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有关推断
教学媒体:
多媒体、板书
教学内容
导入课题 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
过渡 我们按照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那么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
板书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教师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问题1.元素周期表有多少横行、纵行?
答 七个横行, 18个纵行。
2.把不同元素排在同一横行的依据是什么?
答 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3. 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答 周期序数等于该元素的电子层数
板书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4 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具体怎么划分?
答 1、2、3为长周期,4、5、6、7为短周期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元素种类电子层数
短周期1H-He212Li-Ne823Na-Ar83
长周期4K-Kr1845Rb-Xe1856Cs-Rn3267Fr-112号267
问题 在周期表中有两个特殊的位置,镧系和锕系,仔细观看第四页元素周期表,说出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什么位置?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 在第六周期中,从57号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这15种元素总称为镧系元素。排在周期表第六行,第三列。
与此类似,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铹(Lr)这15种元素总称为锕系元素,排在第七行,第三列。
问题 在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为哪些族?
答 18列,16族
族(18个纵行):主族(A):共7个
副族(B):共7个副族
第VIII族:包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
问题 在周期表的18个纵行16个族中,各族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如何?
答 在元素周期表中,各族从左到右的依次是:
IA IIA IIIB IVB VB VIB VIIB VIII IB IIB IIIA IVA VA VIA VIIA 0。
问题 在所有族中,元素最多的族是哪一族?共有多少种元素?
答 在所有族中,第IIIB族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因此元素最多,共有32种元素。
板书 元素周期表结构:三短四长,七主七副VIII和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2.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3. 元素周期表结构:三短四长,七主七副VIII和零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为:“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具体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核素、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原子结构在义教学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元素周期表学生也是不陌生的。因此本节应在义教学习的基础上对原子结构进行拓展、深入,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模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运用模型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四、教学重点
1.认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引导: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之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就从原子结构进行学习,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生活动:聆听。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问题。
(二)环节二
1.认识原子结构。
教师引导:[任务1] 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活动:
(1)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得出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了解不同电子层的能量关系。
(2)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得出规范书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的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4-1、4-2,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利用模型法学习新的知识,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任务2] 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87页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1)通过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尝试解决前三个问题。
(2)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要点,解决第四个问题。
(3)交流展示,相互评价。
(4)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规范书写相关化学用语。了解模型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随着科学的进步,模型越来越精确,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2.了解核素、同位素。
教师引导:在图4-4b中,H的质量数为什么有3个呢?阅读教材90-91页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尝试总结二者的关系。
(2)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核素和同位素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周期表的结构
教师引导:指导阅读教材88-90页,完成89页思考与讨论的表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等相关定义。
(2)总结归纳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周期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三)环节三
1.碱金属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1] 碱金属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填写93页表格中的内容。找到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结构上的异同点,
进一步预测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2)讨论预测的结果,重点要阐述清楚预测的依据。
(3)实验并观察钾与水及钾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验证预测。
(4)尝试推测锂与水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尝试归纳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实验、分析等环节使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升证据推理及科学探究素养。
2.卤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2] 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96-97页卤族元素的内容,完成97页思考与讨论的内容。
(2)实验并观察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完成98页实验4-1。
(3)尝试总结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说出比较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形成“证据推理”的素养。
(四)环节四
拓展:多样化的周期表
教师引导:展示周期表的发展过程,以及多样化的周期表。
学生活动:
(1)了解周期表的发展过程。
(2)感受多样化的周期表。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是有阶段性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深入,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多样化的,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结果的呈现也会多样化。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3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了解原子结构与同位素、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要求:具有把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教学重点】
同位素、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一、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个增加到8个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最高正价由+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由-4到-1、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掌握证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F2除外)
三、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主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1、记住7个横行,即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2、记住18个纵行,包括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1个第Ⅷ族(第8、9、10纵行)和1个0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3、记住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硼、硅、砷、碲、砹与锂、铝、锗、锑、钋之间)。
4、能推断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四、能综合应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1、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最高正价数=8-最低负价。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某些金属的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五、能综合应用同短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及其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
主族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最高正价及最低负价数同为奇数或偶数。
六、能综合应用元素周期表。
预测元素的性质;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等。
七、典型试题。
1、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 > H2YO4 > HXO4
B、非金属性:X > Y > 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2、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不可能是
A、1 B、3 C、5 D、6
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 > B > C > D B、原子序数:d > c > b > a
C、离子半径:C > D > B > A D、单质的还原性:A > B > C > D
4、1999年1月,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宣布合成出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298。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第七周期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性质与82Pb相似
C、该元素位于ⅢA族 D、该同位素原子含有114个电子,184个中子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必修一中金属钠和非金属氯气的学习,给孩子学习本章知识提供了感性认识材料,为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的学习也后面的选修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二、 教学内容
《元素周期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表示等。教学中,应以元素的原子结构为基础,通过相邻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区别找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规则。这不仅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本质决定现象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训练了孩子的思维。对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孩子起到导学作用。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
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孩子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孩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孩子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则对孩子进行事物的联系和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四、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为此,本节课安排了以下教学方法:
a) 温故而知新,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从初中熟悉的原子结构入手,引出原子的表示方法,azx。
b) 本节课的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采用讨论探究法。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展科学探究,让孩子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对于微观领域(如:原子核外电子分布)无法观察到的地方用多媒体进行投影,帮助孩子理解记忆。
c)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和总结,利用练习的辅助作用,巩固和加深孩子对现学知识的理解。d) 课后作业,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熟练运用。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教学重难点:
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教师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
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
联想质疑:
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
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板书:1、能量最低原则
讲解:原则内容:通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构造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则。打个比方,我们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
练习:请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各原子轨道。
学生: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5g6s
讲解:但从实验中得到的一般规律,却跟大家书写的不同,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大家可以看图1—2—2。
板书: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过渡:氦原子有两个原子,按照能量最低原则,两电子都应当排布在1s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2。如果用个圆圈(或方框、短线)表示满意一个给定量子数的原子轨道,这两个电子就有两种状态:自旋相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或自旋相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事实确定,基态氦原子的电子排布是《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这也是我们对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进行排布必须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原理内容: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或者说,一个原子中不会存在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板书:2、泡利不相容原理
讲解:在同一个原子轨道里的电子的自旋方向是不同的,电子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转,自旋只有两种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在一个原子中没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因此一个s轨道最多只能有2个电子,p轨道最多可以容纳6个电子。按照这个原理,可得出第n电子层能容纳的电子总数为2n2个
板书: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交流研讨:C:最外层的p能级上有三个规道
可能写出的基态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可能排布:
①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②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③《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④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p有3个轨道,而碳原子2p能层上只有两个电子,电子应优先分占,而不是挤入一个轨道,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排布应如①所示,这就是洪特规则。
板书: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交流与讨论:
1、写出11Na、13Al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17Cl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总结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2、写出19K、22Ti、24Cr的电子排布式的简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35Br原子的电子排布,总结第四周期元素原子电子排布的特点,并仔细对照周期表,观察是否所有原子电子排布都符合前面的排布规律
[讲述]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能量相同的轨道(同一电子亚层),当电子排布处于全满(s2、p6、d10、f14)、半满(s1、p3、d5、f7)、全空(s0、p0、d0、f0)时比较稳定,整个体系的能量最低。
小结: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这三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同时遵循这三个原则。
阅读解释表1-2-1:电子排布式可以简化,如可以把钠的电子排布式写成[Ne]3S1。
板书: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活动探究:
尝试写出19~36号元素K~Kr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小结:钾K:1s22s22p63s23p64s1;钙Ca:1s22s22p63s23p64s2;
铬Cr:1s22s22p63s23p63d44s2;铁Fe:1s22s22p63s23p63d64s2;
钴Co:1s22s22p63s23p63d74s2;铜Cu:1s22s22p63s23p63d94s2;
锌Zn:1s22s22p63s23p63d104s2;溴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氪K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注意: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符合构造原理,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K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按能层能级顺序,应为
1s22s22p63s23p63d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但按初中已有知识,应为1s22s22p63s23p64s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事实上,在多电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完全按能层次序排布。再如:
24号铬Cr:1s22s22p63s23p63d54s1;
29号铜Cu:1s22s22p63s23p63d104s1;
这是因为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如p6和d10)、半充满(如p3和d5)、和全空(如p0和d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讲授:大量事实表明,在内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外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因此一般化学反应只涉及外层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我们称这些电子为价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价电子的数目密切相关,为了便于研究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间的关系,人们常常只表示出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还可进一步写出其价电子构型:2s22p2 。图1-2-5所示铁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
总结:本节课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这个原理成为泡利原理。推理各电子层的轨道数和容纳的电子数。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是洪特规则。
板书设计: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则
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6
单元概述
高一的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周期和族的概念,能说出(主要是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学生将扮演科学家的角色(模仿科学家研究问题),以组为单位,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制作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的小册子,并借助投影仪进行作品展示解说,描述他们在项目学习中的想法和收获。最后将优秀小册子在校园展览园地进行展览。本单元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通过此方式以期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认识,为后面元素周期律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合作、技术、创新等21世纪技能。多种评价手段(开始前的问卷调查、小测验、录像记录、学生项目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和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周期和族的概念,能说出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学习上网浏览、查询、筛选资料的方法,会使用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项目学习,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技巧,提出和实施新的思想,并把新思想传播给他人。
2、在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并在小组内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提出有意义的见解,帮助同伴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3、通过展示作品,能概括、清晰地把自制的元素周期表介绍给大家,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项目活动,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引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实践。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3、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提高团队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提出基本问题:生活中的周期表的结构各是怎样的?这些周期表如何指导人们进行生活?(头脑风暴,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周期表及其指导作用。)
任务一:关注单元问题: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怎样的?元素周期表如何指导你学习?
(进行下面活动前拿出一张记录卡片和笔,将每项中你得出的结论记录下来)
查看元素周期表:
①找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以及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②进一步观察现在的元素周期表,数一数横行数和纵行数,数一数每一横行包括了多少种元素,找出横行又分为哪些类型。
③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横行和纵行的编排原则。找出纵行又分为哪些类型。
④用自己的理解概括周期和族的概念。
⑤归纳金属和非金属的分布情况。
⑥找出描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方法,并进行描述。
(以上活动进行完之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核对,对任务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完成活动一小测评,把以上归纳总结及做完的小测评在以小组名字命名的文档里进行整理归纳,然后上传至班级群共享文件中,随堂进行点评。)
任务二:(你是科学家)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及周期、族的编排原则,参考单元问题、内容问题、学生范例、项目提问助学材料及学生范例评价量规等制作一个小册子。(本活动整个完成过程中摄相员拍录每组的活动情况上传计算机,各组完成后,派小组代表进行介绍小册子制作情况,并播放小组活动情况,小组倾听代表介绍、观看小组活动录像,并根据评价量规进行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进行小组终结性评价。)
最后: 学生完成k-w-l表,教师完成随堂观察记录、教学反思、评审表,将优秀小报告贴在展览园地进行展览。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7
课程标准:
了解原子课外电子的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内容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同学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是对元素和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内容的需要,本节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同学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评价设计:
这一节课采用复习回顾和课堂回答的形式巩固2个学习目标。本节主要通过问题来导学,即教师设疑,同学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释疑。不但能有效地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促进同学自主地进行有效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这幅表格包括了人类发现的所有元素。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元素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这幅表格里面藏有什么样的秘密。
2、内容组织:
复习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下初中学习的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
提问:原子主要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同学回答,教师投影:原子的组成
讲解:初中时学过,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用“A”表示,“Z”“N”分别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即Z+N=A,在化学中我们用AZX表示某原子。除了这种表示原子的方法外,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同学回答:还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练习:对照元素周期表,画出前三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投影前三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8
1教学目标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是对元素和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内容的需要,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们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3重点难点
1、使学生们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2、使学生们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1、新课引入: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这幅表格包括了人类发现的所有元素。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元素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这幅表格里面藏有什么样的秘密。
2、内容组织:
复习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下初中学习的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
提问:原子主要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学生们回答,教师投影:原子的组成
讲解:初中时学过,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用“A”表示,“Z”“N”分别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即Z+N=A,在化学中我们用AZX表示某原子。除了这种表示原子的方法外,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们回答:还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练习:对照元素周期表,画出前三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投影前三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问题1:这种排列具有什么特点?(提示:横行按什么顺序排列;纵行按什么顺序排列)
学生们讨论
总结:横行: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行,这样形成的横行称为周期。纵行:按照电子层数递增,在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列,这样行成的纵行称为族。
问题2:前三周期中,电子层数和周期序数有什么关系呢?最外层电子数和族序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们讨论:
师生总结:在前三周期中,元素电子层数和周期序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和主族序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任一周期的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过渡:下面我们具体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投影:投影元素周期表。
问题3:参照元素周期表,观察每一周期(横行)有哪些特点?各周期元素分布如何?
学生们讨论回答: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既为一个周期,每周期所含的元素个数逐渐增多。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第一周期到第七周期,元素种数分别为2、8、8、18、18、32、26。最后一周期没有排满。
投影小结:元素周期表共有7行7个周期,每一周期元素个数并不一定相等,
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问题4:与每一周期元素作对比,族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每一族元素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讨论回答: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即有18族。每一族所含有的元素个数不相同。中间元素个数少,两边的元素个数多。元素周期表中虽然含有18个纵行,但不是18个族,只有16个族,每一族含有的元素个数不相同。
投影小结:族主要有主族(A),副族(B),零族和VIII族。
问题5:具体某元素(如:N),我们如何表示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呢?
学生们讨论:
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包括横行和纵行。因此,我们在表示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具体位置的时候,既要表示出它所在的周期,又要表示出它所在的族。格式为:第X周期第Y族。氮元素的表示这是:第2周期第ⅤA族。在表示元素位置时候,主副不用汉字,用“A”、“B”表示,前面的序数也不用汉字而用相应的数字表示。
投影小结:元素周期表中,周期用纯数字表示,族用“Ⅰ~Ⅶ”和“A”和“B”表示。“A”代表主族,“B”代表副族。如:“N”所在的位置为第二周期第ⅤA族。
练习:写出下列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Na V CI Sn Cu
学生们练习:教师巡视,学生们板演,教师对错误的地方作必要的更正。
过渡: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关键是指导我们实际的运用。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
随堂练习:投影:
3、课堂小结:投影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同学们在课后应该及时复习,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会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布置作业:投影
1、熟记1~36号元素顺序和符号
2、熟记主族和零族元素名称和符号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
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
[学生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够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够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b、同一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1~8重复着周期性的.变化,第一周期除外;
c、每一周期从左到右依次是:碱金属____,过渡元素____,稀有气体____。
2、纵列——族①概念
②主族和副族对比;
③特点:
a、主族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b、还有一个第0族和一个Ⅷ族。
[教师讲解]通过上述的学习若给大家一个原子序数,应该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出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反过来若知道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应判断出它的原子序数和写出它的原子结构简图。这需要大家最好能够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通过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之。[随堂检测]
1、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
A、142434B、263135C、51520D、111718
[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章知识的重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但要深刻地理解并运用它们,必须用有关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作基础。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包括分析简单化合物的形成等都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否则,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和运用元素周期表必不可少的。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10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
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
注: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
教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有很多横行和纵行,我们该如何认识这张表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 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 、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6、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8、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9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 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 金属。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探究点二: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师组织学生 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最后教师总结,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并让学生当堂训练学案例2和例3。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让他们深刻理解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 位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对点训练巩固当堂所学。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 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位置的 判断,那么,周期表中各族元素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大家预习这部分时要对比学习两族元素相似 点,总结各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并完成本节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结构
三、周期和族的特点
1.周期特点: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族的特点: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或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 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等学生易混、易忘 的东西,最后进行课堂检测,课后进 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我特意把这节课内容设计成三课时。本课时,重点讲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果仅仅是像以往那样详细地介绍周期表的横行、纵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且课后的遗忘率特别高,为些,在本课时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采用了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化学及对元素周期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03-25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通用11篇)06-27
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04-09
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04-22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精选8篇)10-11
元素周期表评课稿范文05-29
元素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10-31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05-05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