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美术教案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课题:电脑美术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掌握画图程序上菜单的功能及画图工具的使用。
2、指导学生运用画图程序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复制、粘贴和翻转。
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使学生在掌握运用复制和粘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用翻转的功能进行花边图案的设计与制作。
2、利用矩形、椭圆形、线形等工具进行花边图案的创作设计。
难点:
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把握好画图工具的使用特点。
2、粘贴过程中形象大小和色彩的改变。
3、学生自已能解决电脑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问题。
课前准备:
1.师检查电脑硬件设备,排除电脑故障。
2.准备若干电脑美术的优秀作品。
3.教育学生要爱护电脑设备及各种教学设施。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入电脑室,并稳定好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2、引导过程
(1)师通过电脑屏幕引导学生巩固认识画图程序窗口。
(2)师打开有关花边的电脑美术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请学生思考: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是运用了菜单栏中的哪项功能制作出来的?
(3)复习排列与重复的知识内容。
(4)请学生按程序打开电脑进入画图界面复习复制和粘贴的操作过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
3、发展过程:
(1)分析与讲解:
师通过电脑屏幕向学生进一步说明画图程序界面上的各种工具的用途并演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欣赏与思考:
指导学生欣赏教材作品,学生根据图示中的制作步骤思考:单独纹样是采用工具箱中的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一个单独纹样如何变成一条漂亮的花边图案,它采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师通过演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选取、复制、粘贴的制作要点)
师通过电脑屏幕向学生展示一幅花边图案,并提问:这组花边图案还有其它的排列方式吗?(导出翻转的功能)。师演示翻转的制作过程(复制—粘贴—翻转)。
请学生看书说说翻转后形成新的单独图案是如何继续制作花边图案的?(师通过演示进一步补充说明)
(3)学生归纳步骤:
打开画图程序。(开始—程序—附件—画图)。打开工具箱的各种工具画出一个形象后上色,并打开编辑进行复制、粘贴、翻转、变化和排列。
(4)布置作业:
让学生利用复制、粘贴、变化和翻转制作一副独特、有趣的花边图案。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作和绘制。作业完成后可让学生互评、互欣赏。
4、收拾与
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步骤关闭电脑,有秩序地走出教室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造型·与表现领域: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领域: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欣赏·评述领域: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综合·探索领域: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常用绘画基础知识和工艺设计制作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
2、教学难点:辅助学生在已有知识上建立链接并拓展,达到理解与积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2、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3、学习专题研究,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也可用1课时,详见后面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这幅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而且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五、尾段导入,了解专题
教师: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六、小组合作,探究专题
教师: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又如“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画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图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学生看老师播放的光盘或从画图上查找。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上网查找。
七、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要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要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有野台戏、耍猴戏、僧侣拳击、说书、走钢丝走绳、打花鼓、和尚杂耍、斗百草、傀儡戏、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动,如打秋千、放断鸢、插柳、春游野宴、扫墓、军中射柳;市招类,如特别标志(酒帘、饭铺晃子、接骨店、香蜡铺、笔墨店、鞋店、杂货店),又如饮食类市招(官盐、糖房、糟熏海味、蜜饯、羊肉、茶点、小吃店),又如公家机关市招(官厅、状元府)。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八字型、拱型、平板硬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船(帆船、画舫、游艇、木筏、渡船、官船);车(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轿子(二人小轿、花轿、驳轿、官轿);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八、独立构思,撰写专题报告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者》或《<清明上河图>国的桥梁建筑者》,或……,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说明:如果条件较差的班级,即缺乏《清明上河图》光盘、课件、较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图片的班级,可不上第2课时,教学目标中相应减去第3条)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写生、设计理想中的书包,初步学习写生的方法。在想像中抓住书包基本结构进行创新设计
2、欣赏、对比不同类型的作品。
3、在评价中感受美的设计与美化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书包的形状、结构和外表特征,大胆设计一个书包,并有所创新。教学难点:设计有创意的书包。
教学用具:
书包实物、书包线描定性写生范画,画纸、铅笔、彩笔、彩纸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开始上学书包就一直陪伴着我们,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和进步。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书包,看看自己的书包有什么特点,尝试自己也来设计一个书包,做个小小设计师
二、实例赏析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其他样式的书包(各种类型的书包图片)
师:书包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外形、颜色都有很大的区别,书包上的装饰图案更是五彩缤纷。现在呢,老师想请几位同学上来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书包。
三、学生展示书包
生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书包
(师逐步提出外形、颜色、图案、功能)
重点从形、色、图案入手,体现美术特色,抒发个人情感。
四、设计
师:今天,我们班里要开一个书包超市,专门卖我们班上同学设计的书包。作业要求:以下任选一项完成:
1、发挥想象力,设计一个款式新颖的、造型独特的书包;
2、设计一个功能奇特、造型独特的未来的书包
五、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评价(书包展示柜)
教师挑选优秀作业把作品插入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货架上,再让这些同学向大家介绍他设计的意图。
逛超市活动:让全班同学欣赏书包作品,并讲出自己喜欢的书包,说明喜欢的理由,教师引导。
七、教师总结。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第11册第7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属于这个单元的第3课。前面两课学生已尝试过绳线、纸条浮雕造型的表现方法,本课是一次圆雕造型练习,相对比较抽象。由于六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因此本课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先让学生对变化的柱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课上通过选择一个基本柱形,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制作方法(如剪、卷、翻、刻、折等),主动地探求立体造型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具有创新意识。
这一课可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如变化的柱子可以做成灯罩、小设施、建筑物、商品的包装等,学以致用,使美术和生活联系的更紧密。
(二)教学目标
情意领域: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创新意识。
认知领域:观察变化的柱子,了解造型的基本方法。
操作领域:利用学过的方法,(剪、折、刻、卷),尝试做一根富有变化的柱子。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范作、制作图等。
学具:彩色卡纸、剪刀、刻刀、直尺、胶水等。
课时:1课时。
(二)设计
●教学导入:
(1)通过范作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纸柱和一个已加工变化的纸柱,要求同学在简单纸柱上依次仿作变化的部分。
●教学新授:
(1)说说变化的柱子范作中都是采用了哪些造型方法。
(2)课上可以先选择确定一个基本的柱形(可以是圆柱、三角柱、四角柱等)。
然后用铅笔在柱面上画些小图案或者是有一定规则的线条,再用剪刀、刻刀去剪刻,并尝试用从前学过的方法(剪、折、刻、卷等)来进行翻转,卷曲某些部位,使其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3)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发明出一些新的制作方法。寻找合作伙伴一起来做个变化的柱子。
(4)问还有新花样吗?集思广益,逐步把原来的简单纸柱变成出乎意料的具有“豪华装饰”的纸柱。
●学生作业:
(1)每人在课前准备好的简单纸柱上加工变化,做出奇妙的纸柱。
(2)每人在课前准备好的简单纸柱上加工变化,做出奇妙的纸柱。
●作业展示:
开个展览会,评出优秀奖。
三、学习建议:
●是否参与同学的交流合作,发展了自己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能否在学习中拓展自己的思路,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能否想出新的花样?变出的纸柱是否奇特美丽?
小学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会爬的玩具。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如何种使玩具爬起来。
教具学具:旧挂历纸、包装纸、彩笔、剪刀、胶、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出示会爬的玩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和我们以前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2、新授:
师:我们的小玩具会爬,可是它为什么会爬呢,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让小玩具爬起来么?示范说明集中会爬的玩具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大家发现了,要玩具爬动,必须是腹部贴地挪动身体。而我们今天制作会爬的玩具的小秘密是什么呢?
三、布置作业:我们已经知道制作会爬的玩具的方法,想不想马上动手制作玩具吗?拿出你们的材料,开动自己聪明的脑筋,做出一个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会爬的玩具。
四、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小学美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策略:
《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课本的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了解点与美术的关系。
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
二、欣赏提升,讲述发展阶段
1.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
2.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颜色、大小、疏密等各种变化,认识到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总结透视的发展阶段、特点与规律。
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三、探究形成、发现方法
1.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
(3) 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2.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 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 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
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应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四、学生操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五、展示与评价阶段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教师评价。
六、课后拓展:
学生视野,希望学生今后在作品中学会运用透视知识。在运用时关注:能否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融入到绘画作品、摄影、拍摄等当中去。
小学美术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着对称,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欣赏中感受对称。
2、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对称,并运用对称制作蝴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制用的意识。
3、创设艺术欣赏的氛围。在《化蝶》的音乐及图片的展示中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其中的美。
4、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把自己的情感溶入作品之中。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体会对称的美。
运用对称制作蝴蝶。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的美。把的情感溶入作品中,创造性的表现蝴蝶。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课本、作品、彩纸、剪刀、其它材料
学具:课本、彩纸、剪刀、胶水、彩笔、其它材料
课时安排:
本课共两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导阶段
1.展示课件引出蝴蝶
调动学生的情绪.
2.设问:蝴蝶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在欣赏中体会蝴蝶的美
新知教授阶段
1.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提问:蝴蝶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进一步分析,提问:谁能说说蝴蝶的特点?
3.展示蝴蝶翅膀翻动的课件,说明对称土星及其特点。
4.通过课件介绍动物、植物、昆虫的对称,了解自然界中的对称,从古今中外的建筑,手工艺品、图案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对称及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
5.组织学生以“说说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和“谁知道对称在生活和艺术中的运用?”为题展开讨论。
6.提问“你觉得对称的事物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学生体会对称的美。
1.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大小两对翅膀,双须……
2.学生思考讨论,总结蝴蝶的特点:对称
3.看课件分析了解对称和对称图形。
4.欣赏图例,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及对称在生活艺术中的运用。拓展思路。
5.在讨论中积极思考,拓展思路,以自身的经验进一步了解对称。
6.学生谈论对称给自己的感受,总结对称美的特点
实践探索阶段
1.引入蝴蝶听《梁祝-化蝶》讲《梁祝》的故事感受其中的美2.简介蝴蝶的制作,重点在形状和花纹、色彩的对称。
3.倡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想法融入到作品之中。
4.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播放课件,在音乐中创设情境,提供大量图片、资料,以供参考。
1.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美并体会故事的情节展开联想创作作品。
2.小组共同制作。
评价阶段
1.组织学生展示作品。注意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法。
以“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为题,组织学生自我总结。
1.学生展示作品,并简单的介绍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内涵。
2.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作自我总结。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范文汇编8篇】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范文汇编5篇05-25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范文汇编五篇05-11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汇编9篇05-19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汇编6篇03-23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汇编六篇03-18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汇编7篇03-09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汇编八篇03-06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汇编九篇03-04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汇编五篇02-15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汇编九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