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5 04:50: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高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教学设计

  高中教学设计 篇1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综合能力。其中“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在所有的高考学科中是最具分量的,众多的同行削尖了脑袋,希望能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以期帮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写出有质量的文章。

  然而现实是许多太想将自己的创作感悟加诸学生身上,却没有意识写作是一件很自由化的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观察、思维、想象角度也不一样。因此,每人的风格、特色也就不尽相同,更不存在什么标准规律、标准套路可言。只要能准确自如地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内容或事情,就是好习作。伟大的作家巴金曾说过:“写作的最高技巧为无技巧。”他特别强调自然抒写,无拘无束,不包含任何虚伪、矫揉和造作的成分。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也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你的.方法对你很实用,但把它强加在学生身上,也许就会弄巧成拙。写作要呼唤个性,要自由表达,作文才能够独具一格,放射出自由的光芒,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最佳方法就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写作的自由和快乐还给学生。要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

  趣与快感,前提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由写作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的确高考作文是有规定时间的,甚至有时连文体也有限制。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应该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不是我们多做几次定时训练就能完成的。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语文教师不用将分数常挂心中,现行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正愈来愈倾向于对学生心灵的解放。只要我们的学生真正拥有了写作的自由和快乐,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高中教学设计 篇2

  课题:急行跳远

  教学任务:

  1.初步学习挺身式跳远技术。

  2.进一步发展下肢和腰腹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3.培养果敢、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急行跳远基本技术动作

  教学重点:助跑与单脚踏跳技术结合

  教学难点:腾空步

  授课类型:室外课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集合,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的内容和要求

  4.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二 预热活动

  1.沿田径场跑道慢跑两圈

  2.徒手操

  头部运动

  伸展运动

  体侧运动

  负背运动

  3.弓步压腿 仆步压腿 活动关节

  基本部分:

  动作要领:

  助跑起跳后,摆动腿大腿积极下放后摆,与起跳腿靠近,同时两臂向侧后方挥摆后振,形成空中挺身姿势,落地前,两臂经前向后方摆动,收腹举腿,小腿前伸落地。

  1、在跑道上连续做助跑三步起跳练习。

  2、原地做挺身式模仿练习

  3、从70--80厘米的高台上向前跳下,空中成挺身姿势。

  4、短程助跑,在起跳板上起跳,摆动腿踏在正前方高约60-80厘米的.跳箱上 要求:集合快、静、齐,精神饱满。以列为单位 要求:队伍整齐 按体操队形散开,原地运动 要求:动作到位,充分活动开 教师讲解示范,让学生了解整个完整动作。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以列为单位依次 练习,老师检查,纠正 要求:学生动作准确到位。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以列为单位依次 练习,老师检查,纠正

  并迅速蹬伸成挺身姿势后落入沙坑。 要求:学生身体全新平衡,动作准确5、短、中程助跑挺身式跳远到位,落地时注意屈膝缓冲。

  结束部分:

  1.放松练习

  2.课堂小结

  3.下课

  高中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理念:

  本课旨在通过介绍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及体验他的音乐风格特点,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内涵及艺术价值,接纳和包容多元文化,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本课首先运用学生间、师生间不同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收集并获取知识,淡化教师提供知识的主导角色。然后,利用多种渠道,为学习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柴可夫斯基生平、作品及作品风格的简介,让学生对作曲家及其作品《天鹅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运用不同形式的交流,培养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教学难点:

  1、由于学生对西方音乐接触较少,所以让学生正确感受和理解音乐,需要一点过程。

  2、本课欣赏的是芭蕾舞音乐组曲,涉及到的音乐较多,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情绪,感受不同乐曲的风格和发展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赏天鹅的画面,播放《天鹅湖》之天鹅主题音乐

  2、提问,并简要介绍引出课题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感受音乐,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分组进行交流柴可夫斯基的生平、音乐风格及其作品

  2、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

  3、教师简单介绍相关音乐知识:柴可夫斯基个人情感、生活、写作风格、优秀作品等。

  教学意图:让学生们共同协作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发挥学生各种潜能,并有勇气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与学生、老师共同探讨知识,同时也能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 《天鹅湖》作品简介:

  1、《天鹅湖》故事情节:通过多媒体播放影像资料介绍情节

  2、《天鹅湖》芭蕾舞组曲音乐的来历

  3、欣赏芭蕾舞《天鹅湖》的系列图片

  4、欣赏音乐片段:

  (1)欣赏《天鹅主题音乐》:

  A、欣赏提示、提问:请同学们从器乐音色、乐曲速度、旋律等方面来感受音乐刻画了什么样的天鹅形象?根据影音资料提示欣赏音乐

  B、欣赏完毕后,进行交流

  C、哼唱乐曲

  (2)欣赏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的音乐片段——《匈牙利舞曲》:

  A、欣赏提示:比较音乐前后段速度、感情的变化,感受匈牙利舞曲的音乐风格

  B、播放影音资料欣赏音乐,然后进行交流

  C、再欣赏一遍

  (3)欣赏具有西班牙音乐风格的音乐片段《西班牙舞曲》:

  A、欣赏提问:请同学们猜一下,你能听出这首乐曲具有哪一个国家的民族音乐风格?

  B、播放影音资料,请同学们交流后,回答问题

  C、较完整的复听一遍音乐

  (4)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到的音乐欣赏知识,为下面两段音乐做简要音评:

  A、播放影音资料:欣赏具有意大利风格的音乐片段《那波里舞曲》:

  欣赏提示:注意器乐、节奏和营造的氛围

  (这是一首十分著名的意大利塔兰泰拉风俗舞曲,整个舞曲以小号为主,音乐活泼,前段平稳,后段节奏越来越快,气氛热烈。)

  B、播放影音资料,欣赏《四小天鹅舞曲》:

  欣赏提示:注意节奏、音乐气氛、主要旋律所描绘的'形象和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

  (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戏的情景。富于跳跃感的节奏、活泼纯真的旋律,质朴而带有田园的清新气息,栩栩如生的刻画出了小天鹅可爱的形象)。

  C、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对两段音乐的音评

  D、与教师交流

  (5)总结:柴可夫斯基主张音乐的美应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他的音乐旋律优美、通俗易懂,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音乐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

  教学意图:在与同学、教师共同交流欣赏了《天鹅主题音乐》、《匈牙利舞曲》、《西班牙舞曲》后,让同学们尝试利用刚学习到的欣赏知识去赏析《那波里舞曲》、《四小天鹅舞曲》,来巩固、检验自己的欣赏能力。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的同时,兼顾提高学生个人的赏析能力。

  四、总结与延伸:

  1、小结课堂学习内容。

  2、欣赏音乐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教学意图:让同学们了解教师上课的意图,把有限的课堂知识学习逐步转换成无限的课外知识积累。

  高中教学设计 篇4

  一、内 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的一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学真是迷人”、“计算天体质量”和“发现未知天体”三个标题性内容。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对万有引力的应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卡文迪许“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

  2.教学过程概述

  本节课从宇宙中具有共同特点的几幅图片入手,对万有引力提供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进行了复习引入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有什么应用呢?接下来,通过“假设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前方未知天体”,围绕“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该天体的质量吗”全面展开教学。密度的计算以及海王星的发现自然过渡和涉及。在教材的处理上,既立足于教材,但不被教科书所限制,除了介绍教科书中重要的基本内容外,关注科技新进展和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时代气息浓厚,反映课改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 “计算天体质量”的学习,学会估算中数据的近似处理办法,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2)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的学习,体会科学定律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通过了解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2. “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

  五、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复习引入

  通过几张宇宙图片的欣赏,学生体验宇宙中螺旋的共同特点,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天体都遵循的规律。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 解决中心问题

  情境创设:假如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航行在宇宙深处,突然,前方一美丽的天体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先关闭了宇宙的发动机,然后飞船刚好绕美丽天体做了完美的圆周运动,绕行一周后,飞船就平稳的降落在了星球上。

  合作讨论: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得这一神秘天体的质量吗?

  (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形成自己本组的意见,由小组选出的代表来向全班展示自己思考的结果。)

  小组代表讲解展示:

  思路一:测出宇宙飞船绕行一周的时间和轨道半径,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即:

  从而得出星球(中心天体)的质量

  思路二:根据宇航员降落在星球表面上后,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即: 得出

  在思路二完成之后,紧接着问题:如何测得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呢?

  (学生讨论回答,现场教师展示借助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通过现代技术“传感器”现场完成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设计说明: 1.通过“学生成为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未知天体”的情境创设,围绕”如何测得星球的质量?”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学生的讨论活动,在让学生觉得有趣味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来促使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解决本节课的中心问题。2.多媒体和现代测量方法——传感器让学生感受技术带来的便捷。

  (三)、物理学史 展现人文魅力

  启示:一旦测出了引力常量G,那么就可以利用公式 得到地球的质量了。

  1798年,卡文迪许通过自己设计的扭秤实验,成功得到了引力常量的值。因此卡文迪许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是不无道理的。

  而正是这段故事,让一个外行人、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的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

  (四)、课堂延伸——如何得到这一天体的密度?

  设计说明:在这一问题中,老师提示了球体的体积公式,然后就把时间交给学生了。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演算,可得到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带有半径的,而另一种则是把半径约分掉的 。“为什么半径可以约掉呢?”这一问题又再一次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这也保证了课堂的开放性。

  (五)、发现未知天体

  视频:“海王星的发现”,——展现科学发现的足迹,注重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情感。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冯劳厄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牛顿引力理论对行星轨道的计算那样,如此有力的树立起人们对年轻物理学的尊敬。从此以后,这门自然科学成了巨大的精神王国……”

  (六)、课堂小结与反馈 简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 图片欣赏,引入新课

  二、 测中心天体的质量

  三、 卡文迪许——人文魅力

  四、 应用

  1.测天体密度

  2.发现未知天体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通过“学生成为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未知天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极大的趣味中完成了本节中心内容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脉络清晰。物理学家的人文魅力学生也有一定的感知。

  高中教学设计 篇5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2、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

  2、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资料用于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例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努力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呢?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二)进行新课

  一、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1、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联系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内容,思考、讨论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宣称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知道多少?请大家谈谈了解的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指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

  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会,依法决定国家和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任免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

  (4)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会行使,以便更好的发挥权力机关的作用。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作用:决定地方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二、人民代表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的方式与任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人大代表的产生的方式与任期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任期五年(20xx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修改)。

  3、人大代表的职责和权力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明确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力。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组成、职权等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

  课后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的活动,体会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的。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高中教学设计 篇6

  一、指导思想:

  本 学期,我们高二数学组全体成员将认真贯彻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点,在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育人为归宿,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 重点。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努力让本组数学教师成为有思 想、有追求、有能力、有经验、有智慧、有作为的新型教师,使备课组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二、目标任务:

  1、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各班数学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有关标准。

  2、在数学学科教研教改中注重素质教育,让本组教师成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队伍。

  3、狠抓生本教育,加强数学课堂改革力度,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提高现代教学水平,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积极开展业务学习活动,在全组形成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教育之风,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 加强集体备课。本学期,我们组将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如实开展教研活动,认真开展合作研练活动,按照个人研究、同伴交流、达成共识、主备撰写、实践改进、 反思提高的步骤进行集体备课,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争取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具体措施:

  1、把握教材关:

  认 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各单元、各节的教学要求和重难点,熟悉教材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订好所教学科的教学计划。计划要体现每单元重难点以及采 取的措施,研究解决难点的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练习策略。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记录,及时进行反思,认真反思个人的 教育教学心得。

  2、规范日常工作:

  严格规范数学教学常规。每位教师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组织数学学科的质量调查。学生作业的规范性要求,包括学生书写作业的规范和教师批阅作业的规范。

  3、教师角色的变化:

  全组成员要积极实践生本教育,真正实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不再是在讲的基础上扶着学生、牵着学生去掌握知识,而是要将知识放给学生,放心、放手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我们愿与新课程同行,在探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成熟,把新课改引向深入。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新课改最终可以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第一学期进度表

版本



周次



月日



教学内容



必修2



1



9.1-2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2



9.5-9



1.2三视图和直观图,1.3表面积和体积,小结



3



9.12-16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复习2.1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4



9.19-23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



5



9.26-30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运动会



6



10.3-7



国庆



7



10.8-15



月考测试,试卷评讲,2.3直线、平面垂直的性质



8



10.17-21



第二章复习,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9



10.24-28



3.2直线的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0



10.31-11.4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第三章复习



11



11.7-11



4.1圆的方程,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12



11.14-18



4.3空间直角坐标系,第四章复习,模块考试



选修1-1(文)



选修2-1(理)



13



11.21-25



文: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理: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4



11.28-12.2



文:1..3简单的逻辑连结词,1.4全称量词语存在量词



理:1..3简单的逻辑连结词,1.4全称量词语存在量词



15



12.5-9



文:2.1椭圆,2.2双曲线



理:2.1曲线与方程,2.2椭圆



16



12.12-16



文:2.2双曲线,2.3抛物线,圆锥曲线复习



理:2.2椭圆,2.3双曲线



17



12.19-23



文:3.1变化率与导数,3.2导数的计算



理:2.4抛物线,圆锥曲线复习



18



12.26-30



文:3.2导数的计算,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理: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19



元.2-7



文: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理: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20



元.9-13



期末考试



  高中教学设计 篇7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指定阅读《红楼梦》。展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应以回目为抓手,组织学生研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对《红楼梦》进行选本编辑和评论研究;引导学生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思考解读,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

  关键词:整本书;回目;选本编辑;传统文化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对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指定阅读书目为《红楼梦》。《红楼梦》这部书,“以小说的通俗形式,向最广大的人间众生说法”(周汝昌),“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鲁迅),“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黄遵宪),“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周汝昌)。作为“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内容,在学科素养上要求:

  1、通过阅读《红楼梦》一书,探索长篇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的阅读门径,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整理全书章回目录,结合前言浏览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理清小说主要人物的出场次序和活动频次,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把握著作整体的艺术架构,提升阅读鉴赏长篇古典章回小说的能力。

  3、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在阅读(红楼梦》一书时的个性差异,从最使学生感动(感兴趣)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小说文本,精读关键回目,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

  通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上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乡土中国》是学术专著,《红楼梦》是长篇小说,属于不同的著作类型,阅读目的不同,阅读策略也应该有明显的差异,应引导学生加以区分。鉴于以往经验,高一学生对《红楼梦》缺乏阅读的热情和动力,要想让学生持续阅读完此书,首先需要把学生引领到这本书中来,给学生一个一探究竟的、跃跃欲试的阅读路径,同时提供走进这部鸿篇巨制的方法指导:以回目为抓手组织学生研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展示阅读研讨过程中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成果;引导学生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思考解读,设置核心任务,编辑一本《红楼梦》选本,展开整本书阅读过程。

  本单元学习融入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等任务群。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单元阅读指导以及《红楼梦》著作的序言、前言、凡例、注释等学习资源,梳理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回目;查阅工具书,结合具体语境把握作品的'基本内涵,制作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分享展示。

  2、根据学生在阅读《红楼梦》一书过程中遇到的文字障碍,进行积累梳理,查阅相关工具书,按照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语言积累”所学的方法,整理制作一份“初读《红楼梦》字词指南”,分享交流。

  3、学生能按照所选角度,浏览《红楼梦》全书,筛选出相关章节内容,进行《红楼梦》选本编辑。能对所选内容进行精读,并完成以下任务:

  分析选文的阅读障碍点,筛选出相关词条,查阅有关工具书进行准确注释;

  节选可能会导致关键信息缺失,结合原著上下文语境对缺失的信息进行概括性补充,确保选本内容的流畅完整;

  根据选本的内容,适当地进行插图、插画装饰,设计封面;

  按照前言撰写的基本要求,参考《红楼梦》的前言内容(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查阅相关资料,为选本撰写前言;

  写一封邀请函,邀请合适的亲人朋友或者是文化名人,为选本撰写序言。

  二、思维目标

  1、学生能够从梳理章回体小说回目入手,基本把握著作内涵,并能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按照小组确定的标准和依据,对《红楼梦》进行创造性的节选编辑,既能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的创新思维,又能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分类能力。

  2、基于学生自己的《红楼梦》选本特点,从语言艺术、人物塑造、情节叙事、细节刻画、文化内涵、小说主旨等角度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结合具体的内容,有理有据地写一则800字以上的文学短评,组织一场小组内同一主题的文学短评研讨,综合大家的观点,形成选本前言。重点学习运用论据对论点的论证与评述,在论、证、评、述的表达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

  三、价值目标

  1、通过制作并展示分享“初读《红楼梦》字词指南”,激发学生养成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进一步深化对汉字,汉语和优秀章回体小说的阅读兴趣。

  2、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偏好,对《红楼梦》进行节选编辑,研讨评论,推广分享,在这个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过程中,逐渐让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

  【专题实施】

  第一课段:开箧犹存冰雪文

  核心任务:本课段通过完成“三个任务图表”,,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初读全书的任务。

  一、学习任务

  1、章回为纲。按照一定的要求,完成梳理回目任务表,浏览《红楼梦》全书,开启阅读之旅。

  2、理清人物。结合单元阅读指导以及《红楼梦》的序言前言、凡例、注释等学习资源,把握作品基本内涵。以第二回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为基础,制作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3。积累字词。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疑难字词,也一定会读到很多优美的字词,不妨随读随记,积累下来,并按照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语言积累”所学的方法,设计一份初读《红楼梦》字词指南”,加以整理归纳,并且分享展示。(选做任务)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红楼梦》原著,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

  2、《红楼梦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xx年8月版。

  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四、学生活动

  1、梳理《红楼梦》全书回目,也可以只整理前八十回,完成红楼梦回目梳理表。梳理的任务项目可多可少,少则仅梳理回目中出现的人物即可,多则可增加环境、情节等,最后综合分析所梳理的项目有什么特点。此项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古典章回小说的阅读方法,先读回目,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参考表格如下

  《红楼梦》回目梳理表

  回数回目人物情节环境……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

  综合分析

  学习指导:

  人物分析注意:回目中出现了多少人物,这些人物出现的频次,人物称呼有什么特点。

  环境分析注意:人物活动的环境可以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大致分类,比如贾府类和非贾府类、虚幻类和实景类,然后加以简要概括分析。

  情节分析注意:主要针对宝黛爱情和贾府盛衰。

  2、制作人物关系图。结合单元阅读指导以及《红楼梦》的序言,前言,凡例,注释等学习资源,把握作品基本内涵,以第二回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为基础,制作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人物关系图的制作可以参考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红楼梦地图》。

  3、读书积累。学生独立完成了前两项任务,把握了基本内容,理请楚了主要人物的关系,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整本书阅读了。阅读顺序可以有多种选择:一是从前往后通读全书;二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跳读全书;三是针对自己不能理解的回目,带着疑惑跳读全书。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字词。

  参考表格:

  〈红楼梦》初读字词指南

  回数疑难字词绝妙好调备注

  第一回

  ……

  综合分析

  五、学习评价

  在班级展示学生编制的《红楼梦》回目梳理表、主要人物关系图和初读字词指南,组织学生讨论制定评价标准,并进行评选表彰。

  第二课段:不解红楼枉读书

  核心任务:编辑《红楼梦》选本,学生根据自已的阅读偏好,自愿结社,共同确立一个角度,确立一定的标准,对全书进行选本编辑。

  一学习任务

  1、自愿结社。依据阅读《红楼梦》的偏好组建学习社,参照第三十七回的“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组建《红楼梦》学习社。

  2、选本编辑。按照学习社制定的选本标准,筛选出相应内容进行编辑整理,个人自愿领取筛选和编辑任务。

  3、互评修改。学习社之间相互审阅选本初稿,各学习社自主组织完成选本修改任务,最终提交定稿版本。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红楼梦》原著。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修订重排本)》,中华书局20xx年版。

  四、学生活动

  1、自愿结社。选择第一课段任务完成优秀的学生,让其各自负责结成学习社。依据第三十七回中探春的“花笺”,撰写封结社邀请信笺,写明本学习社的名称、要求、分工等内容,完成团队成员招募。仿照第四十五回的记载,设立监社御使,负责组织学习社成员编辑《红楼梦》选本。

  2、选本编辑。监社御使组织学习社成员围绕《红楼梦》选本的编辑展开阅读学习任务。

  首先确立一个角度制定选本选文标准,对《红楼梦》全书进行筛选编辑。

  推荐角度有:《(红楼梦)诗词选》、《木石前盟—一宝黛爱情选本》,《飞鸟各投林——贾府衰败选本》,《闲话下酒一串场人物选本》(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女人是水做的—————金陵十二钗选本》《男人是泥做的————————几个重要的男人选本》等。其他可以参照单元学习任务3提供的欣赏角度进行选本编辑,比如《楼梦医药养生药养选》《红楼梦)服饰摆设选》等。

  其次明确学习社成员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本编辑,并完成三项基础工作:一是分析选文的阅读障碍点,筛选出相关词条,查阅有关工具书进行准确注释;二是节选可能会导致关键信息缺失,结合原著上下文语境对缺失的信息进行概括性补充,确保选本内容的流畅完整;三是根据选本的内容,,适当地进行插图、插画装饰,设计制作一个与选本主题相关的封面。

  最后提交选本初稿,选本具体的形制可以参考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修订重排本)》。

  3、互评修改。学习社相互审阅选本初稿,从选本的简洁性、完整性、流畅性,注释的准确性,封面设计的恰切性等角度对选本初稿提出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监社御史根据修改意见,组织修改,并撰写一份修改情况说明反馈给互评的学习社。

  五、学习评价

  在一定范围内传阅展示各学习社的《红楼梦》选本,通过互批互评促进交流提升。

  第三课段:百读红楼百动心

  核心任务:完善《红楼梦》选本并发布作品

  一学习任务

  1、撰写选本前言

  2、请人撰写选本序言。

  3、发布选本作品。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红楼梦》选本。

  2、网上相关资源。

  四、学生活动

  1、针对本学习社的《红楼梦》选本内容,从语言艺术、人物塑造、情节叙事、细节刻画、文化内涵、小说主旨等角度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确立一组关键词,,查阅相美资料,结合选本具体内容,有理有据地写一则800字以上的文学短评。监社御史在此基础上,组织一场学习社内部文学短评研讨,综大家的观点,请学有余力的同学按照前言撰写的基本要求,参考《红楼梦》的前言内容(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红学著作,写选本前言。

  2、针对本学习社《红楼梦》选本的情况,写一封邀请函邀请合适的亲人朋友或者是文化名人,为选本撰写序言。

  3、本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习的最终成果,就是各学习社要发布最终成型的《红楼梦》选本作品,印刷制作定稿的红楼梦)选本作品,制作一张作品海报,全年级举办一场作品发布会。

  五、学习评价

  全年级举办一场《红楼梦》选本发布会,现场可以设置几个维度的奖项:最佳内容、最佳前言、最佳序言、最佳美编、最佳海报、最佳学习社。对本次《红楼梦》整本书学习进行多个层面的鼓励和表彰。

  【专题评价】

  一单元核心问题

  阅读《红楼梦》,核心内容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一书,把握著作整体的艺术架构,提升阅读鉴赏长篇古典章回小说的能力,构建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专题的核心任务是编辑《红楼梦》选本,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回目整理阅读字词、制作主要人物关系图,独立自主地完成初读全书的任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结社组建学习共同体,确立一定的标淮,对著作进行选本编辑和评论研究。在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一书的过程中,坚持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逐步推进阅读进程,尽可能兼容多角度,多层次解读的可能。

  二、测试反馈

  有一篇题目为“马云,你听我说”的文章,用续写《红楼梦的方式,虚拟了红楼梦里的几位人物进行网购的故事。专家高度评价此文,认为“所有人物的口气和原著很相近”,“非常到位”。

  《薛宝钗好心忙代购王熙凤讨巧赚欢笑》选段:

  话说宝玉于潇湘馆中正与黛玉谈笑间,只见宝钗款款地走了进来,宝玉见宝钗进来,笑道:

  “宝姐姐,你也来看看,林妹妹近日也不似从前那般哭丧着脸惜春伤时的,只是捧着个手机傻笑。我道元春姐姐从宫里赐下各人的手机,也真真是有了妙用罢。古人有‘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之说,况且又是林妹妹的笑,哪怕万金,也是值得的。”

  宝钗笑道:“又杜撰了,前一句倒是有的,后一句只怕是你房间里的晴雯闹出的“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罢了。林妹妹有福了,将来是有个林妹夫要万全买你一笑的呢。”

  黛玉听宝钗如此打趣她,羞得双颊绯红,扑上去拧宝钗的嘴,道:“看我不撕烂你的嘴。

  阅读上面的材料,联系《红楼梦》原著,完成以下任务:

  必做题:

  黛玉“扑上去拧宝钗的嘴”,并且说“看我不撕烂你的嘴”。这个情节设计合理吗?尝试设计一个更合理的情节。

  选做题(三选一)

  1、在原著中,元春赏赐过几回?都赏赐了哪些人?赏赐的都是什么东西?

  2、宝钗笑道:“又杜撰了……”在《红楼梦》原著中,宝玉还杜撰了什么?

  3、简述“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故事情节。

  高中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高中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在全诗中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教学中要除了要分析诗的内容和手法外,还要带领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目标设计】:

  1.对唐代边塞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体会和思考本诗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使用的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背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师问:在这首诗里,作者主要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生答: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心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高适的《燕歌行》,来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了解边塞诗及边塞诗人,简介作者及背景: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或提问个读,结合课下注释并提醒捡重点学生记在书上。

  三、朗读本诗并理清结构:

  找学生回答,课件明确答案: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四、文本探究:

  师问:唐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请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诗句。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相关诗句。

  学生回答,并解释,老师带领分析。

  课件展示: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愤慨)

  高中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作品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问题设计

  1.应该怎样看待始终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抛开政治因素,仅仅把此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看。汉皇不是一个荒淫误国的昏君,而是一个痴心的男子;杨女也不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而是对爱情忠贞的痴心女。

  2.应该怎样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

  3.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提示:皇之长恨——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3)“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杨女之长恨——

  (1)“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2)“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着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写作特点

  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

  总之,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高中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新教材中,共设计了两个小说单元。一个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祝福》是教读篇目,《老人与海》是自读篇目。另一个是必修五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边城》,其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教读篇目,《边城》是自读篇目。

  (一)必修三与必修五小说单元的勾连打通

  1.必修三与必修五的选文思路一致:

  (1)必修三第一单元,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祝福》选自鲁迅作品《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人与海》由于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2)必修五的三篇小说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同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针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反抗史;《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教材的编者精心选择了不同时期(古代、现代、当代)最好作品,挑选了中国与外国不同风格的名家名作,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畅饮最醇厚的文学佳酿,同时,也希望藉此为学生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一窥堂奥。

  2.必修三与必修五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一脉相承的

  (1)必修三中,课堂目标着重于小说本身的特点,学习小说如何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矛盾冲突,以及再现生活环境;必修五则在学习小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指向阅读者自身的提高: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说学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传递,如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必修五则更注重细节的探讨和艺术特色的领悟。

  (3)必修三小说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欣赏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品味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必修五则结合小说三要素探讨作品主题,细化情节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线索。

  (4)在“研讨与练习”中,必修三强调对人物的整体了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则注重人物的变化及原因追溯,学习写作独立完整的读书报告,并能够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相互观照,深刻理解文学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在教材规定的内容范围内,充分发挥小说的优势,设计出形式各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小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一个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进行深入探究。这种方式虽然从表面上看内容显得单一,但是从学习效果来看却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发现探究,不仅可以详尽地掌握这一点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触类旁通,学习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二)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将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把“渔”授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曲折与反复、失败与成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教师要根据文本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其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习的步骤,给学生提供参考材料或学习方法;然后,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学生的疑难,及时给予全班或者个别辅导;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地检查、总结。

  (三)充分利用分组讨论探讨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座谈的形式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或者学习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探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筛选归纳,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有时甚至可以是以全班为单位,学生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展示,发表本组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必要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外,用分组讨论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讨论重点,不可漫天乱谈,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为直观形象的方法。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小说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快更直观的感受小说内容。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穿插播放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还可以用ppt展示荣宁二府的结构布局和人物关系。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贾府外表的繁华和等级的森严,而且使学生对贾府的布局有了直观的感受,对贾府的人物关系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经常运用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使读和写相互促进,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和写作水平。读写结合有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小说进行续写,也可以缩写故事情节或者重新构思故事情节,还可以为主人公写小传,作评论,为小说拟标题、写提纲、换文体等。例如《祝福》教学中,我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小说内容编写祥林嫂年表,以此了解小说内容和祥林嫂悲惨遭遇。上完小说后,又让学生以《谁是凶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这些作业利用课堂里很短的'时间进行了选择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小说教学中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模块中有两个小说单元,所节选的大部分是经典名篇。在教学中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师失去激情,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以新课标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小说教学,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比如在进行小说单元教学时,可以将《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通过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相关片段,与原著进行对比;理顺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通过阅读原著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分析情节、人物、环境,写出简短的赏析材料;把自己的从研究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等。这种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小说教学之中的做法,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者,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建构小说文体的知识体系

  (一)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三个要素。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还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三)小说的主题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变化发展来体现的。

  (四)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还包括序幕和尾声。

  (五)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时候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以上是对小说知识的梳理,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篇目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目标:

  (一)必修三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品评人物性格

  2、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味小说语言,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

  (二)必修五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把握主题;

  2、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作品主题;

  3、分析小说情节设计的技巧;

  4、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必修三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必修五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把握来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知识,绘出自己的小说文体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

  必修三

  《林黛玉进贾府》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了解《红楼梦》全书及《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初步感知文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世界上没有哪一本书会像《红楼梦》这样受到无数人的喜爱,世界上也没有哪一门学问会像“红学”这样独一无二,世界上更没有仅仅因一本书、一门学问就产生出天文数字的经济链。清代乾嘉以后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词》)的说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

  简介曹雪芹及《红楼梦》。(可提前印发资料,也可通过课件展示说明,重点介绍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二、指定同学将课文朗读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读错的,则分别从形、音、义三方面予以订正。重点留意字词(略)。

  三、预设问题,深入文本

  学习活动:按照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说说贾府的特点,并介绍贾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可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来完成:

  1.未进贾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文章是怎样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的?或: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在课本上划分层次,完成后同桌交流。请学生回答。)

  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进贾府都见到了哪些人? (学生独立完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勾画出《林黛玉进贾府》中你认为描写人物肖像和语言最准确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味,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加以评述,看看通过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的什么身份和性格。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通过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活动过程】

  一、提出活动要求

  问题设计:课文描写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并用。详写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请找出集中描写这三个人物的段落,反复阅读,思考一下: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这三个主要人物?(任选一个人物,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

  二、分析人物性格

  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

  1.作者在描写王熙凤时,不惜浓墨重彩,淋漓地铺陈王熙凤的装束衣饰,用意何在?

  2.对于同一个问题,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回答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黛玉要改变口吻呢?

  3.宝玉听到黛玉无玉时,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摔玉,体会这一细节,分析宝玉的“痴狂病”是什么“病”?

  4.《红楼梦》是小说,但在叙事描写中大量穿插诗词。节选部分用《西江月》二词来写贾宝玉,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书或课件:

  1.多愁善感林黛玉:

  (1)众人眼中的黛玉——超尘拔俗的气质,娇弱多病的体质

  (2)熙凤眼中的黛玉——不同寻常的标致

  (3)宝玉眼中的黛玉——脱俗飘逸、清爽灵淑

  2.精明泼辣王熙凤:

  (1)写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绘肖像——浓墨重彩,雍容华贵

  (3)见黛玉——极尽奉承

  (4)回王夫人——精明机变

  3.潇洒多情贾宝玉:

  (1)出场前的他人介绍——惫懒懵懂、顽劣疯傻

  (2)宝黛相会时的肖像描写——眉清目秀、英俊潇洒、任性率真

  (3)《西江月》词对于宝玉的刻画——独立不羁、张扬个性

  三、展示对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述评

  展示要求:

  1.要求根据预习,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或某句话来述评。讲述时讲的虽是个别例子,但仍要讲得有头有尾,成为完整整体。如:我认为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语言最能表现王熙凤的性格。这段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明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红楼梦》中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2.可以边述边评,也可以述完了再评,但不可只述不评或只评不述。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该项活动通过提出述评的语言规范方面的要求,既是对小说人物性格的鉴赏,又是一种语言训练)

  3.学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结合文本,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提供了几个例子,教师可以再提供几个,学生讲不到时教师可预作补充。

  经过评说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说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带演讲的口气说明。(略)

  四、布置作业

  有条件的话,课外读一读《红楼梦》全书

  学习用“批注式读书法”对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进行评注,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示例: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外貌描写方面)

  点评: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活脱脱一个风流俊逸的美貌仙子。

  方法提示:要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祝福》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讲述《祝福》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人的角度叙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从祥林嫂的角度进行自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读过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也读过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忧愤。今天我们将再次随着鲁迅的文字,回到20世纪初阴冷灰暗的鲁镇,去关注一个平常的农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家介绍”及“字词疏通”略)

  二、展示预习成果:找一个同学讲述《祝福》的故事情节。

  学生讲述后,师生订正、补充,完成以下问题:

  1.小说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经历有哪些?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丈夫死去




到鲁镇元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表格的前两行由教师示范填写,后面的表格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请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答案,其余同学分组讨论,互相补充。请同学们口头纠正黑板上同学的答案。在交流中,最后明确答案。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但课文是以倒叙的手法来编排这些事情的,体会这样写的用意。

  三、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人的角度叙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从祥林嫂的角度进行自述。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供思考:

  1、周围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如何?反映了什么问题?

  2、祥林嫂对待命运的态度如何?

  3、祥林嫂不死不可吗?

  4、小说如果以“祥林嫂”来代替“祝福”作为小说的题目,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探讨祥林嫂悲剧原因,对小说进行深度阅读;

  勾画《祝福》精彩语段,仔细品味、评点,深入把握小说语言。

  【活动过程】

  一、探讨祥林嫂悲剧原因,对小说进行深度阅读

  1、提出问题: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对这一问题可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镇上的人们、“我”等方面具体分析,结合小说具体情节、语言及环境描写进行分析。这些人都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但都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从而体会鲁迅作品对“改造国民性”的思考。)

  2、对这一问题也可以换个角度,从几个问题来切入,如:有人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试以课文为依据进行简要说明。(春天是幸福、希望、生机的象征,但祥林嫂的生命中却没有春天,“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新年才过”“此后大约十几天”祥林嫂的婆婆来了“她是特地来叫她的儿媳妇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卫老婆子带来的消息,告诉我们祥林嫂被迫再嫁是在“回家后不几天”。由此可以推知,祥林嫂在春天被婆婆卖到了山里,被迫再嫁;“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阿毛被狼衔走了。祥林嫂死在人们年底的祝福之前。祝福一过,春天也就来了。总之,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细读小说。)

  对小说的深度阅读,也可以从对几个数字的关注中切入分析:

  ⒈“一个日子”(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祝福”这个特定日子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从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⒉“二次微笑”(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思想。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

  ⒊“三样眼神”(第一次是在小说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说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三样眼神”,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揭示出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⒋“四场飞雪”(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的话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这里借雪讽刺封建势力,同时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二、从品味语言入手理解小说。要求学生勾画、批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教材“研讨与练习”二提出了六个句子,可以从分析这六个句子开始对语言的品味。鲁迅小说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这个设计是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把握语言背后的思想,养成阅读小说的良好习惯。(①学生交流时,可提出语言表达方面典范的表述方式,教师可先作示范,如:我认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句中的“剩”字用得精彩,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这世界所遗弃,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的,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我”为意,“我”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是不投机的了。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了,“我”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②可供揣摩的语言较多,教师可提前储存几个,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品味。)

  三、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截取小说的一个典型片段,将其改写为剧本,并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编排表演。

  《老人与海》

  【活动内容】

  1.赏读《老人与海》有关人物内心独白的语段,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把握老渔夫桑地亚哥“硬汉子”形象,学习他永远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

  【活动过程】

  一、速读——读出情节

  导入新课后,教师顺势导读:

  读《红楼梦》,我们读出了一个朝代的兴亡;读《祝福》,我们读出了一个社会的全貌;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来到美利坚,解读一位被美国人称为“硬汉子”的桑地亚哥,一位“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英雄。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表,并概括故事梗概。(填表前,教师提示学生,结局要从鲨鱼和大马林鱼两个方面填)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击者









数量









老人的作战工具









结局









  二、赏读——读出性情

  1.文章在描写上有什么独特之处?结合原文进行赏析。

  示例: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用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现在我们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示例:“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别想了,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下去,有了事就承担下来。’”(这些内心独白,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3.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三、研读——读出内涵

  1.课文选取的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文章的结尾是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回到了家,那么你认为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子”,是一个无论在怎样坚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尊严”的人。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英雄。老人的生命价值已经在追捕马林鱼,与大海和鲨鱼的抗争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人生的道路是艰难的、充满坎坷的,只要自己以一颗自信的心勇敢顽强地去迎接挑战,他就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2.个性解读桑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一)

  面对着猛勇的恶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整整八十一天!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和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气魄迎着海风猎猎作响!

  “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强而有力的音符从桑地亚哥的嘴里,不,是从心里涌出。他虽是虚构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却是真实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地亚哥,一位沧桑的老人,以他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他的誓言: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

  示例(二)

  对于《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讴歌老人的伟大,有人赞扬老人的不屈,有人称颂老人的坚强。但我想,正因为他在拼搏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一种别人难以理解的在搏斗中体现他并没有老去的幸福和快乐,他才会有后来的伟大、不屈、坚强。桑地亚哥是在不懈的奋斗中,体悟到了一种常人难以体会得到的幸福和快乐。

  必修五

  (一) 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推动和激励作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

  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出精彩的课堂情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要学习的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创设情境中,教师可以从文本本身入手,如在进行《边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导入:"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那么这颗金沙的闪光点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也可以采用与所讲小说主题思想相关的内容入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这样来设置情境,课堂的开始,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下面的一首小诗:"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者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并且让学生用两三句话谈谈对这首小诗里的老掌柜的看法。从而引出与老掌柜有些神似的"别里科夫"即《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

  在本环节中,创设的情境要切合本节课内容,并且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二) 展示目标,激发探究

  在本环节中,教师以板书或幻灯片、投影灯形式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心理都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为了激励学生,可以采用设计奖项的形式进行精神的奖励和激励。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本环节可以设计如下:

  明确目标

  1、 通过研读文本,理清小说情节发展和林冲情感变化的线索,进而认识小说的主题。

  2、 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推理出它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体会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3、 总结封建社会"官*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感受"和谐社会""民生社会"的经典价值。

  奖项设计:1、发言积极奖2、讲解耐心奖3、朗读精彩奖4、文采飞扬奖

  学习目标设计安排都有相应的激励奖项,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每个组都出于跃跃欲试的状态,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学生做准备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机制,学习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由于小说问题的未知性,复杂性,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共享知识.共同处理问题。这就需要相互配合、团结合作,使学生在学会独立竞争的同时,还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因此在本环节进行之前,教师首先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情况、个性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进行分组合作,宜4人至6人作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然后再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学案,学生依据学案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形式有多样,如阅读教材、图片。收集有关信息资料等。为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课堂上,学生依据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教学目标实现的学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中,学案中我们根据文本设计了以下"合作探究"内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死因一直不明。一个世纪以后,20xx年秋天,郑州九中高二某班的同学们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设计四个选项: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死者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内容包括如下:

  1、 案发背景

  2、 现场勘查结果

  3、 死者档案结果

  4、 有关人士采访:

  (提示:采访对象可涉及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及虚拟对象(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

  5、结案报告(死因说明)

  运用这种别样的小组侦查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无形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各组的学生进行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全班同学共享。

  (四) 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因此,小说是认识社会的窗口,阅读和欣赏小说,可以提高我们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人叙事的能力。

  在对小说的教学中,我们就不能仅仅只针对小说本身进行教学,应该在基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能力。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对文本本身的合作探究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拓展延伸:"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举一些例子像"纪律"、"高考"算不算"套子"呢?让学生针对此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加深学生对"套子"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就学生讨论内容以"套子与社会规则"为题,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当堂评价,及时激励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探索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刨新成就的勇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选择新途径、新方法来处理问题。要善于选择使用夸奖的言词、友善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表现针对设置的奖项进行当堂点评,教师要注意点评的方式,要起到激励的作用,使同学们都能在小组中感到自己是小组的一员,培养学生的集体中探究的精神。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通过成果展示报告会、表彰优秀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优秀成果、鼓励学生将学习的成果(如论文、报告等)积极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等,以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七、小说单元总结

  (一)小说阅读方法归类

  小说阅读方法是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生成的。例如,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部分,把握小说的主题,必须从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所以,学习小说必须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深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反之则是反衬。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色调是低沉与凄凉的,画面是悲惨的,但祥林嫂却死在了欢乐热闹的“祝福”中。这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通过分析情节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发展具体体现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才说把握好故事情节能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3、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方式。刻画人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肖像描写。例如,鲁迅的《祝福》描写了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不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难的一生,还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二是动作描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细节描写。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听说水生要到大部队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动,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细节,读者会感受到水生嫂内心的震动与镇静的心理变化。三是语言描写。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那段谈话,就形象地揭示了套中人道貌岸然、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虚弱本质。四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又包括内心独白、动作暗示、幻觉展示等,都能够很好地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

  (二)课后问题打通归类

  教材中课后问题的设置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在“跳进去”做题的同时,不妨时时“跳出来”对同类文本的问题设置打量、比较一番,以期获得更多的收获。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问题比较、打通与归类:

  (1)情节类。《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题考察文本的中心事件,并交待了小说的视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要求概括情节要点,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在后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梳理脉络的同时标注核心事件,同时以不同的视角来概括情节,如李小二的视角,管营、差拨的视角等,这样温故而知新,学生会有更多的收获。

  (2)人物类。《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二题考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学生比较描写王熙凤和贾宝玉所使用的不同艺术手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样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将问题中的“一般的草莽英雄”置换为具体的人物,比如武松、鲁智深、杨志等,在学生思考、动手写作的基础上,推荐茅盾的文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相应部分,学生会在兴趣被激发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方法。

  (3)评价类。《林黛玉进贾府》的第四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要求在“逼上梁山”的主题观照下,通过补充阅读相关章回,探讨林冲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授课者也不妨在“话说林冲”的漫谈中,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理出林冲的心理变化过程。

  课后练习还可以参照读本和选修教材等资源。总之,每一道课后题的设置其实都是文本的不同解读视角,善加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物勾联——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鉴赏思路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对于“套中人”形象的扩展思考,可联系以往学过的文学作品人物:《祝福》中笼罩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封建礼教;《窦娥冤》中黑暗官府的官官相护、权钱交易;《雷雨》中每个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权势、金钱、名声、情感、义气、传统、亲情,这些不都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套子吗?由此可见,“套子”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借助这个人物打开一扇认识自我的天窗。

  “研讨与练习”最后一道扩展类型题: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可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展开讨论:如果把“套子”看作规章制度或各种规矩,那么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合理归类。例如,那些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正义的法律法规,属于“合理的套子”,我们每一个人应主动接受这些制约,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局面;那些封建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合理的礼仪规定,属于“落后的套子”,我们应当抵制;至于那些阻碍社会车轮向前的反动的套子,我们应当毫不留恋地坚决摒弃。

  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不能完全被“套子”套住,要做一个有理性、敢怀疑、善反思的新时代青年,形成开放的眼光和独立的主体意识。

  有了这样的讨论基础,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想现状,写一篇关于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或以《我身边的套子》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求:观点辩证,言之有据。

  (四)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套子观”应用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是个性格平和谦虚随和的人,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生活舒适恬淡,但是一连串难以忍受的打击倾泻到他头上。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想继续过“套子”中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高俅不杀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会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火烧草料场,林冲的性格得到全面升华,发生质的飞跃。他看透了,绝望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生路,就是上梁山。这就是逼上梁山。林冲的例子是从“安于套子”到不得不“冲破套子”的最好佐证。

  “套子观”应用于《边城》——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翠翠的那种朦胧的爱情非常美,因为二老,原来“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的翠翠,开始“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心中有薄薄的凄凉”,“会迷乱”,沉思、生气、悲伤、甚至痛苦,这一切全然是因为爱。可惜翠翠自始至终没有什么能表征她主体性的行为。直到小说结尾,她还在等着,尽管那个人 “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 。她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这一切都已发生,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 “ 哭了一个夜晚 ” 。这一切都说明,翠翠其实一直活在沉默和压抑当中,她的奔放、豪迈、野性一直被压抑着,这种压抑使得她连爱的语言都不会表达。对于命运阴差阳错为她编织的情感“套子”,翠翠缺少冲破“套子”的能力,被动地、迷茫地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对于老船夫而言,他心中其实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一个“套子”,那就是自己女儿对爱的殉情。女儿的死成了一种重压,这种压抑导致他违背了自己的天性,在孙女的婚事上,小心翼翼,瞻前顾后,费尽心机,成了一个“不爽利”的人,最终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离开了人世间。

  高中教学设计 篇12

  一、指导思想

  高三数学教学要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复习并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质量的意识,务实规范求创新,科学合作求发展。

  二、教学建议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新动向,有的放矢,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备考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认真研究近年来的考试试题,从而加深对《考试说明》的理解,及时把握高考新动向,理解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以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配例题,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我们的复习质量。

  注意08年高考的导向:注重能力考查,反对题海战术。《考试说明》中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是: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08年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小题还是大题,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体现出这种能力的要求和对教学的'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目的地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好高三复习的动员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性。

  3、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复习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复习的效率。如: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养成学生善于结合图形直观思维的习惯;养成学生表述规范,按照解答题的必要步骤和书写格式答题的习惯等。

  4、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

  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落实,守住底线,这是复习的基本要求。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准确定位。精选、精编例题、习题,强调基础性、典型性,注意参考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做到不偏、不漏、不怪,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5、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太喜欢分析问题,被动的等待老师的答案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挖掘知识背后的智力因素,创设环境,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比较、辨析、质疑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他们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

  6、高中的重点知识在复习中要保持较大的比重和必要的深度。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突出特点:坚持重点内容重点考查,使高考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命制试题。因此在函数、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概率等重点内容的复习中,要注意轻重缓急,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

  7、 重视通性、通法的总结和落实。

  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各部分知识中的通性、通法,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教材中典型例题、习题上;放在体现通性、通法的例题、习题上;放在各部分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上。通过题目说通法,而不是死记硬背。进而使学生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意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方法,不断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数学学科能力。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要考查数学思想方法, 要加强学科能力的考查。 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 如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 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等数学基本方法都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予以复习及落实。切忌空谈思想方法,要以知识为载体,润物细无声。

  9、建议在每块知识复习前作一次摸底测试,(师、生)做到心中有数。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把握轻重缓急,避免重复劳动,切忌与学生实际不相符。

  总之,我们要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对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搞好第一轮复习,为第二轮复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进度安排

  9月底前完成高三选修课内容。期中考试的范围除选修课内容外,还要涉及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简易逻辑、函数、不等式、数列等内容。

  期中考试之后复习:向量、三角、立体几何、 解析几何等内容.

  第一轮的复习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主,为高三数学会考做好准备,不要赶进度,重落实。

  四、进修活动

【高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教学设计03-12

高中《边城》教学设计04-24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01-23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02-26

高中教学设计(精选12篇)03-18

高中教学设计(精选16篇)10-24

高中教学设计15篇03-12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03-26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01-14