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4-12-04 09:54:27 赛赛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8篇)

  高中生物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最大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

  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⑵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展示:一些食物(肉 、蛋 、乳等)

  问: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问: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三维透明人体场景。

  ⑴ 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⑵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⑶总结: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过渡: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问: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⑴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

  ⑶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创设情景:观看flash动画(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

  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⑵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⑶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⑷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

  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

  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

  小结、结课: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

  高中生物教案 2

  复习重点:

  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

  3、严峻的环境问题

  4、人类发展和生物圈的关系

  5、保护生物圈的对策和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载能力大约是80亿。

  2、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业生产中燃烧煤和石油等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降雨落到地面。

  范围: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生长,腐蚀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破坏后,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5、温室效应: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却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

  6、水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使用价值。污染物有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7、噪声污染:种类有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家庭生活噪声。

  8、土壤污染:大量施用农药污染了土壤。

  9、垃圾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叶、剩饭菜)和危险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是()

  ①酸雨②臭氧空洞③白色污染④温室效应⑤赤潮⑥潮汐⑦噪声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分析: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而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大家知道,有毒物质进入海洋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海洋中动植物的生存,但是,大量涌进海洋的废水之中、并不都是有毒的东西,有些还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要素、如氮、磷和碳等,若这些营养盐过于丰富,这时就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过多的营养物质会使藻类、鞭毛虫等生物繁殖得很快,就这样赤潮生物进行了爆炸性的繁殖,这些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就会把海水"染"红。赤潮来临时,鱼类常常大批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

  2、判断:平常下的雨也是酸性的,所以也可以称为酸雨。

  分析:错误。只有PH值小于5.6的雨才称为酸雨。

  3、判断:能够吃到野生动物或者能够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自己很有品位。

  分析:错误。野生动物的存在丰富了动物的物种资源库,物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吃野生动物或者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这个人愚昧无知,根本不是有能力的表现。

  三、练习

  1、选择题

  (1)目前,我国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 )

  A、焚烧 B、填埋 C、堆肥 D、ABC三项都正确

  (2)下列哪种气体可以造成酸雨危害()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氮气

  2、填空

  生活垃圾一般分为三类:

  垃圾,如

  垃圾,如

  垃圾,如

  3、连线

  水污染工厂排放的浓烟

  大气污染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

  土壤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噪声污染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

  答案1、(1)D、(2)C、2、可回收,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等;危险有害垃圾,如废电池等3、水污染连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大气污染连工厂排放的浓烟;土壤污染连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噪声污染连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高中生物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

  (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但其中难点是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教师要在课前先作好相应培训与准备工作。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有关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方法。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新课

  讲授

  1、色盲症的`发现

  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提问学生

  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

  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

  导入新课:伴性遗传。理解概念。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1、 特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2、常见实事例:

  (1)人类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2)果蝇:眼色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1、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分析

  课件显示红绿色盲家系遗传图谱,认识系谱,分析图谱,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

  (1)对“资料分析”的两个讨论题进行讨论。

  (2)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填写学案中相关内容。

  2、课件显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

  根据遗传图解,写出Ⅰ-1和Ⅲ-6的基因型,并推测Ⅱ-3的基因型。下面我们来画一画他们的遗传图解(这里难度较大,教师可先作示范)!Ⅰ-1与Ⅰ-2。

  结论:生下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视觉都表现正常,没有色盲。可是,他们的女儿却都是携带者。

  Ⅱ-3与Ⅱ-4(紧接上面的图解板书图解)

  课件显示巩固练习,提问学生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婚配类型并回答,然后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4、强调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在课件上边引导学生回答边演示两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5、通过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得出“交叉遗传”的结论。

  6、课件显示巩固联系,提问学生(教师可稍作引导)。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1、基因位置

  2、遗传特点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

  知识拓展: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

  [1] 伴Y遗传:

  (1)特点:

  ①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为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

  ②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

  (2)实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3)典型希普图

  [2] 伴X显性遗传:

  (1)特点:

  ①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 性多于 性

  ③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男病,母女病”。

  ④正常女性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正常,简记为“女正,父子正”,

  ⑤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典型系谱图

  [3] 伴X隐性遗传

  (1)特点:

  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③女患者的父亲及女儿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

  ④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

  ⑤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

  (1) 实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的眼色遗传。

  典型系谱图

  归纳:人类伴性遗传病判定口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

  学生看图识别,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填学案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在学案上练习写遗传图解

  黑板练写

  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聆听

  学生思考分析作答

  填学案

  理解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记住常见实例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

  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便于新课的讲授。

  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 提出依据释疑 → 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体现本节的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落实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通过学生回答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可联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讲练结合落实学生的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呼应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巩固练习

  (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A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B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学生演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点。

  课后作业

  见学案

  学生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

  十、教学反思

  对“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上,应该多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资料收集、遗传病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遗传图谱书写和遗传概率计算,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高中生物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 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的第二部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

  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⑴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比较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对学生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3、情感目标: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教学方法】

  开放式探究、启发式引导、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

  本节课的教法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

  借助影片、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及目标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舟舟”的视频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根据已学知识,推测基因的载体能否发生变异?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观看视频,对视频内容兴趣盎然,思考问题。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提出本节问题,学生自学并回答染色体结构变异。

  教师总结:

  缺失:把由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而引起的结构变异简称为缺失。

  重复:把有染色体中重复某一片段引起的结构变异简称为重复。

  易位:把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引起的变异,称为易位。

  思考:简述分离过程中交叉互换发生在什么样的染色体之间,互换后染色体的变化如何??交叉互换与易位有何不同?

  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发生颠倒引起的结构变异称为倒位。

  提出问题:回忆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有何影响?

  请据此推测,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的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完成自学攻关,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发言总结,教师补充。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组的概念

  三、二倍体多倍体

  四、单倍体

  本节小结

  生活实例引入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1三体综合征

  性腺发育不良

  组织学生活动:模拟果蝇减数分裂过程。

  提出问题:

  果蝇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卵子中有哪几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卵子中的这些染色体是否携带了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呢?

  师生总结:我们把这样的一组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即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细胞内有几个染色体组呢?

  学以致用:通过练习总结,展示下图,学生观察图片,作出判断。

  如果给定细胞的基因型,我们如何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呢?出题:以下选项表示生物个体的基因型,请大家根据下列个体的基因型判断一下该个体有几个染色体组:AAaaBBbb

  师生共同总结判断规律:图形题,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基因型题,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不分大小写)有几个,就有几个染色体组。、

  卡片活动引入二倍体概念。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二倍体。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

  举例:自然界中,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多倍体在植物中常见,在动物中极少见。

  提出问题:那么多倍体植株什么特点呢?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草莓与野生状态的草莓相比有何优点?展示下图,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特点。

  总结多倍体植株特点:果实种子都比较大、营养成分含量较多外,通常茎秆粗壮、叶片也较大。那我们如何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呢?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伏笔。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仅可以成倍地增加,还可以成倍地减少。回忆初中了解的蜜蜂家族成员引入单倍体概念。

  单倍体:不受精的配子是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我们把这种由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内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特点:长的弱小,高度不育。

  提出问题:根据单倍体的概念,比较二倍体或多倍体的区别?

  单倍体细胞内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或一定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这种说法正确吗?

  让学生填写概念图。归纳本节知识点。

  通过实例,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卡片模拟果蝇减数分裂过程,

  通过前后内容的复习串联,从而建立其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

  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染色体组的概念,进行判断。

  依据二倍体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多倍体的概念。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观察图片结合蜜蜂发育知识概述单倍体概念。

  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归,纳、提炼知识的能力。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巩固重点知识。

  知识巩固

  提出问题:多倍体单倍体各有优点,有何应用?为下节课讲解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作铺垫。

  课后讨论无子西瓜的形成,讨论拓展题。

  高中生物教案 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个体发育的概念。

  2.理解荠菜胚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结果。

  3.理解玉米胚乳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结果。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图40荠菜胚的发育过程和图41玉米胚乳的发育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记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观察荠菜种子结构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让学生掌握种子的每种结构是由子房内哪部分结构发育而来的,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荠菜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和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使学生感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通过荠菜的胚的发育过程和玉米胚乳发育过程的实例说明植物的个体发育,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植物胚的发育。

  [解决办法]用边讲解、边贴剪贴图、边板书的方法突出重点,让学生复述被子植物胚的发育过程,且教会记忆的方法强化重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荠菜胚的发育过程真正理解必须建立球状胚体和胚的空间概念。

  [解决办法]

  用贴植物胚发育的剪贴图的方法以及让学生观察荠菜种子的结构、玉米种子的结构,让学生建立胚的空间概念。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对基细胞和顶细胞的识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兼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①荠菜植物标本或挂图;

  ②胚珠的结构挂图;

  ③荠菜胚的发育各期剪贴图(图的上端粘一条透明胶布,以便粘在黑板上)。

  ④浸泡好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⑤菜豆和玉米(或小麦)幼苗(提前把种子播在盛土的烧杯中,最好使种子贴在杯壁上);

  ⑥多媒体教学器材。

  六、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先行组织者的方法复习与初中紧密相关的知识。

  2.让学生复述被子植物胚的发育过程和胚乳的发育过程知识结构“链条”,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网络结构,有利记忆长久。

  3.让学生自己观察荠菜种子结构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实验并做课堂练习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多媒体教学银幕上显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见《素质教育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建立联系]

  多细胞生物体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等一系列过程,终于发育成一个成熟的个体,这个过程叫生物体的个体发育。不同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也不同(边讲解边板书)。

  通过先行组织者的.方法复习初中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老师用多媒体教学在银幕上投放下列问题。

  ①什么叫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②出示花的基本结构插图,根据图,指出花的各部分名称,其中花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雌蕊由哪几部分构成?

  ③出示P110中图38子房和胚珠的结构图,根据图,指出子房和胚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说明在受精后各部分发育成什么?什么叫受精?受精卵的染色体与卵细胞的染色体数有何不同?

  要 求:同桌同学可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回忆并思考,互相回答银幕上所列的问题。待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回答后,由老师集中全班同学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

  2.[讲授新课,扩大感知]

  想一想,被子植物的胚珠的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种子的胚的?受精极核是怎样发育成胚乳的?这就是本节课要讨论的两个问题。先以被子植物——荠菜为例,讲解高等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我们着重讲两个问题(边讲、边贴剪贴图,边板书)。

  (1)被子植物的胚是怎样发育的

  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图38子房壁是一个立生的胚珠,而荠菜的胚珠是一个倒生的胚珠,并且受精卵发育成胚是以胚珠的珠孔作为参照物。接着边讲解边剪贴粘贴图,边板书,让学生知道:

  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两个子细胞,其中接近珠孔的一个细胞叫基细胞。另一个细胞叫顶细胞。这两个细胞同时继续分裂,但分裂状况不同。顶细胞经过三次分裂,形成8个细胞的球状胚。球状胚继续分裂,细胞数目增多,同时细胞的形态和机能进化,便形成子叶(两片),胚芽(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胚轴和胚根(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这几部分合称为胚。胚是荠菜下一代植物的幼体。

  要求记住: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如果条件适宜,种子萌发,胚就可以发育成新的植株。

  基细胞经过几次分裂,形成一行细胞,构成胚柄。胚柄下端是一个大型泡状细胞,它从周围吸取营养物质,胚体发育。胚柄的作用是将胚推送到胚乳中,使胚从那里吸收养料,任务完成后,胚柄就逐渐退化了。

  为让学生理解记忆,抽一名学生复述一遍,老师根据学生复述过程,用多媒体教学将刚才所讲内容用简图表逐渐投放在银幕上(如下图所示)。

  老师强调:要记住简图表,一定要结合P111中图40荠菜胚的发育过程中的图示,采用图文结合,并用在大脑中放“电影”的方法进行回忆,才能记得牢、记得快、记得好。

  (2)被子植物的胚乳是怎样发育而成的

  大多数被子植物的极核受精后,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多数胚乳核。这些胚乳核游离在胚囊的原生质中,先分布在胚囊的边缘,随着原生质不断地增加(原来胚囊中有个大液泡),胚乳核也不断分裂,直到充满整个胚囊,最后核分裂减弱,同时在胚乳核的外围细胞壁,出现了许多胚乳细胞,整个组织就是胚乳。指出P112中图41玉米胚发育受精后 12小时的状态和36小时的状态。

  要求记住: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成的。

  为使学生理解并强化记忆,抽一名学生复述刚才老师讲的过程,老师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口述内容,用简表逐渐投放在银幕上(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的过程如下)。

  这是特别说明的是绝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胚乳发育较早,胚发育较迟,直到胚乳形成后,胚才开始强烈生长。因为胚乳是为胚将来的发育提供养料。

  (三)总结、扩展

  1.启发学生自己做出小结

  2.课堂观察实验(同桌同学可相互讨论)

  [方法和问题]

  (1)把浸泡好的菜豆和玉米种子发给学生(用刀片把玉米种子从胚中纵剖切开),观察肛和胚乳。

  (2)观察菜豆和玉米的幼小植物体,指出根、茎、叶各是由胚的哪部分发育而成的。

  (3)把菜豆和玉米种子做比较,看有哪些不同?进一步思考菜豆种子为什么没有胚乳?此外,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种子也没有胚乳?

  2.课堂练习:

  高中生物教案 7

  一、课标要求

  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设计思想

  1、突出学习的探究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汇报交流—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良好品质。

  2、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从实验步骤设计、讨论比较、表达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加深对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因素的理解,自始至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达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知识。

  (2)使学生了解酵母菌无氧呼吸受酸碱度及温度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学会设计实验,运用语言、文字完善实验步骤,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通过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锥瓶4个,胶塞2个、气球2个、玻璃弯管、夹子、石灰水等

  学生知识准备

  1、复习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

  2、温度和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五、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两个对照装置,展示、介绍装置,提出问题:酵母菌无氧呼吸能产生气体吗?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学生回答)

  (教师提出探究课题)(学生分两大组进行探究)

  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用具,通过小组讨论,先确定实验的总体思路,再逐步细化,写出根据实验用具和方法步骤在内的实验方案。

  探究活动一:酸碱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影响

  设计与实验

  (1)试验用具:烧杯1个、试管4支、20%的'酵母液、10%蔗糖溶液、配置好的pH分别为6、7、8、9的缓冲液、注射器4个、橡皮胶塞4个、液体石蜡、滴管若干个。

  (2)实验过程见下表:

  探究活动二: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影响

  (1)试验用具:烧杯3个、注射器3支、试管3支、20%的酵母液、10%蔗糖溶液、配置好的pH为7的缓冲液、液体石蜡、橡皮胶塞3个、滴管若干个。

  (2)实验过程见下表:

  实验过程中提倡“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提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每一组的实验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酵母菌无氧的条件?”“如何比较哪支试管无氧呼吸速度最快?”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学到教科书上没有明确阐述的、更深入一层的知识。实验中教师巡视,既可以了解学生实验的速度、实验过程中出现哪些不可预计的问题,针对不同组的情况,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也能使自己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又作为学习者参与讨论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然后,学生分组上台展示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讨论:

  ①为什么要迅速向液体的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

  ②试管内出现什么现象?拔掉试管的塞子后,会闻到什么气味?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六、教学反思

  该实验设计中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应如何改进实验装置或方案,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因为实验步骤中只设计了pH为5~8的实验,如果想得出不同的pH与酵母菌无氧呼吸关系的变化曲线,应该如何设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目的不同,实验设计的步骤和方案可能有所不同,实验设计需要有针对性。

  高中生物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

  1、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2、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

  3、新鲜的萝卜条。

  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

  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材料:洋葱鳞叶

  置疑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思考

  2、渗透的结构基础

  读图识图

  复习:选择透过性的概念

  为实验设计铺垫

  置疑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小结:

  设计原则:对照原则

  变量唯一原则

  设计实验并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

  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技能练习

  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

  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

  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

  3、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 小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

  学生总结

  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

  思考题

  1、将动物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和浓盐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出现“烧苗”现象?

  3、将新鲜的黄瓜放在蔗糖与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开始时黄瓜呈现萎缩,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黄瓜呈现膨胀并有酸甜味道,说明腌制的黄瓜细胞内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试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确定为先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原理,再由拓展实验将实验和原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联系习题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现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作为教师,整个过程始终耐心细致的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为例,将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讲透、讲深,相信学生在设计和理解方面会更快更好。另外在习题设计上,如果将“烧苗”现象讲透,点到植物会因外界浓度过高导致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学生在解释腌黄瓜现象时思维会比较流畅。

  高中生物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2、使学生理解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学生对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进行科学分类的能力

  2、通过学生分析、比较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分析某个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培养学生利用概念进行科学判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生生物体新陈代谢类型的了解,使学生能较全面的、辩证的观察纷繁复杂的生命自界。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看成对第三章内容的总结,包括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两部分内容。

  1、新陈代谢的概念

  教材先定义了新陈代谢的概念: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然后着重讲述了新陈代谢中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这四个概念这含义,并用表解的形式概括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材讲述了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即自养型、异养型,并在自养型中讲述了化能合成作用;教材还讲述了异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即需氧型、厌氧型。

  教法建议

  本节的知识内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习过的相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是对全章学习的总结,因此教师可在学生自学并讨论相关问题基础上,加以适当概括总结即可。

  1、引言

  由于本节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引入本节内容时,可选择的方式就比较自由,凡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作用为切入点。比如通过如下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建立联系的关键,其本质是把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其实,自然界有些生物虽然不是绿色植物,也可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呢?

  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学习。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节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点,学生只有在清楚了这个生理过程之后,教师才能较为顺利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完成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总结和归纳。

  在引导学生讨论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时,教师可让学生写出绿化植物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以此作为与化能合成作用的进行比较的参照。

  然后教师可以先硝化细菌为例,向学生介绍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

  教师可先让学生比较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由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葡萄糖)的过程中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上的相同之处。

  之后,比较硝化细菌合成有机物与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理过程,比较两者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异同。

  3、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在学生理解清楚化能合成作用这一知识难点后,本节的其它内容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全都学过的,教师在处理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这两部分教学时,更多地应让学生自己有时间来梳理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采用自学或问题讨论的方式可能适于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可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表解的形式总结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4、为加强学生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理解,教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

  高中生物教案 10

  【教学重点】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

  板图

  【教学过程】

  本节的知识内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习过的相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对全章学习的总结,因此教师可在学生自学并讨论相关问题基础上,加以适当概括总结即可。

  1、引言

  由于本节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引入本节内容时,可选择的方式就比较自由,凡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作用为切入点。比如,教师可从下面的问题之一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①我们总说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而且我们也学习了不少与生物的新陈代谢有关的原理,你能否举例说明你是怎么理解“一旦生物的新陈代谢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这句话的?

  ②请举例说明什么样是同化作用?什么样是异化作用?

  ③在某一个生物个体中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动物和植物在同化作用方面(或摄取营养物质方面),最显著的差异是什么?

  ⑤你能否列举尽可能多的生物种类,它们可进行无氧呼吸吗?

  ⑥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

  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建立联系的关键,其本质是把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其实,自然界有些生物虽然不是绿色植物,也可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呢?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学习。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节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点,学生只有在清楚了这个生理过程之后,教师才能较为顺利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完成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总结和归纳。

  在引导学生讨论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时,教师可让学生写出绿化植物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以此作为与化能合成作用的进行比较的`参照。

  然后教师可以先硝化细菌为例,向学生介绍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由于学生对硝化细菌根本不知道,而且生物化学又很抽象,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师应先简要介绍一些有关硝化细菌的感性知识,以消除学生的这种陌生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写出亚硝化细菌氧化氨、硝化细菌氧化亚硝酸的化学反应式,最后再写出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葡萄糖的反应式;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硫细菌、铁细菌为例,写出硫细菌把硫单质氧化成+6价硫,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应式;铁细菌把+2价铁氧化为+3价铁的化应式,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应式。

  教师可先让学生比较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由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葡萄糖)的过程中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上的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细菌是利用氧化无机物时释放出的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氧化无机物时所释放出的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之后,比较硝化细菌合成有机物与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理过程,比较两者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因此光合作用与硝化细菌都为自养生物;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能量来源不同,即光合作用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来源于光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来源于细菌是利用氧化无机物时释放出的化学能。

  3、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在学生扫清了化能合成作用这一知识难点后,本节的其它内容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全都学过的,教师在处理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这两部分教学时,更多地应让学生自己有时间来梳理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采用自学或问题讨论的方式可能适于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如:

  ①在某一个生物个体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是什么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间也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下面几层含义:

  A、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存在着物质变化,即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

  B、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存在着能量转变,同化作用储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

  C、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存在着与外界环境的关,同化作用从外界环境摄取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向外界环境排放物质和能量。

  前两点综合起来理解就可得出新陈代谢是“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第三点则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另一观点,即“生物体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最终使学生建立新陈代谢准确的概念,即准确的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生物体的这种不断的自我更新,是新陈代谢的实质。

  ②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划分生物新陈代谢类型的标准是什么?

  ④化能合成自养型与光能合成自养型有什么区别?

  ⑤自养型代谢与异养型代谢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⑥需氧型代谢与厌氧型代谢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⑦酵母菌与乳酸菌相比,其代谢类型有何特点?

  ⑧你如何说出腐生与寄生之间的区别?

  4、为加强学生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理解,教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比如:

  ①你能说出下面所列出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吗?

  绿色植物、人、灵芝、乳酸菌、蛔虫、猪肉绦虫、酵母菌、硝化细菌、蘑菇、霉菌等。

  ②有人认为寄生植物、食虫植物是自养型和异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③你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兼自养、异养于一身的生物种类吗?(寄生植物、食虫植物、绿眼虫等)

  ④你能举例说明自然界是否存在兼需氧、厌氧于一身的生物吗?(酵母菌等兼性厌氧的生物)

  ⑤你认为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应该是什么?

  ⑥“硝化细胞的代谢类型属自养型”,这一说法准确吗?

  自然界除了绿色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外,还有没有自养生物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这类生物就是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胞、铁细菌、硫细菌等。

  通俗地说,光合自养和化能自养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可自己养活自己,即不用吃东西,自己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这些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

  而光合自养与化能自养的区别在于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学能来源于太阳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学能来源于氧化无机物所释放出来的化学能。

  还要注意下面四个概念,即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自养型、异养型(为同化作用的一种类型)同化作用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通俗地说是别的生物养活自己);异养型包括腐生型(生活在无生命的有机质中)和寄生型(生活在活的生命体内或表面)。

  其实这部分内容并不难,但有一个地方学生要特别注意,这就是三种问法的区别,以硝化细菌为例:

  (1)硝化细菌的代谢类型是什么? 答案是:自养需氧型

  (2)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什么? 答案是:自养型

  (3)硝化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什么? 答案是:需氧型

  这三种问法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要细心,注意不要答非所问。

  高中生物教案 11

  课标要求:

  1.知道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典型病例。

  2.重点掌握染色体组的定义,并能分析关于染色体组的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染色体结构变异四种类型的示意图,建立起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的直观认识,并从本质上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进行区分。

  (2)说出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

  (3)阐明染色体组的概念。

  学习重点:

  染色体变异的基本类型。

  学习难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堂预学: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理: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 的数目或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 的变异。

  类型: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类型:

  包括 和

  重要概念——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 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一整套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容易混淆的概念: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1)二倍体:经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有 染色体组。

  (2)多倍体:经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 的染色体组。

  获得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 处理萌发的种子或者幼苗。

  特点:(优点) ;

  (缺点)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3)单倍体:体细胞中只含有本物种 中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蜜蜂中的雄蜂。

  获得方法:常用方法是 培养。

  特点:(优点) ;(缺点) 。

  4.人类有关染色体变异的遗传病的特点:

  21三体综合征:

  猫叫综合征:

  三.合作探究、展示

  1.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相比,哪一种变异对引起的性状变化较大一些?为什么?

  2.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3. 单倍体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吗?

  4.人工诱导多倍体时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处理成熟的植株可以吗?

  5.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配子中的染色体数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 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 属于几倍体生物

  豌 豆 7 2

  普通小麦 42 3

  小 黑 麦 28 八倍体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

  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情感与态度】:

  探讨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难点

  细胞分化的机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视频片断。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细胞分化的概念通过复习有丝分裂的意义——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应该在形态结构上相同的,但事实上呢?例如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都一样吗?展示人体不同形态的细胞。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画的形式解释细胞分化的动态过程。强调细胞分化的稳定性和分化的基础。思考老师的问题,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作出回答。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形态结构细胞的例子。

  (二)细胞分化的`意义与机理利用反向思维法,提出问题:如果组成多细胞生物的那些细胞形态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会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引出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提出问题,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为什么这些细胞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解释细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思考、讨论问题,作出回答:生物体各部分不出现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动的效率低思考问题,作出回应

  (三)细胞的全能性提出问题,既然分化后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和受精卵是一样的,受精卵能分裂发育为一个个体,那分化后的细胞可以吗?讲述斯图尔德所做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引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目前只能体现出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动物的干细胞概况。适当补充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根据课外知识,对问题作出回应。

  (四)课后练习

  略

  高中生物教案 13

  教学目的

  1、新陈代谢的概念(A:知道)。

  2、酶的发现过程(A:知道)和酶的概念(D:应用)。

  3、酶的特性(D:应用)。

  教学重点

  1、酶的概念。

  2、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的实验。

  教学方法

  自学与实验探索相结合。

  教学用具

  实验五、实验六所需用具和药品(见课本),光合作用反应式、有氧呼吸和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反应式的投影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第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一些知识。在第三章中,我们将学习生物新陈代谢的知识。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才会表现出其他生命活动。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那么,新陈代谢究竟是指什么呢?

  提问:请一位同学说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回答:略。)

  讲述:上面几种细胞器的生理功能我们都可以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出来。

  (教师放投影片: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有氧呼吸及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的反应式。)

  讲述:上述反应都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就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

  讲述:生物体内这些化学反应,在生物体内温和的条件下(常温、常压)很快就能完成,这全靠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作用。那么,酶的本质是什么?又有哪些特征?

  这些都是本节课重点探讨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酶的发现”。

  阅读后,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讨论后学生回答: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实验,其巧妙之处在哪里?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 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家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这一事实说明酶的本质是什么?

  3、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又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这一发现使酶的概念又扩展成什么?

  4、酶从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发展到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导致酶概念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回答:略。)

  讲述:从发现酶到认识酶的本质,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可见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科学实验可导致科学的发展,生产实践同样可导致科学的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实验,也要重视生产实践。

  酶既是生物催化剂,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

  讲述:过氧化氢(H2O2)在 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据测算,每滴氯化铁中的Fe3+数,大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子数的25万倍。从数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剂的容液中,Fe3+数远远大于过氧化氨酶的分子数。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回答:略。)

  讲述: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个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 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个试管中。

  (学生按实验步骤分组实验。)

  提问:

  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回答:略)。

  2、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强。)

  讲述: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实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 107~ 1013倍。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酶还具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索。

  讲述: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一种叫做斐林的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要观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你又怎么能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

  (回答:略,然后学生按设计步骤实验。)

  提问:

  1、哪个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再加热会出现了砖红色的沉淀?

  (回答:在加入可溶性淀粉的试管中。)

  2、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略。)

  高中生物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设疑:减数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吗?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

  高中生物教案 15

  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隶属于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的《遗传的分子基础》。通过学习第一、二章,学生从现象和细胞水平认识基因对性状的作用,本章学生将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本节通过科学发现史引导学生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有关证据,为学生后续学习本章后三节以及本册后续章节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掌握了蛋白质和核酸的相关知识。通过必修二前两章的学习,对基因已经不陌生。但遗传物质为什么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得以认识和掌握。学生对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充满兴趣,但如何挖掘实验背后的逻辑规律及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学生能力的增长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例,说明在只有RNA而没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评价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认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策略

  (1)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等教学策略。

  (2)采用插图、多媒体课件、分步演示等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教材、教参、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

  计算机、投影仪、黑板、教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引入

  教师:

  (1)孟德尔用

  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

  遗传因子的和其精髓是:

  (2)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在染色体上。

  学生:

  思考回答

  (1)豌豆、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性状、性状;

  (2)基因

  通过复习前两章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现象可以通过细胞和分子水平实验得到验证,科学需要严谨的论证过程。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教师:展示染色体结构模式图;

  (1)遗传物质是DNA?蛋白质?

  (2)为什么是DNA?怎么知道?

  (3)20世纪20、30年代,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遗传物质?你能否用学过知识解释?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学生:(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分子结构极其多样。

  (2)对DNA的认识仅到组成,对其结构还没有清晰的了解。

  激发学生认知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学生不仅关注DNA,还关注蛋白质是否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过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格里菲斯实验

  教师:实验材料?

  教师:介绍肺炎双球菌

  教师:细菌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想观察它的生长情况,怎么办?

  教师:R型菌和S型菌的区别?

  教师:展示格里菲斯四组实验过程

  (1)实验原理?

  (2)哪些是对照组?实验变量?

  (3)实验推论?

  学生:肺炎双球菌、小鼠

  学生:固体培养基

  学生:从菌落、荚膜、毒性判断

  学生:

  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对照组:1和2、1和4、2和3

  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转化因子。

  学生对实验材料应该有明晰的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两种球菌的区别。

  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原则、变量及推论。

  艾弗里实验

  教师:展示艾弗里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教师展示艾弗里实验过程

  (1)哪些是对照组?实验变量?

  (3)结果分析?

  (4)得出结论?

  学生:

  (1)谁是转化因子?

  (2)如果是DNA,则提纯后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蛋白质同上。

  (3)学生尝试设计

  学生:

  1和2、1和3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学生进一步明确该实验的变量、原则及结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师:仍有人对艾弗里及同事实验怀疑,原因是?

  教师:赫尔希和蔡斯继续努力,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这个实验材料?

  教师:介绍噬菌体及侵染细菌动态过程。

  教师:

  (1)研究方法?

  (2)为什么用此法?

  (3)亲代噬菌体如何被标记?

  (4)寄主细胞为何无标记?

  教师: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a:为什么短时间保温?

  b:搅拌、离心目的?

  教师:实验现象、结论?

  学生:蛋白质和DNA没有完全分离。

  学生:T2噬菌体

  学生:观察、理解

  学生: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学生:蛋白质和DNA组成元素有差异。

  学生: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培养噬菌体。

  学生:另一批大肠杆菌

  学生:保温利于噬菌体增殖;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释放。

  搅拌: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侵染的大肠杆菌分离。

  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无35S标记,DNA有32P标记;DNA是遗传物质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适当知识储备,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明确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学生明确实验环节的重要性,以利于更好地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教师: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吗?

  教师:展示烟草花叶病毒对烟叶的感染实验

  (1)对照组、实验变量

  (2)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分析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学生学会从特有的现象中挖掘事物的普遍规律。

  反馈总结

  教师:根据有无细胞结构,生物分为?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生物分为?

  教师:进行本课知识总结

  教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比

  (1)细菌培养场所?

  (2)实验结论?

  (3)联系?

  教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较

  学生: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DNA病毒和原核、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学生:回顾总结

  格——体内,艾——体外

  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

  研究目的、遵循原则一致

  学生:比较研究者、设计思路、应用技术、实验结论上的异同。

  学生明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将结构与功能、科技与科学整合研讨

  学生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材料、目的、原则、结果更加明确。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对三个实验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更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体外)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三、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P46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串,不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原理、实验变量及实验设计方法与结论。通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展示,变抽象学习为实物观察,加深学生对抽象生物知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教师注意情境铺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在反馈检测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效果良好。

  高中生物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力目标: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科技发展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说明酶的特性。

  2.难点:酶的特性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让学生观看视频:“生物酶牙膏”的广告,并展示课前找到的生活中所用的加酶产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应用如此广泛肯定跟其特性有密切联系。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来一起研究吧。

  (一)酶具有高效性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高许多,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教师: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正是因为酶的这一特性才使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设疑:酶还有什么特点呢?

  (二)酶具有专一性

  教师出示资料:

  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的范围比较广,比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还能催化淀粉的水解;

  多酶片是消化酶制剂,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症,每片含胃蛋白酶不得少于48单位,含胰蛋白酶不得少于160单位,含胰淀粉酶不得少于1900单位,含胰脂肪酶不得少于200单位。

  学生阅读后,讨论回答:

  为什么许多加酶产品中的酶有多种类型?这说明酶还有什么特性?

  学生:酶还具有专一性。

  教师: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举例解释酶的专一性。

  知识应用:小方早晨起来发现昨晚塞进牙缝里的瘦肉丝依然存在,为什么瘦肉丝还没被分解呢?

  学生:……。

  教师进一步设疑:许多无机催化剂能在高温、高压、强酸或者强碱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酶起催化作用需要怎样的条件呢?引入探究课题: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酶活性就是指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三)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由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背面的使用说明:用温水浸泡后洗涤效果更佳。

  教师:通过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吗?

  教师:请根据所学知识作出假设。

  学生:酶的活性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教师:如何检验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教师:大家说的很对。接下来就请大家分组讨论,设计该实验方案的。

  用幻灯片展示实验材料及用具,让学生6-8人为一组,根据实验材料及用具讨论详细实验方案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期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提示: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因变量是什么?如何检测?

  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并寻找错误,最终完善该实验方案。

  请学生根据此实验结论尝试构建数学模型:绘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函数曲线,并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

  知识应用:水果、蔬菜在冰箱中保鲜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

  教师出示资料:

  经测定,唾液的pH为6.2—7.4,胃液的pH为0.9—1.5,小肠液的pH为7.6。

  口腔温度和体温差不多,那么当我们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进入胃中以后,唾液淀粉酶还具有催化淀粉分解的功能吗?胃中的蛋白酶随食糜进入小肠后还具有催化功能吗?

  由学生做出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转换成“pH能不能影响到酶的活性”。请大家在课下设计“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并去实验室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实验。

  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的预期结果,我们知道了酶的催化作用一般要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这就是酶的第三个特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酶的三个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同时还一起设计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设计中一定要控制好变量,避免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及结论。

  【板书设计】

  酶的特性

  一、高效性

  二、专一性

  三、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课堂练习】

  小明刚放学回家,就看见奶奶拿着一袋洗衣粉往洗衣盆中倒了许多,然后拿着一暖瓶开水倒入盆中,盆中立刻起了许多泡沫。“您这是干吗?”“我给你洗洗你那个羊毛衫。”小明一看水盆旁边放着“雕牌加酶洗衣粉”。

  你觉得小明奶奶的做法对吗?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高中生物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方面

  1、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细胞是基本的 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难点)

  小结

  课后练习教师活动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问题引入,简单复习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举引起SAS的 冠状病毒为例,提出问题,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冠状病毒在那些细胞里面复制呢?

  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呢?)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举出一些实例)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单一个心肌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为什么呢?)因为细胞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使细胞能表现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个系统(分析略)。引导学生分析心脏、循环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等也是一个系统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 问题: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在细胞内)

  汇报冠状病毒的相关的资料

  阅读资料并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镊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4:例如疟疾、非典感冒等等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生物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尝试分析后面几个层次作为生命系统的原因。(着重引导说出多个组分互相配合影响成为整体)

  完成资料后的“思考与讨论”。

  七、板书设计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生物 生物类型生命活动基本特征说明

  草履虫单细胞生物运动和分裂

  人多细胞生物生殖和发育

  人多细胞生物缩手反射

  病毒非细胞形态的生物 入人体的淋巴细胞

  人人和高等动物免疫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结构

  层次概念 举例学生举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心肌细 胞5

  高中生物教案 1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简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设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着,ppt展示两组图片:

  (1)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它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2)荧光水母的图片,荧光水母因为它体内的“荧光蛋白”,使得它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课题)。

  (过渡)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二)资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拥有4种氨基酸,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四种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尝试归纳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种氨基酸都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共同点);R基不同(不同点)。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并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

  (三)动手操作,演示蛋白质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让一组学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问:

  (1)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2)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3)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4)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

  创设情景:观看蛋白质形成的flash动画。

  课件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种,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这些氨基酸是怎样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同学相互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五)巩固新知,归纳总结概念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概念图。

  (六)作业拓展

  课后调查资料:科学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四、板书设计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结构通式

  二、蛋白质结构的形成

  三、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12-12

高中生物教案07-13

高中生物教案03-30

[精选]高中生物教案06-20

高中生物教案01-03

高中生物教案【精】12-21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03-02

【推荐】高中生物教案09-19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09-05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