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时间:2022-01-05 12:48: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还记不记得那次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8岁的时候曾被困在山岩上,正是这次困难的解决方法让他受用一生。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检查预习:

  由学生检查,如不全面教师补充

  1、了解作者

  莫顿·亨特(Morton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本文选自《当代少年》

  2、生字

  纳罕(nàhǎn)瘦骨嶙峋(shòugǔlínxún)小心翼翼(xiǎoxīnyìyì)

  三、新授

  听读课文,听读后抢答下列问题: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六个

  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天气闷热,想找新花样玩。

  5、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6个。

  6、那座悬崖有多高?大约20米高

  7、岩石架有多高?大约六、七米高

  8、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爬到小山道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9、我是怎么脱险的?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四.复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

  五、探究主旨

  1、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父亲的做法?

  4、文中几次写到啜泣?有何不同?

  5、文中对暮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15、16)

  6、“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文章主旨:课文通过写我童年一次冒险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怕,只要把大困难化为一个一个小困难,再各个击破,最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六、课堂小结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七、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作业本)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参考导语设计:

  1、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

  (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2、温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3、谈话式导入:

  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刻?

  老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二、过渡

  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注音: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着眼(zhuó)头晕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解释:训诫嶙峋纳罕小心翼翼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参考答案

  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四、研读与赏析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五、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⑴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⑵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⑶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六、拓展练习

  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七、阅读指导

  1、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2、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3、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背诵最后一段。

  2、美词妙语积累。

  3、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100~300字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有些书面用语的含义,如纳罕、训诫等,我通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明白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字词教学仍然是一个重点。

  本节课中,我初步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好处。而且本课设计的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在备课中我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设计课后小练笔的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切身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口语表达与写作思维紧密联系,自觉地在头脑中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1、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⑴ 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⑵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⑶ 尽量用自己的话。

  3、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4、师找出一些语句:

  ⑴ “嗨,慢着,”

  ⑵ “我没法──”

  ⑶ “再见!”

  ⑷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⑸ “不用客气。”

  ⑹ “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⑺ “看见了。”

  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⑴ 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

  ⑵ 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

  ⑶ 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5、生朗读,师点评。

  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师提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不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分组讨论2、3问。

  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

  一步

  一步走不完长征路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你的每一步。

  然后提出希望。

  2、布置作业:

  按六⑶题写成书面小文章或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全文,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启示。(重点)

  2.品读文章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体会它们的作用。(难点)

  3.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增强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课时安排】

  2课时s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了解作者: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训诫(jiè)耸立(sǒng)迂回(yū)嶙峋(lín)(xún)

  凝视(níng)啜泣(chuò)头晕目眩(xuàn)高不可攀(pān)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训诫:告诫、教导。②嶙峋:形容人瘦削。

  ③纳罕:惊奇、诧异。④炫目:使眼睛昏花。⑤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⑥高不可攀: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⑦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3.整体感知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复述出来。

  (2)想一想: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分别是什么?

  7月费城一个闷热的傍晚

  “我”、小伙伴、父亲

  ②文中为什么要写天气的闷热和悬崖的高度?

  铺垫(写天气闷热,就写出了孩子们爬悬崖的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写悬崖的高度是为后文“我”下不来做铺垫)

  【预习检测】

  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在文中画出描写“我”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感受的词句,体会“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2.父亲是怎么引导我的?你如何评价这位父亲?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岩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3.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4.说说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随堂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你面对困难时是怎样处理的?把你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写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吧。

  【布置作业】

  完成校本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5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

  2、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理解其作用。[借此对“我”的性格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结构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并在课文中标出。(板书)

  2、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大意并用一句简短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板书设计:

  (二)分析描写心理的词语并理解其作用。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懦弱、胆怯”

  2、齐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4、如何理解“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却是自己”。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5、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8、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①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②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③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④你觉得文中父亲的做法与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抱下悬崖,那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明确]重点讨论④:

  父亲是为了能让“我”学会自己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他救得了儿子一次,但不可能救他一辈子。

  父亲教给我好方法,让我一辈子受用。

  [小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说“好”,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又一次夸“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总结]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并会复述课文;

  2、理解我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3、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课文和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

  读、说、议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主人在鱼缸里养了两条鱼,鲨鱼和美丽的小鱼。为了防止鲨鱼吃掉小鱼,他在两条鱼间夹了一块坚固透明的玻璃板,鲨鱼一次次冲向小鱼想把它变成一顿美餐,但它一次次地被玻璃板撞的头破血流,这样经过几十次的撞击后,鲨鱼已经筋疲力尽,它终于选择了放弃,可是它不知道,玻璃板已经被主人移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善于尝试和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教给了我们一个如何面对困难的经验,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整体感知:

  1、抢答: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文中有几个孩子?他们为什么要去爬悬崖?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爬悬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意外?结果呢?

  2、同学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连接起来同桌间互相复述课文。

  3、(过渡)通过复述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历险经历,故事情节包括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请同学们在书中标注好自然段序号和划清层次并快速记忆课下生字词。

  4、用生字词卡片提问词语注音解释。

  5、这篇课文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思考与探究:

  (过渡)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学可课文时也是这样,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发现。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出示问题:

  1、有感情读出描写我冒险遇险途中表现的句子并说说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我是怎样脱险的?(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爸爸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帮我脱险?你怎样看待爸爸的做法?

  3、从我脱险的经历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注意多角度引导学生回答)

  4、这篇文章有哪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与交流:

  交流你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

  名言佳句推荐:

  困难只能在软弱者面前存在,挡不住久经锻炼的士兵。——谢觉哉

  许多设想起来困难的事,实际做起来却很容易。——约翰逊

  结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一个生活哲理: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来分解困难,他在这其中收获了信心,实现了目标。我想对大家说的是:深秋走一步就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希望同学们以后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学会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能实现你理想的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走一步,再走一步》主旨探讨

  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顺序

  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起因——别出花

  样,去爬悬崖(1~6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

  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垂直崩土蓬乱狭小胸腔

  (2)按拼音填空:

  xuányájièqiàobìguànlínxúnlǚ

  ()训()()()木瘦骨()()次

  (3)多音字注音:

  闷热——烦闷弹子游戏——动弹颤抖——颤动晕倒——日晕

  折断——折本——折跟头

  (4)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耸立——高起,直立。

  迂回——曲折、绕远。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三、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论南,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第2课时

  【教学要点】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2、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

  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二)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三)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

  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

  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5、比较阅读: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而《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五、课外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练习指导

  1、背诵最后一段。

  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3、《每日五分钟》第2课。

  4、预习第3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上课提问。

  六、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一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儿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人生课题,一会又是引导再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一会又是设计者者为学生创设某中环境氛围.学生也不断的变换角色,弊端的变换思路,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2.通过理清文章叙事线索,对应文章中的各部分情节,指导学生运用方法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文章线索、人物形象和人生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并借助类文阅读夯实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的提示,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概括出文章的人生启示。

  教学方法:

  默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在去年有一部非常卖座的动画片,里面的主人公朱迪是一只一心想成为警察的兔子。这部动画片的名字叫《疯狂动物城》。同学们看过吗?(生答)我们今天就一起重温一下其中的一个片段,看看朱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的。

  (观看影片)

  看完片段,大家能告诉我朱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优秀的警察的?(生答)为了成为警察,这只兔子在夜间不放弃锻炼身体;凭借自己的智慧在训练和与大型动物的对抗中脱颖而出,就这样一步一步实现了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梦想。无独有偶,在二战期间,有一名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要独自驾驶飞机从英国秘密潜入德国本土进行侦察。飞机上没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他想到路途中的种种困难呢,内心异常恐惧。但是他回忆起儿时经历,一步一步完成了侦察任务,实现了自己看来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生答)对,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莫顿亨特。

  下面,我们通过仔细研读文本,看看作者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男生和女生分为两队,进行竞赛,回答对了就能加分。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4分钟)

  引入:这是一篇记叙文,我们学习记叙文时第一步往往要先整理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首先,时间、地点、人物比较简单,我希望交给一个同学来回答。(生答)下面,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用一句话总结?结果如何用一句话总结?

  (1)梳理要素

  时间: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

  人物:“我”、小朋友、父亲

  起因:因为厌倦了玩弹珠,就想去爬悬崖。

  经过:当“我”爬到悬崖中间时,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结果: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

  过渡:在明确了这六要素的基础上,哪位同学可以综合这些要素,把课文的主要情节概括出来?

  (2)情节概括

  费城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厌倦了玩弹珠,就想去爬悬崖。当“我”爬到悬崖中途,由于害怕陷入两难的境地。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启示,可以顺势引导)

  过渡:

  2、文章线索(10分钟)

  过渡:文章一般出现的线索有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叙事线索又叫明线,感情线索又叫暗线。

  由整体概括抽丝剥茧

  叙事线索:冒险、遇险、脱险

  过渡:叙事线索相对容易,我们来看看比较复杂的感情线索。

  首先,这里总结了理清感情线索的方法。第一步,叫做定位,我们通过叙事线索的情节对应找到表达心情变化的段落。第二步,从段落中筛选词语,或者整合语句,概括心情。第三步,心情变化可以分类总结。

  1.定位:确定对应情节

  2.概括:筛选词语或概括心情

  3.综合:分类总结

  过渡:这里我已经给出了这条感情线索中的一个词——恐惧,这个词我们是通过哪些语句概括出来的。(生答)因此,结合前面的叙事线索,我们可以先定位,然后通过圈点勾画找出原文词语或概括情感。那么,冒险部分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脱险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找一找。

  ——恐惧——————

  3、人物形象(5分钟)

  过渡:通过感情线索的把握,我们下一步可以更好地分析人物的形象。我们首先看看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一步,叫做定位,我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段落语句。第二步,从语句中概括人物性格。第三步,人物的形象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全面综合分析。

  1.定位:找出人物描写

  2.概括:概括人物性格

  3.综合:多方面剖析

  过渡:这里老师把“我”和杰里的人物形象分析了,那么最难的父亲的形象留给大家分析。

  (同桌讨论半分钟)

  过渡:这篇文章又叫《悬崖上的一课》,作者通过爬下悬崖的一次经历,有了不少感悟。我们也来看看这一课带给我们的启示。

  4、人生启示(8分钟)

  过渡:人生启示也是有方法的,同样可以归纳为定位、概括与总结。第一步,定位找出文中表达观点、事理的语句。第二步,化繁为简。第三步由浅入深,多角度挖掘。

  1.定位:寻找表达观点、事理的语句

  2.概括:化繁为简,表述完整

  3.综合:由浅入深,多角度挖掘

  我先从四个角度给同学们一点提示,为同学们归纳启示做铺垫。分别是于事、于己、于人、于未来。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来回答。

  1、分解困难

  2、提高自信

  3、感激帮助

  4、积累经验

  三、类文实战(13分钟)

  过渡:在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处理阅读中感情线索、人物形象和人生启示三类问题。这个经验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运用到新任务中。课前已经发给大家一篇类似文章,大家也提前阅读,并作了旁批。那么,现在我们带着学完课文的方法与经验,再来一探究竟。

  1.在跳河前,“我”的心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过渡:题目让我们找出心理变化,其实就是找出感情线索。题目中给了我们提示,我们先把提示词在文中画出来。(让学生明确“惊叹羡慕”和“鼓起勇气”的位置)

  惊叹羡慕——————鼓起勇气

  2.从全文看,“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倔强、不服输、善于总结经验

  3.从“我”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过渡:跳河的故事大家能否从多个方面归纳一下启示?

  人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遇事不怕失败,执着求索;

  不偏听偏信,大胆尝试;

  今后对待问题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四、课堂小结(1分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经验加以指导,初一阶段是中学生涯的第一步,我们要稳扎稳打,走好第一步,那么后面一步一步我们必然走得自信与坚定。最后,有几句话送给大家,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五、作业布置

  完成质量检测第16课的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勇于克服战胜困难的品格。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

  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教师组织、参与、点拨;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蜗牛》之歌引入,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莫顿亨特,去体验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蜗牛历程,去分享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智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默读全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字词语句。

  2.结合文章进行字词教学,并根据重要字词复述文章。

  三、析“啜泣”

  (一)“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1.“我”啜泣的原因?

  明确:这是“我”在爬悬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害怕、恐惧

  2. 阅读第7-15节,思考:

  (1) 找出“我”爬悬崖的动词及表现“我”害怕和恐惧的短语并加以体会。

  (2) 这是一个怎样的险境?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介绍“我”眼中的险境。从中说明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1.“我”啜泣的原因?

  2.阅读第16-22节,思考:

  (1)在父亲到来之后,“我”的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回答。

  (2)“我”什么动作让“我”有了信心?找出原文语句。

  3.“我”从一个“胆小鬼”蜕变为一个“勇敢者”,这一华丽转身的秘诀是什么?

  四、悟经历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分享“我”的成功经验,读原句。

  1. 为什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2. 假如我们把“下悬崖之路”比作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那么大的苦难,我们应该如何战胜?

  3.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主”意味着什么?

  4. 再读原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普遍含义。

  五、写经历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毫无信心(被困悬崖)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继续学习默读,在默读中学会圈点勾画,一是理清故事情节,二是把握作者的心理活动变化;

  3.悟出“我”爬悬崖这件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默读,在默读中学会圈点勾画,一是理清故事情节,二是把握作者的心理活动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我”爬悬崖这件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检测(一读)

  快速默读文章,圈画出自己不认识或者容易出错的字词。

  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除课后读读写写部分以外的字词,互相交流检测。

  字音和字形检测(ppt上呈现)

  二、导入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有的人选择无惧无畏地克服,而也有的人选择逃避。今天我们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莫顿·亨特儿时的往事,看他是怎么做的。

  三、默读理脉络(二读)

  本单元我们继续练习默读文章,养成默读习惯。经过第三单元的默读训练我们现在能够一气呵成地读完文章,可以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那么在第三单元基础上,我们第四单元继续默读,除眼到心到,还要手到,学会圈点勾画。那问题是我们圈点勾画哪些内容呢?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

  (ppt上呈现)

  默读过程中勾画标注以下内容:

  1、字词

  2、信息点

  3、关键句

  4、自己认为要标记的其它内容,比如段落和层次划分。

  第一次默读我们解决了生字词,第二次默读我们圈点勾画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的脉络,并划分段落层次。

  学生默读后,回答教师问题,理清故事的情节,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复述一或两名同学完成。

  四、精读探心理(三读)

  问问大家,这件事过去多少年了?56年。我们一起把第一句读一下,一起来感受并思考为什么过了整整56年,作者对这件事还记忆犹新呢?(学生朗读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件事却让亨利先生刻骨铭心还能感受到当年那灼人的热浪,为什么?

  冒险的经历让他很难忘,这冒险的经历当中什么又让他特别难忘。现在我们再次默读课文,进入精读部分,我要大家抓的是细节。可以从恐惧入手,先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写出了作者的恐惧。

  小组合作

  圈点勾画出表现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找出“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分析后我们发现作者对于心理的把握特别的到位,有直接的心理活动描写,还有侧面烘托,动作、语言、和环境描写。

  (ppt上展示)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

  1.直接心理活动刻画(想或者冒号);

  2.动作,侧面写出人物的心理;

  3.环境描写,侧面写出人物心理。

  4.语言,展现人物内心活动。

  莫顿亨特他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把人的心理把握得如此到位。“我”从悬崖脱险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这次爬悬崖经历给作者带来的成长是刻骨铭心的,56年后仍然清晰深刻。

  三、品读悟哲理(四读)

  那么作者在悬崖上到底收获了什么样的成长呢?文章的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么这里的“一步”跟悬崖上的“一步”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在悬崖上的这一课帮助了我们莫顿亨特整整一生,在他之后的人生经历当中他也遇到了很多类似的困难。咱们一起来看看。(ppt展示他作为空军飞行员时遇到困难的事)

  你看他后面也遇到了像悬崖上那一次一样的困难,因此,每一次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会对我们的人生起到非常有利的帮助,是我们人生宝贵的财富。

  当以后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请你们一定要想起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1、情节(文章基本结构脉络)

  2、“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主旨概括:坚强面对,分解困难,赢得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我爬山、下山的心理变化历程。

  2、培养学生“换位”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树立学生面队困难的勇气,学会对待困难,化整为零,着眼于目前的困难,踏踏实实的生活。

  教学重点:

  整体、准确地把握我爬山、下山的心理变化历程。

  教学难点:

  树立学生勇于挑战困难,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解决文章的生字的读音、解释。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与探究法、质疑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设计:

  学习环节教学设计意图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故事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

  三:课文的深化、迁移、扩充。

  四;说说

  五:作业

  讲解大象等高大动物一生都只能站着,他们生病的时候是靠别的大象夹住的。

  还靠自己的忍耐和斗志。

  1、纠正读音。

  2、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生共同完成)

  57年前,费城的一个七月,因为天气闷热,玩腻了,我与伙伴爬悬崖,我被困在悬崖中,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下,顺利走下悬崖的故事。

  3、问题:我遇到了什么困难?在我是一种困难,在别人的眼里是不是困难?为什么?

  老师帮助挖掘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忧郁、恐惧、恐慌、绝望

  板书:(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原因造就)

  板书:

  走一步:信心顿增

  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走下悬崖: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4、作者克服困难的秘诀是什么?

  5、再理解课文的标题。

  化整为零的方法,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6、运用第10页的词语,写一则自己遇到困难的故事。思考:大象战胜这一身体局限除了靠集体,还靠什么?

  1、朗读课文

  2、回答或描述,可以用书上的原话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文意。

  3、朗读课文导语部分。

  4、读课文的1—7段。

  回答:不是困难,因为我身体有病,不敢冒险。

  5、请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

  忧郁、心惊肉跳、哀求、哭泣、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死的。

  6、我是怎样克服这个困难的?读18—22段

  7、讨论:克服困难的秘诀。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8、你从这文中学到了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2

  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初中学习,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方法都将有较大的变化。为使新生尽快适应语文学习,教师应着力开创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条清楚地复述课文。

  2、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3、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能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2、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相信同学们只要肯自学,会自学,一定能顺利达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师:首先请几们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字最清楚。其余同学仔细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1、指名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师板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并及时表扬声音响亮,吐字最清楚的同学。

  2、可能读错的有:

  训诫(jiè)耸立(sǒng)迂回(yū)凝视(níng)啜泣(chuò)

  纳罕(hǎn)瘦骨嶙(líng)峋(xún)头晕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

  3、生齐读两遍黑板上的字。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复述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依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并能说出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6后比谁回答得最好。

  1、学生自学思考,师巡视。

  2、时间到后,交流明确。

  (1)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下午。

  地点:一座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父亲

  起因: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经过:冒险,遇险

  结果:脱险并悟出人生哲理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情节,那么这篇课文蕴含着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独立思考2分钟后请同学们回答。

  (2)若同学回答“面对困难时,应该勇敢,不应该胆小计畏惧”则说,回答的很好。

  明确答案: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当堂训练

  1、口头作业:讨论交流“研讨与练习一”(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书面作业: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先自己练习读、写,再老师提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感悟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2)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3)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2.复述故事情节。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故事发生的时间?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我”为什么不下来?

  ——“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们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是“冒险”,后一部分可谓是“脱险”,请一位同学复述“冒险”,一位同学复述“脱险”。

  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如何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3、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7~15段)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23段)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5、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本环节是课文悟读,师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三、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导入: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二、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三、多角度阅读。

  讨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3、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4、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5、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这几个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从一篇文章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感悟。>

  相关的分析: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四、总结感悟: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三、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四、补充阅读:试着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附: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祥略合适。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媒体】 录音带;幻灯片投影字词、讨论问题。

  【教学设想】

  阅读本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经验。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多角度阅读、讨论探究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

  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运用第10页中词语写一段关于自己战胜困难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复述故事情节。(时、地、人、事。)

  2、给学生8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然后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⑴ 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

  ⑵ 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

  ⑶ 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

  三、研读分析

  1、给课文重新拟题,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推荐最好的发言。)

  2、讨论:为何作者要拟这个题?同学们好还是作者好?

  3、文中的“我”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是困难吗?说明理由

  4、对他来说是极大的困难,那么他是怎么克服的?

  四、体验反思

  1、你学了这篇课后,有什么收获?

  2、你生活中也有克服困难的经历,你当时是怎么战胜的?(用一句话概括)

  3、四人一组讨论:

  ⑴ 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⑵ 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五、拓展延伸

  1、阅读同题诗歌:《走一步,再走一步》,并体会其所蕴含的哲理。

  2、阅读课后红习中汪国真的诗,思考:告诉我们怎样克服困难?

  六、作业布置

  1、搜集并摘录三至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2、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3、抄写生字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材分析】

  本课由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作而成,讲述的是“我”童年时遭遇了一次“遇险”的经历,通过“我”父亲的指引,最终“脱险”,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而“我”的脱险经历正是给予了一个方向,传达出了人生哲学。

  【学情分析及设计】

  本课授予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从小学升入中学,这一阶段正好是他们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学生文本注意力也在逐渐增强与集中,但其朗读能力相对较弱,对文本的思想感情的感知力逐渐趋于完善,因而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帮助他们通过文本领悟生活哲理。并在本单元的前言中指出应当培养学生的朗读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且能读出语气。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本性较为好动,在表演方面有一定的彰显能力,所以希望通过情境法来帮助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朗读及听录音,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且能读出语气。

  2、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3、通过情境法和人物分析且联系生活实际,做到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情境法,实现角色转换,深入理解故事的主旨思想。

  2、能正确熟练地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故事中的生活及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并掌握字词,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大致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学习本课之前,将为学生播放一个flash动画视频《脚印》,该动画讲述的是一对父子在沙滩上行走,沙滩上却只出现一行的脚印,寓意是在儿子碰到困难,父亲背着他去解决。观看完这个动画之后,学生各抒己见,分享他们的体会。然后提出“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都遇到了什么令你深刻的困难,现在解决了吗?如若解决了,那时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将让学生默想10秒钟,接着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PPT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并填空

  3、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①先播放录音:请学生们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b.“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c.“我”在爬山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d.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a问题由学生齐声回答,bcd问题请学生自主举手回答。老师并将学生的回答总结写于黑板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4、朗读课文

  ①先请男女学生分别齐声朗读第1—6段与第7—13段,帮助学生梳理清晰这部分的人物语言,并校正学生的朗读错误,如读音、停顿、语气等。

  ②请事先已经准备好的四人一小组中选择三组学生进行课文第14—2段的情境演绎,分配好角色:父亲、“我”、旁白,要求加以自我的理解进行语言演绎,并请其他学生对这三组的学生进行点评,要求从人物语言的语气处理、旁白的断句安排等三方面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带领学生进行朗读。

  ③通篇进行朗读。

  5、复述课文

  ①在理清课文内容与了解句子语言魅力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

  a.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能用文章原句。

  b.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②给予学生5分钟的自由复述时间,然后请两位学生进行复述,其他同学听后对其评析复述情节。

  6、大致理解课文主旨

  ①讨论:读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真实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③齐读最后一段。

  7、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并复述

  ③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情境感受,人物分析,且联系生活实际做到探究性、多角度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生活哲理。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大家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进一步领会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14—22段,记住在朗读时应注意些什么,用上上节课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14—22段。

  情境感受,人物分析

  教师:好,同学们,现在老师请你们闭上自己的眼睛,听着老师的声音,让自己融入老师所说的情节中,去感受那时的你所发生的一切。

  (学生闭上眼睛,播放符合情境的纯音乐)

  教师:现在的你被小伙伴们劝说上了悬崖,但是因为你的身子比较弱,经常生病,且又很是害怕自己处于高处,不敢再向上爬了,结果被困在了悬崖的石架上。这时,妈妈的声音出现在了你的耳边,带着责备与关切的言语“不要做冒险活动,不要和小伙伴去危险的地方,不是和你说了吗?”这时,“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这时,你抽泣着“我下不去!”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音乐停止)

  好,现请同学们睁开你的眼睛,来说说看,刚才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在还没有等到杰利和父亲来时。

  学生1:(很害怕,很孤单……)

  学生2:(恐惧,疲乏了……)

  教师:好的,大家的真实感受的确表述的很是贴切,那么,现在我们从文中来找找看,哪些句子流露出了“我”的恐惧,哪些句子流露出了“我”的疲乏无力呢?

  学生:(“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教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到位,主人公的心情被表现的突出的正是这些写景的语句,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写景句子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烘托作用,渲染那种氛围,表现出主人公的心情。

  教师:好极了,那现在我们知道杰利和父亲都赶到了,听到父亲说“下来吧”,你那时又是什么心情呢?你会怎么想呢,当你在石架上时?

  学生:(很想下来,但是下不来,没有信心……)

  教师:回答的很棒,没错,那时的你听到父亲的话,是心里有温暖又兴奋,但是却因为害怕不敢轻易下来,没有自信。好,那现在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播放音乐)

  这时,父亲面对你带着哭腔的回答“听我说吧,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你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你说。“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这似乎能办得到。你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你顿时有了信心。“很好,”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你又照着做了。你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你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音乐停止)

  好,现在同们请张开眼睛吧,现在的你们已经脱险了,能告诉我,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激动,开心…)

  教师:那么,你们的心情有没有在这次的脱险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呢?

  学生:(先是不自信,后来有了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

  教师:那么这一次的脱险应该是得益于谁呢?

  学生:父亲

  教师:没错,父亲在“我的”脱险经历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的原先不自信,到最后投入父亲的怀抱,全是因为父亲在旁的鼓励与指点。来和我们分享下吧!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教师:的确,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总存在于这样的一位或多位的牵引者,或是你的爸爸,你的妈妈,或是其他人,他们在我们无助烦恼的时候,给我们指点照亮脚下的路,给我们不断地鼓励与安慰。那么,我们应该对他们怀有什么心呢?

  学生:(感恩的心……)

  教师:好的,现我们来看看,文中的父亲是怎么牵引“我”克服困难的呢?

  学生:父亲让我只想着,我是在走一小步,走好每一小步,“我”便爬下了悬崖。

  教师:没错,父亲教我的法宝,便是不要想太远的距离,走好眼下的一小步。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一小步”这三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出现在哪里,把它们读出来,好吗?

  学生:三次,在第18段、22段、23段……

  教师:那么,这三处出现的带有“一小步”三个字的句子让你收获到了什么呢?请同学来谈谈你的收获。

  学生1:(我们做任何事,克服困难时,应着眼于眼前的一小步,不要想太过于后面未知的事。)

  学生2:(从一小步开始,做好每一个一小步,就可以收获成功。)

  学生3:(在人生路上,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要慌得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积累于众多的一小步,终会战胜巨大的困难,获得胜利。)

  教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我”之所以脱险,全在于从“一小步”开始,然后积累于众多的一小步,通过将那段路程分解为众多的一小步,来解决最终爬下了石架。

  但是呢,老师这里有个小疑问,“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你们能帮我解答下吗?

  学生:(因为那时“我”才八岁,几米高的石架对于“我”来说,是个巨大的障碍,战胜了它便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教师:你的理由是因为那时“我”很幼小,对吗?那其他同学怎么理解吗?

  学生:(我认为是“我”突破了心理障碍,心理上的害怕,所以是巨大的成就……)

  教师:是啊,你认为是突破了自我的局限,战胜了脆弱的自我,那么大家认为谁的解释更贴合作者的意见呢?没错,正是因为突破了自我的局限,战胜了胆小怯懦的“我”,所以心中满是成就感。当作者爬下石架投入父亲的怀抱啊,先是啜泣了一会儿,这也说明“我”的激动与后怕的心情的,还有委屈的心情,毕竟那时的“我”才八岁,所以XX同学的回答也不无道理。(指学生1)

  教师:好,现在,我们来梳理下文章中的人物,文中出现的人物都有哪些?

  学生:“我”、父亲、杰利、嘲笑“我”的人……

  教师: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四人一小组来讨论下,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说出你的原因。过后,我们一起来交流彼此的看法。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中)

  (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做出回应,在面对“杰利”人物,教师应引导学生双方面看待,指出杰利做得好的地方与做得不好的地方,并以此来思考交友与做他人朋友的方面应如何处理?)

  教师:大家讨论很激烈,对于文中的人物形象上,老师再次做下补充,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石架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的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同学们将这样一个问题带入讨论,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讨论结束)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教师对于同学的回答以及结合文中的人物主要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教师小结

  一个人走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相信自己,多给自己鼓励,同时还要多多感恩你身边帮助你的人或是在你身边安慰你鼓励你的那位牵引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设计12-06

《走一步,再走一步》听课记录设计08-09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28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11-13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01-01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导学案设计03-12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课件05-17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12-23

《走一步,再走一步》听课记录07-25

走一步再走一步听课记录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