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13 16:00:4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夜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夜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夜阅读答案

秋夜阅读答案1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3分)

  (2)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3分)

  秋夜曲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6.(6分)

  (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2)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秋夜曲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2.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10.(1)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4分)

  答:

  (2)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答:

  答案

  10.(1)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2)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这篇秋夜曲阅读答案是由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秋夜阅读答案2

  秋夜山居二首

  【唐】施肩吾

  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

  幽居:隐居

  绝:停止,罢了,稀少

  素:白色

  机:纺织机。

  野客:村野之人。多借指隐逸者。

  衔:用嘴含,用嘴叼。

  ①素机:织布机。

  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________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

  2.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去雁

  2.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

  译文:隐居在山野想着那些餐霞的人,夜晚越来越长,冷月下露珠儿正在下滴。这地方千年来只有孤独的老鹤啼叫过三两声,一棵松柏从岩石上飞斜下来。

  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下的雪一样的绸缎。 我这山野之人一醉醒来之时,百尺高的'老松树正衔着半轮明月。

  鉴赏:

  本诗是唐代诗人施肩吾所写的七言诗。在诗中运用了幽居、月寒、珠露等词渲染了居住地点的气氛。用千年独鹤两三声、去雁声遥人语绝等句子说明孤寂和幽静。而谁家素机织新雪是妙笔,写景状物意境深远。

秋夜阅读答案3

  秋夜

  朱淑真[注]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注】〔朱淑真〕宋代女诗人,相传婚姻不遂,抑郁而终。

  1、第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第三句的“凉”字语义双关,既指天凉,又指心境的凄凉,表达了诗人秋夜独守空房的孤寂与凄苦。

  [解析] (1)审题。题干有两问,一是指出修辞手法,二是分析情感的表达。答题的思路是“使用……手法,表达……情感”。(2)第三句“铺床凉满梧桐月”中“凉”字用得绝巧,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承首句的“秋气清”,写床席的冰凉空寂、屋内的月光凄美,突出了眼前实在的“凉”,又写出了诗人三更难眠、烛花频剪、愁绪弥漫难遣的内心之“凉”。(3)任何手法的使用,总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意。这里的双关,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空房寂寥、与意中人不得团圆的酸楚。既委婉含蓄,又感人至深。

  二

  [注释]①朱淑真:宋朝女诗人,字号幽栖居士,自幼聪慧,但婚姻不幸,其诗多幽怨之情,曾与李清照齐名。②烛花:即灯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歌,诗人写了“烛花”“床”“梧桐”“月光”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彻夜难眠、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B.诗歌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

  C.“凉”字是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视觉状态写触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内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D.第四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2、“铺床凉满梧桐月”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

  1、C 应是触觉形象写视觉状态

  2、“满”,表面上是写影之浓,凉之透;其实也是写内心的郁闷之深。

  [赏析]

  《秋夜》写于漫漫秋夜,孤衾独宿,烛花频剪,夜久无眠的愁绪弥漫之时。

  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情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思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次句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就很难打发漫漫长夜。空房寂寥,红烛高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第三句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字用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都不会给她送来温暖。这情景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地定格,暗含了思妇不能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秋夜阅读答案4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更多。

  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姮蛾: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下波光粼粼的水面。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无成的慨叹,“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

  15.请赏析“斫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更多”精妙之处?(6分)

  答

  14.(3分)A(“金波”指月光的波动)

  15.(6分)

  (1)诗人运用想象,(2分)想砍去月中摇曳的`树枝,这样月亮在人间洒下的的光辉更多。(2分)

  (2)挡住月光的“桂婆娑”暗指现实的黑暗(或指山河破碎的现实),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寄托了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理想主义与情怀。(2分)

秋夜阅读答案5

  《秋夜》阅读原文: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是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辩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的,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被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于子,然后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亮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落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曰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曰

  【注】 当时鲁迅正处于思想情感和生活都充满着矛盾、苦闷、彷徨的时期,但他仍在不断地探索,不懈地战斗。

  《秋夜》阅读题目:

  1.首段画线部分运用的是什么手法?作品主体形象是“枣树”,试分析“枣树”的深刻寓意。(答案限50字内)

  2.分别简析作者对“小粉红花”和“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答案各限40字内)

  答:对“小粉红花”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小青虫( 小飞虫)”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篇中“夜空”“繁霜”“月亮”“恶鸟”一组形象象征着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限40字内)

  4.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形神毕肖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像成分。

  B.象征手法贯穿全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议论和深沉独特的抒情,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D.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一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物,通过作者的拟人手法,注入了情绪感受,而成为人化的自然。

  E.篇末表明作者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也认清了革命的目标。

  《秋夜》阅读答案

  1鲁迅先生一点也没有改变,自然而平易近人,具有独特的人格和精神。

  2反衬(或突出)“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或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3歌颂鲁迅先生的战斗激情和献身精神,反映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的巨大指引和鼓舞。

  4说明新的时期仍然需要鲁迅精神,鲁迅精神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或,我们仍将在鲁迅精神指引下前进;或:鲁迅活在我们心中。)

  5.(1)①为了青年(后人)而无私奉献。②为了真理而无畏战斗。③勉励青年(后人)勇敢前进。

  (2)语气从陈述到反问到祈使(或语气从反问到祈使)。语气强烈,富于感染力和鼓动性。

  6.答案:BD

秋夜阅读答案6

  摘要:本文为“我爱家乡的秋夜”的阅读及答案。本篇文章的习题大都为一些填空题及问答题。此篇文章表达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在下列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的月光 ( )的翡翠 ( )的柿子( )的山野 ( )的野马 ( )的交响曲

  【答案】柔和 碧绿 黄橙橙 空旷 奔驰 美妙

  2.根据下列的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⑴不愿意显得比别人美。( )⑵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⑶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⑷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答案】⑴不甘示弱 ⑵垂涎欲滴 ⑶载歌载舞 ⑷一望无际

  3.按下列要求从文中摘抄句子。(各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略。

  4.缩写下面句子。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田野是翡翠。

  5.作者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请简要说说,这首交响曲是由哪些曲声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交响曲中,有小伙子、大姑娘的歌舞;田野里的 小艺术家们 发出的音乐:蝈蝈们哼着小夜曲;蛤蟆弹奏着大提琴;青蛙唱歌;蟋蟀伴奏6.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借家乡的秋夜,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备注:《我爱家乡的秋夜阅读及答案》一文由免费提供。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在学习同步超前,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字词句段篇章循序渐进,让害怕写作文的学生,轻轻松松爱上阅读写作。从词汇入手、慢慢涉及句子、短语,进而过度到阅读理解,最终是我们的写作阶...

  在学习同步超前,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字词句段篇章循序渐进,让害怕写作文的学生,轻轻松松爱上阅读写作。从词汇入手、慢慢涉及句子、短语,进而过度到阅读理解,最终是我们的写作阶...

秋夜阅读答案7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释】①明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高考阅读题】: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秋夜阅读答案8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 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 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为筠州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请对此简要分析。(4分)

  (2)张诗第三句中“逼”字和黄诗第二句中“催”字都用得十分传神,请自选一个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张诗写秋夜漫漫,秋虫长鸣,(1分)思妇独守闺中凄清寂寞而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1分)黄诗写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1分)诗人触景生情,因自己不得意而思念被贬的好友苏子由(苏辙)。(1分)(意思对即可)

  (2)“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思妇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1分)(意思对即可)

  “催”有“催促”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时至晚秋,秋虫的鸣叫催促妇女制作裘衣,(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慨叹(或仕途坎坷的落魄)。(1分)(意思对即可)

秋夜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5分)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1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1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 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1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秋夜阅读答案10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4分)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4分)

  3.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1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 1分),更想到了举杯邀,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1分),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1分),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1分)。(比喻和想像各举两例,每个1分。)

  2.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2分)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1分)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1分)

  3.上片中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并大胆地对月发问,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下片作者大胆想像,利用一个神话传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这首词是作者在自己力主抗金、反对妥协投降的主张得不到采纳,自己又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写的。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词中的“桂婆娑”应该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

  二:

  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4分)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每点2分)

  2.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2分)

  译文:

  (中秋佳节,和即将上任的好友吕叔潜饮酒对歌。)

  皎洁的如同一面磨亮而闪闪发光的`镜子,感到耀眼。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问,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发被身,仍壮志难酬。我是否理应抓住时机,重振江河,为国为民赴汤蹈火。就象吴刚那样一心要砍去月宫中的桂花树,为的是让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

  赏析:

  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写于宋孝宗赵眘[shèn]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此时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志士。对此,作者十分痛心,在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就写下了这首词,以怀。

  词的上片写一轮圆月,从东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时候,还是一片朦胧,当它慢慢升高,就变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了。此时,词人与友人举杯赏月,忽发狂想,很风趣地向嫦娥提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是说时间过得这样快,好象在有意欺人,使我们渐渐地衰老,长出许多白发来了,这该怎么办呢?他从月圆月缺,想到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而自己却没有什么作为,不禁心绪起伏,很不平静。“秋影”,指刚升起的不太明亮的月亮。“飞镜又重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做的,磨后更加明亮。所以,作者把月亮比作磨过的飞镜。“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她是月宫的仙女。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就这样,作者把铲除投降派的思想巧妙而含蓄地寓于形象之中,使这首小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秋夜阅读答案11

  [越调·寨儿令]西湖秋夜

  张可久

  九里松,二高峰,破白云一声烟寺钟。花外嘶骢,柳下吟篷,笑语散西东。举头夜色濛濛,赏心归兴匆匆。青山衔好月,丹桂吐香风。中,人在广寒宫。

  (1)作者在写这首元曲时调动了哪些感官?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请简要赏析“青山衔好月,丹桂吐香风”两句。(3分)

  答:

  答案(1)调动了听觉、视觉、嗅觉等。写“一声烟寺钟”“嘶骢”“吟篷”“笑语”,调动了听觉;写“松”“高峰”“白云”“花”“柳”“丹桂”“夜色濛濛”“青山衔好月”,调动了视觉;写“香风”,调动了嗅觉。

  (2)青山衔住了皎洁的月亮,朵朵丹桂吐出了阵阵馨香。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秋夜的景色。“衔”“吐”二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妙趣横生。这两句通过对静美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设置得比较新颖,题目要求对作者在写作时调动的感官加以分析说明。在解答此题时,需要对整首元曲逐句分析概括。不难得知,作者从听觉角度写了钟声等,从视觉角度写了青山、明月等,从嗅觉角度写了香风。

  (2)赏析诗句,要在准确把握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明确表达技巧后,要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种技巧是怎样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二要注意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或人物的特点;三要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

秋夜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释: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1) 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阅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4分)

  答案:

  10.(1)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重感情、思念朋友,边散步边想朋友的谦谦君子形象。(1分,重点突出“怀人”)作者通过写秋夜、凉天,渲染一种空寂、清凉的氛围,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自己的孤寂之情。(2分,重点词语“思念”“孤寂”)

  (2)①“空”是空寂,“山空”属无声静景;“落”松子落地是有声动景。在此以动衬静,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既写出了友人居住环境的清幽,暗点友人的身份是隐者,又引出下一句。(2分,“以动衬静”1分,作用1分)②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从朋友的角度写起,形象地写出了友人之间相互思念、夜不能寐的孤寂。(2分,“想象(虚写)”1分,作用1分)(其他答案赏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参考:

  穿越时空的淡淡忧伤

  韦应物(737?—792?),今陕西西安人。15岁时靠门荫成为唐玄宗的三卫近侍。安史之乱起后,他折节读书,进士及第。后辗转各地为官。后人称他为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近十年的`战乱生活,作品沉浸在萧瑟衰飒的意境中。诗风偏重情味,追求恬淡宁静的意趣。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与丘丹在苏州时过往甚密,丘丹临平山学道时,诗人写此诗以寄怀。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合的。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作者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

  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这首诗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秋夜、凉天、空山、幽人勾勒了两幅画面,画面总体格调闲淡雅静。即使写动,写声响,也是以动衬静,喧中求寂,来体现诗人寂然宁泊的心境。虽然是怀人的题材,但暗合了禅宗心冥空寂的意趣。但在这静谧之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他们心中彼此的忧伤。丘丹曾经为官,后隐居,韦应物曾经各地为官,他有不少作品表达了自己为民父母而不能救民水火的痛苦自责,其中“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深刻地传达了内心的愧疚之情,历来为人称诵。

  这两个人心中都有着无法言说的忧伤,这忧伤表现在怀人的思绪里,表现在宁静的空间里,挥之不去,成为我们后辈人阅读时的想象空间。在他们凝重的脸上,我们仿佛感受到的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忧伤。

秋夜阅读答案13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注释】 ①凤城:指长安。

  13. 下列对本诗对仗情况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不对仗

  B. 两联对仗

  C. 三联对仗

  D. 四联对仗

  14. 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新自然

  B. 雄奇豪放

  C. 清丽含蓄

  D. 悲壮慷慨

  15. 结合全诗内容,赏析“北书不至雁无情”的表达效果。

  【答案】

  13. B

  14. C

  15.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诗人旅居他乡所见的秋夜之下的凄清景致,加之羁留日久、遭逢病痛,因此产生对家书不至的埋怨。但作者不直说家书不至原因,却言“雁无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让读者思考背后的原因所在,与下文倚杖眺望家国长安的忧思呼应。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首联和颔联对仗,故选B。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首诗虽然写景如画而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杜诗精警凝练、清丽含蓄的风格。故选C。

  点睛:能够表现诗歌风格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概括即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赏析“北书不至雁无情”的表达效果,因为时局动乱,战争不断,诗人已经很久没有接到故乡亲人的来信了。夔州在长安和洛阳的南面,所以称故乡的来信为“北书”。“北书不至”,自然是有具体原因的,这里却说是“雁无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无尽的艺术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

秋夜阅读答案14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_百度作业帮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表达了凄清孤寂的心境.全诗寄托了是人寂寞悠思的心情.

秋夜阅读答案15

  秋夜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间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956年9月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于1956年9月,正值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诞辰75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正值国内社会主义革命面临很多困难之时,正值当时文艺界出现了“文艺干预生活”的讨论,巴金此时发表了批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有见地的文章并受到了批评,感到了压力。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阖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B.本文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作者借助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表现出强烈而又不同寻常的内心感受。

  C.“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等摘自《野草》,作者精心选择、组合,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

  D.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又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至此达到高潮。

  E.“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这句话含蓄的表明作者每读一次鲁迅,就有一次新的发现。

  12.文章描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 屋子里灯光黯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3. 文章第④段“先生的特殊的东西”是指哪些? 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6分)

  14. “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 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阐述。(8分)

  参考答案

  11.B、D(A项文章是以“梦”为线索的,先写梦时,后写梦醒;C项“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等是作者想象鲁迅活到现在所讲的话;E项所引之句突出表现的是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

  12.写天空漆黑、房子灯光黯淡是为了反衬“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反衬”手法2分,内容3分)

  13. 坚强、刚毅的个性;沉着、顽强、不屈的战斗性格;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对同志的平易近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注意从文章对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中分析概括,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14. 鲜红,给人以热烈、欢快的感觉。又仿佛是种感召,吸引着众多的人们;透明,也就是毫无保留,坦诚相见,内心所思所想,可以光照日月;光芒四射,既是耀眼夺目,又犹如灯塔,给黑暗中的人们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同时,也照出妖魔鬼怪的原形嘴脸,使他们无处藏身。(每点2分)作者以形象、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鲁迅的为人与性格。(2分)

【秋夜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秋夜曲》阅读理解及答案08-10

《秋夜》阅读理解答案11-07

《秋夜曲》古诗阅读及答案12-29

过秦楼·秋夜阅读答案06-19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阅读答案及赏析10-21

张仲素《秋夜曲》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08-11

秋夜二首其一韦应物阅读答案11-06

陈羽《长安卧病秋夜言怀》阅读练习及答案06-19

《秋夜曲》诗词分析及答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