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
2、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两栖
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
相安无事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2、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话在过去是一句至理名言。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他每次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在过去也只是一个神话。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新兴的生物技术“克隆”,它能推翻名言或使神话变成现实,那么什么是“克隆”?它到底奇妙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初读课文,感知教材
1、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3、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1、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2、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学生思考,自主作答,如有不妥之处,另选几位同学作补充或纠正。)
(明确:1。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作评价,对不当之处应予以纠正。
教师提示:关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应考虑如下一些内容:第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一条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以此来看,关于“时间顺序”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那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条线索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第二条线索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四、研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每课一得
(学生自由问答、质疑、释疑、总结)
学生争论的焦点在于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这段话该如何理解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挑战自我
1、练笔:“假如我被克隆”
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2、请以“我想克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教材说明:
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三段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这是课文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都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相信不少孩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都曾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父母相爱吗?(板书:爱?)
2、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夫妻,爱在哪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含蓄而优美的文章——《爱如茉莉》。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尤其是生字和有注音的字;
(2)难读的长句子要读好停顿,避免读错词意。
2、检查
(1)橘黄色嗔怪叮嘱怔住掏不出静谧浸润睡眼蒙胧蹑手蹑脚打哈欠欣欣然眸子洗漱揉揉胳膊缕缕幽香袅袅
(2)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3、指名分节朗读。
4、四大组分角色朗读:“我”、“爸爸”、“妈妈”、叙述。
三、理清文章脉络。
1、提问:本文中谁认为“爱如茉莉”?(指名读第四节、第18节)
开始时“我”差点笑出声来,最后却由衷地信服和认同,这在结构上是文章的首尾呼应,而在内容上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让“我”改变看法的呢?
2、分段:第一段(1~5)写妈妈告诉“我”真爱像茉莉。
第二段(6~8)妈妈答应包饺子给出差回来的爸爸吃,因生病住院要“我”买现成的饺子煮给爸爸吃,爸爸却直奔医院。
第三段(9~18)爸爸在医院为了照顾好妈妈伏在床沿而睡,妈妈为了让爸爸睡好,手脚麻木了也不愿惊醒爸爸。
四、精读第一段。
1、文章在一开头就定下了含蓄优美的基调,指名分角色朗读。
2、你觉得哪儿写得真好?读读说说。
3、老师觉得有两个动词用得好极了,特别形象。
(1)示范做“掏”的动作,请学生造句;
(2)指名读第三节用“掏”的句子,问:秘密能看得见、摸得着吗?
(3)比较“从她口中问不出秘密”和“从她口中掏不出秘密”,
小结:用了“掏”字使抽象的事物仿佛可以看见可以摸到,因而也就使语句更生动形象了。
(4)“咽”字教法同上。
4、“我”咽下的话是?
5、这是因为“我”对茉莉的印象停在4个字上——“平淡无奇”。
爱可以“平淡无奇”吗?“平淡无奇”中也有爱吗?
我们留待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指导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我”对茉莉的印象浓缩为一个词,那就是——平淡无奇,“我”听妈妈提出“爱如茉莉”这一说法时的反应是——(指名读第五节)
2、出示咽下去的那句话“这也叫爱”,指名读并加标点。
二、细数爱的体现。
1、生活中的日子常常平淡如水。而母亲的生病住院,如同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中,荡出了爱的涟漪。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因为哪些事而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爱呢?请你概括地来说。
2、爱,往往在细节,在一颦一笑中,在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里。接下来我请大家细读课文6—18小节,哪些细节打动了你,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了爱的温度?请你在底下加点或者打圈。
自读课文,圈画。
3、出示:“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读妈妈的这段话,想想妈妈虚弱地说这段话时,特别要强调的是什么?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在这里,“爱”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
4、妈妈虽然在病中仍然首先想到了爸爸,把爸爸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么在爸爸心里呢?(生找出相关词语读读说说)
师小结:把对方看作生活中最重要的。
5、师:(课件出示图:我推开病房门所看到的画面)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画面的内容或自己的感受。
生:静谧美好的画面。生:恬静的画面。生:温馨的画面。
师:文中是怎样来描述这幅图的,谁来读读。
“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此时此刻病房怎样?(美好)
(2)作者笔下的阳光怎样?(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探”、“悄悄的”)
(3)指名朗读,读出病房的美好。
6、这一夜,爸爸睡得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那么,妈妈这一夜睡得好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爸爸妈妈时刻为对方着想。
7、再读第九小节,爸爸妈妈都没有睡好,可是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如此美好呢?(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妈妈的“微笑”,这是高兴的笑、幸福的笑。)
小结:为对方的幸福而幸福。
8、齐读第九小节:“妈妈睡在病床上,……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三、读出“爱如茉莉”。
1、既然母亲爱父亲,为什么母亲还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爱在心头口难开;爱在心头落实在行动)她的父母对爱是如何理解的?或者是如何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的?
2、“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妈妈为什么说爱如茉莉?自由谈谈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送进句子中感情朗读。)
3、师:是啊,母亲认为“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更送来缕缕幽香”。这爱可以无声无息,无痕无迹,你留心了吗?
出示小诗: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病中仍惦念着要为爸爸包的那顿饺子;
爱是……
4、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并交流。
板书设计:
这也叫爱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我从“爱如茉莉” 这个题目入手。让学生说说他们心目中的茉莉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本文描写茉莉花的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充满诗意”来朗读品味。进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文末作者感叹说爱如茉莉?”然后告诉学生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接着,便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并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展开品读,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父母之间的一些小事体会到生活中的真爱,将文本中的情延伸到文本外,让学生对爱有了切身的感悟,从而懂得“爱如茉莉”的深刻内涵。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能告诉我你的好朋友是谁吗?
学生回答。
师:哦,老师知道了。XXX是XXX的好朋友。如果他这样介绍:XXX是好朋友。能行吗?
生:不行,这样就不知道谁是谁的好朋友了。
师:朋友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就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朋友,这样别人才能明白。在数学中,也有描述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概念,比如说:倍数和因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有关这个方面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根据12个小正方形摆成的不同长方形的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生: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
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
1、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2 × 5=60 45 ÷ 3=15
11 × 4=44 9 × 8= 72
2、8是倍数,4是因数。…………… ( )
强调: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师出示:0×3 0×10
0÷3 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师生小结: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哦!
2、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2、3、5、9、18、20
师: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有好几个数都是18的因数,你也发现了吗?谁能把这6个数中18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2、3、9、18都是18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只有这4个吗?
师:看来要找出18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能不能把18的所有因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全部找出来。
投影仪出示学生的不同作业。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师:出示18的因数有:1、18、2、9、3、6;
你知道这个同学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吗?看着这个答案你能猜出一点吗?
生:他是有规律,一对一对找的,哪两个整数相乘得18,就写上。
师:他是用乘法找的,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找到什么时候为止?
生:可以用除法找。用18除以1得18,18和1就是18的因数。再用18除以2……
师:用乘法和除法找都可以,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更容易呢?
生:乘法。
板书: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18的因数也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集合圈图)
组织交流:
通过刚才的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有办法了吗?有没有方法不重复也不遗漏?
突出要点:有序(从小往大写),一对对找
(哪两个整数相乘得这个数),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来。
用我们找到的方法,试一个。
课件出示:
填空:
24=1×24=2×( )=( ) ×( )=( ) ×( )
24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
再试一个:16的因数有( )
师:一个数的因数,我们都是一对一对地找的,为什么16的因数只有5个呢?
生:因为4×4=16,只写一个4就可以了。
师:观察18、16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因数的个数,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三个方面观察。
生:18的因数有6个,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18.
16的因数有5个,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16.
师:谁能把同学们的发现,用数学语言概括起来。
边交流边板书:
因数: 个数 最小 最大
有限 1 它本身
2、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但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而且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那么一个数的倍数,怎样找呢?找一个小一点的,2的倍数,请你们在纸上写。
师:停,写完了吗?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下来吗?那怎么办?
生:不能全写下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没写完的。
师:你写得这样快,有小窍门吗?
生:用这个数有顺序地乘1、2、3、4、……
先写2,再逐个加2。
板书:2的倍数:2、4、6、8、10……
师:2的倍数也可以这样表示。(出示用集合圈表示的2的倍数)
找出3的倍数:3、6、9、12、15 ……
观察2和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 倍数 : 个数 最小 最大
无限的 它本身 无
师:找出30以内5的倍数:
生:5、10、15、20、25、30
师:这一次你找到了哪几个?为什么不加省略号呢?
课件出示:30以内5的倍数的集合圈图。
引导学生抽象地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分别是什么,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结论,向学生渗透从
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游戏。请生任意写一个60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听老师说要求,所写的数符合要求的请举手,同桌互相检查。
①( )是4的倍数
( )是60的因数
( )是5的倍数
( )是36的因数
②请一名学生模仿刚才老师的要求,继续练习。
③想一想,应该提什么要求,让全班同学都能举手?
生:( )是1的倍数。
师:全班都举手了,谁能总结刚才的说法。
生:任何不包括0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4
l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会认线内的三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l重难点怎样通过读来感受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以及体会美丽的深夜的月景
l课时总共两个课时,本堂课上一个课时
l教学过程
㈠背古诗导入课题
1.老师背诵古诗的第一句,让学生接着背下面的诗句,向学生提问诗名和作者
u过渡句:(师:大家背得都很流利,一定很喜欢月亮吧,那么你们觉得月亮美吗?美在哪里呢?生:自由的想象并表述月亮在自己头脑中的样子)
2.引入课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和小外甥眼中的月色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什么心情,要解决这些疑惑,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望月
㈡初读感知
1.自由把课文朗读一遍.
朗读要求:将每段用数字标记;将生字词作上记号并查字典,相互讨论
弄清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老师任务:检查朗读情况,包括字词和大意。(关于“镀”的讲解)(老
师总结文章的三层意思,其中第二层又有四个小故事)
2.再细读文章直接描写月色的一段文字,谈谈你读后的感想
㈢具体细节精读感悟
u过渡句:大家不同的心境就会体会到不同的感觉,总之都是美的感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和小外甥在这种月色之下又是什么拥有什么样的感情呢?请把文章的3—20段仔细读一遍
1.3—4段,感受小外甥对月亮的敏感和挚爱
师读第三段,生接着读第四段,问:通过小外甥的话语和表情,你读出了他的什么感情?(重点点拨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此时可以带领学生联想自己躺在晃荡的船舱中,月亮…)
2.读5—13段,通过写小外甥向“我”挑战背古诗,体会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师问:同学们平时喜欢向别人挑战吗?喜欢在哪些方面向别人挑战呢?
生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只有当你擅长某种技能时,你才会向别人挑战,说明小外甥知道很多写月亮的古诗(此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3.读14—19段,体会小外甥对月亮丰富有趣的想象
u过渡句:我们来想一想,十二段“……”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挑战难分胜负,而小外甥的思想却慢慢地移向了另外一个问题“月亮象什么?”
(这里老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觉得月亮想什么?在与小外甥的回答对比。侧重于读"这是明亮的眼睛……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故事。”呼应上文的“爱幻想”“聪明好学”
4.读20段,体会小外甥天真的童心和心系月亮,深沉着迷
总结前面“我”和外甥的对话,提出下节课要赏析的内容----文中“我”和小外甥挑战古诗的讲解。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交流、倾听、分享能力。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一张、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把小朋友和小朋友说的话多读几遍,并认真完成下列内容,不懂的要反复思考,相信你一定会很棒的!)
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你是怎么计算的?
3.尝试完成90页做一做第2题,同桌互相说说同分母分数相加和相减怎么计算?
4.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吗?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和分数有关的知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精讲多炼
预习检查一:
1.(出示例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师:兰兰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饼,妈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了8块,爸爸吃了3块饼,妈妈吃了1块饼,,也可以说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
师:张饼表示的是(生:把一张饼同时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三块也就是张饼)
师:张饼表示的是(生:把一张饼同时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一块也就是张饼)
师: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两个问题吗?
出示: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师:怎样列式解答?
预习检查二: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1.涂一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圆里用红色表示爸爸的饼,用蓝色表示妈妈的饼。
2.说一说:请你根据所画的圆来说说怎么计算?请左边的同学说,右边同学说。
师:红色代表什么?(生:爸爸吃的饼)这1块表示(生:这张饼的)(生:有3个)
师:蓝色代表什么?(妈妈吃的饼)这1块表示(有1个)
师指涂色的圆,所以(生:3个加上1个是4个,也就是)
师:说说减法。
生:3个减去1个等于2个,也就是。
生:和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3个和1个直接加起来,也可以把3个和1个直接减。
3.规范书写
4.归纳法则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师:为什么分母不变?请联系你所画的圆想一想。
生:把1个圆平均分成8份,平均分的总份数不变,分母也就不变。
师:不看图就看这几个分数想一想为什么分母不变?
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相同说明是分数单位相同,分母不变分数单位也不变,分子相加减,就是把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齐读)
5.即时练习
师:请同学们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下面各题。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习检查三:
要求:同桌互相核对答案,左边的同学对右边的同学说是如何计算加法的,右边的同学对左边的同学说是如何计算减法的?
比较:这两行的分数加法和减法有什么不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归类整理师: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布置作业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6
课业类别: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
1.加深学生对美术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歌曲词意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从歌曲中提炼出可视可塑的艺术形象;画面主题形象与歌曲中的内容的一致性。
教具准备:收集优秀少儿绘画作品将计就及与?之相应的优秀歌曲,录音机、挂图等。
学具准备: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首儿童歌曲,粉笔、蜡笔、颜料等。
作业要求:挑选一首你喜爱的儿童歌曲,为它配插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观察学生情绪,检查学具准备情况,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选择学生所熟悉并喜爱的儿童歌曲,指挥学生一起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用录音配乐磁带把歌曲放出来,然后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分析歌词内容。以本课《劳动最光荣》为例。
①歌词中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晴朗的早上,雄鸡唱三唱后,小鸡、小喜鹊、小蜜蜂都在辛勤地劳动,而小蝴蝶不爱劳动不学习。其实,劳动最光荣)。
②作者是怎样用画中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的?小作者以简单的构图、明快的颜色,恰当的反映了歌曲的意思。
③你还可以用自己的设想来表达词意。
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方法、对歌曲形象的想象不同,所以每个人根据歌曲所画出的画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只要是与歌曲的内容保持紧密联系,这副创作画就是成功的。
2.欣赏书中另外两副学生作品。
①《蛤蟆调》:运用蜡笔水彩的画法,夸大了青蛙的形象,表现出这个小男孩与青蛙之间的亲密关系,颜色运用也很恰当。
②《春天在这里》:这是以国画形式来表现歌曲的。画中三个少数民族的小姑娘,怀抱乐器,张着小嘴唱着: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嘀哩……好象悦耳的歌声已经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
3.请学生唱唱自己喜爱的歌曲,并谈谈创作的意图及想法。
4.讲解歌曲词意画的方法和步骤。
①分析歌曲的内容,找出作品中自己最熟悉的形象。
②用铅笔画出歌曲中的形象与场景,注意与歌曲中所说的要有一致性。
③有把握的同学可直接在画稿上进行创作。
④色彩与画面和儿歌的关系。合理地运用色彩有助于突出主题形象,渲染画面气氛。注意主次分明,色彩有个性、有美感,要会恰当地运用各种绘画工具。
⑤补充细节、调整画面。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为自己喜爱的歌曲配插图。要求:能反映歌曲的主要内容和情景。
辅导重点:
①找出歌曲中形象最鲜明的句子。
②选择主色。
③注意整理画面,及时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其他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五、小结
讲评优秀的课堂作业,请学生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布置下节课需带的学具。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7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下午由杨老师陪伴大家一起来度过,见到大家杨老师很高兴,所以杨老师想先跟大家做个游戏,好不好?什么游戏呢?吹鸡毛,规则很简单,本次吹鸡毛比赛为两组对抗形式,每组三人,双方尽力将鸡毛吹向对方场地鸡毛落地时落在哪一方的场地上,哪一方为输,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结束双方交换场地,发“毛”权由双方“包剪锤”决定。请一个小组派两位同学上来!一人扔鸡毛,一人吹,其他同学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呐喊助威!(2分钟)
二:新授
1. 刚刚的游戏好玩吗?这么精彩的场面可不是每天都有,不管什么时候回味起来都觉得很有趣,我想请大家用笔把它记录下来,比一比看谁描述的最精彩!(3分钟
2. 谁愿意把你的作品给大家读读?
3. 师投影出示一个反面范例,他写的怎样?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呢?今天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人物的描写方法。板书:人物描写方法
4. 出示范例:武松打虎
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呢?咱们先向名师请教请教。
同学们,知道这是选自哪部著作吗?《水浒传》22回,景阳冈武松打虎 ,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文段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武松的?
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师小结:作者之所以能将人物写得更丰满、活灵活现的,是因为作者用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将人物塑造成了经典,让我们的文学天空中群星闪耀。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作文的描写方法之一——动作描写。板书
5. 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动作描写呢?
(指名生回答)
师小结:人物的动作可以分为表情动作、形体动作和其他各种动作。行动能把人的个性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可以这么说,描写一个人物,有时没有外貌描写,但仅通过动作描写就能够体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表情动作 形体动作 其他具体形象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如何进行动作描写
1.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武松神勇无比的那一幕。同学们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武松打虎的经过写得那么扣人心弦呢?我们习作时怎样才能写出精彩的动作描写呢?(小组合作讨论,3分钟)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好,请你告诉我,你从施耐庵老先生这里学到了什么好方法?(3个组)
4.师总结: 板书:
A、认真观察,抓住特点。
B、按动作的先后顺序有层次地写清楚、写具体。
C、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准确而恰当的运用动词,千万不能笼统。(比如:“看”这个动作,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词,如:“盯”“瞅”“瞪”“瞟”“瞥”“瞻”……)你还能举什么例子?
D、把动作和表情结合起来写。与修辞手法相结合。
E、加上心理活动
人物的动作描写是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要想写得描写的准确生动,就是要写出人物在具体事件或事情片段中“怎么做”。板书
四、重新游戏,仔细观察
1.假如时间重新回到刚上课我们做游戏时,你这次会怎样做呢?想不想再体验一次?再派一个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察。
2.开始习作,不仅要写出动作还要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来。(5分钟习作)
五、讲评
(1)说说他写的怎样?好在哪?
(2)不好在哪?还能怎样改进?
六、师总结:作家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当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很高兴大家能把动作描写的要点都渗透到我们的文字中,你们让文字的力量显得如此强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妙的瞬间无处不在,就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精彩,并将它们栽种在我们灿烂的文学土地上。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写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预习作业:
1、课后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4、课后习题。
5、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课
播放茉莉花,学生说茉莉花的特点,(师重点强调茉莉花的平淡)
板书:爱
同学们,课文中却说爱如茉莉(板书完课题),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一块来学习16课《爱如茉莉》,
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
(1)小组内检查:1号生字的掌握情况,2号课文的朗读情况,3号课文的主要内容,4号课后习题等等
自己在预习当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班内抽查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内解决。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合作探究:
爸爸、妈妈之间的爱体现在哪儿?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你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感受到“爱如茉莉”?
1、学生默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用——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并在后面写出感受)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班内交流问题。
5组分工回答问题,一人回答如有遗漏,组内其他人可补充,其他小组的成员也可补充。
如: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写了妈妈对爸爸的关心,爸爸出差刚回来,不想让爸爸太担心了,这也是在履行自己的.承诺。
课文第八自然段写了爸爸对妈妈的爱。
课文第10、11、12自然段,写出了爸爸怕妈妈晚上有事而在妈妈的床头、握着妈妈的手睡觉。
课文13、14、15、16自然段,写出了妈妈对爸爸的关心。
小结:爸妈的爱正是表现在平常的这些小事当中的,非常平凡却很持久,而茉莉花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在这里借物喻人,表达了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为什么两次出现“爱如茉莉”?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总结课文,做课后第2题。
2、学生回顾有关爱的名言或词句。
3、课件出示改编的小诗《爱如茉莉》,再次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
四、作业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有关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子中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感悟祖父给予作者的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对祖父的怀念。
3.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导入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祖父的园子》一文,通过课前阅读你认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园子?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园子。
过渡:在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园子里,小作者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
二、 教学新课
(一)感悟小作者的童真童趣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小女孩做的那些有趣的事,这些趣事表现了小女孩的什么特点?反复品读,用关键词做批注。(提示:文中共有五处)板书:读思 批注 关键词
预设1. 第4自然段,关键词:好奇、爱模仿、瞎胡闹、顽皮等
师:小孩子对园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尝试,祖父戴草帽,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我也栽花;
祖父_______,我也______;祖父____,我也_____;
祖父_______,我也______;祖父____,我也_____;
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预设2. 第5自然段,关键词:捣蛋、帮倒忙等。
预设3.第13自然段,关键词:自由快乐、无拘无束。
师:一会吃黄瓜,一会捉蜻蜓,一会又捉蚂蚱,真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真是我的地盘我做主,随心所欲,好不自在呀!
预设4. 第14、15自然段,关键词:调皮、淘气、天真、可爱、有趣等。
师:你们浇过菜吗那看过别人浇菜吧?这水不往菜上浇,而是往天上扬,而且还大声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你们喊的还没拼尽力气呀,要拼尽力气大声喊,这样才开心哟!
好,现在你们玩的开心吗?谁还想来开心的玩一次?
预设5. 第20自然段,关键词:自由、随心所欲等。
你看看,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席地而睡,好不惬意!
小结:读到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脑海中的这个小女孩是个什么样子呢?(长个什么样子)(大大的眼睛,梳着两个羊角辫,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的,光着小脚丫,一手拿着个半截黄瓜,另一只手拽着只拴着绳的一条腿蚂蚱。)板书:想像
过渡:如果,你在家也这样顽皮、淘气,会有什么后果?但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打她了吗?她种菜把菜种踢飞了,祖父管她了么?她浇水,浇到天上去,祖父管她了么?她随便找个地方睡觉,祖父管她了么?她锄草时把谷穗锄掉,祖父管没管她?为什么单这件事管她呢?
(粮食来之易,从小要爱惜粮食)
(二) 感悟祖父深沉的爱。
师生表演读(6——12)读中思考,祖父是怎么管她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慈祥、耐心、宽容、疼爱)哪个词更能体现祖父的耐心、宽容?
师:正因为有了祖父的宽容、宠爱,我才会在园子里玩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那祖父的园子中还有什么也是自由快乐的呢?
(三)体会园子的自由,构建自己的乐园。
自由朗读17自然段,读后哪些词在你脑海中闪现?
(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等)
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里是自由自在呢?(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读这段的中心句,读出自由。园子中都有哪些事物是自由的?读文,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也没人过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
师:你看,它们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你还能用上面的句式说说园子中别的事物么?
愿意......就......;若……就……
师:园子里的一切都那么自由,那么快乐,你也想拥有这样的乐园吗?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乐园里都有些什么,你在园子里是怎么玩耍的?(心中的乐园)
三、总结学法。
学习本课让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我们要边读边思,学会善于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反复品读,用关键词做批注。在阅读时,边读边想像,并能及时地把自已的想像写下来,这样坚持下去,你也会成为萧红式的大作家。
四、拓展阅读,介绍作者及小说《呼兰河传》。
本文选自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小说中作者回忆许多童年的趣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也可以把你的童年趣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自由快乐祖父的爱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瞥、栩、眶、忡、蝶”5个生字,学会“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生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能够机敏地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体会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虎口藏宝》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要提出吗?面对这个题目,你又想知道什么呢?
二、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全文围绕着“藏”字,分几部分来写的?
三、展示交流
1.学生自主汇报字词:
形近字:胶( )堪( ) 多音字:晕
绞( )甚( )
理解:疲惫不堪什么样?
在疲惫不堪时说的话,该怎么读?
提问:“虎口藏宝”的“宝”指什么?(胶卷)
谁藏的?为什么藏?怎么藏的?通过读书初步解疑。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文章层次:全文围绕着“藏”字,分几部分来写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为什么又要让我再把它藏起来呢?”)写纳塔莉从陶瓷虎口中发现了一卷胶卷。
第二部分(从“纳塔莉把胶卷塞进衣服口袋……”到“好了,大功告成!”)这部分写陌生人搜查胶卷、纳塔莉藏起胶卷、歹徒枪走被调了包的胶卷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那两个家伙一溜烟似的离开了……”到结束)写威廉叔叔知道纳塔莉巧妙地保住了胶卷惊呆了,高兴地夸奖纳塔莉“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4.指名读文,互相评价。
四、反馈检测
1听写生字。
2练习册第39页1 、2、3题。
板书设计: 18 、虎口藏宝
发现胶卷
藏胶卷
保住胶卷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
2.画出文中有关人物心理描写与动作的句子。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三、汇报展示,深入学习.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
(二)抓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1.浏览全文,“纳塔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聪明、机智……)
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纳塔莉的动作、心理,仔细读读,谈谈体会。(学生读出相关的语句,教师出示语句。)
“纳塔莉一边琢磨着这些字句的意思,一边用手指去摸陶瓷虎的那对眼睛。”
“胶卷算什么宝物呢?”纳塔莉想,“难道威廉叔叔是在同我开玩笑吗?他为什么又要让我再把它藏起来呢?”(天真、爱动脑筋)”
胶卷!纳塔莉有点儿心虚地在口袋里摸摸。“原来他们是要找这玩意儿!为什么呀?他们肯定不是好人。我得把胶卷快藏起来!”(机敏、果断)
“还是藏在那只陶瓷虎里最保险,对,应该把胶卷放回那儿!”
“纳塔莉关上房门……然后把自己的胶卷塞进口袋。”(聪明、机敏、果断、勇敢)
“纳塔莉竭力把目光避开照相机……她顿时感到一阵头晕。”
“纳塔莉点了点头,跟他一起来到过道。”
“纳塔莉背对着那个高个子……赶忙把胶卷放进老虎口中。”
3.小组分角色朗读
(三)朗读体会
⑴学生自由选择句子,对自己所选的句予进行品析、朗读。
⑵指名提出自己的不同理解或对同学的理解进行补充。
⑶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并抓要点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
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活动
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你们也来夸一夸纳塔莉吧!(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四、反馈检测
1. 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后练习第3题)
2. 读读写写。(课后练习第4题)
板书设计: 18 、虎口藏宝
天真、 机敏、
聪明、 勇敢
课后反思: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纳塔莉身上的品质;再结合文章内容找出具体体现这些高贵品质的语句,交流体会、指导朗读,体验情感;最后分享在纳塔莉身上学会了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不足是当学生交流自己学习成果时,应该在精彩之处多作停留,深入词语理解、朗读,体会,而不是一语带过。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效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歌曲采用大调式、4/4拍,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规整对称。全曲始终洋溢着一派欢乐的气氛,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欢快、活泼、轻巧的声音有感情地学唱歌曲《田野的召唤》,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
2、初步掌握音乐弱起小节、顿音记号(▼)、重音记号(﹥),能够正确的使用于演唱。
3、尝试简单的二部合唱,在演唱歌曲中逐步培养学生表现能力,使学生感受田园歌曲欢快、活泼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尝试简单的二部合唱。
教学难点:
唱准歌曲中的弱起、休止符等音乐记号,二部合唱的练习。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着音乐动一动。(跟着老师做)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做了哪些动作?捻指的动作在第几拍呢?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曲,请你们听一听:“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歌曲唱了些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刚听到的歌曲是意大利民歌《田野的召唤》,歌曲节奏明快、曲调优美,让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
师:同学们,请你们邀请你的小伙伴,我们一同踏上意大利的田野,感受田野的美丽风光。
二、学习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我们了!(布谷鸟)
师:同学们听,布谷鸟唱的这两句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师:第一句旋律是连贯的,第二句旋律是断开的。
师:请你跟我唱一唱。
师:我们看,第二句旋律中出现了什么音乐记号呀?(休止符)师:同学们,休止符表示停止的意思,当我们遇到休止符的地方我们的嘴巴不出声。
师:下面我们歌词加进去唱一唱。
师:同学们,布谷鸟是要把我们带到意大利的田野呢,让我们踏一同学唱歌曲《田野的召唤》。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呀?你们看,这是歌曲的开头是完整的小节吗?
师:这首歌曲由第四拍弱拍开始,叫做不完全小节或弱起小节。老师在之前的律动中用捻指表示的弱起。
师:下面,请同学们呢们看着歌词跟老师按节奏读一读。(第一段歌词师一句、生一句;第二段歌词师生一起;讲换气记号、反复跳跃记号)
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听着歌曲用“la”轻声哼唱。(注意坐姿)
师:同学们,我们再听一遍,这遍会唱的同学看着歌词唱,不会唱的同学接着用“la”轻声哼唱。(注意坐姿)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由4个乐句组成,请你找一找相似的乐句有哪些?(旋律相近、节奏相似)
师:看你们和老师找的一样吗(第一、二乐句相似,第三、四乐句相似)
师: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句尾音高不同,我们唱一唱;第三第四乐句句尾2小节不同,我们唱一唱。
师:下面我们跟着钢琴声把速度放慢唱一唱(注意坐姿、脸上的表情)
师:同学们唱的很好,在有些地方还可以唱的更好,比如(介绍mf、顿音、重音记号)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才的速度演唱表现不出欢快、喜悦的心情呢,下面我们跟着伴奏速度,用我们美妙的声音去回应田野的召唤(注意坐姿、脸上的表情)。
三、拓展:合唱《田野的召唤》
师:同学们唱的真好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另一首《田野的召唤》,请你仔细听一听这首歌曲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合唱版的《田野的召唤》,老师进行了修改,在歌曲第一部分(第一、二乐句处)加入了“啦啦啦啦”的旋律,形成的一个简单的二部合唱。
师:下面,让我们跟琴声唱一唱第二声部旋律。
师:先听老师唱,听一听老师唱了几个“si、sol”
师:这四个“si、sol”分别出现在第4、第8小节,请你们跟老师唱一唱,下面我们完整的唱一遍。
师:下面我们把“啦啦”歌词加入唱一唱(第二遍看歌谱唱)。
师:同学们唱的很好,下面请你们听老师跟着歌曲合唱(第二段师生一起)。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都能唱合唱了!
四、结束语: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歌曲《田野的召唤》,感受意大利田野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歌曲律动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八十二到八十三页《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有杜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总结,领会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策略。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若干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上课了,我们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关于包装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师:你们看到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物品经过包装显得更精美,可见包装的作用很大,那在包装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先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初步感知(生本交流)。
1、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1)国家很关心我们青少年儿童实,施了蛋奶工程,那奶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表面积有多大呢?接口处不计
(2)如果要将两盒奶包成一包,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一个需要208平方厘米,两个就是需要416平方厘米)。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一说。(合起来包装,就不是416平方厘米了)。问: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416平方厘米的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同桌和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请一名学生展示摆放的方法。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明展示。(展示结束,课件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展开猜想,交流讨论时。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师,我们可以说重合了两个小面。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呢。(第二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中面,第三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大面。)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问:第三种方法最节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指名交流)。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可以分别计算出三种组合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问怎样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先让学生计算出第一种方法包装后的大长方体表面积。(指名板书)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再指名板书。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另两种的面积。(指名板书)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致呢?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究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呢?(指名回答)。
三、组合三个,再次体验
如果要把三盒奶包装起来,需要多少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三个盒子摆一摆。(小组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有几种包法呢?(接口处不计)。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看一下要求:电脑演示学习要求。利用盒子摆一摆,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分别计算出不同摆法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有关数据填到统计表中。哪种拼法最节省包装材料?找一找有什么发现?填好研究过程记录表。
再请小组代表展示包装的方法。(学生上讲台展示)
四、质疑拓展阶段,师生交流。
1、师反问为什么不包装成不规则立体图形的方式呢?总结:不美观也不节约,所以我们包装长方体物体的时候一般还是包装成长方体形式的。
2、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怎样节约包装纸了,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吗?如果要包装四盒奶,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
3、六人小组活动要求,拿出四个盒子摆一摆,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观察比较哪种包装最节省纸张,细心观察,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最先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示摆法。 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可以问他。师:用你们的慧眼观察一下,这六种摆法里了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第几种方法最节约?师设疑:刚才我们发现“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是不是有错呢?看来同学们对这两种有疑问,下面我们在用手中的学具演示演示一次他们不同的拼接过程。
4、总结: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这句话有没有错?其实有时最大是会发生变化的,此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始终使重叠的面积是最大的面积就可以了。
五、总结回顾,梳理经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请说一说,这一类题该怎样计算呢?
包装虽小,里面的学问却不少,适当的包装是对自身的有效补充。但没有充实的内在素养,包装只能投有其表,让我们每个人都用智慧和勇气包装自己!
六 、作业设计
1、包装时不仅要考虑节约,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到超市中调查,看看哪种商品的包装不够节约包装纸,为它设计一个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并思考厂家为什么要这么包装?
2、你为灾区的小朋友准备了什么礼物?老师帮他们挑了一套分别为1、2、3、4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老师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我设计一个装饰方案。要求:设计一种最省的包装方法,并想一想,除了节省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七、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重叠的面积越大,露出的面积就越小,就越节约纸张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插叙的反衬作用,对比写法和含蓄结尾对突出中心的作用。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动手标记,理清文章条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描写他的神态、动作、联想的段落,了解他的内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精读,学习文章表达手法。
3、情感与态度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皇统治下穷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三、教学难点:理解凡卡写信过程中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大家接触过哪些外国文学?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写信这部分内容。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和凡卡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看看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一想:凡卡在信中所写的内容中什么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徒生活苦)
2.课文哪几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尤其是第8自然段)
3.自由朗读这几段8、10、15,尤其第8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凡卡在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归纳)
①(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运用正确学习方法体会:
抓住重点词语: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挨打?怎样打?打成什么样?
联系下文:打昏了,连狗都不如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小结:课文就是这样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凡卡生活的悲惨痛苦。
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
④小结: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⑤体会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过渡:如果说在凡卡眼里,莫斯科的学徒生活是苦的,那么同样在他眼里,什么生活是快乐的呢?(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主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5.小结写作方法:对比,衬托
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是运都悲惨的。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无耐和城里的悲惨、孤独放在一起写,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一目了然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写法叫 对比。同时我们还能够从凡卡含泪带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 衬托 城市生活的悲惨。这是本课在表达方法上又两个重要特点。
四、小结练笔
片段练习:《我和凡卡比童年》
五、布置作业
凡卡的命运为什么会这么悲惨?去查找资料了解原因。
板书设计:
21、凡 卡
学徒生活 乡村生活
挨打 挨饿 挨冻 砍圣诞树
苦对比 乐
反衬
命运悲惨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增加人生阅历,激励他们从小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巧设疑问理清文章思路;以朗读指导为主,按文章中信的内容、插叙的内容、作者的叙述内容三部分品读课文。首先读信的内容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了解一个九岁孤儿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再读插叙的内容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了解凡卡的内心情感,向往乡村快乐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然后读作者的叙述内容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体会文章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从而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把文章内容和社会大背景联系起来,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探索作者契柯夫的其它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的作品特点。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凡卡对比,衬托凡卡的悲惨童年,激起对凡卡的同情,进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细阅读信的内容的环节,以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凡卡在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这一问题贯穿教学,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10、15自然段,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在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通过对重点段落扣住词句的分析,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乡村生活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读插叙部分,说感受,联系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正更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是运都悲惨的。既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无奈和城里的悲惨、孤独放在一起写,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一目了然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还能够从凡卡含泪带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衬托城市生活的悲惨。领悟本课在表达方法上又两个重要特点。
根据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情感投入,学有所悟,能以较好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整节课完整紧凑。今后教学对于课堂生成的问题要多研究,这样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果。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4
教材分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节课。第一节进行了黑体美术字的书写练习,这一课则是将美术字引入实用领域,结合学习生活进行美化设计。下一课则将重点转移至海报设计,更灵活地运用到本单元前两课所学到的知识。因而,这一课有着承前起后的过渡作用。
《美化课本》就是在课本的封皮上进行装饰美化,使其更漂亮,易识。装饰美化时,要结合第九册的《装饰美术字》和本册前一课《黑体美术字》的内容,将文字与图案协调地布局在课本的封皮上,虽然不要求象海报设计那样图文并茂,但也存在一个图文比例、色彩关系、排放布局的问题。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反复进行比较,选取图文比例、布局的最佳结合点,注意色彩的对比与协调,为下一节课设计海报奠定好基础。
参考教案:
课业类别:工艺设计课。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美术基本技能来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提高设计水平。
教学重点:课本封皮设计的一般要求。
教学难点:课本封皮的美化设计。
教具准备:多种形式装饰美化的课本封皮设计实物。
学具准备:已包好书皮的课本、颜料、画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稳定情绪。
二、导入新课
我们都习惯把新发下来的课本用纸包起来使用,包好后还要用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来进行装饰美化,使课本的封皮更漂亮。老师这里有几种不同形式设计的课本封皮,同学们都来欣赏一下(展示实物)。
板书课题————美化课本(设计)。
三、讲授新课
1、阅读教材,欣赏范作。
数学:采用黑体美术字横排,下方用半抽象图案缀以+、-、×、÷,蓝色与红色形成色相对比,字与图形成面积、对比,蓝色块中又有深浅变化。
美术:这个封皮设计采用了剪贴手法。绿色草坪勾出调色板的轮廓,近似三原色的树干和色彩各异的树叶寓意画笔,三者交相辉映,十分艳丽;为了避免冲淡对主题的注意力,美术二字进行淡化处理,只用黑边勾出,不敷任何色彩;为了求得平衡,右上方置一只黄4534535aaa色剪影效果的小鸟。
音乐:浅绿色变体美术字的课本名称与下方绿色剪影钢琴图案相呼应,显得清新、淡雅。
以上是美化课本的常用方法,设计构思都有独到之处,教师应多结合范作进行讲解分析,把本课的难点在这里给予解决。
2、美化课本的一般要求。
①图案要简明易识,有学科特点。
图案要紧紧抓住学科的本质特点,可以以“一点”代“全局”。图案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形象的,剪、画、贴都行,切忌随意拣一、二张与课本内容无关的画片粘贴,而无易识的特点。
②字体要美观、醒目。
字体可横写,也可略靠边竖写;即可用黑体美术字,也可用变体美术字;字体不宜太小。也不宜只用单线勾写,否则将使整个封皮显得苍白无力。
③色彩不要过于繁杂。
提到装饰美化,就不要有多用几种颜色的错觉,可在2-3种色内变化其深浅来使用,有时单用一种色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教材上的音乐课本封皮。不能把封皮设计成了万花筒,显得色彩杂乱,就失去了装饰美化的意义了。
④标明学校、班级、姓名。
在设计时注意留出适当空白,以便书写学校名、班级顺序和学生姓名,字体不宜过大。
3、组织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如何设计自己的课本封皮。
四、学生设计,教师辅导
作业要求:包好书皮,再用自己喜爱的装饰方法来进行美化。
教师辅导要点:
①要求学生在小白纸上反复进行设计修改,最后确定最佳方案,再放大到正式封皮上。
②反复强调美化课本的一般要求,对设计不太合理的要指出问题,帮助修改。
③要注意大的色彩关系,不宜作工笔画式的精勾细描。
五、课堂小结
展评学生设计得比较好的作业。
布置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5
课题:
您好!大自然?
课时:第一课时
总节数:两节
教学目标
知识:《田野在召唤》与《我们的田野》是同题材内容,但音乐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外少年儿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一个活泼,一个优美。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情感:通过“田野”这个题材内容,这种表现形式——合唱(听与唱)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重点:通过不同特点形式的音乐体裁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情绪,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难点:在对作品的再创造余实践这方面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
教具: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光盘、
学具节奏卡片
教学内容教师调控主体活动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我们的田野》
三、表演《田野在召唤》
四、小结:师弹琴
1.谈话导入:描绘祖…《我们的田野》
2.朗诵歌词,
(2)请班上朗诵好的学生朗读,教师给予指导,要表达出充满对祖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初听《我们的田野》。
(1)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
4.复听《我们的田野》,要求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
(1)设问:歌曲的旋律(2)师生讨论,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线条图形谱。??
5.再次聆听,
1.谈话导入。
春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播放范唱
设问:
(1)你… (2)歌曲…
3.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
(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
(2)低声部仍然用la来哼唱,高声部朗诵歌词(按节奏进入)。设问:想像……?
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田野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您好!大自然。”唱师生问好歌
自己出声朗读
感受这首诗歌描述的美景。
聆听
回答问题
(2)师生讨论。
复听
回答问题
(3)完成教材中的作业:
跟录音轻声唱好歌曲,熟悉并进一步体验这首
聆听歌曲范唱
回答问题
视谱,听教师范唱曲调
讨论后回答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
设境
课前先准备歌词的板书
激趣设境
画出[2]、[3]曲调的线条图形谱。
少儿的合唱精品曲目,唤起欣赏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
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教师不给予范围,但在巡视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
(3)评价与表扬。
五年级第十册音乐教案9.1
课题您好!大自然?
课时第一课时总节数两节
教学目标知识《田野在召唤》与《我们的田野》是同题材内容,但音乐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外少年儿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一个活泼,一个优美。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情感通过“田野”这个题材内容,这种表现形式——合唱(听与唱)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重点通过不同特点形式的音乐体裁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情绪,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难点在对作品的再创造余实践这方面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
教具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光盘、
学具节奏卡片
教学内容教师调控主体活动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二、聆听《我们的田野》
三、表演《田野在召唤》
四、小结:师弹琴
1.谈话导入:描绘祖…《我们的田野》
2.朗诵歌词,
(2)请班上朗诵好的学生朗读,教师给予指导,要表达出充满对祖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初听《我们的田野》。
(1)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
4.复听《我们的田野》,要求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
(1)设问:歌曲的旋律(2)师生讨论,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线条图形谱。??
5.再次聆听,
1.谈话导入。
春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播放范唱
设问:
(1)你… (2)歌曲…
3.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
(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
(2)低声部仍然用la来哼唱,高声部朗诵歌词(按节奏进入)。设问:想像……?
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田野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您好!大自然。”唱师生问好歌
?
自己出声朗读
感受这首诗歌描述的美景。
聆听
回答问题
(2)师生讨论。
复听
回答问题
(3)完成教材中的作业:
跟录音轻声唱好歌曲,熟悉并进一步体验这首
聆听歌曲范唱
回答问题
视谱,听教师范唱曲调
讨论后回答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
设境
课前先准备歌词的板书
激趣设境
画出[2]、[3]曲调的线条图形谱。
少儿的合唱精品曲目,唤起欣赏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
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教师不给予范围,但在巡视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
(3)评价与表扬。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