播种子的方式。
(三)利用农远资源播放种子传播的录像,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简说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2课《窗前的气球》本文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天真活泼的科利亚因患有传染病而被医院隔离治疗,躺在床上的科利亚是多么的孤单,多想飞到伙伴们的身边一起去感受那朗朗的书声,一起去操场奔跑、去欢笑。心有灵犀的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利亚的孤独,给他送去了一个飘着的气球,气球给科利亚带来了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阵惊喜。通过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份真挚的友谊,窗前的气球将激动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导着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这是一篇面向孩子们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我认为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还有认字,积累语言和体现正确价值观,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特点,定下以下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科、亚”等7个字。会写“病”“猜”两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认识7个生字,读准?“亚,猜,拴,逗”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真切体会科利亚与同学之情的友情;难点为,真切体会科利亚与同学之情的友情。
四、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气球。
五、说教学方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小学生在搜集、组织以及提取材料和信息相对成人较缓慢,而且学生之间又有差异,所以,这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宜的课堂学习“自由度”,给学生“自主感受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块”,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读中思,思中悟,体会课文中温馨的友谊。
六、说教学程序
课文语言文字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这样情感充沛的文章,最易打动孩子们的心。所以,整堂课我将情感目标贯穿课文的始终。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1、谈话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开课,通过了解什么是“传染病”?在全班情绪处于讨论热时,我引出“科利亚生病了……”由这一段直接引入课题。
2、在初读感知中悟情
让学生带着疑问,借助拼音自由读文,随后再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生字,为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打下基础。学生能正确读课文后,再提出更高的朗读要求,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生进行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情,分段在全班展示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有了读书的充分自由,就变得爱读,想读,他们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再进一步朗读中抓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意。
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因此,在引导学生悟情后,还应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展示朗读第二段时,老师伺机提问:当你们生病独自在家时,心情怎样?(孤独,难受)是啊,科利亚离开爸爸妈妈,离开他的伙伴,这种孤独的、无奈的感觉就会更加深刻。那好吧,把你们的感受都读出来吧!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心里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科利亚得了传染病后的孤独、无奈。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情感,从而动情地朗读。
4、在拓展延伸中表情
课上到这,教师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为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让学生围绕“如果你去看科利亚,你还会想对科利亚说点什么?”,“你觉得可能还有哪几种办法看望科利亚”,课堂上积淀了许久的感情,这时得以释放,每个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把自己想对科利亚说的话以及想出的其它看望科利亚的方法写在画有笑脸的气球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朋友的友谊与关怀。这样做,不但把学生课堂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让他们懂得珍惜友谊,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了创新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采用简笔画配文字的板书,此板书直观、形象,有效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识字写字。
(一)谈话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指名生说)那你都知道哪些传染病吗?是呀,传染病最大的特点是传染性强,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一些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比如:出门时戴口罩,不到人多人杂的地方去凑热闹等等。那么在这里老师来打个比方,如果你自己得了传染病被隔离起来了,例如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你的家人和伙伴不能去看望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呢?是呀,我们会感到难过、孤独、伤心……大家看这里,(出示图加第一段),那可怎么办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窗前的气球》一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平时,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气球?看来,气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气球,却有一些特殊的作用,它呀,成了一剂治病的良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在课文中圈画出蓝色通道里的7个生字。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到圈画的生字时,多读两遍。(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3.课件出示带有拼音的要求认识的字:科??亚??呆??始??猜??拴??逗,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
4.组内交流互读生字。
5.指名代表读,全班交流。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读通读顺情况。
(三)进一步学习课文。
引言:刚才咱们讲到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送进的医院,他的情况到底怎样呢?请大家自己来读一读课文的一、二段。
1.指导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这里的“谁”指的都是哪些人?(学生读后指名说。)
(2)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见不到__________、见不到__________、见不到__________……病床上的科利亚__________
(3)在课文中找出表现科利亚孤单、难受的词语或句子,练习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4)课件出示科利亚一个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的情境图,指名配乐读第一、
第二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2.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课件演示一个气球飘上来,在窗前停了一会儿,开始一上一下动起来的情景。)看,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窗前停了一会儿,开始一上一下地动起来,这是怎么回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述了这个情景,让我们来读一读吧。这段中只有两个句子,第2句是个疑问句,注意读出疑问句的语气。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简要评价。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是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读完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知道了。
(2)提问:谁能告诉老师气球是怎么回事?
(3)比较句子。
课件出示:
科利亚的心情好了许多。
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
读一读,体会哪一句好,为什么?
4.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1)过渡:刚上课时,老师说过,窗前的气球有着特殊的作用,它究竟代表着什么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齐读第五自然段(板书:高兴地笑了)。
(3)结合全文,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高兴地笑了,先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再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课件:想一想,说一说:科利亚_________________,高兴地笑了。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
5.小结。
同学们,科利亚虽然生病了,但是,有了同学的关心、朋友的问候,我们相信,他不会再觉得孤单、难过。相信不久,他将病愈出院,重新回到学校,和伙伴们一起快乐地学习。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认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重点指导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3.教师边范写边讲解。
4.学生练习在写字卡上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写生字,每字写2遍组一个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家人或小伙伴赛一赛。
3.想一想:假如你的红气球也能飘到科利亚的窗前,你想在上面写些什么,画些什么?
板书设计:
22?窗前的气球
孤单??难受??真没意思
高兴地笑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中理解,拓展延伸,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和熟字组成的新词(科学?亚军?发呆开始??猜想??逗人??拴着),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
2.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中理解,拓展延伸
1.出示两幅图片,观察并体会表情和心情的转变。
2.细读课文,明白心情变化的原因。
科利亚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自由读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在文章中找出依据并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3.体会气球蕴含的真挚情意。
此时此刻,窗前的气球已不仅仅是一只气球了,在科利亚的眼里,这只气球还包含着太多太多的东西。你认为,这只气球代表着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交流汇报。
4.拓展延伸,表达情意
假如你的红气球也能飘到科利亚的窗前,你想在上面写些什么,画些什么?
学生想好后和小伙伴交流,然后写一写,画一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小结并过渡:科利亚得了传染病很不幸,可是他又是多么得幸福,因为有这么多同学关心他。虽然飘在窗前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气球,却是同学们的一张张笑脸,一声声问候,一片片真情。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2.课外拓展。同学们,今天老师还有一个故事要讲给大家听一听,希望大家听后能够有所收获。(见教师用书《老师住院了》)
3.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据情总结全课。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春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的所在单元是一个集中识字的单元。尽管从第二册开始渗透有关声旁的知识,但是由于比较复杂,学生还不能真正掌握它。本单元将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一个概括,从形声字的声旁入手,教学生触类旁通,成批识字,同时学会一种新的识字方法——读半边。同时也要认识声旁表音的局限性,学习把看声旁识字和其他方法识字结合起来识字。
这首儿歌抓住春天的几个典型变化,描写了春天大地复苏,小朋友朝气蓬勃,健康成长的景象。全诗两小节,每节六行。第一节描写春天的新气象,第二节写“我”削柳笛、吹柳哨,看燕子,放风筝,表现小朋友的快乐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段要求和文章特点,结合学情,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2、认字7个,会写字7个。
3、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练习看半边猜字的识字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汉字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练习看半边猜字的识字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是枯燥的,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上课,我就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我们用掌声把它请出来。”然后给“春”找朋友。由于孩子很熟悉这个字,一下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轻松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我利用图画、活动、幻灯、视频等与相关的直观景象导入,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
3、比较识字法
本课通过重点学习带有“肖”的形声字,来体会形声字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课中我先组织学生观察发现带有“肖”的这些字得音节的异同点,再根据他们的偏旁、组词来理解每个字的意思,从而加深对这个字的认识。
对于这些形近、音近的字,我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区分、辨别,抓住异同点,巧记,活记。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便不会混淆了。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也比较强,熟练地掌握了“部件识
字、联想识字、编儿歌识字”等识字方法,对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比较熟悉。 学生对春天比较喜爱,知晓春天景物的变化特点,乐于在春天外出郊游,有实际的生活经验,容易引起共鸣。
四、教学设计及意图:
1、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只有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开课时,我选择了谈话激趣导入,“冬天马上就要过去了,春姑娘悄悄地走来了”引起学生对春天景色的回忆与向往,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理解要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同时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为后文整体识记生字做准备。
3、集中识字
这是一个集中识字的单元,通过母体字“肖”引出一系列带有肖的生字,教会学生触类旁通,成批识字。同时总结规律,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主识字。在识字过程中开展游戏,又让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趣味化,寓教于乐,学生更喜欢。
4、细读课文,品味欣赏
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荡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的话,就变成了画--变成了动态的画,变成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画。这首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学生想像丰富,不仅仅在应用语言,实践语言,更是在滋润心灵,憧憬未来,创造生活。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2.本课地位: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1.教材内容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的中国的省内区域。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
1、对外开放的前沿。
2、外向型经济。
3、城镇的发展。
在教材中,除了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课文外,还有丰富的插图和阅读材料。
2.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是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学地理教学计划编写的,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因此,教材选择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学生学习省内区域的典型区域。
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城镇化概念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①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②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小组学习、讨论、练习安排:
第51页读图7.2和阅读材料完成活动一是突出本节重点知识和重点插图而安排的。目的在考察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第54页读图7.4,7.5 完成活动二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第55页读图7.6,7.7,7.8,7.9完成活动三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发展特点。这三个读图练习目的都是是知识重难点化难为易,还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建立空间地理事物和概念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实际,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政策的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优势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更主要的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一)新课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关于珠江三角洲的知识有哪些?
板书
四大工业基地之一
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
目的
复习工业基地及商品粮基地的有关知识
请同学们看有关珠江三角洲的图片
设疑思考:
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分析并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气候
海陆位置
地形
河流
交通
设疑思考:
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
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
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教师分析
(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和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外向型经济
设疑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什么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呢?
阅读材料
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投影3:“珠江三角洲和全国GDP增长曲线”(图7.5)
1: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用。读图7.5,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
(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何差异?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请你分析其原因。
分组探讨2: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一带转移。
过渡: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
板书:城镇的发展
投影5:《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7.6)、《流不息的民工潮》(图7.7 )
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及时鼓励)
小结:
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①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②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③城镇的发展
④大量就业机会
⑤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 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角色扮演:
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分别充当普通工人、工厂厂长、深圳市市长、广东省省长角色来谈谈自己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区位因素: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沛,水源充足,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为全国著名的侨乡。
3、政策因素:国家对本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策略。
二、外向型经济
1、发展的有利条件
(1) 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
(2) 海陆交通便利
(3) 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2、独特模式(前店后厂)
(1)“前店”指港澳地区
(2)“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城镇的发展
1、重要标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变化
2、主要原因: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六、板书设计
目的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电与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二是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但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这是学生所不知的,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在学生知道了在电流一定时,导体产生热能的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后,及时地安排了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为下一节安全用电的教学做了某些知识准备,本节课在全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和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在电流相同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等。
b、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发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是知识的重点,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过程意识、体验意识和实践意识,因此,我把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何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如何推导公式Q=I2Rt以及Q=W=Pt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索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
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这里我将采取了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教学中完全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首先是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很愿意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说这样能迎合学生心理,其次采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学总体思路明析。当然在探究教学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提出问题和进行实验设计是本次探究实验应侧重的两个环节。
2.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等。电流的热效应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教师若能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搬到课堂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那么学生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欲望将有所提高。此外,电流相同时,电流产生热的功率跟什么有关,这个本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如果要学生提出来,简直太难了,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实验演示。当然教师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进行启发和引导。
3.谈话教学
谈话就是坦诚地面对面的交流,本节课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需要谈话,实验探究需要谈话,学生自我展示需要说话,课堂探究需要谈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谈话教学法,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四、学法
1.主动探究
科学探研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电流相同时,通过电导体发热功率跟电阻关系,我在这里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都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探究电流相等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探究过程涉及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群策群力,因此很有必要形成合作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3.理论联系实际
在通过理论推导出“在电流相同时,发热功率跟导体电阻成正比”的规律后,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例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七册第()单元的“用计算器计算”第一课时。
计算器(即电子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和合理的运用,就显得很有必要。教材在“认数”单元后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计算”这一教学内容,既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又可以用来探索数学规律,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算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器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吻合。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三是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能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②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教学难点是,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说教法、学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各种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如:“谜语竞猜”、“初试本领”、“大显身手”、“人VS计算器”、“比比谁是计算高手”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生乐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
(三)灵活应用,辩证对待。
(四)善于应用,探索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是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猜谜语的游戏,用谜底将学生引入正题;接着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计算器的实例,使学生对计算器有一种亲近感,感到它与生活“同在”;随即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都会使用计算器呢?当学生回答使用计算器计算快、准、方便、快捷等优点时,我追问:那你想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本领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这时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对于计算器这个现代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他们对计算器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通过调查,四年级绝大多数学生都用过计算器。所以在突出:“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这一教学重点时,我设计了“向同桌介绍计算器”和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计算器的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很好的促进了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
(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计了“初试本领”和“大显身手”两个步骤,目的是让学生在尝试使用时规范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后熟悉键盘,进行熟练操作;在熟练操作中总结操作的经验,养成操作技巧。
“教是因为需要教”,因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使用计算器的经历,所以在“初试本领”时,我出示书上的例题,直接放手让学生练习,在交流答案时,再适时地提问:“你是怎样输入的?”让操作不熟练或操作错误的学生有一次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意识。
在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后,我便让学生“大显身手”。这一组的四道题目,数值比较大,而且加入了同一级运算的两步计算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我让最先做好的前十位学生把算得快的秘诀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并请不小心算错的同学说说使用计算器时应注意什么?在大家交流形成共识后,我归纳为“整体读数,细心输入。看清数字,小心按键。”供大家一起学习。这样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灵活应用,辩证对待。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算器。我安排了两个步骤:一是“人VS计算器”,二是“比比谁最聪明”。
教学过程应立足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人与计算器的挑战赛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参加
“挑战队”
还是“计算器队”,每次比赛后都可以重新选择下一次参加的队伍,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不敢比,到敢比,再到有选择的比的过程,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算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接下来的“比比谁最聪明”这个步骤里,我组合了口算、估算、用计算器算的题目,目的是锻炼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并赠送学生一句格言:人不能被“机器”所限制,应该比“机器”更聪明!既是对知识在理性上的提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进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四)善于应用,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是体现用计算器计算的数学价值,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想通过三个步骤来突破。
一是猜数游戏。目的是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为下面的数学探险作铺垫。
二是数学探险。在这个步骤中,我先出示8个1乘8个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的答案肯定不一样,因为学生带来的计算器所能显示的数位不一样,而且这些计算器所能显示的数位都不够用,也就是这道题目计算器不能解决。这时我提问:“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错了,还是计算器错了?你能想办法解决吗?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解决方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引发矛盾冲突,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和欲望。在学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时,引导学生向书本请教,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的第四题。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算出前5题的得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这些算式的规律,填写第6个算式,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数学的神奇。
三是挑战极限。爱因斯坦还说过:“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刚才同学们解决了计算器“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所以都比较兴奋,想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更强烈,这时我趁热打铁:“你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难题,制定出解题方案吗?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小组合作。”
学生的思维活了,手脚放开了,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的认识,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七册第()单元的“用计算器计算”第一课时。
计算器(即电子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和合理的运用,就显得很有必要。教材在“认数”单元后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计算”这一教学内容,既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又可以用来探索数学规律,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算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器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吻合。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三是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能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②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教学难点是,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说教法、学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各种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如:“谜语竞猜”、“初试本领”、“大显身手”、“人VS计算器”、“比比谁是计算高手”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生乐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
(三)灵活应用,辩证对待。
(四)善于应用,探索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是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猜谜语的游戏,用谜底将学生引入正题;接着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计算器的实例,使学生对计算器有一种亲近感,感到它与生活“同在”;随即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都会使用计算器呢?当学生回答使用计算器计算快、准、方便、快捷等优点时,我追问:那你想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本领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这时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对于计算器这个现代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他们对计算器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通过调查,四年级绝大多数学生都用过计算器。所以在突出:“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这一教学重点时,我设计了“向同桌介绍计算器”和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计算器的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很好的促进了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
(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计了“初试本领”和“大显身手”两个步骤,目的是让学生在尝试使用时规范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后熟悉键盘,进行熟练操作;在熟练操作中总结操作的经验,养成操作技巧。
“教是因为需要教”,因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使用计算器的经历,所以在“初试本领”时,我出示书上的例题,直接放手让学生练习,在交流答案时,再适时地提问:“你是怎样输入的?”让操作不熟练或操作错误的学生有一次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意识。
在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后,我便让学生“大显身手”。这一组的四道题目,数值比较大,而且加入了同一级运算的两步计算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我让最先做好的前十位学生把算得快的秘诀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并请不小心算错的同学说说使用计算器时应注意什么?在大家交流形成共识后,我归纳为“整体读数,细心输入。看清数字,小心按键。”供大家一起学习。这样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灵活应用,辩证对待。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算器。我安排了两个步骤:一是“人VS计算器”,二是“比比谁最聪明”。
教学过程应立足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人与计算器的挑战赛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参加
“挑战队”
还是“计算器队”,每次比赛后都可以重新选择下一次参加的队伍,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不敢比,到敢比,再到有选择的比的过程,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算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接下来的“比比谁最聪明”这个步骤里,我组合了口算、估算、用计算器算的题目,目的是锻炼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并赠送学生一句格言:人不能被“机器”所限制,应该比“机器”更聪明!既是对知识在理性上的提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进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四)善于应用,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是体现用计算器计算的数学价值,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想通过三个步骤来突破。
一是猜数游戏。目的是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为下面的数学探险作铺垫。
二是数学探险。在这个步骤中,我先出示8个1乘8个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的答案肯定不一样,因为学生带来的计算器所能显示的数位不一样,而且这些计算器所能显示的数位都不够用,也就是这道题目计算器不能解决。这时我提问:“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错了,还是计算器错了?你能想办法解决吗?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解决方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引发矛盾冲突,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和欲望。在学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时,引导学生向书本请教,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的第四题。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算出前5题的得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这些算式的规律,填写第6个算式,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数学的神奇。
三是挑战极限。爱因斯坦还说过:“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刚才同学们解决了计算器“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所以都比较兴奋,想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更强烈,这时我趁热打铁:“你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难题,制定出解题方案吗?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小组合作。”
学生的思维活了,手脚放开了,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的认识,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题目是《形状渐变题文字》第一课时,《形状渐变题文字》是西安交大版初中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课的内容。
一、 教材及学情分析
《形状渐变动画》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和本册教材的内容都是围绕Flash
MX这个软件的使用及作品制作方法展开的,为日后学生在网站制作软件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Flash MX与学生之前学过的“Photoshop CS”程序软件有一些相同之处,学生在学习工具箱使用时很顺手,前一节课学的是“动作渐变动画”,因此,这节课学习时,关键帧和过渡帧不必做为重点去强调。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方法。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深厚,所以,在课堂处理上会比想像中要顺利得多。
二、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欣赏、思考形状渐变动画和动作渐变动画的区别;
通过教师演示与学生合作学习掌握形状渐变动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给学生以方法、自信、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环境
要求在局域网微机室展开教学,使用极域多媒体网络教室,师生机都装
有Flash MX系统软件。
四、 教法阐述
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应着重考虑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如下:
1. 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让学生欣赏感兴趣的作品,激发求知欲望。把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实现的小任务。初中学生在微机室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所以,教师要精说、少说,鼓励学生把课堂中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留给自己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留给小组来协作解决。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有效调动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 任务设计------分层
本节课的任务围绕“渐变动画原理——简单图形渐变动画——文字渐变动画—
—复杂渐变动画”这样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多个任务展开的。
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求解问题的能力,独立自主的
能力,给学生以方式、方法引导。
3. 对等的语言沟通(师生互动)
在课堂指导和总结交流时,放下老师的架子,面带微笑,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
交流、沟通,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觉得亲切,这样他就会觉得喜欢这个老师,愿意上你的课,上课时,就会提高学习效率。
4. 伙伴教学(生生互动)
每班或多或少都有后进生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习中利用好学生中的
“小老师”,教师首先安排座位时就把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在教授新的知识的时候,通过小组内的“小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使后进生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知识的掌握和操作方法的掌握。
五、 学法阐述
本节课学生学习、操作的过程是:激趣引课——探究实践(独学、对学、群学)
——展示——质疑补充——评价归纳。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带着自主学习后的问题进入课堂其他环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提升自我。
六、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我校的课程改革特点和八年级
学生的实际认知情感水平,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课
(二)出示任务
(三)独学、对学、群学
(四)展示·评价
(五)拓展提升
具体阐述如下:
(一)导课
首先,老师提问学生喜欢《西游记》中哪一个人物。引导学生回忆,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搏斗时七十二变的例子,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欣赏“孙悟空变成小房子”动画。
最后,学生回答出是“外部形状发生了变化”,引出课题——形状渐变动画,并让学生分析其变化过程,总结其特点。
(二)出示任务
任务:1.圆形渐变矩形。
2.文字渐变“好—号”。
3.孙悟空渐变为小房子。
任务1和2要求学生必须会制作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完成1和2作品后,挑战任务3,还可以自己创意性的制作一个类似的动画作品。目的是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进行分层教学。倡导“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得到发展。
(三)独学、对学、群学
1. 在导课欣赏后,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各个环节,思考导学问题,探究学习任务,理解形状渐变动画的原理和实现的方法。
2. 学生们把自研自探中遇到的问题在2人小组“对学”中与自己的学习小对子相互讨论、纠正。对子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3-4人小组“群学”环节讨论、交流。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放在6-8人大组“群学”中共同解决。这样能很快就能攻克每个学生所学难点,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推进。
3.这样做也有利于教师在给出学习任务后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操作方法和容易出现的误操作及小组合作的情况,提醒组内帮差补差,让基础差点的学生能跟得上小组进度。及时提醒和督促偏离课堂主题的个别学生回到学习任务中来。能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展示·评价
1、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各小组展示。让各小组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所展示的内容。让小组成员经过思索、交流、合作、探究后可以完成相应的任务,先在小组内展示,整理思路,调整表达。最后采用组间竞争的形式,各个小组通过“广播教学软件”在班内展示。既有利于小组成员知识的巩固和能力提升(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操作能力等),也有利于小组间的竞争。同时,对能力欠缺的同学又是一次启发和巩固。
2、引导每个学生在分享别的小组探究成果的同时,积极地点评、质疑、补充。让他们在尊重、赞赏别人的过程恰当地评价别人,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到取长补短。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签别作品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循序渐进地积累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与小组共荣辱中进步,在完成小组任务中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
4、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各个环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体会到进步,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找到自己的长处,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热情地学习,积极地合作。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都能有所进步和创新。
5、引导学生回顾展示环节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思考解决的方法,或者及时补充自己独到的做法或看法(可以知识方面,也可以是感受方面的。通过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勇跃发言,各抒己见。这样可以更好地对所学进行总结、归纳、提升。
七、拓展提升
布鲁纳也认为,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观念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时所带来的自信感,这就会尽可能地唤起学生对所学东西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基本技能和技巧掌握的基础上,鼓励自由发挥、个性创作。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横向和纵向的融会贯通,用已掌握的方法和知识,思路去解决一些新问题,从而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也有利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和热情。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点 一 )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音乐课本第二册第二单元《音乐的情感表达》的第一课时??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它是一节欣赏课。欣赏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根据《大纲》要求,通过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扩大音乐视野。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但他们理解音乐、表示音乐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提高。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启发同学体会瑶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热烈歌舞局面
中欢乐幸福的心情。
2、使同学初步感受民族管弦乐队的表示特点,培养同学爱我中华的情感。
从学习目标不难看出,本节课主要培养同学理解音乐、表示音乐的能力。引导同学展开积极的想象,提高表示音乐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难点是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法( 点 二 )
1、( 点击 )情境法:由于本节课是欣赏课,所以我选用“情境法”教学,这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了虚拟的“瑶乡之旅”。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使同学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的情境之中,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音乐表示的意境,从而提高同学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能力。
2、感知理想实践:
从初中生的欣赏心理分析,音乐欣赏一般都是由感知欣赏开始的,感知只能获得表象认知,因此还必需引导同学在这个基础上不时提高,进入对其实质的理解,无论是理解音乐,还是表示音乐,都是一个发明新形象的过程,而发明新形象必需借助于想象。感知也好,理解、想象也好,最终都要表示在实践运用上。所以,这节课我采用“感知??理解??想象??实践”的欣赏教学模式,并结合“情境法”等教学方法,使同学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并展开丰富的联想,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同学的欣赏能力,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说学法(点 三 )
在同学学习方法上,我选择“欣赏法”。日本教育家铃木认为:天赋不是天生固有的,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多练习就多出效果。音乐欣赏又是发展听觉才干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通过欣赏,能使同学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做简单提示,给同学尽可能大的空间,让同学自身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点 四 )
在这一局部,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兴趣引入;初听乐曲 , 获得感知;分段理解 , 想象创作;整体欣赏 , 参与实践.
1、创设情境、兴趣引入(点 1 )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的前几句音乐(点标题),引导同学考虑:
①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
②有没有谁到过某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地旅游,请到过的同学对这个民族作简要解说。
2、初听乐曲,获得感知(点 2 )
看来,同学们对少数民族了解的还真不少,下面,我要放一段根据少数民族音乐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听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听完后,可能会说出乐曲的情绪、有很多种乐器在演奏或者说好象很多人在跳舞等等)然后,我继续引导同学:(点问题)
这么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这个民族又具有什么特点呢?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所以,我来告诉大家,这首曲子来自瑶族。大家想不想了解瑶族并和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交个朋友呢?同学们一定会说:想。
3、分段理解,想象创作(点 3 )
下面,就让我们乘上多媒体快车,我来做导游,带领咱们全班去瑶乡旅游一圈如何?同学们一定会兴趣大增,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给同学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笼统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了。
旅游了一圈,天色已晚,同学们也累了,看!热情的瑶族朋友正在为我们准备篝火晚会呢,看来,我们又可以欣赏一台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晚会了。不过,在晚会开始前,我们的瑶族朋友有一道题目要考考大家:
听下面几段音乐,任选一段,想方法把你听后的感想表达出来,可以画画、可以给音乐填词,并说说自身的想法。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黑格尔曾说过(点问题):“最杰出的艺术身手就是想象”。通过同学们的创作,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表达出了乐曲的情感,本节课的难点也就突破了。
4、整体欣赏,参与实践(点 4 )
在这个环节,我将引导同学积极向瑶族朋友学跳长鼓舞,让每一个同学都动起来,培养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所以,我这样对同学们说:大家刚才创作得都非常好,我们在瑶乡旅游一天了,对瑶族也有了很多了解,我们还了解到瑶族的长鼓舞是很有特色的。现在,晚会已经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开场舞《瑶族舞曲》,就让我们在美丽的篝火旁,和我们的瑶族朋友一起,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吧!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跟着音乐,跳起了欢快的瑶族长鼓舞,这时的课堂,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有人唱歌,有人跳舞,还有同学拿着打击乐器在为乐曲伴奏呢。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语言文学活动《快乐的夏天》。下面,我将从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学法以及活动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设计思路
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学习最关键的时期。幼儿语言的运用能力与他们的认知能力是同步发展的。随着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中班的孩子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大量的生活物品,积累了一定的语言运用基础,并且通过亲身体验,具备了辨别少数 物与物之音具有一定的关系的思维能力。在情感发展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出现了初步的关心、同情认知反应,友好、助人、合作行为趋向明显。
《快乐的夏天》这个活动是建立在中班年龄段幼儿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创作的一篇内容简单却很有意义的童话,情节简单有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渗透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情感教育,体验故事中所表现的美好意境,从而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到现实。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偏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情粗心大意;幼儿喜欢模仿小动物,对自然界中的事物充满求知欲,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词汇贫乏,往往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说什么等,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学习根据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2.体验夏天所表现的夏天的美好意境
3.知道防暑的一些基本的方法、以及关于夏天的一些相关知识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更好的服务于本次活动的内容,完成活动目标,我将会提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物质准备:蟋蟀的指偶、关于夏天的图片。
2.知识经验的准备:让幼儿知道夏季有哪些植物盛开及夏季天气炎热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法是因为6岁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情境表演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 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情境表演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身心略感疲惫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角色扮演游戏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二)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情境表演直接获得印象。 讨论谈话法是幼儿在讨论、谈话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对夏天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的精神实质。
五、说活动过程
根据中班下册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观看情境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
导入:教师出示蟋蟀指偶
教师:(展示夏天一些意境很美的图片)嗨、夏天。青蛙在‘呱呱“的叫着。一阵徐风吹过,哇、可真凉快呀·在这么美好的一天里,我们的蟋蟀先生可不想浪费一天的时间在家里呆着,他要出门找他的朋友去玩啦,看、他见到了谁?(在本环节中暗示孩子夏天是美好的,不要浪费时间在家里,外面很很多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呢)
完整的讲述一遍故事,提问故事主线:
教师:蟋蟀要找他的好朋友,他一次见到了谁?他们一起做了什么?
进行三层次的提问,促进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二)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说出游戏内容,并再次观看表演。
★ 1、蟋蟀带了什么礼物去找好朋友的?(提醒幼儿翻书,用手指指出所走的路线,锻炼幼儿看图讲故事的连贯性)、
★ 在遇到蝉先生之后遇到了谁?
★ 她告诉蟋蟀蝉先生在什么地方?
★ 遇到蟋蟀先生之后他们一起做了什么?感觉怎么样?
★ 离开蝉先生之后天气变得怎么样啦?
★ 他们躲在了哪儿?
★ 青蛙请蟋蟀吃了什么?
★ 吃完晚饭之后他们躲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 天这么黑了,萤火虫是怎样送蟋蟀回家的?
(三)活动延伸,内化故事内容
教师:我们故事的名字叫“快乐的夏天”,小朋友喜欢夏天吗?(在故事环节中、联系现实情况,引发的幼儿的思考。)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推选代表回答问题。
★ 青蛙请蟋蟀吃冰棒,夏天还可以吃什么冰凉的东西?应该注意什么?
★ 夏天吃冰凉的东西可以防暑,小青蛙躲在荷叶下面防暑,我们还可以怎样进行防暑?(说说爸爸妈妈是怎样做的,在幼儿园活动的时候老师是怎么要求的,在小组自由讨论回答中,现实中做好防暑工作)
★ 卫生方面的知识传授,例如:勤洗手、洗澡、换衣等等(联系近期情况如换季时幼儿易得的一些疾病:手口足、猪流感等等来引发幼儿的重视)
延伸部分:幼儿绘画“我心中的夏天”折成纸扇在展示区展示(可在区角游戏的美工区让孩子完成)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实用的说课稿10篇】相关文章:
8.春的说课稿
9.铁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