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08 13:45:2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书斋》阅读答案(10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斋》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斋》阅读答案(10篇)

《书斋》阅读答案1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来源:学§科§网]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 间:机会

  C.客伺久,辄大怒诟 诟:责骂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起而狂走 辄怒而责

  B. 竹床一,坐以之 饱饮墨以俟

  C. 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

  D. 乃窃相议 乃不复立戒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

  ①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A.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③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 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 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 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3分)

  ②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3分)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4分)

《书斋》阅读答案2

  走出书斋的阅读

  凸凹

  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有些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私塾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

  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纪德在《地粮》一书中说:“抛掉我的书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你会反而不饿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要急切而又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的一切的放弃。而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往往比所眷恋的更有价值、更可取。因此,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同时,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创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如果这还不能让读书人醒悟,那么,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霸权的人,往往是读书人这一事实,也应让偏执的阅读者警醒了。

  不用讳言,读书人是对书籍伦理有过分嗜好的人。所谓书籍伦理,就是书本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所以,读书人与市井人的分野,就在于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有形而上的既定判断;而在市井人那里,除了生存的智慧,不再有别的智慧。因此,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普通人往往有比读书人更灵活的“变通”能力,他们生活得更灵动、更有生气,也更有力量。

  有人问纪德:“伦理能增加你的乐趣吗?”

  “不能,”纪德回答说,“只会证明我的乐趣是正当的。”

  那么,书籍伦理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长期处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之中,犹豫踯躅,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确信,只有干脆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误。

  在生存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甚至是唯一的原则的现实面前,在不容分说的生活洪流面前,书籍伦理显得多么苍白,书生的面孔显得多么柔弱。

  读书人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于书本。也正像家庭把伟岸的丈夫奴役为庸夫,书本也把智者奴役成腐儒。腐儒是什么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气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是离开书本就不能发出生命之音的人。他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非但倾听不到生命因受到生活的创击而发出的人性的呐喊,更不会听到正义的讼辞。

  走出书斋吧。

  美的东西一旦超过了我们的渴求,就弱化了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过于魇饱的阅读,会淡化读书的生命乐趣。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选自《书摘》)

  15.选出下列对本文中心观点理解恰当的一项。(3分)

  A.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B.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C.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D.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我们应该走出书斋,离开书本,走入市井,这才是读书的一种天伦之乐。

  16.作者认为,读书人如果长期在书斋生活,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6分)

  17.根据作者的观点,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请概括说明作者这样认识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5.C

  16.读书人如果长期在书斋生活,容易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并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每点3分)

  17.答案:读书但不要眷恋书,被书所束缚。(2分)思想、文化是多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眷恋书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生存的智慧。(4分)

《书斋》阅读答案3

  书斋

  ①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②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③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④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静,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高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⑤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⑥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13、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能体现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C、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净。

  D、一般来说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14、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书斋未来走向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3、B

  14、①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②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统一在一起。③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答到一个点给2分,答到两个点给3分,答到3点得4分)

《书斋》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5、对下列句子中相应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晨起,即科头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间:机会

  C、客伺久,辄大怒诟诟:责骂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获取。

  6、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焉: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以:竹床一,坐以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且: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臣死且不避

  D、之:余怅然久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8、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B、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C、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D、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3分)

  ②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3分)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4分)

  答案:

  5、D【赚:诳骗】

  6、A【A、1、古今籍在焉,在:存摆放焉:兼词,于之;2、风雨兴焉,兴:兴起焉:兼词,于之

  B、1、介词,用;2、连词,表目的,来

  C、1、副词,将要;2、副词,尚且

  D、1、助词,放在时间词后,无实义;2、代词,我】

  7、B【B项相关文段第三段,“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不遽见······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只是不立即接见,并非拒见。另:“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系作者于自剖自谦之词,实际是作者读书入迷之反应,非其本性。(原文述说中也暗寓自得之意)】

  8、D

  9、(1)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采分点:羹炙、俟、数四)

  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

  (2)而事情的紧急舒缓我也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谁能告诉我(采分点:一故、仓卒、白)

  (3)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采分点:因、诚、旋、畔)

  《醉书斋记》译文

  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竿。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存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什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将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提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

  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后来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通过过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出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坐着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较举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面。客人等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格严厉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再追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文能坐看着你沉湎在书中,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区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仍然比沉溺于女色好吗?于是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只是做李白和周太常的妻子不容易啊!”于是不再立即戒除,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书斋》阅读答案5

  书斋

  凝石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是书斋成熟的时期。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书斋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书斋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转引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书斋》阅读习题

  20.请结合本文内容,概括书斋具有哪些特点?(3分)

  21.根据本文内容和下面提供的两话,给“书斋”下定义。(可适当增减词语)(3分)

  A.书斋兴起汉代,盛于唐代,具有读、藏、写的基本功能。

  B.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与密友为主体,进行文体艺术活动的中心。

  书斋是

  22.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如果删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

  《书斋》阅读答案

  20.答:①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②书斋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③书斋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21.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22.答:“常常”表示经常之意。删掉“常常”,句意就变成“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全都在这里进行”,这与实际不附。“常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书斋》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书斋的阅读

  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有些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厮熟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

  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

  纪德在《地粮》一书中说:抛掉我的书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你会反而不饿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啊,要急切而又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的一切的放弃。而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往往比所眷恋的更有价值、更可取。因此,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同时,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创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如果这还不能让读书人醒悟,那么,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霸权的人,往往是读书人这一事实,也应让偏执的阅读者警醒了。

  不用讳言,读书人是对书籍伦理有过分嗜好的人。所谓书籍伦理,就是书本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所以,读书人与市井人的分野,就在于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有形而上的既定判断;而在市井人那里,除了生存的智慧,不再有别的智慧。因此,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普通人往往有比读书人更灵活的变通能力,他们生活得更灵动、更有生气,也更有力量。

  书籍伦理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长期处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之中,犹豫踯躅,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确信,只有干脆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误。

  在生存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甚至是唯一的原则的现实面前,在不容分说的生活洪流面前,书籍伦理显得多么苍白,书生的面孔显得多么柔弱。

  读书人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于书本。也正像家庭把伟岸的丈夫奴役为庸夫,书本也把智者奴役成腐儒。腐儒是什么,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气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是离开书本就不能发出生命之音的人。他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非但倾听不到生命因受到生活的创击而发出的人性的呐喊,更不会听到正义的讼辞。

  走出书斋吧。

  美的东西一旦超过了我们的渴求,就弱化了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过于魇饱的阅读,会淡化读书的生命乐趣。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选自《书摘》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中心观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B.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C.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D.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我们应该走出书斋,离开书本,走入市井,这才是读书的一种天伦之乐。

  2.下列对作者在文中引用纪德在《地粮》一书中的话的目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读书但不要眷恋书,被书所束缚。

  B.思想、文化是多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C.眷恋书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生存的智慧。

  D.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3.作者主张走出书斋的阅读。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走出书斋的阅读。(6分)

  答案:

  1.A

  2.D

  3.对书籍要有多种选择(1分);具有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态度(1分);关注百姓民生(1分);把书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1分)。

《书斋》阅读答案7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凝石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便是书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体上书斋是民居之中惟有的精神场所。书斋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形成营造书斋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的重要因素。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宰相。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可以说,知识分子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加上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如王维在“辋川山庄”写就的如画诗歌、黄公望开山水画之宗的《江山万里图》、曹雪芹的堪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严复启迪国人的《天演论》、鲁迅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徐悲鸿歌颂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胜枚举。(选自20xx年第2期《新华文摘》,有删节)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美酒”指的是_____________。

  3、知识分子在书斋里“创造力得以迸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请从王维、曹雪芹、鲁迅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个,说说他的作品在文化发展的链条上闪动着怎样的灵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或:书斋是文人汇集文化传承文化的地方;书斋是文人施展个性的地方。

  2、①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

  ②前人的精华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文艺创造新的思想和艺术,或文艺作品。

  3、因为书斋是个人的领地,不受三纲五常的约束,利于个性施展。

  4、例如:王维写就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诗坛享有崇高的地位。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创作的颠峰之作,堪称百科全书。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书斋》阅读答案8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2分)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

  19、(2分)造访朱门

  20、(6分)

  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书斋》阅读答案9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转引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6.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C.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净。

  D.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答案:D。分析:选项D对应的原文“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选项去掉了“往往”,是逻辑范围发生变化,逻辑范围不当。

  7.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答案:C。分析:选项C对应的原文“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选项为“永远存在”。偷换了文中的“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

  B.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D.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

  答案:A。分析:选项B对应的原文是“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选项C对应的原文是“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选项是“有些人”的观点,作者认为“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选项D对应的原文“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选项“必然趋势”判断武断,无中生有。

《书斋》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凝 石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便是书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体上书斋是民居之中惟有的精神场所。书斋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形成营造书斋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的重要因素。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宰相。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可以说,知识分子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加上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如王维在“辋川山庄”写就的如画诗歌、黄公望开山水画之宗的《江山万里图》、曹雪芹的堪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严复启迪国人的《天演论》、鲁迅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徐悲鸿歌颂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胜枚举。

  【题文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2分)

  小题1: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5分)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酒”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知识分子在书斋里“创造力得以迸发”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请从王维、曹雪芹、鲁迅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个,说说他的作品在文化发展的链条上闪动着怎样的灵光。(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或:书斋是文人汇集文化传承文化的地方;书斋是文人施展个性的地方。

  小题2:①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②前人的精华 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创造 新的思想和艺术,或文艺作品。

  小题3:因为书斋是个人的领地,不受三纲五常的约束,利于个性施展。

  小题4:例如:王维写就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诗坛享有崇高的地位。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堪称百科全书。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小题1:

  试题分析:本文共三段,第一段总领全文,后面两段是对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具体阐述,并且每段开头都有中心句,所以此题很容易借解决了。答此题需要把握全文,尤其要注意每段额中心句。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比喻修辞的变式题,小题①知道喻体,寻求本体。根据本体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从原文中可抓住某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得出本体“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小题②“融合、发酵”的“原料”从此句的前面表述中可知是“继承前人精华”“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美酒”是喻体,本体是“新的思想,新的艺术”。这道题不难,关键要揣摩出出题人的意图,并要在答题区域细细分析,找到有效信息加以利用。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的题干是对第三自然段提问的,所以要细读此段,很快由“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这句筛选并总结出此题的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课外阅读的题型,并且这三个人的作品在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中都涉及到了。王维《使至塞上》《竹里馆》等作品,无一不体现他诗作中“诗中有画,话中有诗”的特点。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迄今无人企及。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课外阅读联系课内学习,是答好此题的关键。

【《书斋》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书斋》阅读答案03-31

《书斋》阅读答案07-18

《书斋》阅读答案11-08

《书斋》阅读答案11-08

《书斋》阅读答案09-01

《书斋》阅读练习及答案06-12

《书斋》阅读答案范本03-27

书斋阅读题答案09-24

《走出书斋的阅读》阅读答案11-12

《书斋凝石》阅读答案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