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1 09:41: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学设计(通用2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教学设计(通用21篇)

  地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 ②暴风骤雨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二、气候

  1、概念 1、概念

  2、特点 2、特点

  三、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地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东地区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记住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原因,宗教类型,文化的差异和矛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统计数字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产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

  4.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产生的原因。

  5.通过学习,能总结出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养成关注世界上焦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的习惯,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2.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3.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平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用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一个地区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原因。

  2.分析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重要作用。

  3.正确看待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一些有关战局问题的国际新闻报道,今天老师就选了一些,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说出其中提到了哪些国家?

  (播放课件中收集的有关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地区战局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这些国家)

  总结:看来这个地区成为世界的热点,这个地区有一个专有的名字,你们知道人们通常叫它什么地区吗?

  提问:中东为什么一直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点地区?为什么这个地方有这么多的战乱?

  生:石油、宗教、土地、种族、水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但是,你们忽略了一个:位置!!请同学们看地图,你来描述一下中东的位置特征!

  生:纬度位置,相邻位置

  师:用四个字概括:五海三洲之地!我们再来看一下丝绸之路的地图,你来描述一下,中东地区的位置重要性!

  生:东西方文化、物质交流的中转站!

  师:是的!通过土耳其海峡,就可以连接欧洲、亚洲;跨过苏伊士运河,就到达非洲大陆! 这也是自古以来兵家相争的原因,从波斯帝国,到阿拉伯帝国,无不在这里留下痕迹!

  中东战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争夺石油发生的战争有哪些呢?

  生:海湾战争,美伊战争等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东地区的石油分布图,哪里的石油分布最多?

  生:波斯湾地区

  师:请同学们打开填充图册13页,并翻开书本28页,根据提供的资料,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中东地区的经济被称为“石油经济”?

  (2)中东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和地区?

  (3)石油输送的路线经过哪些地方?

  (4)“石油经济”对中东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前景有什么影响?

  生:略

  师:说到时候,我们不得不提一个控制世界大部分石油生产的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生:略

  师: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中东战乱的两个原因,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中东一直以来都是世人关注的热点地区,为什么?

  我们上节课分析了两个原因。请一位同学来回顾我们上节课的内容。

  生:“三周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

  师:很好!我们今天来看看,中东地区还有什么原因,使这片地区这么“火热”!

  请同学们看书本29页阅读材料,你来说说,戈兰高地的冲突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为了争夺什么资源?

  生:以色列和叙利亚,水资源

  师: 戈兰高地的争端曾经一度成为中东和平的关键!为什么水资源这么宝贵?甚至要用战争来争取?因为缺水,所以争水。

  那为什么会缺水呢?

  请同学们看书本29页的中东气候类型图,说说这个地方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生:热带沙漠为主

  师:中东缺水,但是石油很丰富,如果你是中东的居民,你会利用石油换来的金钱做什么?

  生:买水!

  师:他们发展了海水淡化工厂,并用淡化的海水灌溉,发展农业!

  教材30页,海湾6国海水淡化日产量图,看看是哪些国家淡化海水?

  生:略

  师: 中东的战乱,使不是还有其它的因素?

  生:宗教和民族冲突!

  师:请同学们阅读31页,再补充你所知道的与宗教、民族有关的冲突?

  生:略

  师: 虽然中东地区多战乱,这里的居民还是要生产生活的,那么他们种什么,养什么,吃什么?翻到书本32页,请你来归纳一下。

  生:略

  小结:至此,我们学习了中东地区,了解和认识了这个地方战乱的地理背景。请一位同学做一个总结。

  生:略

  练习: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

  活动设计:

  (1)主题:中东历史上的战乱

  (2)目标:通过回顾曾经在中东地区出现过的帝国,让学生深刻了解中东自古以来特殊的地理位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方式:小组活动(<7个),科代表组织活动过程、评价方式

  (4)准备工作:提前3个礼拜布置课题,由学生小组自由报名参加;

  (5)活动时间:1个课时

  地理教学设计 篇3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5、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5、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6、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我来预习:

  1、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3、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领土组成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二:移民国家。

  1、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2、阅读教材86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板书:种族歧视。

  3、情景教学。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我来探究:

  1、美国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2、中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些经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2、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3、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4、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6、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国工业特点以及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知道美国的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这一切对于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国的经济发展特点

  我来预习:

  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等。

  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4、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

  6、引导: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

  7、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P90页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地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

  教学过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1、洋流的概念: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

  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分布:

  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

  引导学生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

  学生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暖流和寒流,归纳寒暖流分布规律。

  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体动力,在北印度洋海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形成南亚季风。思考:南亚冬夏季风方向如何?学生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南亚冬季风的方向,根据风向画出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组,主要任务为:

  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回答:

  (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

  (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

  (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回答:

  (1)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结合相关图片,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①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②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

  ③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学生探究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完成活动后,回答本节课所提问题:哥伦布两次航行为什么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呢?

  4、课堂小结

  5、课堂练习

  地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了解过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2、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会分析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3、通过分析印度地形、气候图及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了解印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专题地图得出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培养阅读专题地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压力与农业发展,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教学难点

  1、分析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泰姬陵》,这是哪个国家的建筑?该国的国鸟、国树分别是?

  展示图片《国鸟—蓝孔雀》、《国树—菩提树》。

  一、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世界地图》

  1、海陆位置

  请你说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印度在亚洲的南部,南临太平洋。

  2、纬度位置

  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区。

  3、展示《印度及其周围地区地图》

  请参照地图册P34,找出印度有哪些主要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及其方位:

  ①巴基斯坦———西北;

  ②中国———东北;

  ③尼泊尔———东北;

  ④孟加拉国———东;

  ⑤缅甸———东;

  ⑥斯里兰卡———南。

  二、人口

  1、展示《印度人口的增长》

  到20xx年,印度的人口为?10。6亿。到20xx年,印度的人口为:11。3亿,居世界第二位。那么,印度的人口到底是怎么增长的呢?

  (1)、从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从1951年开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承转: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趋势增长下去,大家能不能展望一下印度未来的人口?

  2、展示《中国和印度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比较》

  印度人口以每年20xx万的速度增长,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推算,到20xx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3、众多人口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压力。

  讨论:印度众多的人口会对本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带来哪些压力?压力有: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教育条件差、粮食问题等等。

  三、地形

  1、展示《印度的地形》

  找出印度从北到南的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部:喜马拉雅山

  中部: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在恒河平原地区有一条河流:恒河—印度教徒称恒河为“圣水河”,认为圣水可以延年益寿,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是“赎罪之源”!

  2、地形特点

  南、北高,中部低。

  四、气候

  展示印度同一地方不同时节的两张照片,为什么人们的居住环境变化会如此之大呢?

  1、气候

  (1)、类型

  展示《亚洲的气候类型》

  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点

  展示《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地理教学设计 篇6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和用具

  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略)

  【课后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

  地理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 .天体系统的层次;

  2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 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 (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1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多媒体投影)

  【总结全课】

  地理教学设计 篇8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能够说明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讨论课

  教学资源

  相关资料图片、幻灯片、地球仪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今天是大家上学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刚接触地理,大家心中一定有好多疑问。那么,地理课学习些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理的世界,领略地理的神奇与美丽。

  通过阅读课本2至6页与同学们谈地理部分,回答上述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板书)

  地理是研究哪里有煤,哪里有铁矿,哪里有水稻的吗是研究城市、工业、农业的。是研究哪里有山,哪里有河,哪里有草原呀,是研究地球的道理呀。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一门科学。总结起来,我们把地理这两个字分开来解释。地,大地,地球;理,道理、原理、规律,即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原理的科学。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板书)

  那我们地理研究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地理研究这个讲桌的结构吗那我们研究教室里的这个灯管吗我们地理学研究的东西一般都有“地域性”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存在地区差异性的东西我们才研究。这里有,那里没有的东西我们才研究。

  我们再来看看学习地理到底有什么用处:(板书)

  1、学习地理,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学习地理,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如:北极熊淹死、瑙鲁举国迁徙(全球变暖),汽车的生产(体现了经济的全球化)

  3、学习地理,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一个地区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水气土地生)

  4、学习地理,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读图。

  上面讲的这些例子,都是可以从地理角度说出原因。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只要是科学,就一定能讲出道理,因此地理是一门科学,这就涉及到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

  (三)怎样学好地理(板书)

  1、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走到自然和社会当中,仔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学好地理,得做个问题少年,问题少女,多问为什么。

  2、要会读图表,熟练运用。我们学习地理最直接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地图,所以,在平时的学习阅读当中,养成读图的好习惯。

  3、要联系实际,勤于实践。从刚才的学习当中,我们发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原理来解释,所以我们要学以致用,把知识学活。我们在大学学习地理,就经常跑出去,去桂林啊、江西啊、庐山啊、鄱阳湖啊。大学那么多专业,学地理是最好玩的,可以经常跑出去旅行,其实也是考察。

  4、要放开手脚,拓展视野。学习地理,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更多是是自己迈开双腿走出去,看看家乡,看看祖国是怎么样的;要我们睁开双眼,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搜索有关地理的内容。在这里推荐几个关于地理的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边疆行、动物世界、正大综艺、走遍中国、还有最近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国外的有英国广播公司出的“地球”,还有一些电影:如后天、上帝也疯狂、2012、地心游记、日本沉没、纽约大地震、10.5级大地震、地心毁灭等、可可西里、马达加斯等。培养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

  总结起来,地理就是研究:自然、人文、区域的学科。地理讲究登山涉水,求质求真,我们还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我们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感受地理。地理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咱们作为新一代,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这一学期中我们就来放眼世界,探索地球。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学生听讲联想思考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回答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回答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时学习内容。

  2、预习下节内容。

  板书设计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1、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

  3、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

  4、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

  三、怎样学好地理

  1、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2、会读图表,熟练运用。

  3、联系实际,勤于实践。

  4、放开手脚,拓宽视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地理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一章 第一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课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之后,学生需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增长模式的特点;最后学生需学会运用资料判断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的分布。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2.难点

  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世界70亿人口日”

  20xx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70亿。10月31日,丹妮卡·卡马乔在媒体聚光灯的环绕下,于31日零点前2分钟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降生。她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几名被宣布成为象征性的世界第70亿人口的婴儿之一。

  【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历程

  2、衡量人口增长速度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地区一年内的自然增长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阅读教材P3,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

  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

  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相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影响人口增长因素

  ①生物学规律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① 高—高—低”模式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讨论分析: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较高、人口增长快, 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快速增长,极易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破坏资源、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措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

  ⑴劳动力紧缺:

  ①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影响经济的发展;②兵源不足,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龄化现象严重:

  ①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②老年人生活孤单,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

  2、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

  ①我国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现代模式转化。

  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练习】

  地理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1、《天气与气候》这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天气和气候。与天气相关的内容是天气符号,与气候相关的内容是气温与降水。

  2、“天气与气候”是地理的核心知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天气与气候”始终与其生活、学习及其活动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2、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从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学特点出发,教师可以采用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指导分析法、探究讨论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归纳总结的指导尤其重要。还有就是要有重点教学安排。比如本章重点训练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天气预报播报,激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关注,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新课。

  二、课前讨论

  让学生谈谈当天的天气现象,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探究与合作

  1、整体感知

  (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

  (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

  2、双边互动

  (1)

  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踊跃举手,热情很高。

  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

  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

  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

  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

  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大家以上的讨论及理解,我们便可以给天气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处在时刻变化中。

  师:天气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生:多变。

  (2)

  师:出示课本P58“卫星云图”,并告知学生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天气含义。(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表示降水量越大。绿色表示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另外,春季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是用黄颜色表示的)然后设问:我国的东北三省天气怎样?青藏高原天气情况又怎样?

  生:东北三省天气晴朗,青藏高原天气为下雨。

  师:看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并提问:在天气预报图中怎样识别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天气预报符号识别各地天气状况。并对照天气预报符号概括三个城市的天气实况。

  师:出示天气符号卡片(正面符号,反面文字),并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天气符号及其特征,尤其注意易混淆的符号)。

  师:出示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分组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看哪一组播报最快最准确。

  生:积极结合预报图播报天气。

  师:出示课本P59“天气图与天气符号”,判断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

  明确:台风

  地理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思想]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每一个学习过地理的人都会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尽管在中小尺度范围内,不容易发现“地域分异规律”,但学生结合旅游经验及阅读地图可以获得感知。在本课中,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地域分异的规律虽然很重要,但对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我同意课程标准和教材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使学生通过案例的解读、自身的体验去感知规律的存在,而不是概念和定义的诠释与灌输。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对“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的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几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都探讨了这一规律。但不同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与风格上是有差异的。如鲁教版和人教版的教材,对这一规律的描述都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鲁教版前者还分为“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中图版的教材以“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为题来讨论。这几种教材对此内容的共同点是:其一,淡化“地带性”、“非地带性”的概念。其二,注重案例解读得出“地域分异规律的结论”。从本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理新课程理念“简化概念”、“增强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获取“由赤道到两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2.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区域分析与比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培养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人们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态度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

  1.在“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为中心,分别向南、向北认识各自然带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情况及代表的植被类型。

  2.从自然带在地图上的变化情况感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3.全班学生分成三个考察小组,分别为组1、组2、组3。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自制课件:展示多媒体素材库──不同的自然景观图(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非洲)、温带草原带(呼伦贝尔)、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按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顺序进行播放,自然景观的画面在学生欣赏时首先从视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在形象感知与意境的体验上为本节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探究的情境。

  生:议论,谈论各地地理景观的不同……

  师:(承转)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些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呢?

  [新知识讲授]

  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探索

  (展示课件)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师:在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往南行进,你们沿途能见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观?

  生:(第一组讨论过后,代表回答)我们组从我国的黑龙江出发,南行依次看到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叶面宽大……

  师:很好(鼓励),我们跟随第二组从黑龙江向西旅行,又能见到什么样具有特色的景观呢?

  生:(第二组讨论过后,代表回答)我们组从黑龙江西行,沿途见到了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森林带──呼伦贝尔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各种景观迥然不同,差别好大!

  (教学随想:此教学活动的设计把学生的探究行为与所授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提供表现与表演的机会,课堂较活跃)

  过渡

  师:我国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从东向西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大家思考一下形成这种自然景观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从亚洲、欧洲扩展到全球来看,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吗?

  (展示课件)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把“非洲的陆地自然带图”局部放大

  师:我们从屏幕上的图上来看看“非洲的陆地自然带是怎么分布的”,主要受哪个地理要素的影响?

  生:非洲从赤道向南北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以热量为基础。

  (展示课件)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由上面我们大家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带是因地域差异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所以自然带的分布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气候、植被、土壤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从而可以指导我们认识整个陆地环境的差异性。(承转: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出现怎样的陆地自然带)

  (出示“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复习气候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分布的主导因素,通过知识的迁移,了解自然带纬度分布具有全球规律,说明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小结与过渡

  师:我们刚才所讨论的两种地域分异都是体现在水平方向的,一种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种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那么在垂直方向又存在着怎样的分异规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登山──去探索喜马拉雅山。

  (展示课件)喜马拉雅山分层的景观图和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师: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比较山的南坡和北坡,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生:(第三组讨论过后,发现)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起始带不同,北坡的自然带谱简单,南坡的要复杂。

  师: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在中低纬地区,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那么是不是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的数目就丰富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课件展示:位于赤道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的自然景观和垂直自然带谱,生生互动)

  师:很显然,喜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谱都与纬度与海拔有关。也就是说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那么我们来对比一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引导学生探究]

  (课件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师:最后我们来从这幅图上找一找违反地域分异的自然带分布,利用手中的地形图和洋流图等资料分析这种分布的原因,探究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侧西侧景观有何不同,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的原因,新疆天山山麓为什么出现绿洲。

  (教学随想;此类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共同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直接经验以及总结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班的同学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很敏捷,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一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

  (展示课件)活动: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

  [课堂小结]

  [富有地理哲理的语言]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中又表现出了复杂性。

  地理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00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 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 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 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输出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学生讨论)课本 “想一想”,由学生回答,再由其它学生评判。(原因:科技移民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劳动力输出更高的工资)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3、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技术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移动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教学手段】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导入)目前,世界有60多亿人口,60多亿人是否平均分布?怎样来定量描述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个有多少人?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 “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

  提问: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对比上述四个问题,结合已学过的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知识,分析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 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板书设计】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样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报记载:

  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 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报记载: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 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提问)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大约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讲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界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加以量化呢?

  (讲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练习)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请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讲述)这样的结论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表

  请学生粗略计算:1950年、1990年、2025年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分别是发达国家的多少倍,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越来越明显,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但不必回答,为下节课讲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过渡)大家都听过《橄榄树》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从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迁移。

  (提问)请大家读教材“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并评判。最后展示“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教师总结。特别强调目前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即: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

  (讨论)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哪些影响?

  2.你认为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

  (过渡)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映人口分布特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人数(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计算)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国家

  人口数(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国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国: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讲述)人口密度能准确的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总结)

  (讨论)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讨论)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练习)选择题

  探究活动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行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曾祖父母开始,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2.通过你家的情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继续增长,这是为什么?

  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要求:查找资料(可上网查找)。

  看看你们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哪个区(县)或乡的人口密度大,为什么?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目的:

  1.通过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把书本的理论用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如通过调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异后,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地理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日出时太阳离地球近,还是正午太阳离我们近?

  2.为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些都是与地理有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短文。不仅这篇课文,语文书中有很多课文中都涉及地理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所以,老师觉得学习地理能够更好地服务其他学科。

  二、联系生活,研读教材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过渡:学习其他学科离不开地理,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地理。

  读一则“关于海啸的报道”。问:这则报道给你什么启发?

  1.将学生分组(一般四人一组,分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发言人,可以有变化)请每组学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

  “地理”有关,并说出来?(如买房选址、出门旅游、房屋建造、四季变化、地震、海啸的发生原因……)

  2.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生看投影:(书上的四幅图)

  1.从图上看到什么?提示: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差异?

  2.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3.请同学介绍旅游景点,举例说明那些地方与我们这有什么不同。(可以举南方与北方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上的差异)

  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人总是会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过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必然的关系。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处处都有地理。学习地理,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好。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请同学们看p3巴比伦介绍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概括,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否则要受到惩罚,自毁家园。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看p3“姑姑的故事”讨论:

  提问:这段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差异,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展,同时也说明尊重大自然规律给我们的好处,这与破坏大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综合地分析问题

  ●看投影:“外国语学校的建设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讨论:请学生谈谈想法。

  教师总结: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我们也要综观全局,要用综合眼光,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

  4.具备可持续发展地观念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举例说明。

  请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概括,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同时由于人口过多、资源浪费等许多原因破坏了大自然,形成了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因而要更好地生活下去,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新的生活、生产方式。

  三、浅谈收获,培养兴趣

  学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初步对地理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地理是一门有趣的科学,也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我们知道,要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理知识解决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地理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生活。

  四、布置作业

  从学校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资料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活动步骤:

  1.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

  2.汇总搜集的资料;

  3.同学之间交流资料;

  4.汇总能够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实资料;

  5.根据汇总事实材料,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记录下来。

  地理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了解过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2、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会分析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3、通过分析印度地形、气候图及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了解印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专题地图得出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培养阅读专题地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压力与农业发展,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教学难点

  1、分析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泰姬陵》,这是哪个国家的建筑?该国的国鸟、国树分别是?

  展示图片《国鸟—蓝孔雀》、《国树—菩提树》。

  一、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世界地图》

  1、海陆位置

  请你说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印度在亚洲的南部,南临太平洋。

  2、纬度位置

  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区。

  3、展示《印度及其周围地区地图》

  请参照地图册P34,找出印度有哪些主要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及其方位:

  ①巴基斯坦———西北;②中国———东北;③尼泊尔———东北;

  ④孟加拉国———东;⑤缅甸———东;⑥斯里兰卡———南。

  二、人口

  1、展示《印度人口的增长》

  到2003年,印度的人口为?10。6亿。到2007年,印度的人口为:11。3亿,居世界第二位。那么,印度的人口到底是怎么增长的呢?

  (1)、从1951年到2003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从1951年开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承转: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趋势增长下去,大家能不能展望一下印度未来的人口?

  2、展示《中国和印度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比较》

  印度人口以每年200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推算,到2040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3、众多人口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压力。

  讨论:印度众多的人口会对本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带来哪些压力?压力有: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教育条件差、粮食问题等等。

  三、地形

  1、展示《印度的地形》

  找出印度从北到南的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部:喜马拉雅山

  中部: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在恒河平原地区有一条河流:恒河—印度教徒称恒河为“圣水河”,认为圣水可以延年益寿,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是“赎罪之源”!

  2、地形特点

  南、北高,中部低。

  四、气候

  展示印度同一地方不同时节的两张照片,为什么人们的居住环境变化会如此之大呢?

  1、气候

  (1)、类型

  展示《亚洲的气候类型》

  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点

  展示《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地理教学设计 篇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和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培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

  、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过程

  (一)移民国家

  1.导人新课。

  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游行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通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入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板书:移民国家

  2.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3.阅读教材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4.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

  板书:种族歧视

  5.情景教学。

  (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

  (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板书:华人的贡献

  6.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相比有哪些异同?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1.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邻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4.展示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5.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

  6.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提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7.引导。

  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

  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

  由海陆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测出水资源。

  试按以上思路,分析、归纳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美国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纬30°~50°之间,光热资源丰富。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半;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汽可以深达内陆,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为灌溉和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8.过渡。

  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

  展示材料2: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提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板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9.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地区生产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好处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农业技术。)

  板书:地区生产的专业化。

  10.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

  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11.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

  提问: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

  12.小结: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小结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理解了美国的移民国情,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农业生产中优越的自然条件。专业、高效的生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地理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的

  1.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揣摩本课生字、生词的意思。

  4.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字,感受汉字结构的和谐美。

  5.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严谨的文字中感受新疆地理的复杂,新疆的美。

  6.激发学生对新疆的喜爱,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新疆歌曲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写在备课前终于摸索出一条路。荆棘仍是有的,但也依稀看到花的身影。

  语文课的安排——

  一周阅读。一周听说口语。每天日记。两周一作文。

  就这样?

  我抬头看见一线天的光亮,内心亦开始欢喜。只是脚步仍旧迟疑。真的可以这样么?

  习惯失落,结果在习惯中习惯。就以为是方向?

  是这样吗?

  先这样上着吧。

  教 学 预 案

  第一课时

  一、语文活动

  说排球——昨天的学校排球比赛。

  说新疆——要求( )的新疆;或者新疆的( )

  新疆有很多方面可以写,为什么单单要写新疆的地理呢?

  从造字法上分析“疆”——左下形,右边声。

  尝试说说新疆的地理。

  二、读“新疆……”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圈出生字和新词。

  (2)自由读生字和词语

  (3)检查认字情况

  1.考卡片。

  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还可以交流好的记字方法。快开始吧。

  2.开火车读生字

  在开小火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用“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这个字?这个字你怎么记住的?你能给它组词吗?”等话提醒“疆、饶、缘、脉、葛”的读音和记字法,并请读得好的同学带领大家读一遍。

  (4)教师领读课文

  (5)学生读课文

  抽查读。集体读。

  三、抄“新疆”

  作业:

  生字、新词。专用名词。

  造句:习惯 自然 约 占 复杂 富饶

  反思与后记

  第二课时

  一、语文活动

  P19页 比较下列音节

  给一组词。

  关于背书

  只有热汗来背。那就改抄写吧。

  二、“走”新疆

  (一)读课文第一段。

  这一段我们可以了解新疆的哪些方面?

  位置。

  面积。

  注意——约 最大

  用位于说一句话

  读译词组:

  总面积 总人口 总任务 总产量 占多数 占一半儿 占位子

  (二)读课文第二段。

  “画”新疆

  (1)画出新疆的地形图

  (2)画出这段文字的结构图

  其实是让学生思考每层各写了些什么,每层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地形复杂:

  高山:阿尔泰山脉 昆仑山 天山

  盆地:准格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绿洲:

  要求一边读,一边画。

  (三)再读课文

  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么?

  语言准确

  层次清晰。

  客观冷静——

  若写得不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如:缺乏感情。沙漠和盆地顺序错位。

  四、“话”新疆

  1.请沿用第一节课( )新疆的地理,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词语。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下美丽的新疆,如果困难就读一读课文。

  2.活学活用,模拟说明——绍兴市职教中心。

  五、写“新疆”

  作业:自己写写新疆。

  向郭老师介绍新疆。

  第三、四课时(校对练习、听写、背诵、口语练习)

  一、语文活动

  听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安静一点么》

  我的话:

  一个人在安静时,才能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你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你会发现自己有一双翅膀,不必经过任何人同意就能飞。

  三、听听写

  智慧火车

  小组活动

  生字听写

  美丽 富饶 边缘 湖泊 河流 境内 习惯 自然 北部 山脉 绿洲 盆地 沙漠 高山 复杂 地形 约 面积 总 地理

  句子听写

  新疆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

  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不同的自然地理区。

  塔里木盆地在南疆,准格尔盆地在北疆。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一大沙漠

  二、背背书

  株连法

  擂台赛

  集体赛——比整齐

  四、读译读

  情况复杂 问题复杂 原因复杂 内容复杂 美丽的姑娘 美丽的风景 青春美丽 心灵美丽 富饶的土地 富饶的新疆 富饶的自然资源 边缘地区 森林的边缘 死亡的边缘 好习惯 养成习惯 改变习惯 成为习惯

  五、练一练

  课后练习的校对。

  要求学生讲解。

  六、口语练习

  我来说新疆。

  我来说学校。

  七、小作文讲解

  地理教学设计 篇17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2、理解田纳西河流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途径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交流,尝试用已学知识整理、分析,提高处理资料与信息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景,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人地协调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由的综合开发联系周边地区河流的开发利用,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地区的国土整治出谋划

  五、教学重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六、教学难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七、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九、教学过程:

  3.ppt:展示位置、发源地、气候、地形、水文、资源对应对图,帮助学生学习和归纳。

  ppt展示位置、发源地、气候、地形、水文、资源对应对图,帮助学生学习和归纳。

  2.评价调查报告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展示海南河流分布图,及近些年海南河流流域开发过程中污染的现状图直观感受海南河流流域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思考:经济发展和流域生态如何协调发展是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从学生所在的地区河流流域开发面临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点拨:流域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水系,分水岭,流域等概念,并能准确的从图中判断出分水岭、流域、干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等突出知识的糅合和原理的分析,避免照本宣科1.组织学生活动:假如你是海南水利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你的工作是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做全面考察,然后交一份报告给国会。

  2.提出活动要求:从位置,发源地、气候、地形、水文、资源方面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概况。

  角色扮演:海南水利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学生合作讨论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

  地理教学设计 篇1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并明白大气污染指数、空气级别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2、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了的大气又会反过来危害人类;并能够说出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些措施;

  二、教学重点:

  1、大气污染指数;

  2、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等参与式;

  四、教学手段:

  cai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课前播放关于环境保护的歌曲《让绿色听得见》,烘托气氛。

  (二)教学过程:

  1、“合格地球人”考查的由来──“方舟计划”:使学生认识如果人类再不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将失去自己的家园,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使长期以来的“合格地球人”考查更引起学生的关注;

  2、“合格地球人”的考查:三个题目一步步将话题引向主题,同时从大处着眼,使学生明白目前人类面临的严峻局势;

  3、两次著名的大气污染事件(录像):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出大气污染指数的教学;

  4、大气污染指数:通过读图及图例了解大气污染指数的含义及怎样阅读空气质量预报(总结规律以便记忆),了解不同质量的空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各城市某一天空气质量情况,认识到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读图──找规律──分析、查资料──写论文;

  5、我国污染现状:学生合理推理后,老师用材料引出,引起学生生成对我国大气质量的了解和忧虑;

  6、活动:根据课下收集到的资料,按老师提供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全体学生明白大气污染的危害及成因,同时增强演员学生对收集资料的处理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7、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提出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最后通过观看录像总结措施,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培养学生总结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作业:

  任选其一:

  1、绘制宣传画: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为主题,绘制一幅广告宣传画,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将课堂所学发展到课外;

  2、分析我国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的原因,并形成小论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并整理成文的能力。

  地理教学设计 篇19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教学设计,只重视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 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地理教学设计 篇20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清水资源现状,树立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节约的意识,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出一份力。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②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③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④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走访调查,使生活中的地理与书本中的地理知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严重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缺水原因是否相同”,培养质疑、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用水的资源观,培养水资源保护意识。

  3、重难点的突破

  重点: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建设。

  ②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利用意识。

  难点:调查、整理资料,表达能力的提高。

  突破在于通过活动,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活动

  1、学生搜集区分有关水资源的名词。

  2、学生表述水资源的现状。

  3、调查家乡关门水库。

  4、学校、家庭用水调查。

  三、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师:(组织教学)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有的还准备了表演。现在,先看一个表演,你们会猜到什么呢?

  送水者(姚运刚):一学生头戴赵本山式的帽子,走着赵本山式的步子,肩上扛着纯净水桶,从一侧走向另一侧,口喊:“送水、送水、送水喽!”(学生能说出与水有关)

  (从生活身边的地理出发,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活跃气氛,直奔主题。)

  师:看,生活水平提高了,连水都成了商品。水一旦被人类利用了,就成为了资源。本节的课题就是(板书)水资源。

  师:今天就让我们以书中的内容为线索,以我班同学搜集、整理的内容为骨架,说说你们的心中所思、所想。你们准备好了吗?

  (给学生适应的时间,作好准备)

  生:准备好了。

  主题一 水是宝贵的资源

  师:现在请第一组同学上场。

  冯凯:我们收集了有关水的一些名词。觉得有很多同学可能对本节的课题“水资源”与平时媒体中常谈到的“水能资源”和“水利资源”的区别产生了兴趣。

  孙飞:从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我们平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水能资源通常是指河流或潮汐运动产生的能量。它是从能否发电这个角度来说的。水利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等,可供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用水。

  地理教学设计 篇2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季风气候:

  3、热带草原气候:

  4、热带沙漠气候:

【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设计08-16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2-30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2-30

《长江》地理教学设计08-12

印度地理教学设计范文03-19

地理教学设计评价模板05-10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01-21

天文地理教学设计12-29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