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19 20:13:4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例》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比例》教学设计

《比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作业设计等)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平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 95米,宽60米。 学生作图。

  三、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 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让学生掌握两种比例尺各自的特点。

  四、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在咱学校校园的平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60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或平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师: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烟台到泰安有多远吗?需要什么条件?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 1∶8000000

  生:图上距离。

  师: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5.5 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8000000,也可以用

  5.5÷1/8000000=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米

  生4: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4.4小时

  师: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忽有一学生喊到:“老师,如果我们通过飞机来计算,那肯定是准确的,因为飞机可是走直线的吧!”……

  五、反思体验 拓展完善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六、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2、3

  教学后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足球场的平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让学生在画足球场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足球场平面图,到让学生计算老师到泰安的实际距离及需要的时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比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

  评价总结

《比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

  两张照片。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40页例3,

  2、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的关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课本上完成第40页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3、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完成后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问,总结全课。

《比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抓住解题关键进行熟练准确的判断,从而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与算术方法解答相比较,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师:谁能够说说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下题中各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指导学习题例。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7。

  在弄清题意后,把例5未完成的部分写完整然后比较这两种解答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抓住商一定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比例式解答的。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直接设所求问题为X。

  第二种解法是间接设,即解出X后,还要用X减3才是所求问题。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解答外,还能用其它方法吗?请用算术方法解答例7。

  学习例6

  师:请同学们在教材上完成例6后,再用算术方法解答。说说用比例解例6的关键。

  对比小结

  比较例5例6有什么不同?分别是根据什么关系来解答的?

  (强调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中的数量成什么比例,再根据题中比例关系找准等量关系,把其中未知数量用X代替,列出方程解答)

  算术解法和比例解法的比较和联系。

  观察算式(例5)

  练习巩固

  笔答题:教材117页1~3题。

  全课总结(略)

《比例》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习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习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习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习巩固。

《比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的第二教时,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两组数据判断相应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认识,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以及成什么比例的基本思考方法;“练习与实践”第8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继续练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的第一题让学生根据表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图象,先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再根据其中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第二题要求学生根据一辆汽车在市区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表示它们关系的图象。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进一步体会数学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练习与实践”第10题是一个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先让学生量出一幅平面图上相关的图上距离,再让学生利用给出的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教材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⑴教师谈话。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⑴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7题,明确要交流的主题:表中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班级交流判断的方法:一是利用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在次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量在变化中的不同规律。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一个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也是相同的;二是利用数量关系式判断,表格一:因为钢材质量:钢材体积=比重(一定),所以钢材质量和钢材体积成正比例;表格二:圆柱底面积×圆柱高=圆柱的体积(一定),所以圆柱底面积和圆柱高成反比例;利用图象判断,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象,如果是直线,则成正比例。

  ⑵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独立写出数量关系式,同桌交流。

  第一问:因为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一间教室的面积(一定),所以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成反比例;

  第二问:因为圆的周长÷半径=2π,所以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⑶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明确要交流的内容:判断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

  班级交流理解、完成题目的情况,进行“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的练习;反馈学生形成的正比例图象的情况;比较汽车高速公路和市区耗油量的不同情况,体会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⑷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分别量出学校到各个地方的图上距离,形成以下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学校-少年宫4厘米?米

  学校-体育场3.5厘米?米

  学校-市民广场2.5厘米?米

  学校-火车站7厘米?米

  多种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思: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00厘米;……

  解答:在多种书写形式的基础上,体会用“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的优越性。沟通和正比例之间的联系。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比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 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

  2.选择题:

  1.如果a = c÷b ,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 )对。

  ?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 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 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 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 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1、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 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比例》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比例尺(3)(教材第56~58页第3~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

  2.说说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之间的关系。

  【新课讲授】

  1.教授例3。

  (1)教师用投影出示教材55页的例3。

  (2)组织学生讨论:画出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确: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3)学生分组求出各图上距离,教师订正。(4)组织学生画出平面图,并在全班交流。

  2.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检查。

  【练习讲授】

  1.出示习题:小明家要搬新家了,他特别高兴。可是,他很担心新家离学校太远。小明的爸爸按比例为他画了一幅图,并且告诉他旧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900m。小明量得新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7cm,旧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cm。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算算新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吗?

  (1)学生根据手中的图纸,分小组研究用什么知识来解答,然后合作计算出结果。

  (2)学生汇报所在小组是怎样想的及利用了什么知识。教师要求学生每说出一步算式要说出理由,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求。

  方法一:运用比例尺。

  900m=90000cm3∶90000=1∶30000

  7×30000=210000(cm)=2100(m)

  方法二:运用倍比关系。

  7÷3=900×=2100(m)

  2.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的新家距学校比旧家远了不少,但小明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小明的新家比旧家宽敞。小明的新家按1∶200画出的户型图是这样的。

  教师:你能根据手中的图选其中的一间求出实际面积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计算出结果。

  (2)汇报求出卧室和卫生间的实际面积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这道题发现在比例尺的应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4题。

  教师:这是一幅七星瓢虫的放大图,那么它的比例尺的后项应该是多少?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答案:量得七星瓢虫的长度是2.5cm,2.5cm∶5mm=25mm∶5mm=5∶1。

  4.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8题。

  先组织学生独立练习,并在小组中交流。

  答案:3.6cm22.5cm9000km

  5.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7题。

  (1)教师用投影出示第7题。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3)小组合作讨论,指一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解:设兰州到乌鲁木齐在地图上的长是x厘米。

  1900km=190000000cm

  x∶190000000=1∶40000000

  x=4.75

  答:地图上两地之间的长度是4.75cm。

  6.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6题。

  (1)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在自己准备的地图上,选取两个城市。

  (2)组织学生量出两个城市在图上的距离。

  (3)根据比例尺,算出两个城市的实际距离。

  (4)小组交流,汇报。

  7.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9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

  ①根据比例尺,算出篮球场长和宽的实际距离。

  ②画出平面图。

  ③相互展示。

  8.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0题。

  (1)学生拿出自己测量房屋地面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使学生明确,先要确定比例尺,再计算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再画。(比例尺要根据平面的大小来定)

  9.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确定解题步骤。

  (3)小组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这里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200m比较合适。

  (4)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比例尺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比例》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

  教学目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填表

  完整说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1、练一练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

  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

  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5、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明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画一画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比例》教学设计10

  教学过程 :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l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什么是线段比例

  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16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 有一条。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 离。

  然后教师问:

  l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想:1厘米.的图上距离代表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50千米。)我们量出沈阳到长春的图上距离是5.5厘米,就代表几个50千米的实际距离。(5.5个50千米。)怎么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505.5=275(千米)

  之后,进一步提出:

  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样改写?(因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现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50

  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这条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

  教师板书出数值比例尺。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第49题:

  1.第5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学生图上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实际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

  2.第8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说说拖拉机站、电影院、汽车站和供销社离学校的距离。如,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距学校200米;拖拉机站在学校的西北面,距学校2500米。

  3.第9题,让学生先求出试验田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平面图,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图上注明比例尺。

《比例》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

  思考、讨论。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3、独立完成P30页第2、3题。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5、指导完成P30页第5题。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P31页第1题,说明清楚两地距离一般假设是直线距离,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P31页第2题,自己尝试独立完成。

  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试一试。

  练一练。

《比例》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300.4:0.21.8:0.9

  5/8:1/47.5: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新授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

  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4:()=():5

  3、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比例》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 …

  小组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

  100× 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 )=60(平方米)

  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 )=40(平方米)

  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总份数

  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7、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 :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8、教学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47/140=94(棵)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 =90(棵)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5 :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三 2、3、4、6

  反思: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也就是说,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班的保洁区面积如何分配”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例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二、挖掘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现行教材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教材,其中绝大部分的数学问题都是必要条件的问题,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数学教材显得比较薄弱,教学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适当让学生接触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性学习材料,除了引进有多余条件或条件不充分的问题,还要逐步引进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答案上开放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

  “按“3 :2分配”你读懂了什么?”这种开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空间,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验证了只有学生积极投入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三、挖掘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个性化解决问题

  教材呈现的方式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载体,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教师在呈现教材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思维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同样是5:2的条件变换另一个条件,就能解决更多不同的问题,“还能怎样变换呢?”的悬念,这种诱惑力,激发了学生探求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了新知的探究中。这个例子再次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喜欢的“学材”。

《比例》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 法:情境导入法、引导法

  学 法:小组合作、同桌交流、自主探究、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大比拼。

  师:经过一个多月的口算训练,相信,同学们的口算能力一定提高了许多,现在咱们进行口算大比拼,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

  1÷0.125= 2.5×4= 0.92= 3.4÷0.17= 1-0.14=

  3/5×10/3= 15÷5/8= 8-3/5= 1/4+2/5=

  (1)指名个别提问。

  (2)集体订正。

  师:看来同学们的口算能力确实有很大地提高,那么相信,今天这节课大家也能上出精彩,上出自信的,大家有这个信心吗?

  二、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数字宝宝2和3,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1)学生自由回答。

  (2)选择有价值的板书:2:3 2/3 和2÷3

  (3)师:数字宝宝6和9也想加入进来,你们能用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式子吗?(生说出2:3=6:9)

  导入: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比、比例这两个老朋友叙叙旧。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的复习

  三、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比和比例联系与区别。

  1、自主交流。

  (1)咱们都知道2:3是一个比的形式,那么究竟什么叫做比呢?我们还学了比的哪些知识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你能举例说出一个比例式吗?我们都学习了比例的哪些知识呢?

  (4)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交流。

  (1)共同看我们所举的比和比例的例子,你能从中发现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吧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体交流。

  指名几组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4、集体归纳整理。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方法都不错,整理的很认真,那么比和比例有哪些区别,我们再来一起整理一下好吗?

  师生共同整理比和比例的区别。

  比

  比例

  意义

  两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名称

  0.9 : 0.6 = 1.5

  前项 后项 比值

  内 项

  2 :3 = 6 :9

  外 项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整理完后,教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二)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1、师: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

  (1)结合课始处的2:3、2÷3和2/3让生说一说。

  (2)指名举例说明他们的关系。

  2、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引入化简比。

  (1)师:化简比和求比值是一回事吗?我们通过例子来说明吧。

  (2)师板书4:2/5分别让学生化简比和求比值。通过计算让学生说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不同。

  (3)师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4)及时练:(1)求出比值,并化简比。45:72 11.2 : 56

  (2)解比例: 2:8=9:X 1.25:0.25=X:1.6

  (5)指名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做。

  (6)集体评价。

  (三)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1、什么叫比例尺?我们学过的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

  2、怎么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四、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想用你们刚才复习的知识来解决它们吗?

  (一)、心中有数。

  1、把5克的糖放入100克水中,糖与糖水的比是( )。

  2、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甲数:乙数=( ):( )

  3、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它们的

  比值是( )。

  4、如果A×3=B×5,那么 A:B=( ): ( )

  (二)、慎重选择。

  1、5:7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3后,比值是( )

  A、15:21 B、5:7 C、5/7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3,那么乙数是甲数的( )

  A、 2/3 B、 3/2 C、1/2

  3、4:5能够和( )组成比例。

  A、5:4 B、 1/4 : 3/4 C、 2/5 : 1/2

  (三)、请你判断。

  1、2/5 既可以看作是分数,也可以看作是比。( )

  2、化简比就是求比值。 ( )

  3、4米:8米的比值是 1/2 米。 ( )

  (四)、爱的奉献。

  四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我们进修附小全体师生慷慨解囊献出自己的爱心,97名老师捐款8000元,2200名学生捐款38000元,写出老师捐款数和人数的比以及学生捐款数和学生人数的比?

  五、当堂检评,完善提高。

  1、填空:

  ①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甲数:|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数:|_____|_____|_____|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_______

  (2)乙数与甲数的比是_______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②—: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③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它们的比值是( )。

  ④如果A×3=B×5,那么A:B=( ):( )

  如果a:4= 0.2:7,那么a=( )

  2、P63第2题,解比例。

  (1)指名板演。(4人)其他在练习本上做。

  (2)集体评价。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七、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复习与整理

  2:3 2/3 和2÷3

  2:3=6:9

  (一)比和比例联系与区别。

  (二)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三)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比例》教学设计15

  课题:比例尺

  教学内容: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同学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激疑诱趣,引入新知:

  很多同学都喜欢脑筋急转弯,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让同学们猜猜:坐车从和平县县城到广州市,一共要用4小时,但有只蚂蚁从和平县县城爬到广州市却只用了5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蚂蚁可能在地图上爬。)对了。蚂蚁爬的是从和平县县城到广州市的图上距离,而人们坐车所行的是从和平县县城到广州市的实际距离。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操作计算。

  (1)画线段。

  让我们先来做个最简单的游戏——画线段游戏。我说物品的长度,你用线段画出它的长,行吗?

  ①橡皮长5厘米 ②铅笔长18厘米 ③米尺长1米

  咦?怎么不画了?(画不下。)那怎么办呀?快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1米画到纸上去?(可以把1米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这个办法不错。就用这种方法画吧。

  (重点: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因为需要所以产生。)

  (2)学生画完,集体交流。

  你是用图上几厘米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米的呢?像2厘米、5厘米、10厘

  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2厘米:1米、??)

  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其实像这样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这幅图的比例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及关系式)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图上距离(板书) ?比例尺。实际距离

  板书2厘米?5厘米?10厘米1米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同样是1米的米尺的线段图,为什么它的比例尺却不一样呢?(缩小的倍数不同)

  三、探讨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课前所说的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吗?原来坐车是从和平县县城到广州市实际距离约是300千米,而蚂蚁行的是5厘米的图上距离,怪不得只要5秒呢!那么,你能求出这副地图的比例尺吗?(学生做前先交流)

  小黑板出示:从和平县县城到广州市实际距离约是300千米,在一副地图上只画了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大家交流一下,谁能告诉大家首先要做什么事情?(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把千米化成厘米,也就是说我们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首先要把单位统一起来。)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四、应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

  1)和平县政府距我校直线距离约200米,可在和平县城的地图上只画了2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评讲:你是如何算得?结果是多少?(1﹕10000)要注意些什么?

  从1﹕10000这一比例尺上,你能获取那些信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厘米等等)

  2)填空并判别哪个是比例尺。

  把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画在图纸上,长画了10厘米,宽画了5厘米。

  (1)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最简比为(1∶20)。

  (2)图上宽和实际宽的最简比为(1∶20)。

  (3)图上周长和实际周长的最简比为(1∶20)。

  问: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最简比为(1∶400)。

  预设:学生可能填1:20,引导交流为什么错,计算纠正。

  追问:那这1:400是这幅图的比例尺吗?为什么?你发现了面积的比和比例尺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

  强调: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不是图上面积:实际面积,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五、介绍线段比例尺:

  像前面这些比例尺是用数值来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关系的比例尺,我们把它们叫做数值比例尺(板书),而像这样的比例尺,是用线段来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关系,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板书)你能把它改成数值比例尺吗?

  六、拓展延伸:认识精密比例尺

  画一个物品,如果用1:10 (缩小了)1:1(相同) 2:1(放大了) 画的图和实际的图比较结果怎样?(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1:1000、1:10、1:1、2: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的情况呢?你能猜出工程师是如何把直径5毫米的机器零件画在图纸上的吗?

  七、讨论: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相同吗?化简后的比例尺带不带单位?

  2)求比例尺时,通常要做什么?

  3)化简后的比例尺,它的前项和后项一般是什么形式?

  八、 巩固练习

  1、直径5毫米的机器零件,画在图纸上的直径是10厘米。它的比例尺是多少?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下面是小聪学习了比例尺后写的一段数学日记: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尺,我知道了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等于比例尺。老师叫我们找找比例尺的例子。我想:这岂不是小儿科吗。你瞧,我一口气就能说出几个来: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1:100;图上长和宽的比是1:5;图上宽和实际宽的比是1:2分米;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比是20:1.哈哈,原来比例尺就是这么简单!

九、自我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有什么收获呢?我们学会了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关系式、书写形式、比例尺的种类及转换、求比例尺的方法等,谁能来说一下?

  同学们的收获的确很大,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谢谢大家!

  十、课堂作业

  (一)填一填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 )。比例尺=():( )

  2、比例尺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3、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的比

  4、一幅图上用1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20000,它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它还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 )米

  6、如上图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化为数值比例尺是(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

  (二)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的工具。( )

  2、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3、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 )

  4、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5、一个小型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上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10 ( )

【《比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2.《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3.《比例尺的认识》教学反思

4.《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课件设计

5.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6.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7.an教学设计

8.an教学设计

9.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