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说课稿

时间:2021-08-13 12:10: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诗四首》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四首》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四首》说课稿

  《诗四首》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二、教学依据:

  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四、说教学设想:

  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王维

  1、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

  1、导入新课: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4、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5背诵并默写。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归田园居使至塞上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渡荆门送别

  首联:远渡的地点此行的目的

  颌联:写景(远)

  颈联:写景(近)

  尾联:抒情(思乡)

  《诗四首》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歌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套教材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这一板块,要求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乘马,赏花观鸟,咏春吟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学习诗歌,一是要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诗句。

  2、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

  3、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比较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诗歌作品的风格异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还有的教师又容易过多分析解释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体价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诗歌阅读走进死胡同。新课改强调“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认为落实到古诗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对古诗要愿意读、会读、能读懂;在新的学习方式下通过学习诗歌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至于本课诗歌,字词知识不多,诗句表层意思易懂,但这些诗句生动凝练,寓情于景,值得品味和比较探究。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品味寓情于景的诗句韵味。师生在合作中了解写作技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每个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学生的自读体验、合作交流、比较迁移来完成学习的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下列两组词语:

  A、秋风、大海、波涛、石山、岛屿、草木、太阳、月亮、星辰

  B、秋风、夕阳、流水、乌鸦、老树、枯藤、道路、房屋、小桥

  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组,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语组合之后描绘成一幅画面,或者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环节旨在调动学生的诗性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读诗、学诗的思维状态。

  (二)初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读《观沧海》《天净沙·秋思》,要求在初读过程中通过合作读准字音,基本读通语意。

  在初读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积累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诗文不是让学生成为背诵、翻译和默写的工具,学习者本身应该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确立了“读准”“读通”两个标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品的内容。

  (三)赏读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默读、朗读、吟读,学生逐步探究这两首作品都是以描写秋季的景物为主,其流露的作者情感上有何不同。小组通过了解作品内容、作者处境等,逐渐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怀,感知作品风格的差异。尝试描述两首作品中不同的主人公形象,进而带着感情分别进行吟诵或朗诵这两首诗歌。

  (四)品读

  通过与导入环节中学生的发言进行类比,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同样是描写秋季的景物,在不同人的思维中,所展露的情感为何能有如此大的差别?进而总结前人的写作手法,完成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

  (五)运用

  课程标准提倡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运用学习经验,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

  通过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学生进行朗读、交流、探究,学习《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感知、比较《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鉴赏和学习这两首描写春天到来的作品中巧妙的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六)交流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者本课中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诗进行朗诵展示,要求在朗诵中展现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

  (七)作业

  1、熟练背诵这四首诗歌。

  2、把这节课开始时同学们选的一组词语,进行扩展描写,要求能够寓情于景。

  A、秋风、大海、波涛、石山、岛屿、草木、太阳、月亮、星辰

  B、秋风、夕阳、流水、乌鸦、老树、枯藤、道路、房屋、小桥

【《诗四首》说课稿】相关文章:

1.王维诗四首教案

2.观潮诗精选四首

3.新韵诗四首原文欣赏

4.冰心诗四首教案3篇

5.《王维诗四首》的学案范文

6.《王维诗四首》课前预习

7.毕业诗说课稿

8.木兰诗说课稿

9.张九龄诗感遇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