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汇编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课时建议: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卡通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
神话故事《宝莲灯》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男孩沉香为救出母亲,同邪恶的舅舅二郎神不屈斗争的故事。
活动一:
1、通过观看卡通片《宝莲灯》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卡通表现方法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卡通形象的直观感受。
2、观察分析宝莲灯中角色的不同形象特征,选择不同绘画的表现方法加以表现。
3、引导学生集体创作《宝莲灯》连环画(每人完成一个情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4、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随着音乐哼唱主题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讲述神话故事《宝莲灯》。
活动二:
1、播放卡通片《宝莲灯》的主题音乐或歌曲,以小队活动的形式,请学生讲述一个《宝莲灯》的小故事,谈一谈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个人,为什么?
2、播放肢体歌曲爱就一个字,学生运用听觉器官,结合肢体动作,进行节奏律动练习,并伴随着音乐进行哼唱练习。
3、结合已有的形象认识和记忆,自行选择身边的工具、材料,制作一个《宝莲灯》,平面、立体均可。
4、师生以制作完成的《宝莲灯》道具创编小话剧《陈香与妈妈》。
活动三:
教师展示准备的中国卡通经典图片,让学生说出它都属于哪部作品。教师最后将图片定格在《宝莲灯》作品上来引出本课课题,教师随机介绍神话故事《宝莲灯》。
1、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和歌曲。如果让你来演《宝莲灯》,你最喜欢那个角色?学生自由谈。
2、学做《宝莲灯》相关的道具,为演出做准备。
3、表演歌舞童话剧《小小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教学思路拓展:
1、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2、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宝莲灯》并学唱主题歌、画《宝莲灯》故事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宝莲灯》中卡通形象的欣赏,了解卡通艺术的基本特点。借助绘画、表演、学唱等形式,丰富学生对古典神话故事《宝莲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课型:欣赏课
教学准备:
1、卡通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
2、导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有关卡通的歌曲。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卡通片和卡通形象,那么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的最快。
3、新授:
听一听 讲一讲:
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随着音乐哼唱主题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讲述神话故事《宝莲灯》。神话故事《宝莲灯》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男孩沉香为救出母亲,同邪恶的舅舅二郎神不屈斗争的故事。
看一看 画一画:
1、通过观看卡通片《宝莲灯》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卡通表现方法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卡通形象的直观感受。
2、引导学生集体创作《宝莲灯》连环画(每人完成一个情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观察分析宝莲灯中角色的不同形象特征,选择不同绘画的表现方法加以表现。
演一演:
教学思路拓展:
1、学生和教师份角色表演歌舞童话剧《小小宝莲灯》。
2、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3、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4、以陈香勇敢无畏的精神为主线,创编《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的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制作宝莲灯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宝莲灯》中卡通形象的欣赏,了解卡通艺术的基本特点。借助绘画、表演、学唱等形式,丰富学生对古典神话故事《宝莲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1、动画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课型:手工制作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
2、导课:
今天,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歌曲。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卡通片,对于卡通形象也知道的很多。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形象都是进行过夸张的,你们能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吗?
3、复习: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并利用已经了解的.资料,进行手工制作。播放歌曲《爱就一个字》,学生运用听觉器官,结合肢体动作,进行节奏律动练习,并伴随着音乐进行哼唱练习。
4、新授:
看一看:
教师展示准备的中国卡通经典图片,让学生说出它都属于哪部作品。教师最后将图片定格在《宝莲灯》作品上来引出本课课题,教师随机介绍神话故事《宝莲灯》。
谈一谈:
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和歌曲。以小队活动的形式,请学生讲述一个《宝莲灯》的小故事。如果让你来演《宝莲灯》,你最喜欢那个角色?为什么?学生自由谈。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宝莲灯”的形状、色彩和结构,特别是立体的制作中更加需要研究它的制作工序和方法。
做一做 :
结合已有的形象认识和记忆,自行选择身边的工具、材料,制作一个“宝莲灯”道具,平面、立体均可,为演出做准备。
手工制作过程当中,学生与教师或者学生们之间可以相互合作、互相帮忙,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作品完成,体会到手工制作中的快乐、成就感。
演一演:
师生以制作完成的“宝莲灯”道具创编小话剧《陈香与妈妈》。
课后拓展:用制作的“宝莲灯”道具表演给家人《陈香与妈妈》。
此环节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表演激情,让整堂课更加活跃,给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大展示: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特别是一些制作精美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到制作过程的不易和作品完成时的欢喜。
教学思路拓展:
1、学生和教师份角色表演歌舞童话剧。
2、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3、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4、以陈香勇敢无畏的精神为主线,创编《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的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感染教育。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与角度,提高观察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2
三、教学时数:1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以厦门为例,说说自己熟悉的海滨小城,谈谈她的'景色之美。
2、导入新课。
〈二〉、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课文,遇到容易读错的字词要注上拼音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画出有关的词句。
3、交流
〈三〉、学习、讨论
1、理解海滨
2、读1、2段,说说这2段描绘了海滨的什么样的景色,用什么方法来写的。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仔细读一读。
3、交流阅读收获,品味优美词句
4、作者又是如何来介绍小城的?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
5、小结:海滨、小城各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6、文章结尾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
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板书课题:马诗)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
(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
7.师补充:“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
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
4.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1.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这里形容开采矿石非常艰难。等闲:平常。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尚的节操。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
①《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
1.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志)
2.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动物尾巴的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动物头饰、录音带等。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看动物好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坐上去动物园的汽车(播放汽车的音乐)。到了,请同学们坐好。
2、出示图片,问: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尾巴的特点吗?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比尾巴》就能帮我们找到答案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3课,一边看书一边听录音范读课文,想一想这课有几小节?
2、请同桌同学互相帮助来读课文,把生字读三次。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开火车、齐读)
4、这篇课文有多少个小节?(有4个小节。)
(三)、学习第二节。
1、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节,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2、贴动物图,问:这是第几节讲的?(第二节。)
3、指着没有尾巴的动物的图,问:这些动物的尾巴怎样了?(它们的尾巴没有了。)
4、出示动物的尾巴图,问:它们的尾巴在这里,谁能帮它们找回自己的尾巴?
5、你是怎样知道的?(猴子的尾巴是长的,兔子的尾巴是短的,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板书:长、短、像伞。
6、问:你们知道猴子的尾巴有多长吗?兔子的尾巴有多短吗?
7、问:比兔子的尾巴长的动物有哪些?与猴子比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
8、小结:长和短不是一定的,要通过比较才知道。
9、问:你还知道有什么长,什么短吗?
10、松鼠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伞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做手势来表示伞的样子。)
11、看黑板的板书来读第二节。
(四)、学习第一节。
1、在第一、二节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是什么符号?)
2、教师讲解:这是问号,用在问句的后面,表示提出问题。
3、问:第一节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板书:谁的尾巴、“?”。
4、学生练习说问句。
5、指导读问句。教师范读,指名读。
6、加上表示尾巴特点的动作来齐读第一、二节。
7、小结:第一、二节写得很生动,因为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写出了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里还有哪几个小节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写其它动物尾巴特点的呢?
(五)、学习第三、四节。
1、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来自学第三、四节,边学边想:你学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问:你学到了什么?(A、尾巴的特点;B、三个问句。)板书:弯、扁、最好看、“?”。
3、问:你还想到什么?
4、指导朗读:男、女分组读。
(六)、做游戏《找朋友》。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游戏?老师有个要求:请同学们在做游戏时要边看游戏的内容边练习背课文,好吗?
2、这个游戏叫《找朋友》,想玩的同学请坐好。(教师发动物及相关动物尾巴的头饰)戴动物尾巴头饰的同学站到讲台前。开始游戏,(如:A、戴猴子尾巴头饰的同学问:我的朋友在哪里?B、同学齐答:猴子,猴子快出来!C、戴猴子头饰的学生走出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3、看图加动作来背诵课文,再比赛背课文。
4、总结板书:这节课,我们学过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5、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平时多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更多动物尾巴的特点。
(七)、练习(画一画)。
1、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来帮它们加上尾巴。
2、画完后让学生说说动物尾巴的特点。
(八)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6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荷花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展开想像,从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这一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看了这幅图,这节课,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看谁看得最仔细、最认真。要求有顺序地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生答)。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3、(是啊,这些景物都很美),那洁白娇嫩的荷花更是十分惹人爱。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仔细观察荷花,还要学好描写荷花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师范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9页,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大家边听边想,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我看到的,哪些自然段是写我想像的?(板书:看、想)
2、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2、3自然段是看到的,4自然段是想像的)。
三、教学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一池荷花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我一进公园的门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板书:赶紧、跑)。
2、小声读课文,回答问题。(板书:闻)。
3、赶紧和跑在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急切、迫切)。请小朋友在这两个词下面打上△,那么,
我们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就要把速度加快,注意读出作者急于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谁来试试?全班齐读。
4、齐读一自然段。
四、教学二、三自然段。
1、我急匆匆地跑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些什么呢?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__标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
)标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老师请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标,其它小朋友在下面标。(板书:看)
2、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勾句的情况。这位同学勾的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大家同意吗?和他勾的一致的小朋友请举手。这位同学勾的描写荷花的句子,大家同意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对了,
第一句也是描写荷花的句子)。
3、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这里第一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和后面几句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对了,作者先总写他看见的满池的荷花开了不少,接着分别描写他看见的荷叶和荷花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说第一句和后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4、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荷花的呢?请小朋友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三种),哪三种?(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形态、才开、全开、将开)。
对了,作者用三个有的把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连接起来。
请小朋友数一数,在描写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时,课文用了几个有的,请大家在有的下面打上△。(板书:有的...有的...有的...)一齐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老师领读。
哪个小朋友能够用这三个有的说几句话?如果能够多用几个有的更好。
5、(放幻灯)(在饱胀下画__),请小朋友注意这个词。谁会读?(指生读,齐读),这里饱胀是在形容哪种荷花(
花骨朵),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课文,
想一想:饱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看谁说得最好。(饱满得要胀破开来)。饱胀在这里表现出了荷花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6、(指小黑板),这几句话,具体写出了荷花在形态上的不同特点。那么,(指图),这一朵一朵的白荷花在色彩上又有什么特点呢?(雪白的花瓣,嫩黄的莲蓬),(板书:色彩、白、嫩黄)。
7、(出示莲蓬卡片),请小朋友注意这个词。跟着老师念。(第二个字念轻声),小朋友,你们知道莲蓬是什么吗?它是荷花盛开的花托,里面有荷花的种子。
8、(指图),小朋友看图,满池的荷形态各异,色彩淡雅而秀丽,让我们觉得怎么样?谁用一个字来形容。(板书:美)
9、(覆盖片操作),小朋友,你们看,和刚才比较,现在的荷花怎么样?(不那么好看了),为什么呢?(没有了绿叶),对了,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配(指图),我们这里的荷花是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没有了碧绿的荷叶的陪衬,荷花也没那么秀丽,那么迷人了。课文中我们的作者也没有忘记描写荷叶。
10、齐读描写荷叶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个什么句?(齐读、
回答),把什么比作什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再读句子,
体会一下,你觉得这个句子里那些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
在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下打上.)。短短的一个句子,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又密、又
绿、又大、又圆的'特点。作者写得好,我们也要读得好。
试一试。
11、下面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来体会荷花在形态、色彩上的美丽动人。
12、(学生读完后,以读代讲,有感情地朗诵三段),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里的画家指的是谁吗?(公园里的叔叔、
阿姨和美妙的大自然)。画家的本领真了不起,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叹?(对审奇、美妙的大自然的赞叹和对劳动的赞美)。
13、下面,让我们就像作者那样怀着对大自然、对劳动的赞美之情来朗读第三自然段。
14、小朋友们读得真好,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呢?好!老师就带你们到公园去看。(放录像)
五、教学4、5段。
1、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觉得怎样?
2、课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被眼前的美迷住了,看着看着,她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了她十分美妙的联想,小朋友想一想,这个美妙的联想是什么呢?对了,她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翩翩起舞吗?对了,翩翩起舞就是轻快地跳舞。这时候,在她的身边发生了许多美妙的事情,那都是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接着看录像。(
放录像)
3、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结合刚才的录像思考:当文中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眼前出现了些什么景象?(板书:风吹来,风过了)
4、你们看,作者的想像美不美?你们想不想也变成一杂荷花呢?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老师满足你们的要求。(板书:美)(放音乐)
这时候,你就是一朵洁白娇嫩的荷花,穿着雪白雪白的裙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太阳暖暖地照在你身上,微风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你感觉怎么样?蜻蜓和蝴蝶飞过来了,它们找你做什么?小鱼和小蝌蚪在脚下游来游去,它们在做什么?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它想告诉你什么?夜晚,月光笼罩着池塘,你和伙伴们在做什么?
5、小朋友,当你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引起了你哪些联想,眼前出现了哪些更奇妙的景象呢?(哪个小朋友能说得更丰富、更奇妙)
6、小朋友,你们也和作者一样,喜爱荷花吗?(喜爱)当你变成了荷花之后,心情怎样?(高兴、愉快、喜悦)。(板书:喜爱)
7、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读4、5段。
六、总结全文:
1、最后,我们再来重头欣赏体会这篇课文。(放全文录像)
2、这节课,我们通过图文结合,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训练了小朋友们造句说话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想像能力,大家都学得很不错。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7
一、导课激兴趣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并齐读课题)认真读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初读知大意
1、小组合作:
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⑴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⑵ 师生共同质疑答难。(此时重点解决理解字词的问题)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细读理脉络)
4、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三、品读感悟美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的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已经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四、美读入情境
1、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五、回读抒胸臆
生命是宝贵的,却又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请把你的所思所感记录到自己的日记中吧。
阅读选读课文《生命的药方》。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种笔画“”和5个偏旁“父、刂、冫、人、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二、教材说明
课文以图中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情: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表现出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
教学重点是认记生字、理解重点语句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可拼成本课合体字的偏旁、部件卡片,爷爷和小树两个头饰,“棵、穿”的猜字图。
2、要求学生观察校园、路边、生活小区的树木,了解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情。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生字中,注意读准“穿、伞、暖、冷”的字音。要认识的10个生字多为单音节词,适宜随课文分散认字。从字形上看形声字居多,本课要随生字认识“父、刂、冫、人、灬”5个偏旁。根据生字的特点,也可从偏旁入手,相对集中认字。如,先复习“、日、纟、”4个偏旁,再认本课5个新偏旁,并适当说明“冫、灬、刂、父”所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到生字表里找找9个偏旁分别藏在什么字里,借助拼音,看看课文,想想怎样记住它。在学生议论中会发现有的用熟字换部件,有的`用事物的样子(伞)就可以记住字形。教师在讨论中可提示学生:
(1)看图猜字。“棵”(左边画棵树,右边画个果子)。“穿”(上面一个洞口,下面一排牙齿)。(2)记个大概印象。对难字如“暖、热”可以不一步到位,先记个大概,随着阅读、复现,逐渐巩固。为了精确辨认生字,可安排两项练习。(1)选偏旁、部件卡片组成字读一读。
(2)比一比,组词:爷——爸、棵——课、穿——窗。
2、写字
本课要认识笔画“”,巩固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教学时重点指导两个字:“四、五”。
四:第一笔“竖”在左半格,行笔向下略向右斜;第二笔“横折钩”起笔处和“竖”的顶部相连,横行至右上格折转向下,略向左斜至右下格向左略微钩出。第三笔“短撇”和第四笔“竖弯”,都从横上起笔在框内均匀分布。写“竖弯”时,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最后一笔“横”与第一、第二笔的收笔处相连。
五:第一笔“短横”在上半格;第二笔“竖”从“横”中点起笔,行笔略向左斜;第三笔“横折”起笔超过“短横”,向右行笔至右半格与“短横”上下对齐处折笔向下,收笔与“竖”对齐;第四笔“长横”托连第二、三笔,起笔、收笔处超过第三笔。
(三)词句
本课要求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的是什么。教学中可运用插图让学生明白:“暖和的衣裳”指包扎在树干上的稻草或草帘;“绿色的小伞”指枝叶茂密的树冠。还要联系上下文,从它们的作用:预防小树被冻坏、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冷——热,可在阅读中点一点。
本课首次出现自然段,可先从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这样的行文方式上让学生感知,再通过一段一段地读,逐步知道一个自然段说一个意思。
(四)朗读
朗读时要提示学生,读完一个自然段要停顿一会,停顿的时间比句号长一些。
本课重点指导第二、三自然段。句中要适当停顿,如: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语气中要表达出互相关心的喜悦之情。
(五)实践活动
1、课后“读读说说”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词汇。练习时可先读读左边的部分,感知四个短语的结构特点,再仿照说说。指导的重点是扩大积累,运用恰当。可先同座或四人小组练说,再用四张填空卡片变换顺序开火车口头填空,比比哪一组说得恰当而不重复。
2、演课本剧。加上爷爷与小树的动作、对话把第二、三段的内容演一演。这是第一次演,如学生有困难,就教师帮助编,由两个同学演给大家看,意在激发兴趣。经常演演,学生也就会自编自演了。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启发谈话: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
2、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爷爷为小树做了什么、
(三)检查朗读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认识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认识其中的7个生字;
2、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么。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回忆第二段的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第三段。
1、认识其中的3个生字;
2、理解“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
3、指导朗读。先读第三段,再读全文。
(六)巩固练习
1、认记生字(选部件拼字)。
2、完成课后的“读读说说”。
(七)指导写字
(八)扩展活动
演课本剧。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 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知道什么是俑吗?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默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走近兵马俑,仔细端祥,会看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馈。
2、默读这一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4、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说一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总结谈话,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师进行总结: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了全世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颗异彩独放的明珠而感到骄傲。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发现。请大家下课以后,就行动起来,去搜集你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应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这个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点击>>> 点击>>> 点击>>>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目标:
(1)复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并能举出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
(4)能读懂推荐的童话故事。
2、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自学能力。
(2)学会电脑和网页的基本操作。
(3)锻炼初步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4)会使用BBS,能独立发表意见。
(5)锻炼对身边小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
(1)激发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的探求热情,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2)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喜爱读课外读物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地心引力”这一个科学常识、培养初步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举出身边其他的科学小知识、对学生进行电脑操作的指导、BBS留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打开首页)小朋友看,小熊他们玩跳绳玩得多开心啊!小熊一个劲地往上跳,咦?为什么他不会跳上天,而是每次都跳回原地呢?聪明的小朋友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这个故事(出示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2、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
1、全班认读生字,贴桃子图。
2、认读生字游戏:学生打开网络,练习学习测评第一页“做一做”。
3、导语:听听电脑朋友是怎样把课文读好的?
(三)初次上网,质疑。
1、导入,指导学生进入的“课文欣赏”。
提出要求:听课文,让学生想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带问题自由上网进入“课文欣赏”听课文朗读。
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
3、学生汇报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四)再次上网释疑。
1、导语,指导学生进入的“课文理解”,教会学生操作页面。
提出要求:跟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地球爷爷的手究竟是什么,从读中找到答案。
2、学生自由进入“课文理解”进行朗读、学习。
老师通过教师机监控和指导,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探讨。
3、师生共同释疑:地球爷爷的'手就是——地心引力。
问:从课文哪里可以知道?
4、小结。
(五)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指导读好地球爷爷的话。指名读,男同学读。
2、指导读好小猴和小兔带有请求语气的话。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同学比赛读,从读中体会其中含义.
3、指导读好学生感兴趣的句子。
问:你还喜欢课文的哪句话?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应该怎样读?
4、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5、汇报:一个小组分角色读、个别脱稿表演读。
6、小结: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六)小组协作探究。
1、导入.
2、分小组讨论: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吗?(老师指导和监控)
3、学生汇报。
4、导语。
5、学生自由说:谁还能说说像地心引力那样的小科学呢?
6、小结。
(七)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1、导语,推荐中“阅读欣赏”的3篇课外童话,指导学生进入、操作。
提出要求:边读要边想,从童话中知道或懂得什么?
2、学生进入网络,自主选择喜欢的童话进行阅读。
老师通过教师机监控和指导,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
3、指导学生进入“聊天小站”,使用站的“留言薄”。
4、学生自由进入“聊天小站”发表留言。
生生在“聊天小站”进行交流讨论。师生通过网络交流,老师通过教师机遥控指导学生。
5、小结。
6、布置作业。
7、结束。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
开始
网络
设境导入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复习生字
贴桃子图
齐读生字
网络
游戏:做一做,读一读
网络
导语、指导操作、“课文欣赏”页面
网络
欣赏课文
网上交流
初次上网、质疑
质疑
网络
导语、指导
操作
“课文理解”页面
再次上网
释疑
网络
借助网络、跟读、练读课文
网上监控交流
释疑
评价指导
指导朗读、多种形式朗读
指导朗读
理解课文
小组合作
表演读评价
小结
点拨指导
小组协作
举例
小组协作探索
学生汇报
网络
指导操作“阅读欣赏”聊天小站
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网络
自由阅读
童话网络
师生网上交流
网络
在BBS写留言
网络
师生交流、遥控指导
点评
留言
网络
布置作业
结束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文画风教案07-14
小学语文课文《白杨》教案06-08
【荐】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0-14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推荐】08-03
【推荐】小学语文课文教案08-29
【热门】小学语文课文教案09-13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荐】06-24
【精】小学语文课文教案09-18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热门】06-21
小学语文课文《祖父的园子》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