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空气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空气教学设计1
《找空气》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三单元《空气》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继续强调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一年级学生虽然朦朦胧胧的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这种物质,尤其是空气的基本特征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本课从简单易行又生动有趣的“找空气”这个游戏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认识空气的特征,体会空气的重要性。学生与家人合作,引导学生感知我们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让学生了解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办法把它找出来。憋气活动及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者,从而从心底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缺乏目的性,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他们对事物的思考和想象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直观、形象的实物来实现。他们虽然也知道空气的存在,但是对于空气这种物质,他们脑海中概念还是模糊的,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这种现象缺乏认识,《找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让学生感知空气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办法把它找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憋气活动让学生理解了生命离不开空气,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体验中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其它发声的小玩具)、水槽、抹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科学课堂。(PPT出示两个同样外形的透明塑料袋:一个装满空气,一个压扁)请同学仔细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猜猜袋子里究竟有什么?
(学生自由猜测,引导学生去发现袋子里装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师谈话:那你能让这样一个瘪瘪的袋子也能像旁边的袋子一样鼓起来吗?同学们试一试吧.
师:你们是怎样做的呢?是不是像老师这样(示范操作):用手撑开袋子,在空中兜一下,快速收紧袋口,再拧转几圈,这样袋子就鼓起来了。(强调拧紧袋口,目的在于增强袋子的封闭性,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师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发现我们很轻松的就将书桌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使袋子变得鼓鼓的,那除了我们的书桌旁,我们还能在家里的哪些地方找到它们呢?大家赶紧拿起袋子找一找、装一装吧!
二、空气无处不在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通过寻找,我们发现(PPT出示家庭里不同的地方)在客厅里、厨房里、书桌上、甚至柜子里……家里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它。它就在我们的周围。
师:除了我们的家里有这种东西,那你们觉得这些地方呢?(PPT出示户外一些场所)猜猜看,也会有吗?(学生思考回答)是的,也会有,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了吧!没错,它就是空气。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借助袋子找到它。这就是我们今天科学课要学习的内容《找空气》(板书)。
三、利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
1.师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袋子里的空气慢慢放出来,你有什么办法让你身边的小伙伴或者家人感受到这个空气的存在呢?(学生思考回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引导学生做以下活动:
师:很多的小朋友可能会这样做(PPT出示小朋友对着脸颊松开袋口),脸颊有什么感受呢?(生自由回答)由于袋口比较大可能有的同学感觉不是太明显,你也可以这样做(示范操作):用安全图钉给袋子扎一个小孔,再将小孔对着脸颊挤压袋子感受空气的流出。同学们也试着动手做一做吧!(提醒用钉子时要注意安全。)操作结束学生谈谈感受(凉凉的,好像有风吹过。)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通过皮肤的感觉,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现在能不能让我们的眼睛也“看”到空气呢?当然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材料(PPT出示水槽,安全图钉,塑料袋),如果给你这些材料,你有办法“看”到空气“跑”出来吗?你准备怎样做呢?跟小伙伴或者家人说说你的想法吧!你们的想法究竟是否科学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正确的操作方法)师:你们“看”到空气了吗?塑料袋有什么变化呢?是的,我们看到有许多的气泡从水里冒出来,袋子变小了,这些气泡其实就是袋子里的空气跑进去了。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呀,(提醒学生使用钉子注意安全,扎孔的位置在袋子的下方,小孔的位置要没入水中),让我们一起动手操作吧。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有大量气泡冒出。
通过以上刚才的活动我们分别借助我们的皮肤和眼睛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耳朵也“听”到空气呢?(学生思考)师:这次你们准备借助什么工具呢?老师也想到一个好办法,工具很简单,一个会发出声响的哨子和一个塑料袋就行了,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没有口哨也可以用其它发出声响的物品替代)视频播放正确的操作方法,师:同学们听到口哨发出的声音了吗?是什么让它发出声音的呢?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是袋子里的空气使口哨发出了声响,你们会了吗?大家也来做一做吧!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听”的方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几个活动我们发现虽然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物体通过不同的方法“看到”“听到”“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都积极地动手动脑,表现非常棒,老师为你们点个大大的赞。
四、空气的重要性
1.师谈话:虽然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它,那我们人类能不能离开空气呢?
2.游戏:憋气30秒(讲解规则,提醒学生感到不适时及时停止游戏)让学生谈谈在憋气活动中的感受,师:我们憋气短短30秒就感觉很难受,假如我们憋气一分钟、五分钟甚至时间更长一些我们又会怎样呢?引导学生了解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3.师:空气对人类如此重要,那长期在水中训练的游泳运动员们,他们在运动时又是如何呼吸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吧!请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头部和嘴巴(播放游泳运动员水中游泳视频)谈谈运动员为什么要将头露出水面嘴巴张开?(为了大口呼吸空气)
4.除了游泳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哪些情况下可以让我们知道人是离不开空气的?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吧(视频播放宇航员和潜水员工作场景)不管是日常的工作,还是一些特殊的行业,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5.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同学们有下面这些行为习惯吗?PPT出示图片(小朋友用被子蒙头睡觉,躲在封闭的汽车里……)小朋友这样做好不好?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自由讨论,师: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视频播放不良行为的危害性)
6.小结:通过视频我们发现,人类如果长时间离开空气,我们的生命就会面临危险。所以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不要长时间藏在空气不流通的狭小空间里.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五、课外延伸
师:这节科学课小朋友们有哪些收获呢?是的,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是它一直在我们的周围,不仅我们人类离不开它,动物植物也需要它。想不想把我们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小伙伴呢?由于期间小朋友出不了门,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通过画画或者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你的新朋友,再让家人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分享给大家吧!
空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2、能够用测量降尘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3、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养活空气污染的方法。
4、关心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教学难点是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学生课前上网收集空气污染给人类、动植物造成的灾害资料、人们保护空气所采取的措施。
2、课前调查:用三面小玻璃镜,在镜面涂搽面油脂,分别置于阳台外、卧室、客厅,几天后,看哪个地方污染最严重。
3、课前调查:和家长一同在路边感受汽车污染。
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做憋气活动,体会憋气时有什么感觉?
2、人憋气时感觉很难受,这说明什么?(空气的重要,人离不开空气)
3、登山运动员登山时要携带氧气瓶、抽掉玻璃罩里的.空气,植物会枯萎、给金鱼缸装上增氧泵,这些都说明了什么?(空气的重要,人、动植物离不开空气)
4、你还知道生命离不开空气的例子吗?
5、小结:人、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十分重要。所以说,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和水、阳光一样,都是生命之源。
6、板书课题:空气是生命之源
二、认识空气的污染、污染原因及危害
1、看书第13页上面两幅图,你经历过这两种环境吗?你喜欢哪样的空气环境?为什么呢?阅读13页的资料,了解清洁空气对健康的好处和污染空气的危害
2、汇报课前调查情况:
(1)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
(2)什么地方的空气污染最严重?
(3)我们居室的空气质量怎样?
3、经过调查,你对我们目前的空气状况有感想?
5、小结: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不令人满意。汽车多、建筑施工多、能源消耗多,人们对更舒适的生活的追求,反而不断的加剧对空气的污染。空气污染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探究保护空气的措施
1、看书14页的图,阅读资料。
(1)森林有什么作用?
(2)汽车尾气对人有什么危害?
(3)焚烧垃圾有什么危害?
2、我们能够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四、总结
1、空气是生命之源,我们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
2、我们要为净化空气做些事情。
五、作业
1、针对南京锦湖轮胎厂对我们周围空气造成的污染状况,请你提出合理的整治意见。
2、继续关注我们周围的环境。
空气教学设计3
设计意图:
《空气在哪里》主要使学生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游戏活动,让学生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身体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引领学生探究验证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能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
3、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质疑,并敢于想象。
教学准备:
气球、塑料袋、扇子、卡纸、烧杯、饮料瓶、平底烧瓶、天平、打气筒、水槽等。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儿有个谜语,你们想猜猜吗?请听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那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空气到底在哪里好吗?
(二)想办法找空气
1、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粉笔)你们研究过它吗?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现在老师准备把粉笔放到烧杯里,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又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对,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是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
师: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感觉那里有空气?
生答。
2、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想出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或者感觉一下呢?
师:我想咱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现在,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找空气吧?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表现得非常优秀,现在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三)实验探究“杯子里有空气吗?”
1、师:请大家看看这些杯子,猜想一下它们里面有什么?
学生猜测
师:杯子里面究竟有没有空气?你能想出办法来验证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师:把你们想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交流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么这些办法能否证明空气的存在呢?我们还需要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不容易找到的'仪器,请组长到前面来领取。
组长领仪器。
师: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有创意!我们马上动手试一试吧!
你们用什么方法证明杯子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
2、师: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着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那请你们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有没有气味?来,用你的小舌头尝一尝:空气有没有味道?我们知道空气无处不在,那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有空气吗? 我们再仔细看看周围:空气有颜色吗?是啊,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师适时板书)
师:大家再想想看: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物体相比,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科学家把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气体。我们来看老师带来的资料卡(出示资料)
(四)自由活动:空气有重量吗?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在想啊,我们去买水果、买菜都要用称来称一称重量,那么空气是不是也有重量呢?谁能猜一猜?
学生猜测。
师: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谁能想出办法来称一称?现在我们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好吗?大家看这是什么?对,是天平。我们把天平来当做跷跷板。现在我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在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试平衡,大家看,现在天平两边一样重了。
师:大家注意看仔细了,我在左边的瓶子里打一些空气,好,大家看,现在天平怎样了,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也有重量。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水里面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我建议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去进一步了解。好!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无处不在
无色 无味 透明 气体
空气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
3.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去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
(二)能力
1.尝试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五点取样法,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资料分析以及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就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生物校园网网页、检查多媒体网络教室。
学生:调查当地几种大气污染源,查找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的资料,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以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为例,启发学生思考造成198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
二、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大气污染的防治
四、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
1.调查交流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
2.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第二课时
1.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2.表达与交流
作业:实践活动
学生分析回答:大量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资料,关注空气质量。
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学生认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大气污染也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等,在一些化工厂附近,大片的森林植被枯焦死亡。
学生汇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2、路面扬尘
13、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4、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5、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等。
学生交流调查结果,汇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讨论解决大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学生再一次利用校园网,查找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发布的空气污染物指数有5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扬尘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
学生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工。
学生根据上节课小组讨论,确定采集地点、时间、方法和组员间的分工,按照计划利用课下时间去做。及时收回样本,本节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学生分小组汇报:1、本组要探究的问题
2、本组的探究计划
3、本组的探究结果
学生会环保组在校园设空气质量播报牌。
演示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中,受有害气体侵害死去的民众。使学生受到触动,认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入新课。
组织学生查找有关信息。启发学生发布和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板书。
教师以“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讨论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其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师生总结大气污染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采用生物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小结:大气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为人们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演示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师演示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在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
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介绍抽样记数的方法: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以内的记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中造成198人死亡,你们知道造成198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吗?
学生回答:大量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教师:演示事故中受有害气体侵害死去的民众。使学生受到触动,认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入新课。(板书: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
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
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学生认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大气污染也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等,在一些化工厂附近,大片的森林植被枯焦死亡。
二、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学生交流“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1.路面扬尘
12.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3.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4.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等。
教师以“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交流讨论示例:
1、硫的氧化物与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直接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才能向大气排放。
2、臭氧层受到氟氯烃,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的破坏。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对人类正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要防止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等。
3、厨房空气里既有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又有煎炒食物时产生的气体和悬浮物(油烟)。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厨房安装抽油烟机。新盖及新装修的居室也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4、吸烟危害健康,同时也污染环境。
三、讨论大气污染的防治
师生讨论交流大气污染的防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采用生物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演示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启发学生思考看到这组数据有和感想?
小结:大气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为人们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四、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
1.调查交流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
学生再一次利用校园网,查找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发布的空气污染物指数有5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扬尘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
这几种污染物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有一个共同之处:影响人的呼吸系统。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影响是长期渐变的,在这两种污染物浓度高的地区,较长时期后会出现某些疾病的高发生率。
而氮氧化物的影响却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表现出来,交通高峰时人们如果正好在污染浓度高的要道边及路口,会很快感觉到眼、口、鼻难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臭氧。大气中的臭氧本来很稀少,而且起到过滤紫外线、保护人类和植物的有益作用,因此“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但如果地面的臭氧浓度超标,却会迅速而强烈地刺激人体呼吸系统,引起易感人群(老人、小孩及心、肺功能不强者)疾病发作,甚至造成死亡。
地面的臭氧浓度怎么会超标呢?这是因为氮氧化物在阳光下与其他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臭氧和其他氧化物。而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就形成光化学烟雾。世界第一例光化学烟雾于1952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当时城内人们普遍感到眼睛流泪、口鼻难受、胸闷,老人及心肺疾病患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几天内死亡人数就达数百人。
2.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师演示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工。在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学生课下进行采样。
第二课时
一、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学生根据上节课小组讨论,确定采集地点、时间、方法和组员间的分工,按照计划利用课下时间去采样。及时收回样本,本节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教师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介绍抽样记数的方法: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以内的记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二、表达与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学生分小组汇报:
本组要探究的问题
本组的探究计划
本组的探究结果
演示本组记录表
学生探究部分示例:
1、探究问题:楼层越高尘埃粒子越少。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1层
20层
2、探究问题:教室内与教室外尘埃粒子数一样多。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室内
室外
3、探究问题:树林中的尘埃粒子数比马路边少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树林中
马路边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
课后实践活动:学生会环保组在校园设空气质量播报牌。
教学后记:
空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2、进一步提高对实验中某一现象提出自己推测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3、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猜谜游戏导入,进入活动主题。
1、猜谜引入:“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可是人人都需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了解以及知识的来源。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状况。同时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二、通过活动,感知什么是压缩空气。
进行“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的活动(材料准备:每个小组有一杯水,每个学生有一个注射器)。
教师出示活动计划:
1、注射器中装了水,堵住出口,活塞还能往下压吗?
2、如果装的是空气呢?
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二者的不同:水不能被压缩,而空气可以被压缩。
3、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4、正式向学生介绍注射器这一生活常见的物品,因为在以后的很多探究活动中都会使用到它。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了灵活的处理:以借助注射器感知水不能被压缩的活动替换了教材安排的拍足球游戏,通过与随后进行的借助注射器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实验的对比,使学生在感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同地时能正确地认识压缩空气的概念,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开展拍球比赛活动,引领学生做出假设。
1、进行拍球比赛,引导失败的学生找原因。
2、启发学生提出假设:球能弹起,手感受到的弹力可能是压缩空气作用的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探究活动“看谁能说服我”。
1、教师:用你们手中的注射器说服我,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和弹力。
2、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寻找说服老师的方法,并进行表述和记录。
设计意图:号召学生想办法来说服老师,其实是引导他们验证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和弹力。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挑战,想要说服老师的心情使学生对探究内容更为关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汇总小结,课后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解决了对“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的疑问,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
反思:
能较合理地使用教材,能大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合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把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地体会了学习的意义。
在最后的探究活动上,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探究的工具进行了规定(注射器),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不限制使用的器材,让学生自由设计验证活动(比如利用塑料袋、气球等),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可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方式发展呈多样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宽,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空气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
三、课时安排 一节课
四、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投影器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针对空气,找你最想知道的或是与同学有争论的问题,一一列出,也可以找出有关空气的科普知识小故事。由班长组织进行根据学生兴趣进行投票,选出几个得票高作为同学们学习的课题。课题提出者作为组长,自行组成小组。
2.课堂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想想为什么风会动?植物为什么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会长得更快?
看图思考
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空气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那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呢?以下我们就来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看看它究竟是何物。请同学们看课本。板书
板书,看书,思考
切入主题
上一堂课已经要求大家去准备了,那现在由各个小组推选一个人起来谈谈你们讨论的结果
根据自己找出的资料,各自谈谈了他们最想知道的和最有兴趣的,并且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空间去选择自己的喜欢的东西
肯定学生的结果,重点讲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和有疑问的。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化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先看看他所用的装置图,课本图2-2
找图,看图
进一步引进内容
由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其中氧气占1/5;后来陆续发现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
观看空气成分示意图
那你们想不想来亲眼看一下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
齐声叫好,期待实验
初次接触实验,增强兴趣
教师介绍实验仪器,操作实验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细心观看,跟着老师的操作思考
让学生初识仪器,有利于以后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意识认知
提问: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
学生举手发言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听课
解释现象:瓶内增加水约瓶的1/5,说明消耗了氧气。板书: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加热)重点
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消耗氧气而不消耗氮气?
肯定学生的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现在证明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取一瓶氧气一瓶氮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闻起味道,然后示范操作的规则,请两位同学上来自己操作。取两根带火星的火柴,分别伸进瓶中,发现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能
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以利于学生从实验中去解答的自己所产生的疑问
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所包含的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很大的作用,能不能想出日常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
给学生一片天地,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
先由图片引出,用以来证明前面的学生的回答的正确与还可以补充他们想不到的或没有见过的。让学生自己去想各种空气成分的作用
看图思考,记笔记
通过生动的图片讲解,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1、氧气用途:潜水、医疗 ;炼钢、气焊; 化工生产 ; 宇宙航行
2、氮气 用途:化工原料(硝酸、化肥);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食品防腐); 医疗、麻醉; 超导材料 性质 无色、无味、性质不活泼 3、稀有气体 : 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各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 ;制造低温环境 (氦); 医疗麻醉 (氙)
学生认真做笔记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保护空气: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5分钟,环境的变化,例如谈谈郊区的空气与市区空气的不同
通过讨论,由小组推选一个人回答
关注环境 保护环境 养成环保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投影图片,形成对比
解释图片。
回忆自己身边的环境与图片中哪个比较相近
形成对比,容易引起注意
放映《后天》电影片段
通过片段,让学生懂得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受害的始终是我们人类。
缓解压力
3.
课后作业:学生自行分组,设计研究方案,采取调查、采访、实验、统计等方法,共同研究本社区的空气情况,并完成调查报告。
空气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上)《看不见的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找空气。希望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有关空气存在的经验猜测空气是普遍存在的。第二部分: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通过对几种不同类型的物体进行实验,从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来确定空气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无处不在。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在大胆猜测和亲历探究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进一步认识空气的存在,为认识空气的性质打好基础。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经历为基础
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充分体验或感悟
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地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可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体会探究空气无处不在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并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能正确地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导、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科学知识:通过寻找空气,并利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粉笔、砖块、风车、试剂瓶、塑料瓶、塑料袋、脸盆、气球、水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我们大家离不了。
2、配乐朗诵。(录音):"如果没有你,风车怎能轻盈地转动,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让学生猜猜诗中的'你是谁?
3、讨论:虽然到处都有你,却为何找不到你的足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随机揭示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4、谈话:虽然到处都有空气,可我们却看不到它。要想认识空气,首先要做什么事?(寻找空气)
二、 学习新课:
1、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猜一猜。(板书:空气在哪里)
(1)桌上的材料中哪一些存在着空气?
(2)我们的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存在?
(3)大自然中呢?
(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师随机板书,猜一猜:粉笔、瓶中、教室里、砖块……)
3、谈话: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了空气可能存在的地方,说明了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猜测只是一种假想,不能让人确信,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实验)
4、讨论并汇报: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5、谈话:做实验时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认真、仔细观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下面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存在哪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汇报讨论结果(估计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分别把砖块、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没有气泡,斜放有气泡。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气装入袋中,然后可以捏、可以挤、可以拍……风车的转动也能感受到周围空气的存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分成看到、摸到、听到、感受到的几个层次让学生汇报。并板书范例如下有助于学生学会记录:
粉笔 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 粉笔中有空气)
7、实验:每个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记录。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时注意与预测的现象比较是否相符合,以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学习方法,同时注意特别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边汇报边演示,以便其他小组也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9、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10、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了空气无处不在。(板书:空气无处不在)。
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 课外延伸:
1、"风车有了空气就能轻盈地转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瓶口直立放入水中没有气泡冒出"你认为这是为什么?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3、诗中的"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你又如何去探究这里面的奥秘呢?
空气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教学难点】
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
【教学准备】
教具: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学具:1根细长木条、3根细线、2个气球、2个夹子、一份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谜语引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谜底:空气)
1.(出示一个石头)这个是?(出示一瓶水)这个瓶子里装的是?(出示一瓶空气)这瓶呢?
2. 石头和水有重量吗?那空气有没有重量呢?(幻灯片展示课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 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那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呢?
5. 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小组交流实验方案。
6.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幻灯片展示),并演示实验。
7. 小组内展开实验,把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8. 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9. 说明了什么?(擦去“吗”)得出结论:空气有重量。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 在实验中,小木棒倾斜,使我们知道了空气有重量,怎样才能让小木棒的倾斜度更大,让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空气有重量呢?
2. 看书82页内容,找出书中是怎样说的,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
3. 小组内展开实验.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重量的,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2.(出示天平)这个工具叫做天平(板书:天平),是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里有刻度可以读出物体有多重,它的单位是克。
3. 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称量放气后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
4. 两次称量的结果相同吗?谁来帮我们算算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5.(出示石头、一瓶水、一瓶空气)石头有重量,水有重量,空气?空气的重量和沙、水比较怎样?(板书:空气的重量很轻)
四、拓展应用
1. 填写石头、水、空气对比表。
2. 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 根据这些特征由此把它们划分为固体、气体和液体。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空气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并明白大气污染指数、空气级别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2、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了的大气又会反过来危害人类;并能够说出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些措施;
二、教学重点:
1、大气污染指数;
2、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等参与式;
四、教学手段:
cai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课前播放关于环境保护的歌曲《让绿色听得见》,烘托气氛。
(二)教学过程:
1、“合格地球人”考查的由来──“方舟计划”:使学生认识如果人类再不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将失去自己的.家园,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使长期以来的“合格地球人”考查更引起学生的关注;
2、“合格地球人”的考查:三个题目一步步将话题引向主题,同时从大处着眼,使学生明白目前人类面临的严峻局势;
3、两次著名的大气污染事件(录像):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出大气污染指数的教学;
4、大气污染指数:通过读图及图例了解大气污染指数的含义及怎样阅读空气质量预报(总结规律以便记忆),了解不同质量的空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各城市某一天空气质量情况,认识到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读图──找规律──分析、查资料──写论文;
5、我国污染现状:学生合理推理后,老师用材料引出,引起学生生成对我国大气质量的了解和忧虑;
6、活动:根据课下收集到的资料,按老师提供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全体学生明白大气污染的危害及成因,同时增强演员学生对收集资料的处理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7、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提出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最后通过观看录像总结措施,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培养学生总结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作业:
任选其一:
1、绘制宣传画: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为主题,绘制一幅广告宣传画,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将课堂所学发展到课外;
2、分析我国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的原因,并形成小论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并整理成文的能力。
空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卖、气、市、院、运、位、买、变、再”这9个生字,掌握“空气、深山、城市、高楼、城里、医院、新鲜、老家、老奶奶、过去、发生、变化”等词语。认识“鼻、病、吸、治、越、店、坪”7个字。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本课内容新颖,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想象小狐狸的心理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通过演课本剧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均得以提高。
5、通过读课文,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做起,为绿化、美化环境做贡献。
6、观察图画,想象环境优美的`城市,感受环境美给人的美的享受,人们只有在环境优美的城市里,才能健康、幸福的生活。
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了解为什么开始人们都来买小狐狸的空气,后来为什么不买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小狐狸卖空气(板书),齐读,你有什么想法?下面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这个小故事。
二、范读课文。
边听边想:为什么小狐狸要来城里卖空气?
三、初读课文。
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标自然段,勾画生字新词并认读。
2、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新词,加深印象,区分卖和买。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自己读第一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结合课本体会“新奇”。
2、指名读第二段:读了这段你又知道了什么?
3、小狐狸生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读第三段后指名回答。
(小狐狸得了“空气污染过敏症”。因为城市汽车太多,草啊、树啊相对太少,空气污染严重,所以小狐狸才会生病。)
提问:从小狐狸生病休想到了什么?(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生病的。)
4、齐读第四段:仔细看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
5、读下面几个自然段:说说人们为什么都来买小狐狸的空气?
后来为什么又不买了?
6、观察图画(出示投影):你们看,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城市变成了什么样?(完整叙述图意。)
7、看到城市这么美,草这么绿,花这么鲜艳,你有什么感受?(对,同学们应该用热情的双手,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演一演“小狐狸卖空气”。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二、巩固生字新词。
出示写有生字新词的幻灯片。认读一下。
三、自己识记本课生字。
学生自由学习本课生字,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变”上下结构,下面是“又”。
“再”的笔顺是:
四、检查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把音节补充完整。
3、谈谈怎样记住“卖、院、运、位”这几个字?
4、板演“气、市、再”的笔顺。
五、指导书写。
“卖、变、再”不要写得太长。“市”的一横要宽一些。“气”的最后一笔是“”
空气教学设计11
1.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空气组成,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
2.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形成收集证据的能力,并通过图、文等手段形成记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大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气污染的部分原因,并能用所知一些知识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或者提出很好的建议。
难点: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形成收集证据的能力,并通过图、文等手段形成记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酒精(香水也可)的扩散:取一些白酒于小瓶中,站在教室一角,打开瓶盖,让酒精扩散。一闻到酒味学生就举手,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扩散的规律,由此引出问题:“酒精能扩散到空气中,其他的东西也会么?”
二、提出问题,猜想讨论,表达交流
1.提出问题:既然一些物质分子能够扩散到空气中,那么空气就不是纯净的。结合生活经验,针对空气中含有哪些常见成分谈谈各自的见解。
2.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表达各自的猜想,并向组员阐明猜想的依据。
3.表达交流:选派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总报告。教师依据汇报结果给予适当评价,引导,总结,并将学生所汇报的成分进行归类。
三、实验与调查
“空气中的'颗粒”与“汽车尾气调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当然也可以两个都做)。
实验“空气中的颗粒”可以用双面胶粘在纸板上,放在灰尘较多的地方,间隔一段时间观察一下粘在上面的空气杂质,引导学生粗略统计一下灰尘的种类和来源。也可以通过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段的实验观察,分析一天中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如什么时间段灰尘较多,什么时间段灰尘相对较少,还可以进行交通路口、工厂附近、教室内外、树林里等不同地域的空气颗粒对比分析。对于观察数据的记录,精确要求不能太高,建议用点的密集度来大略表示。
关于汽车尾气的调查,教材并没有把调查的内容作统一确定。建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关于废气成分、尾气排放量、各种汽车废气排放标准、尾气危害与防治等方面的调查。这些调查既可以是上网查阅的数据,也可以是调查采访来的,甚至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马路统计车流量等。
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查或研究的内容,只要是与空气质量、呼吸健康有关的,都可以用来补充甚至替代书本中的这两项研究内容。如近几年呼吸道疾病的调查与分析等。
四、讨论
空气污染物会到哪里去?怎样才能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空气?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9—20页的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如何防止空气污染物侵害人体呼吸系统。
五、拓展活动
到附近做一个主题为“还我清新空气”的宣传活动,或给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空气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
1.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问题—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准备:
量杯、试管、试管夹、热水、常温水、凉水、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讨论推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板书课题)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讨论研究试验的方法: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怎么能清楚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师生交流,确定方法。)
(2)小组活动:(试管上套上一个气球)观察试管中空气受热后体积有什么变化:观察空气受冷后体积发生什么变化(可将试管放入凉水中进行实验)。
(3)小组就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
(4)小结:
通过书上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5)师:通过实验,我们明确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大家注意到没有,空气和液体岁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他们在实验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吗?
生思考交流,再汇报:空气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明显,实验反应速度更迅速。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三、拓展环节
1.踩瘪的乒乓球怎么做能复原?
2.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
(学生自己证明)
三、本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自行总结)
板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受冷 体积缩小
空气 热胀冷缩
空气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而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把本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目的: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
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2、 目的: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
生自主实验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内容:讲述空气的发现史,然后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从而提出问题: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目的: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
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同组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内容: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两组同学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并自由发言。
5、 目的: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内容: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 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提供其实验设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
7、 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内容: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从而得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空气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x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烟囱地点 所属工厂
排烟时间颜色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果分析和建议
学生活动2:
哪儿的尘土多?
把十块瓷砖(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纸板上贴上透明胶带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别放在十个不同地点,如居室、教室内、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场上、树林里、公路边等。两三天后,用手指分别抹它们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尘土一样多吗?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2 :尘土观察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季节 编号 地点 放置时间 两天后 四天后 灰尘多少的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 果 分 析 和 建 议
学生活动3:
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十字路口统计每天机动车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观察记录以下问题: 什么时间车最多?哪类车最多?车的排气管有没有冒出黑烟?这时的空气有没有气味?夜间车辆少时空气有没有气味?记录统计情况。
表3:交通流量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每分钟通过数量统计 绘制十字路口草图,标明车流方向及观察点位置 时间 行人 自行车 卧车 卡车 : : : : : : : 冒黑烟车种 空气质量 结果 分析 和 建议
学生活动4:
空气污染的原因
活动步骤:
1. 下表列出了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写在表中。
2. 把下表剪开。
3. 把剪开的纸条贴在菱形格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边,相对次要的原因放在下边。
4. 公布你的结果。
5. 对全班结果进行统计,哪种是最主要原因?
汽车尾气 吸烟 燃烧含硫煤 焚烧树枝、树叶 冶炼厂排放废气 装修材料释放气体 炒菜、做饭 焚烧废旧塑料 天然气燃烧 食物腐烂 使用喷发胶类
学生活动5:
1.大气污染与防治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3. 臭氧层受损
4. 酸雨
5.空气质量周报
6.居室环境的污染和防治
空气教学设计15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了解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知道呼吸、燃烧都需要空气。
3.积极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懂得要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活动难点:
了解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知道呼吸、燃烧都需要空气。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提前渗透空气污染的原因。
材料准备:透明塑料袋、玻璃杯、蜡烛每人一份,皮球,蜡烛燃烧课件,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环境污染的ppt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魔法口袋,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特点。
提问:猜一猜我的魔法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你们能不能看见它?能不能摸到?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小结: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主动探究,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提问:空气都藏在什么地方呢?幼儿先进行猜想然后验证。请你拿着宝袋去教室找找吧。找之前记得:一定要把你的宝袋装的满满的;在哪里找到的空气:听到拍手声立马回到座位上。
说说你的空气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小结:原来桌子下、空调旁、门后边都有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3.借助课件《燃烧的蜡烛》以及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ppt图片,大胆猜想,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空气的用途。
(1)通过游戏,了解人类和动物离不开它。
提问:空气都有哪些作用呢?请你捏住鼻子,闭紧嘴,现在有什么感觉?除了我们人类谁还需要空气?
小结:人和动物都需要空气,没有空气,都会窒息而死。
(2)蜡烛燃烧实验操作,知道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提问: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吗?如果我把杯子扣在蜡烛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去当个科学家操作一下吧。
蜡烛有神变化?为什么会熄灭?是很快熄灭的还是慢慢熄灭的?幼儿猜向后播放课件《燃烧的.蜡烛》幼儿观看。
小结:燃烧也需要空气。
(3)观看ppt图片,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
提问:看,我今天带来一个皮球,它里面是什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的哪些东西里边是空气做成的?教师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小结:生活中我们踢的足球、游泳圈、结婚龙门等都是空气做成的,空气的作用真大。
4.观看空气污染ppt图片,交流空气污染的原因,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问:这个人为什么要带口罩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希望大家成为环境小卫士,自身做起,时刻提醒周围人们保护我们的环境,相信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里。
活动延伸:
现在我们每人拿一个“魔法袋,到户外收集空气,去放飞“风等”
【空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空气 教学设计09-04
空气教学设计04-08
《空气》教学设计03-18
空气教学设计04-27
《空气》教学设计03-18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03-31
有关《空气》教学设计06-17
关于空气的教学设计06-12
找空气教学设计07-04
《空气的性质1——压缩空气》教学设计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