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1 04:33: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几条对子(对联、对句),能熟读成诵

  2、阅读短文《四季的美》,了解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及短文的叙述顺序。

  3、参加集体讨论,意思能表达清楚,能与别人合作讨论交流,适时适当提出自己的看法,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能具体、有条理地写下想对别人说的一件事。

  二、教学时数:

  (5课时)

  三、教学准备:

  一年四季的景色图。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复习学习过的对子,背一背。

  2、出示练习的对子,明确要求:

  1)、读出韵脚,读出节奏

  2)、比一比,谁用最少的时间把它们记下来。

  3、学生自由读对子,试着理解对子的意思,背诵。

  4、比赛背诵对子

  5、交流其他对子,指名学生写到黑板上。

  〈二〉、阅读短文,理解内容。

  1、独立阅读短文,借助工具书查词查字,理解短文内容。

  2、分小组学习,先读短文再说说每个季节的不同景色,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派代表说说每个季节什么景物最美。

  4、讨论说说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先说后写)

  5、说说短文的叙述顺序。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谈话兴趣

  1、请同学说说校园的环境。

  4、导入话题: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

  〈二〉、联系实际生活,拓展话题。

  1、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如何做好环境卫生,有何感受?

  2、说说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3、同桌交流、增强环保意识。

  〈三〉、小组内讨论:

  1、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环境生活。

  2、当清水变浑浊,空气被污染,草坪被践踏,墙壁被涂抹……你有什么想法?

  3、对于这种种不文明行为,你准备采取什么行动?

  〈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综合意见。

  〈五〉、各小组派代表就本小组的综合意见进行汇报,全班同学评议,说说哪个小组说得最好。

  〈六〉、课堂小结

  1、如何更好地做好环境保护。

  2、作业: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好环保。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作文兴趣

  〈二〉、交流启发,拓宽思路

  1、全班交流回忆最近自己做过的、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事。

  2、向小组成员说说自己最想告诉别人的事,要讲得有条理

  3、小组派代表在班上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事。

  〈三〉、读习作要求,明确作文要求

  1、选择的事必须是自己做过的、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

  2、选择的事应该是自己最想对别人说的。

  3、事情要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四〉、学生尝试作文,教师巡视辅导。

  〈五〉、评议学生的范文,提高作文水平。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续完成作文。

  2、完成练习册。

数学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认识“田”字中四个方位名称: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2、乐意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完成操作材料。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 动物图片 幼儿操作卡 铅笔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田”字格让幼儿观察它的特点。

  2、为了方便我们给这四个格子取了不同的名字。

  3、教师边讲解边出示名称“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让幼儿辨认。

  二、动物找家

  1、教师出示小兔它家住在“右上格”,请个别幼儿示范找小兔的家。

  2、依次找到其他三个动物的家。

  3、教师出示一排连续的田字格让幼儿找一找有规律的图像宝宝的.家。

  4、个别幼儿分别自由尝试,教师指导幼儿。

  5、教师小结。

  三、图形找家

  1、教师简单讲解,幼儿倾听:根据前面已有的图形按规律接着画。

  2、幼儿四散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幼儿共同讲评。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数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分钟

  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布置观察任务,

  明确观察要求,

  指导观察方法,

  2、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的资源

  3、组织交流与评价

  随机引发思考:从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4、引导小结

  活动二、从不同位置观察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学生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交流观察结果,检验观察方法。

  3、感悟小结

  这个大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前一次的初步观察体悟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观察,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差异资源”又为互动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7分钟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不断挑战。

  一、1、从正方体的三个面观察

  2、观察老师拼搭的两个正方体,想象后与视图连一连

  二、按要求摆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体会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想象与观察结合,学生初步感受图形与视图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1―2分钟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自我评价

  五、课后反思重建:

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假设的思路,理解假设的解题过程,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用假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

  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列式。

  (1)把720ML果法倒入9个相同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用600元买了5把相同的椅子,这种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

  指名口版式,并说说数量关系式。

  二、解决问题,认识策略。

  1.出示例1,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和刚才解答的问题比,这个实际问题复杂在哪里?

  引导:你是怎样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系?

  明确:根据“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可以知道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小杯的容是一是大杯的1/3”就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1个大杯容量等于3个小杯的容量。

  2.思考交流,探究思路。

  引导:现在有两种大小不同的杯子,这是解决题复杂的地方,根据题里两种杯子容量间关系的理解,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看哪些同学能想到办法。如果思考有困难,也可以画图看一看。

  指名交流想法,引导学生理解:

  (1)画示意图看,1个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9个小杯里;或3个小杯容量等于1个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3个大杯里。

  (2)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小杯,就是9个小杯,可以先求出小杯容量再求大杯容量。

  (3)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在杯,就是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大杯容量再求小杯容量。

  (4)假设每个小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可以列方程解答。

  小结:通过交流,虽然大家有借助画图的,有直接思考的,但基本上是两种思路:一种是假设把果汁倒入同一种杯子,或者全看作大杯,或者全看作小杯;另一种是假设每个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

  3.解决问题,体会策略。

  引导:现在你能解决问题了吗?请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

  学生列式解答并检验,教师巡视,选择不同解答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集体评析板演的不同方法,弄清各种算法中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讨论板演的不同方法,明确:检验时要看求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就是算出6个杯和1杯总量720毫升,小杯容量是大杯的三分这一。

  追问:这些不同的解题方法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用假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指出:解题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用了假设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大杯和小杯转化为同一种杯子,即使用方程解答,也是假设小杯容量为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实际上就是把1个大杯转化成3个小杯,这样就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

  三、应用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是怎样用假设策略的?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

  追问:为什么这道题假设全部买椅子而不是假设全部买桌子?

  指出:为了计算方便,要根据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合理选择假设。运用假设策略时,怎样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假设也很重要。

  2.做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指出:解决题这题时,要先弄清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假设正确地把两个数量转化成一个数量。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让学生填充并交流填充结果。

  提问:根据填充里的想法,这道题可以怎样假设?还可以怎样假设?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交流认识。

  提问:今天学习的实际问题为什么要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假设的策略有了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相对应页。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交流、倾听、分享能力。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一张、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把小朋友和小朋友说的话多读几遍,并认真完成下列内容,不懂的要反复思考,相信你一定会很棒的!)

  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你是怎么计算的?

  3.尝试完成90页做一做第2题,同桌互相说说同分母分数相加和相减怎么计算?

  4.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吗?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和分数有关的知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精讲多炼

  预习检查一:

  1.(出示例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师:兰兰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饼,妈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了8块,爸爸吃了3块饼,妈妈吃了1块饼,,也可以说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

  师:张饼表示的是(生:把一张饼同时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三块也就是张饼)

  师:张饼表示的是(生:把一张饼同时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一块也就是张饼)

  师: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两个问题吗?

  出示: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师:怎样列式解答?

  预习检查二: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1.涂一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圆里用红色表示爸爸的饼,用蓝色表示妈妈的饼。

  2.说一说:请你根据所画的圆来说说怎么计算?请左边的同学说,右边同学说。

  师:红色代表什么?(生:爸爸吃的.饼)这1块表示(生:这张饼的)(生:有3个)

  师:蓝色代表什么?(妈妈吃的饼)这1块表示(有1个)

  师指涂色的圆,所以(生:3个加上1个是4个,也就是)

  师:说说减法。

  生:3个减去1个等于2个,也就是。

  生:和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3个和1个直接加起来,也可以把3个和1个直接减。

  3.规范书写

  4.归纳法则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师:为什么分母不变?请联系你所画的圆想一想。

  生:把1个圆平均分成8份,平均分的总份数不变,分母也就不变。

  师:不看图就看这几个分数想一想为什么分母不变?

  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相同说明是分数单位相同,分母不变分数单位也不变,分子相加减,就是把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齐读)

  5.即时练习

  师:请同学们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下面各题。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习检查三:

  要求:同桌互相核对答案,左边的同学对右边的同学说是如何计算加法的,右边的同学对左边的同学说是如何计算减法的?

  比较:这两行的分数加法和减法有什么不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归类整理师: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布置作业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重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主题图,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能提出乘法问题吗?

  1、板书学生的问题。

  一共有几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松果?一共有几个萝卜?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动物?

  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解答。

  你能列出算式吗?63 36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说出算式的含义。6表示每盘有6个桃子,3表示有3盘这样的桃子,即表示有3个6相加。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像这样和同桌说一说。

  2、完成其余几道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订正,分别说出算式的意义。

  一共有几个松果?36或63表示6个3

  一共有几个萝卜?34或43表示3个4

  一共有几只小鸟?33表示3个3

  一共有几只动物?37或73表示7个3

  3、3个6和6个3的含义一样吗?

  3个6相加写成加法算式:6+6+6

  6个3相加写成加法算式:3+3+3+3+3+3

  所以他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但是可以写成36或63

  小结:你发现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计算?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即求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

  二、完成练习题

  1、连一连。

  说一说题意。

  注意:3个6,6个3 都可以写成36或63

  2、说一说

  都是23,但是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意思不同。有时表示2个3相加,有时表示3个2相加。有时既可以表示2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3个2相加。

  三、练一练

  1、看图列式

  说出图意,再列算式。37或73表示3个7相加

  24或42表示2个4相加

  2、摆一摆,说一说。

  重在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如:32 既可以表示2个3,又可以表示3个2,所以有两种摆法。

  32 ( 。。。 。。。)(。。 。。 。。)

  43 (。。。 。。。 。。。 。。。)(。。。。 。。。。 。。。。)

  25 (。。 。。 。。 。。 。。)(。。。。。 。。。。。)

  46 (。。。。。。 。。。。。。 。。。。。。 。。。。。。)(。。。。 。。。。 。。。。 。。。。 。。。。 。。。。)

  54 (。。。。。 。。。。。 。。。。。 。。。。。)(。。 。。。。 。。。。 。。。。)

  可以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来。

  3、每样东西各买了多少?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注意:训练学生完整的表达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松果?

  36=18(个) 一共有几个萝卜?

  63=18(个) 一共有几只小鸟?

数学教学设计8

  活动目标:

  1、知道生病时不怕打针和吃药。

  2、认识数字1-5,并能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药瓶若干,任务单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讨论导入

  1、说说生病了怎么办。

  1、生病了怎么办

  提问:你生病时有没有打过针呢?打针时你怕吗?

  小结:打针是有一点点痛,但忍一忍病就会好了。

  2、说说自己生病的时候

  提问:生病的时候你吃过药吗?药是什么味道的?为什么要吃药?

  小结:吃药能治病,让你的身体快快好起来,所以生病了就要去看病,不要怕吃药,要做个勇敢的.孩子。

  二、第一次买药

  我们小朋友都是勇敢的孩子,生病了都能不怕打针吃药。可是,娃娃家的宝宝说:我生病了,可我怕吃药!那我们一起来做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帮宝宝去医院买药。

  1、认识数字

  提问:看看每个药瓶上都有数字宝宝,请你根据上面的数字帮宝宝买药。

  2、师生共同检验

  小结:宝宝说谢谢爸爸妈妈帮我们买药。

  三、第二次买药

  宝宝说我们第二天吃的药没有了,请爸爸妈妈再帮忙到医院买些药。

  1、请你根据医生开的单子帮宝宝领药。

  2、请3名幼儿做医生,根据幼儿的任务单给相应的药,幼儿互相检查。

  3、请你根据宝宝的要求,把药送给相应的宝宝吃。

  小结:生病了,只有吃药才能更快的使病好起来。

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练习三。(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

  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口算卡片。

  教法:

  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

  练习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练习。(板书:练习三)

  2.口算下面各题。(投影出示)

  200×8=      17×100=      12×400=      16×200=

  42×20=50×60=14×200=15×50=

  二、基础练习

  1.复习旧知。

  师:大家还记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1:先把乘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非常好,有谁能说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吗?

  生2:把一个乘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并用它们分别去乘另一个两位数,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

  生3:也可以用列表法或数的组成计算。

  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法则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4: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生5: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

  生6: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7: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生8:把其中的一个乘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师:大家都记得啊!下面我们就来用它们解决问题吧。

  2.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8~39页“练习三”的第1、2、3、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做完后交流。

  第1题要让学生结合图形说说算法。

  第2、3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第7题要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巩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3.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交流。

  三、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共有24个班。运动会前夕,学校为每个班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又买了12套飞镖玩具作为奖品。

  请你算一算:

  (1)买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

  (2)买飞镖玩具需要多少元?

  (3)—共需要多少元?

  师:先估算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学生完成后,指名板演,教师明确答案。

  教师分别出示教材第39页的第8题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完成后,指名板演。教师最后要明确答案。

  四、师生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1:我巩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生2:我巩固了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生3:我现在算起来快多了。

  师:大家学得很不错,下节课我们学些什么呢?大家可以提前预习。

  【设计意图:通过整节课的回顾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使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习惯】

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的方向和距离平移。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准确地画出在方格纸上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方格练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带了智慧星,想得到吗?注意只有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表现好的同学才能得到,老师希望内为同学都能得到

  一、欣赏图片,引入课题。

  1、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老师今天带来些游乐园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播放课件,演示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的图片。学生看着图片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游乐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2、组织讨论。

  师:它们的运动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类吗?先同桌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师: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分?指名说。

  生:有些是直直的,有些在转圈,

  (相机奖励智慧星)

  4、揭示课题。

  师:像缆车、滑梯、小火车等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

  师:而像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等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板书:旋转)

  做一做:要求学生做一个平移和旋转的动作。也可以由教师发出口令,学生做(如:向上平移、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和区别,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

  1、学生动手操作。

  师提要求:将你的数学书在桌子上平移,你能把书怎样平移呢?

  找学生上讲台演示(对的给予奖励)

  (1)师: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有很多。老师这有一组物体的运动图片,你能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师:课件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平移和旋转运动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学时通过展示物体运动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三、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一)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朋友小白兔搬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把家搬到哪?

  课件出示小房图

  2、判断方向。

  (1)提问。师:小白兔的家是向什么方向平移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先小组讨论。

  (2)汇报。指名说并说出

  (3)小结:箭头是用来指明图形平移的方向。

  3、判断距离。

  (1)设疑。师:小房子平移了几格?指名说

  师:你同意刚才谁的意见?先小组交流。

  (2)合作交流。

  (3)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出自

  (4)小结: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多少格,只要在图上任意找一组对应点或对应线段,数一数它平移了几格,这整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平移后的图形形状不变。

  3、强化练习。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结合平移运动的特点,设计小白兔搬家的故事,将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两部分知识串联起来。】

  (二)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试一试”。第三题

  师:你们也想试一试吗?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画,确定画法。

  (2)学生独立画,两名学生台上画。

  (3)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4)集体判断画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动手画一画,让学生参与到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学习,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增强自信

  (三)、延伸拓展探究图形的平移

  1、数一数:数方格

  (多媒体出示小鱼移动)

  小鱼在蔚蓝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玩,多快乐呀!

  那么请同学们,在格子图上找出小鱼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你是怎么看的?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可以看某一个点,鱼头移过了几格,小鱼就平移了几格,也可以看尾巴。)(多媒体演示,点住某一点闪亮,往前移)

  2、试一试:同学都会数方格了,现在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在方格图上怎样画图形。

  3、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先出示三角形图,再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请学生上台操作先找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接。多媒体演示三个点移动,再连接)

  4、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学生独立画在方格本上)

  四、拓展训练赛一赛:快速营救大熊猫行动

  现在有一个紧急任务请大家去执行,大熊猫保护者在深山发现了一头病重的大熊猫,发来信息,要求医护人员迅速前往营救。路线图是这样的:从营地出发,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1格,再向左平移2格。

  生:小朋友们想参加营救活动吗?好,现在让我们两人合作,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到达,成为第一组营救者。给于一定的时间。

  师:让做完的同学到站台上展示(对错暂不管)

  (这两位小朋友,合作默契,反应灵敏,最先到达了目的地,为挽救大熊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们授予他们英雄奖章)

  师:对没有完成的同学,以示鼓励

  (同学不用灰心,相信有你们的热情参与大熊猫会很快好起来的)

  师:多媒体显示大熊猫图所在地和同学做得对照,做错的同学找原因。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熟悉和喜爱的事物运动,如: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等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步骤,把抽象的概念变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使学生认识、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去比较和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在方格纸上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比较容易,而判断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通过设计疑问,练习,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达到理解和共识,同时做适当的演示,从而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12-13<<因数和倍数>>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明确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以及热爱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特别想听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你们愿意唱给老师听吗?

  生:(可以)生唱。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妈妈姓什么吗?

  生:我妈妈姓马。

  师:我们叫她马阿姨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能用马阿姨和陈果说一句话吗?

  生:马阿姨是陈果的妈妈,陈果是马阿姨的儿子。

  师:能不能单独的说马阿姨是妈妈,陈果是儿子?

  生:不能。因为他们不能分开,必须说谁是谁的妈妈,谁是谁的儿子。

  师:其实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两个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他们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那就是——《因数和倍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想知道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生2: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生3: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

  师:这些问题是老师告诉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学习?

  生:我们自己学习。

  【评析:用学生最熟悉的歌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此从熟悉的母子或父子关系出发,让学生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体现了数学来源与生活。】

  二、自学引导

  1 、请同学们带着想知道的问题先自学教材12-13,然后完成学案一

  2 、检测自学情况

  (一)、填空

  (1) 3×4=12

  3是12的( ) 4也是12的( )

  12是3的( ) 12也是4的( )

  2×6=12

  2和6是12的( ) 12是2和6的( )

  1×12=12

  1和12是12的( ) 12是1和12的( )

  12的因数有:( )

  (2) a×b=c (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a是c的( ) b是c的( )

  c是a的( ) c是b的( )

  (二)、判断

  (1)、因为0.8×5=4 所以0.8是4的因数。( )

  (2)、因为3×6=18 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

  (3)、因为24÷6=4所以24是6的倍数,4是24的因数。

  (生自学并完成学案一,师指导)

  师:有谁愿意把你的学习作品展示大家。

  生:展示学习作品。

  师:看了张江楠的学习作品你想说点什么?(没有学生举手)你们没有问题,那老师有问题请教你们了。

  师: 在 a×b=c 中, 为什么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生: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因数和倍数只是整数(不包括零)

  师:请同学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因为0.8×5=4 所以0.8是4的因数。( )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因为0.8是小数不是整数。

  师:因为3×6=18 ,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因为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师:因为24÷6=4所以24是6的倍数,4是24的因数。

  生:对

  师:请读 a×b=c (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a是c的( 因数 ) b是c的( 因数 )

  c是a的(倍数 ) c是b的( 倍数 )

  生:齐读。

  师:通过你们的自学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你们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

  生:会

  师:我们试试行吗?

  生:行

  师:来个大的,还是小的。

  生:来个大的。

  师:30可以吗?

  生:可以

  师:学号是30的因数的请起立,(不完整)看来找一或几个不难,要找得既准确又完整,就需要方法了。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去探究。

  生:有

  师:那好,你们4人小组合作找出30的因数,并完成学案二。

  【评析: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学案,体现了学在前,老师指导在后,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这样通过自学----完成学案---适时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三 、合作学习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 、小组合作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有乘法和除法两种,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再组内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 )×( )=( )

  ( )×( )=( )

  ( )×( )=( )

  ( )×( )=( )

  ........

  30的因数有:( )

  ( )÷( )=( )

  ( )÷( )=( )

  ( )÷( )=( )

  ( )÷( )=( )

  ........

  30的因数有:( )

  (1)你们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2)你们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怎样才能做到既准确,又完整的?

  (3)你们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找到什么时候为止?

  2、小组汇报

  生1:30的因数有(1 2 3 5 6 10 15 30)

  师: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生1:1×30=30找到1 30

  2×15=30找到2 15

  3×1030找到3 10

  5×6=30找到5 6

  生2::30÷1=30找到1 30

  30÷2=15找到2 15

  30÷3=10找到3 10

  30÷5=6找到5 6

  ........

  生5:从1开始去乘一个数等于30的两个数就是30的因数。

  生6:用30除以1到它本身能整除的就是30的因数。

  生7:从1开始有序成对找到重复或接近为止

  3 、引导学生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从1开始用乘法或除法有序成对的找,找到重复或接近为止。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级发及发现归纳其特点,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四、目标检测

  1、 找36、28的因数

  (采用师生对口令方法,强调重复写一个)

  2、先找出下列各数的因数,再观察这几组数据你有什发现写在括号里。

  8的因数有:( )

  11的因数有:( )

  15的因数有:( )

  24的因数有:( )

  你的发现是( )

  3你的学号是( )

  你学号的因数有( )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习作品并汇报

  生1:我发现了每个数的因数都有1。

  生2::我发现了每个数的因数都有他本身。

  ........

  生6: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生7: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因为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生齐读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游戏:

  师:学号是25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48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18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1号你为什么不坐下

  生:因为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坐下了还要起立。

  师:同学们想挑战老师吗(想)比老师叫起立的人多。

  生1:30的因数

  生2:学号有两个因数的请起立。

  生3:学号有三个因数的请起立。

  ........

  生7:学号有因数1请起立。

  生8:学号因数最大是自己学号的请起立。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归纳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并不是难事,而对“一个数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让学生做练习的同时发现规律,同时通过游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实现了巧练、活练,真正把数学运用于生活。】

  五、总结反思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还有不懂的小组内讨论。

  【总评析:本节课总的可用六个字来概括,“引拨补、疑思用”师,即,教师:引——拨——补;学生:疑——思——用。学生通过自学,教师引导,产生疑问,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领悟,再加上教师的点拨,让全体学生进行反思、掌握学法、建构数学模型,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拓展提高,经历了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节课“虽已毕,但趣犹在”,留给我们回味的很多。】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30的因数有:1 2 3 5 6 10 15 30

  有序 成对 准确 完整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已认识大部分的真分数,为了引出和帮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材创设了“分饼”的情境活动,并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通过直观了解,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从而较全面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总结“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分数可以分为3类的错觉,应在学生总结“真、假分数”的特点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加以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理解带分数与整数的联系。

  能力目标: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德育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懂得知错就改,公平、公正、同学之间合作共进,使自已的生命之花有价值地绽放;教育养成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心育目标:能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学习有浓浓的兴趣,使之乐学、爱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饼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圆形纸若干片、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提纲:

  1、自学数学书第37—38页内容。

  2、记下你的收获和你的问题。

  3、尝试解决课后习题。

  4、创编习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1、出示课件:在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他们走到一个村口,感到很饿。这时八戒主动提出为大家化些斋饭。由于猪八戒礼貌待人,得到村民的同情就给了他4张大饼,他乐巅巅地往回走,边走边闻那饼散发出来的诱人的香味,实在忍不住就吃了一张,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化作飞鸟跟踪他的悟空看得一清二楚。猪八戒回到师傅跟前,还没开口,悟空揭发到,呆子你在路上已经吃过饭了,剩下的东西没你份了。唐僧一听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和颜悦色地说,悟空原谅他吧,八戒饭量大再让他吃些吧!这时八戒低着头羞愧地拿出饼,悟空大吵着这回可得平均分!猪八戒面对这3张大小一样的饼,要分给四人吃,四个人该怎么分才公平呢?他摸了摸头,想了很久也不知所措,这可难住了猪八戒。同学们,我们快来帮帮已经认识错误的八戒想个办法好吗?

  2、提出问题:3张大饼怎样能够平均分给唐僧师徒四人呢?每人得到大饼的多少张呢?3、揭示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在一上课开始,通过讲学生听熟悉的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来创设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欲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究与思考。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23分钟)

  活动操作一: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10分钟)

  1、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多种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去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2、各小组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指名回答)

  第一种分法:把一张一张的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张饼的,共分一张饼的。并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第二种分法:把3张饼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也是张饼,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3、演示学生两种分法的图片:

  4、请观察,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分子比分母小,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像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一动,想一想,说一说,在整个活动中感受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上台演示不同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大胆发言回答问题的能力。)

  故事:同学们帮助八戒解决了这一难题,八戒打心眼里感谢同学们,同学们想对八戒说点什么吗?(猪八戒你要知错就改,别再贪吃,要多孝敬师傅,团结师兄。)猪八戒一定会牢记同学们的忠告的。就请大家看他的行动吧。不知不觉到了傍晚十分,这次八戒去化斋,牢牢接受教训,把化到的饼紧紧抱在怀里,把鼻子撅老高老高,生怕闻到香味又控制不了自己贪吃,他这次有很强的抑制力,把化到的饼原数不动地拿了回来。师傅看到八戒有这么大的进步非要奖励八戒,让他多吃一张饼,可八戒坚持要做到平均分。于是八戒一数共有9张饼,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脑子里不停地想应该怎么分,才能做到平均分呢?这个问题又难住了可爱的八戒,大家愿意再伸出友爱之手助他一臂之力吗?

  活动操作二、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13分钟)

  1、提出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

  2、小组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老师巡视并进行指导。(指名回答)

  第一种分法:把9张饼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9张饼的,就是张。

  师:观察,你能发现什么特点吗?跟刚才我们认识的真分数有什么不同?(分子比分母大)所以像这样的分数叫假分数,然后板书:假分数让学生按照这个特点试说几个假分数。

  第二种分法:先把8张饼分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2张饼,再把另1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张,每人共得2张加上张饼。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分法的结果:2张加张,如何来表示?让学生进行讨论,像这样一个整数带着一个分数的数,叫什么分数呢?然后板书:带分数。然后出示写作:2,读作:二又四分之一。并让学生跟读。让学生列举几个带分数并读写。

  4、提出跟2是否相等?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两种分法得到两个分数,因为分法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分数是相等的。

  5、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两个概念。让学生自己对真假分数的加以区别,总结各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特点:分子比分母小

  像、,,,…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特点: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比分母大。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像2,1,…这样的分数叫作带分数。带分数大于1。

  (设计意图:由活动操作一做了铺垫,学生能够独立地操作第二个活动。所以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特点。)

  三、练一练。(11分钟)

  1、课堂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谜语:根据所给词语猜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属于哪一类。

  七上八下百发百中 九九归一举一反三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这样的练习既注重了基础,也可以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会的回答积极性。同时也进行了知识的整合。)

  5、创编习题展

  (设计意图:给学生编空间,让学生根据预习所得,学习所思设计习题,通过此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堂总结。(3分钟)

  1、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新的朋友,它们分别是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你能介绍你新朋友的特点吗?

  2、交流体会。

  五、家庭作业

  任选其一:

  1、请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下今天的收获。

  2、设计一份自留作业,对本节知识加以巩固。

数学教学设计13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29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 教材分析

  1.“简单的统计(一)”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工作,然而仅凭经验和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的。我们还经常需要通过数量的分析来评价事物的发展情况,并从中发现规律,指导以后的工作。统计工作就是把工作中有关的大量数据收集起来,经过整理、计算和分析比较,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来研究和评价事物的发展情况。

  本单元教学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编制和分析各种统计表的方法。最后,教学求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来在第十二册中还要进一步教学统计表和统计图等知识。

  2. 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生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在前面几册教材中还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教材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3. 约数和倍数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即数论中最初步的知识,还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因式分解做些准备,使学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还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本单元教材概念较多,内容比较抽象。重点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由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奎逊耐彩条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用图解的方式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原理,奎逊耐彩条在此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此次修订把利用奎逊耐彩条来分解质因数的有关内容删去了。但是在讲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等内容时,仍保留奎逊耐彩条的形式,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理解。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份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答分数运用题打好基础。本单元是分数教学的重点,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的“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但是,我们认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故把这部分内容移至本单元。

  5.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第七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基础训练

  1、复习旧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一样。算式的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里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十八。

  (二)指导练习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7页第1题。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完成,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2、完成教材第77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的要求,然后再根据要求填表。之后集体订正,采用开火车的方式,一位同学只说一个得数。

  3、完成教材第77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计算。交流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7页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5、完成教材第77页第5题。

  (1)让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

  (2)解决第一个问题: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3)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78页第6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独立尝试解决。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获得的信息,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计算。

  2、完成教材第78页第7、8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设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直角。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 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并说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员,它有自己独特的直角标记,且标好以后就像个“口”字——这就解决了学生作直角符号不标准这一问题。同时,作为角的一员它又有角的特性。认识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直角”。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判断:1、直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叉开越大直角就越大,叉开越小直角就越小。

  2、放大镜下的直角与其它角一样,只是边变长了,大小没变。这又是它们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个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 第三层次,画直角。

  先让学生用三角板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规范画法。之后安排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直角边,能画几个直角?给一条边又能画几个?只给出一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角?此举设计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是直角过河。

  其次,猜一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过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以上的四大步骤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找、折、比、画、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

  “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七、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介绍角。

  2、引出特殊的角——直角。

  (二)、操作探究:

  1、初步认识直角。小结:这名字取得好,一个“直”字简单扼要又形象地概括出的这种角的特征。简述直角与角的联系与区别。

  2、找一找。(1)教师出示直角说:“小朋友,我是直角,过几天我就要过生日了,要请我的朋友来参加,它们和我长的一模一样,你能把生活中的它们找出来吗?” (采用故事的形式,把直角用拟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避免对较抽象的知识的单一传授与难理解内容的强制性接受,又激起学生无限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学生有玩中学的轻松感。)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生活中找角。学生发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凳面上有这样的角,教室的黑板、开关、墙上的画窗户上和玻璃上都有这样的角,家里的方桌、茶几、电视机、地板砖也有这样的角。

  (2)小结:直角在我们生活中真可谓是“无处不在”呀!看来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我们可要牢牢地记住它。

  3、折一折。(1)小朋友,这几张纸上有直角吗?(长方形、正方形上有直角,圆形、不规则纸上没有)。刚才老师不是说直角无处不在吗?我们把它给变出来——折直角。

  (2)用完全不规则纸折。交流提问:最少折几次?分别是怎么折的?第一次随便怎样折可以吗?第二次能任意折吗?

  (3)出示有一条边是直的不规则纸,提问:猜想一下,这张纸最少折几次能折出直角?再验证。

  (4)出示圆:最少要折几次才能折出直角?为什么?

  [生1:我拿长方形的纸,这样沿直线折,就折出一个直角,(他没有完全对折,只是上下边对齐,左右大小不一。)

  生2:我拿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

  生3:我拿的是圆形纸,折一次折不出直角,我就再沿刚才折的这条线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我再把它展开就有4个直角。

  生4: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正方形的这个角折起来,就有一个直角。(指原有的直角) 师:小朋友,认真观察生4的角,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1:这个角是直角,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2:这个角是直角,可不是他折出来的,是原来纸上就有的。]

  (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中体验、感知,加深对直角的印象、记忆,脑海中形成定型的直角。即使是用不同的方法折出的都是同样的角。(直角)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为判断直角,画直角做好铺垫。)

  4、比一比1。大家折了这么多直角,那直角的大小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重叠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等)。小结: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5、比一比2。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哪些角是直角?(科学的工具)

  出示很接近直角的角,引起认知冲突。

  6、画一画。直角说:“小朋友,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用三角板来画直角。

  (1)指名一生板演尝试画。师生共同讲评,小结画法。

  (2)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边能画几个直角?(2个)只给出一个顶点,能画多少个直角?(无数个)(画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解决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三)、练习提升:

  1、直角过河。

  2、猜一猜。猜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3、数一数。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指导有序的数,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三道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提出不同要求,目的是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C层、B层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满足了A层学生吃不饱的愿望,激发学生更高的更长久的学习热情。)

  (四)、回顾梳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八、教学反思:

  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认真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妥:

  1、目的性与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学中许多内容较抽象,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抽象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凭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直角在本册内容中就比较抽象,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巧妙的以拟人的方式,把一个直角说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 “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吗?”“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好胜的心理,在轻松的玩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2、兼顾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学困生,在旧知识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又要学习新知识,长时间失误积累只能更加厌倦。而本

  课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内容分层、练习分层,使学生依据各自的学习水平,充分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使每个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发展。

  3、改进教学方式,适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搭设“脚手架”

  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与教,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发现、掌握知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展示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吸收、相互补充,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6-27

数学教学设计08-12

数学教学设计05-09

数学教学设计06-12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7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3-07

数学教学设计【热门】06-17

【推荐】数学教学设计06-14

数学教学设计【荐】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