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优秀

时间:2024-12-02 07:08:2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优秀

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优秀1

  【设计思想】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教学经验的核心。在讲授《春》一课时,应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自学讨论和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各个学习环节中,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主动的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与练习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应该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都热爱春天,向往春天。这里我用投影给大家展示出一幅春天的美丽画卷,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春天描绘出来吗?(教师多媒体展示)

  生:(口头描绘)。

  (学生的口头描述有助于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自然的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春》,体会一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描绘春天的?

  板书课题和作者,并用投影出示教学目标:

  1、学习细致观察、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2、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体会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

  二、学生自学,尝试感知与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体会本文的思路。

  (范读课文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整体的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出示第一组尝试题,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问题,理清思路:

  ⑴全文由几个部分组成?

  ⑵文中哪些词语最能突出盼?

  ⑶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在哪里?

  ⑸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这一组尝试题,能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并锻炼他们的概括能力。)

  3、出示第二组尝试题,学生深读课文后分组讨论,重点分析春风图。

  ⑴作者抓住了春风的什么特征?体现在哪里?

  ⑵作者调动了人们的哪些感官,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⑶ 教师加以精讲点拨,并指导本段的朗读。

  (学生的朗读、讨论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 )

  三、反馈练习

  学生分四组讨论其余四幅图画,教师适当点拨,并用投影出示要求:

  1、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4、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

  5、重点分析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

  (这是一次集中的反馈,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便于教师查漏补缺,使学生全面、牢固的掌握知识。)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春天的绚丽画卷,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全文充满着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给人以美的熏陶。同学们,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能不能总结出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及时启发后,出示投影。

  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

  倾注感情,选取景物

  细致观察,找准特点

  调动感官,展开联想

  顺序合理,语言优美

  (师生共同对所学知识做出归纳,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他们的思维加工能力,同时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个很好的检验。)

  四、限时作文练习

  题目:秋

  要求:

  1、描绘有代表性的一种景物即可。

  2、运用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

  3、字数在150字左右。

  用投影出示几幅秋天的图画,供学生参考。

  (片断写作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做到学为所用,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锻炼他们快速立意、构思、成稿的能力。)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总写一切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生意盎然(新)千姿百态(美)青春活力(力)

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优秀2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阐述,抓住了春的特点,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揣摩、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时,学习和借鉴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如下:

  一、引导学生欣赏“春草图”:

  师问1:在文中第三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草图”,你最喜欢哪一句话?

  生答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问2: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话,这写出了小草的哪些特点?通过哪个字或哪个词来体现的?

  生答2:“钻”字体现小草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嫩嫩的,绿绿的”体现了小草嫩绿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对“钻”与“冒”两个字进行分析,体会朱自清先生用字之妙。同时,对该句的形式进行恰当的分析,明确作者将叠词“嫩嫩的,绿绿的”放置句末,是为了强调小草嫩绿的特点,句式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师问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生答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在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景,表达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教师对这一句话的.朗读给予指导,请同学起来范读,在读中品味语言之美,并进行点评。

  最后,由对“春草图”的赏析,引发对如何写景的思考,注:平时多观察,抓住事物特征;字斟句酌;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根据赏析“春草图”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存在的问题:

  ①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动脑筋思考,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

  ②对学生的点评不到位,偏于形式化,如“很好”、“不错”。

  ③关注的学生群体集中在优等生上,对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相对忽视,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有所得。

  ④在学生自主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时候,缺乏强有力的归纳与总结,思绪有些混乱,使得板书也不是很清晰明了。

  ⑤在以情带读,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中,时间安排过于仓促。

  解决的办法:

  ①旨在有条不紊地把握一堂课,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得在教师的穿针引线之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②教师首先自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教材。

  ③教师不断提高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合理的评价、有利的引导。

  ④关注班级存在差异的各个群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⑤语文,重在语言的品读,而诵读是关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

  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

  2、理清课文写景的层次。

  二、导入

  (放几张春天景物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春》,领略大好春光。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2、听录音朗读,体会感情。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用喜爱、欢欣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4、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作者的思路。

  第一部分(1-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

  第三部分(8-10):赞春

  四、研究课文:

  1、第一部分——盼春

  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①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

  ②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写它的脚步,把春天拟人化,让人倍感亲切。

  五、练习巩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酝酿()胳膊()抖擞()应和()支撑()

  摇曳()宛转()傍晚()抚摸()嘹亮()

  2、填空。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六、课堂拓展:搜集有关春天的俗语、成语、歌曲、诗词等。

  七、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德育渗透:欣赏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背诵课文;

  2、就课文不理解之处之意

  二、新课学习

  1、检查朗读、背诵情况。

  2、第二部分:绘春

  (1)齐读第2段,思考:

  ①春天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了一句话对春回大地做了概括,学生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②总写春回大地后,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

  点拨:“山”、“水”、“太阳”,运用拟人,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也表现了作者急切而喜悦的心情。

  ③盼望在文中一连出现两次,可否删掉一个?

  不能,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人们盼春的心情急切。(盼春之切)

  ④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3、朗读“春草图”,思考:

  (1)质疑:作者抓住了春草的哪些特点?

  点拨:嫩、绿、多、软

  (2)质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点拨:“钻”“偷偷地”用得好,运用拟人生动地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偷偷”体现了人们在不经意间才发现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赋予小草感情的意识,使小草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钻”字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3)质疑:“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按正常的语序应该放在“小草”前,作者却将其放在句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强调春草嫩绿的特点。(突出了是春天的作用使小草充满了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4)质疑:写春草为什么又写人的活动?

  点拨:既写春的到来给人们带来欢乐,又从侧面烘托春草的嫩绿可爱。

  小结:作者眼中的春草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一句诗句来形容: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

  三、【反馈练习】

  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完成下列问题:

  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第④段写的是“春花图”,而划线的句子却写蜂蝶的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改成“长”行吗?为什么?(2分)

  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这些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是()(2分)

  A、草地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

  C、是间接写草地,突出草的嫩绿可爱 D、写了草,又写人,构成一个画面

  5、选文的第③段写的是“春草图”,其中写春草“质地”的词语是写春草“色泽”的词语是写春草旺盛长势的句子是(3分)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答:

  四:课堂拓展:

  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五、课堂小结;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盼春—绘春—颂春来组建全文。构思巧妙

  六、作业:参照“春花图”,选取某个季节里的一个景物进行生动描绘。

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反复朗读文章,品味文章中清新优美的语言,和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新、美、力”。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揣摩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

  二、能力目标:

  (一)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二)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一、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能较好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

  三、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一、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揣摩词语和重点词句的表现力,加深对春的理解和感受,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教学法,巩固基础知识,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思考生活。

  (3)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4)提问法

  【授课类型】

  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赏析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

  教学重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较好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

  授课类型:讲授法

  教学内容与安排:

  一、导入语

  同学们,春天是令人神往的,因为她充满生机,充满了活力,她如诗如画,美轮美奂,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春天的样子,或鲜花盛开姹紫嫣红,或柳絮纷飞细雨朦胧,但是无论如何她总能给我们以美的感受。

  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描写春天的诗歌,像是杜甫的《春夜喜雨》,或是孟浩然的《春晓》。不同的作家在他们的笔下都曾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接受作者朱自清给我们的那种春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者与作品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大量的散文创作,和学术研究;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于哪年8月在北平逝世,享年50岁。

  2、作品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预习检查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面的词语: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 niàng)应和(h)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三)朗读课文

  1、师生同读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读后明确行文线索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四)探究质疑:

  文章既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那接下来,我们先看第一部分:

  一、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在这里,作者很明显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春具象化,一步步的向我们走来。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总的来说:第一部分,总起全文,写的是盼望春天的到来。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的脚步近了,是把抽象的春天具体化,人格化了。将春天比做人,她的到来便是慢慢的踩着步子款款而来。更加生动形象。两句叠词的使用,表现了作者对春到来的急切愿望

  二、绘春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部分

  1、请大家思考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答:主要是对春天的景物的描绘,这里面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们迎春。

  2、请同学朗读第二段,并思考:

  (1)在第二段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答:作者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第二段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天刚刚到来时的样子。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3、请同学朗读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讲的是春草。

  (2)春草有什么特征呢?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呢?

  答:“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软绵绵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作者对春草的那种喜爱之情。

  (3)这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能不能改成“长”,好不好?为什么?答:不能。“钻”字更好,用“钻”字,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一句中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4)第三段是从那个方面来写小草的?

  答: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来写小草。“嫩嫩的,绿绿的。”一直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都是从视觉上来写的,仿佛我们的眼前也是那大片大片有嫩又绿的小草一般。“草软绵绵的”是从触觉来写的,就像是我们吃的棉花糖一般。

  4、请同学朗读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答:主要写的是春花。

  (2)这一段是从哪方面来写春花的呢?

  答:从颜色和香味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些甜味”。

  (3)这一段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得像雪”。比喻,“野花遍地是……还眨呀眨的”。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答: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5)这一段中有相互的对比,请找出来。

  答: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五段,并思考: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写的是春风。

  (2)这一段中春风有什么特点?

  答:像母亲的手,温暖,轻柔。

  请同学们想象,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还像什么?

  (发散思维,自有联想)

  (3)写春风通过那几种感官来写的?

  答: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6、请同学起来朗读第六段,并思考:

  (1)第六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春雨。

  (2)这里的春雨有什么特点?

  答:密,细“像牛毛一层薄烟”

  (3)在这一段中,“可别恼”、“树叶儿”“小草儿”这些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答: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7、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七段,并思考:

  第七段为大家描画出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答:一幅迎春图。孩子们忙着放风筝,老老少少纷纷出门,或是舒活筋骨,或是去上班,或是下地做农活。一片欣欣向荣。

  三、颂春

  1、请同学起来朗读最后一部分(8—10),并思考:

  (1)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答:是通过三个比喻,表达对春的赞颂。

  (2)这三段可不可以互换,或者是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不可以。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六)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

  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多、艳、甜

  第二部分(2~7)绘春: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第三部分(8~10)赞春:比喻→“新”、“美”、“力”

  三、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课文中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在这阳光明媚、新芽萌发的春天里,你想到些什么?请根据课前在郊外所观察到的写一段话。

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优秀5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二、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课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了生机,春天如诗情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春》,走进那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净化。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

  (2)在读的过程中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圈出来,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划下来。

  (3)划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语或优美的句子或优美的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3、老师总结

  (三)概括文章的主题

  (四)自学指导

  第一步:读、析(读析的过程也就是品味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的过程)

  要求:

  1、细心的品读文章,把 例如:春花图,尽管景不在这里,但要读出来,让同学们感觉到花儿盛开的样子。

  2、析即分析,分析的要透彻,要有一定的深度。在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准确生动的词语、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文章的主旨句、内容……)

  3、品味语言:

  (1)四人一小组合作把

  (2)最好用这种方式:(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或表达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了什么)当然也可以不用。

  例如:

  (1)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悬”字用的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上星星的状况。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静寂的、是梦幻的。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3)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这几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4)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因为它是本文的主旨句,这句话是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今天每个青年学生得以成才必由之路。

  第二步:悟

  悟即感悟(学生才艺展示的过程,学生即兴自我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主旨,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的过程)

  本文作者描写的对象是“春”,表达了对春的热爱赞美之请,与春有关的知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你都可以用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变成你自己的作品。

  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创作:(仅供参考)

  1、描写春天的词语。

  2、描写春天的诗句。

  3、与春有关的俗语、名言、警句。

  4、如果你的歌唱的比较好,唱一首赞美或描写春天的歌。

  5、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作者抓住春的特征,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张开你想像的翅膀,画出其中的一幅或几幅从画面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6、朱自清在《春》中详细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户外全景图,而对有些景物如:山、水、太阳采用简笔勾勒,这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想像的空间,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创造性,补白式描绘春山、春水、春日。(扩写)

  例如:写春水,春水永远是绿色的,春水的绿是原始而纯洁的,有如帝王皇冠、勇士宝剑上的祖母绿。黄金虽贵,也比不上那一丝的绿色。掬一捧春水,绿遍人间;撒万点春绿,洗尽尘俗,真可谓是黄金有价绿无价。

  7、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向往春天,热爱春天,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读着朱自清《春》,面对这大好春色,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大胆说出你的体验。(谈感受)

  例如:春天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季节,春风拥吻着枝头的绿叶,踏着轻快的舞步,得意得飘向那广阔的原野,调皮的掠过人们那春意盎然的面孔。呵!这俏皮可爱的春风。

  8、本文的结尾写的很美,你能仿写一段或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写一个结尾吗?(仿写和改写)

  9、你能把整篇文章用短语的形式连起来吗?

  10、你能自己写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或者文章吗?

  11、“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杨柳”其实指“柳”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能找到这个故事吗?

  12、春风“轻悄悄的”本身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婉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四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支动听的春天交响曲,把这四种声音具体描绘一下。

  (五)学生进行创作

  第三步:获

  获即收获、体会(可以谈你对这节课的认识,语文学习的心得,文中的某个部分给你留下印象,从同学的发言中你得到的启示)

  写作训练:

  有个作家说:“春天来临,风和日丽,气象迷人。如果在这个季节里不出门看一看春天的丰姿,与天地同享欢乐,那简直是对春天的伤害和不敬。”在内心里,我慢慢有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明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出游一次,你和春天有约吗?请以《我和春天有约》为题写一篇短文。400字左右。

【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朱自清《春》教案02-02

朱自清的春的教案07-15

朱自清春教案09-03

朱自清《春》的教案09-01

朱自清的《春》教案09-29

朱自清《春》教案06-17

朱自清《春》教案06-03

春朱自清优秀获奖教案06-02

关于朱自清《春》的教案10-07

有关朱自清《春》的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