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秋水》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四、教学步骤设计
1、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和能力,但我们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庄子的文章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以语言的滋养。)
2、朗读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
承接导入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1) “叹”的内容是什么?
2) 为什么会“叹”?
3) 怎样写“叹”?
4) 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5) 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4、练习
堂上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练习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学而学,应是“古为今用”,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庄子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课文进行讨论后,可另从《庄子》中选择一则或两则较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秋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五、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习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习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
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
《秋水》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秋水》教学设计4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澹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澹毫桨丁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秋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 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 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 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多媒体投影)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介宾短语,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东面而视 脸朝东 东边
于是 介宾短语,在这时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
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5)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6)固定格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假设性的否定句)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7)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五、问题研讨: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开阔;河伯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
河伯也挺可爱。
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七、课堂小结:
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
【《秋水》教学设计5篇】相关文章:
3.秋水起落叶散散文
5.an教学设计
8.《故宫》教学设计
9.“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