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混合运算》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混合运算》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0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教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时,已出现过一些两步的混合运算式题。本课时是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三、四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因此教材在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直接说明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然后结合例1,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掌握好这部分的内容将对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四步骤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联系向学生渗透运算的逻辑性,相互影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其中含带分数的乘、除法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探究研讨法为主,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又将算理的讲解与学生自主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学生通过计算练习,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互评活动,完善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题的多种有效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程序进行教学
一、复习准备、导入新课
1、 出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回忆说说运算顺序。强调积、商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2、 计算 ,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与准备题比较有何不同,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所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以旧知唤新知,促进知识迁移。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深化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对例1的教学,我大胆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题。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大多缺乏趣味性,想让学生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学习中,需要学生自身感兴趣。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足以见兴趣的重要性。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挑战,喜欢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解决例题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做完后反馈交流,指名一学生口答运算过程(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通过看、想、算、查四个步骤进行练习。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和运算符号;二想,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计算更合理简洁;三算,书写格式正确,认真计算;四查,一步一回头,算一步查一步。值得一提的是在试一试练习中除要求学生按以上四步骤解题外还鼓励学生互相检查。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计算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丰富多彩,有时又错综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计算中做到细心检查是至关重要的。按这四个步骤解题就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出错率。学生互相检查这一活动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高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练习反馈、巩固升华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正确计算,所以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练习。肥城教育网社区 y1P
1、 基本练习 通过做书本中一些同例题相仿的试题,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会正确解题。通过互评互说,发展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提高性练习 例如四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应用题等,加大难度,从不同程度练习提高。
四、总结质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质疑,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布置课后作业)
在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贯穿着教育的两到思想,即主体性与活动性,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条件让学生思考、解题、交流互评。学生即有外显的交流活动,又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混合运算》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习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目标定位: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领略中国的古老和文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整数相关的知识基础,并且已经有了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利用类推迁移,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教法
针对以上的分析,结合本课时内容,整个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1、充分体现算与用的关系,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学生已有的是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渗透。
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否清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能否对自己的列式做出解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练习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人差异。
关注每个孩子的能力、基础,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注重学生的差异,对同样的练习,做不同的要求,使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4、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且已经有了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类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本课时是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题材,展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了让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深的了解,课前布置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上课前交流,并用课件播放相关图片让学生欣赏,不仅让学生借此领略中国的古老和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随后交流关于故宫有多大的一些信息,以"想不想知道故宫的面积"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来。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故宫的面积时,师出示相关信息,让学生阅读信息,并且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哪条信息最关键?和谁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决,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获得个体发展。
汇报交流时,注重学生能否完整地说自己的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不仅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运算顺序,突出了重点。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师要照应前面的问题,适时评价:同学们很棒,自己求出了故宫的面积,下次再到故宫,你都可以当一个小导游了。让学生不仅有成功的体验,而且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总结板书课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知识类推,同位交流,发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最后及时出示两道题练习巩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同时通过自主思索与同位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学生在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后,不仅知道了故宫的面积而且学到了新知识,通过师适时评价,还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师再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多处世界遗产的申请,想不想知道有多少处?"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示相关信息,学生阅读,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重点解决一个,可以多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交流时,注重让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能对自己的列式做出解释,同时关注学生能否对别人的方法做出评价和提出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评价的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成功体验及满足感。师只是适时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优越性,()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交流自己的发现,体会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重点解决我所需要的问题,但是并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设计时增加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还解决了哪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真正做到了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两个问题都解决完后,师适当评价,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培养孩子归纳总结所学内容的能力。
3、练习巩固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四组练习:
大显身手: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要求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题完成,做得快的同学可以做三道或四道。不仅巩固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而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巩固。
火眼金睛:判断运算顺序,并改正,巩固运算顺序。
与众不同:能否用简便算法,巩固学生对运算律的掌握,体验运算律的简便应用。
I believe I can(解决实际问题):以题组形式出示,关注学生差异。
老师在学生独立练习的过程中巡视,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做及时地个别指导,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与同位互看的方式,及时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
整个练习的设计不及层次分明,由易入难,而且题目设计的有趣,鼓励学生并且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完成。同时,关注学生个人差异,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4、收获总结
在这节课的最后, "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收获的快乐。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很棒,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快乐的心情,老师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高斯说:"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得知识,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不断的获取;不是已达到的高度,而是继续不断的攀登"
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取,不断的攀登,收获更大的快乐,享受更多的喜悦。
《混合运算》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每步中的单位“1”的确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图,纸卡(习题、概念)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入
1、口算(卡片)
1/4×4/5 1/3÷1/12 2/3×9/10 1÷2/3
请生说说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复习,只说运算顺序,不计算:
35+54+17 16×3÷2 14+25×3 24×(15-12)
回忆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的。当然简算时除外。)
3、请找出单位“1”,并说出它们的关系式。
① 五(1)班女生人数点全班人数的5/9。
② 小明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0.
③ 梨的重量是苹果重量的2/3.
同学们,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分数混合运算,学习相关知识,相信大家学完以后一定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板书课题 :分数混合运算(一)
(环节点评:设立这个环节,主要帮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加深回忆,并为学习分数混合运算而用铺垫,激发学生对新的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今年的3月份,一位同学家了发生重大事故,听到这个故事后我们纷纷拿出了平时省下来的零花钱捐给了这个同学。这时有三个小朋友也参加这个活动中来。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1、大黑板出示的例题。。
(1) 小亮捐了12元。
(2) 小红捐的钱数是小亮的1/3。
(3) 小新捐的钱数是小红的3/4。
小新捐了多少元?
2、学生谈谈从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从图可获取的信息有:A小亮捐了12元;B小红捐的钱数是小亮的1/3;C小新捐的钱数是小红的3/4。(请两至四位学生发言,并用举手的方式进行检查全班学生的获取信息情况。)
3、当你获取了这些数学信息,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提问)
4、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小精灵儿童
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 独立思考,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 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 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列式以及结果。
4、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求小新捐了多少元?
师:下面我们就来根据问题分析已知的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找到跟求小新捐的钱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生:小新捐的钱数是小红捐的2/3。
也就是说要求小新捐多少元,得先求到什么?
生:要先求到小红捐多少元?。
那么请把跟求小红捐的钱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生:小红捐的钱数是小亮的1/3。
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小亮捐12元。那么也就是说小红捐的钱数是多少元的1/3呢?
生:是12元的三分之一。
(2)引导提问
小红捐的钱数是小亮的1/3,这里的1/3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小亮捐的钱数平均分成三份,取其中的1/3。
这里的单位“1”是谁?
生:小亮捐的钱数。
可以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生独立画图后,师示范板书该线段图。
生:12×1/3=小红捐的钱数
那么你可以求出小红捐的钱数了吗?
生:12×1/3=4(元)
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生:4×3/4=小新捐的钱数
那么你可以求出小新捐的钱数了吗?
生:4×3/4=3(元)
(3)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探讨。
下面谁来说说自己怎样列式的。
观察综合算式,你发现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生:它是分数的混合运算。
针对综合算式,结合综合算式每一步的意义来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同学们认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联系呢。生: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然如果有简便算法的除外。
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注意书写格式。
5、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环节点评: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紧扣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突出难点:学会找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每一步中的单位“1”的确定。并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79页中“试一试”中的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请学生上来板演,并点评。
2、出示带有括号的分数混合运算,让学生课后思考解决方法。
3、布置作业。书本P79页练一练中的第1题前四小题;第2题。
(环节点评: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加深认识,加深运用,同时布置有课后思考作业和课堂作业,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板书设计:分数混合运算(一)
小红捐的钱数=小亮捐的钱数×1/3
=12×1/3=4(元)
小新捐的钱数=小红捐的钱数×3/4
=4×3/4=3(元)
综合列式:12×1/3×3/4
=4×3/4
=3(元)
答:小新捐了3元。
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教学反思:
优点:
1、关注学生的学情
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注重对学生的课堂生成的及时捕捉和对比反馈,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分数连乘、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注意格式的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重视数学的体验发展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3、能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与交流
我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尝试、交流中学会分数连乘、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及其方法,体会一次性约分可使计算相对简便。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
不足:
1、教师放手不够,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和充分表达的时间,更好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在教学中对电脑操作不熟练,所以造成一些时间的浪费,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也影响了老师的情绪。
《混合运算》说课稿4
一、说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
二、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三、说教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们及时用课件显示: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练习。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捕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首先是一道改错题,根据所学的内容先判断对错,说出错在哪里,然后改正。
2、 让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加以巩固, 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后交流计算结果。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知识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3、是一道 "算24点"游戏,"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让学生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
整节课的设计我是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引导、对比、交流等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3×5+20 50-18×2 20+3×5
=15+20 =50-36 =20+15
=35 =14 =35
(设计意图: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混合运算》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混合运算”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和“小小售货员”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在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我利用录音听算,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与观察事物,发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有空间。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以动画情境引旧入新
(1)以动画<小兔觅食>出现,接着小兔提出问题,兔妈妈今早找到了21根大白菜,
动画情境能迅速地把学生在情绪和思维,集中到训练了学生舶听觉思维国。
第二环节:捉供感知、学习新课
<一>电脑演示“小熊购物”
(1)购4个面包,1瓶饮料(该付多少钱)
(2) 把学生分组讨论该怎么列式,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 列的式子综合起来,电脑演示:
然后提问学生“这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算到的结果与原来的一样吗?(让学生讨论试着探索,并要求把自己的想法、算法讲给同伴听。)
学生可能出现:有先算加法的结果与原来不同,也有先算乘法的结果与原来相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在有乘法又有加法的时候要先算乘法。
接着让学生学当售货员,根据电脑显示提出一些算式给同伴计算。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实际的亲身的机会。
口算: 3 X 5十15 25十4 2 13+7X 5
8 X 3+16 25十5 X 5
听算, 40—20 40十20 30+20,
30十20 30—10 9÷3
9 X 3 21÷? 7 X 8 56÷8
目的是为了调节一下课堂情绪和巩固加强刚才所学内容
(3) 按着电脑演示:动画小熊拿20元钱购买3 包饼干
提问学生,该找回多少钱?讨论一下怎么列式,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
然后我把学生的分析综合起来,(对能直接列出综台式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
电脑演示, 30 X 4=12(元)
20—12=8(元) 20—4= 元
然后提问学生“这里有减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算到结果与原来一样吗?”(同时把学生分组讨论、试着探索,并要求把自己的想法、算法告诉同伴。)
学生可能出现;有先算减法的,得到的结果与原来不一样,育先算乘法的结泉与原来一样,然后综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育减法有乘法要先算乘法”
电脑演示,直观,鲜明地解了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与知识的抽象性这一矛盾,同时将数学带入了生活,使数学生活化,从而使得学生的独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中发出问题,讨论问题、找答案找规律,以“课堂活动”看待“课堂教学”使得教与学问题化、练合化、开放化、实践化和民主化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也培养了学生亲身参与的意
接着电脑出现一些算式让学生口算:
4X 3+5 30—4 X 5 7十6,7+22 63十7+21 81+9+91
35-5 X 7 80一 9 51十6 X 8
听算:
8+40十8 12+40十6 8+l9+9
35÷5 54÷9 200十300 300十100 100+400 300+300 500+200 81十9十10 8+5+9 6*8+1R
3 X7+9
这样既达到巩固学习新课的内容又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口算、听算能力。
这个环节由感知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节巧设练习,提高能力件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年龄及心理特点,紧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两组题(课件电脑演示)。
第一组口算:200-9~9 700一5X6 60+4 59—25X25X8-40 65-10+10 65-3X5 43—5X7 16+2+8
听算(课件录音) 50一( )=5 40-( )二20 80一50÷( )=10 8l÷( )=9 85+( )二100
第二组 听算;
奶+640+6X7
现在她要把21棵大白菜平均分给3只免子吃,请问每只兔子吃到多少棵白菜?(课件录音)接着进行听算训练(课件录音)81÷9 9 3 54÷6 56÷8 8X9
目的是通过这两级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的开放题巩固的知识,训练提高笺口算,听算,心算能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习,更加充分发挥学生的窨思维能力。
第四环节 全课总结,欲望延伸
让学生把这节课的收获和簹存在的疑问告诉小组的同伴,针对学生疑问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给予解决,这样不但使问题得以解决,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
在课堂最后,留给学生一个课后问题(电脑显示)
这样有减法又有除法的,有加法又有除法的式子应该怎么进行运算呢,你们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带着“?”下课,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延伸。
《混合运算》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59页到62页例1和例2。
2、教材分析:
由于学生通过第九册的学习,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而本册教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时,又出现了一些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本小节是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三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因此,在讲分数四则运算式时,没有再详细地说明运算顺序,而是直接说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然后,结合例1和例2,引导学生先想,在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怎样计算,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
3、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检验的学生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试题。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检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让孩子学自己喜欢的教学。让孩子学自己需要的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我们不能再只用一把尺子“成绩”去衡量学生。要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的运用“分层指导,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只穿于整节棵。新课开始,来用直接出示教学目标,是学生了解本节课自己将要学习到什么。然后告诉学生有两组学习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运和自己的学习途径完成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接着在练习题中,也做到分层练习,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思考练习。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当学有余的学生提供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阅读以扩展学生知识面。
四、说学法:
有意识地教会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好方法。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看书,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生内容在大脑建去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混合运算》说课稿7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83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因此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把要相异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即通过通分使算式的分母相同,然后按照整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在对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单位“1”非常重要,任何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然后利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在分数的计算过程中,整数的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例如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这些规律的使用能使分数加、减运算更加简便,应注意使用。
3、教材的重难点:
(1)、能运用运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3)、利用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
提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指出: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得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2、计算。
7(4)- 2(1)= 8(3)+ 4(3)= 6(5)- 3(1)= 4(3)+ 6(1)=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谈话引入。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理解各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2: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4(1),杜鹃花的面积占3(1),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2)提问:谁能说说这里的4(1)和3(1)各表示的意义?
追问:月季花的面积占4(1),杜鹃花的面积占3(1),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问题“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这里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4)小组内说说剩下的草坪面积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5)指名汇报。
预设学生的答案一:可以用单位“1”,减去月季花的面积4(1),再减去杜鹃花的面积3(1),剩下的就是草坪的面积。
预设学生的答案二:先算两种花一共占花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再用单位“1”减去两种花所占的几分之几,可以得到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6)教师找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列式,然后补充板书:
生1:1 - 4(1)- 3(1)
生2:1 - ( 4(1)+ 3(1))
再请学生解释两种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探索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1)学生尝试完成计算,交流计算方法。
1 - 4(1)- 3(1)
= 4(3)- 3(1)
= 12(9)- 12(4)
= 12(5)
1 - ( 4(1)+ 3(1))
= 1 - (12(3)+ 12(4))
= 1 - 12(7)
= 12(5)
提问: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2)提问:在做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时与以前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加减混合运算是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的算式。
3、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注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例2的加减混合运算中,被减数是1。这道例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把被减数写成1,二是怎样计算。教材在第36页概括分数意义时说,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做单位“1”。这道例题把花园的面积看作单位“1”,所以它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例2在列出算式以后,把计算留给学生完成。这是由于他们已经能计算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解决更复杂的计算问题,能积累计算经验,发展计算能力。计算1-(1/4+1/3),由于先算1/4+1/3=7/12,因此把1写成12/12。计算1-1/4-1/3,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那么把1写成4/4,先减1/4得3/4,再算3/4-1/4;如果先把1/4和1/3通分,分别化成3/12和4/12,那么1只要写成12/12。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应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展示学生作业,交流方法。
教师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此基础上计算“练一练”里的5/9+2/3-2/5,学生可能出现分步计算或一次通分计算两种方法。前一种方法适宜多数学生,因为按运算顺序可以分两步计算,而且每一步计算都是两个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与例1是衔接的,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一种方法把三个分数同时通分,计算可以快一些。由于本册教材只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两个异分母分数的通分,学生中有能力采用后一种算法的应该鼓励,没有能力则不必勉强,更不必要补充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三个异分母分数的通分。]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集体读题。
提问:“我国约有10(7)的人口在农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回答:把“全国人口总数”看做单位“1”)
求“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1 - 10(7))
重点指出:全国人口总数看作单位“1”,这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条件,虽然题中没有写出这个条件,同学们必须把它找出来并参与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指名板演,交流计算方法。
提问:你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计算的?
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与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计算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练习十五里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纯计算题比较少,仅第1题里有4道。教学中适当补充三个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也是可以的,但不要耗费学生过多的学习精力。如果学生计算发生错误,要仔细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1)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自己的思路。
(2)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10(3)+ 5(1)+ 6(1)= 30(9)+ 30(6)+ 30(5)= 30(20)= 3(2)(小时)
(3)交流汇报,集体评价。
3、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1)、(2)小题,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鼓励学生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计算的,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提问:“1”从哪里来的?把什么看作单位“1”?
(四)、课堂总结
1、师: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成果的篓子中又装了什么新“果子”?说说看?
2、谁愿意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仅供参考)
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例4(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冰雕区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今天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
(对于前面的几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在学生边提出问题的时候边请其他学生解决,最后的一个问题需要好几步才能解决,那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出现的算式可能是:
(1)270÷30=9
(2)270÷30—180÷30
(3)(270—180)÷30
(4)270—180=90
180÷30=6=9—6=90÷3090÷30=3
9—6=3=3=3
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来猜猜这位同学的思考过程。
比较2和3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号?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
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练习形式:
一、巩固练习
1、11页做一做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楚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馈
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
二、变式练习
把下面的三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120+180=300300÷6=5050×26=1300
三、发展练习
拓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号,运算顺序得到改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140÷4+3×2
(1)使运算顺序为加法、除法、乘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2)使运算顺序为乘法、加法、除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混合运算》说课稿9
一、单元教材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和除减及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四则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哄的中和应用。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探索“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回合运算想运算顺序,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 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 意义。
(2)通过购物的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飞顺序;在解决问日的过程中发现先乘后加的于一年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爱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飞合理性进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关键
1 、重点: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需要先算乘、除的混合运算式题;利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关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运算的顺序。
(3)重视学生在计算两步式题时,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 单元学习内容前后联系:
1、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1)一年级下册百以内加减及实际应用,(2)表内乘除及实际应用。
2、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混合运算的顺序(2)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三年级上册:乘除法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实际应用。
三、 单元教材总体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运用。本单元内容 的安排不是以单纯的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小熊购物”“买鲜花”“过河”等多种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顺序
当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要安排一定的顺序进行运算。可以结合解决为难他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混合运算》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同时它也是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了“电视广告”这一计算电视广告费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并能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说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研究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联系。
3、利用小数计算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计算、探究、讨论、观察、比较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学习的方法:新课程理念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本课当学生根据“电视广告”情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不仅有利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通过计算解决了平均每秒多少元后,让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从而发现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巩固练习中也让学生通过计算自己发现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教学一开始,通过学生易错的一道简单整数混合运算的口算题,既突出强调了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复习回顾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接着以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广告”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学习。这样做,紧紧扣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平均每秒多少元钱?
(2)小组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方法。
(4)小结发现规律。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结论,更应该注重学生“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计算、观察发现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规律。
3、巩固练习,拓展提伸。
(1)课本“试一试”
(2)巧算24。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课本“试一试” 小结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一看二算三检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以巧算24再次感知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重要性,达到拓展提伸的目的。
4、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以谈本节课学习收获的形式,整理学习要点,梳理学习感悟;同时布置适量作业以达到应用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混合运算》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运算是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更作为其基础的内容。而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互换以及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一般顺序后,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的运算中,使得分数运算更为简便化、从而提高运算的准确率,也为学生的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对于进入初中学习不久的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小学学习和中学学习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一个启蒙阶段,但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探索欲以及表现欲。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适当的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探究空间。
三、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获得并掌握分数的运算律,使得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简便化,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进而理解选用合理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的积极探究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后功克本节课的难点:获得并掌握分数的运算定律。准确运用适当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化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题的教学方法多数采用老师讲,学生练的方法,虽然这样的课有一定的练习量,但往往会非常枯燥、很难吸引学生。为使课堂有趣、生动、高效、思维量大,又符合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情绪易于调动,但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比较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学法:
认知发现法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在这堂课上鼓励学生自主的观察、猜测、质疑。并且努力促进学生由被动状态向主动状态转变,学会学习。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为了切实有效的实现既定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如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复习导入
师:在上新课前面,我们先进行一个计算题比赛,同桌两位同学比一比谁做的既快又准确。
课前,我准备两套计算题试卷,同桌的试题是不一样的,让他们之间进行比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带这他(她)为什么做的比我快的疑问,进入下个环节
环节:(二)发现问题,学习新课
在比较同桌的试卷后同学们会有很多发现和想法。我便提问:“你从这张试卷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有从表面的这两张试卷的相同点:有相同的答案、题目有相同的数字;和不同点:括号位置不同、运算顺序不同。有想到A卷的每一题可以是B卷中相应的每一题的第二步。有想到那么整数的整数运算中的加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同样也适用于分数的计算。更甚者产生联想整数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否也适用于分数?等等,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我才告诉他们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和小数的运算中,但由于现在我们知识的有限无法证明,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得以解决。如果学生观察和质疑没有发现问题的本质,那我会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
环节:(三)试做例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组题目。介于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熟悉了整数的运算律,而分数的运算律实际是整数的推广故第一组例题我采用口答的形式,从而使同学进一步熟悉运算律,并初步体会使用运算律的优越性。
例1计算:(口答),并说明你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这么做?
而第二组例题是在第一组例题上的提高,题目不再是简单的套用运算律,而是可以采用多种运算律的例题。但由于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仔细审题,故我让他们先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半分钟),然后再动笔。
师:我们先看半分钟,然后再动笔做
例2计算:
由于每个同学的观察方向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每个同学的解题方法也就不同。通过全班的交流,让每个同学进一步的熟悉运算律,深一步体会到使用运算律的优点。同时感受一题多解——是我们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启发同学问题有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环节:(四)小组讨论
如果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那么我们老师的教学才可以说是成功的。所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编几道可利用运算律的分数计算题,同时通过比赛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也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对于在编题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学生帮助来解决,增加他们互助的精神,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环节:(五)总结提升
最后同学们以“我今天学会了…”和“在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整理所学的内容,同时理解不仅在运算过程中可以使用合理的方法,同时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也应选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即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学习才会变得轻松。
环节:(六)回家作业
这次我给同学们所留的回家作业是用合理的方法计算而这些题就是同学们在课堂上经过小组讨论后自己编写的。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可以一题多解。
七、关于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和以往一样,在启动探究的入口前,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能力有限,我为同学们创设了一定的情景。过去我总是循序渐进、有浅入深的提出问题和探究的方向,同学也总是根据我的想法一步步的往前走,缺少了独立观察、分析问题的空间。这于我们习惯于指定学生的活动过程有关。而这次我所设计提问的方式有所不同,先给他们一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引领他们发现本质问题,从而进入新课。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综合能力。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所以在最后的实践中,我采用的学生编题学生解答的形式。以前我们总是出题来提问他们,而今天他们自己间的合作和交流更会引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同学的解答和讨论更会使他记忆深刻些。同时也可暴露出他们在理解运算律的一些共同的误区例如:除法有没有交换律?碰到使用结合律的过程中前面是减号这么办?等等。
放手后,这节课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聪明才智,扩大了思考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自主的学习,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思想和创造才能。
《混合运算》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教材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是计算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很容易学好这部分知识。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互动交流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 让学生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尝试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孩子们,五个重庆建设目标中的五个重庆指什么?谁能告诉大家你眼中的森林重庆的模样?
森林重庆的建设,让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使我们身处闹市区也能观赏到自然的美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今天我也带你们走进一个城市森林公园。
从学生感受到的五个重庆建设切入,巧妙的将森林重庆建设与例题结合起来,可大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自然地渗透进对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的教育。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看题。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知道什么是乔木?什么是灌木吗?
乔木林和灌木林都是森林,那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板书)
让学生了解题目中提到的乔木和灌木,扩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怎样列式:1/2+3/10-1/5
还可以怎样列式?1/2-1/5+3/10,3/10-1/5+1/2
会计算吗?选择第一个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第一题:
1/2+3/10-1/5
=5/10+3/10-2/10
=6/10
=3/5
第二题:
1/2+3/10-1/5
=5/10+3/10-1/5
=4/5-1/5
=3/5
回报交流。
方法一: 方法二:
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从另两个算式中选一个计算。
小结、过度。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后计算,这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孩子们,知道吗,树木和花草可以清洁环境的空气,还可以保持水土。请看例2。(出示例2)
例1让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掌握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符合这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规律,也遵循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2.教学例2
学生看题后质疑。
引思:题中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7/20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汇报交流
1-(11/20+2/5)
=1-(11/20+8/20)
1-11/20-2/5
=20/20-11/20-8/20
方法一: 方法二:
=1-19/20
=1/20
对比两种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先算什么?
孩子们,回头看一看这些数据,你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这部分知识在书上第117~118页上,请看书并结合刚才的学习思考: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计算的方法、书写格式是什么?
交流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计算时通分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书写格式递等式。
例2的教学同样尝试教学的方法,同时又突出了两方面的交流,一是审题时让学生质疑和引导思考,目的是这道题特点及这类题训练的需要;二是当学生算完后,让学生回头看表上两组对比的数据,去发现森林与裸露地面保持水分的区别,去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样提升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练习巩固
1.118页,做一做,分组完成。(先完成自己任务的可以做其他组的题)
2.120页,第3题。
练习完成的方式做这样的处理,一是考虑时间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都做有一部分学生时间不够;二是这节课的目的是掌握方法会算。这样的处理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总结反思。
让学生反思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交流学习的感想和体会,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学习的能力。
《混合运算》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四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及三步计算中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些都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为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做铺垫。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括号。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教法措施:
(1)新旧知识的迁移,通过迁移与对比的教学方式,导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探究新知的能力。
(2)课堂练习中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了增添括号的练习,让学生既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明确要保证计算准确就必须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作风,从而突破重难点。
2.说学法
学法措施:
本节课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1)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观察法、迁移法、比较法和讨论法的应用,在观察、比较和验证中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设计针对性练习突出重点,根据反馈情况及时给与引导和补救突破重难点,使之形成技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先组织学生观察下面两道算式120÷6+4×2,120÷(6+4)×2,说一说运算顺序,再分析运算顺序为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为接下来学习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奠定经验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先出示例题: 525÷[(81-56)×3],再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新课内容。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试着计算结果。
525÷[(81-56)×3]
=525÷[____×3]
=525÷____
=___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习得运算的顺序,然后再具体说说这个题目的运算顺序,这是对自学效果的及时检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完成本题计算,教材把没有参与运算的部分照抄下来,只要求学生算出小括号里的得数,这样,将运算顺序和计算步骤进行适当的分解,更有利于学生在教材的引领下,按正确的顺序完成计算。
2.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例题结束后应当进行适当的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练一练”。
42×[169-(78+35)]
同桌先互相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设计意图】练一练也是一道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这里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意在进一步巩固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书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540÷3+6×2 180÷(36÷12)+6
540÷(3+6×2) 180÷(36÷12+6)
540÷[(3+6)×2] 180÷[36÷(12+6)]
本题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找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尝试算一算,计算之后说一说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最后再总结出所有学过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不含括号的、含有小括号的、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较和计算,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算式中的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进行整理,系统地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根据要求添加合适的括号。
36+24÷15-18 先加、再除、后减
320÷5×26-18 先减、再乘、后除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恰巧是对运算顺序的针对性检测,与前面单纯的计算相比,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也为下一题解决问题奠定经验基础。
3.“小好汉”剧团要购买4套女装,每套女装的上衣标价为60元,裙子标价为40元。购买男装一共花了1200元,那么用于购买男装的钱是购买女装的多少倍?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并介绍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书上也有一题解决问题,但是没有用到括号,我们小组经过商量一致认为可以换成一道稍微简单一点的含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虽然在难度上有点拔高,但是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中括号和小括号在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的妙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
我的说课结束了,请各位评委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混合运算》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加减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小数加减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章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竖式计算。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其竖式计算的讲解,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知识迁移,但是对于本节课中小数末尾的0是否可以舍去以及小数的位数不同如何计算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加减计算的计算方法,会通过竖式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过程中,提升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加减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那么我先出示包含课本上情景的课件:克隆牛“健健”与“壮壮”出生时的胸围大小关系以及其出生时情况记录表并询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
利用教科书中的克隆牛的情景引入课题能够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有利于顺利展开后续的教学。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紧接导入中我提出的问题,我将收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将其汇总,并且顺势提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以及“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首先从第一个问题入手,我将先带领学生一起在黑板上列出算式:0.77+0.03,并询问学生应该如何计算,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的,需要我作为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我将提出问题:之前学习整数的加减运算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笔算的?学生通过之前的经验能够立刻想到利用竖式进行计算,我便顺势请几位比较积极的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板演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反馈,并提问全班:是不是所有人都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这时有可能有学生出现对于竖式计算最后得到的0.80中最后一个0的问题,我将着重提点:这个0是否可以去掉?根据学生之前对于小数的理解能够发现这个0可以去掉,我也会明确这一点。
在我与学生共同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之后我将把第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解决,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问题,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列竖式解决这个问题。
在规定时间结束后我还是同样请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板演,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我便再提出一个问题:你会计算1、3—1、25吗?对于同样是小数的减法学生能够立刻投入到问题解决中,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难点困扰学生,我便对其进行提问:小数的位数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呢?在这里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将小数都右对齐进行计算从而无法得到结果,故而我将明确提出: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将以上问题都解决之后我将组织全班学生一起思考: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请学生们积极发言,总结本节课所学重难点内容。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出示教材中自主练习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如:小数的小数部分最后有0可以舍去,小数进行竖式计算时要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尝试在生活中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小数加减法。
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和家长购物之后进行价格的计算,将数学真正带入到生活中。
《混合运算》说课稿15
一、说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说教材。
[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会列分步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以小朋友购买食品为素材,在现实情境中分别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懂得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4、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经过探究学习懂得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
课本第31页习题图。
三、说教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出示P31主题图)同学们,你们到万福隆买过食品吗?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逛逛万福隆,柜台里的食品可真不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柜台里有哪些食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请看价格表。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出示:小东“买3个面包和1盒饼干,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先算3个面包多少钱?出示算式3×3=9(元)再算一共多少钱?9+4=13(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3×3+4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3×3+4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练习。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4+3×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盒饼干和3个面包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3×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捕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东解决了问题,小东谢谢你们。(同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4袋巧克力,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8×4
②50-8×4=50-32=42×4=18(元)=168(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4、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1)(2)两道综合算式,想一想,它们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第一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在算式的前面;第二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减法,乘法在算式的后面。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由于解答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是乘法在后,但要先算乘法,与学生已掌握的从左往右运算的习惯不相同,所以教学的重点放在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交流时,要说出各题错在哪里。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先算哪一步,然后独立计算。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整节课的设计我是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引导、对比、交流等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
五、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3×3+450-8×44+3×3=9+4=50-32=4+9=13=18=13
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混合运算》说课稿】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说课稿06-13
《混合运算》说课稿02-10
混合运算说课稿07-09
《混合运算》说课稿12-08
《混合运算》说课稿07-12
混合运算说课稿07-09
混合运算说课稿07-09
混合运算说课稿范文06-14
《混合运算》说课稿范文11-02
分数混合运算的说课稿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