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9 08:48:34 林惜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中的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这一单元的主旨在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在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方面存在的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历史传统、文化信仰和地理环境的不同;知道各族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知道各族儿女不论身在何处都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员。《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个主题教材主要是让学生感受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从而产生探究的热情。56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知识并不是学生在生活中能直接感受到的,因此,教材内容选择的都是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教学知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5 6个民族知识。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主体验多彩民族,并为此而自豪,产生民族团结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但对所收集资料的筛选、归类还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对于他们而言,56个民族知识,特别是少数民族知识是比较陌生的,而且涵盖量大。而本主题教学内容的呈现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师课前应给予指明方向。学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团结的情感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教师就要做足功夫,让学生为56个民族灿烂文化而赞叹,进而为身为56个民族成员之一而自豪。幸运的是我们所处的地域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地域的优势,通过了解身边的少数民族,并和少数民族同学交朋友,而达到让学生切身体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民族团结情感。

  教学目标

  1、情感: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56个民族及民族团结的情感。

  2、能力:尝试多渠道的搜集相关民族特点的服饰、歌舞、风俗等资料,并学会对已有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类,从中了解相关知识。

  3、知识:初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着重了解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畲族。

  教学重点

  1、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2、了解我们身边民族——畲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56个民族及民族团结的情感。

  设计思路

  1、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去搜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并做成资料卡,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探究热情;

  3、透过民族风情大展台,让学生体验56个民族就像56朵花一样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4、充分利用了本地的地域优势,我们所处的地域————闽东,是少数民族畲族的聚居地。通过畲族风情展示,让学生较充分了解这个我们身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对各民族知识的了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透过畲汉两族学生融洽相处的点点滴滴,升华到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相亲相爱的民族情感。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导入、揭题

  1、设疑导入【我今天带来了一张民族“全家福”照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五十六个民族合影图) 猜猜这张“全家福”里总共有多少成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领略这56个民族的万种风情。(板书:五十六个民族)】

  (设计意图:称民族兄弟姐妹大合影为“全家福”,并让他们猜一猜,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和睦的大家庭,同时设疑,导题,自然入课。)

  活动二:民族知识大比拼(课件:民族知识大比拼)

  (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各民族分布区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检查预习情况。)

  1、引言:【我们这56个民族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呢? 咱们先来场比赛“民族知识大比拼”】

  2、宣布活动规则:【先宣布比赛规则:全班同学分成两队,男生、女生队。各队都有两题必答题,另有两题抢答题,答对一题加十分。】

  第一题,: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56个民族名称):这是我国的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汉族)

  第二题:这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外,其余的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我们都称之为什么?(汉族)

  第三题:“献哈达”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习俗?(藏族)

  第四题:炎帝与黄帝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传说?(汉族)

  附加题:(课件出示:腾格尔肖像图)他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他的名字叫腾格尔,他演唱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传遍大江南北。请问他是哪族人?(蒙古族)

  附加题:这是一个听力题,请认真听歌曲《高高的兴安岭》,这首个歌里唱到了一个少数民族,请问是哪个民族?(鄂伦春族)

  3、宣布比赛结果。【下面我宣布比赛结束,本次“民族知识大比拼”的冠军的得主是……】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心理特征,让孩子充分体验比赛游戏带来的刺激与快乐,活跃课堂气氛。本环节的赛题设计有两个意图,其一,本课中需要传授的知识点融入比赛中,化枯燥为趣味,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二,选择的赛题都是比较常见的民族知识,且具有的代表性。比赛掀起学生学习探究本主题知识的热情。)

  活动三:民族风情大展台

  1、小组活动:交流收集到的民族知识

  【课前,老师也发动同学们收集你所感兴趣的民族知识,并做成资料卡,这个任务完成了吗? 太好了!那就赶快拿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上下桌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先在小组里交流。结合课文70~83页,把你感兴趣的资料展示、介绍给你的组员。】

  (设计意图:56个民族知识,学生也许有所了解,但要让他们比较具体的描述,会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让他们在课堂中有更好得展现的机会。这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从中获的`更多的知识。)

  2、反馈

  (出示课件:民族之花)【56个民族丰富多彩,我都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了。谁先介绍。】

  A、民居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民居。根据反馈介绍:傣家竹楼、蒙古包、石板房、藏族碉房、土楼。】

  B、服饰

  【根据反馈板书:服饰。展示:苗族服饰、白族服饰、鄂伦春族服饰、彝族服饰、傣族】

  C、歌舞

  【根据反馈板书:歌舞。展示傣族舞、侗族大歌……

  D、体育运动

  【根据反馈板书:体育运动。展示蒙古族摔跤、朝鲜族荡秋千。】

  E、传统节日

  【根据反馈板书:传统节日。展示“火把节”】

  F、习俗礼仪

  【根据反馈板书:习俗礼仪。展示“献哈达”、喝“八宝茶”、俄罗斯见面礼。】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的民族知识展示,梳理民族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领略民族知识风情的魅力,感受多彩中华,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活动四:感受闽东畲族风情

  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概念,引出闽东畲族。

  2、学生介绍畲族知识。

  【我们身为闽东人,畲族知识一定也有所了解吧。你知道哪些?】

  3、感受畲族传统节日 (课件:三月三影像资料)

  4、畲族“三月三”都向我们展现了哪些畲族风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a、饮食 (课件:饮食链接粽子)

  【根据反馈介绍:乌米饭、糍粑、粽子。】

  b、畲歌

  【简介畲歌。】

  c、传统节日

  【 粗略了解一些畲族传统节日。】

  d、畲族武术

  【粗略了解畲族武术。】

  …………

  (设计意图:畲族是我们闽东地区极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当本地的汉族学生却极少了解,透过本主题,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走进畲族,领路这个民族的美丽,从而关注、了解、尊重这个民族,对各少数民族的了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活动五:感受畲汉友谊之花

  1、结识畲族同学 【请两位身着畲族服饰的同学客串课堂。】

  2、学说畲族话【畲族同学用畲族话向同学们问好,并教同学们说畲族话从1——10。】】

  3、了解畲族服饰【畲族同学介绍身着的畲族服饰。】

  4、体验畲汉两族学生相处点滴【发动全班同学与他们交朋友。师自我介绍:你们知道吗?我也来自一个少数民族乡,福安坂中畲族乡,并且在一所畲族小学里任教,这所小学里不仅有畲族学生,也有很多汉族学生。(课件出示:畲汉学生相处场景)在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畲、汉两族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把畲族学生请进课堂,让美丽的畲服展现在学生眼前,让畲家孩子亲口教他们畲族话,与畲族同学交朋友。这些就是最生动的课程,给与学生最深刻的体会。了解各民族,团结各民族的口号落实到行动中,从自己的身边做起。)

  活动六:绽放56朵民族之花

  1、结语:【不仅仅是畲汉一条心,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团结一致,心心相连。我们的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和睦地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称这56个民族为56朵花了吗?(板书:勾勒花瓣)。只有将这56个花一样的民族紧紧簇拥在一起,祖国才会更加绚丽多彩。】

  2、涌动真情,歌唱《爱我中华》。 (课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与身边的不同民族同学交朋友,了解、尊重他们的礼仪习俗,欣赏他们的风土人情。升华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创造锦绣中华。)

  作业:

  回家继续收集56个民族的知识,做一张“民族风情”手抄报,咱们下节课将举行一次民族风情展

  (设计意图:作业应具有拓展、延伸性。本课只是一个了解民族知识的起点。而了解民族知识的步伐正在迈开。)

  板书: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民居

  服饰 歌舞

  传统节日 习俗礼仪

  体育运动

  (设计意图:精美、简练的板书是必不可少的,本课的板书设计美观、大方且切合文本,让人过目难忘。)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家族民歌,会唱这首歌。

  2、运用《乃呦乃》引起学生兴趣,通过看课件、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伴奏、游戏、表演、小组合作达到学生会唱这首歌。

  3、通过听、看、唱、演,让学生明白土家族有自己的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唱会<五十六朵花>这首歌。

  [教学难点]:

  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四分音符的伴奏。

  [教具准备]

  《乃呦乃》光盘、一段录像(课件)、碗、盘子、茶杯、皮筋和小药盒,漂亮的贴画(用于奖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快乐有序

  学生听音乐《乃呦乃》进入教室。

  二、创设情景 学唱歌曲

  导入:刚才老师给同学们听的音乐跟我们平时听到的音乐一样吗?

  这是一首土家族的民歌。

  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土家族的小伙伴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看课件,看完后请同学们讲出土家族小朋友生活中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歌曲《乃呦乃》。

  老师为大家演唱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拿出碗、盘子、茶杯为歌曲进行伴奏。

  老师教大家唱歌。会唱后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伴奏,其余同学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四分音符的伴奏。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来玩游戏: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动手用皮筋和小药盒做一个有三根弦的小琴,用皮筋的松紧来调整音高发出1、2、3的音。并能在自己制作的琴上弹奏歌曲的乐句。

  三、小组合作 激励评价

  3—4位同学一组自由组合,练习表演歌曲。(1位同学弹琴,1位同学用碗等伴奏,1—2位同学表演唱)

  请几组同学表演,评出表演最好的小组。

  老师为表演最好的小组的'同学发漂亮的贴画。

  四、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教师与同学们根据自己制做的乐器做活动。

  希望大家都能够做一个热爱祖国大家庭的好孩子。

  〔备注〕:本节课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歌曲《乃呦乃》,能利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进行伴奏。并能在自己制作的琴上弹奏歌曲的乐句。

  〔教学反思〕:同学们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举杯祝福》

  【教学目标】

  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举杯祝福》

  学会演奏乌孜别克族民间音乐典型的节奏。

  初步认识都它尔、弹布尔、手鼓等乌孜别克族民间乐器。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二、学唱歌曲。

  导语: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到新疆去走一走,看一看,学习一下新疆的民歌,领略一下新疆的舞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那位美丽的乌孜别克族少女为我们带来的乌孜别克族民歌--《举杯祝福》

  1、带着问题初听歌曲,听出歌曲的情绪、速度以及典型节奏分别是什么?(情绪欢快、速度稍快、典型节奏xxx xx)

  2、集体拍奏典型节奏

  3、用“来”随着录音小声哼唱歌曲,哼唱的过程中找出歌曲中有没有旋律相同的句子

  4、把旋律相同的句子用“来”唱一下

  5、小声跟录音唱歌词,然后找出歌曲中你认为难唱的句子,并随琴模唱

  6、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认识都它尔和手鼓

  四、表演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2、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3、认识马头琴。

  【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音乐悲壮的情绪。

  2、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花儿”高亢、明亮的音色特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1、师:这首乐曲是根据蒙古族民歌改变的。马头琴独特的音色,增添了内蒙古草原的气息,使嘎达梅林的音乐形象更加的苍劲,悲壮。

  现在我们来听一听,用马头琴演奏的这首民歌。听后说出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欣赏

  回答:具有草原的风格,悲壮、浑厚

  3、师:你们知道马头琴的形状吗?(出示多媒体课件: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因为琴头上雕刻着马头,所以叫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独特,一听就能联想起草原的景色。在演奏这首乐曲时,这种独特的音色使我们感到音乐更有草原的气息,更加苍劲、悲壮。(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能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二、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爱我中华》

  【教学目标】

  1、用欢快、自豪的心情演唱《爱我中华》。

  2、为歌曲创编律动或舞蹈,随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很高兴和在座的同学们认识,并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谢谢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播放一段“少数民族服饰展”片断,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于哪个少数民族?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并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表扬。]

  二、学唱新课:

  1、由学生的回答引入。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呢?生:五十六个民族。师:分别有哪些呢?生:汉族、回族、藏族、壮族、白族、蒙古族、苗族等。师:这五十六个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区环境等的不同,因此他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不同,所产生的歌舞音乐肯定也不相同。欣赏《爱我中华》

  2、师:欣赏完这首美妙动听的乐曲,同学们想不想学唱这首歌曲呢?(想!)

  3、跟琴学唱

  4、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注意:

  (1)、装饰音、修止符的运用。

  (2)、控制整体音量。

  三、创编舞蹈动作并随音乐进行表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爱我中华”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准备“爱我中华”的歌曲、音乐、舞蹈、图片介绍、服饰等资料。

  2、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爱我中华”的活动。

  【教学过程】

  1、抢答比赛

  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现在进行抢答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民族最多,发言的孩子一次只能说出一个民族的名称,不能重复说。每说对一个可以为自己小组加一朵小红花。

  开展抢答比赛。

  师:好,紧张激烈的比赛就进行到这里。看来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回答出了这么多民族的名称,真了不起呀!下面我们在来进行一个更加有趣的活动:听音乐选画面

  2、听音乐选画面

  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各民族歌舞的图片,还有几段各民族的音乐,请你们边听音乐边记录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看看哪副图片应该配合哪段音乐,全部听完了以后,请同学们来回答。

  (1)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聆听并作好记录。

  (2)当全部音乐片段结束后学生再回答,教师用课件展示正确答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3、拓展

  (1)师:老师知道很多孩子在课前已经查找了关于各个民族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各民族名称、图片、风俗习惯等。

  4、小结

  师:孩子们,你们查找的资料真丰富呀,让我们大开眼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大家的心情都很高兴和激动。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4

  课题

  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

  教学课时

  6课时

  第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听、唱一组少数民族歌(乐)曲,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

  技能目标

  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重点

  学唱歌曲《乃呦乃》《勇敢的鄂伦春》《保护小羊》

  难点

  用茶杯、碗、碟子准确的演奏歌曲《乃呦乃》。

  课前准备

  音乐挂图 录音机 电子琴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简单介绍土家族小朋友的服饰、聚集地、生活习惯等民族风情。

  二、 范唱

  要求学生安静得听,听完后谈一谈自己对歌曲的感受,还可以评价一下教师的范唱。

  三、 学唱歌曲

  1、 教师范唱或听录音,要求学生聆听、记忆涂了颜色的小节。

  2、 教师范唱,请学生在有颜色的小节出拍手。教师范唱,学生在此小节处设计其它动作。

  3、 学生跟教师分乐段模唱歌词数遍。

  4、 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5、 请一位同学领唱、其他同学齐唱涂色小节。

  6、 学生跟教师模唱歌谱,学生重点记忆涂色小节。

  四、 课下活动

  1、

  同学们回家试着找可以发出do/mi/sol三个音的物体演奏这首歌曲。如:茶杯、碟子、碗或是在玻璃杯里装上不等的水。下节课请同学们带着所选择的“乐器”来演奏这首歌曲。

  2、 请查找关于高山族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乃呦乃》

  1、 齐唱歌曲。

  2、 请学生独唱歌曲。

  二、 请同学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呦乃》。

  三、 请同学用其它“乐器”演奏《乃呦乃》。

  四、 欣赏《杵歌》

  1、 请同学介绍有关于高山族的资料。

  2、 欣赏《杵歌》

  3、 随歌曲《杵歌》作舂米的动作。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模唱练习

  1=F 2/4

  5 5 3 5 5 3 3 5 5 1 3 3 2 1 3 3 2 1 2 6 6 2 1 6 1 1 6

  1、 跟老师分句用“la”模唱。

  2、 学生用“la”完整模唱。

  二、 欣赏《快乐的罗梭》。

  1、 问:这首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欣赏第一遍)

  2、 听一听模唱练习在这首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欣赏第二遍)

  3、 感受第二部分的情绪。(欣赏第三遍)

  4、 请按照乐曲欢快、抒情、欢快的情绪在第三个条格中涂上相应的颜色。(欣赏第四遍)

  5、 随音乐律动(欣赏第五遍)

  6、 介绍弹拨乐器。

  三、 下课活动

  请同学们查找有关鄂伦春族的资料。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介绍查找的有关鄂伦春族的相关资料。教师小节补充

  二、范唱

  要求:学生能安静的聆听,并能对老师的范唱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学唱歌曲

  1、 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2、 跟老师学唱歌曲。

  3、 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4、 请同座同学互相为对方演唱一遍并记忆歌词。

  5、 分小组演唱,其他同学评价,也可以由一位同学代表独唱。

  四、练习

  用线连一连,请同学们不仅从曲调上区分《乃呦乃》与《勇敢的'鄂伦春》的不同,还可以从服装上区分。

  五、课下活动

  请同学们查找有关傈僳族的相关资料。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同学们介绍有关傈僳族的相关知识,教师小节补充。

  二、 范唱

  要求:学生能安静的聆听,并能对老师的范唱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 学唱歌曲

  1、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2、跟老师学唱歌曲。

  3、 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4、 教师启发学生区分两个乐句中只有一个音不同,并在不同的音上涂上不同的颜色。

  5、 纠正学生的吐字,如:“三”“山”等。

  6、 启发学生根据歌曲内容编一个小故事。

  7、 请同学们谈谈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 表演歌曲《保护小羊》

  五、 复习歌曲

  1、《乃呦乃》

  2、《勇敢的鄂伦春》

  要求:体会这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

  六、 总结

  本打不按我们学习了土家族、高山族、彝族、鄂伦春族、傈僳族的民歌。

  提问1:同学们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名字吗?请你说一说。

  提问2:谁会演唱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给大家唱一唱。

  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一说熟悉的儿歌。

  二、 学习《我家门前有条河》

  要求:有节奏的朗读。

  三、 数数练习

  1、 每一拍读一个数。

  要求:数拍的速度要均衡。

  四、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

  1、 全班分成每六人一组,一人数一拍,一人读儿歌,四人分别演奏打击乐器。

  2、 全班分成四组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

  3、 请同学们重新设计一首儿歌的活动(替换尔格、替换乐器等)

  了解土家族的简单知识。

  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呦乃》。

  听辨乐曲的情绪。随着音乐律动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了解有关鄂伦春族的简单知识。

  会唱歌曲《保护小绵羊》区分两个乐句结束音的不同。

  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学唱《吹起羌笛跳锅庄》

  第二课时:欣赏《瑶族舞曲》

  第三课时:学唱《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吹起羌笛跳锅庄》和幽默风趣的情绪演唱《阿喽喽》。

  2、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熟记音乐主题,划分段落,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的主要主题。

  3、在唱、奏、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人人参与,大胆投入,相互配合。

  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录音机或VCD机,有关乐谱及卡片、课堂打击乐器。

  (二)图片、音像资料

  羌族、瑶族人民服饰图、跳锅庄的图片或录像,羌笛的图片,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阿喽喽》的演唱带、伴奏带,《瑶族舞曲》的录音带。

  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

  本单元难点:

  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用五线谱教学的班级学习l=bE的首调唱名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为歌曲伴奏,随歌声舞蹈。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过程:

  1、导入

  《五十六朵花》这一单元从低年级一直延伸到高年级,一方面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学习音乐的角度来看,学习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实在是太有必要了。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的55个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他们中有很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从小就应当学习、了解它并热爱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是《吹起羌笛跳锅庄》,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这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也就相互影响,歌中唱的“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但跳的“锅庄舞”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从中也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羌族也用汉文,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世世代代从事农业生产,但在改革开放后也兴办起自己的制革、水泥、木材、化肥厂,另外,羌族的绣花和编织也是非常有名的。

  同学们请看羌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再看羌笛的图片(出示图片)。羌笛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唐代诗人王之焕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着名诗句。现在的羌笛都是双管,可以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到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羌寨里就处处响起羌笛的声音。

  我们再来看跳锅庄的图片(出示图片)。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羌族人民也经常跳锅庄,在羌寨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高兴地参加进去,可见羌族人民对锅庄舞的热爱,锅庄舞的主要动作是弓腰、甩袖,边唱边舞,我们等会儿也来学几个锅庄舞的动作,请大家也像羌族人民一样,高高兴兴地参加进来。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集体朗读歌词。

  (3)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4)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

  (5)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

  3、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由学生讨论选用四种课堂打击乐器作伴奏,声音相似的可只选其中一种,例如三角铁与碰铃、舞板与木鱼。

  (2)前16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 × │”,后8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 │ × × │ ×× × │”,最后3小节可与旋律的节奏相同。

  (3)由部分学生(约15人左右)演奏,其余学生随伴奏带歌唱,再依次换部分学生演奏。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

  (1)根据录像或图片,随教师学会一两个锅庄舞的动作。

  (最好将教室里的课桌撤掉,学生可以在原位学习舞蹈动作。)

  (2)随录音做动作。

  (3)边唱边跳。

  (4)男女同学各站一排,随歌声起舞,男女同学动作可以不同。

  (5)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随歌声欢快地跳起锅庄舞。

  5、小结: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跳锅庄舞带给我们的欢乐,也初步了解了羌族,但这仅仅是开始,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羌族和锅庄舞的有关资料并互相交流。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在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

  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也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我们今天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就是由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改编而成的。

  瑶族遍布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瑶族的身影,他们大多住在山区,因此,被称为山地民族。

  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在与外人交往时,都使用汉语。

  瑶族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本民族的节日也很多,瑶族人民特别尊敬祖先,吃饭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数遍,表示祖先尝过后子孙才能受用。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5、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随笔:能顺利完成本课内容要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不少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大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学生回答: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同学们说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

  这是课本上的要求,在已经唱会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谱是不难的,教师既可用琴声带领,也可采用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挥拍(或击拍),以增加唱谱时理性的成分。

  这首歌曲的歌谱中有四处用了3/4拍,课本中已经提示,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如边唱边挥拍,这四个小节应用四三拍子的图式挥拍。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参考,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它听谁的话哎? (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男齐)你见过没有?你信不信?(女齐)你信不信?(男领)哎! (齐)你哟信不信?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了。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有表情的表现本歌曲。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相关参考资料:

  (一)与教材相关的参考资料

  1、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羌族通用汉文,无本民族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羌族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也兴建起水泥、制革、木材、造纸、化肥等工业。绣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羌族的民族节日是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每到这一天全寨人都要烧香敬祖先和天神。祈祷丰收的祭山会也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寿年丰。

  2、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

  瑶族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口头文学极为丰富,但现在的瑶族一般都会说汉语。

  瑶族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和狩猎,瑶族人民精于织染和刺绣。瑶族除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外,还有不少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耍歌堂等。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前先念祖先的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歌舞也很有名。

  3、羌笛

  羌笛是吹奏乐器,流行于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县一带,历史十分悠久,汉代已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在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文人诗文记载。

  现在流行的羌笛,以两支同样长短的竹子制成(约17──19cm),管体通常削成方柱形,绑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有一竹簧片的吹管,竖吹。羌笛的音乐高亢,发音如下:

  1=D 6 7↓ 1 2 3 4↑ 5

  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或劳动之余,羌寨就处处可闻羌笛的声音。

  4、锅庄

  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藏语称“卓”,主要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藏族地区(藏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地),因表演这种歌舞时常围着炉灶或篝火,炉灶又被称为锅庄,因而得名。歌舞时男女各半,手牵手围成一圈或两排对立,开始时由一人领唱,然后齐唱,边唱边舞,其动作庄重、稳健、豪放,基本动作有弓腰、左右摆步、四步一变、弓腰转身等。锅庄舞一般不用伴奏,曲调进行徐缓、节奏较自由、拖腔较长。锅庄舞的歌词丰富多彩,结构严谨,人们在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就会不由自主地参加到锅庄舞的行列中去陶冶情操,培养才智。锅庄舞有一套完整的跳唱程序,一般的程序是锅庄舞序曲、祝福锅庄、迎宾锅庄、赞美颂扬的锅庄、辞别的锅庄、挽留的锅庄、结尾锅庄。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

  增进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 能力:

  尝试多渠道地收集相关民族特点的服饰、文字、风俗等资料。

  学会对已有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类。

  3. 知识: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多民族的统一大家庭,增进民族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歌曲《爱我中华》,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进行民族小考察,收集整理相关的图片、文字等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1. 第一课时:中华民族大家庭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的大家庭有哪些民族。

  开展“看谁知道的民族多”抢答竞赛。

  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其自治区。

  2. 第二课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播放不同民族服饰、民居的卡片,进行知识竞答。

  播放傣族孔雀舞、藏族锅庄舞等民族歌舞的`视频,请学生分析体现出的民族特点。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表演民族歌曲或舞蹈,进行展示和评价。

  3. 第三课时:多彩的民族节日与体育运动

  介绍不同民族的节日和特色。

  播放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视频,让学生讨论和分享。

  举办民族节日和体育运动专题展览会。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不同民族的民歌,感受各民族的音乐风格。

  2. 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唱并理解各民族民歌。

  教学难点

  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具准备

  音乐挂图、录音机、电子琴、打击乐器(碗、盘子、茶杯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土家族民歌《乃呦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介绍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

  2. 学唱歌曲

  教师范唱或播放录音,学生聆听并记忆歌词。

  学生跟教师分乐段模唱歌词。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尝试用打击乐器伴奏。

  3. 拓展与延伸

  介绍其他民族的民歌和风俗,如壮族民歌《唱山歌》、高山族民歌等。

  学生分组选择不同民族的民歌进行学唱和展示。

  4. 表演与互动

  学生分组表演不同民族的民歌和舞蹈。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表演和互动,增强课堂氛围。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教学反思

  通过学唱不同民族的民歌,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各民族的文化和音乐风格。

  学生在表演和互动中增强了团队协作和表演能力。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热爱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2. 能力:培养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民族的服饰、歌舞、风俗等资料,并学会筛选、整理、归类这些资料。

  3. 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并能简单列举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多民族的统一大家庭,增进民族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歌曲《爱我中华》、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进行民族小考察,收集整理相关的图片、文字等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的大家庭有哪些民族。

  2. 开展“看谁知道的民族多”抢答竞赛,小结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

  3.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和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及其分布情况。

  第二课时:

  1. 播放动画,让学生填自己的民族,并开展“猜猜看”活动,猜一猜画面中是哪个民族,并尝试介绍自己的民族。

  2.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

  3. 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根据课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自愿组合成民族服饰组、民居组、民族歌舞艺术组等,并展开研讨。

  第三课时:

  1.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讨论多彩的民族节日,了解民族节日与民族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民族传说和信仰之间的关系。

  2.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了解这些运动与民族特点的联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同时,通过多渠道搜集和整理资料,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学唱不同民族的民歌,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唱一组少数民族歌曲,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

  2. 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唱会不同民族的民歌。

  教学难点:

  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伴奏。

  教具准备:

  《乃呦乃》光盘、一段录像(课件)、碗、盘子、茶杯、皮筋和小药盒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乃呦乃》音乐,让学生进入教室。介绍这是一首土家族的民歌,并引导学生看课件了解土家族小朋友的生活。

  2. 教师范唱或听录音,要求学生聆听、记忆歌曲。

  3. 教师教大家唱歌,并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进行伴奏,其余同学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四分音符的伴奏。

  4.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动手用皮筋和小药盒做一个有三根弦的小琴,用皮筋的松紧来调整音高发出1、2、3的`音,并能在自己制作的琴上弹奏歌曲的乐句。

  5. 学生自由组合,练习表演歌曲,并评出表演最好的小组给予奖励。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歌曲《乃呦乃》,让学生能够利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进行伴奏,并能在自己制作的琴上弹奏歌曲的乐句。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通过听、唱、演等多种方式,感受到了土家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

  2. 能力:尝试多渠道地收集相关民族特点的服饰、文字、风俗等资料,并学会对已有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类,从中了解相关知识。

  3. 知识: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尊重、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内容。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多民族的统一大家庭,增进民族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引导学生讨论我国有哪些民族,并在民族分布图上找到这些民族。

  2. 开展“看谁知道的民族多”抢答竞赛,小结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

  3.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播放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课件,小结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并设立了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第二课时

  1. 通过学籍登记表引发学生对民族的关注,开展“猜猜看”活动,猜一猜画面中是哪两个民族,并尝试介绍自己的民族。

  2. 播放关于部分少数民族概况的动画和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从不同民族的介绍中了解到哪些民族,不同民族有哪些特点。

  3. 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根据课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可自愿组合成美丽民族服饰组、有趣民居组、民族歌舞艺术组等,并结合情境展开研讨。

  第三课时

  1. 播放关于多彩的民族节日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了解不同民族节日的来历、意义以及与民族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民族传说和信仰的关系。

  2. 播放关于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自己喜欢的民族体育运动,这种活动的特色以及展示了民族的什么精神。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并且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的情感。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唱一组少数民族歌曲,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2. 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增进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土家族民歌《乃呦乃》,并能用打击乐器为其伴奏。

  教学难点:

  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四分音符的伴奏。

  教具准备:

  《乃呦乃》光盘、一段录像(课件)、碗、盘子、茶杯、皮筋和小药盒,漂亮的贴画(用于奖励)。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乃呦乃》音乐,让学生听音乐进入教室。提问学生刚才听到的音乐与我们平时听到的音乐是否一样,引出这是一首土家族的民歌。

  2. 观看课件:让学生观看土家族小伙伴的生活,了解土家族的风土人情。

  3. 学唱歌曲:教师范唱或播放录音,学生聆听并记忆歌曲旋律。然后教师教学生唱歌,学生跟唱。

  4. 伴奏与表演:让学生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伴奏,并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表演。同时,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动手用皮筋和小药盒做一个有三根弦的小琴,用皮筋的.松紧来调整音高发出1、2、3的音,并能在自己制作的琴上弹奏歌曲的乐句。

  5. 小组合作:3-4位同学一组自由组合,练习表演歌曲。然后请几组同学表演,评出表演最好的小组,并为他们发漂亮的贴画作为奖励。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听、唱、伴奏、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文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05-16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4篇05-12

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03-23

《别踩了这朵花》教学设计08-15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思想品德课教案10-17

五年级下册《五十六朵花》教案08-03

别踩了这朵花优秀教学设计09-19

鄂教版5年级品德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说课稿09-12

那朵花儿作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