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线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6~p17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和读法。
教学难点: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生活中有哪些线?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
2、教师取出手电筒,打开电源开关,让光线射向远处。师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手电筒的光线了吗?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是什么线?你还在哪见到过这样的线吗?
3、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
(一)认识直线
1、体会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度量长度
2、概括直线的特征
(二)认识线段
1、出示火车铁轨图和公路人行横道线的图,仔细观察找它们的不同处。
体会火车铁轨看不到两端,而人行横道线可以看到两端
2、摸、看数学书封面一边,找到两端,估计它的长度,测量它的长度。
体会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
3、与直线对比,概括线段的特征
(三)认识射线
1、观察射灯发出的光线图,说这些光线有什么特点?
2、演示、观察电筒发出的光线。
体会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可度量长度
3、学生自己概括射线的特征
4、找生活中的射线
(四)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三种线的区别与联系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汇报整理
体会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线段
射线
直线
长度
有限
无限
无限
端点
2个
1个
无
度量
可以
不可以
不可以
与直线的关系
是直线的一部分
是直线的一部分
(五)三种线的读法。
教师出示三种线,让学生指出哪条是直线,哪能条是线段,哪条是射线。
线段读作:线段ab(或ba)
射线读作:射线ab
直线读作:直线ab(或ba)
师强调: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师:三种线的读法大家已经掌握了,那你能画出线来吗?
(六)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七)两点间的距离。
教师设计一个“小狗吃骨头”的情景(电脑演示)引导学生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细线摆出三条不同的路线,再将三条细线都拉直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两点间的线段比曲线和折线都要短。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之间敞开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大胆与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思维过程,能够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点拔者、组织者。
三、巩固应用。看一看,量一量.
(1)比较下面两组线段一样长吗?
师:同学们你们估一估,哪一条线段长?
根据同学们估的结果,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来确定自己估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2)下面两个图中的方框是什么形状?
师:同学们先猜一猜这两个方框是什么形状?再动手量一量,看观察到的结果和验证的结果是否一致。
〖练习设计意图〗看一看,量一量环节是告诉学生眼睛的观察与实际的测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所以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干扰。学生先猜一猜,然后再亲自动手量,使孩子们真正的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喜悦和享受,从而结束了本节课全部的教学任务。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材37—38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含义。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教学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小实验
出示图片《小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想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学生讨论、汇报。
2.画直线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二、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出直线的基本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三、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实际运用》
师:同学们还能找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应用的'其他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四、小结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五、巩固练习
过一个点可以画出( )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 )条直线;过三点至少可以画( )条直线,最多可以画( )条直线。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分类中感知平行线,并在生活情境中完善对平行线的认识。
2、在尝试动手实践中发现科学地平行线的画法。
3、在平行线的检验及相关动手操作过程中,感悟到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比较、抽象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突出在“做中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认识和根据要求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平行线”概念中对“同一平面”的认识和根据要求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二、 平行线的认识
(一)初步认识平行线
1、组织信息模块、通过观察、分类,初步认识平行线。
师: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展示)例:
2、教师引导学生分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可能:两条直线相交分一类 两条直线不相交分一类
师:相交的两条直线分一类,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又分一类。(画线部分板书)
3、揭题 。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这种现象(教师手示):(也许大家已经知道像这样的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二)在生活情境中完善对平行线的认识,突出“在同一平面内”。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平行线。请举例。(可以用肢体语言)
D、学生举例。
E、 在长方体中找。(揭示矛盾、发现问题)
F、 教师利用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
师:看样子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这句话有问题?怎么改就对了呢?(生尝试)
自学课本120页。(看书学习反馈中明确平行线的'概念,并交流平行线的相关知识。)
(三)练一练 :在图形中寻找和表示平行线。
小结。
二、画平行线
6、学生尝试画平行线。
7、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
8、独立思考、小组商议、解决问题、形成方法。
9、练一练a、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B、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0、 小结。
三、在平行线的检验中认识平行线的特点。
1、思考判断平行线的方法:观察一组平行线,它们是否互相平行?
2、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来。
3、反馈(学生有可能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测,也有可能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
相等等方法检测。但后者只是出于一种直觉。)
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来认识平行线的其他特点。
a、画出两个端点在平行线上的线段,可以画出几条?
b、画出最短的一条,有什么特点?
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平行线之间垂直的线段长度最短、都相等。利用这个特点我们也可以检验两条平行线是否平行。这些线段长度又叫什么呢?(自学书121页)
小结:刚才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总结。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各种种样的线,在学习各种各样的线的画法中感受到线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教会学生以线不为绘画语言表现自己的感受,并能运用线将画面组织好。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的线所具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作线表出丰富的画面,防止画面单调。
教学过程:
1、欣赏美术作品。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在欣赏中让学生感受线,体验线的不同表现力。
2、学生谈感受。
直线给人一种坚硬、挺拔的感觉。如高大的建筑、板凳等。曲线给人一捉柔软、流畅的感觉。如衣服、面料等。
3、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线。
4、欣赏P6、7的范画:
5、请学生在黑板上画这些线。
6、同学们说说这些线可表现什么,让学生谈感受。
太阳,光线,画苹果,毛线,打碎的玻璃,厚重的墙。
7、理解不同的线给人不同的感受。
直线给人有一种力量,笔直刚劲;曲线生动大方灵活多变;交叉线有厚度,给人一种亲密合作的感觉。
8、布置作业。
风景、交通工具、建筑、装饰、人物、小工艺品都可以表现。
9、学生作画。
鼓励不知如何下笔的学生大胆去表现。可把不会画的学生带到黑板前启发他的思路。
10、展示学生的作品。
将好的作品收集起来,让学生们欣赏。表扬画的有创新的学生。讲评时,重点放在线的'表现力方面。
教学反思:
本课注重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重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审美教育贯穿于课堂中。充分发挥各教学环节的作用,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希望能够充分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的热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我出示的线材作品中边观察,边分析找出了直线、弧线、螺旋线、蜗牛线、波浪线,听听音乐感受线。通过找找身边的线、用电线材料自己发明,观察课件中的自然物,体验人文环境中的线:建筑、服装,使孩子在观察体验中认识各种各样的线,并初步感受线的美感,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帮助孩子了解美术基本语言和知识,体验、感受线的美感及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用线的扩展与重复,重叠与交错,粗细与轻重,深浅与疏密的不同感觉表现不同的事物。引导孩子进一步感受艺术作品中线的美感及表现力,初步了解线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课题:
线的认识(教材16、17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难点:
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资源:
教师用书P46-48
教学建议要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启发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大胆地画一画,自主抽象出几何图形,从而自身得到一定的收获。
教学流程
(一)情境:
同学们:你们认识桥吗?认识激光灯吗?海平面呢?它们是什么线?
学生看课本主题图.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有关线的知识。
板书:线的认识
(二)合作
1、教师讲解“看一看”的.三幅画。
第一幅图:桥上的牵拉绳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线?
第二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第一种线一样吗?抽象出一些射线。
第三幅图:海平面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引出直线。(若学生认识困难可以改成金箍棒进行引导)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
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
(3)三种线的读法。
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3、说一说
关于这几条线路,你发现了什么?
生活中不仅有直的线还有折线,曲线,这几种中线段最短,所以: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的距离
三、检测
1、认一认,读一读
2、判断
(1)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
(2)直线线段射线都可以无限延长。( )
(3)一条直线长4厘米。( )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
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P17第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图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立足于引导、启发,让学生发现并说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拓展,再通过练习巩固即就是检测,让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但还是显得被动,因而只能说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设计说明
1、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教学设计的导入阶段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线,探究阶段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有了探究的欲望。
2、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只有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学生才能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刻,记忆的更扎实。本课时的设计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获取知识。如在感知三种线的特征的过程中,让学生画一画;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实际做一做,试一试。这些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进行有序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木板、图钉、硬纸条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
(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
师:很好,看来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直的线。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事物引出线,让学生感受线,并能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中的直线、射线与线段。
2、情境创设,初步感知
(1)认一认。
1)感知直线。
①创设情境,感知直线的'两端可以无限延伸。
(课件出示金箍棒情境)瞧,你们知道孙悟空手中的宝贝叫什么吗?(金箍棒)
激趣:谁来说一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
(抓住金箍棒可以无限变长的契机进行下一步提问)
提问:(课件展示金箍棒向两端延伸的情境)金箍棒向哪个方向延伸了?
金箍棒仍然在不断延伸,你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吗?为什么?
②找一找。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课件出示教材16页三幅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觉得哪种事物具有和金箍棒一样的特性?
设计意图:借助神话中的金箍棒引出直线,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直线的特征,加深对无限延伸的理解,让学生对直线形成直观感受。
2)感知射线。
师:激光射出的光线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和地平线一样吗?
(不一样,激光发射出的光线向一端无限延伸)
师:你是怎么表示出只向一端无限延长的线的特点的?
(把线的一端堵上,另一端不堵)
3)感知线段。
思考:地平线给了我们两端无限延伸的感觉,那斜拉桥上的牵拉绳给你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它的长度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斜拉桥上的牵拉绳的长度是固定的,不能延伸)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和斜拉桥上的牵拉绳一样长度固定的事物吗?
(一根小棒、数学书的边、黑板的边……)
(2)画一画。
提问:你能试着把这三幅图中的“线”画在纸上吗?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联系上面的交流收获,大胆地画一画,自主抽象出几何图形)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感知各种线的特征,使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合作探究,深入学习
(1)教师揭示三种线的名称。
教师在学生认识三种线的基础上,先组织学生写一写,再读一读。
(2)比较三种线的异同。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 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 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
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
让学生通过下图,从现实中的铁轨、斑马线、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
直线 线段 射线
活动二:“认一认”
a 通过活动,动手操作,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的
b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c 将三个图形进行对比,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活动三:“说一说”
注意: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一般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活动四:画一画,按要求完成。
活动五:练一练
a 第一题注意提醒学生有规律,按顺序的数:AB-BC-CD-DA
b 第2、3题,学生自己先估计,再测量,找出估计错误的'原因:视觉的影响。从而认识到,用测量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估计的正确性。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 认识直线
同学们,笔直的线里也学问!
电脑出示铁轨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中画的是铁轨,铁轨很长,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 (直线有什么特征? 直 没有端点 无限)
2、认识线段
电脑出示马路中的斑马线,引导学生观察
马路中的斑马线大约有多长?(师:不管是几米,他都有一定的长度,都可以度量出来,像这样的线叫做线段,它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你能不能画一条线来表示它?
(1)画一画
(2)说一说 (线段有什么特征? 直 两个端点 有限)
3、认识射线
电脑出示夜景图,学生观察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
(1)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 (射线有什么特征? 直 有一个端点 无限)
4、比较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图形 端点个数 延长情况 与直线的关系
直线 没有端点 向两端无限延长
线段 两个端点 不能延长 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个端点 向一端无限延长 是直线的一部分
5、认一认、说一说
(电脑出示各种直线、线段、射线)
6、线的读法
(1)直线 一条直线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直线AB,也可以把字母倒过来读作直线BA。如果用一个小写字母l表示直线,它还可以读作:直线 l
(2)线段 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 B
(3)射线 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 (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 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第一题(小结: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闯三关
第一关:填空
(1)______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它没有端点
(2)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 ______
(3)_______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第二关:数线段
第三关:从A点到B点,哪条路线最近?(课本试一试第2题)
(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9
一、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习漫画表情和动作,初步了解漫画语言,学习简 单的漫画创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观察、夸张、反差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漫画与生活 的关系,启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节和感受,用漫画语言来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生活中的幽默,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 个性。
四、教学重点
用夸张的方法设计幽默形象,表达思想。
五、教学难点
构思巧妙、幽默。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漫画书、画纸、画笔。
七、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带上自己喜爱的漫画书。 Ppt 欣赏几组四格漫画,让学生开怀一笑之余,观察这些漫画有什么特点。 (篇幅短小 轻松有趣) 四格漫画不是适宜承载太沉闷或是深刻命题的形式。比起那些,简练而幽默的剧情才是吸引读者的王道。三两可爱但个性鲜明的角色,辅助以从生活细节中提炼出来的小趣味, 就是绝佳的四格漫画。简单易读,四格漫画是不拘一格的。真正优秀的四格漫画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即使读者第一次接触作品,随手从中间翻开一页,依然会被不熟悉的人物和背景给逗乐,进而喜欢上。画风或是内涵都不是四格漫画需要着重考虑的东西,可以让人简简单单就喜欢上,才是四格的精髓。
引出课题《四格幽默漫画》
2、欣赏探究
Ppt:四格幽默漫画,就是以四个画面分格来完成一个小故事,短短的四格篇幅,涵盖了一个事件的发生、转折和意外的结局,让人会心一笑。 欣赏四格漫画名著《父与子》、《老夫子》、《加菲猫》并猜猜结局.
师:第一幅画是事情的起因;第二幅画是事情的发展;第三幅画是事情的高潮或转折; 第四幅画是事情的结尾。这个结尾一定要幽默、有趣,或是让人意想不到。
3、技法学习
(1)学画表情 展示一些五官的图片,请同学们按要求的表情组合,并画在纸上,请2位同学上台演 示。 欣赏小结,有趣的五官其实画起来很简单,要贴合情节,让人物表情更有笑点。
(2)学画动态 Ppt 展示人物动态线条,请学生加工成完整人物。
师:人物的构成分头、身、四肢,动作要注意平衡,比例可以夸张,服装、造型尽量 简洁。 请同学上台完成,台下同学在本子上练习,教师巡视。
4、互动绘画
师:四格漫画的技法很简单,我们都学会了,可是要画出“幽默”,那就要看你的'奇思妙想了。漫画源于生活,请大家看看老师的这幅漫画的前三幅,说一说,最后一幅要怎么 安排才有笑点。 小组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点子? 学生思考、交流,启发思维,并说说自己的创意。
学生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5、欣赏展示
完成的作品在投影下欣赏,大家欣赏有哪些幽默有趣的笑点。
师:今天看大家创作出这么多精彩有趣的结尾,让我看到了大家的聪明才智。我相信 大家一定可以把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事情,运用今天所学到的、有关四格漫画的知识画成 一幅幅精彩、有趣的四格幽默漫画。期待在不远的明天可以在各种漫画书刊中,看到你们 的漫画作品。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四线格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四线格的空间方位。
2、能积极参与活动,按要求在四线格里摆放图案。
活动准备:
课件:四线格、《幼儿操作》:《四线格里粘一粘》、有图案的磁力扣若干。
活动过程:
1、认识四线格
教师出示课件“四线格”图,“幼儿观察图上有几条线,有几个格?
教师小结: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上格、中格、下格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学汉语拼音时要用到的。
2、游戏:分房间
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请幼儿按教师的指令把小动物安排在四线格的不同位置上,进一步熟悉四线格的空间方位。如都是说“请把小动物放在四线格的上格”“请把小动物放在第二线上”等。
3、操作活动
幼儿取出操作单《四线格里粘一粘》,在粘贴页中选择相应的图片,按要求粘到四线格相应的位置:把小猴贴到四线格的第一线上,把草莓贴到下格,把小牛贴在第四线,把葡萄贴在上格,把兔子贴在第二线,把樱桃贴在中格,把蛇贴在下格观察讨论:看看四线格中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有什么规律。
小结:图片的规律是线上贴的'都是动物,格里都是水果。我们认识了四线格,那对我们今后成为小学生的时候学习拼音是有帮助的。
教学反思: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中,我一直以游戏的形式及商讨的口吻与幼儿交流,希望他们能从已有经验出发,在轻松、愉快的自主游戏的氛围中尝试、操作与探索,以小组赛的方式让幼儿学习,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对四线格的特点、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幼儿学习四格的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孩子们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应该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充分利用班级的活动区。使孩子们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2、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过程。
难点: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量角器。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
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多媒体投影汕头大桥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研究的内容:5.1.1相交线(板书)。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直观形象地给出了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
(1)教师动手操作:用剪刀剪开布片。在这个过程中握紧把手时,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成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2)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像成两条直线,就得到一个相交线模型。如图1所示。在七年级上册中我们已经知道∠1与∠2的和等于180°,所以∠1与∠2互补,再仔细观察,这时的∠1与∠2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不仅互补,而且互为邻补角。
设计意图说明: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自然而贴切。
这样安排既可以复习七年级上册中互补的知识,又为学习本堂课的新知识做了铺垫。
3、谈论交流
(1)让学生讨论教科书中第4页的“讨论”。讨论时所给的表格可以逐步呈现,先结合两条直线相交的图形,找出其中所成的角,寻找各对角的位置关系。
(2)讨论不同的角的位置关系,得出对顶角的定义,并提醒学生注意:①是两条直线相交而得;②有一个公共顶点;③没有公共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对顶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讨论后得出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说明:
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相等”这句话,学生很好理解,只是不知怎么阐述理由,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同角的补角相等”得出对顶角的性质。
4、初步应用
(1)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
(2)练习(补充)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相等的两角是对顶角
C、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②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为补角,则∠2+∠3=?
③如图2:直线a、b、c两两相交,∠1=60°,∠2=∠4,∠3=,∠5=?
设计意图说明: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补充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参考答案:①D②180°③120°、90°
5、小结提高
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下列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6、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9页习题5.1第1、2、7题。
(2)选做题:
设计意图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选择不同的作业。
①如图3: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已知∠AOC+∠BOD=90°,则∠BOC=?
②已知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四个角,其中的一个角为50°,求其余三个角的度数。
③如图4:AB⊥CD于点O,直线EF过点O,若∠AOE=65°,求∠DOF的度数。
选做题参考答案:①135°②130°,50°,130°③25°
(3)备选题:
①如图5:OA⊥OC,OB⊥OD,∠1=55°,求∠2,∠3的度数。
②两条直线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
三条直线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
四条直线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
X条直线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
备选题参考答案:①35°,35°②21=2(对)32=6(对)
43=2(对)x(x-1)=(x2-x)(对)
五、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旨在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导,以学生熟悉的桥梁两端斜拉的平行线和侧面的相交线等实景引入课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启发学生用比较直观的语言来叙述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精神。
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尊重与理解他人的意见,并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正确书写9个生字,正确认读“秦岭、无拘无束、飞驰、空旷、低矮、起伏、胸前、谜语”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感悟并想象作者所描写有关地平线的的画面。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初步感知 “地平线”的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谈谈自己对地平线的了解。
2.出示课件(从各个场景拍摄的地平线图片)
教师解说:清晨,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傍晚,夕阳从地平线缓缓坠落,广阔的大漠,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海洋……都能看到美丽的地平线,这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揭示课题。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关中大平原,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对地平线的认知比较模糊,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地平线的放映,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平线,从而感受它的美。】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读出的问题是什么、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3.交流所得、所获。
三、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1.课件出示词语,多形式认读。
秦岭 无拘无束 飞驰 空旷 低矮 起伏胸前
谜语 庄稼 收割 稀稀落落 隐隐约约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无拘无束 稀稀落落 隐隐约约
四、巩固识记,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秦”、稼”、“稀”,提示禾字旁做部首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4.提示“矮、伏、骗、折、胡”,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初识“地平线”。
1.朗读第1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读一读并画出描写地平线的语句,看一看课本上的彩图,伸出手指画一画地平线。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是什么印象?
2.汇报交流,以读代讲,想象画面。
(1)出示句子。
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有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丛在那里伏着。
(2)师生减字对比读。
师: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有线,
生: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有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师:看见树丛在那里伏着。
生: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丛在那里伏着。
(3)通过对比读,你脑海中浮想出什么画面?
3.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在书上找找答案。
(1)出示句子: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低矮的树丛和房屋稀稀落落的。
(2)读句子,想象画面。
总结:正因为空旷的原野,低矮的树丛,稀稀落落的房屋,童年的作者才视野开阔,一抬头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也不再平行,能清楚地看到那道很亮的灰白的`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象想象,语言文字似乎变成多彩的画面,变得趣味无穷。】
二、感悟第一次追寻。
1.朗读第二自然段。看到这道线,作者会想些什么?会怎么做呢?
出示句子:“啊,天到尽头了!”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
2.总结:是啊,作者该多么激动、兴奋呀!指导朗读,体会心情。
3.出示自学提示: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作者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画
出作者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并想象画面。
4.交流汇报。读着作者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三、感悟第二次追寻。
1.就在作者呆呆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作者的视野中。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2.全班交流。
(1)分角色朗读。思考:从作者与老人的对话中,想象他们各自的神态和动作。
(2)试着给对话填上表示心情的提示语。
出示句子: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我---------地问。
“天边?”老人------地说。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地方。去哪儿还远吗?”我------问。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老人------地说。
“地平线是什么?” 我---------地问。
“是个谜吧。” 老人------地说。
(3)分角色有感情朗读3-10自然段。
3.作者带着几分疑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作者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
四、想象地平线之谜。
1.自学提示:两次追寻失败了,作者想这地平线,还真是个谜了。它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寻,去解这个谜。想象这个谜到底是什么?
2.交流之谜
3.总结: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
4.多形式朗读11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的最后作者升华了“地平线”的内涵,赋予了它厚重的人生启示。教学中以读代讲,想象之谜,模糊感悟会更适合三年级学生。】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想象画面并画下来。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1篇)09-24
线的认识教学反思07-12
线的认识教学反思04-15
《线的认识》教学反思08-04
线与角教学设计09-17
相交线教学设计05-22
线与角教学设计03-23
线与造型教学设计07-08
《认识比》教学设计08-28
《线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4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