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时间:2022-10-28 10:58:4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

  【新课探究】

  一、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7、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8、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

  家事国事

  9、第三段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二、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3、最后一段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4、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

  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三变:"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总之,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私、修、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几个特殊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课前准备:

  1、自渎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方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讲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

  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进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结果又是怎样?(板书:课题)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

  1、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易读错的字:

  (2)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自由读时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及语气。

  2、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3、三读: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叶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4、追读:完成背诵

  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已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突出了邹忌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国的深谋远虑。

  3、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4、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的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5、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归纳小结:邹忌是怎样的人?

  齐王是怎样的人?

  明确: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6、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五、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六、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1、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2、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什么原因造成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和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身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布置】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绩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导读

  1、《战国策》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三、引导同学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再读课文,理解词句:

  ⑴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后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⑵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⑶ 一词多义:

  修:

  ①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②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③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朝:

  ①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②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③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孰:

  ①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②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诚:

  ①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⑷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方位名词。)

  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四、安排作业

  1、掌握本节课的要点。

  2、参照课后练习整体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

  “讽”,即婉言规劝之意。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之蔽甚矣!”

  3、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邹忌善“讽”,表示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身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身的原因,然后从自身的生活小事推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自身的原因,然后从自身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身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和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干使国家强盛起来。

  四、安排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愚公移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一、导入,走近文本

  师:常听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今天老师却要说:“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 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学习用设喻讲述道理的写法。(多媒体演示)

  二、朗读,感知

  1、师: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好不好?

  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我们在听读的时候,应该注意标注出在字音和节奏方面同这位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吗?由学生一一提出,学生合作自行解决。

  师:很好,大家通过自己的预习,把课文读得如此流畅,老师已经感觉到同学们对文言文非同一般的解读兴趣和解读能力了。我们一起听一下名家范读,感受一下文章意境。请认真听,能不能听出你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听完,学生指出几处发现(问之;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2、师:你在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的时候,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商量商量。(由学生一一提出,学生合作自行解决。)

  师:我们要注意文言知识的点滴积累,当我们的积累越来越丰厚的时候,就能更正确地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更进一步地走进古人深邃的思想了。

  三、品读,感悟:

  1、师: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学生一一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可根据文题归纳故事内容。本文写了两个人物,哪两个?齐王是个兼语,应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只要把“讽”和“纳谏”解释一下。)

  2、我们再来读课文,你有没有发现,文章在行文方式上以什么为主?文章写了邹忌同家人的几次对话?

  3、师:明确对话。那邹忌“三问”和妻、妾、客“三答”在句意、词序、语气、人物心理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这个时候,我们也就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声音传达出这些看似相似,其实却有相当大不同的语句了。那就试着用声音传达一下吧。我们可以四个同学为一组,一位作邹忌,其他三位同学分别作妻、妾、客,听一听有什么不同。 (生分组练习,兴趣盎然)

  4、师:哪一组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请到前面来。

  (生四人分角色演读,声情并茂。此时一位演妾的女生加了个给邹忌捶背的动作,得到了大家的喝彩。同时加了一位学生读叙述的语句。)

  师:谁愿意给他们作一下点评?

  师:精彩的演读、恰当的点评,让我觉得大家对文本的解读很细致。

  5、师:邹忌听了夸赞后,是不是心里就美滋滋的了?他是怎么想的呢?

  师:于是,邹忌进行了三……

  师:对,三思。你现在就是邹忌,你会怎样想呢? 请学生一一回答。

  我觉得他应该想到,也就是得到一个结论,想到自己受蒙蔽了。

  师:你太会想了,这才是邹忌呢!是呀,邹忌由妻、妾、客的赞美意识到自己受蒙蔽了(投影:悟己之蔽)

  他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大王也像我一样受蒙蔽了吧?我明天要去给大王进谏。

  师:真好!你现在是真正的邹忌了。

  6、对于一件生活小事,很多人也许就一笑了之了,但邹忌却抓住这样一件小事,完成了一次极为漂亮的进谏。邹忌是怎样给威王进谏的呢?

  生:于是入朝见威王……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邹忌把自己的例子告诉威王,并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

  师:是呀,这样,邹忌与威王进行了三……

  生:三比。

  7、师:通过“三比”,比出什么来了呢?

  师:由“三思”到“三比”,由“悟己之蔽”到“推王之蔽”。(投影:推王之蔽)

  8、如果你是威王,你会接受邹忌的进谏吗?

  生:会。因为邹忌由他自己家庭的小事想到了国家大事,他这样关心国家,我会接受他的进谏。

  9、师:是呀,谁能拒绝一位爱国之人的进谏呢?这位同学谈到邹忌用了一种很好的进谏的方法,那就是“类比说理”,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设喻讲述道理)

  生:我也会,因为邹忌没有直接给威王进谏,他很含蓄,我会很高兴地接受。

  师:你的意思是说邹忌用了委婉的进谏的方式。真好!

  10、那么,威王是不是接受了邹忌的进谏呢?

  师:何以见得?

  生:(齐)王曰:“善!”

  师:(重复)王曰

  生:(声音渐高)“善!”

  师:(板书“善!”),味道还不足,王曰

  生:(齐,酣畅淋漓地)“善!”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齐)好!

  11、师:大王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我们从这一个字可以读出什么呢?

  生:大王认为邹忌说得很对,很好!

  生:大王觉得有这样的贤君提出这么好的意见,他很惊喜。

  生:大王觉得自己是一国之君,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只用一个“善”字表达他的思想。

  生:从这一个“善”字,我们可以读出大王纳谏的决心。

  生:大王是说:“好吧,就按你说的办吧!”

  (此时,提醒学生“善”字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读?为什么?面对邹忌的委婉进谏他为什么惜字如金,不大肆赞美?在学生偏离文本轨道时,师又及时引导:齐王的激动只是一方面,可激动的人或许更会滔滔不绝呀,作为一国之王,他还会顾及到什么?)

  12、师:是呀,每一个汉字独一无二的形象都饱含了古人多么丰富的思想。于是,邹忌进谏成功,虚怀若谷的威王为了更好地纳谏,实施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那就是三……

  生:三赏。

  13、师:对,于是群臣进谏。结果如何呢?

  生: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14、师:如果我们再用“三”来总结的话,那应该是……

  生:三变。

  15、师:威王纳谏最终效果巨大啊,文中怎么说的呢?

  师: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

  至此,我们不仅读懂了邹忌进谏的全过程,还领略了古代谋臣策士高超的说话艺术与睿智,见识了古代贤君的大度。

  四、总结,拓展文本

  1、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提示学生可分别从邹忌或齐王(领导者)或其他方面回答。

  归纳:看准对象,抓住时机,敢于进谏,善于提意见,讲究方式方法,委婉提建议;领导者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要广开言路,善于纳谏;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一个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等。

  2、小结:由邹忌的“讽”可以看出“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我们提建议或意见时,应该讲究一点方式方法,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觉地改进。

  五、布置作业。整理学案,复习巩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03-2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3-1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3-16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03-1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6-24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08-12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08-0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8-1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3-0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