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阅读答案

时间:2024-11-07 11:15:26 美云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秋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夜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

  秋夜阅读答案 1

  秋夜

  朱淑真[注]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注】〔朱淑真〕宋代女诗人,相传婚姻不遂,抑郁而终。

  1、第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第三句的“凉”字语义双关,既指天凉,又指心境的凄凉,表达了诗人秋夜独守空房的孤寂与凄苦。

  [解析] (1)审题。题干有两问,一是指出修辞手法,二是分析情感的表达。答题的思路是“使用……手法,表达……情感”。(2)第三句“铺床凉满梧桐月”中“凉”字用得绝巧,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承首句的“秋气清”,写床席的冰凉空寂、屋内的.月光凄美,突出了眼前实在的“凉”,又写出了诗人三更难眠、烛花频剪、愁绪弥漫难遣的内心之“凉”。(3)任何手法的使用,总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意。这里的双关,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空房寂寥、与意中人不得团圆的酸楚。既委婉含蓄,又感人至深。

  二

  [注释]①朱淑真:宋朝女诗人,字号幽栖居士,自幼聪慧,但婚姻不幸,其诗多幽怨之情,曾与李清照齐名。②烛花:即灯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歌,诗人写了“烛花”“床”“梧桐”“月光”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彻夜难眠、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B.诗歌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

  C.“凉”字是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视觉状态写触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内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D.第四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2、“铺床凉满梧桐月”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

  1、C 应是触觉形象写视觉状态

  2、“满”,表面上是写影之浓,凉之透;其实也是写内心的郁闷之深。

  [赏析]

  《秋夜》写于漫漫秋夜,孤衾独宿,烛花频剪,夜久无眠的愁绪弥漫之时。

  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情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思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次句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就很难打发漫漫长夜。空房寂寥,红烛高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第三句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字用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都不会给她送来温暖。这情景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地定格,暗含了思妇不能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秋夜阅读答案 2

  《秋夜》阅读原文: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是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辩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的,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被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于子,然后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亮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落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曰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曰

  【注】 当时鲁迅正处于思想情感和生活都充满着矛盾、苦闷、彷徨的时期,但他仍在不断地探索,不懈地战斗。

  《秋夜》阅读题目:

  1.首段画线部分运用的是什么手法?作品主体形象是“枣树”,试分析“枣树”的深刻寓意。(答案限50字内)

  2.分别简析作者对“小粉红花”和“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答案各限40字内)

  答:对“小粉红花”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小青虫( 小飞虫)”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篇中“夜空”“繁霜”“月亮”“恶鸟”一组形象象征着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限40字内)

  4.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形神毕肖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像成分。

  B.象征手法贯穿全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议论和深沉独特的抒情,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D.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一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物,通过作者的拟人手法,注入了情绪感受,而成为人化的自然。

  E.篇末表明作者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也认清了革命的目标。

  《秋夜》阅读答案

  1鲁迅先生一点也没有改变,自然而平易近人,具有独特的人格和精神。

  2反衬(或突出)“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或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3歌颂鲁迅先生的战斗激情和献身精神,反映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的巨大指引和鼓舞。

  4说明新的时期仍然需要鲁迅精神,鲁迅精神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或,我们仍将在鲁迅精神指引下前进;或:鲁迅活在我们心中。)

  5.(1)①为了青年(后人)而无私奉献。②为了真理而无畏战斗。③勉励青年(后人)勇敢前进。

  (2)语气从陈述到反问到祈使(或语气从反问到祈使)。语气强烈,富于感染力和鼓动性。

  6.答案:BD

  秋夜阅读答案 3

  秋夜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间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956年9月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于1956年9月,正值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诞辰75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正值国内社会主义革命面临很多困难之时,正值当时文艺界出现了“文艺干预生活”的讨论,巴金此时发表了批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有见地的文章并受到了批评,感到了压力。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阖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B.本文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作者借助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表现出强烈而又不同寻常的内心感受。

  C.“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等摘自《野草》,作者精心选择、组合,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

  D.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又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至此达到高潮。

  E.“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这句话含蓄的表明作者每读一次鲁迅,就有一次新的.发现。

  12.文章描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 屋子里灯光黯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3. 文章第④段“先生的特殊的东西”是指哪些? 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6分)

  14. “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 一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阐述。(8分)

  参考答案

  11.B、D(A项文章是以“梦”为线索的,先写梦时,后写梦醒;C项“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等是作者想象鲁迅活到现在所讲的话;E项所引之句突出表现的是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

  12.写天空漆黑、房子灯光黯淡是为了反衬“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反衬”手法2分,内容3分)

  13. 坚强、刚毅的个性;沉着、顽强、不屈的战斗性格;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对同志的平易近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注意从文章对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中分析概括,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14. 鲜红,给人以热烈、欢快的感觉。又仿佛是种感召,吸引着众多的人们;透明,也就是毫无保留,坦诚相见,内心所思所想,可以光照日月;光芒四射,既是耀眼夺目,又犹如灯塔,给黑暗中的人们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同时,也照出妖魔鬼怪的原形嘴脸,使他们无处藏身。(每点2分)作者以形象、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鲁迅的为人与性格。(2分)

  秋夜阅读答案 4

  秋夜

  【清】赵熙

  静极小三昧,夜蛩秋满庭。

  风清闻远水,天碧撒群星。

  故友书多断,衰年梦每灵。

  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

  注:①三昧:指心情平静。

  阅读练习一:

  (1)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诗歌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细节描写。通过写诗人把写好的诗读给正在灶下做饭的病妻听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因没有朋友,无人唱和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2)反衬。诗歌通过写秋夜之中听到的秋虫的叫声、风声、水声,衬托出秋夜寂静至极,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阅读练习二及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首联,颔联描写秋夜运用了什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首、颔两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首联的意思是说:宁静的环境达到了佛家三昧的境界,幽静的夜蛰伏在深秋的庭院。首联将宁静的环境和幽静的.夜拟人化,带有了人的感情或行为。

  颔联的意思是说:清风聆听着流向远方的水,幽碧的天空撒落点点繁星。颔联将清风和天空拟人化,带有了人的行为。

  2.请简要赏析尾联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作者上联的描写故人书多断,衰年梦每灵很多旧时的老朋友多年都没有书信联系了,因为他们很多都已经去世了。只是晚年的我经常在梦里见到他们。尾联接下来就描写了诗人自己的处境: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诗歌写成了,因为没有那些朋友,值得叫来生病的妻子,坐在灶台边诵给她听。体现了作者对于往年岁月及故人的怀念,以及人到暮年的忧伤。

  秋夜阅读答案 5

  《秋夜》谢朓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注】南北朝时,战乱不断,很多新婚男子被远征离家。窓(chung):同“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从听觉角度写,托物起兴,促织鸣叫、捣衣声声引发女子绵绵情思。

  B、三、四句表诉衷情,并借对女子动作的描写表现其彻夜难眠的生活状态。

  C、诗中写南、北、西三方位,虽未言东,也能让人体会女子独对四壁之况。

  D、诗的末尾用反问句,表达抒情主人公再也不愿承受终年分居相思之苦了。

  2、“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两句写得含蓄蕴藉,请简要赏析。

  答案:

  1、D。【解析】“不愿承受”错,诗中是说分居相思之苦让人难以承受,表达了相思之深,并非不愿意承受。

  2、这两句写了女子长久地坐在阶前,天降露气都丝毫没有觉察,只看到露气打湿了台阶;表现了女子心系远方,沉思默想的情态;诗句无一字写相思,却把思妇的相思之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秋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秋夜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江上秋夜》《秋夜》阅读答案与解析01-16

《秋夜曲》阅读理解及答案08-10

秋夜纪怀阅读答案08-30

《秋夜》阅读理解答案11-07

《秋夜曲》古诗阅读及答案08-15

过秦楼·秋夜阅读答案06-19

《秋夜曲》语文阅读和答案01-14

我爱家乡的秋夜阅读原文及答案06-02

张仲素《秋夜曲》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08-11

秋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夜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

  秋夜阅读答案 1

  秋夜

  朱淑真[注]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注】〔朱淑真〕宋代女诗人,相传婚姻不遂,抑郁而终。

  1、第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第三句的“凉”字语义双关,既指天凉,又指心境的凄凉,表达了诗人秋夜独守空房的孤寂与凄苦。

  [解析] (1)审题。题干有两问,一是指出修辞手法,二是分析情感的表达。答题的思路是“使用……手法,表达……情感”。(2)第三句“铺床凉满梧桐月”中“凉”字用得绝巧,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承首句的“秋气清”,写床席的冰凉空寂、屋内的.月光凄美,突出了眼前实在的“凉”,又写出了诗人三更难眠、烛花频剪、愁绪弥漫难遣的内心之“凉”。(3)任何手法的使用,总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意。这里的双关,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空房寂寥、与意中人不得团圆的酸楚。既委婉含蓄,又感人至深。

  二

  [注释]①朱淑真:宋朝女诗人,字号幽栖居士,自幼聪慧,但婚姻不幸,其诗多幽怨之情,曾与李清照齐名。②烛花:即灯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歌,诗人写了“烛花”“床”“梧桐”“月光”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彻夜难眠、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B.诗歌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

  C.“凉”字是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视觉状态写触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内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D.第四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2、“铺床凉满梧桐月”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

  1、C 应是触觉形象写视觉状态

  2、“满”,表面上是写影之浓,凉之透;其实也是写内心的郁闷之深。

  [赏析]

  《秋夜》写于漫漫秋夜,孤衾独宿,烛花频剪,夜久无眠的愁绪弥漫之时。

  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情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思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次句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就很难打发漫漫长夜。空房寂寥,红烛高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第三句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字用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都不会给她送来温暖。这情景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地定格,暗含了思妇不能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秋夜阅读答案 2

  《秋夜》阅读原文: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是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辩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的,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被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于子,然后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亮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落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曰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曰

  【注】 当时鲁迅正处于思想情感和生活都充满着矛盾、苦闷、彷徨的时期,但他仍在不断地探索,不懈地战斗。

  《秋夜》阅读题目:

  1.首段画线部分运用的是什么手法?作品主体形象是“枣树”,试分析“枣树”的深刻寓意。(答案限50字内)

  2.分别简析作者对“小粉红花”和“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答案各限40字内)

  答:对“小粉红花”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小青虫( 小飞虫)”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篇中“夜空”“繁霜”“月亮”“恶鸟”一组形象象征着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限40字内)

  4.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形神毕肖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像成分。

  B.象征手法贯穿全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议论和深沉独特的抒情,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D.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一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物,通过作者的拟人手法,注入了情绪感受,而成为人化的自然。

  E.篇末表明作者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也认清了革命的目标。

  《秋夜》阅读答案

  1鲁迅先生一点也没有改变,自然而平易近人,具有独特的人格和精神。

  2反衬(或突出)“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或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3歌颂鲁迅先生的战斗激情和献身精神,反映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的巨大指引和鼓舞。

  4说明新的时期仍然需要鲁迅精神,鲁迅精神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或,我们仍将在鲁迅精神指引下前进;或:鲁迅活在我们心中。)

  5.(1)①为了青年(后人)而无私奉献。②为了真理而无畏战斗。③勉励青年(后人)勇敢前进。

  (2)语气从陈述到反问到祈使(或语气从反问到祈使)。语气强烈,富于感染力和鼓动性。

  6.答案:BD

  秋夜阅读答案 3

  秋夜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间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956年9月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于1956年9月,正值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诞辰75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正值国内社会主义革命面临很多困难之时,正值当时文艺界出现了“文艺干预生活”的讨论,巴金此时发表了批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有见地的文章并受到了批评,感到了压力。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阖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B.本文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作者借助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表现出强烈而又不同寻常的内心感受。

  C.“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等摘自《野草》,作者精心选择、组合,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

  D.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又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至此达到高潮。

  E.“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这句话含蓄的表明作者每读一次鲁迅,就有一次新的.发现。

  12.文章描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 屋子里灯光黯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3. 文章第④段“先生的特殊的东西”是指哪些? 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6分)

  14. “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 一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阐述。(8分)

  参考答案

  11.B、D(A项文章是以“梦”为线索的,先写梦时,后写梦醒;C项“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等是作者想象鲁迅活到现在所讲的话;E项所引之句突出表现的是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

  12.写天空漆黑、房子灯光黯淡是为了反衬“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反衬”手法2分,内容3分)

  13. 坚强、刚毅的个性;沉着、顽强、不屈的战斗性格;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对同志的平易近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注意从文章对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中分析概括,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14. 鲜红,给人以热烈、欢快的感觉。又仿佛是种感召,吸引着众多的人们;透明,也就是毫无保留,坦诚相见,内心所思所想,可以光照日月;光芒四射,既是耀眼夺目,又犹如灯塔,给黑暗中的人们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同时,也照出妖魔鬼怪的原形嘴脸,使他们无处藏身。(每点2分)作者以形象、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鲁迅的为人与性格。(2分)

  秋夜阅读答案 4

  秋夜

  【清】赵熙

  静极小三昧,夜蛩秋满庭。

  风清闻远水,天碧撒群星。

  故友书多断,衰年梦每灵。

  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

  注:①三昧:指心情平静。

  阅读练习一:

  (1)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诗歌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细节描写。通过写诗人把写好的诗读给正在灶下做饭的病妻听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因没有朋友,无人唱和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2)反衬。诗歌通过写秋夜之中听到的秋虫的叫声、风声、水声,衬托出秋夜寂静至极,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阅读练习二及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首联,颔联描写秋夜运用了什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首、颔两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首联的意思是说:宁静的环境达到了佛家三昧的境界,幽静的夜蛰伏在深秋的庭院。首联将宁静的环境和幽静的.夜拟人化,带有了人的感情或行为。

  颔联的意思是说:清风聆听着流向远方的水,幽碧的天空撒落点点繁星。颔联将清风和天空拟人化,带有了人的行为。

  2.请简要赏析尾联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作者上联的描写故人书多断,衰年梦每灵很多旧时的老朋友多年都没有书信联系了,因为他们很多都已经去世了。只是晚年的我经常在梦里见到他们。尾联接下来就描写了诗人自己的处境: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诗歌写成了,因为没有那些朋友,值得叫来生病的妻子,坐在灶台边诵给她听。体现了作者对于往年岁月及故人的怀念,以及人到暮年的忧伤。

  秋夜阅读答案 5

  《秋夜》谢朓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注】南北朝时,战乱不断,很多新婚男子被远征离家。窓(chung):同“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从听觉角度写,托物起兴,促织鸣叫、捣衣声声引发女子绵绵情思。

  B、三、四句表诉衷情,并借对女子动作的描写表现其彻夜难眠的生活状态。

  C、诗中写南、北、西三方位,虽未言东,也能让人体会女子独对四壁之况。

  D、诗的末尾用反问句,表达抒情主人公再也不愿承受终年分居相思之苦了。

  2、“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两句写得含蓄蕴藉,请简要赏析。

  答案:

  1、D。【解析】“不愿承受”错,诗中是说分居相思之苦让人难以承受,表达了相思之深,并非不愿意承受。

  2、这两句写了女子长久地坐在阶前,天降露气都丝毫没有觉察,只看到露气打湿了台阶;表现了女子心系远方,沉思默想的情态;诗句无一字写相思,却把思妇的相思之态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