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14 20:39: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所选的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特有景色的喜爱之情。《赠刘景文》写出了秋天百花凋零,但枝头硕果累累的喜悦。《山行》写出了满山红叶比二月红花更红、更艳的美丽深秋景色。教学上最主要是让学生会读、会背,感受秋天的气息,领悟诗人内心的情感。由于两首古诗原本都是出现在高段的语文课本里,所以在意思上只要求学生大致理解,不过高的要求。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只学过《画》、《静夜思》等有限的、简单的四五首诗。在课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积累了一些古诗,但也只是会读会背,对于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并不能领会。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古诗,因为古短,读来琅琅上口,他们能很快背诵下来。教学时,我们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古诗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重点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激发兴趣:

  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⑴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导入: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活动板块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活动板块二: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

  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了,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介绍背景:

  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你知道他写的是哪首诗吗?

  ⑵我们来当小画家:

  现在我们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想一想:画中除了有橙子、橘子,还应该画上些什么呢?请小组合作,一起到古诗中去找一找。

  ⑶小组汇报,老师做画。

  ①指名汇报,根据汇报,完成整幅画。

  ②在画图的过程中理解:

  荷尽、擎雨盖、残、傲霜枝。

  3、活动板块三:

  指导朗读。

  ⑴体会诗人的心境:

  诗人满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他的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为什么?

  (感受到硕果累累的喜悦。)

  ⑵指导朗读:

  你觉得古诗该怎么读呢?

  (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设计意图:相对于枯燥的古诗来说,图画就显得有趣多了。通过读古诗,找一找,画一画,涂涂色,师生通过反复读古诗,共同完成这幅画。变枯燥为趣味,学生上着觉得有意思多了。

  三、学法迁移,学习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总结学法:

  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首古诗的?

  ⑵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指导读。

  2、活动板块二:

  用这种方法学习《山行》。

  ⑴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么画?齐读古诗。

  ⑵理解:

  石径斜、白云生处、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刚刚用这种方法学了第一首古诗,紧接着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迁移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设计检测

  1、《赠刘景文》和《山行》写的都是()的景色,我是从()、()看出来的。

  2、秋天()、()都凋谢了,但是枝头有()、(),还有满山美丽的(),所以诗人还是觉得秋天非常的美丽。

  3、请你回家后收集有关于秋天的古诗,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小资料袋】

  1、作者简介:

  苏轼: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写秋天的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循序渐进突破古诗教学。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

  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

  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

  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

  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

  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认字、写字。

  ⑵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篱、疏”的识记,“追、烧”的书写。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识字。

  2、小组合作检查。

  3、朗读。

  4、想象体会。

  5、编故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小草?小草在一年当中有什么变化?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草的古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3、看古诗课件,初步感知。

  二、自主学习

  1、按照自学方法四步骤预习古诗。

  2、检查自学情况:

  ⑴个别读:

  正音。

  ⑵个别读:

  比比谁读准、读通、读顺了。

  ⑶齐读。

  ⑷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三、朗读感悟

  1、全班交流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⑴“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枯──荣”是一对反义词,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尽”可用箭笔画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2、朗读指导。

  3、情境背诵:

  我们来做个游戏:

  你放学回家把这首古诗背给家人听,我们一起来演一演。

  ⑴师生情境表演。

  ⑵生生之间互演。

  ⑶齐背古诗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枯木逢春枯树光荣

  2、听写:未来追赶枯树烧火光荣洗菜青菜店门

  3、背诵古诗《草》。

  4、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介绍杨万里。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诗配画感悟古诗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古诗的新方法,那就是给古诗配一幅画。同学们你觉得这幅画应该画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自己的看法时要有理有据,补充和反驳时也要有根据。

  2、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应做简笔画和引导点拨。

  四、美读

  1、播放古诗课件,提出给画面配上古诗的要求。

  (学生自由准备)

  2、个别学生配画面配乐朗诵,评价。

  3、男女生分句朗诵,注意节奏、韵律。

  4、齐诵。

  5、背诵。

  五、畅谈发现

  1、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对春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小结: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书写“徐、宿”。

  3、学生抄写生字。

  八、迁移使用

  拓展想象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

  教师作业布置: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感悟。

  2、学法:

  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是重点和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是难点。

  〖教具准备〗

  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彩笔及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励引入

  老师听说,有的同学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请你大声的背给大家听一听。

  (抽学生背)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老师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吟诵。你们想读吗?自己试试。

  2、学生自读。

  3、会读了吗?请读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注意:草、岁、尽、吹、生等字音。

  5、齐读。

  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抽生诵读。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老师给以恰当的指点。

  3、大家齐读。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它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原野上又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啊!

  1、学生自读体会。

  2、看书上的图,进一步体会。评议这幅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下来。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2、写一写这两个字,再写一写“烧”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注意:“荣”字的秃宝盖要写宽点,“烧”的右上角没有点。

  4、学生书写,老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检测

  抽测古诗背诵、朗读情况。

  八、课堂小结

  写好字,背好诗的同学,可以自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后记〗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无论从背诵课文还是书写生字,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自主性。自己预习熟读成诵,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学写生字。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感悟。

  学法: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会写“未”等9个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3、认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赏图引入

  图上画的什么?是什么季节?注意区别花与蝴蝶的色彩。

  1、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特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一首诗。

  (出示全诗)

  2、老师朗读全诗。

  这首诗是不是写出了画中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注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的给大家听听。发现读的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节奏。

  三、图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从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你们能不能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分小组合作编故事,推选一个代表讲故事)

  四、有感情的读全诗,练习背诵

  4、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5、读给别人听,互相评议。

  6、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交换背诵。

  7、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谁能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⑵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追:注意提示上边的笔顺,整个字先写上边,后写走之。

  宿:宝盖头不宜写的太宽。

  六、课堂检测

  指名、分组、背诵古诗。

  七、课堂总结

  回去以后可以把古诗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教后记〗

  学习本课之后,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根据第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第二首诗的节奏。并能够根据上一课学过的“离”字识记“篱”字。在书写方面也能把各种方法运用的恰倒好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二、对话平台

  1、初读: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⑵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⑶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2、研读:

  ⑴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⑵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⑶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⑷汇报交流诗意。

  ⑸多种方式朗读。

  3、诵读:

  ⑴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⑵学生自由练读。

  ⑶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写字:

  ⑴出示要写的字:

  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⑵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⑶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⑷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5、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复习:

  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自学:

  ⑴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⑵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⑶汇报:

  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⑷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3、细读:

  ⑴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⑵指名读,读后评价。

  ⑶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⑷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4、诵读:

  ⑴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⑵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⑶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5、写字:

  ⑴出示生字:

  枫、于,学生认读,

  ⑵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⑶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

  “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⑷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6、练习与拓展:

  ⑴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⑵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课文插图,录音),学生自带水彩笔,做风筝的材料(棍子、彩薄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准?

  (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谁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家长听听?

  (可多请几位学生读)

  三、再读感悟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⑴ 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⑵ 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

  (处处闻啼鸟)

  ⑶ 同学们,瞧(师指画面:动画演示鸟飞,鸟叫),你想说什么?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⑷ 哪里讲了花?

  (学生读出:花落知多少?)课件演示花落地的过程。

  ⑸ 学到这里,一个疑问难住了老师: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小朋友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

  (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

  2、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一、猜谜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栓住腰。

  2、这是什么?

  (指名说)

  3、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指名说)

  二、揭题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把他们写进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读诗想画画,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述: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1、古诗两首

  二、揭示《春雨》

  1.观察图:你们看到了什么?见过雨吗?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春天的雨有什么作用呢?

  (大雨、暴雨、毛毛雨、雷雨等。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出来的形式很多。在民间谚语中,有“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样的的说法。对于农田来讲。春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能决定着一年的收成。)

  2.介绍《春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居住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叫《春雨》。

  简介: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3.看看题目:你们知道,诗中写了什么?

  (雨下的季节和时间)(原题中感受到这个雨是好雨是及时雨,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那诗人是怎样写的呢?春雨能带来什么呢?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这首诗。

  三、精读《春雨》

  1.学生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读了这首诗,你觉得春天的雨怎样?(春天的雨是好雨) 板书:好

  3.这春雨好在哪儿?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重点理解“知”。 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就在。 乃:就。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春雨知时节,适时、应时、及时。真是给人们带来好处。)

  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

  ②“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潜:与大雨、暴雨的哗哗啦啦不同,潜是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随风而来。

  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春天花草树木复苏了。成活了生长了,默默无私奉献着自己

  4.总结。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这两句从听觉上写出了雨的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默默奉献。

  5.指导朗读、背诵。教师范读,强调节奏。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6.总结: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7.拓展欣赏: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前四句,后面的又是怎么写是春雨的呢?请大家欣赏一下。多媒体课件示《春夜喜雨》。

  8.补充阅读《春雨的色彩》。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 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春雨》。

  2.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诗意。

  二、揭题

  1.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说一说,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

  2.想象春天的美景。说话练习

  (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了出来,鸭妈妈带着可爱的鸭宝宝出来春游了。)

  (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他用剪刀似的尾巴剪出了祖国的山河美。青蛙醒了,看见周围的小朋友正忙着种葵花,它赶忙跳出洞口捉虫子去了。)

  3、 过渡: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鸟儿唱起了欢乐的歌……多么诱人的春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啊!古时候,诗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春晓》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4.解题。那么,春晓的“晓”是什么意思呢?请翻开字典查一查。春晓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简介孟浩然。

  三、自学古诗。

  1.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能背这首古诗,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它的意思。

  2.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就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3.请同学们开始自学,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和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讨论一下,然后试着把诗句讲下来。

  4.学生自学古诗。

  四、交流学习情况。

  1.字词理解。

  晓:早晨,天刚刚亮。

  啼:鸣叫。

  觉:多音字,强调两种读音的组词。理解意思:感觉、知道。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春天的睡眠格外香甜,不知不觉中已经天亮了,这时耳边到处能听到鸟儿啼叫的声音,朦胧中记起昨天也也夜里下雨声和刮风的声音,不知道又会有多少花瓣凋谢了,落到地上。

  3.有感情地朗读《春晓》,注意读好停顿。

  五、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2.春天这样美,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吟诵有关春天的诗句。

  六、作业。

  课堂: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外:1、 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请写下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交流学习收获。

  ⑶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遥”“应”“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根据诗句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2、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板书全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蓬头稚子垂纶莓苔遥招手不应人。指名读,齐读。

  3、学写生字:稚,侧。学生描红。

  4、指名多人读诗。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稚子:小孩子。(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了解这里的“蓬头”其实是指由于孩子较小,头发细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乱蓬蓬。)纶:丝线,这里指钓鱼线。垂纶: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应:应答。

  2、指名多人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通过评价激励与引导学生。

  四、练习表演,理解诗情。

  1、古诗是高度的浓缩了的文学作品,简洁明快的几十字,有的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有的就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的就像《小儿垂钓》这样,是一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你们想演一演吗?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是问他们原因。

  2、小组表演。第一组教师采访。第二组开始让学生采访和评价。

  要点:(1)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2)为什么这么远招手?招手是什么含义?

  随机板书:认真专心天真可爱

  五、学习《池上》。

  1、短短28个字,简简单单的“遥招手”这个词,诗人胡令能向我们描画了一个专心学钓鱼的可爱孩童的形象。孩子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开心果,也是诗人非常乐意表现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另一个诗人的一首“童趣诗”(板书)。

  2、猜诗人。出示《池上》,师范读。

  3、生自读,读准,读通,努力理解。

  4、学生交流诗意。指名说,评述对词语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说,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说。

  5、体会“童趣”。领悟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童趣的。

  引导学生对“偷采”进行探讨,通过“不解藏踪迹”一句(对照插图)体会小孩的行为与“偷盗”是不同的,诗歌正是通过这句反应了小孩的天真纯朴。

  6、练习读背。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童趣诗”,诗人通过学钓鱼和偷采白莲这两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七、作业。

  1、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2、读背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 童

  侧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问遥招手, 诗 不解 藏 踪迹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 专心 天真 纯朴

  天真可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古筝乐曲。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3、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并能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旧引新,激趣导入

  1、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写秋天的诗?

  (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赠刘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静夜思》。)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古诗?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从以前所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对古诗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把握字音:

  放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由读:

  ⑴ 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⑶ 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听课文朗读磁带:

  ⑴ 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⑵ 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⑶ 再听录音,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⑴ 把握诗的节奏。

  ⑵ 教师范读、领读。(配古筝乐曲。)

  ⑶ 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配古筝乐曲。)

  ⑷ 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2、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吗?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积累语言,并培养他们的想象、绘画的综合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忆、异、逢”等8个生字。

  2、通过反复吟诵至背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复习《夜书所见》:

  ⑴ 全班背诵、男女比赛背诵。

  ⑵ 谁来表演一下诗人叶绍翁,吟一吟这首诗。

  2、教师表演:

  我是唐代诗人王维,今年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阳佳节,我却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亲人啊!

  教师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解“忆”的意思。

  在这里,教师不仅是一名传授知识的学者,更是一名演员。通过教师形象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和表演的欲望,并初步感知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作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提示:诗句的意思,诗人表达的情感。)

  ⑶ 你认为哪句写得好?或哪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⑷ 质疑:

  有什么不懂之处?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⑸ 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以学生为主导,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感受。

  三、趣味活动

  1、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相应的诗句。

  2、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诵。

  四、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五、拓展活动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泊船瓜洲》。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 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二、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诵)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比喻修辞手法0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设问修辞手法)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悟诗情

  (1)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奉诏回乡,百官送行,仕途顺畅。回家看到此柳树,满目之景,皆欣欣向荣。

  (2)这首诗借歌颂柳树来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5、介绍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一二两声长,三四两声短)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不仅是寻找美景,还因为这里是孔子曾经讲学的地方,朱熹也是来求圣人之道)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作者的写作方法。

  1、2两句写景,34两句明理。就像我们写作文,1、2两句叙述描写,34两句写感受。

  5、拓展描写春天的诗。《春日》、《送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高

  绿

  咏柳{多}二月春风似剪刀

  细

  春日

  ↓

  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学反思:

  一堂古诗课想要上得很丰满,我觉得有两点是必须的,一是写作背景,一是同题材诗歌的拓展延伸。在这一刻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这些方面。首先介绍贺知章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他奉召回乡,百官相送,仕途顺畅,所以整首诗饱含着欣欣向荣的赞美之情。第二首诗介绍“泗水滨”时,补充介绍此地是孔子弦歌讲学之地,因此“寻芳”也是指他寻孔圣人之道。课后拓展环节结合“中华经典诵读”让学生学习了《春日》《送春》等诗歌。好的古诗课应横有宽度,纵有深度,也许有些知识对孩子来说还稍显难度,但能给他们自学诗歌一个指引。

  不足之处是应该在学习完古诗之后再整体总结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读诗文、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这样的方法总结之后更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古诗自学。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的教学设计03-29

古诗教学设计05-24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08-31

有关古诗的教学设计07-17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07-17

古诗嫦娥教学设计03-31

古诗绝句教学设计04-15

古诗草的教学设计04-17

古诗教学设计范文11-10

古诗嫦娥教学设计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