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7 12:50: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遇到具体问题时,抽象出数列的模型和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引入: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细胞分裂模型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由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发现等比数列的特点

  进而让学生通过用递推公式描述等比数列。

  让学生回忆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过程然后类比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1公比q是任意一个常数,不仅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当首项等于0时,数列都是0。当公比为0时,数列也都是0。

  所以首项和公比都不可以是0。

  3当公比q=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当公比q大于1,公比q小于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

  4以及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

  5是后一项比前一项。

  列:1,2,(略)

  小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9练习1,2,3,题

  2.作业:P60习题1,4。

  第二课时5.2.4等比数列(二)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

  一.复习准备:

  提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讨论:如果是等差列的三项满足

  那么如果是等比数列又会有什么性质呢?

  由学生给出如果是等比数列满足

  2练习: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3等比中项:如果等比数列.那么,

  则叫做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教师给出)

  4思考:是否成立呢?成立吗?

  成立吗?

  又学生找到其间的规律,并对比记忆如果等差列,

  5思考:如果是两个等比数列,那么是等比数列吗?

  如果是为什么?是等比数列吗?引导学生证明。

  6思考:在等比数列里,如果成立吗?

  如果是为什么?由学生给出证明过程。

  三.巩固练习:

  列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和第4项分别是12和18,求它的第1项和第2项

  解(略)

  列4:略:

  练习:1在等比数列,已知那么

  2P61A组8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2

  【高考要求】:

  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B)。

  【教学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重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和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知识复习与自学质疑】

  一、问题。

  1、角的概念是什么?角按旋转方向分为哪几类?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角分为哪几类?与终边相同的角怎么表示?

  3、什么是弧度和弧度制?弧度和角度怎么换算?弧度和实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4、弧度制下圆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在各象限的符号怎么确定?

  6、你能在单位圆中画出正弦、余弦和正切线吗?

  7、同角三角函数有哪些基本关系式?

  二、练习。

  1、给出下列命题:

  (1)小于的角是锐角;

  (2)若是第一象限的角,则必为第一象限的角;

  (3)第三象限的角必大于第二象限的角;

  (4)第二象限的角是钝角;

  (5)相等的角必是终边相同的角;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

  (6)角2与角的终边不可能相同;

  (7)若角与角有相同的终边,则角(的'终边必在轴的非负半轴上。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

  2、设P点是角终边上一点,且满足则的值是

  3、一个扇形弧AOB的面积是1,它的周长为4,则该扇形的中心角=弦AB长=

  4、若则角的终边在象限。

  5、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角与角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是

  6、若是第三象限的角,则—,的终边落在何处?

  【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与精讲点拨】

  例1、如图,分别是角的终边。

  (1)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含边界)的所有角的集合;

  (2)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且在上所有角的集合;

  (3)求始边在OM位置,终边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

  例2。(1)已知角的终边在直线上,求的值;

  (2)已知角的终边上有一点A,求的值。

  例3、若,则在第象限。

  例4、若一扇形的周长为20,则当扇形的圆心角等于多少弧度时,这个扇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矫正反馈】

  1、若锐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为,则角的弧度数为。

  2、若,又是第二,第三象限角,则的取值范围是。

  3、一个半径为的扇形,如果它的周长等于弧所在半圆的弧长,那么该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是弧度或角度,该扇形的面积是。

  4、已知点P在第三象限,则角终边在第象限。

  5、设角的终边过点P,则的值为。

  6、已知角的终边上一点P且,求和的值。

  【迁移应用】

  1、经过3小时35分钟,分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是。时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数是。

  2、若点P在第一象限,则在内的取值范围是。

  3、若点P从(1,0)出发,沿单位圆逆时针方向运动弧长到达Q点,则Q点坐标为。

  4、如果为小于360的正角,且角的7倍数的角的终边与这个角的终边重合,求角的值。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3

  一、指导思想

  高三数学教学要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复习并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质量的意识,务实规范求创新,科学合作求发展。

  二、教学建议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新动向,有的放矢,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备考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认真研究近年来的考试试题,从而加深对《考试说明》的理解,及时把握高考新动向,理解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以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配例题,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我们的复习质量。

  注意08年高考的导向:注重能力考查,反对题海战术。《考试说明》中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是: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08年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小题还是大题,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体现出这种能力的要求和对教学的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目的地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好高三复习的动员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性。

  3、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复习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复习的效率。如: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养成学生善于结合图形直观思维的习惯;养成学生表述规范,按照解答题的必要步骤和书写格式答题的习惯等。

  4、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

  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落实,守住底线,这是复习的基本要求。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准确定位。精选、精编例题、习题,强调基础性、典型性,注意参考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做到不偏、不漏、不怪,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5、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太喜欢分析问题,被动的等待老师的答案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挖掘知识背后的智力因素,创设环境,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比较、辨析、质疑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他们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

  6、高中的重点知识在复习中要保持较大的比重和必要的深度。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突出特点:坚持重点内容重点考查,使高考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命制试题。因此在函数、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概率等重点内容的复习中,要注意轻重缓急,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

  7、 重视通性、通法的总结和落实。

  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各部分知识中的通性、通法,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教材中典型例题、习题上;放在体现通性、通法的例题、习题上;放在各部分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上。通过题目说通法,而不是死记硬背。进而使学生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意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方法,不断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数学学科能力。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要考查数学思想方法, 要加强学科能力的考查。 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 如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 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等数学基本方法都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予以复习及落实。切忌空谈思想方法,要以知识为载体,润物细无声。

  9、建议在每块知识复习前作一次摸底测试,(师、生)做到心中有数。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把握轻重缓急,避免重复劳动,切忌与学生实际不相符。

  总之,我们要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对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搞好第一轮复习,为第二轮复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进度安排

  9月底前完成高三选修课内容。期中考试的范围除选修课内容外,还要涉及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简易逻辑、函数、不等式、数列等内容。

  期中考试之后复习:向量、三角、立体几何、 解析几何等内容.

  第一轮的复习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主,为高三数学会考做好准备,不要赶进度,重落实。

  四、进修活动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4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中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主要是二元均值不等式。它是在系统地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优良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在解决函数最值问题中,基本不等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并能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从较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实现对基本不等式几何背景的初步了解。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运用作差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同时,介绍并渗透分析法证明的思想方法,从而完成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证明。

  进一步通过探究几何图形,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加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通过应用问题的解决,明确解决应用题的一般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性目标。借助例1,引导学生尝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体会和与积的相互转化,进一步通过例2,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并用几何画板展示函数图形,进一步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变式训练完善对基本不等式结构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三、教学问题诊断

  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但是,倘若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并不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记忆去发展和构建几何图形中的相等或不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并选用合理的手段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另外,尽可能引领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做好铺垫。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a,b>0同时又要注意区别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例题落实学生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而对于“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进一步强化和应用,将放于下一个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能很好地展示几何图形,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教学中需要有具体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生成,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所以,借助于几何画板软件来加强几何直观十分必要,同时演示动画帮助学生验证基本不等式等号取到的情况,并用电脑3D技术展示基本不等式的又一几何背景,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实际的问题情境出发,以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为着手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探求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形式,并进一步给出几何解释,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明确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应用价值。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时刻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六、教法和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6个教学环节,强调过程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动观察、分析、感知、归纳、探究等思维活动,从各个层面认识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其几何背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基本不等式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本上,充分展示基本不等式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再创造的过程。

  同时,以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赋予学生直观感受,便于观察,从而把一个生疏的、内在的知识,变成一个可认知的、可交流的对象,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基本不等式,并了解它的几何意义充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强化证明的各类方法;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并注意等号取到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节教学措施,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根据抛物线的定义解决问题,会求抛物线的焦点弦长。

  教学重点: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有关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二、新授:

  例1、点M与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5=0的距离小1,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略

  例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x轴,抛物线上的点M(—3,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m的值。

  解:略

  例3、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求线段AB的长。

  解:略

  点评:1、本题有三种解法:一是求出A、B两点坐标,再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AB的长;二是利用韦达定理找到x1与x2的关系,再利用弦长公式|AB|=求得,这是设而不求的思想方法;三是把过焦点的弦分成两个焦半径的和,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

  2、抛物线上一点A(x0,y0)到焦点F的距离|AF|=这就是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焦点弦长|AB|=x1+x2+p。

  例4、在抛物线上求一点P,使P点到焦点F与到点A(3,2)的距离之和最小。

  解:略

  三、做练习:

  第119页第5题

  四、小结:

  1、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需判断焦点所在的坐标轴和确定p的值,过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问题有时用焦点半径公式简单。

  2、焦点弦的几条性质:设直线过焦点F与抛物线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则:①;②;③通径长为2p;④焦点弦长|AB|=x1+x2+p。

  五、布置作业:

  习题8.5第4、5、6、7题。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利息按复利计算的概念

  ⑵掌握每期等额分期付款与到期一次性付款间的关系,应用等比数列的知识体系解决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

  2.能力目标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发展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渗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抓住分期付款的本质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分期付款的合理性;

  教学思路:

  教师运用基于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该部分知识内容特点(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定主题---分期付款有关计算,教师协调全班学生分为十组,每四人一组,由数学成绩较好者担当组长,每组确定同一任务。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每组确定帮忙解决某组员最想卖的商品,到各大商场记录分期付款的资料,同时寻找分期与数列之间存在的联系;第二阶段通过课中学习,确定分期方案,并核对方案的可行性,教师选几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仪向大家介绍组里确定的分期方案;第三阶段学生通过课后练习谈谈自身对本节内容知识的理解及感想。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在购物方式上的一个应用.此前学生已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并学习了有关储蓄的计算(单利计息和复利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

  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求知欲望,教学中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采用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发现数学模型,并采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学提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幽默广告视频:丈夫正看球赛,妻子一过来就换电视剧,丈夫很郁闷,一客服对他说:“您可以分期付款买东西,提前享受。”结果,丈夫和妻子一人一台电视,但当丈夫看球赛正酣时,儿子又过来把台换了。面对商家和银行提供的各种分期付款服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好呢?(以幽默广告形式导入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例:他准备花钱买一台5000元左右的平板电视,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据了解,苏宁电器允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进行购物,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该店提供了如下几种付款方案,以供选择。

  分析方案2:(选择次数中间的方案进行举例分析,进一步巩固数列知识)

  本题可通过逐月计算欠款来处理,根据题意,到期还清即第12个月的欠款数为0元。设每次应付x元,则:

  设每期还款x元,第k个月末还款后的本利欠款数为Ak元,则

  解得:

  三、随堂练习:

  由学生完成上表中“方案1”和“方案3”,熟练探究方法;

  可见:方案3使得付款总额较少,同时教师指出:结论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什么方案还要参照家庭的经济状况。(一改往日数学答案的唯一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应具备的全面性)

  请同学们总结:

  分期付款购买售价为a元的商品,分n次经过m个月还清贷款,每月还款x元,月利率为p,则求x的数学模型:

  (重点)练习:分组讨论计算某个组员利用自己零花钱分期付款购买自己最想要的某种商品,并由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用投影仪来谈谈组里给他的方案意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魅力。(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小组代表发表了本小组对某商品的分期方案,较多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思维过程,教师提醒.

  ①分期付款有哪些一般规定?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②分期付款中的计算涉及的数学知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数学思想:方程思想

  五、布置作业:

  某学生家境贫寒,但自强不息,于xxxx年考上北京大学,因家中无法负担其学费,遂决定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学制四年,每年9月1日申请贷款5000元。他如何还贷?请为他确定还贷方案。(什么是分期付款?银行贷款程序怎么样?利率是多少?如何计算?每月需还多少?)

  教学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同时尊重差异,实施合作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合作学习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研究等比数列的各量;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提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二、讲授新课:

  1、教学:

  思考:一个细胞每分钟就变成两个,那么经过一个小时,它会分裂成多少个细胞呢?

  分析:公比,因为,一个小时有60分钟

  思考:那么经过一个小时,一共有多少个细胞呢?

  又因为

  所以,则=1152921504

  则一个小时一共有1152921504个细胞

  2、练习:

  列1(解略)

  列2(解略)

  在等比数列中:已知求已知求

  在等比数列中,xx,则xx

  三、小结: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四、作业:P66,1题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会用导数的运算法则求简单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教学重点:导数运算法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多项式函数的求导

  一、复习引入

  1、已知函数,由定义求

  2、根据导数的定义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常数函数

  (2)函数

  二、新课讲授

  1、两个常用函数的导数:

  2、导数的运算法则:

  如果函数有导数,那么

  也就是说,两个函数的和或差的导数,等于这两个函数的导数的和或差;常数与函数的积的导数,等于常数乘函数的导数.

  例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2)

  (3)

  (4)

  (5)为常数)

  例2:已知曲线上一点,求:

  (1)过点P的切线的斜率;

  (2)过点P的切线方程.

  三、课堂小结:多项式函数求导法则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2)

  (3)

  (4)

  (5)

  (6)

  2、已知曲线上有两点A(4,0),B(2,4),求:

  (1)割线AB的斜率;(2)过点A处的切线的斜率;(3)点A处的切线的'方程.

  3、求曲线在点M(2,6)处的切线方程.

  五、课堂作业

  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2)

  (3)

  (4)(5)

  (6)

  (7)

  (8)

  (9)

  (10)

  2、求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

  3、求抛物线在处及处的切线的方程。

  4、求曲线在点P(2,-3)处的切线的方程。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9

  一、数学的“双基”是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它是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与有效支撑,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数学的考查重点,因此在复习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基础复习,要“细”;力求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1、课本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与基础,课本中结论,定理与性质,都是学习数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立足课本,迅速激活已学过的各个知识点,强调课本的重要性,不放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

  2、注意所做题目使用知识点覆盖范围的变化,有意识地思考、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3、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复习,深刻体会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在函数的复习习过程中要重视函数概念的复习,深刻体会函数的本质特征,学会函数的思维方式。

  (二)对核心的知识要概括,解题的方法要概括,对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做一概括!

  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注意每一模块复习完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网络图,其目的是一方面,所学知识层次清晰,知识的逻辑关系清楚,更重要的是,这个知识结构图也体现了学生应掌握的数学思维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将典型问题模型化,将通解通法固化在我们的解题思维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复习的质量,也是老师提高复习效率最应该做的事情。

  (三)分层教学,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高三数学复习,绝不能等同高一,高二阶段,平铺直叙,对每章的知识结构,在复习开始与复习结束时都要能写出或说出各章节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特别要强调课本内涉及的内容与课外补充的内容,及高考考过的知识点,为此,师生要研究近三年的高考题目。例如:“函数”一章,课本目录:集合与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函数方程与零点。因为函数是高考的重头戏,函数知识与函数思想地位,需让同学们下大力气掌握,扩充内容:求函数解析式,函数值域,求函数定义域,函数图像及变换,函数与不等式,函数思想的应用;重点知识重点掌握,重点训练,也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方向,而对于集合,因为高考要求降低,就适当减少课时,针对性处理数学知识点。减少盲目性,在高三能帮助同学们居高临下复习,提高复习效果。

  (四)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数学高三总复习要抓得住“魂”,要通过复习,确实把握学科的基本思想.

  目前的高考,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考查,在知识交汇点设计试题。还考查中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而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是贯穿了整个中学数学的各个章节,比如方程有解,求的取值范围。就可以转化为求关于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并且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在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利用方程思想,同时还须注意通性通法的训练,淡化特殊的技巧;而作为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需要分章节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渗透与总结,暗线变明线,渗透变明确。先认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作用,以问题为载体,以方法为杠杆,再想办法应用于解题,例如在不等式的解法一章,首先强调化归思想,即大多数的不等式最终都转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再强调等价转化,即常说到的等价组,包括函数定义域,运算的等价性等等,这样将资料中的分式不等式,简单的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一块学习统一在数学思想前提中,便于很好的掌握,此外,可以开展讲座,集中学习数学思想与方法,加强理性认识,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不断提高数学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考试说明》中特别强调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适应现在考题的发展要求,在这一问题上必须加强,我的体会是: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一方面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认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和身边的数学问题,把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加以解决,而“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性课题”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从中提炼出有一定社会价值背景的应用问题,促进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和增强数学运用意识,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同时有意识地把教学过程施行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每一节课,每一道题之中,有意识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选择一些开放性试题供学生探索,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三、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应试技巧

  (一)注意学生的解题习惯。高考最终要通过解题见分晓,因此高三复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解题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题要准。最好采取二次读题的方法,第一次为泛读,大致了解题目的条件和要求;第二次为精读,根据要求找出题目的关键词语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

  第二、算理要清。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每一种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还要明确这种运算的条件是否具备。

  第三、跨度要小。解题过程(尤其是运算过程)的衔接要紧密,不要跳步骤。

  第四:考虑要周。切忌思考问题丢三落四、想当然、麻痹大意,在平时训练时,出现此种情形,除性格因素外,要特别考虑一下在知识和方法上的缺陷。

  同时高考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题目,因此解题的速度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解题一定要有速度意识,用时多了即使对了也是“潜在丢分”,要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拿到该拿的分数,不要把遗憾留在考试结束之后,在平常做题时则需按三个步骤完成,(1)先做容易题(捡着做),所谓容易题就是看了题目只须简单的运算就能得到结果的题目;这样学生对整张试卷的情况就会心中有数,此时已有五六十分的分数到手了,心中有底,可以消除一些紧张的心理。(2)再做中档题,所谓中档题就是需要认真思考,可能会有一定的运算量的题目,(3)最后在看难题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在一些中难度的解答题中还要注意解本题靠后面的小题时可能会用到前小题的结论,或前小题不会证也可以“跳步解法”

  (二)注意学生的书面表达。高考最终的成绩是由各个阅卷老师给出的总和,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是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进行的,因此书面表达又显得至关重要,(1)表述要全。到了高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试时,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表述上,导致79分的解答题中,几乎没有一个题能得满分,问题主要在于表述不够全面,术语不够准确,逻辑性不够严密,运算失误较多等。因此要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2)突出得分点和踩分点。不会做不等于得不到分数,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在高考前的这一阶段,对于解答题有必要向学生说明阅卷的评分情况是按步得分,按点得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题目中哪些是关键步骤,必不可少的。真正不会做也可以将一些条件进行一些简单的变形,或许也能得到一两分,不要小看它,可能是“万人之上”,同时书写要求做到简洁、明了。如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注意解决这一问题,它必是高考中分值的一个增长点。

  对于上文提供的高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学计划方法指导相关内容,是不是感觉很关键呢?希望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10

  一、基本知识概要:

  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从代数的角度看是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无解时必相离;有两组解必相交;一组解时,若化为x或y的方程二次项系数非零,判别式⊿=0时必相切,若二次项系数为零,有一组解仍是相交。

  2.弦:直线被圆锥曲线截得的线段称为圆锥曲线的弦。

  焦点弦:若弦过圆锥曲线的焦点叫焦点弦;

  通径:若焦点弦垂直于焦点所在的圆锥曲线的对称轴,此时焦点弦也叫通径。

  3.①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弦长公式:

  =或当存在且不为零时

  ,(其中(),()是交点坐标)。

  ②抛物线的焦点弦长公式|AB|=,其中α为过焦点的直线的倾斜角。

  4.重点难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相切条件下某些关系的确立及其一些字母范围的确定。

  5.思维方式: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设而不求与整体代入的技巧。

  6.特别注意:直线与圆锥曲线当只有一个交点时要除去两种情况,些直线才是曲线的切线。一是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二是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

  二、例题:

  【例1】直线y=x+3与曲线()

  A。没有交点B。只有一个交点C。有两个交点D。有三个交点

  〖解〗:当x>0时,双曲线的渐近线为:,而直线y=x+3的斜率为1,1<3 y="x+3过椭圆的顶点,k=1">0因此直线与椭圆左半部分有一交点,共计3个交点,选D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若一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a2-a1=d 即:a2=a1+d

  a3-a2=d 即:a3=a2+d

  ……

  猜想:

  a40= a1+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设计思路: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 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2)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a1=d

  a3=a2+d

  ……

  an-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a1= (n-1) d即an=a1+(n-1) d ,当n=1时,此式也成立,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 }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三)巩固新知应用例解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 a20=31,求首项与公差d。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三个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第四个量。

  例3 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课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课后习题第3题和第4题。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五)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an-an-1=d (n≥1)。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习题第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03-19

有关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05-20

高三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01-03

有关高三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04-01

数学教学设计01-21

数学教学设计09-02

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教学设计-03-24

数学教学设计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