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08 15:30: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二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的文气和语势,学会运用譬喻和寓言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说明:“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是本文体现的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孟子“取义”、“养气”之说的本质(即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来。鉴于当代学生对孔孟之道的疏离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借钱穆、黄仁宇、鲍鹏山等知名学者作家对孟子的精辟独到的评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对作者及课文产生兴趣。花一定时间带领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孟子充沛的文气与酣畅的语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评传资料,让“亚圣”形象鲜活饱满,吸引学生切实关注孟子的道德诉求与人格取向并鼓励他们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找出躬身饯行孟子学说的例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本文生动形象的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养气”。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说明:本文所选孟子两章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第二阶段的对话体论辩文,较之《论语》式的语录体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诵读此二章并充分感受孟子“气盛言宜”的论辩风格同时从文中提炼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让学生能真正走近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不同于孔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对于“取义”、“养气”之说的解释不难传授,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传统儒家留给后世的这种高贵遗风,则需要教师细致真诚地引导。“孔孟”虽然常常相提并论,但两者之间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对《论语》、《孟子》等相关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与比较之后,学生方能略知一二。由于本文的重点并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师不必对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过多的延伸与拓展,而要尽量围绕孟子学说中有关道德实践与自我修养方面来展开教学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激发兴趣

  1、说自己“平治天下,舍我其谁”,骂别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话难道象是出自温良恭俭让的儒家学者之口吗?这人偏偏正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请同学回忆初中所学的孟子的相关知识,说一说自己对孟子的理解。

  2、教师将需落实的文学常识补充完整并进一步向同学介绍“你所不知道的孟子”,让大家了解孟子高度的道德自信及其对待论敌难免偏激的一面。学生当能回忆其初中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对孟子的了解多半仅限于“亚圣”、儒家代表人物等标签式概括。少数阅读面较广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一些独到的认识。通过学生回忆,教师补充,还原一个鲜活的孟子形象,激发学生对孟子其人其文的兴趣,有助于减轻对文言课文的畏难情绪,提起精神投入学习。

  朗读课文

  疏通文字

  概括要点

  落实重点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圈划课下重要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对疑难词句进行质疑。

  2、请同学分小组讨论串译课文,分别概括《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中心论点。

  3、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提醒同学思考“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并明确“舍生取义”乃人之本性正是作者“性善论”的体现,而“浩然之气”一文的观点也是孟子在“性善论”中提倡充分发展人性中的“四端”以完善保有人性的思想体现。

  1、通过课堂圈划落实字词解释。争取当堂掌握常用通假字:辟、得、与、乡、无、闵、辩;常见虚词:为、恶、以、而、于等;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等。

  2、学生容易将《鱼我所欲也》的论点误认为是“舍生取义”,通过串译课文明确论点应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3、从文中抓住原句明确“气”“是集义所生者”一定要有义和道的辅助配合,要在内心长期积累而不能靠外力刻意助长。孟子文章的重要特点就是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不通过反复朗读不能深解其味。针对文言篇目的学习,尤其针对高三年级的应考现实,教师仍需提醒学生对文言现象及时归纳、不懈积累。串译课文后的论点概括是否精当是对该文言课文内容是否落实的一种整体反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相关的思想主张。

  (这一环节是落实基本知识层面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程度确定课时长短。)

  分析典型

  片段

  揣摩精彩

  语言1、请学生选择自己比较欣赏的语句富于情感色彩地朗诵出来。让其他同学先猜一下这位同学为什么认为这些语句值得朗读,再由同学自己评价说明一下。

  2、引用历代文论家对孟子语言的

  评述,比如“孟子长于譬喻”,引导学生注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寓言人物的语气。1、《鱼我所欲也》中采用譬喻手法的第一节,采用排比手法的第二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寓言故事,都可能是学生选择的片段。明确譬喻、寓言、排比的特点和作用。

  2、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为例,欣赏孟子寓言中平白如话,极为逼真,生动风趣的语言。促进学生关注文本,结合原文谈感受,避免空泛、夸夸其谈、不着边际的玄想式鉴赏。

  (这一环节着眼于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读议结合

  深入探究

  落实难点1、请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将《鱼我所欲也》与本单元已学课文《论语》七则进行比较,在其中找出孟子传承孔子思想的证据,并加以分析说明。

  2、就已学的内容来看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并进一步从课外阅读中发现孟子不同于孔子的特点,总结孟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点拨:结合孔子与孟子的身世与性格,结合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1、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能在已学课文《论语》七则中划出相关原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食嗟来之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讨论孟子不同于孔子的性格与思想,在交流拓展思路。学生过去对孟子的认识一般较为表浅化、标签化,到了高三阶段,教师当就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做进一步的工作,提供文本进行细读只是第一步(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会学生从文本资料中提取同类论题、正反论点进行辨析是第二步;指导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一些心得体会、一二独到的观点、较为完整的思路,这是第三步。

  (这一环节着眼于提高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

  拓展阅读1、整理归纳本文出现的语言现象,做在作业本上。

  2、熟读课文,选择其一自行配乐朗诵并录制,同学间互相欣赏交流。

  3、选择阅读以下书目中感兴趣的一到两篇作品并写读后感(每篇300字以上)。

  (1)《道德文章》鲍鹏山

  (2)《王者师与大丈夫》鲍鹏山

  (3)《中国哲学简史·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冯友兰

  (4)《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孔孟》黄仁宇

  (5)《国学概论·先秦诸子》钱穆按照要求,及时完成作业,选择优秀作业供同学交流学`习。常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在每节课后都要强调,如有必要,教师可将语法要点提炼给学生。以录音的形式落实对每个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通过互相欣赏交流提起学生的兴致,认真对待这项口头作业。拓展阅读及读后感的撰写有助于打开学生视野并借文字表达促进思考的深入与严谨。

  思路点拨

  气势充沛、锋芒毕露、铺张扬厉、善于层层追问步步进逼,富于鼓动性——本文选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风格特征。教师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孟子论辩艺术上,结合写作训练展开课堂教学。从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导学生欣赏孟子辩才无碍、气盛言宜的文风,并进一步学习掌握这种手法在写作实践中的灵活运用。由于课文选段集中体现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师也可以专门安排课时,提供充分的背景资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促成学生交流思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孟子独立精神与高尚人格的养成与个人性格元素、社会时代土壤的关系,尤其是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如果有学生对孟子的逻辑与道德有疑问,教师也可以借机展开讨论,将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诸子百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务求让学生对传统道德伦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绝。

  练习举隅

  1、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中找出例证,简要说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孟子长于譬喻”,譬喻在现代修辞学中也被称为类比,请模仿《鱼我所欲也》中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可以选择下列某组观点中的一个进行尝试)。

  (1)、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完成练习后可参看《孟子·告子》中相关的辩论)

  (2)、内在的道德比外在的法制更重要/外在的法制比内在的道德更重要

  (3)、爱情比生命更可贵/自由比爱情更可贵/自由比生命更可贵

  3、在学习了本单元十七、十八课(《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之后,思考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文人志士的影响。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2、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充分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自学、点拨、阅读、写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说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加温,文火煮,青蛙死了;把一只青蛙扔进沸锅里,青蛙一跃跳出了沸锅,青蛙活了。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到孟子的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自由读、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和作用。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义。

  四、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问题?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经受磨炼的好处。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征于色,发于声)和客观条件(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悟读课文,写作延伸。

  1、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炼造就。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2、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同学们落笔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3、请你写出一些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七、课堂小结。

  1、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2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

  2、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标题,也是结论。

  3、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法和道理论证法。

  八、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归纳整理本课的字词,了解作者的观点、主张,并进一步熟背课文。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感悟。

  3、课外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第二课时

  (学习《鱼我所欲也》)

  一、导入新课。

  从《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我们领略了孟子文章语言的犀利,他的文章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事入手。他就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此引出下面的论述: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参考:手指(弯曲)不如别人,便知道讨厌它,思想不如别人,却不知道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不明事理。)

  善于运用比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字音障碍。

  2、请3名学生朗读课文的3个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板书本课中的生字、通假字,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画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画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分步品味。

  1、质疑与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文章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人要时刻保有“本心”,在生和义面临抉择的时候,要做到舍生而取义。(如果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也可以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再落实。)

  关于《鱼我所欲也》的论点,历来对“舍生取义”和“保有本心”这两种观点争论不休,其实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做到舍生取义;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贪利忘义的事来。另外,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第1自然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这个论点。但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见利忘义的人,这是孟子所不能否认的,必须对这种情况作出解释,于是有了第2、3自然段讲的有的人“失其本心”,这是对中心论点的补充说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辨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但在阐述过程中,孟子仍然强调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他连说几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如今却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之,意谓那些人本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后来为了自己的私利,丧失了他们的本性。因此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舍生取义的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

  (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1自然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两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可适当拓展孟子的“性善说”。《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状态。)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这也就是保有“本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理解掌握书下注释中的字词。

  第三课时

  (学习《鱼我所欲也》)

  一、复习检测。

  1、抽查朗读情况。

  2、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文章,体会文义。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1)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第1自然段)、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第2自然段)。

  (2)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时刻保有“本心”的人,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的做法。

  3、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的《谈骨气》。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

  重难易错: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法手段:

  1、学生个人识记;2、小组合作解疑;3、教师精炼点拨。

  生发问题:

  1、寻找例词,进行比较赏析,加深理解巩固。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分析检测:

  1、选择性提问;2、运用展台默写并纠错;3、作学案上精选习题。

  教学反思: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做到读,写,练结合,向45分钟要效率;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饱满的兴致参与到课堂的每个环节;

  3、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实现简单问题组内解决,难度问题充分讨论思考;

  4、教师要善于调动课堂气氛,把握学生情绪,精炼点评疑难问题,与学生做好互动。

  课后反思:

  1、古文教学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2、课堂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学生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驾驭课堂。

  3、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4、课堂上可以倡导探究性学习,有一些发散性思维的习题,但不能无度开放,要控制学生,把握进程。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孟子二章教学反思(精选3篇)

2.读孟子有感

3.《孟子》阅读答案

4.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5.an教学设计

6.an教学设计

7.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8.孟子经典名言名句摘抄

9.孟子名言集锦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