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案

时间:2024-11-04 18:25:00 教案 我要投稿

找规律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找规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教案1

  教学内容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5页“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媒体的运用

  1、课件用动画演示变魔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规律”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加形象直观的让学生理解。

  3、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多样,利用“闯关游戏”和“小小设计师”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传授新知识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习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今天老师来变个魔术,找个小朋友来帮忙,猜猜老师今天会变什么?(学生说……)说完后,教师先从魔术箱里变出一只喜羊羊,又问:猜猜老师还会变出会什么?(生猜……)接着教师从魔术箱里变出一只灰太狼,接着让学生猜猜老师下面一个是什么?学生说(……),老师出示一只喜羊羊,并说说自己的理由。继续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接着出示一只灰太狼,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案是怎么排的(一只喜羊羊、一只灰太狼、一只喜羊羊、一只灰太狼……)。

  师:看来规律能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图案是什么。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一年级小朋友正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好不好?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师:他们的摆放都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

  师:猜得真准!它们按什么重复排列,几个为一组?

  2、课件出示花朵排列图。

  师: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3、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4、师小结:像这样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样的称为一组,像这样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有规律。

  让学生练习说“红旗是按一红一黄)重复排列,2个为一组。,花朵按一紫一绿重复排列,2个为一组……”

  (三)、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闯关游戏

  (1)第一关,圈一圈。

  (2)第二关:猜一猜。

  (3)第三关,画一画。

  2、找找藏在身边的规律

  3、小小设计师。

  4、欣赏规律的美。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按( )重复排列,( )个为一组。

  颜色 形状 数量

找规律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过程,找到两端物体总是比中间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1.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2.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学具】

  每位学生小棒10根、圆片10个;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规律。

  1.猜谜语

  师:出示谜语后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又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引导学生观察手。

  师: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的手上有没有数学问题?

  3.引入新课。

  师:原来我们的手上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其实,这种数学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找出它的规律?

  师:先板书(找),然后说:“咱们就一起到兔子乐园瞧一瞧!同学门把眼睛闭上,现在我们开始乘车(带领学生生模仿坐在车上摇摇放放的样子约15秒钟左右)兔子乐园到了,请下车,咱们进去看看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一)认识物体排列规律。

  1.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初步观察。

  师:瞧!你们看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找出排列规律。

  (1)初步认识。

  师:指着手帕图说:“这里晒的是什么?”(手帕)“小兔子们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

  师:把手帕图单独抽取出来后说:“这里的手帕和夹子是怎样排列的?

  (生:……)

  师:“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排列”

  师:“夹子都排在哪儿呢?”(生:……),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两端物体”。

  (板书)

  师:“手帕都排在哪儿呢?”(生:……)我们通常把夹子叫做“中间物体”。(板书)

  (2)消化认识。

  师:分别抽取第二组图、第三组图后说:“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生:……)

  师:“能说一说这两组图中分别谁是两端物体?谁是中间物体?”(生:……)

  (二)探究物体个数规律

  1.观察填表。

  师:(三组图全部展示后说)“请数一数这三组图中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并把数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组别

  两端物体

  数目

  中间物体

  数目

  第一组

  夹子

  手帕

  第二组

  兔子

  蘑菇

  第三组

  木桩

  篱笆

  师:“请认真观察填写的数据,再想一想,你发现什么?”

  2.组织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引导揭示。

  师:“通过认识这三组图,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概括地说一说?”(生:……)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规律的三要素)(1)间隔排列;(2)两端相同;(3)两端比中间多1。”

  (三)验证规律。

  1.质疑。

  师:“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间隔排列,都具备这样规律呢?(生:……)

  师:“想不想证明一下”(生:……)

  2.操作。

  师:(课件出示要求)“请同学们任意拿出几根小棒,在桌子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交流。

  师:指名3人汇报后,再组织在小组内交流。

  4.推想。

  师:(1)“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圆片应摆几个?”

  (2)“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60各圆片,应摆多少根小棒?”

  5.揭示。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摆的时候,虽然用的小棒根数和圆片个数各不相同,但每人用的小棒都是代表两端物体,圆片都是代表中间物体,得到的规律都是: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6.完善认知。

  师:出示︳●︳●︳●︳●︳●︳●摆法后质疑:“请同学们看看这种情况,也符合我们认识的规律吗?为什么?”(生:……)

  师:“小棒和圆片不仅要间隔排列,而且两端要完全相同,小棒的根数才能比圆片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是我们今天认识的规律排列现象?

  2.填空。

  ①在○●○●○●○●○●○●○中,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

  ②马路一边有32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个广告牌。

  ③字母A和B间隔排列,且两端相同,已知A有25个,则B()个,如果B有32个,A应有()个。

  ④经过了12个白天,那么经过了()个黑夜。

  3.变式练习。

  把一根木头锯4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8段,要锯多少次?

  4.拓展练习:圆周问题。

  (1)请4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到讲台前间隔排列可以吗?要符合今天我们认识的规律,你有什么办法?

  (2)如果现在把讲台前的同学间隔围成一周,可以吗?

  (3)引导揭示:两种物体间隔围成一周,它们个数相等。

  5.对比练习:P49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找规律教案3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得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索和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

  圆、长方形纸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找分数

  出示Ρ40的圆形图,画出阴影,提问:你可以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得面积吗?

  和表示有什么样的关系?

  出示课本中图形,让学生找分数

  折一折

  说一说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之处。

  归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两组分数的相等关系,并为观察发现分数不变的规律提供丰富的学习核材料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二、尝试练习

  学生独立尝试填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

  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并让学生说说是运用了分数的什么性质?

  四、布置作业

  试一试

  ====

  练一练

  涂一涂,填一填。完成第1、2题。

  学生填写完要说说想法,重点说说分母由3变成了18要乘6,所以分子2也要乘6。

  完成练一练第3、4题。

  进行规律的直接运用。

  理解、运用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

  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巩固规律。

  板书设计:找规律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

  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找规律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规律,尝试按2种元素进行规律排序。

  2、通过游戏,进一步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智慧盒、课件、鼓和小锣、录音带

  教学过程:

  1、请幼儿听着《挥动翅膀的女孩》音乐,做小鸟的动作飞进教室,并坐下。

  2、(1)【图案】感知、猜测、操作

  ——导入:“今天,小动物也排着队伍来了,请看它们是谁?”(放课件:动物逐一出示5个小动物)(幼儿集体答:白熊、黑猫)

  师引导:“1只黑猫1只白熊 ,又来了1只黑猫, 1只小熊

  (幼儿表述:一只黑猫一只白熊……)

  ——猜测:师:“猜猜,接下来会是谁呢?”(幼儿回答)“我们看看对吗?”

  ——操作:“我们也拿出黑猫和白熊棋子,把它们摆在第1行,顺序要和上面的一样。”

  (2)【图案】感知、猜测、操作】

  ——观看课件(2只蜜蜂2只小鸟)师:“看看谁又来了?”(蜜蜂、小鸟) “

  师:“他们又是怎么样排队伍的呢?”(幼儿表述:2只蜜蜂2只小鸟)

  ——幼儿操作:“他们的队伍真齐呀,我们也来试试”。“请小朋友把智慧盒打开,拿出蜜蜂和小鸟棋子在第2行摆出和老师一样的队伍。”(教师检查指导)

  ——自己检查:(幼儿表述——一只黑猫,一只白熊……;两只蜜蜂两只小鸟……)然后,收回图案棋子。

  (3)【声音】感知,操作、表现:请幼儿拿出红黄两组棋子摆在第9行和第10行。(准备)

  ——老师交代玩法:“老师敲一下鼓,你就拿一个红色的`棋子放在第1行第1个,我敲一下锣,你就拿一个黄色的棋子放在红色棋子的后面。”(试拿一次,再摆。)

  第1行:(1红、1绿、1红、1绿……)

  第3行:(2红、2绿、2红、2绿)

  第5行:(1红、2绿、1红、2绿1红、2绿)

  请爸妈们一起检查并改正。

  ——小结:“今天小朋友真能干,学会了好几种排队的方法。下面我们还要学一个更难的游戏。”

  3、【游戏】感知 体验

  ——亲子互动游戏:《九宫格》

  ——请小朋友站到前面一排,爸妈站在后面一排。

  ——老师用棋子摆好九宫格,讲玩法:指红色棋子,每人自拍手,指黄色棋子两人互相拍肩。

  ——听音乐《桃花朵朵开》进行游戏:第1次,1、1、1、1……

  第2次,1、2、1、2、……

  ——请幼儿拉着爸妈的手,走出教室。

找规律教案5

  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教材继续学习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套教材注意体现这一要求,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所现规律稍复杂一些。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通过了解学习效果很理想,大家兴趣浓厚,总想跃跃欲试,所以这部分内容安排我比较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猜测去发现规律。从而得到了与人合作的机会,或得了亲身体验。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简单的循环排列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们认识我吗?呵呵,那么这这几个字你们认识吗?

  仁 娥 秦

  娥 秦 仁

  秦 仁 娥

  学生不可能能很快叫出来,就此激趣导入新内容——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 魔法儿童房,欣赏儿童房地面砖设计,感知规律。

  (1)先看一下儿童房什么样的规律?

  (2)合作交流,探索规律,然后汇报各组发现的`规律。

  (3)引导、总结、评价、演示。(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行都有哪些颜色的地砖?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行和第…行有什么关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发现相邻两行的前一行的第一块砖移到第二行的最后,其他的统统往前平移一格)

  (4)当学生行与行之间的规律发现后,引导其观察列与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发现变化规律同行与行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

  2.魔法水果乐园,进一步探索验证规律。

  (1)继续摆。

  (2)学生自由观察水果图,观察前三组的水果有什么样的排列规律?

  (3)再次边观察边思考:第四行应该按什么顺序摆水果呢?能不能用地面砖的规律来找水果的规律呢?

  (4)同桌交流一下发现的规律,然后动手摆一摆,补充第四行。

  (5)质疑:如果接着摆下一行,应怎样摆?

  (6)观察后回答问题。

  (7)教师引导发现并揭示“循环”概念。

  3.魔法游戏乐园到了,游戏中进一步验证规律。

  (1)指名四人到台前进行排队游戏。

  (2)教师依次指同学当排头,问:原来的排头应挪到什么位置?

  (3)学生自己变换位置,其他同学订正。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数学魔法乐园)玩儿的开心吗?可是老师这儿出了点烦心事儿,咱们都这么熟了,要不帮帮咱?我们家牛牛昨天请假了,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帮他补习一下课程?

  2.教学例1

  出示例1:◇□■ □■◇ □■◇ __ __ __ __

  (1)请学生按规律摆出第四组图形。

  (2)请学生说规律。

  (3)如果让你接着摆出第五组,你会摆吗?试试看!

  (4)在这五组中,你发现哪两组是相同的。(师:经过了几次变换,从第五组开始又重复了前面的排列,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叫做循环排列)

  3.画一画。(完成作业纸)

  ☆○● ●☆○ ○●☆ __ __ __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创作游戏:谁是小小设计师。)

  太好了,为了感谢你们的帮助,牛牛带你们一起去了创意魔法乐园,那里的世界精彩极了,(课件显示一组组有规律的图,请生欣赏。)你们也想有这样的创作作品吗?

  每一位学生用准备的正方形纸(当作小手帕或桌布)设计美丽的花边或图案,要求花边或图案要有规律。(借助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可以画可以利用学具摆。)

  1、生自由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并介绍作品,适当评价和鼓励。

  3、互相欣赏作品。

  五、总结

  1. 学生自由说收获。

  2.教师结语: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索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时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在我们的数学乐园里也还有许多更有趣的知识等待我们大家去继续探索,有信心吗?来吧,一起加油!

找规律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89页。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设情引课。

  师:你们知道吗,快要过年了,喜欢过年吗?小博士班的同学们也在高兴地期盼过年,他们还要开联欢会呢,这不已经忙着布置开了教室,连小青蛙呱呱和小猪哼哼都赶来帮忙。(电脑分别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亮呢?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3.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们认为小猪布置的好,因为花和灯笼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觉得这样的好。

  生4: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小旗是一红一黄,灯笼是一紫一黄,很有顺序。

  师: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那么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刚才有人说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像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引入生活。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随着教师的语言电脑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比如,树枝上叶子的排列,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时用的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揭示课题。

  师:看来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主题图。

  师:其实小博士班的同学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找出不同的规律。

  3.汇报结果。

  (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

  再指名学生回答,在第二名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

  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重复出现的。(在教师讲解的同时,电脑上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逐个闪动。)

  4.同桌说说。

  四组规律同时在电脑上出现,同桌两人互相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师:小博士班的同学要带大家一起来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参加一场智力竞赛。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组长给组员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实物投影订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动作或声音把这些规律表演出来)。

  学生独立表演。

  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3.生活中的规律。

  a.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b.帮帮他。

  师:老豆博士想请大家帮个忙:他买了一块花布想做窗帘,但买回来之后又觉得这块布缺花边,所以他想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规律帮他设计一种花边,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用彩笔画的,还有拿各种形状2的纸片贴的。(用实物投影展示一部分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全课结束

找规律教案7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好》,创设过新年,学生布置教室的情境。

  2.出示课本第88页主题图。

  问:图上画了什么?这些彩旗、小花、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挂的?

  教师指出:它们的摆放都有自己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感受、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的“彩旗”图部分。

  (1)指最后一面未涂色的旗,请学生猜一猜“会是什么颜色”。

  (2)学生举手回答。

  2.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的“灯笼”图和“小朋友队列”图。

  (1)小组讨论: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有什么规律呢?

  (2)小组讨论: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

  (3)学生举手回答。

  3.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的“花朵”排列图(花朵颜色改为红、黄、绿)。

  (1)同桌讨论:彩花的排列有规律吗?请猜猜后两朵未上色的小花应该是什么颜色。

  (2)学生举手回答。

  4.小结:小花、彩旗、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三、运用规律

  1.出示课本第89页涂色练习(第1题)的卡片(每个学生一张)。

  (1)学生按规律涂卡片上的颜色。

  (2)指名学生拿涂色卡片上实物投影展示作品。

  2.准备学具(△、○、□),每个学生一份。

  (1)学生自己设计规律,按规律摆学具。

  (2)把摆好的学具拿到实物投影展示,让其他同学猜规律。

  3.联系生活。

  (1)问:你们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学生举手回答。

  4.布置教室。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星星、动物玩具、灯笼(每4人小组一份)。

  (2)问:你们能按规律摆放星星、动物玩具、灯笼吗?

  (3)四人小组领取物品,交流合作,学生动手挂星星、玩具、灯笼。

  (4)小组之间互相参观按规律挂好的物品,如发现错误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法。

  四、全课总结(总结略)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找规律教案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115找规律。

  二、教学准备:

  彩纸、剪刀、胶水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本节课教学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15页的《找规律》,本节课的内容定位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能从同一角度观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一是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能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二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规律美,并有创造美的意识,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基于对教学内容和理解和定位,本节课的学习设计我是按下述几个理念展开的:

  (1)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学习的来源。因为当学习内容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后,不仅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新的学习信息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耦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2)学习过程情境化。创设一种情境化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快乐中做数学,这是我从教数学以来一直所追求的,本节课我也努力创设着这么一种快乐的氛围。

  (3)促使学习情感的升华。学习内容生活化和学习过程情境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激发学生灵动的思维,促使其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不断地构建知识,生成知识。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一、猜谜引入:

  1、出示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2、师:眼睛可是我们心灵的窗户,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每个星期一来,我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谁发现我们的座位都有怎样的变化了?

  3、生模拟表演座位的轮流变换。

  二、二、探索规律:

  1、1、师:我们就以这一周为标准,如果第一组用红色表示,第二组用黄色表示,第三组用蓝色表示,第四组用绿色表示,你能把我们下一周、再下一周、再下下周的位置表示出来吗?

  (1)2、小组讨论贴彩纸

  (2)3、小组展示,观察讨论:哪些小组展示的座位轮流表是正确的,为什么?

  (3)4、师:这是我们未来几周的座位方阵图,接下来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的眼睛最亮,能破译座位方阵中的秘密?

  (4)5、生观察讨论汇报各自发现的规律。

  6、小结延伸:生活中你有见过像这样循环排列规律的现象吗?(生汇报)

  师预备:霓红灯、花边

  三、拓展延伸:

  1、猜一猜:接下去亮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灯?

  2、请你巧组词:

  心灵手巧灵手巧心()()

  3、你也露一手(用彩纸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把它制成一副有规律的'画)。

  此环节用学生熟悉谜语和熟悉的座位引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

  这一环节从实际的演示操作中抽象出来,既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为后继学生的规律探索提供了直观的形象图。

  这一环节是课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关注于知识的生成。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吧。这谜语是这样的:上边毛,下边毛,中间......

  生异口同声:眼睛

  师:哇,你们好棒啊,我的谜面还没说完呢,你们就猜出来啦!(师板画)眼睛可是我们心灵的窗户,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每个星期一来,我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谁发现我们的座位都有怎样的变化?

  生1:我们从那一组换到了这一组。

  生2:我们从第一组换到了第二组。

  生3:我们从第三组换到了第四组。

  生4:我们从第四组换到了第一组。

  生5:我们是从第一组换到第二组,第二组的同学换到第三组,第三组到第四组,第四组到第一组,是这样的。(该生用手势在不停的比画着。)

  师:哟,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都发现了我们每周位置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我们位置的变化。为了我们研究的方便,我们就从红、黄、蓝、绿各抽取一种来代表我们各组。(每组派一名代表抽取色卡)

  师:我们就以这一周为标准,(师按组别贴色卡)。现在你们能把我们下一周、再下一周、再下下周的位置也表示出来吗?

  生小组活动,推测制作下一周、再下一周的座位图,师巡视。

  生展示作品。

  师:这是我们未来几周的座位方阵图,接下来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的眼睛最亮,能破译座位方阵中的秘密?

  生1:他们一个个往后退。

  师:它们是指谁?往后退是什么意思,能再讲清楚点吗?

  生1:比如红色,它先是排在第一个,接着到第二,再到第三、第四,就这样一个个往后退。

  师:刚才这个同学发现了它们一个个往后退,你们呢?

  生2:我发现了,退到最后没地方了,它们就跑到了最前面,比如第一排最后一个是黄,它没地方退了就跑到了第二排第一的位置。第二排的最后一个是蓝色,它没地方退了就跑到第三排的第一。

  师:XX同学的眼睛真亮,而且用了一个很生动的词--“跑”,你们听明白他的发现吗?(师顺势在方阵图上标上弧线箭头)

  生3:我斜着看,它们像在爬楼梯。

  生4:......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发现了红黄蓝绿这四种色的排列变化规律。像这样的排列规律,我们就叫做循环排列规律。当他循环了一个轮回之后,他回到了起点,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循环。

  师:刚才我们推测了接下来几周的座位表,你能根据这个规律推测上几周就的座位顺序表吗?(生小组讨论,并贴色卡)

  师:生活中你有见过像这样循环排列规律的现象吗?

  六、教学反思

  (一)就地取材,渗透自然

  《找规律》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它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就地取材,渗透自然,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的结合,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原先安排的是小东家厨房装修的一副圆形、菱形、三角形、五角星的墙面和一副绿、蓝、红、黄的地面图,并通过小精灵的话:“小东家厨房装修得真漂亮,你能找出这些图案的规律吗”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教材的编者可谓用心良苦,运用了斑斓的色彩,生动的情景,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墙面和地面,更何况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地使用,舍去了教材所创设的情景,从学生最为熟悉的每周调换一次的座位引入,引导学生制作座位调换顺序表,并从中找出座位调换中的循环排列规律,并从顺时针循环再到逆时针环循,最后再到生活中去寻找这样的循环排列规律。这样的几个环节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在生活中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二)注重细微,关注生成

  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关注这样几个起点:

  (1)班级学生的座位平时是怎样轮流变换的?如果是逆时针,教学时我们就要以逆时针为主,如果是顺时针就以时针为主;

  (2)学生的语言表述要注意倾听,当学生的语言表述不清时,我们要采取其他的手段给予补充。如本节课中让学生们说说“每周的位置是怎样变化时”,除了用语言表述外,也可以让学生现场模拟,大。但在模拟时要指名几位同学,而且要避免他们相互拥挤。因为在本节课的首次教学时我就因为上述情景的疏忽而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探究规律的好机会。首次教学时我让学生们模拟表演下周的位置变换,我请了四名自告奋勇的同学,这四名同学在黑板前一个挨着一个一字排开。座位开始变换了,第四组的代表跑到了第一组的位置,跟第一组的同学挤在了一起,而第二组与第三组的同学却站着不动,反而看热闹似看着别人挤成一团而哈哈大笑。而我当时也忽略了这探究的好机会。其实在当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处理:

  (1)讨论:为什么他们会挤在一起?

  (2)再来一次,把四个人的位置相对分开,并做上记号。如果这样处理那这种循环排列的规律更是一目了然了。因此,我想说:“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轻易放过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在不和谐的音符前我们更须冷静地思考,从不和谐中能走出更精彩的声音!”

找规律教案9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一、导入

  二、新授

  三、练习

  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1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

  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1、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方法:20÷3=6(组)......2(只)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2、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

  26÷4=6(组)......2(枚)余下的2枚为2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3、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

  (每2块一组,每组有1块正方形瓷砖和1块长方形瓷砖。)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学生交流结果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教和学的过程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

  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

  35÷2=17(组)......1(块)余下的1块为正方形瓷砖。

  正方形:1×17+1=18(块)

  长方形:1×17=17(块)

  4、第4题

  5、第5题:

  明确:信号灯亮的顺序依次是红灯、绿灯、黄灯;从10时到10时15分,信号灯一共亮了42次。

  每3个为一组,每组中有一个红灯,一个绿灯和一个黄灯。

  42÷3=14(组)

  所以红灯、绿灯和黄灯各亮了14次。

  6、第6题

  提示:通常把7天看作一组,11月份共有30天。

  每7天为一组,每组中为2天休息、5天工作。

  30÷7=4(组)......2(天)余下的2天为休息日。

  休息:2×4+2=10(天)

  工作:5×4=20(天)

  7、第7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计算结果

找规律教案10

  教学内容:

  上下、前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力目标:

  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课件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练习:课件出示冰箱图,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位置。

  课件出示小树图,学生填空。

  2、前、后。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说一说各位同学的前后

  完成“做一做”。

  三、综合练习。

  1、看图说一说。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位置。

  2、说一说,指一指。

  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关系。

  3、摆一摆。

  4、看图说一说,回答小动物们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找规律教案11

  活动设计背景

  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众彩纷呈、千变万化,但它们都有内在的规律。大班的孩子虽然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可是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里,常常了解或发现一些规律。在节日里,他们看到街上按红、黄、绿得规律排列着一串串气球或一排排彩旗,在晚上看到月亮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有规律地变化。这些都是他们的直觉感受,还没有真正认识事物规律,更谈不上掌握这些规律和运用规律。所以,找规律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并运用事物排列规律。

  2、能仔细观察物品排列规律,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有规律的意识,发现规律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室,在室内挂有各种规律排列的物品(气球、小旗、各种图形)

  2、三个大小不一的魔术盒、幼儿每人一套图形

  3、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寻找活动:如何挑

  1、孩子们听音乐以有规律的踏点步进入活动室

  2、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我们的教师真美丽,你能发现有什么?”

  (幼儿找出

  ①按颜色排列的`规律:气球是按红黄顺序排列的,小旗是按红蓝得顺序排列的……

  ②按图形排列的规律:三角形、正方形、圆形。③找出其他按大小、高矮、长短等规律)

  二、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学习掌握事物的规律

  1、师:“我这里有三个魔术盒,看看他们有什么规律。”(一个比一个小或一个比一个大)

  师:“我们打开其中一个魔术盒,看看里面会变成什么?”从第一个魔术盒里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个孩子们一个动作:拍手拍腿各一下,拍手拍腿各两下,拍手拍腿各一下……教师和幼儿一起练习动作,幼儿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2、打开第二个魔术盒。里面“变”出来的是两张图片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一:四个盘子,盘子里装着糖果分别是2个、3个、4个、5个。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盘子里的糖果比另一个盘子里的糖果多一个。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二:四个鱼缸,鱼缸里游的金鱼分别是2条、4条、6条、8条。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比另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多两条。

  3、打开第三个魔术盒

  送给每个幼儿一盒几何图形。幼儿自由摆一摆,要求有一定的规律。排列好以后可以告诉老师和好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三、幼儿动手操作复习对规律的认识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等,要求操作中体现一定的规律特点。

  四、活动延伸:在街上、家里找一找那些东西是有一定规律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我以规律的广泛性存在一切事物中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寓教于乐。孩子们通过拍手拍脚的动作找出规律,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递增、递减的规律,通过用摆图形找出颜色、形状的规律。最后幼儿在穿珠子、粘贴图片等操作过程中去掌握规律的普遍存在,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在教法上我采用多层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活动开始让幼儿观察活动室的物体,幼儿按颜色、形状、大小、长短、高矮观察其中的规律存在,逐渐过渡到永动作拍出的规律,用图发现数的递增、递减规律,用图形摆出规律等层层深入,为幼儿认识规律加深了难度。

  3、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找规律教案12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

  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找规律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算一算”“试一试”和第28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因数是整十熟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2.出示课本第27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同学独立计算。提问: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板书课题:找规律——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二、讲授新课:

  1.提问为什么50X10=500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呢?

  生答:50X10表示50个10相加或表示10个50相加,就是500。

  教师可以介绍50X10=50X2X5

  =100X5

  =500

  或 50X10=5X(10X10 )

  =5X100

  =500

  2、出示第2、3组算式,同学口答,考虑30X20,12X40,120X40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4、练习:30X40 140X30

  由同学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1) 先计算14X3=42

  (2)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X20=4200

  5、试一试,课本第27页1、2

  由同学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28页1、2

  第2题有多种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同学进行逆向思维。然后由同学独立完成。

  2、书上第28页3、4

  由同学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3.第28页5

  脱式计算,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并注意算式中括号的作用。

  一、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2、出示课本第27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同学独立计算。提问: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板书课题:找规律——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二、 讲授新课:

  1、提问为什么50X10=500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呢?

  生答:50X10表示50个10相加或表示10个50相加,就是500。

  教师可以介绍50X10=50X2X5

  =100X5

  =500

  或 50X10=5X(10X10 )

  =5X100

  =500

  2、出示第2、3组算式,同学口答,考虑30X20,12X40,120X40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4、练习:30X40 140X30

  由同学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3) 先计算14X3=42

  (4)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X20=4200

  5、试一试,课本第27页1、2

  由同学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三、 巩固练习:

  1、书上第28页1、2

  第2题有多种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同学进行逆向思维。然后由同学独立完成。

  2、书上第28页3、4

  由同学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3、书上第28页5

  脱式计算,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并注意算式中括号的作用。

找规律教案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11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

  1、“看规律”,从教材情景图导入,充分观察,充分交流,充分评价。

  2、“识规律”,感悟图形排列特征。

  (1)排队游戏模仿规律,感受规律;

  (2)前到后,后前移(例题,摆水果图);

  (3)后到前,前后移(做一做);

  3、“做规律”,用规律知识创造生活美。

  4、“赏规律”,感受有规律图形的审美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小雯和小婧两位小朋友就用规律的知识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看!这就是小雯布置的房间。(电脑出示:小文的房间)

  提问:谁发现了房间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有规律?

  集体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小婧看见小雯把房间布置地这么漂亮,他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电脑出示),我们一起到小婧做客?(好)你看!这就是小婧布置的墙面和地面,可是,这里有规律吗?(生反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师:墙面的图案有规律吗?如果有,有什么规律,先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3分钟后,谁来说?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说规律,注意语言表达清楚。

  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等。

  (3)课件演示规律,深化认识。

  (墙面的规律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2、找地面图案的规律。

  师:墙面的图案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地面的图案呢?(出示课件)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了墙面和地面的规律,真棒!下面我们休息一会,来玩个游戏,用我们刚才学习的规律来玩一个排队游戏,怎么样?

  游戏玩法:五个学生为一组,五个人轮流做组长,负责下指令,其他四人按要求排队。用ABCD,代表四个组员,组长下指令:让B排第一,该怎样排,组员按指令行动。(请一组示范后其他小组在组内活动)

  2、教学例1(第一关,摆一摆)。

  过渡:为了让我们玩得开心,小婧为我们设计了一个过关游戏。有胆量挑战吗?(有!)

  出示例1:◇◆□■◆□■◇□■◇◆________

  (1)请学生按规律,利用学具卡片摆出第四组图形。

  (2)请学生说规律。

  (3)如果让你接着摆出第五组,你会摆吗?试试看!

  (4)在这五组中,你发现哪两组是相同的。(师:经过了几次变换,从第五组开始又重复了前面的排列,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叫做循环排列)

  3、摆水果图。

  过渡:好客的小婧很高兴大家来参观他的房子,所以为我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水果,看看都有些什么?

  可是,他只摆了三组,你能根据规律摆出第四组水果图吗?

  刚才这两道题,做对的举手,哇,还真不少,顺利攻下第一关。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关。

  4、画一画(第二关)。

  填写书本115页例1并完成115页“做一做”

  做一做:☆★○●●☆★○○●☆★______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第三关)

  创作游戏:谁是小小设计师。

  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当作小手帕),利用老师给的学具为小手帕设计美丽的花边或图案,花边或图案要有规律。

  (1)生自由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并介绍作品。

  (3)互相欣赏作品。

  五、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机动)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你能找出来吗?谁来说说。(衣服的花纹,地板上的瓷砖,窗帘、斑马线、交通红绿灯……也是有规律的。)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我们一起看一看。课件显示:自然界的规律(春、夏、秋、冬),古文物上的规律,小数民族服饰上的规律等。

  六、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找规律教案15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4、出示练习题:a、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的

  b、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3、1234、4123、3412、。

  第二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4710

  (2)46810

  (3)△▲△▲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4、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

  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P52页

  第三课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肯定是11+5=16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55

  (2)96、()、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找规律教案】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案10-27

《找规律》教案08-03

《找规律》教案02-23

找规律教案07-16

《找规律》教案10-15

《找规律》教案04-25

中班找规律教案02-15

找规律的小班教案08-26

找规律数学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