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2 19:02: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相关联的两个量及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等。

  多媒体运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你能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吗?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1/3:2/54.5:2.710:6

  二、探索新知

  1、用ppt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4=B、3∶2=C、3∶8=

  D、12∶8=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6)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7)找比例。

  在这四副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猜想另外两副图片长、宽的比值。求出副图片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如:3∶2=12∶86∶4=12∶8

  3、(1)右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

  1、⑴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

  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⑵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5∶18和30∶364∶8和5∶201/4∶1/16和0.5∶21/3∶1/9和1/6∶1/18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4页到第65的“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两种数量保持积一定的变化,理解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的不同数学模型,提升思维水平;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思考、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正比例,怎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呢?

  (结合回答板书:相关联、比值一定、y/x=k)

  2、判断下表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表1:成正比例。买的数量扩大,总价也随之扩大,总价和买的数量的比值一定。

  表2:成正比例。飞行时间缩小,航程也随之缩小,航程和买的飞行时间的比值一定。

  表3:不成正比例。数量和单价的`比值不是一定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设疑引入(购买笔记本问题)

  (1)(出示表格)谈话:除了观察到这两个量的比值不是一定,这两个量还存在其他关系吗?咋们不妨一起来研究研究。

  (2)四人小组合作研究:

  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3、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3)全班交流。

  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

  单价变化(扩大),数量也随之变化(缩小)

  2、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两个量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推荐合同范本: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指出:都是用60元购买笔记本

  3、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①成正比例的量,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随之扩大,表3中,单价扩大,数量反而随之缩小。

  ②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比值一定,表3中,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一定。

  (4)谈话:刚才,咋们研究了数量和单价的变化规律,猜一猜,单价和数量是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自学“试一试”上面的一段话,可以轻声读一读,圈圈重要的词字。

  (5)交流:学生结合投影说说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2到3人)

  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我们就说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成反比例的量。(揭示课题)

  2、试一试

  师:我们继续来学习反比例,请看大屏幕:

  (1)(出示表格)学生读一读题目,交流:表格中有哪两种量,他们相关联吗?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同桌合作讨论(出示要求)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乘积都是72)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这个乘积表示一共运的水泥吨数,每天运的吨数×天数=总吨数(一定)板书)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略)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个反比例的例子,想一想,怎样的两个量是反比例关系?(板书:相关联、乘积一定)

  4、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上面两个例子,你也能像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那样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意义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判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

  (1)出示题目和要求

  (2)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3)再全班交流、评议。

  2、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依次交流3个问题

  3、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评议。

  4、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反比例?

  (1)用同样多的钱购买不同的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

  (2)一个人的年龄与体重。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4)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5)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机动)

  X×Y=55×X=Y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成反比例的量,只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家的房子要扒了,老师想买个面积大一点的房子,现在老师有两套房子的平面设计图,你能帮老师选择买那套房子吗?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出示投影)

  二.探究新知、

  1、计算

  师:下面就请你们来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课前我们已测量出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你们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并完成表格。

  师:在画之前,先看清楚要求。(课件显示):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2、展示交流

  你这样想?怎样画?请告诉大家。(学生展示交流)

  谁有不同的想法、画法?(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互相碰撞,提高认识。另外,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3、评析 感受感受比例尺的价值

  他们画得像吗?

  (指画得像的图片)问: 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请想一想,说一说。明确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是一定的,画出的平面图才逼真。

  (设计意图:思考图形画得象不象?为什么?产生认知矛盾,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4、揭示概念

  象这样,在绘制平面图时,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投影出示比例尺的概念。

  5、总结求比例尺时的注意事项

  (1)求你所画那副图的比例尺

  (2)求老师所买那套房子的实际面积

  三、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认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进行互化。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填空:

  1千米=()m=()cm

  60000cm=()m=()km

  千米化成厘米数,把小数点向()移动()位。

  厘米化成千米数,把小数点向()移动()位。

  2、导入:

  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比例尺。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二、自主学习(8分)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富源辽阔,有960万平方千米,怎样才能把她画在小小的图纸上:这幅图就要用1:45000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画在地图上。幸福路小学的面积也比较大,也要用1:12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缩小画在平面图中。下面,我们先来自主学习。(出示自主学习题目)

  学习内容:课本53页内容。

  学习方法:先独立看书,用笔画出重点,再回答下列问题:(5分钟之后,比一比,看谁能做对检测题!)

  1、(),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或=比例尺

  3、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的形式。

  4、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副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cm。这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请第4组的b1板演)

  5、一副中国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这是()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m或()km。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6、一副北京地图的比例尺是:,这是()比例尺,表示图上的1cm相当于实际的()km。

  学完之后,让每组的b1回答。

  最后再提问:观察对比,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不同之处?

  指名回答:数值比例尺不带单位;线段比有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并且线段的第一个端点上的数字是0,第二个端点上有一个带单位的数字。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形式不同。

  三、合作交流(12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用到缩小比例尺,把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画在图纸上,有时,也会根据需要,用到放大比例尺,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扩大,再画在图纸上,比如:在绘制比较精细的零件图时,经常需要把零件的尺寸按一定的比放大,再画在图纸上。再比如七星瓢虫实际长度只有5mm,本图就用8:1的放大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下面,我们来进行合作学习。

  1、一个零件的长为3厘米,画在纸上的长为6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它表示:图上的()厘米相当于实际的()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这是把零件()了。

  2、比例尺1:10和10:1相同吗?()

  比例尺1:10表示:(),是()比例尺,()项是1。

  比例尺10:1表示:(),是()比例尺,()项是1。

  3、比例尺的分类:

  按形式分()例如:()

  ()例如:()

  按用途分()例如:()

  ()例如:()

  四、质疑探究(5分)

  1、一副地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你能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吗?

  0600m

  2、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你能用数值比例尺表示出来吗?

  五、小结检测(10分)

  (一)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关于比例尺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1)数值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数值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二)检测:

  一、填空:

  1、1:5000000表示()

  2、5:1表示()

  040km

  3、表示()

  4、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把这个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是()。

  二、解决

  问题。

  1、一条跑道全长200米,在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8毫米,在设计图上用4厘米表示。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实际距离

  数值比例尺例如1:10000

  按形式分

  线段比例尺例如:

  缩小比例尺例如:1:12000

  按用途分

  放大比例尺例如:6:1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二、自主探究

  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四、独立练习

  巩固提高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五、总结评价

  生活延伸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学生交流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

  教法学法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吗?请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

  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

  2. 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交流反馈。

  (2)引出比例的意义,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6:4=12:8,也可以写成6/4=12/8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

  (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 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

  7. 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8.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页“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三、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比例尺计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四、总结评价,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认识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1000

  0102030米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例6时,以“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想、议论。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习,对比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作业设计等)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平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 95米,宽60米。 学生作图。

  三、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 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让学生掌握两种比例尺各自的特点。

  四、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在咱学校校园的平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60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或平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师: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烟台到泰安有多远吗?需要什么条件?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 1∶8000000

  生:图上距离。

  师: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5.5 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8000000,也可以用

  5.5÷1/8000000=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米

  生4: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4.4小时

  师: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忽有一学生喊到:“老师,如果我们通过飞机来计算,那肯定是准确的,因为飞机可是走直线的吧!”……

  五、反思体验 拓展完善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六、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2、3

  教学后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足球场的平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让学生在画足球场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足球场平面图,到让学生计算老师到泰安的实际距离及需要的时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设计: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种量中所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

  4.讲述: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5.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正比例。(板书课题)请阅读课本第62页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读,边读边画。

  再指名读。提问:你能读懂吗?

  在这题中,哪个量和哪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

  2.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3.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板书: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5.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2.谈话:如果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谈话:这是正比例关系式表达式,对这个式子要这样理解: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比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和成正比例。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2.完成补充习题。

  一辆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

  路程/千米355060708590……

  这辆自行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量吗?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3.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

  5.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1)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2)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3)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4)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谈话: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六、全课。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80=80=80……

  =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02-01

《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07-12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12篇04-06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0篇)04-16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11-27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04-21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04-18

解比例教学设计09-20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9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