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12 17:36:4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古诗阅读答案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阅读答案15篇

古诗阅读答案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zhi一声)知道②教学相长(zhang三声)增强、促进

  ③虽有至道(sui一声)即使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kun四声)困惑,理解不透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阅读理解人称作用题

  【知识储备】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阅读理解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综观全文,概括____的主要原因。

  ③概括文意,说说____为什么闻名遐迩。

  其他提问方式:①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

  ③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

  原因概括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

  3、规范答题模式: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

  (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的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

古诗阅读答案2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各2分)

  (2)(4分)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1分)

  记叙文阅读内容概括的方法

  1、找中心句法(适合文章/段落内容概括)

  2、抓关键词法(适合段落内容概括)

  3、按六要素法(适合文章/段落内容概括)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格式: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何事,有何结果。

  4、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5、并段意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6、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7、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8、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说明文阅读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古诗阅读答案3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②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④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琴曲名。③清淮:地近淮水。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1: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和《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由欣赏琴曲,陶醉于琴声的欢乐自适到产生摆脱官场束缚的归隐之念。(2分)作者和朋友一边喝酒一边听琴,推杯换盏,陶醉于琴声中。但听了琴曲后,作者想到自己将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他无限的乡思与愁思,仕途之累使他深感厌倦,因此作者萌生了强烈的归隐之情。(2分

  2:两者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2分)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四座之人都为之陶醉。星星渐稀,时间飞逝,在美妙的琴声中,人们似乎忘记了时间。作者通过这些情境侧面烘托出了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表现了琴声的美妙。(1分)《琵琶行》中的这两句通过“悄无言”“秋月白”等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1分)

古诗阅读答案4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参考答案:A C(A“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C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A项2分,C项3分,错误项不得分。)

  难度说明:困难

  2、命题立意: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才不得展的愤懑。(2分)

  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2分)

  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古诗阅读答案5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释】此诗是杜前晚年于离乱中乘舟从湖北到阳时所作。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仅:几乎,将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大处着眼,写出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颔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紧承首联,以外界的大而冷,衬托出舟内的窄小孤寒。

  C.因环境所迫留滞异地,使我才华难以发挥;时事艰难危险,却无法减少我的胆气。

  D.诗人借豪景抒豪情,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相辅,气韵流转顿挫,富有节奏感。

  2.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1.(3分)C(“却无法减少我的胆气”错,是更增加了胆气)

  2(6分)答案示例:

  第一问:尾联采用了典故,用的是《庄子.逍遥游》中能变化欲图南的鲲鹏典故。

  第二问:借用庄子鲲鹏典故,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对前程未卜的担优之情;对平定叛乱的坚定信念;越是艰难越要奋发昂扬的豪情壮志。

  (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古诗阅读答案6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

  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试题: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阅读答案: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

  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

  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答出两点即可)

  2、①“数声啼鸟怨年华”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

  ②“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长期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

  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抒发了作者孤身一人,故地重游,再见荷花时即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答出两点即可)

  3、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

  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古诗阅读答案7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天末:天边。

  君子:指李白。

  憎:忌恨。

  过:失误。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参考答案

  (1)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2)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3)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阅读练习二

  (1)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其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3.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

  4.古人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最发人深思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此二句议论中抒情,用魑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意味深长。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成对比,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这不但表明自己的对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2)①对李白的无比思念(怀念)。②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3)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4)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阅读练习三:

  (1)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2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3)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苍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 2).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3) 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的诗号称诗史。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赏析】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抒情名诗。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这首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诗因秋风感兴,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言浅情深,意象悠远。接着以无边揣想之辞,代人着想,可见怀之深远。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这又足可见出诗人想念之殷切。由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由于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

古诗阅读答案8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②瑟瑟:碧绿色。③怜:爱。④真珠:即珍珠。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二: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沉醉和喜悦。

  本诗哪个字用的好?

  答:铺字好。一是切景:铺字形象而又准确的表现了此时残阳斜照的角度和强度。二是切情:照字力度太强,铺字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温柔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此情此景的喜爱和陶醉之情。

  三:

  ①诗人选取了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这两组景物是红日西沉、新月初升。

  前两句诗人抓住江面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②谈谈你对后两句诗的欣赏:

  答:“可怜”二字,透露出诗人无限喜悦之情,“初三夜”,正是上弦月,一个比喻“月如弓”,信手拈来一般,却是何等传神!大江之滨,草地之上,露水如凝,又是一个比喻“露似真珠”,寻常喻体,却也传达出无限生机,无限情意。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古诗阅读答案9

  送徐兴公还家答案

  【明】谢肇淛

  枫落空江生冻烟,西风羸马不胜鞭。

  冰消浙水知家近,春到闽山在客先。

  斜日雁边看故国,孤帆雪里过残年。

  怜予久负寒鸥约,魂梦从君碧海天。

  【注】谢肇淛,明后期著名诗人,福建人,长期在外做官。徐兴公,诗人同乡好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描写枫叶飘落在空阔的江面上,江面上飘荡着冻人的寒烟,西风瑟瑟地吹着,诗人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友人归家的心情。

  B、首联中“羸马不胜鞭”一句生动传神地描写了瘦马疲惫羸弱的状况,让读者感受到了友人归家途中的辛苦。

  C、颔联描写浙水冰块消融,春天已到闽山,字里行间流露出友人对家乡的向往之情。

  D、颈联诗人用“斜日雁边”“孤帆雪里”的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独处异乡的孤独愁苦之情。

  E、尾联“寒鸥约”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情怀,而“魂梦从君”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定弃官随友而去之意。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6分)

  送徐兴公还家阅读附答案

  1、【答案】D,3分;E,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阅读和理解的综合能力,涉及到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意,把握情感,从各方面吃透诗歌。D项,错在不是表达自己独处异乡的孤独愁苦之情,而是想象朋友旅途劳顿、在路上度过残年的情景。E项,错在尾联并无决定弃官随友而去之意。

  2、【答案】

  ①借景抒情。首联用枫叶、空江、冻烟、西风、瘦马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对远行朋友的牵挂惦念之情。(3分)

  ②对比抒情。常年异地为官的思乡之苦。朋友虽经斜日雁边、孤帆雪里的旅途劳顿之苦但就快回到故乡,而自己客居在外,有家难归。

  ③用典抒情。尾联“寒鸥约”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情怀。

  ④直抒胸臆。“魂梦从君”一句直接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只好魂随友归的思乡之苦。

古诗阅读答案10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

  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古代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归纳要点概括内容,把握思路梳理情节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2、故事情节看起来好像很难,其实和第一条的归纳要点概括内容很像。也可以按照时、地、原因、人、事的程序进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人”和“事”。因为小说的故事性和情节性,人物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抓住。

  二、理解并分析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从结构上来理解,首先要注意位置。可以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等作用。

  2、从内容方面考虑,若是在开头,可以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等;若是在文中,往往是埋下伏笔,为后文做铺垫;如果是在文末呢,则可能是点明主旨,深化中心。要特别提出,可能也有关键的句子和段落,也会有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或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三、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

  1、概括人物的形象,一定要从文本中找出能展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来概括人物的品格,文章中那些最能展现人物个性的内容,如人物描写,绝不能忽略。

  2、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文中的环境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他们都对人物形象起到映衬的作用,或者会推动情节发展,从而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对了一半。对的一半就是,阅读理解读是基础。所以,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必须熟读文本。读,也要多管齐下,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包括听读,朗读与默读等等。古人的`话错的一半是,“其义自见”的“自”字太被动,效率低,跟不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为此,要引导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是提高阅读理解兴趣与能力的必由之路。

古诗阅读答案11

  原文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宋代:姜夔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译文

  在湘江边绕着江岸一直走下去,不觉月亮都快要落下来了。江畔的梅树横斜,小小的花枝开放,浸满了忧愁的涟漪。梅花的一春幽愁之事有谁知道呢?寒冷的东风吹起。梅花也很快就要花落香消了。

  鸥鸟离去,昔日之物已是物是人非。只能远远地怜惜那美丽动人的花朵和依依别梦。九嶷山云雾杳杳,娥皇、女英断魂哭泣,相思血泪浸透在绿竹枝上。

  注释

  1、小重山令:即《小重山》,又名《小冲山》、《柳色新》。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词谱》以薛昭蕴词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韵。换头句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余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两体,是变格。

  2、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3、湘:湘江,流经湖南。

  4、皋:岸。

  5、茜(qiàn)裙:绛红色的裙子。指女子。

  练习题

  1、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地点、时间。本句正确语序应为“月坠时人绕湘皋”,意为月落时分,我在湘江边徘徊。

  B、“斜横花树小”一句着“斜”“小”二字,写横斜的枝条,着点点红玉,写出了梅花娇小纤弱之态,唯其娇弱,更见其可爱可怜。

  C、“香远茜裙归”一句中“香远”指花香袭远,以此象征诗人美名远播,与《爱莲说》中“香远益清”有异曲同工之妙。

  D、“鸥去昔游非”一句中“鸥去”由对往事的回忆转向眼前之景,鸥鸟的离去让诗人突然清醒,往事已像鸥鸟一样飞去。

  E、“花可可”中“可可”为可爱之意,与前面的“花树小”遥相呼应,写出了梅花活泼可爱的神态。“可可”又是叠词,形成极美的声韵。

  2、请简要分析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CE(C项,“以此象征诗人美名远播”错,本词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词,并非托物言志之词,借梅来表达对恋人的相思之情。E项,“‘可可’为可爱之意错”,“可可”为“小之意,“写出了梅花活泼可爱的神态”错,不是“活泼”,此处应为“娇小可怜”之意。)

  2、全词借咏梅来表达了对恋人的相思之情。上片以月坠湘皋,东风凄凉,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为下片的离别相思定下了基调。下片“遥怜”两句写恋人对自己的思念,从对面写来,使相思之情愈翻书愈浓。最后三句化用典故,把娥皇、女英对舜帝的思念之情,比作恋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对面落笔,情真意切。“相思血”借斑竹写梅花,谓红梅由相思血染成,其色红,其情殷。

古诗阅读答案12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小题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

  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3分)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2分)(手法答想象,能够合理解释,也可得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古诗阅读答案13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恩同类。④剑歌:援引孟尝君的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的典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横空、浮云涌动的景象,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旷远雄浑寰宇的敬畏。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荆棘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E、十一句巧妙用典,含蓄婉曲,不仅化用《归去来兮辞》的诗句,还表达了与陶渊明相似的志向。

  2、本诗寓情于景,意蕴丰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AC

  2、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④对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失意归隐的无奈。

古诗阅读答案14

  王轨,太原祁人也,汉司徒允之后,世为州郡冠族。父光,少雄武,有将帅才略。频有战功,周文帝遇之甚厚。

  轨性质直,起家事辅城公。及武帝即位,累迁内史下大夫,遂处腹心之任。军国之政,皆参预焉。从平并、邺,以功进位上大将军,进爵郯国公。

  及陈将吴明彻入寇吕梁,徐州总管梁士彦频与战不利,乃退保州城。明彻遂堰清水以灌之,列船舰于城下,以图攻取。诏以轨为行军总管,率诸军赴救。轨潜于清水入淮口,多竖大木,以铁锁贯车轮,横截水流,以断其船路,欲密决其堰以毙之。唯有骑将萧摩诃以二十骑先走,得免。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并器械辎重并就俘获。陈之锐卒,于是歼焉。进位柱国,仍拜徐州总管。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宣帝之征吐谷浑也,武帝令轨与宇文孝伯并从,军中进趣,皆委轨等。时宫尹郑译、王端并得幸于宣帝。宣帝军中颇有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轨等言之于武帝。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及宣帝即位,追郑译等复为近侍。轨自知必及于祸,谓所亲曰:“吾昔在先朝,实申社稷至计。今日之事,断可知矣。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大象元年,帝使内史杜虔信就徐州杀轨。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切谏,帝不纳,遂诛之。轨立朝忠恕,兼有大功,忽以无罪被戮,天下知与不知皆伤惜。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B、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C、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D、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轨的父亲王光年少就英雄威武,有将帅的才干谋略,多次立有战功,周文帝对他很好。

  B、王轨善于谋略,在吕梁之战时,他暗施妙计,横截河流,断绝陈朝军船的退路,最终全歼敌军,大获全胜。

  C、出征吐谷浑时,武帝把军队的进止攻取都交给了王轨等人,而出于国家社稷的考虑,王轨回来后还向武帝奏报了宣帝在军中失德的事情。

  D、宣帝出于个人仇怨而执意杀害王轨,即使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恳切进谏劝阻也没有用处,天下人都替王轨悲伤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5分)

  (2)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5分)

  参考答案:

  1、C(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3、B(“全歼敌军”错误,原文是“唯有骑将萧摩诃以二十骑先走,得免”。)

  4、(1)王轨性情严肃庄重,擅长计谋,加上吕梁大捷,他的威望震慑敌境,陈朝人都很害怕他。(“严重”、“善”、“振”、“惮”各1分,句意1分。)

  (2)武帝大为恼怒,于是鞭打宣帝,免去郑译等人的官职,并加以痛打,宣帝于是非常怨恨王轨。(“挞”、“捶楚”、“遂”、“衔”各1分,句意1分。)

  小说阅读答题模板

  一、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生动真实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开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二、分析人物形象:

  ①小说中人物身份、地位②通过外貌、语言、行动揣摩人物心理③注意小说活动的历史背景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通过以上四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另外,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析。

  答题方法:——是——的——

  例如:某某是一个敢爱敢恨、勇敢执着、爱憎分明……的农民形象

  阅读理解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古诗阅读答案15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

  拾遗:官名。袁氏曾任拾遗,因罪流放岭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访友不遇的伤感。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不见流放中的友人,顿生伤感之情;(2分)对友人被贬的愤愤不平。才子竟遭流放,何况流放之人还是自己的挚友,因此心中不平;(2分)对友人的思念牵挂。流放之地梅花再好,怎及留居北地的故乡呢!(2分)

  2、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全诗四句,两处对比。(1分)人的对比: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袁拾遗身为“才子”,理当被朝廷重用,却被贬他乡,沦为“流人”,其过人的才能与恶劣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表达出对当时“才人”被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而不露,引人深思。(2分)地方的对比:梅花早放的南方虽美,但还是不如春天的北国。一扬一抑,增强了诗的波澜,更见对朋友的思念挂念之情的深挚。(2分)

【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古诗阅读答案11-12

出关古诗阅读答案07-07

《自嘲》古诗阅读及答案06-11

古诗鉴赏的阅读答案03-19

劝学古诗阅读答案04-08

东坡古诗阅读答案08-30

浣溪沙古诗阅读答案09-23

浣溪沙古诗阅读答案09-23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12-29

古诗《饮酒》阅读答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