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阅读答案

时间:2024-11-01 17:16:1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郑板桥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板桥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郑板桥阅读答案

郑板桥阅读答案1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结义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集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之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

  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①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目,观看。高学教育。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瞬儿,郑板桥之子。

  7、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苟堪励志勤读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无裨实益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

  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若能分门别类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9、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3分)

  10、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7D

  8、(1)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2)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9、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任举三点即可)

  10、我从中感受到了郑板桥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语气恳切,饱含期望。

郑板桥阅读答案2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郑板桥开仓济民( ) ②曾任范县令( )

  ③值岁荒( ) ④上有谴 ( )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或阻之A.观之正浓B.故时有物外之趣C.是吾剑之所从坠D.至之市

  【小题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小题5】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①救济②担任③年、年成④责怪

  【小题2】A

  【小题3】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2)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

  【小题5】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济”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2)“任”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3)岁,古义,年成;今义,年龄。(4)谴,谴责、责怪。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

  试题分析:A、代词,代二虫斗。B、结构助词,的。C、助词,无意义。D、动词,到----去。例句“之”的意思为“代词,代郑板桥。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3】

  试题分析:“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这句话的意思为“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辗转申报朝廷,老百姓哪里还能活啊?”根据意思句子的节奏为“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

  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翻译(2)时,注意“若是像的意思,惑是迷惑、糊涂的意思”,还要注意“不亦----乎”这一句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5】

  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呢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郑板桥阅读答案3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试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009年金华市中考语文试题)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 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之:的` 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 值:遇,遇到。 或:有人。

  谴:谴责。 任:负责。 活:救活。

  岂:怎么 其:他,指代郑板桥 去:离开

  余:空闲 为:作为,当 食:吃

  【译文】

  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郑板桥立即发米给老百姓,救活了上万人。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郑板桥阅读答案4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阅读后问题: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郑板桥》阅读答案:

  1、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1>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

  5、用()给文章分成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

  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郑板桥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郑板桥阅读答案6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3】

  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答案

  【小题1】

  B

  【小题2】

  (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小题3】

  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郑板桥阅读答案7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

  1.A 说明:本题3分。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3分。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4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3分,三点及以上得满分。

郑板桥阅读答案8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任之 ( 承受、承担 ) (2)去任之日 (离开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郑板桥)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3分。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的人。(3分)

  附译文:

  郑板桥曾经在范县作县令,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阅读答案9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B

  小题2:(2分)(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小题3:(2分)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小题1:

  试题分析:B中“或”在这里是“有的人”。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此处“活”词类活用,注意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这里郑板桥是一位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郑板桥阅读答案10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 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是( )。

  清乾隆元年进士

  A清乾隆/元年进士 B清乾隆元年/进士

  C清/乾隆元年进士 D清乾隆元/年进士

  2、解释加点词(4分)

  1).值岁荒,人相食 值:_______

  2).或阻之 或: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4.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参考答案:

  1、B

  2、1)遇到,正赶上 2)、有的`人

  3.(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4.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郑板桥阅读答案11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答案

  【小题1】B

  【小题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小题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B项的或是有的人的.意思,不能与或王命急宣中的或(是有的意思)相混,更不能理解为或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词语要根据语境去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即,活是句中的重点词语,在语境中应译为立即,救活,使活命。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分析郑板桥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要认真阅读选文内容,从文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外,还要结合题干中所提供的二则材料,否则答案不全面,也不符合要求。如: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体现了他有才华。从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可以体会到他勤政、爱民、清廉。从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由材料二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知他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中的侧面描写、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题分析人物形象时,还要结合题干中的二则材料。

郑板桥阅读答案12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 B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小题1】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原意为“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文案”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整个句子的流畅性、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郑板桥阅读答案13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一位书画家。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堪称“诗书画”三绝。

  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至今还有不少人模仿他的书法呢!

  他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节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是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家乡以卖画为生。

  他卖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听说,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73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短文中的“______________”和“名闻天下”是一对近义词。短文中的“独树一帜”和“______________”是一对近义词。

  2.用“~”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3.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郑板桥的诗有内容,不空洞。从“妙趣横生”这个词可以看出郑板桥的诗______________

  4.郑板桥为什么觉得兰、竹、石值得歌颂呢?请将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抄下来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闻名于世自成一家

  2.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

  3.言之有物有情趣、生动而有智慧

  4.第四自然段第3句。

郑板桥阅读答案14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21.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19.B

  20.(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21.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郑板桥阅读答案1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郑板桥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郑板桥译文:

  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以至于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能活命?上级降罪,我来承担。”于是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阅读题目1:

  2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7.翻译句子: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28.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阅读答案1:

  26.B

  27.(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28.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

  《郑板桥》阅读题目2:

  4.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6.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郑板桥》阅读答案2:

  4.A 说明:本题2分。

  5.(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2分。

  6.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郑板桥阅读题目及参考答案:

  1.从选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把它们写下来。

  答: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

  2.联系选文文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答: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是因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 “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概括文中写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

  第二件:郑板桥把卖字画的钱发给老百姓。

  5.选文用“”把文章分成了四段。请概括段意。

  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

  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郑板桥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郑板桥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郑板桥》阅读答案06-19

《郑板桥爱子》阅读答案07-11

村居郑板桥阅读题答案参考06-08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08-19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04-10

《郑板桥》阅读理解07-05

刘禹锡《陋室铭》郑板桥《三间茅屋》比较阅读及答案05-17

海龟的阅读答案|海龟阅读答案04-02

阅读及答案12-06

阅读答案07-24

郑板桥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板桥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郑板桥阅读答案

郑板桥阅读答案1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结义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集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之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

  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①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目,观看。高学教育。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瞬儿,郑板桥之子。

  7、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苟堪励志勤读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无裨实益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

  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若能分门别类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9、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3分)

  10、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7D

  8、(1)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2)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9、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任举三点即可)

  10、我从中感受到了郑板桥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语气恳切,饱含期望。

郑板桥阅读答案2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郑板桥开仓济民( ) ②曾任范县令( )

  ③值岁荒( ) ④上有谴 ( )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或阻之A.观之正浓B.故时有物外之趣C.是吾剑之所从坠D.至之市

  【小题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小题5】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①救济②担任③年、年成④责怪

  【小题2】A

  【小题3】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2)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

  【小题5】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济”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2)“任”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3)岁,古义,年成;今义,年龄。(4)谴,谴责、责怪。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

  试题分析:A、代词,代二虫斗。B、结构助词,的。C、助词,无意义。D、动词,到----去。例句“之”的意思为“代词,代郑板桥。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3】

  试题分析:“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这句话的意思为“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辗转申报朝廷,老百姓哪里还能活啊?”根据意思句子的节奏为“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

  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翻译(2)时,注意“若是像的意思,惑是迷惑、糊涂的意思”,还要注意“不亦----乎”这一句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5】

  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呢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郑板桥阅读答案3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试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009年金华市中考语文试题)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 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之:的` 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 值:遇,遇到。 或:有人。

  谴:谴责。 任:负责。 活:救活。

  岂:怎么 其:他,指代郑板桥 去:离开

  余:空闲 为:作为,当 食:吃

  【译文】

  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郑板桥立即发米给老百姓,救活了上万人。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郑板桥阅读答案4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阅读后问题: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郑板桥》阅读答案:

  1、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1>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

  5、用()给文章分成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

  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郑板桥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郑板桥阅读答案6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3】

  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答案

  【小题1】

  B

  【小题2】

  (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小题3】

  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郑板桥阅读答案7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

  1.A 说明:本题3分。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3分。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4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3分,三点及以上得满分。

郑板桥阅读答案8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任之 ( 承受、承担 ) (2)去任之日 (离开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郑板桥)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3分。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的人。(3分)

  附译文:

  郑板桥曾经在范县作县令,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阅读答案9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B

  小题2:(2分)(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小题3:(2分)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小题1:

  试题分析:B中“或”在这里是“有的人”。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此处“活”词类活用,注意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这里郑板桥是一位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郑板桥阅读答案10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 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是( )。

  清乾隆元年进士

  A清乾隆/元年进士 B清乾隆元年/进士

  C清/乾隆元年进士 D清乾隆元/年进士

  2、解释加点词(4分)

  1).值岁荒,人相食 值:_______

  2).或阻之 或: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4.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参考答案:

  1、B

  2、1)遇到,正赶上 2)、有的`人

  3.(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4.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郑板桥阅读答案11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答案

  【小题1】B

  【小题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小题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B项的或是有的人的.意思,不能与或王命急宣中的或(是有的意思)相混,更不能理解为或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词语要根据语境去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即,活是句中的重点词语,在语境中应译为立即,救活,使活命。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分析郑板桥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要认真阅读选文内容,从文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外,还要结合题干中所提供的二则材料,否则答案不全面,也不符合要求。如: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体现了他有才华。从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可以体会到他勤政、爱民、清廉。从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由材料二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知他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中的侧面描写、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题分析人物形象时,还要结合题干中的二则材料。

郑板桥阅读答案12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 B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小题1】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原意为“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文案”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整个句子的流畅性、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郑板桥阅读答案13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一位书画家。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堪称“诗书画”三绝。

  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至今还有不少人模仿他的书法呢!

  他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节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是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家乡以卖画为生。

  他卖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听说,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73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短文中的“______________”和“名闻天下”是一对近义词。短文中的“独树一帜”和“______________”是一对近义词。

  2.用“~”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3.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郑板桥的诗有内容,不空洞。从“妙趣横生”这个词可以看出郑板桥的诗______________

  4.郑板桥为什么觉得兰、竹、石值得歌颂呢?请将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抄下来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闻名于世自成一家

  2.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

  3.言之有物有情趣、生动而有智慧

  4.第四自然段第3句。

郑板桥阅读答案14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21.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19.B

  20.(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21.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郑板桥阅读答案1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郑板桥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郑板桥译文:

  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以至于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能活命?上级降罪,我来承担。”于是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阅读题目1:

  2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7.翻译句子: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28.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阅读答案1:

  26.B

  27.(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28.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

  《郑板桥》阅读题目2:

  4.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6.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郑板桥》阅读答案2:

  4.A 说明:本题2分。

  5.(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2分。

  6.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郑板桥阅读题目及参考答案:

  1.从选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把它们写下来。

  答: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

  2.联系选文文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答: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是因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 “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概括文中写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

  第二件:郑板桥把卖字画的钱发给老百姓。

  5.选文用“”把文章分成了四段。请概括段意。

  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

  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