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28 11:32: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2.教材的处理:《落日的幻觉》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的第四单元,本单元选的都是一些科普性的说明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注意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 这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我将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课文为我们讲述落日这个普通的现象所孕含的科学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于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在面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由于学生已上过物理的“折射”知识,加上七年级还学了一篇《山市》中的“海市蜃楼”现象也是与课文知识相关的,,因此学生对简单的光学知识还是有所了解,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地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应在每一节语文课中体现,结合本文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基础目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科学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意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法: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我校申请的南平市级课改课题,一轮课改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与学生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在进行着,本教案是本课改成果的又一次实践。

  教法: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扩大教学内容,也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热情,还可让学生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教学中的自学性,直观性原则。

  2、朗读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堂中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读书声。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融,因此我采用朗读法。

  3、演示法:通过演示筷子在玻璃杯中折射实验,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幻觉,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六、 说学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本分重视引导学生自学能力。

  1、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通过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按综合素质等方面搭配,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和全班交流,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不一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共同突破本文的重点难点。

  3、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中心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说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三部分

  ((转 载于: :落日说课稿)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演示光折射实验: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利用多媒体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大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八、说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预习:

  1、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

  2、课外收集有关落日的诗句。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习预习课文,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帮助。学习课文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课前三分钟演讲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演讲已坚持了一年多,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教学环节,通过演讲,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也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同时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胆量也可得到锻炼。)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物理学光的折射的演示实验导入:

  同学们将筷子放在盛水的玻璃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下下面严老师将为大家演示这

  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严老师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小声议论)

  生:我看到了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他看到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只是我们眼睛产生的一种“幻觉”,在现实生活中落日也会产生各种幻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落日的幻觉》。

  (设计意图:在导入教学中,设计了物理学光的折射的演示实验导入,这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是语文学科与物理学科的相结合,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和拼写有错(多媒体展示)

  绮丽、绚丽、殷红、气息奄奄

  绮(qǐ )丽绚(xun)丽日薄( bù )西山气息淹淹

  殷(yīn )红衰(suāi)减

  2、学生多种方式朗读:重点朗读(2)(3)(4)(5)(6)。

  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等。

  (设计意图:改正错字或音旨在扫清阅读障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环节的设计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学生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教师示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课文生动的说明,优美的语言,借此来落实教学目标。)

  (四)、知识大比拼

  我先请每小组同学速读课文五分钟,可看相关材料:课前提示、课后练习等,然后老师出题,以小组抢答方式竞赛,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同学识记的速度快,捕捉信息能力强,(共六个小组)(大屏幕显示)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记忆中有关“落日”的古诗词。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6、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设计意图:(限识5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在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有很大的效果,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

  (五)、精读3—5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和问题

  刚才有位同学说出唐代诗人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来了解课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重点训练学生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填图表”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后明确,,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了解“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是摘录关键词语,2、是根据具体描述进行概括,3、是联系上下文进行归纳;二是“讨论问题部分”,学习作者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课文内容。这两部分教学在学法指导方面体现了教、扶、放的一个过程。)

  (六)、拓展研究

  1、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2、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3、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用简洁优美的语句描绘自己看到过的落日景象。

  例如:①、西边的天空悬着一轮红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落日的余辉洒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设计有梯度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小组情况合作探究完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课文要有运用已有认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写结合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活化教材,在文本嫁接与改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很有帮助,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尝试成功,经历创造的幸福,实现人生的超越.)

  (七)、研究性作业 :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内,请同学们观察日出现象,模仿课文写观察日记。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课文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写观察日记也可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迁移运用,以内促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八)、说板书设计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落日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变大原理: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叠合 折射

  (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本课板书设计能清楚的显示出本文的“从现象到原理”的结构,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苏教版第四册的讲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古典诗歌理解。本诗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写的一首律诗,主题隐晦多义,这也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文拟用一课时完成。重在对本诗进行深刻领悟:包括分析诗歌的主旨,深入领会意象特点,结合作者坎坷经历归纳诗歌语言特点,达到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灵活运用意象描写的作用。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旨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诗人仕途失意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拟采用“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朗读法、研读法、赏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 了解作者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成员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成员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 赏析《锦瑟》

  (一)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辩;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2.小结诗歌内容:

  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引导: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

  引导:作者为什么而“惘然”?(为“此情”。)

  引导:“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四)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引导:现在让我们借助一段动画影片,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1.动画影片《锦瑟》。

  学生观后结合诗歌及画面谈谈这首诗的意境。

  引导: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 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五)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 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 布置作业:

  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第一课时的内容。我的说课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方面进行。下面我将详细说课。 一、说教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依据小学“新课标”的要求,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自学,让学生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能用两种形式写比例。

  (4)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归纳能力。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教学难点是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能正确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我校以生为本,和谐课堂;过程简单,效果扎实;培养自信,快乐愉悦的高效课堂理念,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与“和谐教学法”为主,并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去发现,而不是草率的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说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人身上的有趣比吗?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

  你们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处吗?比如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身材的大致高度??。这里实际上是用这些比去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的。你想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

  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用学生感兴趣的身体上的有趣的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比例,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二)、探究新知

  1、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科书中的主题图,找学生说出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让学生用两种形式写出长和宽的比。指名汇报并板书其中的两个比,之后让孩子求出它们的比值。

  观察求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时完善板书。告之学生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时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结合刚才的计算,描述比例的意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让孩子由身边的实际问题提炼知识,经历了计算、观察,自己总结出了比例的意义,加深孩子的理解。

  2、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已经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自学教材第34页内容。

  学生汇报,板书名称。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3、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在主题图的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这一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讨,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刺激学生多方位思考。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

  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2.4×40=96 1.6×60=96

  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5、小结:研究到这,我们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这题既考查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也为下节课解比例奠定了基础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10:2.5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用4、5、6和( )可以组成比例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内容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说课稿 篇4

  我今天的说课将采用五说的说课模式。既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课后反思。理论根据将贯穿以上流程中。

  一、说教材

  《美丽的丝巾》一课选自浙江省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小学美术第二册的第十四课。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通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象在哲学里,创作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生活。”艺术家们如此,儿童的艺术创作更是如此。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试验搞)》中指出 :“应将美术课程语言与儿童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正是基于上述理论的理解,我设计了本课《美丽的丝巾》,本课属于工艺制作为主。我尽量收集到有关云南贵州的蜡染、扎染等民间艺术作品,给学生带来直观视觉,尽量让学生多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而使学生更热爱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染“丝”巾就是将吸水纸(生宣纸)用折、压、挤、染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渍、罩等方法上从而形成纹样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工具简单,操作方便,色彩鲜艳,纹样千变万化,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2、了解染纸特点,初步掌握方法。

  3、体验美的不同形式,欣赏不同的艺术风格,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染出色彩艳丽富于个性的“丝“巾。

  教学难点:能按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表现,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为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的体现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

  生:初步感知——讨论探究——知识扩展——积极表现——情感升华

  师:情景创设——引导观察——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情景法、探究法、表现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会全面而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人性化的方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情性,理解的人文环境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听、说、做、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理解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像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四、说教学流程:

  新课改中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新授课——欣赏分析、自主探究。

  五、说教后反思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从大量直观的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几何问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一、走进生活,准确建模。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上面几种物体,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缆车滑行和国旗徐徐上升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平移”,像直升飞机螺旋桨和风车迎风旋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板书课题)。

  这样,我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演示课件)

  师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通过勾连学生的生活实际判断数学现象,他们对平移和旋转运动准确建模就相对容易了。

  3、体验实践,领悟特征。

  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只要求学生能紧密联系生活去感知、体验、辨别。因此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的特点。(放录象解说)。

  师提问:“同学们,大家一起动起来,用你喜欢的动作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运动吧。”

  孩子们在做一做、演一演的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平移是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点或一条轴转动。这也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和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2、理解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有人说:“老师像梯子,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我们同学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那么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随着作者所写的回忆,一起去看看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吧。

  二、整体感悟 理清思路

  默读全文,你记得作者和蔡老师之间哪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些事在对象与详略上有区别吗?

  (引导学生概括事件: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前五件事略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们发生的事情。老师排除我和同学小纠纷;我梦里寻师——后两件事详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之间发生的事,详写是为了表现我与他的感情。

  三、分析人物

  假如让你们小组给蔡老师颁发荣誉证书,你们会在荣誉证书上写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最 的老师”的光荣称号授予蔡老师,并说明授予这个称号的理由。

  预设:1、最温柔美丽的老师,从“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看出来。

  师:哪些词语看得出来不是真打?

  轻轻、笑、好像、石板边上。

  师:这里的“迎”换成“挡”好不好,请对比读读,看看有什么区别?(如果是我送你糖,是礼物,你会用迎,但这里落下来的是教鞭,学生为什么还要“迎”呢?表现了师生之间融洽和睦的感情。)

  2、最具教学特色的老师,从用唱歌的音调教我们读诗、学生效仿老师写字两件事看得出来。

  3、最爱学生的老师。如教鞭落下的细节。

  4、最慈爱、公平的老师。从她排除我和同学纠纷这件事看得出来。

  师:她是怎么排除纠纷的呢?

  批评了我的“反对派”,还写信劝慰我。

  师:她为什么要批评“反对派”?

  因为那些小“反对派”们在我耳边喊“哎呦呦……”

  师:请同学们齐读“哎呦呦……”这句话,听听看哪些词语会特别刺耳?

  “哎哟哟”、“回不来”、“炮子儿”等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听了这句话会有什么感受?

  伤心、难过。

  师:所以,这时候蔡老师的援助,对我的安慰,支持,其作用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四、品味情感

  五、 面对这么一位温柔慈祥、热爱学生、具有独特教学风格、慈爱公平的老师,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

  喜欢(第8段)、依恋(第10段)

  师:文中哪些行为具体体现了我对蔡老师的喜欢和依恋呢?

  梦中寻找老师的行为;放假前,我站在她身边,看她收拾东西的行为。

  师:我是怎么站她身边的呢?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的依恋?

  默默地

  师:“默默”表示不出声,他心里是否也是默默无声的?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预设:蔡老师,我是多么舍不得你走……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作者对蔡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除了用细节描写表达感情外,文章里还有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师:这是一句反问句,我们把它改成陈述句,再来读一读。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都会喜欢她都会愿意和她亲近。

  师:哪一句更温柔更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

  原句,体现了作者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

  师:那么,原句朗读时,我们怎么读出这份深情呢?抓住重音,“怎么会”。好,请同学们再来读一次。除了这句话,还有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吗?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师:这三个“多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呢?

  渐渐富含感激之情的语调。

  师:“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这句话也直接点明了作者对蔡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

  五、小结

  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儿童时代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七件小事,同学们可不可以用抒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蔡老师的感情呢?最后,请同学们回顾自己上学以来,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用一两件事例,写写这位老师,注意用上我们这节课讲过的描写手法。不少于200字。下课。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讲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声音的秘密》。课文主要写了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在他11岁时,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了声音的秘密。课文以设问句开头,给人以悬念,引人思考。课文知识性强,语言流畅,叙述清楚明白,人物特点鲜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好教材。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逐步养成学生崇尚科学、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体验性,强调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做平等中的首席,在本节课上我将努力体现以上教学理念,同时对学生进行读和说的训练,渗透写法,促进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学震动的原理的?激发情感让学生学习帕斯卡仔细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和习惯。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和二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在教学环节中突出以下三点:

  一:乐曲导入,唤起阅读期待

  上课伊始,我便向学生讲述自己奇怪的梦,吸引学生注意听贝多芬的那首《森林狂想曲》,从中探索乐曲中的秘密。我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设为开篇导语,配上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的图片,唤起学生探索声音秘密的阅读期待。

  二:创设情境,亲历实验过程

  爱探索,爱尝试是孩子的特点,我利用这个特点创设实验的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让他们亲眼看得到,亲耳听得到,再请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序的说出来。在这样的环节中促使学生自读自悟实验过程,并将探索声音秘密的实验再现在面前。学生将自然而然的找到谜底。从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训练学生有序的表达。

  三:以读促思,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课堂上我将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读,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学生熟读后,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句子中知道了什么?尤其在文末的一句“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伟大的科学探索”,在此处引发学生思考:他一生有那些成就?“从此”指什么时候?……努力营造自主、快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与课文展开对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的良好阅读习惯。

说课稿 篇8

  说课老师:张 超 说课时间:20xx年11月 说课年级:一 年 级

  《画汽车》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第11课《画汽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学法、教程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画汽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

  儿童从涂鸦期开始,就对外形各异,功能多样,色彩丰富的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地表现,从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独特的个性。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我把教学目标简单的概括为三个方面:学会表现,学会学习、发展个性。教学重难点主要是:如何用想象、夸张等等方法去设计、表现汽车。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和分析的外形特点,让学生了解汽车的异同之处,掌握汽车绘画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及示范,引导学生进入汽车的乐园,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绘画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个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兴趣,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多观察生 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 了解汽车构图。2、 自主完成一幅完整的汽车绘画。 难点:将构图、创新得以应用和发挥,完成一幅作品

  三、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

  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师生间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课前鼓励——比一比(亮点)

  首先设置这一环节是为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习惯和课程学习的自我要求和约束,同时为了鼓励孩子更大限度的把课堂利用好,内容是:老师今天要在我们班评选五个小明星:1、问答小明星2、倾听小天使3、观看小宝贝4、坐姿小士兵5、巧手小画家,看看随表现得最棒,老师把小卡片发给他,下课每人奖励一朵大红花。

  (二)视觉导入——看一看:

  因为学生最喜欢唱歌看动画片,通过儿歌和动画的共同形式更直接让学生知道所学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课题—《画汽车》。 (三)自主探究——想一想

  学生最喜欢表现自己,当我课件中出现几张汽车的图片让他们认认汽车,找找相同的部分的时候,孩子们都会主动表现自己的所知、所见、所想。从而引出汽车从外形上看的组成部分。 (四)范画示范——想一想:(亮点)

  接着我设计了“范画示范——想一想”环节,以学生们最常见的轿车为例,通过我的引导和学生的回答,分步骤先画出车轮,在画车身,在车身上再找车灯、车门、车窗等。同时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出答案和方法,例如: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要出去玩,他们班有30多个下朋友呢,这辆小汽车能坐下吗?谁能给他们想想办法?方法有二:1、座大客车,大客车为什么能坐下那么多的小朋友,外形有什么特点;2、开很多辆这样的小汽车。两个情境创设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知道不同车的外观特征、性能和作用。同时强调画画步骤和构图问题。 (五)思维拓展——猜一猜:(亮点)

  找出生活中的车,让他们说一说车的外形、性能和作用,同时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课件中的图片是不是车,是不是有汽车的基本特征,车轮和车身。从而打开学生的固定思维和模式,让他们大胆联想和想象,并巩固知识点。 (六)大胆创作——画一画: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画一画”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理解和想象相结合基础上大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自己想象或生活中的汽车。 (七)展示欣赏——说一说: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说一说”的环节,通过:1、找构图饱满的,2、找最有创意的,3、给不足的画面好的建议和方法。等但各方面进行评价和学习,这样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自己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同时让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八)课堂小结——说一说: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什么?还想让你的汽车变得更漂亮吗?下节课我们给自己的小汽车涂上漂亮的颜色!

  最后,我给给学生鼓励,五位小明星起立,大家掌声鼓励!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五部分:课题《画汽车》、明星区、外形结构区、范画区和学生作品展示区。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模板

2.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3.《节日》说课稿(精选5篇)

4.《草原》说课稿(精选7篇)

5.《离骚》说课稿(精选3篇)

6.精选会议方案模板汇总5篇

7.精选会议方案模板汇总六篇

8.精选赠与合同模板汇总6篇

9.精选赠与合同模板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