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6 09:20: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这节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数据。

  1、教学中,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新课。

  2、在探究新知时,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使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格子不够的认知困境中,自觉地进行探索、交流,最终把认知指向“1格表示2个数据”这一新知的前沿。

  3、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探索、交流,开展数学操作,主动构建起“以一当二”的数学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这里的三样早餐都是什么。

  生:牛奶,豆浆,粥。

  师:同学们喜欢这三样早餐吗?

  生:喜欢。

  师:那老师就将这三样早餐奖励给这节课表现好的`三个组。现在我们看一看四(1)班的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是什么?

  设计意图:爱吃是小学生的天性,用学生喜欢的早餐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统计表。

  2、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的数据。

  生1: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6人。

  生2:最喜欢的早餐是豆浆的有12人。

  生3:最喜欢的早餐是粥的有24人。

  3、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选择一种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4、学生在组内汇报各自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

  5、各组汇报并展示各自的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96页的两个条形统计图)

  6、学生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并说出区别。

  (全班交流)

  预设生1:左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数据。

  生2:右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数据。

  7、思考: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认为用哪个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有时由于数据偏大,在画条形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个数据。

  8、同学们根据条形统计图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9、思考:如果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5人,那么在右图中怎么表示?

  学生组内讨论,各组汇报。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用半格表示1人。

  设计意图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对比两个统计图的区别,发现“以一当一”的局限性,总结出“以一当二”的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4、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5、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6、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1、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3、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5、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6、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8、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第一册第53—55页及练习八第2、3、4题。

  教材分析:

  1、关于直尺图两端的缺口。

  直尺图左端不画口是可以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小于0的数是没有感受性认识的,也没有过早涉及的必要。直尺图右端的口必不可少,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自然数逐1增长的规律,以及自然数个数的无限性。2、关于比较8、9的大小,通过点子图来比较,其目的在于认识7、8、9之间的关系,7在8的前面,7比8小,8在9的前面,8比9小。这种认识显然过于狭隘,应该让小朋友在更广的区间内认识9以内数的'关系,这样,更进一步增强数感。学情分析:

  1、关于数数。

  前面已学习了7以内数的认识,对认识数的哪几个方面内容有初步的感知,有了数数、了解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等能力。重点让学生理解数自然数是一个一个地数。

  2、关于数的组成。

  对于数组成,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有基础,但大多流于死记硬背,而现在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分什么,如何有序地分,由其中的一组还能还能想到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认数、读数、写数;知道9以内的数的顺序,能正确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8、9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8、9的过程,感受8、9的组成,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8、9的数数与认数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索和发现8、9的组成,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在引导学生从8、9的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过程中,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8、9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王大伯养了一群小猪,把小猪编了号,看,它们来了!

  1、这些小猪的编号各是几?一共有几头小猪?(课件:7头小猪跑着出来,身上有编号4、1、6、2、5、7、3)

  2、请你按编号顺序把小猪们排一排队好吗?你有几种排法?(1、2、3、4、5、6、7或7、6、5、4、3、2、1)你是按什么顺序来排的?

  3、王大伯又买了2头小猪,该编上什么号呢?(引出8、9)板书课题:8、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8、9的含义及顺序。

  (1)摆一摆。

  师:你会用小棒来表示已经编上号的7只小猪吗?(学生操作)

  师:王大伯又买来一只小猪,这时是几只小猪?(板书:8)你还会用小棒来表示吗?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操作)摆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师:8号的小猪该排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呢?(学生说电脑演示)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8

  师:王大伯再买来一只小猪,这时是几只小猪?(板书:9)你还会用小棒来表示吗?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操作)

  师:9号猪要加入它们的队伍中,应该排在哪里呢?你是怎么想的?

  (2)说一说。

  看着整齐的队伍,你知道些什么?用8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用9和一个数比呢?

  (4)活动。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小奖片给表现好的学生,先发7张,再发1张,问学生是几张?发了8张小奖片,再发1张,问学生是几张?

  学生活动:9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

  师:第8个同学指的是谁?为什么会出现2位同学呢?从左边数第9个同学是谁?从右边数起呢?(指名回答)从左数起的前面8个同学转个圈,从右数起的前5位同学先回到座位上。2、8、9的写法。

  (1)说一说8、9像什么?

  (2)师范写

  (3)学生在书上描写

  (4)学生互相欣赏3、8、9的组成。

  (1)9的组成。

  师:9只小猪都关在一个猪圈里太挤了,王大伯新建了一个猪圈,把9只小猪分别关到两个猪圈里,王大伯可能会怎样关这9只小猪呢?

  请你拿出9根小棒代替9只小猪,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小组交流你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讨论9的组成的记忆方法: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由一组想到另一组。同时老师整理改变板书:

  (2)8的组成(用小棒分一分)

  (3)完成“做一做“

  三、练习

  1、活动:同学们在学习中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找一找数学8在哪里?9呢?用尺子连一连,书上练习的第2题。

  2、小猪聊天猜年龄。(课件出三只小猪在猪里的情境)

  小猪一:我的年龄比7大,我可能是几岁?

  小猪二:我的年龄比9小,我可能是几岁?

  小猪三:我的年龄比6大,比9小,我可能是几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

  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看一看,描一描。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美丽的叶子图片!多漂亮的叶子呀!可爱的蚂蚁看到它,高兴极了!它说它会画树叶,一笔就能画成美丽的树叶!看!(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两只小蚂蚁是怎么画的?谁画的好?师:这样由一点开始,再回到起点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一周。这外面的边叫做边线。

  师: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圈,一个美丽的叶片图案就出现了。

  现在谁再来说说,蚂蚁是怎么画的?生: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周,最后又回到起点。师:小蚂蚁也能做老师,它教我们画出漂亮的叶子,你们学会了吗?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

  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3、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动态演示)。

  你们知道树叶边线的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4、再来看(出示图),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

  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找一找,摸一摸。

  1、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也可以下位找。(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地面周长、水池池口周长。)

  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谁来说说自己的腰围?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cm左右。

  4、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

  有兴趣吗?这里共有3关,每闯过一关都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有信心吗?让我们充满自信迎接挑战!(四)闯关练习。

  1、先看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这里有3个图形,请你选择其中1个图形。

  看课本45页第2题,做在书上即可。选择长方形的能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吗?有不同方法吗?大家真聪明,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面我们还要研究。

  第一关谁成功了?请为自己加上100分!2、下面我们来继续闯第二关。怎样量出树叶的周长?谁闯过了这关加上200分。

  3、第三关。(课本45页第3题)课件出示图:他们的周长一样吗?(指名说说)我们来看看演示移动的方法。

  谁闯过了这一关?祝贺你们!每人加300分!回想一下,刚才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图形周长的?这一关哪组闯过去了?请加上200分!现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不要灰心,有信心赶上他们吗?希望你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头赶上!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你能谈谈自己还有什么困惑吗?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首先利用微机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树叶的轮廓,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理解1分=60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世上有件宝,黄金买不到。一去不复返,愿你珍惜好。)

  师:关于时间的知识你们回家复习了吗?那让我们一起检测一下你复习的怎么样好吗?(让学生认读时刻)把你们画的表拿出来,相互看一下,比一比谁画的好?师巡视把画得好的贴在黑班上展示给大家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

  打开教科书第59页,观察主题图,这是在哪儿?图上的人们在做什么?(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人们在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师: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生:1秒很短。生:特别短。生:滴答一下就是1秒。)

  三、观察探究,建立时间概念。

  1. 观察表针(出示一个钟面)

  师:老师带来一个表,请你们看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你能不能给同学们指指看?(能)快,走到前面来。(每两个数字间有5个小格。12个大格一共就有60个小格。)他说的好不好?钟面上还有什么?(还有三个指针)

  2. 认识时分秒针走动

  师:钟面上三个指针的长短粗细一样吗?我们看钟面上这个最短的针叫什么?(时针)时针转动一大格就是1时,时针表示时。(师把“时”字贴在黑板上)黑色的长针叫分针,分针转动一小格就是一分钟,分针转动一大格谁知道是几分钟?转动两个大格呢?转动一圈是多少分钟 分针表示分。(师把“分”字贴在黑板上)

  师:除了这两个针外,还有一个针在转动,这个针最长最细,它叫秒针。

  师:请观察,秒针动一下就是走一个小格,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生1:一秒钟可以打开电视机的开关。

  生2:看电视时可以调一个台。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来。

  生5:一秒钟脉搏跳2下。

  (2)1秒钟你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师: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

  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生1:一秒很短。

  生2:是太短了。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了解了这些,你现在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1:想不到一秒钟还能做很多事。

  生2:一秒钟也很有用,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短短的一秒钟却是那么有价值,因此,时间很宝贵,连1秒钟都不能浪费,对吗?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有一个闻名世界的飞人,知道是谁吗?(出示图片)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冠军,刘翔简直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一丁点儿,获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因此,1秒,对他来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我们要分秒必争、争分夺秒。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和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

  生1: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2: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3:过马路的红绿灯倒计时也是一秒一秒的。

  生4:电子表上有秒。

  师:是啊,咱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4. 认识几秒。

  师:现在请想一下秒针走一大格是多少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数出来秒针走了5下。生2:不用数也可以知道,因为秒针走了1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5小格就是5秒)走六个大格呢?

  师:想一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是60秒)秒针表示秒。师把“秒”贴在黑板上。

  5.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师:时分秒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请看钟面上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有一天,这三兄弟在钟面上交谈,时针和分针要进行跑步比赛,请同学们观察,时针和分针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看他俩谁跑得快?(师演示)时针跑了多远?(时针跑了一个大格)时针跑一大格是多长时间?(时针跑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圈)分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圈是 60分)想一想60分和1小时之间有什么关系?(相等)所以我们就找出了时和分的关系:把1时=60分贴在黑板上)1时=60分,2时=( )分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时=60分,两个60加起来就等于120,所以2时=120分)分针和时针比赛完后以后,秒针也来参加比赛,秒针要求和分针一起赛跑。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当秒针到12时比赛开始,(好,开始。 比赛时间到)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个小格)分针跑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小格是1分钟)秒针跑了多远?(秒针跑了一圈)秒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跑一圈是 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回答)(师贴1分=60秒)1分=60秒,3分等于( )秒?谁知道?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分=60秒,3分就是3个60秒相加等于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他说的好不好?(非常棒)

  四. 活动体验

  1. 感受1分钟

  师:60秒也就是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好不好?

  (1)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项活动,有的是写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现在从抽屉里拿出题单看一看自己要做什么,尽快作好准备。问学生:写字的同学是哪些?做口算的呢?写数字的呢?

  生活动后汇报,师给予评价:孩子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

  (2)刚才我们是静静地体会一分钟,现在咱们来点可以动的,好不好?每个大组选一个孩子表演拍球、跳绳,其余学生数数。(生活动后汇报,师分类给予评价,突出相同的一分钟,做得多的速度快。)

  师:这一分钟里,我们可以拍几十个球,跳几十下绳,一分钟的价值挺大的。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40个)。在这40分钟里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画苹果 写字 写数字 做蹲起 背古诗 背诵乘法口诀 做口算题 要求:听我计时。)

  五. 巩固新知

  师:学了知识,还要会用它解决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得最好。

  1. 书63页第1题,请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 排名次说明理由(学生独立讨论完成)

  六. 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秒钟!

  师:孩子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积累起来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一、 情境,复习铺垫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画着一棵苹果树,苹果上面写着算式),小朋友,你们看,这有一棵茂密的苹果树,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摘吗?

  师:只要你们把苹果树上的算式算正确,这个苹果就是你的了,有信心吗?

  师:那好,现在老师找九位小朋友上来摘苹果,看看谁最先摘到自己喜欢的苹果。

  (学生争先恐后的上来了,师选择九位同学上来摘苹果)

  师:现在上来的九位小同学都摘到了自己喜欢的苹果,现在下面的小同学当评委,看看他们能不能把苹果上面的算式算正确?好不好?

  二、主动探索

  1、提出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分别摘到了又大又红的苹果,看来大家平时一定很爱看书学习,咱们学校的图书室有许多的故事书,想去看看吗?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谁愿意说说?

  生:我从图中知道了儿童小说335本,民间故事185本,童话210本,我还知道了儿童小说最多,民间故事最少。

  师:这位小朋友太聪明了,说得也特别好。现在老师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愿意接受吗?

  生:(齐声说)愿意。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怎么列式呢?

  (生思考片刻举手回答)

  生: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335-185

  民间故事比童话少多少本? 210-185

  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 335-210

  师:小朋友提得问题真不错,而且列式也都是正确的,看来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探究算法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下面请小朋友们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试着算一算335-185等于多少?(师课件出示算式335-185)

  (生在练习本上尝试完成)

  师:算完的同学坐端正,先和同桌说说你的计算过程。(生同桌互相讲演算过程)

  师:谁愿意和老师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师提问)

  师:十位上3减8不够减,怎么办?

  生:从百位上退1。

  师:百位上退1要当作几个十。

  生:10个十。

  师:被减数原来十位上是3,表示3个十,现在从百位上退下来10个十,一共是13个十,13个十减去8个十,剩下5个十,所以在差的十位上写5。百位上退走1个剩下2个百,所以差的百位上是1。

  师:通过这道竖式,你们有没有发现?

  (生不清楚,教师作引导。十位上不够减,怎么办?)

  生:十位上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

  3、巩固算法拓展算法

  师:老师还想知道民间故事比童话少多少本?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吗?

  师:那根据刚才学习的经验,你能算出210-185的结果吗?

  (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完成,师指名板演)

  师:你们看,刚才上黑板上完成的这位同学做得好吗?

  生:好。现在我们欢迎他来说说他的演算过程。

  生: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不够减,从百位退1。最后我的计算结果是25。

  师:小朋友,你们说他说得好吗?

  师:这位小朋友不仅算题算得好,而且说得也特别棒,现在老师奖给你一颗智慧星。

  师:从这道竖式,大家又发现了什么?

  生: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不够减,从百位退1。

  师:大家刚才完成了两道竖式计算,可老师不知道你们计算得是不是正确,有什么办法呢?

  生:验算。

  师:那好,现在你们用最快的速度来验算一下我们刚才的计算是不是正确。你们看,小白免也建议我们这样做呢。(出示课件上小白兔说的话)

  (生在练习本上完成验算,师巡视检查)

  师:小朋友都很仔细,也很认真,通过我们的验算,你们一起说我们刚才的计算正确吗?

  师:那你们能不能观察一下,我们刚才计算的两道减法竖式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习的减法需要退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退位减。

  4、总结算法

  师:下面小朋友们互相讨论一下用减法计算要注意什么?

  师:(提问)谁愿意说说呢?老师要听听谁说得最好?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

  师:我们应该说成哪一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后再减。

  三、 课中休息

  师:小朋友一定累了吧,我们一起唱一首歌《粗心的小画家》,你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不能马虎、粗心啊。

  四、 巩固应用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真不错,不仅回答问题积极,还能总结出用减法计算应该注意什么?真了不起,现在老师还要比一比、看一看,谁在计算的时候又细心、又认真,又快速?有没有信心争第一?

  1、 比一比(师出示课件比一比)(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生1:347-251,我是这样算出来的,先从个位算起,7减1等于6,所以差的个位上写6,十位上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14减5等于9,百位上退了1,剩了2,2减2等于0,所以等于96。

  (生2说972-85的计算过程,生3说670-273的计算过程)

  2、 找一找,改一改

  (师出示课件找一找、改一改)

  师:刚才小朋友完成得真不错,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森林王国里,啄木鸟医生正在为大树做体检呢。你们也来帮帮它吧,请你先找出病因,再帮他们治一治,请小朋友认真看算式,找出错在哪里,再把错误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师:你们觉得这三棵树都有病吗?

  师:谁愿意帮助啄木鸟医生给第一棵大树治病,请举手。

  师:你能说说第一棵大树病在哪?

  生:百位上计算错了。

  师:那正确的得数应该是多少?

  生:143。大家同意吗?

  师:那现在你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帮第二棵大树和第三棵大树治一治。帮他们改正好吗?(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改正)

  师:改正完的同学和你的同桌订正一下,看看谁写的正确,写得工整?

  师: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表现得都很好,老师希望你们每节课都能像今天这样,认真听课。细心的计算。

  3、 解决问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在比认真,比细心,森林王国中的大象和长颈鹿也在比,它们在比什么呢?想不想去看看?

  师:哦,原来它们在比身高呢?你们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生:我知道了大象的身高是610厘米,大象比它长颈鹿矮370厘米,要求的问题是大象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说得真不错,说明你仔细观察了,老师要奖给你一颗智慧星。那谁能列式计算呢?你们在练习本上试着完成。

  4、 勇夺智慧星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动脑筋吗?下面老师希望你们通过动脑筋来夺得更多的智慧星。在老师规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

  5.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活动中的呢?(运动会开幕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看,同学们在干什么?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团体操,整齐吗?(出示P99页情景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老师有点看不懂这幅图,哪里才叫一个方阵?(请同学在屏幕上指一指)那另外两个方阵在哪里?(屏幕不够大,照片没有照出来)。

  那这道题除了“有3个方阵”这个条件外,你还能找出其他的条件吗?

  生:(每行10人,每个方阵有8行。)

  师:那么我们想一想如何根据这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讨论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生汇报。板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信息,培养了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10×8=80(人)表示什么意思?

  80×3=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把3个方阵横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行的人数,再求出8大行的人数。)

  10×3=30(人)表示什么意思?30×8=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列出综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把3个方阵竖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列的人数,再求出10大列的人数。)

  8×3=24(人)表示什么意思?

  24×10=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8×3×10=240(人)。

  小结: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最后结果相同,都连续用了两次乘法,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不同点:方法不一样。

  师:真了不起!,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是,无论思路如何,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连乘

  (设计意图: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

  做一做: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呢?

  练习1:它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他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练习2:我们算一算这个场所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练习3:他已经游了多少米?

  拓展4:钢笔问题(方法最优化,解决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并准备购买钢笔奖励给节约之星,共有4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3名节约之星。大队委员来到文具批发市场后,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如果购买100支或100支以上,每支6元。

  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到哪家去买?

  四、回顾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这节课你们开心吗?那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教师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祝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设计校园”的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教材以重新设计校园为主题,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安排了整个实践活动。

  1.调查本学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是学生收集信息和比较信息的过程,教材中通过画出整个校园的直观图来表现学生所收集的本学校的所有信息,为下面重新设计新校园打下了基础。比较信息是比较本学校和其他学校的具体情况,为设计新校园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收集和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讨论学校应添设什么是分析信息的活动,教材展示了小组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材的讨论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是根据学生自己或教师的日常需要,二是与其他学校相比较。教材中具体举了四个例子,如操场应该扩大、操场旁边应有一个厕所,应该给老师准备一个车棚,希望有一些乒乓球台等。当然,教材中提到的仅是一些范例,实际讨论不必限制在这些方面,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需求加以分析与设计。这个讨论交流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设计新校园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设计新校园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综合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以及本校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里要涉及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场地面积的大小,添设项目的形状和大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在教材的例子中对此进行了提示。除了教材提示的乒乓球台是否能够放得下的问题外,还会有其他的问题,如足球场上或操场上的铺草皮、羽毛球场、为低年级开设游戏区等问题。

  4.“展示各小组的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除了要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一点在本实践活动中体现为设计新校园后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他组设计的优缺点,体验学生之间的鼓励与赞美,获得同学的认同,同时也认同别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

  教学课型:活动课(设计、讨论)

  教具准备:

  某校校园平面图、本校校园平面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方位的知识,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方位?(8个)哪个同学愿意起来具体说一下?其他同学用手指一下好吗?

  2、这是我们生活中的方位,但在地图上我们通常按什么规律来确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

  ⑴老师这里有一幅某校校园的平面示意图,谁想说说这个校园的各个方位建筑物或教学设施?(指名答)

  ⑵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⑶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一是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以某校校园平面图为例,让学生谈想法、提建议,激发学生设计学校的图纸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调查汇报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调查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教学设施(板书:调查),你们完成了吗?谁来说说?(多指几名同学说)

  (设计意图:调查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是学生收集信息和比较信息的过程。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收集和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出示本校校园平面示意图

  这是我们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哪位同学愿意起来用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一下?(指名说)

  3、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你觉得我们学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学生独立思考)

  4、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讨论:(大屏幕出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5、集体汇报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教师可以鼓励性的评价,并对全体的意见予以总结。)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交流的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6、小组合作,设计新校园。

  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下面就请各小组在给定的白纸上总结出本组的最后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新校园,要求每个小组分好记录、监督、绘图的人员。(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7、展示各小组的设计。

  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其它小组进行评价,找出每幅新校园图的优缺点。(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同学们真棒!能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板书:分析)用你们小组的智慧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学校,真可称之为小设计师了,老师一定会把你们的想法传达给校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们的设计将会被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它组设计的优缺点,体验学生之间的鼓励与赞美,获得同学的认同,同时也认同别人,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三、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四、作业布置

  自己设计一幅未来的现代化学校平面图。

  板书设计:设计学校

  小学校园平面设计图

  调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体会11—20的数的组成,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通过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

  学习重点:

  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学习难点:

  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谈话引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捆成一捆,一个十是()。

  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⑥、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练习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教师:请你们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结果。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

  13÷4=3(组)……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预设2:摆(圈)小棒。

  教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师: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个圈,有4根就圈一个圈。)

  教师:圈了多少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圈了3个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同学分小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教师:摆(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教师(出示下图):这就是除法竖式。看看这个除法竖式,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提问,理解12是4和3的乘积,即除数和商的积。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看来这对大家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就对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一边分小棒,一边写一写除法竖式。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边分、边写、边说。

  (2)沟系。

  教师(板书):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

  教师:请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

  教师: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你觉得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分边写除法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如果我们有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

  教师: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对比反思,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法竖式有什么好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在学习几何形体概念的过程中,学生要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概念、听取教师的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了解概念的表征,有选择地把感知的概念的有关信息进行初步概括,形成表象。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借助各种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当然,在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时,根据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运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能借助直观演示,将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在三年级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同时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二)通过实验探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理解几何形体概念的本质,需要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及时引导学生比较操作对象之间的异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体积”概念时,先要学生理解“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的含义,才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为此,我们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后,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初步理解“空间”,然后进一步设问“到底是因为石块有重量还是因为占有空间才使水面上升?别的物体也占有空间吗?”接着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他们的发现,并要求在实验中能紧紧围绕“①是怎样进行实验的?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最后请学生交流汇报,一名同学演示,其他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如果杯中液体的水,变成固体沙,同样把石块放入沙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结合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三)加强概念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变式用以说明同一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相同、非本质特征不同的一组实例。在几何形体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变式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在学习“垂直”的概念时,学生常习惯于竖着理解,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也习惯于向水平方向画。当变化了直线的方向、位置,就会受思维定势影响,发生错误,以致在位置或形状有了变化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中找错、画错高,影响面积的正确计算。其原因就在于“垂直”这个概念的形成阶段未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变式材料,学生没能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一本质意义上对“互相垂直”进行抽象概括。在认识和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时,也要在变式图形中进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本质特征。

  二、构建概念的网络体系,深化概念本质

  在教学概念时,我们不应该孤立地教概念。在准备教一个新概念之前,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把这个概念置于其中的框架,如果孤立地学习概念,将会限制学习的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恰当的方式了解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文本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结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以联系的观点学习新的概念,促进主动建构,形成概念的网络体系。

  (一)比较概念的异同,促进概念的认识

  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同类概念的共同和本质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存在相近的概念。比如教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概念时,给学生提供大量实例,让学生在测量的基础上,把三角形按角分类,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分,分在一组的三角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最后教师给出三个概念。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在比较中,使概括更加精细化,进一步明确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揭示概念间的联系,加深概念的理解

  新知识的理解依赖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在概念教学中,寻求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是理解新概念的重要基础。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中,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是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上位知识,把握学生知识背景,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探究方法,建立表象,从而请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方法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请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探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把分散的图形串联起来,动态联系构建认知结构,经历一个部分到整体的过程,进一步丰富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的本质。

  (三)利用图式建立结构,促进概念的内化

  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概念时,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相关的概念分类、整理、归纳并用图式表示出来,建立概念结构,促进概念内化。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以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各种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又如,在复习平面图形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分类等方法,逐步画出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结构图,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各类概念本质和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促进学生空间思维发展是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最高层次。教师只有根据概念的本质,从学生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运用各种有效地教学策略,以发展的观点开展教学,在概念的系统中教学概念,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紧扣概念本质,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实践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质,才能实现几何形体概念的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成都西南交大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吴正宪,张齐华,杨皎,许卫兵,朱国荣,陈亚明,沈洋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1. 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皎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卫兵《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正宪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富有教育意义的神五飞天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值的含义,知道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3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热】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