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比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3 18:32: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上比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上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上比教学设计

六上比教学设计1

  一、课标要求: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学习目标:

  1、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2、通过自读、展示读等形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相互交流,能简单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本课字词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依托文本初步感受草虫村落的样子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评价策略

  1、通过识记默写,指名认读等,检测目标一的达成情况。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 纸笔测试

  2、通过自读、展示读等形式检测目标二的达成情况。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

  3、通过教师提问: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学生朗读、相互交流,检测目标3. 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

  六、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等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呈现学习目标

  师:讲课之前,我们来看看本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

  有了目标相信大家会更有动力,希望大家能圆满完成任务。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出示自学提示)

  给大家一些时间进行自学,请看自学提示,自己读一遍。

  清楚了任务之后,下面开始吧!

  3、字词检查

  师:好,时间到,下面我就来检测一下,看大家的字词掌握的怎么样。注意力集中了哦,我可要任意点名了哦!

  (1)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幻灯片出示生字(指名读)

  (2)认读本课词语

  静谧 亲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 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追随、俏丽、烘烤、演奏、探索、勤勉、漫游、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

  4、指名读课文,展示朗读,纠正字音

  师:看来关于字词,大家是顺利通关了,下面我要看看大家的朗读水平怎么样了,哪个同学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师:看来大家自学的效率还是挺高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自学和集体展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出示自学提示(二)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3)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精讲1——3段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知道了在森林边缘的小山丘上,在那细密的草丛中,有一个奇异的草虫的村落,并且还发现了那里是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七、板书设计

  静谧 小巷 俊俏 逗笑 庞大 烘干

  烧烤 韵母 勤劳 勉励 亲吻

  八、作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其中的两题完成)

  1、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2、请你回家后观察一种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短文。

  3、根据作者在草虫村落游历的过程,出一份手抄报。

六上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4、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式是多样的。

  教学重点:

  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纪念章,纪念章上写着这五个字(学生齐读):为人民服务。周总理一生都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诗人何其芳走进周总理的办公室,目睹总理工作的情况,近距离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二、自读课文,探究品悟

  1、自学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合作)

  (1)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

  (2)把使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再把你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2、全班交流自读情况,教师顺势而导。

  重点品读以下句子:

  (1)“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理解“极其简单”,指导朗读,感悟“简朴”。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想想可以用哪些词形容周总理审阅稿件的情景。

  从以下三个情景中任选一个,写出作者的心里活动:

  情景一:看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约5000页,两百多万字),“我”想

  情景二:听着总理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时,“我”想

  情景三: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我”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

  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1、阅读《周总理的一天》,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读《周总理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谈感受。

  3、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4、人们怀念总理,讴歌总理的方式是多样的。

  (1)默读故事《周恩来洒泪自疚:我对不起老百姓》和诗歌《你是这样的人》,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为《你是这样的人》增添一行:一个 的人!

  (2)作曲家三宝用音乐歌颂总理。欣赏纪录片《百年恩来》主题曲《你是这样的人》。

  布置作业

  1、你又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总理的爱?可以是诗、读后感、手抄报、讲故事……

  2、推荐阅读:《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

六上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六上比教学设计4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发展过程。据此,我设计了“欣赏激趣、临摹画图、自由创作”三个教学环节。这样安排既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精选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和谐美、对称美、规则美,让他们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在美好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到学习内容上,不知不觉中进入课题。

  2.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了解情况,我采用“创设情境,分组探究、合作交流,作品展示、自主评价,适时点拨,激励评价”的教学模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见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观察、讨论、操作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在学习“六花瓣”画法时,我没有采用课件演示画图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合作的方式,在充分感知画图的方法与要领的基础上,自主画出“六花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规的使用技能,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三花瓣、太极阴阳图结构,自主画出图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使人人都参与了学习过程,体现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创新的课堂环境。

  3.为了更好地揭示教材丰富的内涵,分解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制作了课件。通过色彩和动画,充分展示了几何图案的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图案的结构,掌握画图的步骤。

  4.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临摹画图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考考你”自由创作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用圆规、直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有一定含义的图案。这是本节课设计比较成功之处。令我惊喜的是,学生的创作热情与创作能力是巨大的。从随机抽取的四名同学的作品看,第一幅是“禁止吸烟”图案,体现关注环保、关注健康的主题;第二幅是“万箭穿心”,反映了射手高超的技艺;第三幅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表达了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幅是“请照顾好您的孩子”,表达了对下一代的关爱。多了不起的学生,多了不起的构思!试想,要是不放手让学生尝试,这些奇妙设计就会被埋没,学生的创造思维火花也将熄灭。

  5.精彩无限,课堂时间有限。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了解更丰富精彩的图案世界,我提供了“奥博(中文)”网站的网址,供学生在课外浏览。并要求学生为班级创作一幅“学习园地”图案,体现“探究、合作、交流”的主题。作业反馈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按要求完成了图案设计,而且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

  6.通过教学《图案设计》,我感到,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不仅可为,而且大有作为。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在自由创作环节仅展示了四幅作品,没有能满足更多学生的表现欲望。此外,新教材怎么教,尤其是数学活动课怎么上,对每位执教者都是全新的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六上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描写人物的方法中感受老教授高贵的品质。

  3、进一步学习课文,感悟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言行的句子,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感受人物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言行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回归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沮丧、幽静、抱歉、羞愧、荒唐、声望

  (课堂检查方式:将听写本收齐后全班齐读这些词语)

  2、复述故事梗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

  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__________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__________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__________的故事。

  二、回忆方法,合作学习

  1、我们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2、想一想,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老教授的?分别写出了老教授怎样的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反馈

  (一)、聚焦外貌,初识听众

  1、小组派代表读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2、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课件:

  “我感觉到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二)、辨析耳聋,再识听众

  过渡语:这位“唯一的听众”最重要最特殊的特征是什么?

  1、思考:她是不是聋子?从哪里读出她不是聋子?(引出妹妹的话)

  2、引导学生诵读,注意标点符号。思考:老人不但不是聋子,而且是听众中最会听的人,很容易地听出琴声中的瑕疵,而她为什么说自己“耳聋”?(联系第1-4自然段初次见面时老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语句,交流讨论。)

  3、讨论、交流:如果老人不说自己“耳聋”,“我”会怎样做?

  出示课件: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总结:是啊,老人是为了“我”而“耳聋”呀!

  (三)、聚焦眼神,走进内心

  1、出示课件:理解体会“平静”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三写“平静”,读一读,想一想,这眼神背后有着怎样丰富的内心世界?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选一处写一写。(生完成练笔后交流,师生评议。)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仿佛在说。

  总结:看来倾听就是要入耳地听、入目地听。唯有用心倾听,才能读出深意,浸透爱心。

  (四)、聚焦话语,体悟内心

  过渡语:如果说教授为“我”而聋,是不教而教的指点,那么她诗一般的话语就是声声入耳的激励。

  1、诵读话语,你觉得老人的哪些话打动你的心?

  2、思考:①(第1句)到底是谁打搅了谁?老人为什么要这样说?

  ②(第2句)明明是“锯桌腿的声音”,老人却说“我拉得非常好”,其实是──善意的谎言。老教授为什么说“不介意我在场”?

  ③(第3句)老教授仅仅是在椅子上坐一会儿吗?分明是在用心聆听一个学琴者的苦衷。倾听不仅要入耳,入目,更要入心。

  ④(第5句)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她为什么这样说?

  ⑤从这些句子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出示课件:

  1、“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3、“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4、“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5、“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总结:老教授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使“我”练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三、拓展想象,讨论鉴赏

  过渡语:“我”心中珍藏的秘密在妹妹的惊叫声中真相大白。后来会发生什么?“我”心里会有怎样的感慨?会想些什么?以后的每天早晨,“我”还会在树林里拉琴吗?老人还会早早地等着“我”吗?“我”会跟老人说穿这个秘密吗?老人会跟“我”说出事实的真相吗?

  1、课文使用了省略,展开想象,把这省略的内容、情景补写出来。(生练笔,然后交流。)

  2、讨论鉴赏:作者写了一段话。可是编进我们的教材。却变成了省略号。你觉得是省略号好,还是这段话好?

  出示课件: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总结:省与不省,都有味道,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同学们,我们把这段话一起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背诵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你的亲人朋友是怎样鼓励你的。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我”──敬佩、感激──>老教授

  音乐白痴真诚的鼓励

  小提琴手平静的眼神

六上比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通过本节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应用的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推导出半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解决生活中有关圆周长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推导半圆的周长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系列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道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推导并理解半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上一节练习课。

  二、基础练习

  1、花瓶最大处的半径是15厘米,求这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花瓶瓶底的直径是20厘米,求花瓶瓶底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钟面分针长10厘米,它旋转一周针尖走过多少厘米?

  4、右图是一个一面靠墙,另一面用篱笆围成的半圆形养鸡场,这个半圆的直径为6米,篱笆长多少米?

  圆的知识系列微课(五)《圆的周长练习》教学设计

  三、综合练习

  1、填空:

  1、当圆规两脚尖间的距离为3厘米时,画出的圆的周长是()厘米。

  2、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是半径的()倍。

  3、一个半圆,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直径是d,周长是()。

  4、在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5、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那么周长扩大()倍。

  2、判断

  (1)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

  (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圆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5)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6)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3、选择

  (1)圆周率π的值()3.14.

  A、等于B、大于C、小于

  (2)用一根长9.42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铁环,这个铁环的半径是()。

  A、3分米B、1.5分米C、3.14分米

  (3)圆的半径增加2厘米,它的直径就增加了()厘米,它的周长就增加了()厘米。

  A、22πB、24π

  C、42πD、44π

  四、拓展练习

  计算右面图形的周长:

  圆的知识系列微课(五)《圆的周长练习》教学设计

  五、回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上比教学设计7

  一、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相关问题,初步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会解决简单的百分数的问题,掌握了一些解决百分数的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P87~99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应用,进一步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问题。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本单元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谁比谁多(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用画图的方法体现出“谁比谁多(少)”的数量关系。而对于解答方法上学生也有类似的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都会为他们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扫清障碍。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1997年至今,我国铁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提速。有一列火车,原来每小时行驶80千米,提速后,这列火车的速度比原来增加了40﹪。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同学们,能自己通过画图,分析题意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独立画图。

  (2)展示学生的成果。

  (3)教师评价。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80×40%=32(千米)

  80+32=112(千米)

  办法二:80×(1+40%)

  =80×1.4

  =112(千米)

  答: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12千米。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30×80%=24(元)

  30-24=6(元)

  办法二:30×(1-80%)

  =30×20%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3题。

  4.教科书第27页练一练第6题

  提示:“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方法(一):80×40%=32(千米)方法(二):80×(1+40%)

  80+32=112(千米)=80×1.4

  =112(千米)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六上比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达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正面描写的作用,学习细致的正面描写表现少年精神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布置预习。(初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初读课文的学习习惯。)

  1、从课文里挑选自己认为需要掌握默写的二十个词语,默写在家默本上。家长签名。

  2、朗读课文至少一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解释课文为什么取名为“顶碗少年”,写在书上课题旁边。

  二、导入(介绍课文的出处,介绍作者赵丽宏,增加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其他文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的爱好。5分钟)

  1、谁能上来写一写《顶碗少年》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出处?

  2、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赵丽宏?

  (赵丽宏,1951年生,比老师大19岁,比你们大58岁左右,上海崇明人。他也是我们常说起的“老三届”中的一员。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现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他在新浪网上有个人博客,地址是:

  三、 新课初读。(初次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的事件、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10分钟)

  3、顶碗少年的事发生在二十年前,让作者念念不忘,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谁能概括地再说一遍。

  (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4、作者为什么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呢?

  (因为这件事启迪作者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能退却,而要鼓起勇气,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被顶碗少年坚持到底的精神震撼,所以念念不忘。)

  四、 精读课文第2到6段。(体会正面描写的细致和表现少年精神的作用。23-28分钟)

  5、请同学们圈画出第2到6段中直接描写顶碗少年三次表演顶碗的语句。请同学分别朗读圈划的语句。(5分钟)

  6、能用第2段中的一个词来形容顶碗少年的表演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吗?(5分钟)

  (“惊羡”是哪两个词意义的组合?)作者抓住了哪些令人惊羡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这些带有杂技表演特征的动作描写对我们学习描写有什么启发?)

  7、再次朗读第2段中描写顶碗少年开初表演的文字。“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老师读)“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齐读)

  8、第3段、第6段中对顶碗少年完成最后一组动作时又是如何描写的?

  请大家想一想,三次描写少年表演顶碗的过程,为什么第2段很详细地写了整个表演的过程,而第3、第6段却只描写了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的完成情况,其他就不写了?

  (因为对顶碗少年来说,表演最后的成功在于完成最后一组较难的动作。第一次表演时,前面的动作描写的越详细,精彩,就越突出后面的动作难度大,表演成功的难度大,形成反差。也为下文表演失败,出人意料作了铺垫。而到了第3段、第6段,对顶碗少年和观众来说,前面的表演已经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了,只有最后一组动作是否能完成才是重点,所以其他就不写了,只重点描写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了。)(5分钟)

  9、面对两次表演的失败,顶碗少年的表现又有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描写少年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8分钟)

  (圈划出原文中描写的句子。第一次失败,少年也觉得是意外,还很镇定。第二次又失败,少年也对自己的表演能力产生了怀疑,开始失去信心。在老者的安慰和鼓励下再次鼓起勇气。表现了顶碗少年面对失败,虽然也产生过信心动摇,气馁,但最终战胜了自己,没有退却、鼓起勇气坚持到底的精神。)

  10、朗读第3段、第4段。作者对顶碗少年的正面描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哪些启发?

  (不同的情景里,描写的内容要有取舍,不能什么都写,重复写。对人物的描写要符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要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变化描写。)(5分钟,可能来不及,拖到下节课)

  五、 反馈

  1、朗读课文一遍。(学生口头回家作业)

  2、学习了《顶碗少年》中作者对顶碗少年的正面描写,思考自己的作文“我的成长故事”中关于自己的正面描写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并进行修改。

六上比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化学习,建立词语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脑海形成画面,实现“文字到画面”的一次转换;

  2、通过大量句式练习,完成“画面再到文字”的二次转换。

  3、遵循词、句、段的构成规律,训练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掌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前后搭配及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大量句式练习,完成“画面再到文字”的二次转换。

  难点:遵循词、句、段的构成规律,训练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掌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前后搭配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我做你猜”的游戏,好吗?

  师:随机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走、看、跑……(夸大地做以上动作)

  生:猜出——轻悄悄地走、笑眯眯地看、兴冲冲地跑……

  师:孩子们,真棒!不但猜对了,而且说的比之前更生动!难道你们有什么“秘密武器”?

  出示课件(有无形容词进行对比)——引出能使表达更生动的“秘密武器”!

  二、游戏闯关

  会认——会理解——会运用

  第一关:“我会读”

  出示六个词语认读,记住音、形;

  可以齐读、小老师带读、抢读、小组加分读;

  注意带拼音的三个生字读音,师纠音。

  第二关:“我会想”

  玩“我做你猜”游戏

  先小组交流一个比划一个猜;然后老师比划学生猜,学生比划老师猜。达到将脑中对这个词语理解所浮现的画面用动作“外显”出来的目的。

  第三关:“我会填”

  玩“帮词宝宝回家”游戏

  (1)出示句子,请学生正确填空。

  第一组:我(懒洋洋)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妹妹(兴冲冲)地跑过来告诉我一个好消息。

  蜗牛(慢腾腾)地爬着,去找自己的安乐窝。

  奶奶(颤巍巍)地伸出双手抱紧了我。

  精彩的电影正在播放,影院里面(静悄悄)的。

  集市的人太多,到处都(闹哄哄)的。

  小明习惯不太好,每次做完作业,书桌上都是(乱糟糟)的。

  放学了,(空荡荡)的教室就只剩军军一个人了。

  (2)出示句子,请学生进行根据前半段句子,填写后半段句子。

  第二组:海参懒洋洋地在海底蠕动。

  树懒慢腾腾地爬上一棵粗壮的桉树。

  牡丹花在风中颤巍巍地摇摆不定,优美极了。

  小明兴冲冲地邀请我明天参加他的生日party。

  兰兰把乱糟糟的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

  静悄悄的夜晚,只听见河边偶尔传来的蛙鸣。

  闹哄哄的操场到处都是玩游戏的小伙伴们。

  第四关:“我会写”

  玩“我是魔法师”游戏

  1、出示要求:用上任意一个词,我能变长句。

  A(谁)(怎么样地)(干什么呢?)

  B(什么地方)(怎么样呢?)

  生独立思考,然后动笔写一写。

  2、小组交流说一说;师生、生生互评。

  注意提醒学生——老奶奶走路慢腾腾的。

  老奶奶慢腾腾地走路。

  都符合表达习惯,但要注意“的”“地”用法。

  第五关:终极挑战

  “小小演说家”游戏

  (1)师出示“春运车站图”,你想说什么?

  生:人真多啊!出示句子:“车站的人真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人多?引导学生具体观察,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口头表达。

  生围绕前半句中心意思,将“人多”尽量说具体,通顺。师相机小结,评价。

  (2)播放一段“夏夜蝉鸣蛙叫”的声音。

  师:你听到了什么?猜猜看,这是什么时候?你喜欢吗?能分享你看到的吗?

  生:我听出了这是夏天的夜晚,我喜欢……我看到了……

  师:相机出示句子:

  “我喜欢夏天的夜晚.因为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

  师:和你同桌聊聊自己为什么喜欢夏天的夜晚吧!

  生小组里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口头填写,然后师生交流、生生评价。

  (3)小结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大家都知道了“围绕一个关键意思,把话说通顺、连贯、有的还很具体生动呢!让听的人不但明白你的意思,而且还好像真的亲眼看到了一样。以后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么说,这么写。

  设计意图: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听不离说,读不离写。将贴近生活的语境作为学生思维和语言组织及训练表达的“脚手架”,巧妙地设计到闯关游戏中,让学生始终浸泡在语境中去习得语言的规律。

六上比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读报的好处一级如何读报。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全文。

  2.读准字音

  3.理解下列词语。

  魔力:比喻使人着迷的吸引力。

  息息相通:呼吸相通。比喻彼此意气相投,亲密无间。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充溢:充满;流露。

  佳肴:精美的菜肴。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二、朗读课文,为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至第3自然段):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第4、5自然段):怎样读报。

  第三段(第6、7自然段)读报的收益。

  1.学习第一段。

  (1)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出示句子: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①你从“九霄云外”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写出了读报着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②想这样的人和事,在你们身边有吗?

  (2)仔细品读第2自然段,体会“看报看到上瘾的程度”。

  (3)学习第3自然段,思考:报纸上有什么东西令人着迷呢?

  出示句子:

  “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使你有新的感受,给你新的启发。”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性,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学习第二、三段。

  (1)用直线会出描写读报方法的句子。

  (2)找出读报纸要注意的事情。

  (3)讨论:经常读报有哪些好处?

  三、朗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报纸竞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呢?”这些放在自然段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堵住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名写作本文的用意。

六上比教学设计11

  通过学习《自然之道》,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我们要尊重自然,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我们要尊重自然,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5、学会“媚”1个会认字和“孵、穴、颓、愚、蠢、媚、霄”7个会写字,掌握“孵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明媚、响彻云霄”等词语。

  教学重点:

  体会“我”和同伴们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初步了解用具体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大家一起读读课题——《自然之道》。

  题目“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从字面理解即可)

  2、作者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来说明自然界规律的呢?快速默读全文,回顾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同伴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鹰咬啄时,不顾向导的劝阻,非要向导把幼龟送往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板书:“我”和同伴向导)

  二、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和同伴们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和认识上发生的变化。

  (一)是啊,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我们”的内心也随着事情的发展不断产生着变化。在事情发生的前前后后,“我们”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从这种变化中,大家又能感受到什么,认识到什么呢?需要我们很好地默读课文,用心去感受。

  请看屏幕: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

  自学提示

  1、“我”和同伴们的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读读这些语句,通过朗读表达出感情的变化。

  3、自学后同桌进行交流。

  (二)默读自学

  (三)全班交流。

  1、读出相应的段落,从整体说感情变化线,并板书

  紧张焦急极为震惊自责懊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1)指名读课文,引导:他把“我们”和向导当时的那种心情读出来了吗?

  再引导:你们想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什么呢?怎么读才能读出来呢?

  自由读:“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跟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指名读:“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跟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师接读:“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2)你们听出我们俩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了吗?

  (与我们的紧张、焦急相比,向导是那样的平静,甚至是冷淡。)

  (板书:若无其事)

  是呀,心情和想法不同,说话的语气、语调就不一样。出示文字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大家再读向导的话——你们说向导这时心里想什么呢?

  理解:(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揣摩)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认为这事很平常。

  “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里指嘲鹰就是以幼龟等小动物为食,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3)假如我就是那位向导,你们就是作者和他的同伴,大家愿意和我一起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幼龟侦察图配乐)

  海风轻拂的日子里,黄昏的沙滩上传来一点点细微的动静。在依然明媚的阳光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只小绿龟从巢中悄悄探出头来,四处张望,一边感受这个属于它们的新世界,一边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它要迎向大海中那未知的生命旅程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眼看一场灾难就要降临了……

  (嘲鹰啄食图配乐)

  你们看到眼前的一幕,很紧张,其中一位焦急地对我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没想到我的这句话招来了你们的一片呼喊。你们都向我喊什么了?指名说——

  “不能见死不救啊,向导,求求你快救救小海龟吧!”(哀求)

  “向导,这些小生灵也是有生命的啊,不能让它成为食肉鸟的美餐!”(劝告)

  “向导,你怎么这么无情啊!”(指责)

  “你必须把它送到大海去!快点!嘲鹰就要把它叼走了!”(命令)

  ……

  从这一片呼喊声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他们那颗善良的心!

  (4)但是当时大家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只知道的内容:联系第2自然段:小龟轻、体型弱小,嘲鸫庞大,小龟会被嘲鸫吃掉;小龟的目的是离巢去大海,如果被伤害,目的就达不到了。

  不知道的内容:向导的话的含义,所以不理解向导:不懂得自然界的规律。

  3、向导在大家这一阵阵急切的呼喊声中,出于无奈,只好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板书:极不情愿)

  后来大家理解他了吗?看到什么就理解了?小声读5——8自然段

  理解了。因为看到了令人极为震惊的场面。指名读第5自然段中的第1、2句话和第6自然段。

  (抓住“成群成群”、“鱼贯而出”“无遮无拦”等词进行理解)

  看到这场面,“我们”终于明白了——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段话的内容和前面哪段话内容紧密相连?请两位学生读一读。

  生1:“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生2:“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明白之后我们终于理解向导了——

  向导的表现并不是冷酷无情,而是了解自然规律的一种坦然与自信。明白之后我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读第7自然段。(简单谈理解)

  回过头来再读第4、7自然段:同桌分工合作朗读——一人读向导的表现,一人读大家的表现。(感受“我们”的变化)

  4、谈出最大的收获

  (1)惨剧的发生,仅仅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仅仅让“我们”理解了向导的所作所为吗?指读第8自然段。

  (2)经历了触目惊心的一幕之后,一切似乎都寂然静止了,但是大家的心情是不平静的,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啊。那么此时此刻大家在想些什么呢?

  (自责;反思;忏悔……)

  (4)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

  出示文字

  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他在为什么而悲叹?(板书:悲叹)(为人们的无知,为因人们的无知而受到伤害的小海龟)

  (5)事情到这儿就结束了。课文通过这件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齐读第9自然段。

  是呀,这像名言警句一样的话语,有什么可琢磨的吗?(结合自己的感受和阅读的相关资料谈。)

  ①自然界的万物,优胜劣汰。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在竞争中求得发展,求得平衡:食肉鸟要吃小龟这样的小动物,才能生存;而太平洋绿龟为了生存繁衍,大量产卵,也不会灭绝。

  ②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不能认为可以主宰动物的命运。

  ③如果不尊重动物的生活规律,一厢情愿地保护它,反而适得其反。(《狼和鹿的故事》)

  ④我们人类不能因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就为所欲为,那样就会伤害动物,造成一些动物的毁灭。(《曾有用鼻子走路的动物》)

  ⑤熟知自然、了解自然,才能尊重自然。(《小岛上的故事》)

  …………

  三、拓展练笔

  1、从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我们在作者讲述的这件事中也悟出了道理,得到了启迪,对“自然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假如你是向导,假如你是随行的同伴,假如你是小海龟中的一员,或者你就是一位读者,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你想跟大家说点什么呢?请你以其中的一种身份,从一个角度,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吧。

  2、交流写作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给我们人类上过的课的确很多很多。它总是以其独有的方式使我们感受到它的奇妙与深刻。让我们更好地去探究自然,了解自然,真正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设计:

  “我”和同伴:紧张焦急极为震惊自责懊悔

  自然之道理解

  向导:若无其事极不情愿悲叹

六上比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三、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除了大片陆地外,还分布着许多小岛,他们都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为了保卫祖国,解放军战士就驻守在那些远离大陆、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海岛上。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彩色的翅膀》,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岛屿——宝石岛。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课件出示词语)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高兴。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

  (三)品读体验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

  (因为小高想让小昆虫在海岛安居乐业,为海岛的瓜果蔬菜传播花粉。只有这样才有要能有所收获,小岛才能越变越美丽,岛上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所以,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2。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文章透露出来的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里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3、这些感受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一些感受。

  (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系,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1)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紧闭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

  (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

  (2)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1)找两个同学交流

  2)哦,战士们对海岛的爱啊,使这片布满礁石的海岛也有了块块良田,使这片不毛之地也焕发了勃勃生机。他们播种下的是种子,更是什么?改造海岛的那份美丽的愿望,更是热爱海岛的那一颗颗火热的心呀!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3)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4)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体会到战士相信小昆虫会在岛上愉快地生活、劳动。这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并努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5)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文章结尾用“彩色的翅膀”点题了。这彩色的翅膀,不仅代表了在海岛安家的那些蝴蝶等小昆虫,还代表了什么?想想海岛在边防战士的建设下,会有彩色的什么?还代表的战士们那丰富多彩的、建岛爱岛的革命生活。

  战士们对海岛的爱啊,更是对祖国那深深的爱!)

  4、交流表达,朗读深化,归纳总结。

  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读所勾画的句子。

  (边防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

  (四)巩固延伸

  1、播放《军港之夜》,让学生在歌声中思考,在歌声中得到领悟。

  2、练笔

  现在的海岛

  是啊,这是一个多美丽的故事啊,这是一群多可爱的战士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一心改造着祖国的海岛,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也乘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现在的海岛,美丽、富饶,由原来蛮荒小岛成为一座座海上花园。

六上比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第四组课文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本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通过鹿和狼的故事所阐述的道理,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懂得在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不能仅仅从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益恶害。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有其明显而清晰的定位—它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增加阅读体验的疆场。因此,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我们应当更加相信学生,充分运用阅读提示,以问题带动全程阅读,以练笔促成读写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水平。

  学情分析:

  这篇科普文章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易懂,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没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体会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是学好本文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正确读写“厄运、锐减、维护、糟蹋、威胁、相悖、生机勃勃、一命呜呼、苟延残喘、面目全非、罪魁祸首”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2、能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提取文本信息,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

  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明白罗斯福之所以作出错误决定的原因。

  教学难点:

  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激趣—整体感知—阅读理解—练笔提升—总结拓展—自主作业。

  1、导入激趣。

  要求学生讲读过的与狼和鹿有关的童话故事。(目的在于引导在童话原则中鹿和狼的形象)

  (板书鹿和狼)询问学生鹿和狼”分别给在他们心里的印象。

  生自由解说:鹿的可爱、灵秀、善良、神奇;狼的凶残,血腥

  揭题导入。

  (补全板书:鹿和狼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感受的这个鹿和狼的故事可能会与大家对于鹿和狼的习惯看法有所不同,尤其是与我们在某些童话里读到的观念,更是背道而驰。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固有经验和习惯思维出发,解读出鹿和狼的童话角色以及其深入人心的习惯看法,以此与课文所讲述的真实事件构成认知和情感上的巨大落差,形成阅读张力,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

  2、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阅读提示

  (1)想一想凯巴伯森林大批的狼被猎杀后所造成的后果。

  (2)认真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要求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划出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1)交流难懂的词汇。

  随机渗透:理解词语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2)交流难懂的句子。

  检查自读效果。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一项很重要的阅读能力训练就是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比较有价值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读懂并作出解释,从而辐射到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而不是进行毫无重点的条分缕析。这个片段重在以阅读提示为引擎,发动全文的阅读理解,学生能读懂的不需要讲,在认知上产生困难的地方要精讲,并最大程度的引导学生进行解释,实现有意义的生生互动。此外,教师还得适当进行学法的渗透和训练。

  3、阅读理解。

  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思考题2:为什么说狼是森林的保护者?

  思考题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分组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从书中发现的知识。

  教师总结。

  4、练笔提升。

  结合课题,联系课文最后一段,在小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

  写作框架:凯巴伯森林里发生的这个“鹿和狼的故事”让我真正懂得了。

  设计意图:练笔的过程既是对文本的再度认知和把握,也是对阅读过程的纵深和提升。本次练笔从课题的反思和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出发,重在形成科学理智的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这样的练笔点评中,需要教师仔细聆听,尤其对学生表达上的流畅、清晰、深刻予以关注。最后的点评,试图在学生中铭刻一种全新的科学辩证的环保理念;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科学辩证思维的能力。

  5、总结扩展。

  小结:鹿的可爱、善良值得我们去珍惜,狼的凶残、血腥同样值得我们尊重,我们人类只有真正把自己当成是动物的伙伴,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的时候,我们才能拥有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愿我们能从《鹿和狼的故事》中获得反思的勇气和力量,在大自然面前能更加科学,更加理智。

  6、自主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加强维持生态平衡的意识,我安排如下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题来做。

  (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类似的由于人类的片面认识而导致生态失衡的事例;

  (2)谈谈你所了解的人类为维持生态平衡而做出努力的事例。

  设计意图:旨在加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板书设计:

  鹿和狼的故事

  狼吃鹿→消灭狼→鹿吃植被→林毁鹿死

  不能违背生物界发展规律

  教学反思:

  语文应该是思想性和语言性的统一,应让语文的思想性与语言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可这篇课文似乎更侧重思想性的。因此我想像这样的课文如何做到思想性和语言性的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优秀思想,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六上比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学习11个生字,正确书写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抓重点语句,揣摩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的音乐。

  学生倾听,谈感受。

  (2)你到大自然中观察过这些音乐家吗?它们是什么样子,喜欢它们吗?

  学生畅所欲言。

  是的,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找窍门学会生字新词。

  2、检查生词,指导书写易错字“谧、巷、烤、勤”。

  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4、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再读课文,体验情趣。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4、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谁能把游侠的勇敢和快乐读出来。适时指导朗读。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同桌对读,小组赛读。通过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把草虫们其乐融融的生活展示出来。

  展开丰富的想象: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些什么?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把“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的音乐表达出来。指名读,自己体味读。

  (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小组读,体悟草虫的勤劳。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接读),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

  2、课文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你有类似的经历吗?请讲来和大家们分享吧。

  3.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六上比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我爱银河》。

  2、用竖笛吹奏歌曲。

  教学目标:

  1、将《我爱银河》唱得更加优美生动。

  2、用竖笛吹奏歌曲旋律。

  教学重点:

  用优美生动声音表现歌曲;用竖笛演奏歌曲旋律。

  教学难点:合唱部分的声音统一、和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爱银河》歌词。

  1、听录音,集体练习歌词部分。

  2、第一乐段用不同的方式演唱,学生自己设计领唱、小组唱。

  3、合唱部分要求唱得亲切动人、声音协调,各个音区的声音较为统一。

  二、学唱歌曲旋律。

  1、学生跟范唱带练习旋律。

  2、学生分组练习。

  3、跟伴奏带练习歌曲旋律。

  处理歌曲:A、第一乐段:唱出对银河的向往、热爱之情。

  B、最后一个乐句表现欢乐之情和青春的朝气。

  C、乐句中的三个“银河”不换气,一气呵成。

  D、每个乐句都是弱起,聆听音乐节拍。

  4、按教师处理演唱歌曲。

  5、教师唱分句,学生用竖笛练习歌曲旋律。

  6、完整的吹奏歌曲旋律。

  三、教师小结:

  我们的合唱声音比以前美多了,但还需不断磨练,要真正唱出美的歌声,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六上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上比教学设计01-13

《林海》教学设计(人教版六上)12-16

人教版六上:《看戏》教学设计12-16

苏教版六上《船长》教学设计12-13

人教版六上《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2-16

人教版六上《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12-16

长春版六上《豆腐颂》教学设计12-16

人教版语文六上《军犬黑子》教学设计12-16

《草原上》教学设计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