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设计理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以小朋友熟知的《西游记》为蓝本,创设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回老家花果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这节课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感知的基础上亲身体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材分析:
《淘气的猴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创设了“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0”这一规律,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就要用到这一规律。教学时,利用这一情景,组织学生讨论,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再扩展到如果有更多的猴子来到这里,能分到桃子吗?从而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在把结论应用到计算当中。
学生分析:
在计算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对于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一些体验和积累。三年级的学生处在抽象的逻辑思维开始形成的阶段,因而运用图像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活跃思维,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此外,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体验中,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以及“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音乐《猴哥》,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
二、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都看过《西游记》吧!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吗?大圣又回到它的老家花果山,看,花果山满山遍野都是仙桃。(出示课件)它想把这些桃子拿回去给它的猴子猴孙们吃,于是,大圣的手一挥,桃子就全进了它的手心里。
三、共同探讨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看,树上现在还有没有桃?什么也没有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板书:0
师:现在有4只小猴玩累了,来摘桃子吃。(出示课件),看到这个图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淘气的猴子
生:每只小猴能平均分到几个桃子?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0÷4(板书)
生:每只猴子没有分到一个桃子,所以0÷4=0;(你是根据故事理解的。)
生:因为0×4=0,所以0÷4=0。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做除法想乘法。
师:看,(出示课件)猴小五来了,它笑哥哥姐姐好笨哦!它以为它来了就会有桃子分了,小朋友们,有桃子分吗?可怎样写算式?结果呢?
0÷5=?(板书)
师:如果有6只猴子,10只猴子呢?有桃子分吗?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师:从这些算式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学生:(板书)
师:“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还有什么补充吗?
师:强调“为什么要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
抛算式: 0÷0= 5÷0=
假设0÷0=?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可以是1、2、……这个除法算式也就没有意义;0做除数无意义。5÷0=?0乘任何数都不等于5,这个算式没有答案,所以0不能做除数,0做除数无意义。
评价:(这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想法吗,太令人惊奇了!不错。)
0÷100呢?0÷16呢?得结论:放课件。(师:齐读一遍我们的发现)
2、探讨“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刚才5只小猴子没有分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一回家可高兴坏了,原来桃子都被它们的老祖宗孙悟空已经摘回来准备开蟠桃宴呢?(出示图)
孙悟空有话说:猴儿们,我采了408个桃子,每张桌上平均放4个,可以放几桌?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说怎样列算式
408÷4=
师:先来估一估它的结果是多少?是几位数?现在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说估算方法:把408估计成400,用400÷4=100。)
生独立做,再小组交流:抽一名学生板演
师:你们在小组内说说你们的计算方法,也可交流一下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汇报
生:口算:408可以分成400+8,400÷4=100,8÷4=2,最后算100+2=102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
生:列竖式。师:你能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讲列竖式的过程。
师强调: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先用百位上的4去除以4,4个百除以4,商1个百,除到十位时,十位上是0,表示0个十,0个十除以4得0,商0个十,商0要写在十位上,0和4相乘得0,0减0得0,接下来再用个位上的8去除以4,商2要写在个位上。
师抽生评价同学: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①说的很清楚,我听明白了!②声音很哄亮!
师:我也很欣赏你,因为你不仅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大胆尝试,解决新问题,还能勇敢的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谁还有不同的做法?(用虚线框起来突出简便算法。)
对比发现:当百位上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而十位上的数字又为0时,可在十位上直接商0,不用再拉下来继续除;这样简便一些!
师强调:咱们看看结果和估算的商的位数一样么?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正确性的。
再强调:商中间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放课件)
①必须写,起占位作用。②不写就是12,不是102了!
师:同桌看着竖式互相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方法。
试做:606÷3
交流反馈
师:这两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算式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观察真仔细!
3、探讨:“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谢谢小朋友们帮小猴解决了问题,孙大圣高兴的宣布“宴会开始。”可美猴王的宴会上怎么少得了美酒呢?
师:看,一共有720瓶酒,每个桌上放6瓶,可以放几桌?
生列算式:720÷6=
先估算商是几位数,再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抽生在班上交流。
明确:为什么商的个位要添上0?(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刚好除尽,而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0÷6得0,所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师问有无其他方法?
师:强调简便方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所以末尾的0除以除数,不要写计算过程,直接写商,这样简便一些。
师:这道题和上道题相比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
做书上的840÷6,抽生说方法。要求学生把掌声主动送给他。
通过计算这几道题,能说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吗?
⑴ 检查商0是否忘写; ⑵注意估算:商是几位数?大约是多少?(3)用乘法验算。
师:小朋友们总结的很好,一定要注意哦!
四、巩固练习
师:齐天大圣孙悟空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聪明,观察时认真,计算时仔细,有点不服气了,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那我们就去它的聪明宫去看看吧!(出示图)
1、是是非非请判断
小朋友们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么?
2、神机妙算对又巧
师:小朋友们可真是有火眼金睛啊!来看第二关,做这两道题,你们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309÷3 650÷5
同桌检查,做对的用你喜欢的方式夸夸对方,不对的帮它改正;
3、生活处处用数学
李阿姨不小心把购货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每台电风扇多少元钱吗?
4、升华延伸你能行
在8□8÷8这个除法算式中,要使商中间是0,□里可以填几?
师:这个题其实除填0以外,还可填1——7这几个数字,当我们学了下节课的知识,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明白的。
五、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说一说,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的。(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
2、师强调在计算除法时,要注意商中间和末尾的0不要丢掉。
3、师:孙大圣对大家今天的表现相当满意,我也很敬佩你们的好学精神,最后孙大圣送大家一句话:只要你们勤思考,多动脑,常练习,你们也一定会越来越聪明的!(放课件)
板书设计:
淘气的猴子
0÷4=0 0÷5=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年、月、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相互关系,介绍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教材力求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需求,我制定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初步会判断平年、闰年。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操作、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自觉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年、月、日,掌握它们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年历卡、卡片、表格、计算器等。
二、说教法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年历,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概括、总结,并应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上,我让学生观察、体验、质疑、讨论、概括、总结、实践运用,用这些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判断等多种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中的“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基本理念,我分五个环节进行设计:
(一)猜谜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数学博士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你们能猜得着吗?请注意听: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估计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并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通过年历认识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猜谜语导入新课,直观形象,过度自然,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自主创新。
在这一方面,我又分五个小节来实施。
1、合作观察、自主探索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年历卡(年历卡为1997年至20xx年各年的),学生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合作交流,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卡片内容。(可以用计算器)
卡片内容:
(1)、我们小组观察的年份是___________年。
(2)、这一年有__________月,其中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这年一共有多少天?
学生合作完成后我请各组代表走上讲台,利用实物展台,把本组整理的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在此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及时评价。)
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的发现了:(板书)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的是28天,相对应的那一年是365天,有的是29天,那一年366天(板书28天、29天、365天、366天)。板书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板书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
(设计意图: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的让学生合作观察、自主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整理自己的观察结果,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亲身体验,开拓创新
在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提出要求:要想和12个月宝宝交朋友,首先要记住它们,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吗?当学生提到书上介绍的拳记法时,课件及时引导学生共同观察:(课件)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都是小月。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拳头上亲身体验这个规律,并与邻桌互相交流。同时引导学生读读教材上的歌谣,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具有个性化的歌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发现规律、突破难点。
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为什么呢?再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二月月历卡,发现二月份的天数只有两种情况,一种28天,一种29天,然后我说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也就是说判断平年、闰年是由2月份的天数决定的,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1997—20xx年2月的月历卡并统计天数,四人小组里完成表格的内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表格如下:(略)
学生通过统计各年份2月的天数,发现每4年总有一个闰年!闰年和4有什么关系?你能利用计算器计算年份与4的倍数关系吗?通过计算,
学生自主发现了: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一般是闰年(贴纸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规律性,学生通过观察、借助计算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充分探索,发现规律,达到自主建构新知的目的。)
4、扩展延伸
学生的求知欲是旺盛的,他们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平年、闰年呢?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我出示了平年、闰年的来历这课外知识点,并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自然分册)《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自然分册)等。
(设计意图:从而达到了课外延伸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巧设疑点
接着我让学生完成一组练习(课件),在学生回答1900年能被4整除是闰年时,我告诉他你判断是错误的,这时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开始和老师争论起来。这时我出示1900年二月月历卡求证,1900年二月的确只有28天,这样一个巧妙的矛盾设置,瞬间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我让数学博士带领同学们去了解原因。(课件)通过数学博士点拨,让学生认识到1900年确实不是闰年。(贴纸条: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除以400能整除的才是闰年。)
这一小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判断整百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而设计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适当的质疑给学生思维上的振憾,同时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为了巩固与发展前面的新知,按照新课标理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里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设计。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练习:
1、一年中有()个月,其中大月有()个,小月有()个。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3、5月的最后一天是()日。11月的最后一天是()日。
4、4月和5月共()天。
(本次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巩固。)
第二个层次是深化练习:
小冬满16岁的时候,只过了4个生日。他的生日是()月()日。
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这次的练习可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三个层次是拓展练习:
1992年2月13日是小红的第十五个生日,这一年爷爷再过几天,才过第十五个生日。
1、爷爷的生日是()月()日。
2、爷爷这一年是()岁。
3、爷爷过第十七个生日时是()岁。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也有利于不同层面学生的知识掌握。)
(四)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牐牨咀拧靶】翁茫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并引导学生谈一谈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
(五)课后作业:收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办一份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本作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启发他们要学会珍惜美好的光阴,更加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简明突出了本课的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使学生记忆更为深刻。
附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31天
(四、六、九、十一)小月30天
平年(365天)2月28天
闰年(366天)2月29天
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能整除400的才是闰年。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本课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借助农远资源辅助教学,并结合学生熟识的事物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指面、摸面,比面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通过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三维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和创设矛盾情境,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然后将发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媒体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呈现动画:聪聪在擦课桌,明明在擦黑板)引出话题:
聪聪和明明在做什么?
他们擦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怎么聪聪一会儿就擦完了呢?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一开始,通过农远资源中的动画创设情境,引发课堂互动,使学生在生动的动画中初步感知物体表面有大小之分,为理解面积意义做铺垫。』
(环节二)动态演示、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1、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在面积意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课本的封面、课桌的面,观察黑板的面、窗户玻璃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进行板书)。
在教学第二层含义时,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封闭图形,通过课件展示封闭图形的“面”,并引导学生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使学生充分体会“封闭图形也有大小”,从而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二层含义: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观察,可以使客观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感觉形象,并依赖感知觉进行思维,形成抽象概念,使学生顺利理解面积的概念』
2、制造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课件出示两组图形:一个小圆形和一个大三角形;一个长方形(2×4)和一个正方形(3×3)。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很快的比较出第一组图形面积的大小,却发现无法用眼睛
准确的比较出第二组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我再问:如何正确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随后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借助提供的学具(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各一张,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纸片若干),动手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我巧妙的运用农远资源媒体制造矛盾,再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感悟到用正方形摆的优势。我继续播放课件再次创造矛盾情境:两个平面图形都用了4个正方形摆,为什么面积大小却不同呢?引出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多次感知和矛盾的冲突,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最兴奋的状态,我提出新的问题:常用的面积有哪些呢?引入面积单位的学习。
3、媒体演示,形成面积单位表象。
三个面积单位,我将平方厘米作为教学重点,运用农远资源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直观理解1平方厘米。再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它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设计意图:以上利用多种方法教学,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促使学生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发展其空间观念,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环节三)小组竞赛,反馈练习,感悟收获。(多媒体课件展示)
1、基础练习
①课本76页练习十八第1题
②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一块黑板长4()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2、创意大赛
用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你喜欢的图形。想一想,拼出的图形面积是多大?
『设计意图: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农远资源练习库中的习题以竞赛的形式呈现,既满足了学生的游戏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学生的新知。这样设计,目的是为学生营造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新鲜、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享受到做数学的乐趣。』
3、感悟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全课小结时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四、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设计意图: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五、农远的应用及教学预测
有了优质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能够把优质的资源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实际需要,对远教资源中的课件素材进行加工、制作,片段截取、格式转换,精心制作成本课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动画成功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迁移,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顺利理解面积的含义并建立了常用的面积单位表象。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设法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 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好这课是今后学习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这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在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指导学生感知图形的轴对称现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材还在图中出现了“对称轴”这一名词,但没有给“对称轴”下定义或作出描述,只是让学生有所认识。
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刚掌握的轴对称图形的初步知识,“做”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其中第3题在方格纸上提供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学生有机会再一次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后面,还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对称现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学情分析
轴对称现象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这种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准备采用观察发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导入,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玩的过程中拉近我和学生的距离,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先通过剪出一个“爱心”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也能比较自然地揭示这节课的课题。
接下来,出示例题中的图片,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揭示出“完全重合”这样一个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图形的对称性,随后,让学生继续动手折纸,进一步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称轴。
然后给出一些学生知道的几何图形和其他图形,即课本中的“试一试”,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学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学生爱动脑筋,勇于探索。
学生学习完了“试一试”,此时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不少的认识,这时,就需要一些习题和游戏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个环节,“找一找”就是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五题和第六题,主要是让学生来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两道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做一做”就是课本中的例题2,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出轴对称图形,给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数学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
是在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的`基础上,让学生猜出这个图形的形状。在这一题上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认识。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欣赏图片,情感体验”的环节,用课件展示出一系列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美、欣赏美。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用一个轴对称的汉字——“美”来进行总结,并将课题补充完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全课设计,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学习情绪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传统的教材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其侧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把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甚至是解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导致只会算,不理解。现行教材把平均数安排在《统计》中,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是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不仅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课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为此,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感受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整体状况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这三条目标中,第1条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第二条是数学能力与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第3条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和计算平均数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平均数的教学是立足于统计,从统计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是在统计意义上理解和认识平均数。
三、教法分析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基于此,在教学中,我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谈话法,为学生创设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地思考、探索、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适当地提供帮助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开展讨论,真正做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四、学法分析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异性原则,组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在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发现新知,在讨论交流中加深理解知识,进一步掌握知识。
五、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按以下五大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三)谈话交
流,深化理解。
(四)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五)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教学过程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说教法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本节课,我选择了以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补课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价格竞猜,引入小数
老师今天带了一些礼物要奖给今天表现好的学生,但在那之前要请大家先来猜猜这个奖品的价格是多少?(标价牌上的价格是0.7元)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吧,老师也在超市里收集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看(出示主题图)。
这些价格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
这些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数——小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
(1)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2)你们会读小数吗?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3)学生尝试读,读错的师生进行纠正。(提示小数的读法)
(4)那小数应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5)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呢?
(6)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结合实际说一说。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复习旧知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2)课件展示一米长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来。
(3)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课件显示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数、小数表示,那3分米要写成以米为单位,怎么写呢?9分米呢?
师小结:不足1米,小数点左边是0。
(5)观察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观察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课件展示将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
现在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2)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3)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18厘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
(5)观察发现:百分之几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4、老师的身高155厘米=()米
(1)观察前面两组小数的相同点(整数部分都是0),为什么都是0?如果超过1米,整数部分还会是0吗?
(2)老师的身高是155厘米,你能把它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写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2、教材89页做一做。
3、改写数学日记。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晨。我从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脸,到早餐店买了一个6角钱的鸡蛋和1元5角钱的包子后,飞奔到学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课堂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总之我是通过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数,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最后运用巩固,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面积的意义,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思维基础。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培养能够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并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五、说学法: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六、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我出示两幅面积差别较大的没涂色的画,比一比,谁最先涂完,让学生进行选择。
(通过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直观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这样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意义
(1)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同时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同时板书)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里把板书补充充完整。
(面积概念的建立学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因此在教学面积的第一层含义时,我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充分感觉到“面”的存在,并发现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再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比较出封闭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充分体会“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较面积大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从观察、重叠的直接比较法到通过摆图形的间接比较法,学生自主选择学具和测量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通过投影展示、小组交流、学生互评从而得出“方格大小不一样,不能比较”、“只有面积单位统一才可以比较出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这样就使统一面积单位成为学生思维的需要。)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并板书)
(2)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3)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4)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板书:平方分米)
(5)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板书:平方米)
(三个面积单位,我将平方厘米作为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先估一估再测一测一张绿色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有实际运用,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猜一猜,想一想,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四)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移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在1平方米白纸的下面出示1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3.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通过直观比较,揭示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本质区别。]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这两句话便于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为了使学生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会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本长20__________;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____________;
铅笔盒长19____________;
一所学校的面积是500__________;
课桌高70______________;
小红的身长是125______________。
3.下图的正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句话是对的?
{(1)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
(2)甲和乙的面积相等。
(3)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
(4)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这组判断题,有助于学生比较和区别周长的面积的不同含义,建立清晰的概念。]
(巩固练习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让学生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想象,达到活跃思维、发展个性,使信息反馈的创造性和深刻性达到新的境界。)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七、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