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20 13:40:2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古诗阅读答案汇总[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阅读答案汇总[15篇]

古诗阅读答案1

  三(12分)古诗文阅读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9.(2分)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10.(2分)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游人虽未盛 风力虽尚劲 B.红装而蹇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 罍而歌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局促一室之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11.(2分)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1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3.(2分)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14.(2分)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答案】三(12分)古诗文阅读

  9.(2分)B

  10.(2分)C

  11. (2分)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12.(2分)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13.(2分)几处早莺争暖树

  14.(2分)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意思相近即可)

古诗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碧湘门①

  【宋】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2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 (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 (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古诗阅读答案3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2)行人:指送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秋思:秋日里的思念。

  (5)洛阳:我国古都之一,位于河南西部

  (6)作:写

  (7) 见:现

  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仿佛永远说不尽, 又怕匆匆写出的信表达不尽自己的情意,捎信人即将要出发, “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 看看有没有诉说完自己所有的心事。

  试题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绝句,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律诗 。(2分)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意思对即可)

  3.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意万重”在诗 中的意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意万重”即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同意。“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引起“意万重”,正因为“意万重”,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临发又开封。可见,诗中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发的。

  4.《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蓄。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秋风是百花凋零,万叶枯黄,他虽不可见,却处处存在。游子见摇落而生羁旅、凄寂。平淡之中有丰富的暗示与联想。

  5.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答: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6.结合诗句理解,作者在什么情景下想起“作家书”的?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

  二: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3、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古诗阅读答案4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小题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

  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3分)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2分)(手法答想象,能够合理解释,也可得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古诗阅读答案5

  建业

  丁开

  谁遣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后。诗人途经建业(今南京),有感于它的残破荒芜。

  8.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找出来并赏析。(5分)

  9. 赏析颔联诗人表达感情的手法。(6分)

  [答案] 35.8. “遣” 字传神,“使、令、让” 的意思。(“满” 也可)(2分)说明建业的残破荒芜是人为的',是蒙古军的铁骑和南宋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3分)

  9. 颔联将建业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2分)南宋王朝的领土十分广阔,建业的地势也相当的险峻,现在却落得个“社稷空” 的下场,(2分)表达了诗人对元朝统治者的抗议之情和对南宋昏庸君臣的无情鞭挞。(2分)

  [解析] 35.8.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古人非常讲究炼字,一诗或词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炼动词是诗歌语言鉴赏题的常考点,动词往往有动态感,可以使诗歌画面立体化、层次化,有跃动之感。

  9.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看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这些手法和技巧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古诗阅读答案6

人有从①学者

  人有从①学者,遇(董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

  见。从学者云:苦②渴③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④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

  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从:跟随。②苦:苦恼。③渴:迫切地。④或:有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其义自见()(2)苦渴无日()

  (3)当以三余()(4)夜者日之余()

  2、翻译下列语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文章反映了关于学习的哪两方面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通现,显现,显露。(2)时间(3)用(4)一天,每天

  2、读书上百遍,书的'意义自然显现。

  3、(一是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了。一是读书要巧妙运用时间。

古诗阅读答案7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应先。

  赐鲜徧及中珰第②,荐熟谁开寝庙筵③。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④?

  【注】①何景明:明弘治十五年进士,为官期间曾屡屡触怒宦官佞幸;②中珰:宦官。③荐:无牲而祭曰荐,指时鲜祭品。④筯,同“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鲥鱼五月就运到北京,连荔枝和卢橘都不能与之争先,对比中凸显鲥鱼之贵。

  B、皇帝把新鲜的鲥鱼赏赐到宫廷中每一个宦官之家,却置宗庙于脑后。

  C、诗人善用衬托,以“风尘”“炎天”“冰雪”等恶劣的环境来衬托运送鲥鱼的艰难。

  D、诗人咏鲥鱼而不在鱼的肥嫩上用重笔,诗歌虽是铺排直陈,但寓意深邃,感情强烈。

  2、本诗尾联有什么含义?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 C C项,“恶劣的环境来衬托运送鲥鱼的艰难”理解错误。“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意思是,尽管风沙满天,送鲥鱼的'驿骑仍在奔驰,遇上炎热的暑天就在江上送鱼船里用冰雪护着鲥鱼。“冰雪”不是恶劣的环境,是送鱼船用冰雪护着鱼,以保持其鲜味。故选C。

  2、 ①尾联的含义是:鲥鱼白鳞细骨实在令人喜爱,但又岂敢盼望皇帝赏赐那玉箸金盘,名贵的鲥鱼只能由中珰独享。②诗人由鱼念及朝政,表达了对宦官当道的莫大讽刺(对帝王宠信宦官的失望与担忧),亦表达了诗人自己渴望受赐而无望的愤懑、不满。

古诗阅读答案8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5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3分)

  【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借代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 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每点2分,其中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古诗阅读答案9

  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⑴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

  ⑵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

  ⑶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

  ⑷回也不改其乐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出名 闻名⑵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⑶长到,爬上⑷快乐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古诗阅读答案10

  夜泊看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

  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目,遇袁宏育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你从这首诗歌中讯出了怎样的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4分)

  答:

  (2)清代王士评价这首诗的尾联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请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

  (1)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是充满自信为难觅知音,怀才不遇而深感凄清寂寞的形象。

  抒情主人公置身于牛渚,看到的是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一片天地,那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森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更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这不由得让他联想古今:我到也有袁宏那样的文学才华,只可惜像谢尚那样的'人不可再遇了。深沉感喟中,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充满自信,更感受到他的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伤感寂寞。

  (2)尾联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诗人想象自己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仿佛是无言地送别寂寞离去的行舟。

  凄清寂寥的秋色秋声。进一步传达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感,更好地体现了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这就使读者借景描写而驰骋想象,更体味出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略

古诗阅读答案11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_______诗。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3.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4、请说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3分)

  5、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如何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古体

  2.A

  3.“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意对即可)

  4、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久居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5、这首诗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写游子因明月而起乡愁,因“忧愁”而“不能寐”,因“不能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入房”,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禁不住“泪下沾裳衣”。诗歌以具体生动的动作,逐层深入地刻画了诗中主人公的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

  译文

  明月如此皎洁,照亮了我的床帏;

  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内徘徊;

  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还是不如早日回家;

  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赏析: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是东汉时期的诗歌。该篇诗歌突出表现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手法,而关于该诗的主题,历来有两种解读:一说该诗通过皎皎明月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说该诗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

古诗阅读答案12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②,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③。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犊:牛。③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7.请展开想像,描写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所表现的田园春光。(2分)

  ▲

  8.词中加点的一个“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力。(2分)

  ▲

  参考答案:

  7.(2分)示例: 乡村小路边柔嫩的桑枝上有了点点绿色,吃草的小黄牛在山坡上时不时哞哞的叫着,太阳偏西,回巢的乌鸦点缀着有几分春寒的树林。

  8. (2分)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4.(8分)

  (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1分)

  (2)(4分)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2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古诗阅读答案13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题。(3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小题1:第二句诗中哪个字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1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秋。

  小题2: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答出一点即给满分)

  试题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诗句中“一别心知两地秋”景物渲染的凄清氛围以及“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诗人的情感。“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古诗阅读答案14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涣,绿阴亭午但闻鸡。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答案

  (1)(1分)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

  (2)B(3分)A(l分)

  (3)要点: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2分)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2分)

古诗阅读答案15

  山中雪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请对“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作简要赏析。(3分)

  3.“一种清孤不等闲”中的“不等闲”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情感。(1分)

  4.请具体说说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梅花的。(2分)

  参考答案:

  1.清晨,雨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天气寒冷的景色。 (2分,意思符合即可)

  2.通过“檐流未滴”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从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3分。

  3.(1分)赞叹(欣赏、赞赏)

  4.(2分)运用反衬的手法( 1分),通过天气的.严寒反衬出梅花不畏风雪、迎寒开放(1分)。

  山中雪后鉴赏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绘图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郑燮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古诗阅读答案05-22

古诗阅读答案06-20

古诗阅读答案11-12

古诗阅读答案01-15

古诗阅读答案11-12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07-06

春日登楼怀旧古诗的阅读答案|春兴古诗阅读答案04-02

古诗阅读答案15篇11-12

春望古诗阅读答案03-25

古诗阅读答案19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