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比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上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上比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比第六版第六版的应用内容和第六版的相应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理解的生命比分配的意义和这种类型的应用的特点。
2,根据不同解决方案的分布来掌握问题,体验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学习开发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知识解决问题,了解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问题的分布情况正确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困难:
数字与相应数字之间的比例。
五,教学过程:
首先,检查导入
显示:一杯果汁是果汁与水的体积比为1:1,另一杯果汁是果汁和水的体积比为1:2,从上面的信息可以读出什么?
谈论想法
老师:其实,生活中不可能无处不在,而且被广泛使用,今天我们要研究如何根据一定程度的'实际问题分配。(黑板主题:比应用程序)
二,探索新知识
(A)制备实施例
我们使用清洁剂进行清洁 浓缩,瓶标记浓缩液和水的比例。现在我们需要1:4比例的一瓶500ml稀释液,这浓缩液体和水量是多少?
(B)探讨该方法
1,分析问题
老师:现在我们可以从标题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吗?
老师:谁可以解释5是怎么来的4/5和1/5什么意思?
2,独立尝试
老师:现在请学生自己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你可以试试。
老师:谁在谈论你的想法?
老师:现在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回答。
方法1:部件总数:1 4 = 5(部件)
每个是:500÷5 = 100(ml)
浓缩物:100×1 = 100(ml)
水:100×4 = 400(ml)
方法2:浓缩物:500×1/4 = 100(ml)
水:500×4 / 1,4 = 400(ml)
3,分析两种解决方案
方法一:使用整数除法,乘法求解问题;方法2: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找到少数几个 减。
4,检验
让学生交流测试方法,合理正确。
三,巩固实践
尝试完成独立。
四,课堂总结
老师:你对这课有什么样的印象? 老师:比在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下课后你可以去生活收集一些材料,并尝试解决问题吧
六上比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三、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除了大片陆地外,还分布着许多小岛,他们都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为了保卫祖国,解放军战士就驻守在那些远离大陆、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海岛上。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彩色的翅膀》,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岛屿——宝石岛。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课件出示词语)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高兴。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
(三)品读体验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
(因为小高想让小昆虫在海岛安居乐业,为海岛的瓜果蔬菜传播花粉。只有这样才有要能有所收获,小岛才能越变越美丽,岛上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所以,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2。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文章透露出来的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里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3、这些感受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一些感受。
(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系,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1)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紧闭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
(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
(2)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1)找两个同学交流
2)哦,战士们对海岛的爱啊,使这片布满礁石的海岛也有了块块良田,使这片不毛之地也焕发了勃勃生机。他们播种下的是种子,更是什么?改造海岛的那份美丽的愿望,更是热爱海岛的那一颗颗火热的心呀!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3)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4)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体会到战士相信小昆虫会在岛上愉快地生活、劳动。这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并努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5)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文章结尾用“彩色的翅膀”点题了。这彩色的翅膀,不仅代表了在海岛安家的那些蝴蝶等小昆虫,还代表了什么?想想海岛在边防战士的建设下,会有彩色的什么?还代表的战士们那丰富多彩的、建岛爱岛的革命生活。
战士们对海岛的爱啊,更是对祖国那深深的爱!)
4、交流表达,朗读深化,归纳总结。
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读所勾画的句子。
(边防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
(四)巩固延伸
1、播放《军港之夜》,让学生在歌声中思考,在歌声中得到领悟。
2、练笔
现在的海岛
是啊,这是一个多美丽的故事啊,这是一群多可爱的战士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一心改造着祖国的海岛,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也乘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现在的海岛,美丽、富饶,由原来蛮荒小岛成为一座座海上花园。
六上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鲁迅像: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做简单汇报。
2、 对,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小时结识了一位小伙伴,就是——(齐读课题)。
3、 这节课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来认识他这位儿时的伙伴。
二、 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 精读理解
过渡:读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我”是是什么身份?闰土呢?这一年,轮到我家大祭司的值年,家中要摆放很多的祭器和贡品,需要有人看管,仆人就让儿子闰土来了我和闰土就这样认识了。
1、 第一次见面,闰土是什么样的?
(1) 自读4自然段,画出描写写闰土样子的句子。
(2) 指生答,屏显句子: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3) 指导读。
(4) 从描写中,能看出“我”对闰土是什么感情?联系上下文看一看。
2、 过渡:这样一个仆人的孩子,生活在海边的`、农村的孩子,来到“我”这个富家少爷身边,会给带来什么新鲜事?
(1) 出示要求:自渎6——15自然段,,想一想:闰土讲了几件事?在旁边写上小标题,把自己感兴趣的多读几遍,写出旁注。
(2) 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3) 汇报交流:闰土讲了几件事?随生答板书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瓜地刺猹
看跳鱼儿
你感兴趣的是什么事?师生共同梳理:
① 捕鸟:从他捕鸟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聪明能干,见多识广)从哪儿体会到的?
现在你是闰土,老师想问问你: 你为什么在雪天捕鸟?你为什么用一根短的而不用长的棒来支竹匾?看来捕鸟的学问真不少。还体会到了什么?你也像闰土一样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指导读:能像闰土一样有声有色的描述捕鸟吗?
② 刺猹:闰土怎么讲他刺猹的?
老师把这段文字找出来了,谁来和老师分角色读一读?同学们,当时是一种什么情景?(渲染)大 海边,夜深人静,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月亮照着大地,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你听,拉拉响了,猹在咬瓜了。什么感觉?可是闰土呢?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勇敢机灵)从哪体会到的?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再找生分角色读。
③还有什么事你感兴趣?
④过渡:在这许多新鲜事中,有件事给作者留下了的印象最深刻,以至于三十年过去了,仍然在他的脑海中保留着一幅画面,一直都忘不掉,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师出示刺猹画面,激情背诵第1自然段。为什么这幅画面让作者这么难忘呢?引导生观察画面,体会画面的美感和闰土的勇敢机智。
出示图文,指导读好1段,配乐读。
3、 过渡:令“我”难忘的何止是他说出的(指板书)这四件事呀,还有许多许多,这就叫——(无穷无尽)。
(1) 生活在海边的闰土还会有什么事讲给我听?(生举例)
(2) 闰土知道这么多的新鲜事,“我”听了后什么感受?
读16自然段。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读出你的感受。
(3) 你的“啊”字包含着对闰土的羡慕和佩服。想一想,还包含着什么感情呢?引导:“我”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出示文字对比:闰土在雪地捕鸟时,我_____;
闰土在瓜地刺猹时,我_________;
闰土在海边拾贝壳时,我_________;
闰土在看跳鱼时, 我_________;
闰土_________时,我_________……
学生小结:闰土从小生活在大海边,对自然界了解很多,自由自在,而“我”生活在高墙耸立的深宅大院中,就像笼中之鸟、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4) 再来读这段文字,你又有什么感受?(对禁锢生活的不满、讨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读出你的感受。
(5) 闰土啊闰土,是你让我这个生活封闭的人知道世界竟如此奇妙,如此精彩,让我知道大自然是如此有趣、如此丰富。齐读16自然段。
4、 过渡:闰土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去问,让我了解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也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要走了,分别的时刻到了。我和闰土什么心情?自读最后一段,体会到了什么?
5、 是啊,两个小伙伴在短暂的时间里留下了儿童时代最纯真的深厚的友情,分别的时候真是难舍难分啊!文章学到这里,你喜欢闰土吗?为什么?
四、 拓展
就是这样一位聪明可爱、勇敢机灵的闰土,三十年后,当作者再见到他时,是什么样子呢?出示文字,读。他变化为什么这么大?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全文《故乡》。
五、 作业
1、 推荐读《故乡》全文。
2、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六上比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笔的设计理念,设计的笔要美观与实用相结合
2、学会观察和分析笔的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学习设计方法,能设计一款既美观又实用的笔。
教学重难点:
运用设计理念,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笔。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让学生猜谜语。
2.欣赏各种不同的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的.笔的世界。
二、探究分析
1、说一说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笔头、笔杆、笔芯、笔帽)(了解笔的结构)
2、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笔需要笔帽,有的不需要呢?笔帽有什么作用?——功能
3、为什么笔杆都比笔头粗,为什么不设计的一样粗呢?粗细与什么有关?——尺寸
4、笔杆前端部分的凹凸变化有什么作用?材质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材质
5、如果一支笔价格非常昂贵,大家还会买吗?——价格
6、想一想,你在平时使用笔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问题?
a、笔芯会漏水。
b、笔水不够,书写时间不够长。
c、笔写完字不容易干,会蹭到手上。
d、笔头很怕摔,摔后容易写不出字。
三、拓展设计思路
1、欣赏书中的作品,了解设计图的画法。
2、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给什么样的人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四、实践探究
设计要求:1、美观实用,功能独特,。
2、作品的每一部分用厘米图示表示出来,并附设计说明。
五、评价展示:
1、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讲解。
2、你最喜欢哪支?为什么?
六上比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2、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四、教学类型:电教月公开课
五、教学准备:电教课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1、联系生活实际:我们今天的天气怎样?你以前认真观察过雨吗?或是听、或是看……
2、联系古代诗词:宋代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
3、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课文学习
1、小练笔:课件播放雨声,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想象试写。“描摹雨之音、想象雨之景、抒发雨之情”
2、来之音:
(1)找出课文中描写山雨来时以及声音的段落。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
(3)体会句子反映的内容。学生回答山雨来时的特点,教师小结并板书。(突然、悄悄)
(4)课件出示2—4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
(5)理解句子:怎样写出山雨的`声音的?采用了哪些修辞和写作手法?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6)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
(7)理解句子:怎样体现“无字的歌谣”?
(三)写作交流
1、学生自读雨之音的写作内容。
2、师生互相评价写作情况。
(四)课堂小结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山雨的?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山雨的?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山雨
雨之音——无字的歌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山雨的?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山雨的?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学习
1、来之景。
(1)找出课文中描写山雨来之景的段落。
(2)课件出示第六、七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
(3)第六自然段三句话又写了哪些内容?
(4)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5)理解句子:怎样写出山林雨景的?你觉得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2、去之景。
(1)找出课文中描写山雨去之景的段落。
(2)课件出示第八、九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
(3)第八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山雨去之景的?
(4)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三)写作交流
1、学生自读雨之音的写作内容。
2、师生互相评价写作情况。
(四)畅谈学习收获
1、语文知识的获取
2、语文能力的锻炼
3、语文情感的培养
(五)作业布置
1、根据师生的评价意见修改自己描写雨之音、雨之景、雨之情的段落。
2、根据课文内容绘一幅山林雨景图。
2、山雨
雨之音——无字的歌谣
雨之景——水淋淋的绿
雨之情——热爱大自然
六上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领会文章深刻的内涵,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问答法、讨论法、教师总结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同学们喜欢童话吗?(喜欢)
喜欢童话的同学没有读过安徒生的童话呀?读过安徒生的什么童话呢?
(《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大家都读过安徒生那么多童话,那大家了解安徒生吗?有谁给老师谈谈安徒生的?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他的一生写了160余篇童话。刚刚同学们说到的《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都是他的名篇。他的童话一直以来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因为他的童话通常很幽默风趣,同时也揭示了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大家知道是什么麽?(《皇帝的新装》)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心态融入课堂,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童话初步认识,更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童话并不直接说明一个道理,而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我们这篇文章是怎样揭示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的呢?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大家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分到角色的同学能够把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读出来。
①旁白:如作者给孩子讲故事,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②皇帝:微胖、富态,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③骗子:油头滑脑,油腔清调,阿泱奉承。
④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⑤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⑥骑士们:庸庸碌碌,阿谀奉承,随声附和。
⑦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⑧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
⑨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的说法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⑩小孩的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大家都朗读得很好。特别是小A能够把人物的性格把握得很好。
2、角色朗读完毕,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来简单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随员、皇帝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展新装;小孩揭穿新装。)
3、本文的核心的“新装”。现在,请同学们围绕着“新装”,按照时间的顺序把本故事分为五大部分。
一(1)皇帝爱新装[故事的引子]
二(2-4)骗子“做”新装[故事的开端]
三(5-22)君臣看新装[故事的发展]
四(23-32)游行穿新装[故事的**]
五(33-36)揭穿假新装[故事的结局]
一(1)皇帝爱新装[故事的引子]
问题1:爱到什么积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总是。)
问题2:生活中爱一种东西真能达到这种程度吗?(不能。)
问题3: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问题4:皇帝是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关心国家大事,沉溺于“新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昏庸、荒唐、不称职等。)
总结:这样的皇帝落入骗子的圈套也就不足为怪了。
问题5: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故事的开端、引子,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
设计意图:递给学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而又深刻的印象,并学会梳理文章线索。
三、课后思考题
1、故事中的“新装”存在麽?
2、故事中出现了皇帝、老大臣、官员、骑士、骗子、百姓、小孩等等一些人物。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谁在说假话?(在原文找出句子)
3、为什么他们都说假话而不敢说真话呢?
4、你们觉得皇帝、大臣、百姓是什么样的人?
5、大家都在说假话,最后有没有人说真话呀?
6、为什么小孩能说出真话?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讨
前面我们已经理清了故事的脉络,现在我们围绕“新装”,分小组来探讨几个问题。
1、故事中的新装存在麽?
2、故事中出现了皇帝、老大臣、官员、骑士、骗子、百姓、小孩等等一些人物。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谁在说假话?(在原文找出句子)
⑴老大臣说假话:“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⑵一位诚实的官员说假话:“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⑶两位诚实的官员一起说假话:“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⑷皇帝说假话:“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
⑸皇帝的全体随员说假话:“哎呀,真是美极了!” “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
⑹皇帝的所有骑士说假话:“一点也不错。”
⑺皇帝身边的所有人说假话:“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⑻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说假话:“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3、为什么他们都说假话而不敢说真话呢?
⑴皇帝说假话: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为了保皇位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
⑵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说假话: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
⑶市民中的成年人说假话:是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
4、你们觉得皇帝、大臣、百姓是什么样的人?皇帝:愚蠢昏庸、穷奢极欲、荒唐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大臣:虚伪奸诈,自欺欺人,明哲保身。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5、大家都在说假话,最后有没有人说真话呀?
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6、为什么小孩能说出真话?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
答: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如果改成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至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
7、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二、主题总结
《皇帝的新装》是一场闹剧,以骗开始,又以骗结束。通过学习这篇童话,我们从中懂得一个什么道理?
真话实话随时有,最重要的是有敢说的人。作为一个真诚的人,要敢于正视现实,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如果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诚实,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上比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80--81页。
教材分析: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从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猴子看桃、行驶的汽车看到的大楼范围、路灯下的影子等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模拟等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中已经初步接触。学生能辨认从高处、远处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麦当劳广告。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2、看来观察的范围是会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
师:小猴在墙外能看见地上的桃子吗?怎么办?
小猴爬上A点,看到墙内地上最近的点是哪里?
同学们,你们能帮它想个好办法吗?
2、自主操作,初步探究。
(1)画一画,找一找。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点的。
(3)演示,注意眼睛、墙的右上角。
(4)说一说:小猴在A点看到的范围。
(5)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视线、观察点、阻碍点等概念并板书,得出确定观察范围的方法。
板书:观察点,障碍点,视线,观察的范围。
3、自主操作,深入探究。
小猴爬到B点、C点,看到墙内最近的点是哪里?它能看到墙内哪些地方呢?
学生在书上试一试,画一画,再汇报交流。
4、交流讨论
比较三次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小结: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说明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板书:高、低,大、小。
5、联系古诗说一说
这好像和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有关系。
联系古诗,学生背诵,从数学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位置1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哪一部分?
(2)到达位置2时能看见建筑物B吗?穿过建筑物A呢?
(3)司机的观察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4)你有什么发现?
障碍点不动时,观察点远,观察的范围大;观察点近,观察的范围小。
2、画影子。试一试1(课件出示)
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影子的形成,并让学生画出路灯下几个杆子的影子。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短
观察点不动,障碍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障碍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
小结:观察点与障碍点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观察的范围也会变化。板书:位置
3、猫捉老鼠。一天,一只猫追一只老鼠,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这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2)如果你是这只猫,想看到更大的范围,你想怎么办?
预设:
a、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猫向后退;
b、可以绕过障碍物或跳到墙上。
4、拓展思维:解释日食现象,月食现象。
生活中,还有许多与观察范围有关的现象。看日食图片
1、日食。
你们明白日食是怎么形成的了吗?
2、月食。
月食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请你用数学知识解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
我们是用哪些方法得到的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视线
观察点
六上比教学设计8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地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由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学会关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听众”理解词语。出示:唯一的听众。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唯一的听众”是指谁?“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带着这几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那么,聪明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提醒大家,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哦!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号,你能解决了吗?
⑴“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的老妇人。
⑵“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同学们可真聪明,第一个小问号轻轻松松就擦去了,但要把这第二个小问号擦去,还得回到我们的书本上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画出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一边读,一边想,并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学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三、深入理解课文
1、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躲到了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这时,老人对我说了什么?(学困生)
相机出示: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出示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
引导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灰心。老妇人给我“我”勇气和力量。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的老妇人。再读老妇人的话。
2、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引说──(齐读句子)。
(出示):“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
3、你还找到了哪句(出示):“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优秀生)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喜滋滋的,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5~8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在鼓励我,催我上进。
4、过渡: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对我的变化,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出示词语):难以置信(理解)。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我不在乎妹妹对我的评论了,我也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琴了,家里人对我的这一变化──难以置信。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出示词语)潜滋暗长(理解)
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5、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中等生、优秀生)()的老妇人(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6、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所有的话,都凝聚在他的琴声中,(相机出示12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感激、激动)
四、总结课文
1、情感升华:“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2、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妇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设计
你能给文章添上一个结尾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
鼓励关爱帮助
六上比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啊,高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攀登科学的顶峰。
2、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难点:听音乐给歌曲划拍子。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啊,高山》。
(1)、初听《啊,高山》录音。
(2)、歌中的“高山”是指什么?(高山是指科学的.高峰)
教师介绍:这首歌的歌词是受马克思的名言启发而创作的。马克思的名言是“登向科学高峰是没有平坦的路可走的,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峰顶。”
(3)、八六拍的含义,即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拍,一小节内有六拍。
八六拍的强弱规律:强、弱、弱、次强、弱、弱。
(4)、学生练习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5)、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随录音范唱做挥拍练习(第一乐段)。
(6)、学生简单唱歌曲,感受歌曲第一部分音乐具有叙述性,优美而平静。
(7)、第二部分为两个乐段,四四拍。
(8)、第二乐段在“啊,高山”富有想象的音调后,节奏突变,使用附点和八分休止符,连续的0节奏型表现了青少年向科学高峰进军的顽强意志。
(9)、第二乐段歌词是X的名言,音乐变得宽广起来。
(10)、歌曲后半部分节拍变化了
二、复听《啊,高山》.
(1)、前半部分学生可轻身跟唱。
(2)、学生自己划拍。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了银河,引发了我们对太空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此外,还学习了新的节拍:八六拍。
六上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3、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
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介绍麋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
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等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知道他选了什么当坐骑吗?
(“四不像”)同学们对这“四不像”感兴趣吗?
2、点题: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读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7页,根据屏幕上的“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先请一位同学把要求读给大家听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给课文分段。
1、这篇课文的生字都会读了吗?好,老师把课文的大部分生字都结合在屏幕上的这段文字里了,请你从头到位,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两段文字。
3、有不会读的`字吗?可以请教一下。指读第一段文字。
4、读完了第一段文字,看看第二段话中有四个字组成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跟漂泊他乡的意思接近,但同时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谁来说说这个词?
①指说(正音)指说指说跟他一起读记住它,再读。
②指导记写生字“沛”。
这个词语中的生字“沛”,我们应该怎么记住它?(强调右半部分是一横加上一个“巾”字)师板演。
请同学们把课本100页的生字在田字格中练一遍,特别注意“沛”字的写法。
5、这里还有一个词语谁来读?(跋涉)
指读齐读再读。
谁来把第二段文字连起来读一遍?
6、同学们的词语已经掌握得比较好,那课文讲了麋鹿得哪些方面呢?(外形、习性、经历)
指说。
7、看一看,课文哪几小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8、快速默读第一小节,看看写了什么?
9、这几部分中你对哪几个片断,哪一小节最感兴趣?试着自己读读,指读。
三、精读第二段。
课文已经读通,理顺了。让我们和麋鹿再走近一些。(出示,师说:1、仔细读课文2、3、4三小节,看看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都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边读,边用笔画出相关词句。2、把麋鹿的这些特点整理出来,准备上台介绍。)
学生自练,说给同桌听。
指名说。
听了讲解员的介绍,想看看真正的麋鹿吗?(出示图)
四、布置作业。
让我们一起来记住麋鹿的这些特点,完成读书卡。
板书设计:
17、麋鹿
外形和生活习性(2-4):角尖、尾巴、毛色、蹄
传奇经历(5-7)
六上比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六上比教学设计12
一、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相关问题,初步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会解决简单的百分数的问题,掌握了一些解决百分数的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P87~99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应用,进一步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问题。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本单元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谁比谁多(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用画图的方法体现出“谁比谁多(少)”的数量关系。而对于解答方法上学生也有类似的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都会为他们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扫清障碍。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1997年至今,我国铁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提速。有一列火车,原来每小时行驶80千米,提速后,这列火车的速度比原来增加了40﹪。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同学们,能自己通过画图,分析题意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独立画图。
(2)展示学生的成果。
(3)教师评价。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80×40%=32(千米)
80+32=112(千米)
办法二:80×(1+40%)
=80×1.4
=112(千米)
答: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12千米。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30×80%=24(元)
30-24=6(元)
办法二:30×(1-80%)
=30×20%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3题。
4.教科书第27页练一练第6题
提示:“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方法(一):80×40%=32(千米)方法(二):80×(1+40%)
80+32=112(千米)=80×1.4
=112(千米)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六上比教学设计13
北京版六年级上:《枣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一、教学目标:
1、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设置悬念的构思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故乡的一切,总是萦绕在心头。《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种枣树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作者介绍(放映图片,认识萧乾。)
(二)课前检测:(幻灯片展示)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蹊跷 殷切 嫣红 土坳
指出一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故弄悬虚 风烛残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荼 姹紫焉红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再接再励
(三)展示目标:(出示幻灯片)
(四)精讲点播:
1、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枣核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写了一位旧时同窗久居国外,尽管家庭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越思乡,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看她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
枣核在全文中起贯串全文的线索的作用。
2、结构特征:
(1) 旧时同窗要枣核作什么用?在课文什么时候出现的?
明确:是为了要试种,把家乡院落布置成家乡总布胡同的样子。用以寄托对故土的思念。在作者到达之后参观她的后花园时才知道的。 (放映北海图片)
(2)那么课文前几个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的作用。共设置了两次悬念,“再三托付,用途蹊跷”设置悬念,到达后,见到枣核“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3)作者在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了旧时同窗的爱国的民族的感情,请你找出来,读几遍。
“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 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的。”这一句话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深化了题旨。
3、根据上面的分析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
学生回答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一段要枣核,设置悬念。
第二部分:2—4段,见枣核,加深悬念。
第三部分:6—10段,话枣核,解开悬念。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五、强化训练: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2、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六、课堂检测: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1、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2、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七、布置作业:
1、记住本文词语。2、预习课后练习二、三。
枣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陪初的写法
2、饱含深情的语言。
3、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把乡井土,一把辛酸泪,多少久居国外的游子正在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枣核中我的同窗正是这样,作者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叙述了自己旧时同窗对故土的思恋之情。
二、展示目标:见上面。
三、精讲点拨:
(一)学习分析本文充满深情的语言。
读课文7—9自然段,作者的哪些语言、旧时同窗的哪些话哪些最能体现出同窗的思乡之情?(同学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1、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一个就字引出后花园,而这个后花园又是充满了家乡味道的得意之作。由此可见,有就字,是为了向来自祖国的老同学表露并倾诉思乡心切之情。
2、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
劈头体现旧时同窗思乡心切,急于向来自故土的我倾诉思乡之情。
3、可是我心上总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4、睡莲的清香迎面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旧时同窗已心驰神往,沉醉于当年北海泛的日子,突现了海外游子思恋故土之情。(放映北海图片,唐人街图片)
5、“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对诞节,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这几句话连用了四个想字,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苦。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
同窗的举动:亲手挑选假山石,布置“北海”,月夜追忆北海泛舟。
(二)陪衬的写法。
作者在第5段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介绍旧时同窗的家庭情况?
课文在不少地方叙述了旧时同窗所在山城的环境及友人的家境。优美的环境和优裕的生活并没有使友人感到满足。丰厚的物质条件,弥补不了感情的欠缺。这些衬托了思乡之情在同窗心上的地位。
四、强化训练:阅读7、8自然段回答:
1、家乡的味道中味道的含义是什么?
2、老友家后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什么?
3、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缺的是什么?
4、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笔带过呢?
五、课堂检测: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户坐在这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的日子。
2、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二)回答: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最突出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所以本文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因小见大的写法。希望同学们理解并学会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模仿:想……,想……,一……就想……,想……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一种感情。
2、预习《最后一课》。
六上比教学设计14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发展过程。据此,我设计了“欣赏激趣、临摹画图、自由创作”三个教学环节。这样安排既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精选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和谐美、对称美、规则美,让他们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在美好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到学习内容上,不知不觉中进入课题。
2.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了解情况,我采用“创设情境,分组探究、合作交流,作品展示、自主评价,适时点拨,激励评价”的教学模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见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观察、讨论、操作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在学习“六花瓣”画法时,我没有采用课件演示画图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合作的方式,在充分感知画图的方法与要领的基础上,自主画出“六花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规的.使用技能,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三花瓣、太极阴阳图结构,自主画出图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使人人都参与了学习过程,体现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创新的课堂环境。
3.为了更好地揭示教材丰富的内涵,分解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制作了课件。通过色彩和动画,充分展示了几何图案的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图案的结构,掌握画图的步骤。
4.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临摹画图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考考你”自由创作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用圆规、直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有一定含义的图案。这是本节课设计比较成功之处。令我惊喜的是,学生的创作热情与创作能力是巨大的。从随机抽取的四名同学的作品看,第一幅是“禁止吸烟”图案,体现关注环保、关注健康的主题;第二幅是“万箭穿心”,反映了射手高超的技艺;第三幅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表达了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幅是“请照顾好您的孩子”,表达了对下一代的关爱。多了不起的学生,多了不起的构思!试想,要是不放手让学生尝试,这些奇妙设计就会被埋没,学生的创造思维火花也将熄灭。
5.精彩无限,课堂时间有限。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了解更丰富精彩的图案世界,我提供了“奥博(中文)”网站的网址,供学生在课外浏览。并要求学生为班级创作一幅“学习园地”图案,体现“探究、合作、交流”的主题。作业反馈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按要求完成了图案设计,而且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
6.通过教学《图案设计》,我感到,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不仅可为,而且大有作为。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在自由创作环节仅展示了四幅作品,没有能满足更多学生的表现欲望。此外,新教材怎么教,尤其是数学活动课怎么上,对每位执教者都是全新的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六上比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的原因。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预习课文。收集介绍长城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年暑假,老师去了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登上了气势雄伟的长城。(课件出示自己在长城上拍摄的照片)
2、有同学登过长城吗?说说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件出示长城图,边看教师边介绍: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横跨北京、辽宁、天津、河北、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市。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瞭望之用。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三课《中华巨龙》。很显然,这“中华巨龙”指的就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长城。(边说边板书:中华巨龙)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理解本课词语。
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盘旋、绵延、屏障、咽喉要地、甘苦同尝、荣辱与共、英爽、斗志昂扬、矗立、艰难险阻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课文介绍了长城哪能些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说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
(3)课文哪部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桌讨论。
四、全班交流
1.课文介绍了长城哪能些方面的内容?
课文介绍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长城的发展历史、长城的巨大作用、人们由长城产生的联想等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说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
因为长城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历史悠久、作用巨大。千百年来,这条巨龙与中华民族甘苦同尝、荣辱与共。它集民族之精华,凝九州之国魂;挟昆仑之神威,扬黄河之浩气。它虽历尽坎坷,饱受风霜,但雄姿英爽,斗志昂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学生交流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教师也可积极参与,交流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再引导学生说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如:课文第1自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自然段展现了长城的雄姿。作者把“长城”比做“巨龙”,把“城垛”比做“巨龙身上的背鳍”,把“城砖”比做“巨龙的鳞片”,把“烽火台”比做“巨龙的利爪”。比喻生动贴切,突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并让学生发挥想象,照样子说两个比喻句。
五、小记者采访站
看到这雄伟壮观的长城,了解了它的发展历史与巨大作用,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呢?
六、齐唱国歌,结束课堂
师:看到这雄伟的`建筑,古代诗人曾写下“长城地势险,万里与平云”的豪放诗句;毛泽东在艰难的战争岁月中,曾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抒发一腔豪情;我国的国歌以高亢激昂的音符,激励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以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现在就让我们齐唱国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吧!
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让学生欣赏我在长城上拍摄的照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新的教学理念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理解字词,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我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合作探究,从文章中找答案,说理由,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在反馈交流时,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仔细体会,深入理解。通过各种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感,积累词汇,并通过“小记者采访站”、“齐唱国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六上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上比教学设计01-13
六上比教学设计01-13
六上比教学设计15篇03-01
《草原上》教学设计01-18
六上比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教学设计01-13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01-11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03-01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06-09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