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1
一、教材
依据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89页。
二、设计思路
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分的有关知识,并为学习认识几时几分以及认识秒作好铺垫。本节课设计围绕学生兴趣展开一系列活动:介绍新朋友――“小闹钟”、龟兔第二次赛跑、拍球、跳绳、测脉搏、口算比赛等,使学生在全面、深刻了解钟面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得出1时=60分,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活动安排紧紧围绕学习内容,迎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具有竞争性、挑战性的心理特点,动静结合、层层推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讲述。今天,老师发现教室里多了一些新“朋友”――小闹钟。向你的同桌展示一下你的新朋友,看一看,它长得什么样,听一听,它在说些什么?
(2)同桌展示交流,指名汇报。
(3)讲述。小闹钟在滴答、滴答地说什么呢?它时时提醒小朋友,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学习,掌握本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同时,教师板书:时时分分秒秒
导入:这里的时、分、秒就是时间单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本领――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好动是孩子的本能。我们应尊重孩子的需要,适时、恰当地去运用它、引导它,方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紧紧围绕学生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闹钟为切入点,接着由拟人化的小闹钟,巧妙地引出时间单位――时、分、秒,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小闹钟的短短几句话更胜过教师的说教,拉开本节课的序幕。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首先,认识钟面。
(1)小组交流。刚才,我们已经简单的认识了我们的好朋友――小闹钟。下面,我们进一步的来观察它,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请你一边用手指着一边告诉小组里其他的小朋友。
(2)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思考。
如“有哪些数字、怎样排列?”“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你是怎样知道的?”“时针长得什么样?分针长得什么样”……
同时,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3)讲述。时针走起路来慢又慢,就像乌龟爬呀爬。分针是只快乐的小白兔,高高兴兴往前走。秒针像只小跳蚤,还没等你数清它在哪一格,它已经跳下好几格,所以看时间一般不看秒针。
其次,认识时、分。
(1)猜测:分针和钟面上的大格、小格什么关系?
(2)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
(3)学生动手拨一拨:分针走两小格、一大格、两大格、一圈各是多少分?
(4)提问:分针从12走到4、从12走到6各需要多长时间,你是怎样知道的?
(5)过渡:分针是只不知疲倦的小白兔,它不停的工作着,时针有没有偷懒,它有是怎样工作的,请你猜猜看?
(6)课件演示: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
(7)提问:时针走两大格、一圈各是多少?
时针从12走到4需要多长时间,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三,时、分的进率。
(1)讲述:一分钟究竟有多长,让我们听一分钟的音乐故事《龟兔赛跑》。音乐故事起
(2)学生猜测,课件演示验证:龟兔赛跑
(3)学生操作,得出:1时=60分
设计意图:学生对钟面的熟悉程度直接关系到认识时间的准确性,通过大小不同的字体、字号、不一样的颜色、不同的形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龟兔赛跑”更是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龟、兔、跳蚤的形象比喻,更让学生联系到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以乌龟、小兔的口气代替老师的告诉,龟兔的第二次赛跑得出:1时=60分,帮助学生克服认知上的'障碍。
3.亲身体验,感受新知
(1)闭眼,用心感受一分钟。
(2)一分钟活动:跳绳、拍球、测脉搏
(3)一分钟口算。
(4)课后了解:一分钟,我们的爸爸妈妈能做哪些事情?
设计意图:时间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摸不着、看不见,5个一分钟,充分让学生获得直接体验,从听到跳、拍再到写、说,学生的眼、耳、口、手、足等均参与学习,层层推进,动静结合,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建立一分的时间观念。
4.总结评价,构建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的关注点出发,引入新课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小闹钟也是如此。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过分关注小闹钟,将闹钟当成玩具。课始,首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小闹钟出发,让学生初次观察交流,展示、介绍自己的闹钟,一吐为快,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展示的欲望,并由此引出时间单位时、分、秒。
2.巧妙设计板书,刺激学生多种感官
现代社会电子产品广泛运用,机械钟表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学生对钟面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认识时间的准确性,在学生两次观察钟面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汇报进行板书,板书中用较大的字号突出“大格”之大,较小的字号突出“小格”之小;运用红色隶书突出“时针”的“时”,红色给人以厚重之感、隶书更显得粗短,代表“时针粗而短”;用蓝色瘦长字体突出“分针”的“分”,蓝色给人以明快轻松之感、瘦长的字体更代表“分针细又长”,不同的字体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眼睛,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形象。色彩鲜艳的大钟面,让人赏心悦目,同时,在钟面周围标出每大格也就是每个数字所表示多少分,简洁明了,便于学生今后准确地读出分针所表示的时刻。
3.形象贴切的比喻,将数学知识趣味化
童话世界对孩子充满无穷魅力,龟、兔、跳蚤的形象比喻,让学生联系到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龟兔赛跑”是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设计“第二次龟兔赛跑”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猜测、验证,得出时、分的进率,帮助学生克服认知上的障碍。
4.注重体验,在体验中构建新知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如拨动时针分针、听音乐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测脉搏、跳绳等,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的眼、耳、口、手、足等均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学生兴趣高涨,学得轻松愉快,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经历秒,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并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等活动,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钟的时间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时间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的观念。
二、教学诊断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1出示钟面:观察钟面上的指针有什么区别?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第二长的是分针。
○2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3找一找:找一找老师钟面上的秒针。
(2)认识1秒和几秒。
○1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2)理解1分=60秒。
○1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2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4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体验1秒、几秒和一分钟
○11秒究竟有多长?能做什么?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21分钟有多长?能做什么?
由学生说出能做的事情,教师拿计时钟记着,然后由学生来验证。然后定时一分钟,学生自己感受自己的心跳,看看一分钟跳了几下?
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我们可以拍手一下;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一首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五)反思
三年级了,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时间经验,学生对秒的感觉已经较为熟悉,上课始我直接提出了“一秒究竟有多长”?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内容非常丰富——1秒很短,很快;1秒可以转一下头,眨一下眼,跺一下脚,拍一下手……总之,1秒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短而快”的,这时我适时点拨1秒真的很短,我们只能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并且以拍手为例,和学生们一起拍拍手,从摆好拍手姿势,到“啪”的一声响,经过的时间约1秒。
有了与1秒相对应的准确动作的指导,我又请学生跟着秒针的节奏,做出自己喜欢的动作,感受每一秒有多长,1秒,2秒,3秒……13秒……过去了终于全班学生整齐划一做着与秒针同样节奏的动作。
此时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发现、创造,全方位地,个性的感受着1秒。通过观察、倾听、探索、实践,学生对“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了。
接下来,感受10秒。这是一个递进中体验的过程。对10秒的感受分为三层次——先是让学生观察秒针一小格一小格地走动,倾听“哒哒哒”的声音,加深对10秒的印象;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听不到声音,也看不到钟面估计出10秒;第三个层次是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嫦娥二号”倒计时中的感受到秒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层层深入,螺旋感知。
调动学生用看、听、估、数的方法感受了10秒。
最后,在学生的头脑中“秒”不再抽象,而是与自己的某一动作相联系的具象、物化的时间概念。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
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说一个谜语,看哪个小朋友才得又快又好?听好了:
“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答案:钟表
二、自主探究学习
1、引出课题:
交流:a.同学们真聪明,那么你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知道时间)
b.原来钟表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你们想不想认识它!
2、钟面结构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闹钟,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生汇报。
生1:有时针、分针、秒针
生2:有1到12这12个数字
生3:有12个大格
生4: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屏幕。
课件介绍: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那么分针走5小格呢?走4大格?
3、时分的关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钟面,看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课件展示)
生1:分针走了1圈
生2:时针走了1大格
生3:分针走了1圈,时针正好走了1大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你知道分针走1大圈是多长时间吗?60分
师:时针走1大格是多长时间?1小时
师:那你知道他们的关系吗?得出:1时=60分(可借助闹钟让学生拨)
4、体验1分钟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那么你知道1分钟有多长吗?
播放1分钟,学生感受。
师:试想一下一分钟你能做些什么?学生思考汇报。
师:下面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选择你喜欢的事情来做(可以写字,算题、画画、背古诗等)开始
1分钟后,学生汇报:从活动的内容、完成情况、感受等方面汇报。
师:1分钟虽然很短,但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生:珍惜时间。
5、认读时刻
师:我们认识钟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时间,现在老师出示几个钟面时刻,敢不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复习整时:出示1时、4时、7时的钟面。学生回顾: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钟面由7时转到7时15分,学生从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得出显示时间。
再转到7时30分,学生合作总结认读时刻的方法
小结:看几时几分的方法——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仔细看分针,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
7时55分、8时5分
师:你还见过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三、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许多关于时间的知识,还进一步知道了时间的宝贵。
四、课外阅读
让学生欣赏关于钟表的一些课外知识。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
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能体验1小时=60分。感受一分钟、一小时有多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钟表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验数学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认识时、分两个时间单位,通过观察钟面上的大格、小格认识“时”、“分”,初步理解1时、1分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拨钟面上的针,知道1时=60分。建立1分和1时的时间观念,让学生不断丰富对1分、1时的感性认识。
重点:认识钟面,知道1时、1分的含义,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理解1时=60分,感受1分、1时的长短。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钟面知识是一个全新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较繁琐。在本节课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有难度,所以让学生准备学具钟,感性地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但要清晰地讲清这些知识,最好的辅助方法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它清晰的逐一显示中,学生有条有理地掌握了知识。
四、教学策略与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愿望,“自主探索”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充分利用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吸引学生,增强教学效果。“实践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数学意识。
五、教学媒体设计
(1)“龟兔赛跑”的动画设计,既有趣味性,又孕伏了知识。
(2)“认识钟面”的媒体设计,有序地处理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学效果尤其好。
(3)“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的媒体设计,有动感的.演示过程,很清楚地建立1分、1时的概念。
(4)“1分=60分”的媒体设计,用了动感的演示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
(5)“1分钟的长短”的设计,既调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又体验了1分钟多长。
六、学习评价设计
1、设计指向性的提问
如:多媒体显示1时=60分的画面时,问: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那么时针走了几大格?是几小时?分针走了几小格?是几分钟?追问:1时与60分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呢?
2、设计针对性的练习
如:时针从12起走到4,要走多长时间?为什么?走到7呢?分针从12走到4,要走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走到7呢?为什么时针、分针都是从12走到4,走的时间不一样呢?
3、设计课外延伸的练习
你1分钟大约跳()下绳;你刷一次牙大约用()分钟;你们家吃顿晚饭约花()分钟;你妈妈1小时做了哪些事情?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路及媒体应用
一、情景导入
电脑显示“龟兔赛跑”画面问:在这段时间里,龟跑了多少路程?兔子跑了多少路程?
再问:这一画面和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相似呢?
实物投影第76页上的图
学生回答
回答“钟面”
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钟面知识做了孕伏。
二、自主探索
钟面上有些什么呢?
你还知道些什么?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提问: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答案
对学生的答案适时合理作出评价
拿出自己的学具钟,看一看钟面上有些什么?和小组同学交流
不同小组的学生上台交流补充
让学生感性地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三、精讲点拨
问:两个数字间为一大格,钟面上有几个大格?
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
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
你是怎么知道60个小格?
指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问:分针从12起走到4,要走多少分钟?你是怎么知道的?
分针从12起走到7,走多少分钟?你是怎么知道的?
时针从12走到4,要走几小时?为什么?走到7呢?
追问:为什么分针、时针都是从12走到4,而分针走了20分钟,时针却走了4小时呢?
小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
在钟面上拨一拨,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走了几个大格?你发现了什么?
媒体显示:1时=60分
想感受1分钟有多长吗?
认识三针
指一指学具钟上的三针
观察媒体演示,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知道了时针、分针的走时规律。
根据时针、分针走时规则,再加上媒体的动感过程,能清楚地说出答案和想的过程。
按要求在学具钟上拨一拨,看一看,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把自己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
边看边思考1时与60分的关系。
闭上眼睛,边听音乐,体验1分钟的长短。
媒体显示时针、分针、秒针1——12个数字,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五个小格。画面放大,接着五个五个地显示一共有60个小格。
媒体教学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增强了教学效果。
媒体显示清晰,再加上动感的过程,突出了知识的重点,降低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
先让学生亲自拨一拨,体验1小时与60分的关系。
再从媒体清晰、动感的演示中,进一步体会1小时=60分
媒体显示1分钟长的画面并伴有音乐。使学生放松心情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实践体验
全班巡视
1分钟测自己的脉搏约跳()次。
1分钟大约做()节眼保健操。
填充:
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让学生感受1分钟、1小时的长短,积累生活中的经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养成按时做事,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口答
六、课后作业
你一分钟大约跳()下绳
你刷牙用了()分钟
你们家吃一顿晚饭约花()分钟,
你妈妈一小时做了哪些事?
增加学生体验时间的机会,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的经验,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小格)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因此,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间的进率,能够准确读出表盘上的时刻。
2、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时钟
教学过程:
教师的“导”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趣
放两段音乐(急噪、抒情)但长短一样。
“感觉上这两段音乐那段长些?可以用什么来衡量呢?(时间)我们要首先学会看(钟表)
“关于钟面,你知道些什么?”
二、请学生介绍钟面的知识,并做适当的板书
12大格60小格
1时=60分……
三、揭示课题
“同学们对钟面都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先认识时和分这两个时间单位“——时、分的认识
四、区分钟面的三根针,理解1时=60分
1)“钟面上的三根针分别是什么针?你是怎样区分的?”
2)“从同学们之前的发言中,同学们已经了解到1时=60分,这是人类制定下来的计时方法,那么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3)让学生拨动分针走一圈,看时针的变化。感受1时=60分
五、学会看钟面的时刻
1)指导看钟面的时间
你能说出图中3个钟面的时间吗?看时间时先看什么针?再看什么针?
2)组内看图说说图中小朋友的作息时间
3)汇报,教师板书并介绍时间的两种写法
六、游戏
1、报时游戏
第1人拨针,第2人报时并记录
2、我说时间,你拨针
小组内1人说时间,其他几人拨针,比一比看谁拨得又准又快
3、让学生从游戏中找出较容易看错、拨错的时间,提醒大家注意
七、体会一分钟
“刚才在游戏中,时间就1分钟1分钟过去了,到底一分钟有多长呢?1分=60秒
1)下面我们看秒针走一圈,感受1分钟
2)1分钟你能做什么?
3)估计1分钟
全班一起玩
小组内玩
八、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感受音乐,并说出感受。
观察表盘,说一说对钟面的了解
让学生说出想法
小组讨论,并拨动钟面说出想法
汇报想法
用音乐来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从课间活动中引入课堂。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7
设计说明
简单的时间计算问题是学生解决稍复杂的时间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结合教材习题,对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回顾;对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集中的、系统地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实例让学生回顾问题的解决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2)学生讨论后汇报:本学期学习了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质量单位的认识;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
2.揭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吧!
3.结合习题,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20分=( )时5分=( )秒
4时=( )分5千克=( )克
180秒=( )分360分=( )时
6吨=( )千克9000千克=( )吨
(2)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及进率。(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4)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4.复习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应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妈妈每天工作8( )。
小明跑50米用了10( )。
小红写作业用了30( )。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3)让学生说说选择合适时间单位的理由和方法。
5.课件出示教材111页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2)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3)回顾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方法二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4)小结: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以上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6.课件出示练习题,复习质量单位的换算。
1吨-600千克=( )千克
2800千克-8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有序的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地掌握。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97页时、分的认识例1、例2和“填填连连”,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并能正确地书写出来。
3.教育学生爱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问:这是什么?说明: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钟面。问:你们平时见过哪些钟?
二、教学新课
1、认识整时
分别出示第一、二、三、四幅图,让学生说出几时,小华在干什么。指名学生把四幅图完整地说一遍。
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就要学习时、分、秒。(板书:时、分、秒的认识)现在我们先来学习时、分。(板书:时、分)
2、认识时、分
(1)认识钟面
提问:这个钟面是什么形状的?大家说说钟面上有些什么?钟面上的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
说明:钟面上用1~12把一圈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让学生数出12个大格。
再用缺口的圆纸把钟面盖好,只露出一大格,教师指着这一大格告诉学生:这每一大格里又分成相等的5小格。一圈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一圈共有60个小格。
(2)时和分的关系。
钟面上的针各有各的任务。最短的针是时针,它走起来最慢,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比较长的针是分针,走得较快一点,它走1小格的时间是1小分。(用教具钟演示)
(3)提问:时针、分针是朝什么方向转动的`?(结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时针、分针远动方向的箭头图,并告诉学生什么叫顺时针方向)
现在我们来比较时针和分针转动的快慢,看看1时和1分有什么关系?教师用实物钟演示,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然后让学生每两人一组操作学具钟,并讨论1时和60分之间的关系。
教师:时针走1大格,就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1小时和60分的时间相等。(板书:1时=60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时、分都是时间单位,那么1分时间究竟有多长呢?1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呢?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师掌握时间,请学生汇报数的结果,再填在书上。
提问:一节课的时间多少分钟?(40)课间休息几分钟?(10)合起来是多少分钟?再加多少分钟,就是1小时了?为什么?
3.教学例1。
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1)出示第1个钟面图。提问:钟面上分针指着几?(12)时针指着几?(2)这是几时?(5时)怎样写呢?教师范写。
(1)出示第2个和第3个钟面图。让学生先说再写。
4.教学例2
如果分针不是指着12,那么怎样看时间呢?就要看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这时就是几时几分。
(1)演示教具钟:时针走过1,分针指着3。
问:时针刚走过几?(刚走过1,就是1时多)分针从12起走到了几?(走到3)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15小格,是15分)那么这是的时刻就是1时15分。怎样写呢?教师书写。
(1)继续演示,出示2时50分的钟面图。让学生说几时几分。
(2)把钟面拨到10时45分,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
学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填填连连。
2、第1、第2题让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八的第1、2题。
五、
教学随笔: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105——107页的例1、例2和例3。
教学目标
1、让同学进一步学习有关钟面的知识,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
2、初步建立1分、1时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3、进一步培养同学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并教育同学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1时、1分并建立1时、1分的时间观念。掌握1时=60分。
教学难点
建立1时、1分的具体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同学:实物钟
教学过程
一、信息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2008年的5月,我们的祖国经历了一些不平凡的时刻,这里老师向你们公布几条有代表性的信息。
最激动的时刻:5月8日上午9时17分,2008北京奥运圣火在海拔8844.4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点燃!圣火耀珠峰的盛景终于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发明了奥运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最凄惨的时刻: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等地发生了8.0级的.强地震,那一刻,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二十多万人受伤,五百多万人无家可归。
最悲哀的时刻:5月19日下午2时28分,全国人民向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3分钟。
这些难忘的时刻,都是钟表帮我们记录下的。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钟表的作用可大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跟钟表有关的知识(齐读课题:时、分的认识)。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10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
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8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各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时、1分的长短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出示实物钟)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过钟表,而且还认识了整时。同学们看现在是几时?(上午8时)每天的这个时候你们在做什么?你能说说我们都在什么情况下用到钟表吗?(学生自由发言)
揭题:同学们说得真好!的确,时间就像我们的伙伴一样时时刻刻跟着我们,我们一定要认识它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钟表的方法。(板书: 认识时和分)
[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看实物钟认整时,既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钟面。
(1) (电脑出示钟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钟面,提问: 从钟面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钟面上有12个数;钟面上有2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分针;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
(2) 指出:
① 从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一个大格,数一数你的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② 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相邻两个点之间是一小格,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12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或算一算,看谁数的方法又清楚又快!
(3) 小结: 我们刚才通过数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以及多少个小格来计时的。
2. 认识时针、分针各是怎样计时的。
(1) 认识时针。
① 电脑出示12时的钟面,提问:钟面上现在是几时?(12时)
电脑演示时针从12走到1,提问: 现在是几时?时针有什么变化?
提问:时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结论: 时针走一个大格,就是1小时。
② 动手实践: 让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要求让时针走1小时。
③ 口头练习: 时针走3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小时?
(2) 认识分。
① 电脑先出示1时的钟面,再出示1时零1分的钟面,提问: 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分针走了1小格)你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吗?结论:分针走1小格是1分。
② 口头练习: 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结论: 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③ 动手操作: 请你在学具钟上拨一拨,要求让分针走5分钟。提问: 分针走了几小格?再拨一拨,要求让分针走10分钟。提问: 分针从哪儿走到哪儿?走了几小格?
④ 练习: 分针从12走到3,走了多少分?分针从1走到5呢?你是怎样想的?
3. 学生动手操作,感知1时=60分。
(1)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把钟调到12时。
引导:在钟面上拨一拨,分针走60个小格,观察一下时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后,先让学生讲发现了什么,再用电脑演示加以证实)
(2) 提问: 刚才大家看到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60小格是多长时间?时针走1大格是多长时间?这说明了什么?(板书: 1时=60分)
[说明: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钟面上的小格,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使学生主动掌握了新知;通过让学生动手拨钟表,以及进一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既探索出了1时=60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4. 感受1分的长短。
(1) 引导: 1分到底有多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2) 分组实验: 第一大组做口算题,第二大组做眼保健操,第三大组写生字,第四大组数脉搏。教师计时。
(3) 提问: 谁来说说1分你都做了什么?
(4) 小结:你看,我们用1分能干这么多的事情,所以同学们要珍惜每1分的时间。
[说明:这里通过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1分有多长,初步建立了1分时间长短的观念,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1分时间虽短,但也可以做一些事情,要珍惜每1分。]
三、巩固练习
1.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小时有多长呢?让我们来看想想做做第2题。
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是1小时。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并提问: 为什么说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呢?
谈话: 1小时的时间原来有这么长,在1小时里当然也能做很多事情。回去问问你的家长,他(她)1小时里能做哪些事?
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表现得真不错。小强、小红和小明三个小朋友也想来考考大家。看看他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图中搜集信息,并逐一解决)
仿照第3题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同桌互相提问并解答。
[说明:练习的'设计既有梯度,又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重视学生间的协作,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四、自我总结,深化认识
提问: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你准备用所学的知识去做些什么?
[说明:新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教学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把数学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去。]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认识时、分 书本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时怎样计时的;知道一时=60分。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时针、分针时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
看钟表准确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教具:
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上课时间,复习整时。
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过钟表,(出示实物钟)而且认识了整时,小朋友看现在是几时?(上午9时)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2、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分,介绍时与分的关系。
讲述:要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小时多少分,就要看钟表。钟表时计时的工具,全世界的钟表跑得一样快,学会了看钟表,你就知道时间了。
今天,我们继续认识钟表,认识时、分。(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时针、分针的联动关系。
谈话:时针和分针时怎样走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你的小钟表上拨一拨,你就能发现了。拨拨钟表,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学生边拨钟表边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评价)
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分针走的快,时针走得慢;我发现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他们走得时间是一样的;我发现当分针转一圈时针从12走到1等。
总结:小朋友刚才拨钟表,发现了分针走得快,指针走得慢,当分针转一圈时针从12走到1,因为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所经过的时间是相同的,你们真聪明1
2、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
谈话:12到1这两个数字之间是一个大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学生数出有12个大格)
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相邻的两个点之间是一个小格,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学生数出有5个小格)
12 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或算一算,数完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谁数的方法又清楚又快!
总结: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一共又60个小格。我们还知道钟面上又12个大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计时的。
3、认识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
讲述: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时针从12走到1是1时,从1走到2也是1时,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都是______?(板书: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
口头练习: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 走到4,走了几小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口头练习: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练习:
(1)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2)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3) 分针从12走到8,走了多少分?
4、学生独立操作,进一步感知1时=60分。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计时的,想不想在你的钟表上拨一拨,看分针走了多少小格,时针正好走一大格?
谈话:刚才大家看到分针走60小格,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是多少时间?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时间?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1时=60分)
5、感受一分钟又多长,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谈话:一分钟到底又多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1)一分钟脉搏大约跳( )次。
(2)一分钟大约做( )节眼保健操。
(3)一分钟大约跳( )下绳。
提问:刚刚我们一分钟都做了些什么?
谈话:一分钟还可以干别的事,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你看着时间做做看。一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它却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工人叔叔一分钟印刷1000多份报纸,播音员一分钟能播180多个字……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抓紧时间学习。
那么一小时里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在一小时里都能干什么?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师生互动拨钟表。
教师让学生拨出5分钟、10分钟、25分钟、3小时、6小时等经过时间。
学生提要求教师拨钟表。
2、实际应用。
讲述: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一小时。
四、自我总结,深化认识
提问: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06-17
关于《时、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6-09
北京版《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06-09
《时、分、秒》教学设计(精选13篇)05-16
《时、分》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01-07
《时、分、秒的练习课》的教学设计07-18
《时、分、秒的练习课》教学设计06-08
认识时与分的计时关系教案04-26
《时、分的认识》教案(通用10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