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进而利用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发现,领略数学简捷的思维方法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难点: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图片或持图:(1)“小熊开店”主题图;(2)“练一练”中的第1、2、3题。
2、与教学进程同步的配套录音故事。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完成了“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设计的“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起始课。该教学设计以“小熊商店”里的几们顾客的问题为主要线索,通过以下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1、创设“小熊开店”的问题情境,提出本节课的“桥梁”问题“买4辆坦克需要多少元”和核心问题“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2、自主探究,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模型。
3、运用所建模型,解决相关的问题,并通过综合练习,体验数学的简捷思维的优势和广泛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熊今天起个大早,原来今天是它的店第一天开张.我们来看看小熊的店里有些什么?
1、出示“小熊开店”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交流信息:
(1)小熊商店的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2)来了哪几位顾客?
3、播放录音故事,提出重点问题。
(1)“星期天上午,小熊刚打开店门,就来了三位顾客,小熊热情地招呼它们:‘欢迎小猴、小猫和小狗光临我的商店。你们想买点什么呢?’小猫说:我想买4辆坦克,需要多少元钱呢?”
(2)此时学生很容易答出:5×4=20(元)或4×5=20(元),并解释这样列式和计算的理由:每辆坦克5元,买4辆要用4个5元,所以用乘法计算;再想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很快能算出是20元。
(3)大家形成一致性意见后,接着播放故事。
“小狗说:‘我也喜欢坦克,用20元钱能买几辆呢?’”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学生围绕“20元可以买几辆坦克”这一关键性问题开展活动。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集体汇报。
生:因为1辆坦克5元,所以可以5元5元地数一数:1辆5元,2辆10元,3辆15元,4辆20元。20元可以买空卖4辆。
想一想20元里面有向个5,就能买几辆。用除法计算:20÷5=4(辆)。
生:把20元每5元分1份,分成了几份就能买几辆。用除法计算:20÷5=4(辆)。
生:我们是用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所以20÷5=4
2、深入研讨。
怎样才能很快算出“20÷5=4”等于几呢?
学生回答后播放故事内容。
“机灵的小猴说:‘想乘法口诀“四五二十”,4个5是20,20里面有4个5,所以20÷5=4,能买4辆。’”
从以上小猫和小狗买坦克的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从“乘除法的联系”和:“用乘法口诀求商”两方面汇报。
充分交流后播放智慧老人的话:“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很快求出4×5或5×4的积,也可以用同样的'乘法口诀很快算出20÷5的商,因为乘除法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用乘法口诀求商又快又准,真方便。”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小猴的问题。
(1)继续播放故事。
“小猴又说:‘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再来帮我算一算吧。我有12元钱,如果买铅笔盒可以买几个?如果买皮球可以买几个?’”
(2)学生经过思考,然后完成“想一想”中的第(1)、(2)题。
(3)解释与订正。
第(1)题:求12元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就是求12元里面有几个4元,用除法算。12÷4=3(个),用口诀是“三四十二”。
第(2)题:求12元可以买几个皮球,就是把12元每3元分成1份,分成几份就能买几个,用除法算。12÷3=4(个)
2、老师的问题。
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1)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2)集体交流。
买4个布娃娃。24÷6=4(个);口诀:四六二十四。
买8个皮球。24÷3=8(个);口诀:三八二十四。
买6个铅笔盒。24÷4=6(个);口诀:四六二十四。
买3个筝。24÷8=3(个);口诀:三八二十四。
3、大家的问题。
互动活动:在小组内相互提问、解答、并说明所用的口诀。例如:
(1)18元能买几个布娃娃?
(2)20元可以买几个铅笔盒?
(3)买几个风筝正好用完32元?
四、脱离“小熊开店”的情境,进行综合练习。
1、“试一试”。
要求学生试着完成该题中的除法试题,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
(1)学生试算。
(2)交流答案并说说所用的口诀。
2、“练一练”。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学生读懂题意:小鸟家的房顶上有乘法口诀,小鸟口中的卡片上有算式;算式与口诀对应连线,帮小鸟回家。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订正。
(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学生读懂题意。
情境:蚂蚁 要搬新家,需要用小车拉米。
条件:有27粒米,每只蚂蚁只能拉3粒。
问题:几保蚂蚁才能一次搬完?
思路引导。
把27粒米,每3粒分1份,看分成了几份,就需要几只蚂蚁。
看27里面有几个3。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与订正。
(3)动物赛跑。
出示该题图片,读懂题意。
马、鹿、羊赛跑,小老鼠当目线员。
要算完5道除法式题才能闯线,谁算得又对又快,谁就是冠军。
学生分成3人小组进行活动,自主选择所扮角色。
交流与订正,为冠军鼓掌祝贺。
如果时间许可,交换所扮角色,继续比赛。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收获和体验。
六、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发展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重点:隔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退位时前一位上是0的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经验: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以及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反思
一、启动学习(3分钟左右)
1、计算536—263 214—108
独立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
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自主探究(8分钟左右)
1、自主先学,小组交流
出示例题,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导学单:
1、尝试用竖式计算;
2、思考: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可十位上是0,怎么办?
3、同桌说说计算过程。
2、全班共学,提炼解法(10 分钟)
(1)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交流时指名说计算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2)学生验算。
(3)小结。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交流、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独立计算,验算时,对于已发现的错误,要及时查找原因,认真改正。
3、做“想想做做”的第4、5题。
(1)看题理解题意,找出其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五、课堂检测反馈。(预设8分钟)
1、《补充习题》P40~41第4、5、6题。
书本第78页第3题。
2、每日一题
(1)小汽车已经行驶了709千米,还要行多少千米后正好1000千米?
(2)小红有152张卡片,小明有134张卡片,小红给小明多少张卡片后,两人卡片的张数一样多?
→交流:第一题是怎么算的?第二题得数的'十位上为什么是0?
→引入:今天这节课继续来学习更复杂的三位数减法。(板书:三位数减法的笔算)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被减数十位上是0,没有1可退,你们是从哪一位退1的?这个1退到哪里去了?百位上退过1之后,十位上有了几个十?这时十位上可以退1了吗?它退过1之后还剩下几?
→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
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的减法计算与以往学的有
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学生
回答时板书课题。
→比较:第一组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第二组哪道是隔位退位减,哪道不是?为什么?
→交流:每道题错在哪里,你是怎样改正的?
→重点交流第5题
提问:剩下的机票还够吗?你是怎么算的?(可以算减法得数,还可以启发用加法)你这样算是怎么想的?
→学生当堂作业。
集体评议作业,同桌交换评价。
提供典型错例,分析、纠错。
(重点让学生说清楚计算过程)
【教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 。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1、76-(12+25)(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三册《抛硬币》
教学目标:
1.在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会到实践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等探索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3.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确定性的描述,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动手实践,探索新知——拓展提高,巩固练习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发现生活中的可能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媒体:
硬币一枚、纸盒8个、黄色白色乒乓球若干、表格、生用转盘、红蓝彩笔
教学过程:
一、抛硬币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教师出示硬币)
师:一枚硬币有两个面,我们把有面值的一面叫做正面,把有国徽的一面叫反面。我把它往上一抛,你们猜一猜硬币落下后哪面朝上?
生:学生正、反面的猜测声不断传出。
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下面老师来抛硬币,请你们猜,看看你们谁猜得对,好不好?(师抛三次,请同学们猜。)
师:从抛硬币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时正面朝上,有时反面朝上。
师:也就是说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可能性的问题。(板书:可能性)
师:你觉得什么是可能呢?
教师总结:像这样无法确定哪种情况会发生的现象,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板书:可能 不确定)
师:生活中不仅存在着可能性,而且可能性还是有大小的。
二、摸球游戏
(一)体会有些事情可能发生
下面我们就通过摸球的'实验来确定可能性的大小。(板书:大 小)
师:每组一个布袋,装有黄白两种颜色的球。每次摸一球并记录颜色,然后放回袋里,把手伸进去搅拌一下再摸,共摸10次。每组一人记录,一人拿布袋,其他人摸球。注意摸球时不能看。(边提要求边示范游戏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
生:学生分小组活动,边摸球,边记录,然后小组进行讨论。
意图: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丰富体验,深化知识。
师:下面请各组小组长展示一下你们组的摸球结果吧!
师:观察摸球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师:每个袋子里都有黄球和白球,请你们猜一猜里面是黄球多还是白球多呢?
师:这都是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请刚才负责拿布袋的同学数一数你们组到底有几个黄球、几个白球?
师:请大家认真听,看看你们猜得对不对?
师:每组都是黄球多,再联想摸球结果你明白了什么?
教师总结:看来摸出这两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也就是说黄球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大;白球少,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就小。
如果让你再摸一次,你觉得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
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呢?
课件出示:
1.里面有6个黄球,3个白球的盒子。
2.里面有10个黄球,9个白球的盒子。
课件出示:
里面有3个黄球,3个白球的盒子。
师:从这个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你觉得摸球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有说黄球的,也有说白球的。)
师: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比较大?
师:为什么呢?
(二)体会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
师:那从这个盒子里可能摸到黑球吗?
(板书:不可能)
师:你们确定吗?
(板书:确定)
师:为什么?
课件出示:
里面有6个黄球的盒子。
师:从这个盒子里,你们摸出来的球会怎样的呢?
(板书:一定)
(三)体会有些事一定发生
师:确定吗?
师:为什么?
师:如果给你一个空盒子,我想让摸出来的球一定是白色,应该怎么往盒子里放球呢?
教师总结:像这样可以确定某种情况会发生,我们就用不可能、一定来描述。
意图:让学生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三、涂色游戏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实,可能性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这样的转盘见过吗?
课件出示:抽奖转盘。
师:在商场、超市抽奖时都见过。
中几等奖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中几等奖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他们为什么把一等奖的部分这样设计?
在这里可能性大小和什么有关?
生:与颜色所占区域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可真棒!
那你们想不想试着来设计一个这样有趣的转盘呢?
转盘由红蓝两种颜色组成,请坐在左侧的三排同学设计一个指针指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大的转盘。坐在右侧的三排同学请你们设计一个指针指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的转盘。
从左边3组中选取:5蓝1红、4蓝1红、3蓝3红各一张。
提问:这张3蓝3红的设计怎么改就能让指针指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大了?
从右边3组中选取:1蓝5红、2蓝4红、3蓝3红各一张。分别进行展示。
提问:这张3蓝3红的设计怎么改就能让指针指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了?
师:刚才我们通过抛硬币、摸球和设计转盘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我这有三个现象,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描述它们吗?
出示:
太阳( )从东边升起。
天冷了( )会患感冒。
春节( )在夏天过。
师:其实咱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大家回去调查一下,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一定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咱们比一比谁收集到的例子多!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可能性
天冷了( )会患感冒。 春节( )在夏天过。 太阳( )从东边升起。
大
可能 不可能 一定
小
(不确定) (确定)
阿尔法趣味数学小课堂:教学反思
在“可能性”这课中,我设计了猜想―实践―验证的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通过猜测,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可能性。这种结论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积极动脑研究获得的,比教师单纯地给出一个结论要重要得多。本节课通过一些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和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辩证唯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
课件配图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1.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么样子的?
2.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二、问题探究
1.讲解每个面的名称
2.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3.拿出物体变换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4.组织学生互相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三、体验感悟
1.学生试说,老师纠正强调
2.学生齐读每个面的名称
3.学生按照老师摆放说出不同的面
4.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2.口算
3.连一连
4.观察一个物体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的《资源与评价》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
站在一个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
正面、侧面、上面
教后随记
这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延伸和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知识不那么厚重,却简单易懂,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节课中掌握了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数的排列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表格,彩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这么多的客人,他们都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我也很高兴,所以想带你们去数学广角玩一玩,你们想去吗?
生:想(出示课件“数学广角”)
二、新授
1、师:想要进去必须先解锁(密码问题出示课件)
提示:锁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其中的.一个两位数
生:12 21(教师板书)
门锁打开进入下一关
2、师:顺利打开第一把锁后,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一个超级密码锁,密码是由1、2、3三个数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一摆,写一写)?
提问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1)12 23 13 32 31 21
(2)12 21 23 32 13 31
提问哪组方法比较好,怎样才能即不丢不漏也不重复的写出所有两位数?
生:先拿出数字1和2,组成12和21……观察6个数字找出规律
师小结:组成的两位数和数字的顺序有关
3.我们一起进入北城南城(出示课件)用红绿蓝3种颜色给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1)先讨论交流再涂一涂
(2)展示学生作品
(3)教师小结:用颜色涂出的城区与颜色的顺序有关
4.进入数字乐园(课件展示)
5 7 9 三个数字,选任意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1)小组讨论
(2)填写答题卡
(3)集体交流
(4)教师小结:求两个数的和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5.师:刚刚我们一起闯过了很多关,数学广角里的小朋友都很着急想见我们,朋友见面要握握手,我们 3个人为一组,互相握握手,讨论一下一共可以握几次手。(出示握手图)
(1)小组讨论,亲自实践握手
(2)个别学生演示握手
(3)教师小结,3个人每2个人握一次手,可以握3次
6.总结:这次去数学广角你觉得有趣吗?你都学到了什么?
7.布置作业:找自己的2件上衣和2件裤子,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穿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37~39页。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现实场景认识锐角和钝角,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会区分并在实物中找到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相关工具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学生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光盘。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小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老师,大家想见见她吗?
2.新老师带我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看看。00:33播放光盘(游乐场),00:50暂停。让学生先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秘密。
然后点名让学生说说。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02:00播放光盘,02:20暂停,
你认识哪些角?学生回答。
他说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请学生用三角板验证。
4.生活中还有很多角。我们再到桥上去找找。05:25播放光盘,06:10暂停,你从中找出了些什么角?指名回答。
电视机里的小朋友还找到哪些角?08:27播放光盘。
5.这些角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给这些角分类吗?09:35播放光盘,10:25暂停。小组合作,先分清每个人干什么。分类时可以请三角板来帮忙。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6.小组汇报分类情况。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电视机里的同学是怎么分的?播放光盘10:53,展示机内学生分类情况。
7.小结分类情况。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1.我们刚才把这些角分成三类,直角已经有了名称,你能给这些角取个名字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我们来听听电视机里的同学取了什么样的名字。14:08播放光盘。
小朋友说得真形象!数学上我们就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
2.谁能再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指名说。
3.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锐角和钝角。
4.生活中还有很多锐角和钝角,你能找出来吗?
16:03播放光盘
课前游乐场中的角是什么角?18:58播放光盘,19:15暂停。让学生说一说。
你在生活中见过锐角和钝角吗?让学生指一指。
5.你会做一个角吗?请你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选择纸张、小棒、剪刀等材料)。
说说你做的是什么角。
学生汇报展示。
还有不同的吗?
6.你能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欣赏一下画的是什么角。
7.接下来新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好吗?24:05播放光盘,猜角,比比谁猜得又快又准。机内外互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和电视机里的同学都收获不少,下课以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说给家长听。
机动活动:用三角板拼一拼,能拼出哪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小组合作。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活动纪实
一、组长说明本次活动内容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更多的要靠他们对生活实际情景来帮助理解,他们能否主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能否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答是我们教者最应该研究的问题。这次活动我们主要从这个课题出发,以4的乘法口诀一课的教学为切入点来共同研讨这个问题。
二、老师做客《小熊请客》
教学设计如下:
《小熊请客》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让学生利用4的连加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得出,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和掌握4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能运用所学口诀,完成表内乘法的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乘法口诀”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他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之心及自豪感。
教学重点:自主编制4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口诀完成表内乘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36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观察发现
上课,同学们好,看,秋天到了,小熊家种的红果树丰收了,树上结满了有红又大的果子。小熊今天想请咱们班同学到他家做客,板书课题:“小熊请客”。小熊要用这些红果串一些糖葫芦招待咱们,想吃吗?不过,他有个条件一定要先回答对他的问题,准备好了吗?1、直接写得数:5×6= 5×7= 6×3=5×4=3×6=9×3=7×2=5 ×2=
2、看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四五二十
同学们真聪明,顺利地通过了小熊的考验,不过小熊还有一个困难想请大家帮忙解决,咱们一起听听看看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课件出示:二年级三班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能帮我一个忙吗?我想请大家吃糖葫芦。可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你们能不能帮帮忙,按照我的要求每串请串4颗果子,每位小朋友串9串,大家记住了吗?)谁来告诉大家,小熊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同学们记住了吗?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摆一摆
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圆片代替红果摆摆看,开始摆好的同学请背手坐直。
咱们一起看大屏幕,老师也来摆一摆,你在心里默默地数一数,看看老师摆得对不对?和老师摆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请仔细观察这些糖葫芦,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先请3名同学进行示范提问。
你们会看着果子提问了吗?能不能把问题解决了?好,下面咱们就一起来解决xx的问题。到底9串有多少个红果呢?请同桌俩互相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数的?
指名汇报。如果有四个四个地数的时候请全班同学一起看着大屏幕四个四个数一遍开始。
2、填一填
同学们数得都非常好,有信心把下面的表格填对吗?开始填。填好的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表格中1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完整地说就是一串有4个红果,谁能像老师这样接着汇报下去?填对的请举手。
红果有几串
1
红果有几个
4
师:你为什么填得这么快,这么好?
生:用数的,用加法,用乘法。
请同学们接着看这个表格,1串有4个红果,这里面表示有几个4?求一个4是多少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8是求几个4的结果?怎样列式?12呢?......你还能接着说下去吗?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边的概念,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找一找、搭一搭、围一围、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在比较中逐步清晰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形。
呈现:
1.第一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
要求1:其中有一个图形,和其他的都不一样,你能找到它吗?并说一说什么地方不一样。
学生找出:
揭示:其他图形都围起来了,这个图形没有围起来。
2.第二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要求同上)
学生找出:
理由:其他图形的线都是直的,这个图形有一条线是弯的。
揭示:直的线 曲的线 直线图形 曲线图形
3.第三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要求同上)
学生找出:
理由:其他图形都有4条边(4个角),这个图形只有3条边(3个角)。
揭示:三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4.这些四边形中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认识一般四边形。
揭示:四边形家族里除了有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行,还有其它的四边形。
总结:刚才,找出了与众的三角形。看的是什么?
揭示:边 角 科学家在研究图形的时候,都要研究图形的边和角,看看他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5.进一步清晰“边”的概念
这个长方形上“边”在哪里呀?看一看,摸一摸,你觉得边是怎么样的?
直直的,平平的。
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
6.画一画:
如果要在纸上画一个四边形,要画出几条边呢?在白纸上任意地画一个四边形。
交流。选择任意四边形呈现。
提问:这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旋转一下再问:那现在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7.找四边形。
8.再次分类,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剩下的图形再次分类:你为什么这样分?(板书:5条边。6条边)
分别取个名字。
揭示: 五边形, 六边形。
9.创造多边形
像这样的五边形、六边形你们以前见过吗?
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
二、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里的几个新朋友,它们是: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后我们看到一个图形,怎样判断它是几边形呢?
三、课本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①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同学们都说喜欢去郊游,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数学广角逛逛(揭示课题:数学广角)
师:让我们唱着歌一起出发吧!(课件播放歌曲,教师带着同学一块做动作)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师:数学广角到了,我们先去数字宫瞧瞧,同学们看见了什么?
生:数字1和2
师:你看到这两个数字宝宝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1+2=3
师:还有吗?
生2:2-1=1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3:我想到了12和21
师:有的想到加法计算、有的想到减法计算、有的还想到1和2还可以组成新的数,小朋友们真棒,说说这是一个几位数是怎样得到的`?
生:有个位和十位。
师:说得很好(教师在黑板上边写)我们在十位上写上1,个位就剩下2;我们在十位上写上2,个位就剩下1,所以1和2可以组成两个两位数。这时数字3也来凑热闹了,数字3问:“我们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想好了把小手举好,悄悄地告诉老师。(学生想,老师走下去听意见。有说3个的,4个的,6个的)
师:说3个的你说说到底是哪三个?
生:13、32、21
师:你说是4个,你来告诉大家是哪四个?
生:13、12、23、31、32
师:说6个的来说说你找到的。
生:13、31、23、32、12、21
师(故作疑惑状):那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老师请来了好帮手(举起数字卡片)来帮忙,请你们摆一摆,看看摆出几个两位数。比比哪组合作得又好又快。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你们摆了那几个两位数?
有4种情况:
情况一:只摆了4个的。
情况二:摆了6个,但是杂乱无章的摆的
情况三:先选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然后交换位置得到另一个两位数,也摆了6个。
情况四:先把一个数字放在十位,再把剩下的两个数字放在个位。摆出6个两位数。
2、合作探究排列
师: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却摆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生1:我摆出12,再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就是21,再摆23,交换后是32,最后摆13,交换后就是31,这样就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2: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12和13,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十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又分别组成了21和23,最后把数字3放在十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了31和32,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3:我先把数字1放在个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十个位,分别组成21和31,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个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十位,又分别组成了12和32,最后把数字3放在个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十位,分别组成了13和23,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这种方法能想到的可能比较少)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如果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板书: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
3.感知组合
师:同学们刚才排数排得很好。老师祝贺你们(教师不自主的一边走一边伸手和同学握手)。老师和××握了几次手?
生:一次。
师:我和××也握了几次手?
生:一次。
师:如果我们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生1:6次。生2:3次。生3:4次
师:到底几次,四人小组为单位,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学生活动)
(请2组小朋友汇报)
(请这2组上台表演握手)
师: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结论: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可以组成新的两位数,两个人握手交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只能算一次,所以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能组成六个不同的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手只能握三次。
三、拓展应用,深化探究(过渡,同学们真棒,用自已的智慧解决了问题,现在老师让大家进行一次免费抽奖你们愿意参加吗?)
1、抽奖
师:好,现在我们来抽奖了,同学们都想中奖吗?(想) 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2、5、7、8四个数中选出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每个同学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生:猜25,28,78
师:看来,可能中奖的号码有很多个。(把你认为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吧)(把用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两位数都写出来,教师巡视,“有同学写出来8个两位数,她还在继续写,看来不止8个”“你是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
师:写好了吗?(请一位同学汇报)
把你认为最有可能中奖的一个号码圈起来。(学生圈)
老师选最认真的一个同学来抽奖。学生先按键一下(课件)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位数出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 25、27、28。再按以一下。中奖号码是?
师:你中奖了吗?如果你中奖了,请到老师这领奖品。
2、付钱
师:现在我们去游艺宫看看!(课件:欢迎到游艺宫,门票每人5元)
同学们带钱了吗?
生:没有
师:没关系,老师帮你们先垫上。假如你身上有这么多钱(课件显示:5个一元硬币,2张2元纸币,1张5元纸币。)你会怎样付门票的钱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说不同的拿法:
生1:我拿的是1张5元的纸币。
生2:我是这样拿的,2张2元1个1元硬币。
生3:也可以这样拿,1张2元3个1元硬币。
生4:还可以这样拿,5个1元的硬币。
师: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课件显示四种拿法)有重复或遗漏的吗?
生:(观察后)没有
3、搭配衣服
师:好,那我们就进游艺宫观看时装表演了。
(出示课件:欢迎到游艺宫观看时装表演,这四件衣服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生1:一件上衣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这样有2种,另一件上衣又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又有两种,这样一共有4种。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用衣服配裤子,有4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可以用裤子配衣服,每条裤子连两件上衣。也有4种搭配方法。
师:对,是四种配法(课件显示四种配法)
四、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该回家了!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数学广角。数学广角好玩吗,有趣吗,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得真高兴啊,我学到了怎样排列数字。
生2:我也很高兴,我学到了排列时有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既不漏掉也不重复。
……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老师马上就要和同学们分开了,你们舍得老师吗?如果你们以后想老师了,就可以打电话给,老师电话号码是8606???
生:怎么后面3个数字没有啊?
师:那就要同学们动动脑筋了,可以给你们个小提示:
(课件显示:后面的三个数是由1、2、4组成的)
猜猜看,猜对了老师的电话就会响哦!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猜图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三角形。
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那我们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
2、揭示课题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 合作交流,认识角
(一)找角
师:其实还有很多角藏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噢,同学们,这是一所美丽的校园,你能从图片的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出示课件)伸出小手指指,角到底藏在哪?
(二)感受角
1、看!图中那位老师手中的三角尺变到我手里来了,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个角)
2、请你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尺,我们一起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听!
(交流学习)
3、汇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观察角
1、刚刚图片上的角 老师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请你观察这些角,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同桌交流角的特点
3、角的各部分名称:尖尖的部分我们叫它角的顶点,两边平平、直直的线我们叫它边。
4、小练习:判断哪些是角。
同学们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汇报后,师提问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说出理由。
(四)用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活动角
老师出示教具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或变小的。
动手操作(1):拿出手中的活动角,跟着老师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渐变大或变小的过程。
说一说,角在变大,角两边的开口也在逐渐怎么样?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2、跟同学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比较时出现问题:有的同学角的两边有长有短。
这时我们怎么知道谁的角大呢?
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我们可以比一比,发现角两边的长短不影响比较。
师追问: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师小结:
出示填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 );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 )。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
(五)画角
我们了解的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画出来?
1、师示范画角。
师:从一个点起,先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
2、课件展示。
3、学生总结老师是怎样画的。
4、学生尝试活出不同角度和大小的角,
三、巩固练习:在生活中找角。
孩子们画的真漂亮!角还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是教室里,你能试着找一找,看看哪些物品的表面有角呢?
其实角的世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等着你去研究、探索,如果你感兴趣,下课以后再继续研究吧!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小格)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因此,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创设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经历操作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导语: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消息,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引导观察画面,说一说从画面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感知“平均分”。
师:瞧,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的食品真多啊,他们都手忙脚乱了,我们来帮他们准备准备,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你是如何分配的?突出问题: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操作分物品,教师参与巡视。
(3)学生汇报分法,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并说一说你们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都知道要给每个小朋友准备的食品一样多,所以你们每份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分份分得同样多的,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2.深化“平均分”。
(1)演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指名读题,并说一说题意。强调:“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学生操作:让学生用10根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3)集体汇报订正后,根据分得的结果填空。
3.应用“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4页例2
思考并进行操作问题: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小棒分一分。(讨论进行)
(3)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表达顺序,把多少,分成几份,一个或几个一份,这样分到完,每份分的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4)教师小结平均分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三、巩固练习
1、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2、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画三个圆圈表示三个花瓶)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3、练习三的第2题。(做出判断后,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3.练习三的第3题。
(1)用小棒当学具。
先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小棒),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得,结果怎样?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
2
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3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4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 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 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 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 ÷ 2 = 3(盘)……1(个)
︳
余数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6-27
数学教学设计08-12
《数学》教学设计06-27
数学教学设计06-12
数学教学设计05-09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8-09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5-07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09-15
【热】数学教学设计10-21
数学教学设计【推荐】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