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06 13:12: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设计汇编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

  第三章平移和旋转

  一、图形的平移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

  2、性质:(1)平移前后图形全等;(2)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二、图形的旋转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三、中心对称

  1、概念: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点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基本性质:

  (1)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图形旋转的一切性质。

  (2)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中心对称图形

数学教学设计2

  5.1总体平均数与方差的估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总体与样本的关系,认识并体会统计估计的意义,实施办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与方差。

  重点、难点

  体会统计思想,并会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方差。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1、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总体是XXX,个体是XXX,样本是XXX,样本容量是XXX

  2、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

  3、方差的计算公式是

  二快乐自学:

  阅读教材P140—144完成下列练习。

  1、在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去推断总体的情况,这就是思想。

  2、用样本平均数、方差去估计总体的XXX然后再对事件发展做出决断、预测。

  3、在“说一说”及“动脑筋”中,分别是可以用样本的

  去估计总体的XXX、

  4、例题是通过计算零件直径的方差来得到机器两个时段的运作性能是否稳定正常的。

  三、巩固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7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综合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运用”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的组合数

  教学难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与它们的转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提出问题

  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

  分析问题

  方法一:直接测量(误差大)

  方法二:计算法

  解决问题

  自行车行进原理

  探究车轮转动的圈数与什么有关?

  探究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合作探究

  前齿轮转动一个齿,后齿轮转动几个齿?前齿轮走过2个齿呢?5个齿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汇报交流

  前后齿轮转动的什么数是相等的?

  结论: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后齿轮转数=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

  建立数学模型

  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车轮周长

  运用知识

  自行车车轮直径是0.8米,前轮是48个齿,后轮是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跑多少米?(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出多少种速度

  观察变速自行车

  变速自行车一般有多个前齿轮多个后齿轮,例如这款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合作探究

  出示书上表格,小组合作交流,并完成表格填写

  思考:蹬同样的圈数,前、后齿数比是( )的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为

  什么?

  汇报交流

  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 齿数比 ×车轮的周长,当车轮周长一定时,前齿轮数齿数:后齿轮数齿数的比值最大时,自行车走的最远。

  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数学教学设计4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数学教学设计5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再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现在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是对教师教学评估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上的错误。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归纳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到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7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数学教学设计6

  活动内容:10以内的环形计数

  活动目的:

  对环形排列的物品感兴趣。

  感知周围生活中环形数的现象,了解环形排列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数,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环形物品:如圆盘、花盆等

  2、引导幼儿发现环形物品的特点。

  3、盘子、自贴纸、纸、笔等。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思考:物品上面的东西有几个?要怎能数?让幼儿自由数。

  展出幼儿的结果。引导幼儿思考:同样的东西,为什么大家数的结果不一样?你们是怎样数的?

  请幼儿思考:怎样数才能准确地数出盘子上的图案?

  请幼儿围绕“有什么标记的方法”自由探索准确的计数方法,感受环形计数的要领。

  比一比、说一说什么方法又快又准确?

  引导幼儿交流: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环形排列?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环形排列?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笑笑、淘气、小斌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了贺卡的示意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谁画的像。

  1、出示图。

  2、观察图,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

  4、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他们是怎么画的?

  5、小组汇报

  笑笑:我画的图,宽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4厘米,长1、5厘米相当于实际的6厘米。

  淘气:卡片的长和宽的比是6:4、也就是3:2,所以,我画的图长和宽的比也是3:2。

  小斌:只要长比宽长一些就行。

  6、画的图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得出: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和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相等,二是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等)来画,画的图才像。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以量出原来的长和宽,再将它们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的像。

  活动二、画一画

  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全班交流。

  活动三、探究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汇报。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

  1、结合“掷硬币”的游戏,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体验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2、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抛硬币,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猜想:

  出示四个转盘:图

  猜测:转动①号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②③④号呢?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板书:可能性大,可能性小

  (2)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各做10次实验。

  (提示分工:一人转转盘,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其他人再转;小组学生轮流填表。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

  (1)汇报,全班交流。

  2、纸杯感受事件可能性有大小

  (1)猜想:抛出纸杯后,纸杯落地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桌交流并回答。

  (2)实验验证:

  每人重复做5次,并记录表中。投影出示落地的情况

  (3)、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

  3、摸球感知,进一步了解可能性

  (1)、出示盒子:出示问题:(要求:先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填写)

  分组实验加以验证、结论。

  (2)、讨论:(课本76页)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先让学生看清楚箱子里放的球的颜色和个数。

  ①填表②小组实验③结论。

  三、巩固练习:

  P76试一试。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列举出来并验证。

  四、评价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4、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掌握比的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比较多个物体的多少。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小组研讨,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猪、小兔盖盖房子的情境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用所看到的动画内容讲小故事给同学们听,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

  2、谈话导入: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观察动画处,组内交流。说一说动画片里的故事都讲了什么?

  小组交流:有4个萝卜、3个苹果、4只小兔、3只小猪、4根木头、4只小凳……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同样多"

  ⑴、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学生数一数)

  ⑵、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⑶、问: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4学生书空并齐读老师介绍等号

  ⑷、学生动脑筋:看看,动画片里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⑸、动手操作:学生用学具袋中的物品摆"同样多"的物品

  比如说:圆片和三角形

  3、理解新知

  ⑴、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兔,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小兔:

  小猪:

  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小兔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3大于号

  3<4小于号

  小组读写大于号与小于号

  ⑵、同桌相互说一说:动画片中还有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少?

  小结

  三、巩固就用,深化拓展

  1、找朋友,把同样多的连起来。

  2、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⑴、一个同学摆,同桌摆的和他同样多。

  ⑵、同桌合作,一个摆的多,一个摆的少。

  思考:想一想,怎样摆,我们才能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呢?

  ⑶、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3、比一比,谁多谁少。谁最多,谁最少呢?

  3、动脑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分清图片里物品的多少呢?

  考考你的眼力:

  4、填一填:

  A:7○34○93○35○810○1

  B:2>□6>□6=□□=8□<9

  5、试一试(四杯水的深浅不一样)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四、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多少",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

数学教学设计10

  活动目标:

  1、知道生病时不怕打针和吃药。

  2、认识数字1-5,并能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药瓶若干,任务单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讨论导入

  1、说说生病了怎么办。

  1、生病了怎么办

  提问:你生病时有没有打过针呢?打针时你怕吗?

  小结:打针是有一点点痛,但忍一忍病就会好了。

  2、说说自己生病的时候

  提问:生病的时候你吃过药吗?药是什么味道的?为什么要吃药?

  小结:吃药能治病,让你的身体快快好起来,所以生病了就要去看病,不要怕吃药,要做个勇敢的孩子。

  二、第一次买药

  我们小朋友都是勇敢的孩子,生病了都能不怕打针吃药。可是,娃娃家的宝宝说:我生病了,可我怕吃药!那我们一起来做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帮宝宝去医院买药。

  1、认识数字

  提问:看看每个药瓶上都有数字宝宝,请你根据上面的数字帮宝宝买药。

  2、师生共同检验

  小结:宝宝说谢谢爸爸妈妈帮我们买药。

  三、第二次买药

  宝宝说我们第二天吃的药没有了,请爸爸妈妈再帮忙到医院买些药。

  1、请你根据医生开的单子帮宝宝领药。

  2、请3名幼儿做医生,根据幼儿的任务单给相应的药,幼儿互相检查。

  3、请你根据宝宝的要求,把药送给相应的宝宝吃。

  小结:生病了,只有吃药才能更快的使病好起来。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简便算法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板演

  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引导学生比较,由于这两种解法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教师提问:在这道题里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第二种算法后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因此,第二种算法简便。)

  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写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比较简便。(板书课题:乘法的简便算法)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乘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这道连乘题如果依次计算,不容易口算得出结果。如果把后两个因数相乘,正好是10,再和第一个因数相乘,就可以很快地用口算算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质疑:

  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改成 ?

  3。练一练

  (二)出示例2:

  1。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规律反过来用,也就是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2。组织学生讨论:

  口算不容易算出结果,我们可以把16改写成哪两个一位数相乘?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回答: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第二种方法把它改写成 或 哪种简便?(显然前者简便,因此我们采用前一种。)

  3。练一练

  订正时提问:

  (1)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2)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教师明确:我们要有目的地把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使第一个一位数与被乘数相乘时得整十。

  三、巩固反馈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注意检查: 这题是否按原题直接依次计算,比较简便。

  2。同学们乘汽车去参观博物馆。每辆汽车坐45人,用3辆汽车送了2次才把所有的同学送走。去参观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3。商店运回1500千克水果糖,每10千克装一袋,每10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还知道哪些简算方法吗?

  五、课后作业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 22×6×5 15×2×3

  25×5×2 13×5×8 35×4×5

  11×5×4 26×4×5 25×4×6

  2。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5×16 35×14 22×25 24×15

  25×12 18×15 45×14 55×12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讨论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多种乘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2。通过挑选较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口述简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计算16×25有多少种简便算法?哪种方法更好?

  讨论过程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并口述简算过程。教师同时记录。

  3。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评价,选出比较简单的一(几)种方法。

  参考方法

  方法1:16×25

  =(10+6)×25

  =10×25+6×25

  =250+150

  =400

  方法2:16×25

  =(4×4)×25

  =4×(4×25)

  =4×400

  =400

  方法3:16×25

  =(16÷4)×(25×4)

  =4×100

  =400

  方法4:16×25

  =(4×4)×(5×5)

  =(4×5)×(4×5)

  =20×20

  =400

  方法5:16×25

  =(20-4)×25

  =20×25-4×25

  =500-100

  =400

数学教学设计12

  百分数(二)税率

  六(5)周

  教学内容第10页“税率”、做一做及练习二第6、7、8、10题,百分数(二)税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额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合作交流,引导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教学反思《百分数(二)税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 =30×0.05 =1.5(万元)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5、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教后反思: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告诉学生依法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的。还告诉学生去饭店吃饭的时候也可以索要发票等等,学生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教授利息时学生的表现。

  就这节课来看,课堂氛围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都能够主动学习,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很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计算技巧方面还有待加强,有的同学能够正确的列出算式但是结果却所错了,今后还要在计算上下功夫。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有几点感悟:

  1. 应和学生充分交流,具体感知,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虽然是知道的,但是又没有很深入的了解,所以当这些事物被拿到课堂上来时,又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急于要去研究它、解决它,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功,并且想获取同伴和老师的认可。所以,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同学们作了非常充分的交流,使他们对知识的感知更加的深入和透彻。

  2.课堂上要结合实际,体现价值,具有时效性。本节课的例题的设计结合实际,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税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镜子中的数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25—2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难点:

  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师用的示范镜子,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①出示镜子,引导学生照身边的物体,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②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发现

  ③全班同学汇报

  二、探究验证:

  ①用镜子完成P17“试一试”第(1)题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看和你的发现是不是一样。

  ②同桌互相合作,完成第(2)题,摆一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③帮助机灵狗:

  在观察机灵狗的发现,看看是不是对呢?

  三、巩固应用:

  1、完成P18“练一练”第1题

  先想想,再用镜子验证一下你的选择是否正确

  2、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使你们能看到图的全部

  四、实践活动

  利用周末的时间,收集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全班交流展览。

数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学生状况分析

  由于本班学生都处在农村,受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旅游过,这就导致学生对本次实践活动比较抽象、造成学生不同的思维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特点,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挑战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主动探索的氛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感悟举一反三的解决方法

  七、教具准备: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马上快到五一了,你们打算和家长一起外出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地方?有什么好风景?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让我们共同分享。 师: 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说起旅游大家兴趣这么浓,老师也很喜欢旅游,祖国的山山水水神奇秀美,蕴藏着好多知识,在旅游中,老师还发现会遇到好多数学问题呢!旅游中到底有哪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探讨旅游中的数学知识。(板书:旅游中的数学)

  二、模拟旅游、合作探究

  师:你们现在最想去哪旅游呀?(北京)可是要去北京这么远的地方,我们不能说去就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都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师:是啊,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看怎么样租车去最省钱?

  多媒体播放旅游情境图,并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一)探究如何租车

  1、生设计租车方案

  2、汇报租车方案

  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选出最佳租车方案

  师: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了这么多的租车方案,真了不起!这么多种方案,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案?说说理由。

  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算? 为什么?

  (二)介绍菜单

  同学们,解决完了租车的问题,接下来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吃饭问题。尽管是出门在外,我们可不要亏待了自己的肚子。为此,我特地提前做了调查。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这就是一家快餐店的菜单。

  师:请一位同学扮演服务员向顾客介绍本店的菜单,谁想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发现什么?

  (三)合理点菜

  1、师:本店的第一位顾客就是老师。老师点什么

  呢?共花多少钱?请大家都来帮我想一想,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1)师:假如你们一家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学生设计消费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

  (四)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三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吗?

  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四、活动延伸、设计旅游计划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其实旅游中还有其它的问题,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更精彩并富有活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比如:由学生自己来充当服务员,介绍菜单,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基本信息,也就是以往课堂中所说的条件。这样,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应用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能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

  在合理点菜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学生争先恐后地想为老师点菜,还说出了一些理由,比如:因为哪些有营养,还有哪些是老师喜欢吃的,还有的理由是哪些菜便宜一些等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当学生解决了为老师点菜的问题后,再提出“当你一家来吃饭时,怎样点菜最合理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实际上也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考问题,然后合理做出决策的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在课的最后,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感受这个活动,有利于知识的梳理,也便于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一个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我认为,差异不仅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只要我们能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和反思自我的机会,我相信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案例点评

  这节课体现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和谐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在课的开始,教师通过和学生的谈话交流,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本节课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独立思考、合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特别是在扮演各种角色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比如:在“合理点菜”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再比如:“合理配菜”这个活动,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一个个合理的配菜方案产生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也达到了高潮。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增长知识和才干。

数学教学设计15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较为单调。虽然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受限于篇幅,肯定会有部分知识需要数学老师脱离课本进行额外补充。但是,如今很多小学数学老师认为教材中所讲的知识已经足够,只是单调地对课本知识向学生进行解读与传授,认为只要将教材所含有的知识讲解完成就算是完成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这种缺乏补充课外知识的观念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2.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不足。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更新固有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创新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方法。但是,现在很多老师经过几年的数学教学积累后,就失去了对数学教学的激情与创新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同时,对新课程的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很多老师将传统的备课与新课程教学设计等同看待,认为教学设计只是一个形式,真正的教学在于随机应变能力,诸如此类的观念使得小学数学老师对教学设计存在各方面的误解。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存在失衡的问题,很多小学老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论理解较为透彻,但是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不强;还有一些小学老师教学设计的方法较为合理,但是缺乏必要的教学理论做指导,使得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数学教学设计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3.教学设计前的分析不够,致使教学目标定位失准。学生学习的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学习的体系分析是教学设计前需要教师考量的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前的分析到位、针对性强才能与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才能使教学设计满足教学目标的发展需要。但是,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汲取知识的能力把握不足,忽略了对学生的差异性分析,影响了教学设计的成效。

  二、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小学数学教师师资力量欠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欠缺,在很多乡镇小学,一位数学老师往往负责几个班的数学教学,有的还需要跨年级教学,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兼任班级的班主任,这样的情况使得小学数学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去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另外,在一些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地区,一位老师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任务,如数学老师兼顾地理教学,此类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老师的教学精力与教学注意力,加之有些高年级的知识对专业化的要求更高,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老师在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地有所偏差。

  2.对教学设计的管理流于表面化。小学对教学设计的管理对于数学老师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学校对教学设计的管理主要是对教师备课的情况进行检查,且检查的标准没有明确,往往是以老师备课的数量多少作为评判其教学设计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以数量作为参考的管理方式会使老师倾向于抄厚厚的教学备课内容敷衍了事,而不是真真切切地将教学设计融于教学的过程中,这种表象化的管理方式会使教学设计流于形式化而无法真正贯彻到教学中。

  3.小学数学教师的水平有所欠缺。除了小学数学老师的师资力量不足外,一些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小学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据对某一地区的调查显示,大专文凭的小学数学老师占总调查人数的58%,高职毕业的占15%,大学本科毕业的小学教师占25%,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2人。虽然学历与能力不可等同,但是,学历也是能力的一个重要参照,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师的整体学历较低。另外,学校缺乏对数学老师的在职培训。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比较高的职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知识,更新知识。但是,目前学校对老师的在职培训不够系统,缺乏成效,致使教师教学的水平始终停留在一个阶层,教师不能将新的技能运用到教学设计中,上述问题也就产生了。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将教学设计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对小学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同时,老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认真看待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数学教学设计汇编15篇】相关文章:

1.《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5篇)

2.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3.幼儿中班数学教学设计

4.数学教学设计:《连除应用题》

5.《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合集15篇)

6.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7.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设计

8.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