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课文教案

时间:2024-08-17 00:24:48 泽彪 教案 我要投稿

秋水课文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水课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课文教案(精选10篇)

  秋水课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1、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

  (3)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师小结: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6、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秋水课文教案 2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 《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3、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 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欣然自喜自大

  望洋兴叹自叹

  贻笑大方自愧

  秋水课文教案 3

  一、 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 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 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 思想内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秋水课文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重要句式。进一步学习直译和意译。

  ⑵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⑶在理解字词句及文章内容、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径流、涘、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并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三、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节选内容,短且易懂,宜于以读带讲。反复阅读利于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问答法。用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金榜》上的《神龟·鵷鶵·鯈鱼》和《读本》上的《庖丁解牛》,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课前让学生对照《金榜》上的“基础归纳整合”中的字音辨认、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在书上作上记号;每人发张白纸把全文翻译一遍。

  二)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单元)曾学过《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大家还记得是哪篇吗?

  明确:《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篇文章用机敏、幽默、诙谐的语言提到过一种像凤凰一类的鸟叫鵷鶵,形容它为“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以及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的散文——《秋水》,本文是节选其中的第一段(板书题目)。

  三)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请同学们翻开《金榜》第148页,自己阅读有关庄子的助读资料。

  教师补充:庄子一生的文学成就汇聚在《庄子》这本书中,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百家争鸣,在诸子散文中,庄子尤其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同学们以前有没有阅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

  举例:庄子的生活及其贫困,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听说他很有才华,派使臣携重金欲聘他为相,他却对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衣服,送进太庙,杀了作祭品。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可见庄子是一位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例如: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庄子认为人的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样周而复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水》这篇文章,看看庄子是否又在用寓言说理?

  初步明确:庄子说理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

  四)听录音,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初步明确全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的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

  边翻译边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板书:

  (一)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令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作名词,小看

  轻,形容词作名词,轻视

  (三)重点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固定句式:且夫……,再说)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非……则……,如果不……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固定句式)见,表被动引出动作发出者

  (四)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东面:脸朝动方位名词,东边

  面目:脸色,神情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到,达到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修养很高,明白道理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我国一部分海域

  于是:在这时,这时候连词,表承接

  六)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通过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河伯“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使情节加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哲学启示。

  明确:

  a、人贵有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g、有比较才有鉴别

  八)学生朗读全文,强调要读出河伯“欣然自喜”的神态,见了北海后感叹的语气以及明确了自己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语气。

  (可叫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

  九)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中的习题。

  2、将体会的哲学道理写到周记中。

  秋水课文教案 5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秋水课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课文教案 7

  一、作家作品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文章内容:

  这篇文章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课文词语

  (一)古今异义:

  1.至于北海: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百川灌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4.少仲尼之闻: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三)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四、原文补充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 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 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起,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秋水课文教案 8

  教学目的:

  1、了解在《秋水》中所体现的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

  教师:同学们了解庄子哪些信息?

  学生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起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学生2、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

  学生3、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

  教师补充:有一个故事能帮助我们了解庄子:“据说庄子的妻子死了,一位朋友去吊唁,却见庄子正敲着瓦盆在唱歌。朋友说:‘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辈子,给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身死,不哭也罢了,又敲打瓦盆并且唱歌,这不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哀伤呢。可是观察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后变成气,气又变成形,形又变成生命,现在又变成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人家静静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认为这样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教师补充: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构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鲁迅曾评价庄子的散文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五、学生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六、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句

  任务:

  1、找出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

  2、判断词类活用。

  3、判别文言句式。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其含义。

  (1)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

  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

  (2)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

  (3)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以………为,就是以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书)

  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

  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4)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

  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5)旋:掉转

  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

  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

  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

  非………则……:如果不是………就……

  见………于……:被………所……固定句式(板书)

  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解释含义。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板书)

  请学生解释含义。

  问:为什么要叹息呢?

  ——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七、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5、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学生6、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7、本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8、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9、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八、师生共同概括写作特色;

  1、巧设比喻: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

  九、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十、布置课后作业:请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寓言故事,注意不要写成译文。

  教学反思: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学效果不错。本节课一大亮点是“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这一环节,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布置学生改写属迁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但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未能当堂背诵;另外教学过程中扩展不够。

  秋水课文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秋水课文教案 10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4、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5、集体朗读,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6、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秋水课文教案(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秋水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秋水课文教案5篇01-25

秋水课文教案(5篇)01-25

初中课文《秋水》优秀教案(精选10篇)10-13

秋水课文教案(通用10篇)11-25

《秋水》的语文教案09-11

《秋水》优秀教案11篇08-08

秋水优秀教案(通用9篇)09-23

《秋水》教案参考(通用8篇)10-28

《秋水》说课稿01-16

秋水课文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水课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课文教案(精选10篇)

  秋水课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1、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

  (3)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师小结: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6、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秋水课文教案 2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 《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3、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 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欣然自喜自大

  望洋兴叹自叹

  贻笑大方自愧

  秋水课文教案 3

  一、 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 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 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 思想内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秋水课文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重要句式。进一步学习直译和意译。

  ⑵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⑶在理解字词句及文章内容、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径流、涘、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并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三、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节选内容,短且易懂,宜于以读带讲。反复阅读利于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问答法。用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金榜》上的《神龟·鵷鶵·鯈鱼》和《读本》上的《庖丁解牛》,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课前让学生对照《金榜》上的“基础归纳整合”中的字音辨认、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在书上作上记号;每人发张白纸把全文翻译一遍。

  二)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单元)曾学过《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大家还记得是哪篇吗?

  明确:《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篇文章用机敏、幽默、诙谐的语言提到过一种像凤凰一类的鸟叫鵷鶵,形容它为“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以及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的散文——《秋水》,本文是节选其中的第一段(板书题目)。

  三)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请同学们翻开《金榜》第148页,自己阅读有关庄子的助读资料。

  教师补充:庄子一生的文学成就汇聚在《庄子》这本书中,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百家争鸣,在诸子散文中,庄子尤其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同学们以前有没有阅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

  举例:庄子的生活及其贫困,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听说他很有才华,派使臣携重金欲聘他为相,他却对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衣服,送进太庙,杀了作祭品。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可见庄子是一位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例如: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庄子认为人的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样周而复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水》这篇文章,看看庄子是否又在用寓言说理?

  初步明确:庄子说理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

  四)听录音,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初步明确全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的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

  边翻译边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板书:

  (一)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令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作名词,小看

  轻,形容词作名词,轻视

  (三)重点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固定句式:且夫……,再说)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非……则……,如果不……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固定句式)见,表被动引出动作发出者

  (四)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东面:脸朝动方位名词,东边

  面目:脸色,神情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到,达到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修养很高,明白道理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我国一部分海域

  于是:在这时,这时候连词,表承接

  六)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通过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河伯“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使情节加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哲学启示。

  明确:

  a、人贵有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g、有比较才有鉴别

  八)学生朗读全文,强调要读出河伯“欣然自喜”的神态,见了北海后感叹的语气以及明确了自己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语气。

  (可叫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

  九)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中的习题。

  2、将体会的哲学道理写到周记中。

  秋水课文教案 5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秋水课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课文教案 7

  一、作家作品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文章内容:

  这篇文章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课文词语

  (一)古今异义:

  1.至于北海: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百川灌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4.少仲尼之闻: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三)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四、原文补充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 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 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起,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秋水课文教案 8

  教学目的:

  1、了解在《秋水》中所体现的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

  教师:同学们了解庄子哪些信息?

  学生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起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学生2、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

  学生3、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

  教师补充:有一个故事能帮助我们了解庄子:“据说庄子的妻子死了,一位朋友去吊唁,却见庄子正敲着瓦盆在唱歌。朋友说:‘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辈子,给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身死,不哭也罢了,又敲打瓦盆并且唱歌,这不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哀伤呢。可是观察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后变成气,气又变成形,形又变成生命,现在又变成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人家静静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认为这样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教师补充: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构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鲁迅曾评价庄子的散文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五、学生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六、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句

  任务:

  1、找出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

  2、判断词类活用。

  3、判别文言句式。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其含义。

  (1)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

  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

  (2)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

  (3)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以………为,就是以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书)

  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

  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4)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

  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5)旋:掉转

  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

  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

  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

  非………则……:如果不是………就……

  见………于……:被………所……固定句式(板书)

  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解释含义。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板书)

  请学生解释含义。

  问:为什么要叹息呢?

  ——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七、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5、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学生6、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7、本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8、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9、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八、师生共同概括写作特色;

  1、巧设比喻: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

  九、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十、布置课后作业:请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寓言故事,注意不要写成译文。

  教学反思: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学效果不错。本节课一大亮点是“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这一环节,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布置学生改写属迁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但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未能当堂背诵;另外教学过程中扩展不够。

  秋水课文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秋水课文教案 10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4、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5、集体朗读,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6、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