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19 12:00:01 飞宇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空气》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空气》教学设计(精选20篇)

  《空气》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2、进一步提高对实验中某一现象提出自己推测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3、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猜谜游戏导入,进入活动主题。

  1、猜谜引入:“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可是人人都需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了解以及知识的来源。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状况。同时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二、通过活动,感知什么是压缩空气。

  进行“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的活动(材料准备:每个小组有一杯水,每个学生有一个注射器)。

  教师出示活动计划:

  1、注射器中装了水,堵住出口,活塞还能往下压吗?

  2、如果装的是空气呢?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二者的不同:水不能被压缩,而空气可以被压缩。

  3、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4、正式向学生介绍注射器这一生活常见的物品,因为在以后的很多探究活动中都会使用到它。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了灵活的处理:以借助注射器感知水不能被压缩的活动替换了教材安排的拍足球游戏,通过与随后进行的借助注射器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实验的对比,使学生在感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同地时能正确地认识压缩空气的概念,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开展拍球比赛活动,引领学生做出假设。

  1、进行拍球比赛,引导失败的学生找原因。

  2、启发学生提出假设:球能弹起,手感受到的弹力可能是压缩空气作用的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探究活动“看谁能说服我”。

  1、教师:用你们手中的注射器说服我,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和弹力。

  2、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寻找说服老师的'方法,并进行表述和记录。

  设计意图:号召学生想办法来说服老师,其实是引导他们验证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和弹力。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挑战,想要说服老师的心情使学生对探究内容更为关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汇总小结,课后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解决了对“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的疑问,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

  教学反思:

  能较合理地使用教材,能大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合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把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地体会了学习的意义。

  在最后的探究活动上,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探究的工具进行了规定(注射器),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不限制使用的器材,让学生自由设计验证活动(比如利用塑料袋、气球等),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可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方式发展呈多样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宽,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空气》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会流动、要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

  知识与技能:

  1、能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2、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

  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

  注射器、气球、水槽、玻璃杯、塑料袋、纸、木棍、线、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证明空气的存在

  1、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找一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儿有空气?

  3、小组讨论:有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汇报交流:(说出想到的办法,并实验。)

  5、思考:这些实验证明了什么?我们是怎么知道它的存在的?

  6、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

  二、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

  1、既然空气是一种物质,那它有什么性质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空气的性质)

  2、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实验一:纸团会湿吗?

  (1)出示纸和杯子,问: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竖直压放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

  (2)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的现象。

  (4)全班进行交流。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实验二:气球能被吹大吗?

  (1)讨论: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怎么会这样?

  (2)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讨论: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

  (5)小结:我们通过实验,再次证明空气要占据空间。

  3、认识空气有质量

  实验三:把两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

  (1)猜想:刺破其中一只,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3)汇报交流: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实验的结果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有轻重的。

  4、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

  实验四:用吹足气的气球的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

  (1)分组实验

  (2)汇报交流: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3)小结:实验的结果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可以像水一样流动。

  5、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实验五:压“气垫”怎么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1)分组实验填写记录表:轻轻压“气垫”,再用力压一压,松开手后看见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小结:在密闭的空间里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6、通过刚才我们做的实验,大家说一说空气具有哪些性质?

  (1)小组讨论并填好记录表。

  (2)全班交流。

  7、全班小结: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会流动、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等性质。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请大家仔细观察身边的生活,看看人们是怎样利用空气的性质的?

  《空气》教学设计 3

  《找空气》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三单元《空气》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继续强调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一年级学生虽然朦朦胧胧的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这种物质,尤其是空气的基本特征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本课从简单易行又生动有趣的“找空气”这个游戏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认识空气的特征,体会空气的重要性。学生与家人合作,引导学生感知我们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让学生了解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办法把它找出来。憋气活动及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者,从而从心底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缺乏目的性,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他们对事物的思考和想象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直观、形象的实物来实现。他们虽然也知道空气的存在,但是对于空气这种物质,他们脑海中概念还是模糊的,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这种现象缺乏认识,《找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让学生感知空气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办法把它找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憋气活动让学生理解了生命离不开空气,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体验中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其它发声的小玩具)、水槽、抹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科学课堂。(PPT出示两个同样外形的透明塑料袋:一个装满空气,一个压扁)请同学仔细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猜猜袋子里究竟有什么?

  (学生自由猜测,引导学生去发现袋子里装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师谈话:那你能让这样一个瘪瘪的袋子也能像旁边的袋子一样鼓起来吗?同学们试一试吧.

  师:你们是怎样做的呢?是不是像老师这样(示范操作):用手撑开袋子,在空中兜一下,快速收紧袋口,再拧转几圈,这样袋子就鼓起来了。(强调拧紧袋口,目的在于增强袋子的封闭性,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师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发现我们很轻松的就将书桌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使袋子变得鼓鼓的,那除了我们的书桌旁,我们还能在家里的哪些地方找到它们呢?大家赶紧拿起袋子找一找、装一装吧!

  二、空气无处不在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通过寻找,我们发现(PPT出示家庭里不同的地方)在客厅里、厨房里、书桌上、甚至柜子里……家里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它。它就在我们的周围。

  师:除了我们的家里有这种东西,那你们觉得这些地方呢?(PPT出示户外一些场所)猜猜看,也会有吗?(学生思考回答)是的,也会有,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了吧!没错,它就是空气。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借助袋子找到它。这就是我们今天科学课要学习的内容《找空气》(板书)。

  三、利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

  1.师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袋子里的空气慢慢放出来,你有什么办法让你身边的小伙伴或者家人感受到这个空气的'存在呢?(学生思考回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引导学生做以下活动:

  师:很多的小朋友可能会这样做(PPT出示小朋友对着脸颊松开袋口),脸颊有什么感受呢?(生自由回答)由于袋口比较大可能有的同学感觉不是太明显,你也可以这样做(示范操作):用安全图钉给袋子扎一个小孔,再将小孔对着脸颊挤压袋子感受空气的流出。同学们也试着动手做一做吧!(提醒用钉子时要注意安全。)操作结束学生谈谈感受(凉凉的,好像有风吹过。)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通过皮肤的感觉,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现在能不能让我们的眼睛也“看”到空气呢?当然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材料(PPT出示水槽,安全图钉,塑料袋),如果给你这些材料,你有办法“看”到空气“跑”出来吗?你准备怎样做呢?跟小伙伴或者家人说说你的想法吧!你们的想法究竟是否科学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正确的操作方法)师:你们“看”到空气了吗?塑料袋有什么变化呢?是的,我们看到有许多的气泡从水里冒出来,袋子变小了,这些气泡其实就是袋子里的空气跑进去了。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呀,(提醒学生使用钉子注意安全,扎孔的位置在袋子的下方,小孔的位置要没入水中),让我们一起动手操作吧。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有大量气泡冒出。

  通过以上刚才的活动我们分别借助我们的皮肤和眼睛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耳朵也“听”到空气呢?(学生思考)师:这次你们准备借助什么工具呢?老师也想到一个好办法,工具很简单,一个会发出声响的哨子和一个塑料袋就行了,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没有口哨也可以用其它发出声响的物品替代)视频播放正确的操作方法,师:同学们听到口哨发出的声音了吗?是什么让它发出声音的呢?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是袋子里的空气使口哨发出了声响,你们会了吗?大家也来做一做吧!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听”的方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几个活动我们发现虽然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物体通过不同的方法“看到”“听到”“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都积极地动手动脑,表现非常棒,老师为你们点个大大的赞。

  四、空气的重要性

  1.师谈话:虽然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它,那我们人类能不能离开空气呢?

  2.游戏:憋气30秒(讲解规则,提醒学生感到不适时及时停止游戏)让学生谈谈在憋气活动中的感受,师:我们憋气短短30秒就感觉很难受,假如我们憋气一分钟、五分钟甚至时间更长一些我们又会怎样呢?引导学生了解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3.师:空气对人类如此重要,那长期在水中训练的游泳运动员们,他们在运动时又是如何呼吸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吧!请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头部和嘴巴(播放游泳运动员水中游泳视频)谈谈运动员为什么要将头露出水面嘴巴张开?(为了大口呼吸空气)

  4.除了游泳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哪些情况下可以让我们知道人是离不开空气的?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吧(视频播放宇航员和潜水员工作场景)不管是日常的工作,还是一些特殊的行业,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5.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同学们有下面这些行为习惯吗?PPT出示图片(小朋友用被子蒙头睡觉,躲在封闭的汽车里……)小朋友这样做好不好?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自由讨论,师: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视频播放不良行为的危害性)

  6.小结:通过视频我们发现,人类如果长时间离开空气,我们的生命就会面临危险。所以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不要长时间藏在空气不流通的狭小空间里.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五、课外延伸

  师:这节科学课小朋友们有哪些收获呢?是的,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是它一直在我们的周围,不仅我们人类离不开它,动物植物也需要它。想不想把我们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小伙伴呢?由于期间小朋友出不了门,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通过画画或者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你的新朋友,再让家人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分享给大家吧!

  《空气》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指导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3、指导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4、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1、教学难点是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长吸管、大小相同的纸杯两只、细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会流动么?

  3、想一想:空气受热或冷却以后会向哪儿流动?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谈话:那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呢?

  ①实验一: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向哪里流动?

  ②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热空气在火焰的上方,向上流动。

  ④ 小结:说明热空气向上流动。

  2、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①实验二: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纸蛇在转动、纸蛇在跳舞

  ④是什么力量让蛇转动的呢?

  ⑤ 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发现热空气向哪儿流动?

  (二)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

  2、学生猜测

  3、实验三:在长吸管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一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汇报实验结果。

  5、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6、讨论、汇报

  7、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8、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利用热空气向上升的原理来做事,你知道吗?举例说说。

  9、演示:我们也来做一个“热气球”:用酒精灯给薄塑料袋加热,薄塑料袋加热升起。说说为什么会升起?

  (三)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2、学生猜测

  3、实验四:按要求做实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4、分组实验、讨论

  5、汇报交流:热空气向上升,冷热空气向下流动。

  6、小结:热空气向上升,冷空气向下流动。

  7、在生活中,你见过热空气向上升,冷热空气向下流动的情况吗?举例说说。

  (四)探究风的成因

  1、凭我们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2、看P8的风形成图,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

  3、汇报:风是怎样形成的?

  4、小结: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向上升,升到高空会变冷,冷空气向下降,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这样,空气就流动起来了。空气总是在循环流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也就是说,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5、试画空气流动图

  《空气》教学设计 5

  空气占据空间吗整个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主要安排: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针对这节课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三、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

  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引入,通过操作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实验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

  同时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老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情况重点让学生解释: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进一步明确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有了这两个充分实验对空气也象水、石头一样是占据空间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

  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

  《空气》教学设计 6

  【教材简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液体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本节课内容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办法来观察。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静置观察现象。同时联系到水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活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选择模拟游戏生动表现了空气“微粒”的运动,从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进一步认识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还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科学探究目标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科学态度目标

  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瓶、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袋空气。

  【教学过程】

  一、问题聚焦(预设5分钟)

  1.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1)一些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实验室里的温度计是利用酒精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引出新问题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提问:现在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它是否也和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出示PPT1】

  3.师生交流讨论。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探究一: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1.追问。

  空气无色无味,而且也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出示PPT2】

  2.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器材),提问:能否设计实验,清楚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出示PPT3】

  (1)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

  (2)全班交流设计实验。

  (3)教师小结并明确实验探究方案,同时出示实验要求。

  3.实验要求:

  (1)3个烧杯中,每个烧杯都大约盛放半杯水(热水、常温水、冰水)。

  (2)将装置依次放入盛水(热水、常温、冰水)的烧杯中,直至没有明显变化时再拿出。

  (3)小组合作实验,完成记录单。

  (4)注意安全!空锥形瓶套上气球放入实验现象(采用图文结合的记录方式)

  实验结论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二)研讨一

  1.实验中我们小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套在锥形瓶上的气球在热水杯中鼓起来了,在常温水杯中瘪下去了,在冰水杯中更加瘪了。)

  2.我们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出示PPT4】

  3.和上节课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不同?

  【出示PPT5】(空气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更加明显。)

  (三)探究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

  1.提问: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尝试解释。(关于微粒的解释如有困难,可加入教材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画空气微粒和水的微粒受热后运动变化图。

  【出示PPT6】

  空气微粒

  热水常温水冰水受热

  《空气》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古时的中国和希腊,科学家都认为空气是组成世界的一种基本物质,但这种看法是对的吗?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这中思想逐渐受到了质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二、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白磷、汞、红磷)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2)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间1/5。

  3、实验成功的关键:

  (1)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作上述实验。

  (2)进入瓶中谁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是:

  ①红磷量不足。

  ②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

  《空气》教学设计 8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学生探究本章内容的基础,特别是呼吸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是贯穿本章的主体,同时对学生探究呼吸系统卫生保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呼吸道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的资料分析和讨论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自主活动意识到生活中的卫生保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好素材,安排合理,能达到《课标》的标准要求。

  2、学生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一是知道人的生命与呼吸息息相关,且在作剧烈运动时,呼吸会更加急促;二是大体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但是学生对呼吸与生命活动的本质联系认识不清,各呼吸器官的实际结构与功能了解不深。另外,通过上学期新课程标准与本课题研究的实验,学生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已有一定的基础,班级已具备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生命活动和体温恒定的能量来源;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通过分析有关资料,知道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从而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呼吸道的作用。

  难点:呼吸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四、课前准备:

  课堂学习卷、人体呼吸系统结构模型、本节内容PPT。

  五、教学过程:

  引言:出示“婴儿出生时啼哭”和“人体呼吸”的图片,说明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引出呼吸与生命息息相关。究竟有什么关系?

  新课:

  (一)、探究人体呼吸作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两段资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资料1:长跑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不仅四肢和全身在活动,而且胸腹起伏剧烈,嘴张开,呼吸急促。

  资料2:一个人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测得体温是37℃

  讨论题:提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量从哪里来?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作适当提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讨论结束,选择部分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大屏幕展示并要求学生作笔记:呼吸作用的概念:人体每个细胞利用氧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意义: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另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

  (过渡)通过上述分析,如果人停止呼吸,则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将停止,体温也不能保持恒定,则人的生命也就终止。那么人体依靠哪些器官来进行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呢?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

  出示人体呼吸系统结构模型,让学生进行指认。然后每个学生在课本P43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图上进行填空,然后答案在PPT上展示。

  (过渡)大家已经知道呼吸系统有两部分组成: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空气的通道,肺是人体组织细胞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的场所。那么呼吸道是不是仅仅是空气的通道?它还有其他作用吗?

  (三)呼吸道的作用

  请同学们根据呼吸道各个器官的结构特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推测它们具有什么功能?

  展示:

  1、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讨论得出:保证气流畅通。)

  2、鼻腔前部生有鼻毛;鼻腔内表面的黏膜, 可以分泌黏液,黏膜中还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 管。(讨论得出:鼻毛和黏液吸附空气中的尘粒,鼻腔温暖和湿润空气。)

  3、气管和支气管树的构造:纤毛、黏液、腺细胞等。(讨论得出:腺细胞分泌黏液,可使气管内湿润并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纤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形成痰通过咳嗽排出体外。支气管在肺叶中一再分支,成为各级支气管,越分越细,越分管壁越薄,可以增加外界空气与肺组织细胞的接触面,增加气体交换量。)

  讨论结束,选择部分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概括呼吸道的作用:

  1、气体进出的通道。

  2、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

  小结与环境教育:人体呼吸系统有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不仅是空气的通道,而且对吸入的空气进行温暖、湿润和清洁等处理。但是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不能) 我们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时,仍然可能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展示:例子)说明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保持环境中空气的新鲜清洁(如不要随地吐痰等),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

  《空气》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水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引入新课

  二、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在不同地点找空气

  1、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带领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

  4、师小结: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二)用不同的方法将空气从塑料袋里面放出来

  1、让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

  2、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

  3、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提醒学生孔要扎在淹没在水中的塑料袋上)。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5、师小结

  (三)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1、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2、结合图片讨论人离不开空气。

  三、拓展延伸:

  1、师播放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

  2、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作业布置: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

  板书设计:

  找空气

  找空气

  空气的重要性

  《空气》教学设计 10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空气的组成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及保护空气,指的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和空气受到哪些方面的污染以及应该怎样防治,其核心是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原理、药品的选择及量的要求、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以及常见仪器的使用,本节课的内容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有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铺垫的地位,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空气成分的探究,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由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研究,引出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的综合因素,由综合因素的确定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案。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2)、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3)、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分析:

  (1)了解空气的组成就是指了解组成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掌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2)了解空气污染和防止措施,就是指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并能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哪些综合因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懂实验原理,不会设计实验,对物质的性质不是非常了解,不会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在做演示实验时边做边讲解、分析。其中关键是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理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1)、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2)、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3)、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补充知识: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4)〔演示实验〕回答相关问题: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对于药品的选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③通过该实验,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④哪些因素导致实验中氧气体积小于1/5?

  问题2:什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

  设计意图:概念的初步形成。

  师生活动:混合物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纯净物就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纯净水等。

  问题3: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师生活动:分别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问题4:空气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污染?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空气的污染物和污染源,更好的从自身做起,防止空气污染。

  师生活动:

  (1)、空气污染物有

  ①烟尘、

  ②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2)、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

  ①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工厂排放的废气;

  ③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问题5:空气污染带来哪些危害?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更好的保护环境。

  师生活动:空气污染使全球气候变暖;产生酸雨;臭氧层被破坏等。

  问题6:防止空气污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好的了解防止空气污染应该采取的措施,自己应该怎样做。

  师生活动: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多植树造林。

  五、课堂小结

  本课题主要学习了空气的成分(重点是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如何防止空气的污染。

  六、目标检测

  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新、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一切生命活动都不能离开空气

  c、把空气中的氮气分离出去,剩下的只是氧气,会更有益于生命活动

  d、空气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防止空气污染极其重要。

  2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此实验中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要使实验成功要注意哪些问题?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某品牌纯净水

  B、清新的空气

  C、24K黄金

  D、氦激光气

  4、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5、有六种物质:

  ①汽车排放的尾气;

  ②煤燃烧产生的烟尘;

  ③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气;

  ④江河湖泊蒸发出的水蒸气;

  ⑤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⑥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中,能严重污染空气,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空气》教学设计 11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了解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知道呼吸、燃烧都需要空气。

  3.积极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懂得要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活动难点:

  了解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知道呼吸、燃烧都需要空气。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提前渗透空气污染的原因。

  材料准备:透明塑料袋、玻璃杯、蜡烛每人一份,皮球,蜡烛燃烧课件,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环境污染的ppt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魔法口袋,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特点。

  提问:猜一猜我的魔法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你们能不能看见它?能不能摸到?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小结: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主动探究,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提问:空气都藏在什么地方呢?幼儿先进行猜想然后验证。请你拿着宝袋去教室找找吧。找之前记得:一定要把你的宝袋装的满满的;在哪里找到的空气:听到拍手声立马回到座位上。

  说说你的空气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小结:原来桌子下、空调旁、门后边都有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3.借助课件《燃烧的'蜡烛》以及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ppt图片,大胆猜想,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空气的用途。

  (1)通过游戏,了解人类和动物离不开它。

  提问:空气都有哪些作用呢?请你捏住鼻子,闭紧嘴,现在有什么感觉?除了我们人类谁还需要空气?

  小结:人和动物都需要空气,没有空气,都会窒息而死。

  (2)蜡烛燃烧实验操作,知道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提问: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吗?如果我把杯子扣在蜡烛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去当个科学家操作一下吧。

  蜡烛有神变化?为什么会熄灭?是很快熄灭的还是慢慢熄灭的?幼儿猜向后播放课件《燃烧的蜡烛》幼儿观看。

  小结:燃烧也需要空气。

  (3)观看ppt图片,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

  提问:看,我今天带来一个皮球,它里面是什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的哪些东西里边是空气做成的?教师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小结:生活中我们踢的足球、游泳圈、结婚龙门等都是空气做成的,空气的作用真大。

  4.观看空气污染ppt图片,交流空气污染的原因,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问:这个人为什么要带口罩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希望大家成为环境小卫士,自身做起,时刻提醒周围人们保护我们的环境,相信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里。

  活动延伸:

  现在我们每人拿一个“魔法袋,到户外收集空气,去放飞“风等”

  《空气》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教学难点】

  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

  【教学准备】

  教具: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学具:1根细长木条、3根细线、2个气球、2个夹子、一份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谜语引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谜底:空气)

  1.(出示一个石头)这个是?(出示一瓶水)这个瓶子里装的是?(出示一瓶空气)这瓶呢?

  2. 石头和水有重量吗?那空气有没有重量呢?(幻灯片展示课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 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那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呢?

  5. 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小组交流实验方案。

  6.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幻灯片展示),并演示实验。

  7. 小组内展开实验,把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8. 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9. 说明了什么?(擦去“吗”)得出结论:空气有重量。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 在实验中,小木棒倾斜,使我们知道了空气有重量,怎样才能让小木棒的倾斜度更大,让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空气有重量呢?

  2. 看书82页内容,找出书中是怎样说的,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

  3. 小组内展开实验.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重量的,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2.(出示天平)这个工具叫做天平(板书:天平),是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里有刻度可以读出物体有多重,它的单位是克。

  3. 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称量放气后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

  4. 两次称量的结果相同吗?谁来帮我们算算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5.(出示石头、一瓶水、一瓶空气)石头有重量,水有重量,空气?空气的重量和沙、水比较怎样?(板书:空气的重量很轻)

  四、拓展应用

  1. 填写石头、水、空气对比表。

  2. 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 根据这些特征由此把它们划分为固体、气体和液体。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空气》教学设计 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放在人体的《营养》一章之后讲述,为进一步学习下节课《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打下基础,做好知识铺垫。呼吸是人体生存的基本生理活动,学生本身知道只要人活着就必须进行呼吸作用,鼻是用来呼吸的器官,但对呼吸时还有哪些器官参与,这些器官对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作用,了解比较少。所以,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描述结构、资料分析、补充资料。要想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呼吸道是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但是呼吸道并不仅仅是气体的通道,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肺部的气体有温暧、湿润、清洁的作用,不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保持环境中空气新鲜,清洁是非常重要的,从科学角度认识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生活与健康这一主题,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怎样使自己更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问题意识为先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本节内容提供的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等资料,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分析活动,达到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根据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表现为学生心理上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仍然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痕迹,对于枯燥的和深奥的描述更是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过渡的经验,对交流的本质的分析尚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上着手,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生活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

  六、教学难点

  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

  七、课前准备

  呼吸系统组成模式图,直尺,分组,5—6人一组。

  八、教学课时

  1节课。

  九、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言播放视频资料,展示新生儿啼哭的多媒体画面,并提出问题,引入本章学习的主题——《人体的呼吸》。

  问题1: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问题2:如果自己用手捏鼻子和闭喘,有何感受?大家晚上睡觉是否也要进行呼吸呢?

  师:同学们说得好,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要不断的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积极动脑,思考问题,讨论后自由发言。

  回答1: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表明人生活需要呼吸空气。

  回答2:憋气不能呼吸,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呼吸。

  贴近生活,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课题,自然过渡。

  呼吸系统的组成既然我们每个人时时都要进行呼吸,就必须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

  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识图,填出呼吸道的组成名称。

  2、教师出示人体呼吸系统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图的方法和技巧。

  3、组织学生回答呼吸系统的组成,鼓励学生参加回答,表达各自的观点,统一正确答案。

  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

  2、观察挂图及教材4——25呼吸系统的组成,根据呼吸的生活经验常识,填出呼吸道组成的器官名称。

  3、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自观点,相互评价,形成统一答案。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利用教材中的信息及呼吸作用的'常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考等能力。

  呼吸道的作用请同学们试一试,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这三种方式,你们有什么感觉?

  想一想:嘴也可以呼吸,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有何区别?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44——45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问题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管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问题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呢?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师:同学们经过认真的学习,效果很不错。鼻是呼吸系统的起点,有丛生的鼻毛,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膜,能够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湿暧、清洁的作用。请同学们思考:人用鼻呼吸好,还是用嘴呼吸好呢?

  师:我们平时要用鼻呼吸,以便减少不清洁空气对呼吸道和肺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健康。当然,跑步等运动时,只用鼻呼吸将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要量,跑步时要注意掌握呼吸动作的节奏,适当张口协助鼻进行呼吸。

  问题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谁来谈谈你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

  问题4: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师小结:痰是由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粘膜所分泌的粘液,以及被粘液所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它通过粘膜表面上的纤毛不断地摆动,逐步推向喉部,然后经咳嗽排出体外。

  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随着尘埃飘浮在空气中,易引起人体疾病的传播,同时也不文明。

  问题5: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师:人类在长期的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适应环境的特点。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上同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呼吸道主要作用是,保证气体的通畅,同时对人体吸入的气体有湿润,温暧和清洁的作用。但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让学生亲身体验,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对于“想一想”,让学生谈观点,不作统一答案,让学生学完后面的知识,自然能够科学的解释。

  指导学生认真的观看并进行讨论。

  生答:骨与软骨作支持,使整个呼吸道畅通。

  生1:可以清洁空气。

  生2:有滤过空气的作用。

  生3: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空气有湿润的作用。

  回答:当然鼻呼吸比嘴呼吸好,因为鼻腔对吸入的空气有滤过,湿润,温暧的作用。

  生:我们跑步时既可用鼻呼吸,又可用嘴呼吸,能够获得更多的氧气。

  组织小组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尘肺、肺炎等。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等。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尤其是不要随地吐痰。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提出问题的讨论分析所掌握的知识,完成解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

  生:痰是灰尘和粘液所组成的,因为痰中会有病茵,易传播疾病,所以不能随地吐痰。

  生答:北欧人的鼻鼻端较尖和大,这可能与御寒有关。知识点的自然过渡,进一步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同时故设悬念,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

  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但要落实组内职责,加强课堂纪律的协调管理。

  马上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

  充分让学生产生问题的争论,从而得出答案。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拔,并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理解。

  重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归纳能力,并注重联系人们的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加强社会公共道德教育。

  主要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运用。

  咽喉的作用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观察教材第45——47的文字及图片,并进归纳总结。

  1、观察“吃饭时大家会呛着”的小漫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

  2、演示呼吸与吞咽的关系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测量吞咽与呼吸时厌软骨与食道之间距离的变化数值。

  3、观察“声带拉紧和松开”的图示,讨论声音的发出。

  师:声音是由喉部之声带发出的,呼吸时两条声带是分开的,当两条声带拉紧,中间的空隙缩小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了声带,就发出了声音。学生认真地讨论回答:吃饭时大声说笑,就会使会厌软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

  小组为单位,用尺测量吞咽与呼吸时会厌软骨位置的变化,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问题。

  生答:人体的发音是从喉部的声带发出的。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巩固练习

  1、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口、鼻内的污物?

  2、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叙述这些至少的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程”。

  3、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构成?呼吸道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略)对学习知识巩固训练。

  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

  十、课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究者,交流合作者,新知识的生成者。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师生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共同体”。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学生的潜能也是无限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只要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就会有意外的收获。本节课以问题呈现为中心,突出情境创设——阅读资料——提出问题——交流解答——总结反馈——巩固训练的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有序进行,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不是以学会生物学知识为本,而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兴趣,过程,心理和动机,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有利于促进学生注动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文本向人本的转化。通过阅读教材和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通过提出问题而获得的知识最牢固的,印象最深刻的。通过合作分析问题和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描述,而是教师直接讲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脑用嘴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并能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急于成果化。课堂教学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程度深,参与的形式多,参与的力度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通过归纳总结,巩固训练,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让知识点由学生找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张口说。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分析提炼,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前提,以转变学生学习行为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得到健康发展。

  《空气》教学设计 14

  一、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模式,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使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氛围,为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善于协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实验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案

  课题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王丽辉

  学校

  大庆市

  第五十五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教学方法

  以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归纳为探究主体,教师进行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大胆的探究、讨论、猜想、尝试、交流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仪器、药品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木板。

  药品:红磷、木炭、蜡烛、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出示空杯子,问:杯内有没有物质,如果有,里面的是什么?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板书课题】

  思考、回答问题,酝酿化学思维,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样的吗?

  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呢?

  用语言进行精炼的描述,对学生进行概括思维的能力训练。

  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注】

  1.实验前,将集气瓶容积5等分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1.观察、思考、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逐渐,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 体积,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积的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集气瓶内,火焰 。

  2.了解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通过演示,指导学生观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及实验原理。

  【分析讨论】

  ①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②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③另一种物质具体来自于哪里?

  ④为什么红磷要过量,剩余的红磷为什么不燃烧?

  ⑤钟罩或集气瓶内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水面上升只1/5而不是全部?

  ⑥猜想剩下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⑦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体验化学学习是以实验为基础,由现象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学生可自选做如下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维的意识。

  【思考】实验中,如果进水量非常少时实验失败,原因你能找出来吗?介绍给大家

  【拓展探究】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实验中应遵照什么原则选择药品?能否选择硫、铁丝、蜡烛?如果选用蜡烛做此实验应做如何改进?有哪些优缺点?

  2.为什么进水量接近1/5却总小于1/5?原因有哪些?

  3.瓶内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说明了氮气的什么性质?

  学生认真的分析,从现象到本质的剖析问题,拓展思维,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讲述】学生课前已做过预习,想一想今天做的这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受谁的启发而做的呢?

  (具体研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投影】拉瓦锡及其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简介。

  【动画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及汞在氧气中加热合成氧化汞的过程。

  了解空气发现史: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德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先后通过实验制得了氧气,但他们受传统错误理论的束缚,没有继续实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摆脱了传统错误理论的束缚,尊重事实,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通过介绍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史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出示]:文字评价题,对本节课进行评估。

  [小结]:听取学生的小结汇报;了解本节课的宏观效应。

  [拓展]:设A、B层作业,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及网站。

  竞争性抢答文字评价题。

  1.口头小结:本节课认识了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物质有哪些性质?

  2.了解实验室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及选择药品的依据。

  3.通过本节探究课,得到了哪些收获?

  4.完成课堂作业,记录准备阅读的课外书籍,查找有关网站。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培养归纳小结及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视野,迁移思维。

  【板书】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的组成

  二、空气的发现史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合作的互助精神,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利用实验、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效果好。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空气》教学设计 15

  设计意图:

  《空气在哪里》主要使学生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游戏活动,让学生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身体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引领学生探究验证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能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

  3、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质疑,并敢于想象。

  教学准备:

  气球、塑料袋、扇子、卡纸、烧杯、饮料瓶、平底烧瓶、天平、打气筒、水槽等。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儿有个谜语,你们想猜猜吗?请听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那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空气到底在哪里好吗?

  (二)想办法找空气

  1、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粉笔)你们研究过它吗?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现在老师准备把粉笔放到烧杯里,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又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对,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是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

  师: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感觉那里有空气?

  生答。

  2、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想出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或者感觉一下呢?

  师:我想咱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现在,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找空气吧?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表现得非常优秀,现在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三)实验探究“杯子里有空气吗?”

  1、师:请大家看看这些杯子,猜想一下它们里面有什么?

  学生猜测

  师:杯子里面究竟有没有空气?你能想出办法来验证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师:把你们想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交流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么这些办法能否证明空气的存在呢?我们还需要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不容易找到的仪器,请组长到前面来领取。

  组长领仪器。

  师: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有创意!我们马上动手试一试吧!

  你们用什么方法证明杯子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

  2、师: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着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那请你们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有没有气味?来,用你的小舌头尝一尝:空气有没有味道?我们知道空气无处不在,那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有空气吗? 我们再仔细看看周围:空气有颜色吗?是啊,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师适时板书)

  师:大家再想想看: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物体相比,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科学家把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气体。我们来看老师带来的资料卡(出示资料)

  (四)自由活动:空气有重量吗?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在想啊,我们去买水果、买菜都要用称来称一称重量,那么空气是不是也有重量呢?谁能猜一猜?

  学生猜测。

  师: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谁能想出办法来称一称?现在我们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好吗?大家看这是什么?对,是天平。我们把天平来当做跷跷板。现在我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在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试平衡,大家看,现在天平两边一样重了。

  师:大家注意看仔细了,我在左边的瓶子里打一些空气,好,大家看,现在天平怎样了,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也有重量。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水里面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我建议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去进一步了解。好!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无处不在

  无色 无味 透明 气体

  《空气》教学设计 16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2、能力培养:

  (1)通过体验性探究活动感受空气对人的重要性。

  (2)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运用对比实验了解植物与空气的关系。

  (3)学习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和进行网上交流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网上交流的方法,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珍爱生命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进而明白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对比实验所用的一次性塑料杯、绿豆芽、塑料薄膜、不同条件下豆芽生长的照片或者实物。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大屏幕出示两张图片,内容是登海拔较高的山和潜水的人带着氧气瓶。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在登山或者潜水的时候要带着那么沉重的氧气瓶?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离不开的空气(板书)

  (二)活动一:人与空气

  同学们,游泳时你试过憋气吗?憋气久了你有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进行几个小测试。

  1、正常情况下,我们测试一下自己10秒钟呼吸的.次数。

  2、连续做十五次蹲下、起立,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可以互相推拉。

  3、再测一下10秒钟内你的呼吸次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憋气10秒钟,你有什么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提示:在憋气的过程中如果觉得难受就不要勉强)

  讨论:我们的教室或者家里,为什么要经常打开窗户通风?如果不通风,会怎么样?(学生讨论后,回答房间通风的好处)

  (人呼吸时,吸入空气主要是氧气作用,呼出二氧化碳气体,若人多不通风,室内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空气的质量下降,对人体的健康非常不利。所以,室内必须经常换气。)

  思考:其它动物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空气?

  (三)活动二:豆芽的生长

  1、人和动物的生活离不开空气,那么,植物的生长是否也需要空气呢?空气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

  2、教师指导此实验的操作:

  用两个大小一样的一次性塑料杯,在底部垫了几层吸水纸(两个塑料杯所垫的纸一样多),放入刚发芽的绿豆(一样多),加入适量的水,其中一个塑料杯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两个塑料杯子放在同样通风、阴凉的地方。2~3天后,观察两个塑料杯中的绿豆芽生长的情况。

  学生完成实验的操作,并且把实验用的塑料杯放在教室的后面,以备以后观察。

  (运用对比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白,一定要突出主要问题,既做空气充足和空气不充足条件下的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与实验无关的其他变量)

  用大屏幕展示不同环境下豆芽的生长照片,说说看,他们的生长情况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植物的发芽、生长需要空气)

  (四)小结:

  1、人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动物的生活也离不开空气。

  2、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空气》教学设计 17

  一、设计意图:

  空气是一切生物得心生存的必要条件,空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在与空气做零距离的接触,让幼儿了解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另外,教育资源来源丰富,又能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讲讲做做玩玩中,可以获得切身的体会。因此,我便设计了这节科学主题教育活动《好玩的空气》。

  二、活动目标

  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说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变魔术、捉空气、吹泡泡、吹气球、罩蜡烛这些环节,在这些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幼儿猜想,接着通过操作来验证,进而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再做总结这几个基本动作来完成的。通过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捉一捉、吹一吹、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来探究空气,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索感知空气的特点和空气的无处不在,同时也体验了和空气宝宝玩一玩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众所周知,我们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家园,那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地球是绚丽多姿的,把所有的生物都孕育其中,而空气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但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我们痛心的看到:工厂冒出浓浓的黑烟、燃烧垃圾发出难闻的气味、汽车排放尾气…,这些有毒物质无时不刻在侵袭我们的环境、污染我们的空气。因此,对幼儿进行生态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这也是是现代科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是整个活动的升华部分,通过生动的课件让幼儿了解到我们身边的空气已遭受了严重的污染,作为小公民就有义务去保护我们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个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更加干净。整个活动过程设计,总体思路是以疑激趣,以实验突出重点,通过课件展示、交流讨论引导幼儿深入课程,与幼儿一起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 。

  (教学反思:本节课老师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老师给以启发和帮助,使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在有趣的活动中,揭开空气的秘密,让探索的乐趣存在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在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是:个别孩子不善于表现自己,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进行及时地鼓励和引导。

  《空气》教学设计 18

  教学准备

  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

  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小风车、注射器、橡皮各一个。

  材料

  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气球和塑料袋(保鲜袋)数个。

  教学流程

  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拓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录像带,让学生观察跳伞表演和主题人物的对话,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1)教师谈话

  (2)播放多媒体,教师解说。

  2、提出问题

  师:高空中降落伞像一朵“盛开”的花,是什么东西使降落伞撑开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对,是空气!有关于空气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3、提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空气。

  教师板书:了解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刚才有同学说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大家就来看一看,看见空气的什么了?

  生:看不见!

  师:用手来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我们的周围是不是真有空气?

  引导学生感觉空气的存在。

  (2)师:空气是看不见来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谁来想想办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讨论,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要研究空气首先得抓到空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抓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哪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方便的研究空气?

  引导学生说出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

  3、引导学生用感官来了解空气。

  《空气》教学设计 19

  一、教材分析:

  《健康需要新鲜空气》是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中的一文。旨在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进新鲜空气,呼出废气。教材共分2个部分:第1部分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第2部分是比较吸进的气和呼出的气有什么不同。重点让学生经历呼吸的过程,感受爱护环境、洁净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难点是通过实验验证人体呼出和吸进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二、 教学对象分析:

  不管是四年级不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都知道一些呼吸的习惯,但都是生活上的基本认识,并不知道其中的科学原理。学习本节内容会使他们的认识得到提升,形成更科学的结论,孩子们会更喜欢他们的科学课。

  三、 设计理念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本节学习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不仅想通过观察、实验引领学生认识人体呼吸器官、知道呼吸意义这些科学知识,突出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更想好好把握本节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课堂,润物无声地让学生体验健康生活。

  探究目标

  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知道它们在身体上的位置,了解呼吸全过程;

  2、了解呼吸的基本功能。

  1、能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认识呼吸器官和了解呼吸过程;

  2、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能提出和呼吸相关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对“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作出假设,并用实验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根据假设和实验获取的证据进行分析,对人的'呼吸作出解释,形成科学结论;

  4、能积极参与集体交流,对他人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5、保持和发展对自然事物善于质疑的好奇心;

  6、养成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7、尊重他人意见,善于提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

  探究重点

  经历呼吸的过程,感受爱护

  环境、洁净空气对健康生活

  的重要性。

  探究难点

  实验比较人体呼出和吸进的气体。

  四、探究准备

  教师准备

  1、课件、记录表、

  2、保鲜袋

  3、澄清石灰水、饮料管、气泵

  学生准备

  1、记录表、

  2、保鲜袋、

  3、澄清石灰水、饮料管、气泵

  五、探究过程

  探究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体验激趣导入

  1、憋气体验,引入课题:健康生活需要空气。

  ppt出示科学家的研究结果

  试着憋气(支持不了,可停下来。交流感受,体验生命离不开空气。

  让学生亲身感受、交流,使科学的论证与实践相结合。

  (二)、多层面体验呼吸,认识呼吸器官,了解呼吸过程

  1、出示人体呼吸器官平面图认识各呼吸器官

  2、播放人体呼吸过程flash,验证猜测、讲解补充。

  3、反复呼吸一袋新鲜空气。深入点明课题: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空气。

  1、说出:鼻、气管、肺等参与呼吸的器官名称。

  2、正确找到呼吸器官的位置。

  3、封闭状态下呼吸体验,深入认识生活需要新鲜空

  通过动画把抽象的呼吸通过视觉的冲击使过程更具体化。

  (三)、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1、确定探究题目:比较新鲜气体和不新鲜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2、提供实验材料,交流实验方法

  3、学生实验,交流发现

  4、阅读表格,形成结论

  5、根据已有知识以验进行假想,提出自己的假设。

  6、各组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分工合作。

  7、学生实验、汇报结果。用实验证据验证假设,进行解释。(同组补充后其它小组就不同发现加以补充)

  8、学生仔细阅读,并比较科学家对气体的分析和自己的实验结果,说说想法。

  ——讨论得出实验注意的事项及演示实验使学生后来的实验开展起了促进作用。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科学趣味题,问:面对需要,我们可以怎样洁净、创造。

  2、请随音乐画面,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洁净的环境、新鲜的空气。

  3、联系生活各抒已见

  4、看图赏乐,欣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优美环境。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欣赏图片,给学生美的薰陶。

  (五)、小结延伸

  新鲜的空气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关于健康生活还有哪些需要,我们有机会再来分享!

  附1:板书设计

  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空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新鲜 多 少

  不新鲜 少 多

  《空气》教学设计 20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屏住呼吸会有什么感觉深呼吸后又有什么感觉(指名谈感受)

  [点评:通过情境的创设,激起儿童的体验,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产生关注的情感,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师:空气对人类多么重要啊!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随时呼吸到它,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今天我们学习的18课讲了一只小狐狸卖空气的故事,我们一起读读吧!

  2、师板书课题《小狐狸卖空气》。(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观察老师一笔一画写“卖”“空”两个字。)生借助拼音读课题。

  3、指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小狐狸怎样卖空气……)

  [点评:鼓励学生设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小狐狸怎样卖空气的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听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破词。

  (2)生再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划出要求“学会”和“会认”的两种生字,读一读,读给同位的小朋友听一听。

  (3)检查,反馈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采取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3、生齐读课文。

  [点评:上课起始阶段,要给学生较多的自读课文时间,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中的每句话。充分感知语言文字材料,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这部分时,特别要注意把准新教材的特点,教好两种不同要求的字。]

  三、再读课文

  (一)读好1至4自然段。

  过渡: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呢生自由读1至4自然段。

  1、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1)小狐狸进城看到许多高楼和汽车,会说什么(生畅所欲言)

  (2)师:对呀,小狐狸感到多新奇呀!我们怎么读出它的感受呢!师范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新奇的语气)

  (3)学生自由试读。

  (4)指名读。齐读。在读中体会小狐狸看到许多高楼和汽车的新奇之感。

  2、指导读好2、3自然段。

  可是小狐狸到城里没几天就生病了,它得了什么病呢生自由读2、3自然段。

  (1)指名答。(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1:缺乏树木的高楼之间,汽车穿梭不停,排放出许多尾气,小狐狸吸进了身体里,用力揉鼻子,不停地咳嗽。)学生看课件,体会浑身不舒服的感觉。

  (2)学生试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狐狸得病后的“痛苦”感受)。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的形式读好第二自然段。

  (3)指导读好第3自然段。

  师引:小狐狸浑身不舒服,去医院看病,医生怎么说生齐读医生的话。

  (4)小结:天天呼吸新鲜空气,就能治好小狐狸的病。

  3、指导读好第4自然段。

  (1)过渡:小狐狸听了医生的话,是怎么做的

  (2)指名读。读中指导读好第一句话。

  (3)接读。病好以后它是怎么想的呢生接读第二句话。

  (4)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4、将1至4自然段连起来读。回答: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

  5、表演回至4自然段。(师生分别扮演小狐狸和医生。)

  [点评:第1至4自然段的教学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①教师注意了淡化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情感,培养语感。

  ②注意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真切的感受呈现连续的'动态中,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③表演使学生“稚化”,又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在低年级不失为有效的、生动的教学手段。]

  (二)读好5、6自然段。

  生自由读5、6自然段。思考:小狐狸是怎样卖空气的

  2、出示课文插图1活化后的课件:小狐狸背着大葫芦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汽车排放出尾气。一位老奶奶气喘病犯了,小狐狸把一葫芦新鲜空气卖给了老奶奶。学生看课件,了解“带到”在课文中的意思。

  3、老奶奶吸了小狐狸的新鲜空气后怎样呢

  (1)师范读老奶奶的话。(读出老奶奶高兴的心情。)

  (2)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3)老奶奶说的“好消息”指的是什么指名答。

  (4)师:人们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城市里,有新鲜空气卖是多么高兴的事呀!生齐读老奶奶说的话。

  4、师生共同读好第6自然段。

  师引读第1句: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买小狐狸新鲜空气的人越来越多。生接读第2句。

  5、生再看课件2。(体会人们渴望呼吸新鲜空气的心情。)

  6、全班齐读。读好5、6自然段。

  (三)读好第7自然段。

  1、几年后,城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指名答。

  2、看课件3:(由城市旧貌逐渐演变成新貌。突出街道两旁的树、草坪和花坛,体现“变化”。)

  3、指导读好第一句话。

  4、我们读了这句话知道什么呢

  出示填空练习1:

  chéngshìměilìdedàhuāyuán

  ()就像()。

  生看拼音填空,再读一读。

  5、城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人们是怎么做的

  出示课后练习2:

  xiǎohúlixinxiānlōngqì

  人们再也不来买()的()了。

  生看拼音镇空,再读一读。

  6、师用第二句话小结:人们再也不来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

  7、配乐朗读第七自然段。(读出人们喜悦的心情。)

  [点评:第7自然段是课文的训练重点。教师在设计中,重视了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练习。将拼音的巩固。词句的训练、语言的积累纳入四十分钟内,是“增效减负”的有效途径。]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小组讨论:开始人们为什么都来买小狐狸的空气,后来为什么不买了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答案不求统一或千篇一律。)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

  2、识记字形。

  (1)采用口诀识记“买”“卖”。店里有东西(十)就可以“读”,家里没有东西就得“买”。

  (2)引导学生用熟字作比较记字形或部件记字形。

  如:“院、位、过、空”中的“完、立、才、工”都是熟字便于学生记忆。

  (3)运用课件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用电脑演示“带、变”的笔顺或用红色强调它的关键部位。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记忆。

  3、指导书写。

  (l)指导写好起笔和关键笔画。

  (2)学生在书上写一写。(注意书写习惯的培养。)

【《空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空气教学设计04-08

《空气》教学设计03-18

《空气的存在2——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12-01

《空气》教学设计(精选24篇)09-12

空气教学设计15篇04-08

空气教学设计(15篇)05-28

《空气》教学设计15篇03-18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精选10篇)10-27

《空气》教学设计通用15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