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完成并检查预习任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
3.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师生共同评价,看学生是不是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1.谈读诵的方法和体会。
2.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1.小组交流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学习《题西林壁》
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老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学习《游山西村》
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配乐朗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1.老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布置作业
1.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手抄报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2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板书:
乞巧
乞—气
宵—霄
课后反思
1、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
2、未有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3、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要读通顺,读流利。
二、对照注释,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适当讲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出示画面和节奏提示,让学生自主品读,同桌合作读读听听
2、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诗人能表达的思想感情,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在熟读读的基础上背诵。
四、检查识字
五、练习
1、评一评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六、作业: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学会“浥”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读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是啊,离别是岸上的踏歌声,碧空尽的孤帆,离别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送别诗。
二、指导读诗《送元二使安西》
1.刚才已经有同学忍不住读出来了,看看每个字都写准确了没有。特别是这个字念yì(注音)。
2.诗是一定要吟诵的,我请同学们来推选任意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重点指导读好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试与老师的朗读比较 “元二”后有一个停顿。
3.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4.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浏览网页,学生自学)
5.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就更好了!
6.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1.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和元二是好朋友?
(“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2.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 也是一杯祝福的酒。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3.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窗外哪些景物,使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雨、客舍、柳)
4.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5.师生交流
6.自古人生重离别。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7、学到这里,你能体会到诗人和元二的情吗?(板书:依依不舍)
四、教学《别董大》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哪些景物?
3.“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
4.自由读。
5.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此景次情,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
6.为什么而愁?(为眼前的环境而愁,为前途而愁)
7.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对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五、结课
离别是岸上的踏歌声,是碧空尽的孤帆,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送别诗,感受一下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 一 课 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情境导入 ,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 ,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 二 课 时
(学习《绝句》)
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春雨》。
2、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1个多音字。
3、初步理解《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
预习要求:
看拼音读读古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1古诗两首
二、揭示《春雨》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2、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三、精读《春雨》
1、师范读,领读两遍。
2、指导看图,说说春雨的特点。
3、理解第一句:
时节:时令,季节。当:正当,就在。
乃:就。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
4、理解第二句:
潜:暗中,悄悄地。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指导朗读、背诵。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6、总结: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课堂:背诵古诗。
课外: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春雨》。
2、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诗意。
二、揭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2、解题。晓:指早晨。春晓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3、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4、简介孟浩然。
三、精读《春晓》
1、指导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
2、练习朗读古诗。
3、学习古诗。
学习第一句:
眠:睡觉。晓:天亮。
闻:听到。啼鸟:鸟的鸣叫。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都有鸟的动听的叫声。
学习第二句:
这句写得是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4、有感情地朗读《春晓》,注意读好停顿。
四、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
课堂: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外:
1、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请写下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
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
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
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
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
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猜谜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拴住腰。
2、指名说
揭题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诗人高鼎把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2、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村”。
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宇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1
读诗想画画,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复习生字词,写字指导
1、抽读生字、词卡片,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醉”这个字。
2、指导写“忙”字(方法同前)。
扩展活动
开展放风筝活动。
教材简析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难点:认识生字“醉”和书写“声、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交流学习收获。
⑶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事歌意思。
4.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
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工具书、反复朗读、质疑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具:
录音机、幻灯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学生试读,诵读。
2.听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哪知道的?
三、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1.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古诗?
2.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四、“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1.指名简介苏轼。说说诗题怎样读?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2.指名朗读诗句,注意咬音准确。
五、“明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同桌交流、讨论。
六、“入诗境,悟诗情”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诗句中体会到的?汇报、交流。
2.诵读诗句,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七、领悟作者巧用修辞,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1.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西湖景美的?
2.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八、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二、复习上节课的学法。
三、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四、自查释疑,读懂诗意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3.观察图片,感受画面之美。
五、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结合诗题,引导质疑:诗人遥望洞庭湖,望见了什么?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湖光秋月两相和”(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朦胧之美)
“白银盘里一青螺”(艺术之美)
六、反复诵读,体会诗境
1.轻声自读,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七、领悟作者巧妙的表达方法
八、拓展延伸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熟字带生字:
推──捕蜻──蝉共──黄认──诗
听──所意──童亲──立放──牧
②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所有放牧特草关闭闭路电视黄牛特童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⑴熟字带生字:
地──池明──阴错──惜情──晴雾──露。
⑵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荷花开。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四、课后延伸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小池惜晴柔
阴
露
六、课堂作业设计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放羊
牧:________
晴:________
惜:________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步骤 怎样设计古诗教学12-22
古诗教学设计思路10-05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06-30
古诗教学游戏设计07-24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07-04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06-01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08-30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21篇)05-25
古诗教学设计15篇08-18
古诗教学设计(15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